窦桂梅观后感

时间:2019-05-11 21:39: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窦桂梅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窦桂梅观后感》。

第一篇:窦桂梅观后感

——听窦桂梅老师古诗教学课有感

寒假期间,赵校长给我们留了一份作业,观看窦桂梅教学视频并写观后感。对于窦桂梅我是一无所知。很好奇校长为什么让我们去看她的教学视频,到家后我就迫不及待的到网上去搜索关于她的信息。不看视频光看她的资料就已经让我佩服不已了。她的每一节课都各具特色,看得我如痴如醉,我终于明白了校长的用意。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乐,那么窦桂梅老师的教学无疑是气势恢弘的交响乐;如果说课堂教学是水,那么窦老师的教学无疑是激越澎湃的黄河;如果说课堂教学是画,那么窦老师的教学无疑是洒脱从容的泼墨写意。

对于古诗课的教学我一直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却不尽人意。在古诗课堂上我发现如果让孩子们单纯的朗读,背诵还可以,但是每当结合注释让他们说说古诗每句话的意思时,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沉闷下来,每次举手的就那几个人,这样的课堂让我很困惑。但是当我看完窦桂梅的古诗教学视频后,我一下子茅塞顿开,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窦桂梅老师在《游园不值》这一堂示范课教学中首先注重了读,其实说得准确点,应该是“吟”。

在上课之前,窦老师让学生齐声朗读以前学过的有关春的诗文。在此之前,师生这间是陌生的,并没有进行过一点交流,而这个时候学生的读,的确也只能说是读,给人有背着石头赶夜路的感觉。但当进入课堂,她首先指导的是学生该怎样读诗:平声应读得长,仄声应读得短。通过这一指导,学生读得已有些诗的韵味了,但这并不够,接着注重关键词的朗读。如“印”读得轻而且长,使人感觉到作者的小心翼翼,脚步轻重有别,距离有长有短。“苍苔”一词,两字之间的距离拉得较开,且这一词的后音又拖得很长,使人听来,仿佛觉得苍苔一片,而且是一大片,给人视觉上的形象,既有范围,又有色彩,使人联想到润湿的气候,小心翼翼的诗人,无限的春光。

第二句注重了“扣”、“柴扉”“久不开”的朗读。启发学生用动作感受是“扣”而不是“敲”,“扣”用动作尤其也用心,怕影响周围的人,不忍心,也衬出了环境的幽静,读得轻而且短。“柴扉”一词在朗读前,她首先问学生什么是柴扉,学生回答是门,她又问是怎样的门,学生回答是简陋的木门。通过课件图片展示,学生在几幅图片之中找到了被称为“柴扉”的木门之后,她就指导学生诵读这一词,通过几种朗读的比较,最后确定,这一词读得轻,两字之间拉得很开,后音拉得也较长学,使人觉得有区别于别的质地的门,也有别

于崭然的木门,也仅仅是“柴扉”而已。“久不开”,尤其注意了“久”和“不开”之间的距离以及“不开”一词后音的延续,诗人的那种失落感由此而展现得淋漓尽致。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句读得比较轻快,诗人的意外发现、惊喜的感情溢于一字之中。后句则重点读一“来”字。“来”读得长而且平,使人觉得伸出墙的一枝红杏充满了生机,同时也使人产生联想,联想到万千条春意盎然的枝条将冲出墙外。

诗的艺术是读的艺术。通过窦老师的一遍又一遍地指导朗读,这首诗的内容及情感,既就是教师不再点出,读者也能了然于心。所以,窦老师教这一堂课,“吟”就吟出了诗的韵味、意境和情感。

在讲到诗的意境时,联系到《雪夜访戴不遇》的短文,诱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情绪。这个时候她问学生想对园主人说些什么,从而引出了访者与园主人的对话,访者与红杏的对话,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异常热烈。

她对古诗文的教学自始自终都是带领着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品”诗。她先带领学生反复吟诵,读出韵味,在拍手、跺足间感受诗词的节奏感,让学生在玩玩读读中,轻松地理解诗词。然后,让学生每讲到一个诗中画面,就带学生入文“品”字。每一步的引导都是那么鲜活,那么深刻,那么富有情趣,让我们感受到了文本背后的文化意味。

课堂中,窦桂梅老师不时传来本节课之外的诗句,总能恰当的拓展,引用,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古诗词及国学的熟知度,令我佩服不已。她让课堂中充满了浓浓的书香味,充满了浓浓的诗情画意。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怎会不“沉醉”,语言文字怎会得不到熏陶?语文素养怎会不提高?正是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功夫绝不是一日之功,应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我们平时上课也要深钻教材,吃透教材,并超越教材,只有这样我们在课堂上才能挥洒自如,游刃有余。学生才会爱上我们的语文课,才能受益匪浅。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还有灵魂深处的情感,都能得到升华,陶冶。

窦老师的课堂无疑是最具有个性魅力的,她的课堂魅力来自于激情与智慧共舞,精神和思想齐飞。她的课堂带给我的是振奋与欢喜,是启迪与更多、更深、更新的思考。

第二篇:窦桂梅观后感(范文)

在这学期新开的名师案例研究中,我发现老师好像特别推崇一位名师,那就是——窦桂梅。其实在刚开始接触时,我只是觉得她特别有气质,而后便是她那独具一格的主题教学深深打动了我。她的每一节课都各具特色,看得我如痴如醉,我终于明白了老师的用意。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乐,那么窦桂梅老师的教学无疑是气势恢弘的交响乐;如果说课堂教学是水,那么窦老师的教学无疑是激越澎湃的黄河;如果说课堂教学是画,那么窦老师的教学无疑是洒脱从容的泼墨写意。

对于古诗课的教学我一直很苦恼,无从下手。在古诗课堂上我发现如果让孩子们单纯的朗读,背诵还可以,但是每当结合注释让他们说说古诗每句话的意思时,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沉闷下来,每次举手的就那几个人,教学效果并不那么尽如人意。但是当我看完窦桂梅的古诗教学视频后,我一下子茅塞顿开,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窦桂梅老师在《游园不值》这一堂示范课教学中首先注重了读,其实说得准确点,应该是“吟”。在上课之前,窦老师让学生齐声朗读以前学过的有关春的诗文。在此之前,师生这间是陌生的,并没有进行过一点交流,而这个时候学生的读,的确也只能说是读,给人有背着石头赶夜路的感觉。但当进入课堂,她首先指导的是学生该怎样读诗:平声应读得长,仄声应读得短。通过这一指导,学生读得已有些诗的韵味了,但这并不够,接着注重关键词的朗读。如“印”读得轻而且长,使人感觉到作者的小心翼翼,脚步轻重有别,距离有长有短。“苍苔”一词,两字之间的距离拉得较开,且这一词的后音又拖得很长,使人听来,仿佛觉得苍苔一片,而且是一大片,给人视觉上的形象,既有范围,又有色彩,使人联想到润湿的气候,小心翼翼的诗人,无限的春光。

第二句注重了“扣”、“柴扉”“久不开”的朗读。启发学生用动作感受是“扣”而不是“敲”,“扣”用动作尤其也用心,怕影响周围的人,不忍心,也衬出了环境的幽静,读得轻而且短。“柴扉”一词在朗读前,她首先问学生什么是柴扉,学生回答是门,她又问是怎样的门,学生回答是简陋的木门。通过课件图片展示,学生在几幅图片之中找到了被称为“柴扉”的木门之后,她就指导学生诵读这一词,通过几种朗读的比较,最后确定,这一词读得轻,两字之间拉得很开,后音拉得也较长学,使人觉得有区别于别的质地的门,也有别于崭然的木门,也仅仅是“柴扉”而已。“久不开”,尤其注意了“久”和“不开”之间的距离以及“不开”一词后音的延续,诗人的那种失落感由此而展现得淋漓尽致。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句读得比较轻快,诗人的意外发现、惊喜的感情溢于一字之中。后句则重点读一“来”字。“来”读得长而且平,使人觉得伸出墙的一枝红杏充满了生机,同时也使人产生联想,联想到万千条春意盎然的枝条将冲出墙外。

诗的艺术是读的艺术。通过窦老师的一遍又一遍地指导朗读,这首诗的内容及情感,既就是教师不再点出,读者也能了然于心。所以,窦老师教这一堂课,“吟”就吟出了诗的韵味、意境和情感。

在讲到诗的意境时,联系到《雪夜访戴不遇》的短文,诱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情绪。这个时候她问学生想对园主人说些什么,从而引出了访者与园主人的对话,访者与红杏的对话,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异常热烈。

她对古诗文的教学自始自终都是带领着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品”诗。她先带领学生反复吟诵,读出韵味,在拍手、跺足间感受诗词的节奏感,让学生在玩玩读读中,轻松地理解诗词。然后,让学生每讲到一个诗中画面,就带学生入文“品”字。每一步的引导都是那么鲜活,那么深刻,那么富有情趣,让我们感受到了文本背后的文化意味。

课堂中,窦桂梅老师不时传来本节课之外的诗句,总能恰当的拓展,引用,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古诗词及国学的熟知度,令我佩服不已。她让课堂中充满了浓浓的书香味,充满了浓浓的诗情画意。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怎会不“沉醉”,语言文字怎会得不到熏陶?语文素养怎会不提高?正是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功夫绝不是一日之功,应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我们平时上课也要深钻教材,吃透教材,并超越教材,只有这样我们在课堂上才能挥洒自如,游刃有余。学生才会爱上我们的语文课,才能受益匪浅。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还有灵魂深处的情感,都能得到升华,陶冶。

窦老师的课堂无疑是最具有个性魅力的,她的课堂魅力来自于激情与智慧共舞,精神和思想齐飞。她的课堂带给我的是振奋与欢喜,是启迪与更多、更深、更新的思考。

2、语文教学的“三个超越”: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语文教学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去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生活的积累,情感的积累,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3、什么是主题教学?主题教学是要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整体构建课堂教学。在研究过程中,我注意两方面关系的整合:一是找出知识体系的内在的多重联系,以便整合;一是找到学生生命活动诸方面的内在联系,一求互相协调,促使学生整体发展。

窦桂梅老师在语文教学道路上的不断追求,提出了对于阅读教学的独特构建——主题教学。

从最初的直觉型的课程构建开始,她对阅读教学的探寻走过了十多年的路程。一开始,在教好原有教材的基础上,由一篇带多篇,带着孩子们读美文,读名著,诵古诗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她凭自己过人的聪明和感悟力构筑了一个阅读课程的可爱的雏形。

主题教学的构建则是一次自觉的追求,她在“三个超越”的基础上把“主题”看作是组合教材的一种方式,认真领会教材编排的意图,并且围绕连接着学生精神世界的“触发点”、“共振点”等多维主题重新选编内容,用这些“主题”把它作为实施教学、改革课堂、建设语文新课程的一把钥匙。尤其是她自己建构的主题教学模式,更是鲜明地体现了她对语文教育的理解。短短两年时间内,她先后构建并执教了《朋友》、《落叶》、《亲人》、《圆明园》、《秋天的怀念》等单元,初步构建了以“立人”为核心,以促进儿童的语言和精神共同成长为目标,以一个个母题为线索,整合各种阅读资源、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以“积累、感悟、体验”等为形式,而进行的一种开放、活泼的母语课程学习方式。

在她的主题单元的教学里,我们看到的是打破了两节语文课折腾一篇小文章的定势——“听说读写”如何训练、“人文性与工具性”如何统一等“技术性”操作都通过主题这条线把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因此我们发现有很多新颖的开拓:

一是容量大、密度高、综合强。建设了大信息容量的语文课堂。窦老师充分利用主题教学的整合功能,自然高效地让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文本,在关注学生阅读“质”的同时,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二是既当“设计师”,又当“建筑师”。有效地充当了母语课程资源的实施者和开发者的双重角色。无论是《朋友》中的“实话实说”、现场采访,还是在《亲人》中精彩地引进“感动中国的人物”的“颁奖词”,还是在《圆明园》中巧妙地引导讨论“该不该重建圆明园”都反映了她对生活、文化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是既建构课堂,也解构课堂。她的主题教学不仅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当代生活,关注学生自我精神世界的构建,积极为学生的生命和成长奠基,体现了母语教育的文化性。

窦桂梅老师虽然取得了成就,仍然执着追求激情与思想,超越自己,反省恒新。这就是她的教育境界吧。

借用窦老师的三句话“我是重要的,我是能干的,我是快乐的”,青年教师需要有这样的信念。我想,从现在起我们应该学习窦老师的事迹,为每位学生的生命奠下坚实的基础。我相信,到时候我们也会和她一样,像秋天的庄稼,结出厚厚的果实。

第三篇:窦桂梅《圆明园的毁灭》观后感

观课有感

上个礼拜,在罗老师的课上,我又一次接触到了窦桂梅老师豪爽的教学风格。因为前不久,钟老师也给我们看了窦老师上《清平乐 村居》的视频,这次再看窦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对于窦老师的教学风格就更加的确定了。在窦老师的课快上完的时候,同桌发表了一句:“这里的窦老师感觉没有了那种’霸气’,这堂课跟《清平乐 村居》截然不同。”我听了之后,也笑笑。

其实现在想来,我并不赞同同桌的说法。虽然没有《清平乐 村居》中语言、神态、动作上的夸张,不过我觉得这也是应课文之需要,学习《圆明园的毁灭》需要的就是悲痛、无奈的情感,而且,这堂课如海浪般一波波涌起,大气磅礴,然而不乏灵敏细腻;另外,窦老师在处理两节课上面也有相同之处——情感的强烈激发!而且这样的激发,窦老师都是通过引导学生自己“读”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也是,窦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节课上,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也是她的独特的“阅读教学”模式。在这节课中,窦老师无时无刻不是引导学生朗读,一遍一遍,逐渐深入,学生也渐渐体会并吐露出真情实感。而窦老师的“读”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读,或者是单一模拟式的读,采用了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如在学习圆明园毁灭经过(第5自然段)这段时,老师先播放影片引出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然后让学生带着痛惜、愤怒读好这段话,学生切实感悟语言规律,体会作者如何传情达意,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更深程度地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

窦老师的“读”也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她把读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阅读潜能,提高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写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窦老师也是这样实践的。如窦老师要求学生将“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和“圆明园是……”用关联词“是……也是……”合并后问学生:“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或自豪,或激动,或神往……窦老师都给予肯定,尊重学生,并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窦老师在引导学生朗读也是有“技巧”的。我经常听到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时这样对学生说“请你带着高兴地语气读”“请你读出难过的语气来”„„窦老师的课也在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时非常巧妙,如在指导学生朗读“圆明园的价值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一句时,她让学生齐读后,要求学生变读为告诉的语气并相继给予示范。而且进一步引导学生“读”好该句子,如果你告诉的是孩子你怎么说?如果你大声地告诉全世界的人民你怎么说?你告诉的是父母你又怎么说?„„可以看出,窦老师的朗读指导完全屏弃了固定形式,而是着眼于开掘人物的内在心理,引导着学生在跟不同的对象作跨时空的对话后,进行恰当的个性化的朗读外化。使文本的语言成了学生自己内心的抒发。

在朗读指导中,教师自身的朗读艺术也在无时无刻地感染学生。窦老师的朗读声情并茂,很有吸引力;她的音色时而甜美圆润,时而深沉凝重;朗读时声音的力度和强度恰如其分,有时轻柔舒缓,令人如痴如醉,有时铿锵有力,感动人心;朗

读的速度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有轻、重、缓、急之分,很有感染力,就是只说一句话,其中的词语也有轻重快慢之分。我觉得这些都来自于一个人的“放得开”,也就是一个人的“自信”。看来,自信对一名教师来说是相当地重要的,反思我自身,缺少的也就是自信。

窦老师教“读”的功夫着实令我钦佩,既然是名师,肯定还有许多技巧是我感触颇深的。比如窦老师将语文课与其他课程的融合与贯通,还有她的课件也是让我有了很多的思考。

我觉得窦老师上的不仅是一节语文课,也结合了历史课、爱国主义教育课、文化史、数学知识等等,从此可见窦老师的知识面是如此广阔。

师:有谁查资料知道圆明园的面积有多大吗?据老师了解占地面积有458.9公顷。一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大家会算,那么我们就来估算一下,看看我们这个大会堂,大概估计一下圆明园相当于多少个大会堂?

生:学生纷纷猜测:起码800个、1000、1500多个,我看得有9000个这么大的面积呢!

师:是的,圆明园的面积相当于一万多个会堂这么大。……

师:一天多少小时?(学生:24小时)师:三天三夜多少小时?(学生:72小时)三天三夜多少分钟?(学生:4320分钟)4320分钟是多少半分钟?(学生:8640个半分钟)那么会烧掉些什么?

生:会烧掉许多精美的建筑物和画家、书法家的作品;会烧掉许多华丽的丝绸和衣服;会烧掉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奇珍异宝。

师:把这8642个半分钟加起来,想象一下,而且是在一万多个会堂这么大的地方同时燃烧8642个半分钟啊。

这段教学,窦老师通过具体的数字计算、比对和想象等方法,让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圆明园、亲近圆明园、赞叹圆明园。

我一直比较倾向于采用板书或是口头表述,不过窦老师的这一课,改变了我的想法。除了欣赏一些文物、景观的图片之外,窦老师播放了真实的短片或者是符合气氛的音乐,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让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憎恨与内心的愤怒,燃起爱国之情,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窦桂梅老师做到了完美的结合与统一

在这些基础之上,窦老师还进行了主题阅读的拓展,超越教材,如引入名人字画、奇珍异宝,补充圆明园20处景观并选了几处说感受,还有雨果的文章,以及圆明园占地面积等历史相关资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视野,而且实现了主题意义的开放性。

真的是越回顾,想讲的东西就越多。现在想来,当时还有一处教学是让我震撼的。在教学“圆明园里面有什么”一环节中,窦老师从“有……有……有……还有……”中,推出“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一读再读,一悟再悟,对比所带来的震撼效果于是产生。而这一过程,又是和语言训练紧紧融在一起完成的。在语言训练过程中,“价值”和“损失”这两个“不可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窦老师不着一字,却让孩子了然于胸。

这篇课文虽然短,但由于窦桂梅老师的精心策划,在有限的篇幅里传达出了异常丰富的信息。如果说窦老师的《清平乐 村居》让人觉得是在欣赏一名戏剧演员的表演,那么《圆明园的毁灭》就是一出舞蹈表演,时而平静,时而激昂,此起彼伏,内容却十分丰富,耐人寻味。

第四篇:名师课堂:窦桂梅《清贫乐》观后感

名师课堂:窦桂梅《清贫乐》观后感

第一次认识窦桂梅老师是在教师月刊中看到她说的这么一句话:“投身再大的事业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事业,聆听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故事。”很是欣赏她的这种朴质确深刻的人生理念。她有着一种雄心,那就是要把课上好,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没有借口。而且,她说到也做到了。他的生活轨迹“读书、教书、写书” 即“把你要做的写出来,把你写的做出来,把你做的检查出来”。

每个教师的教学生涯都是一段旅程,我们手里握着寻找属于自己精彩的路的单程票。作为一个师范类得后生,我时常会看些窦老师的上课视屏,从中我也学到了很多。以下是我在窦老师上的《清贫乐》以课中总结出来的几点:

1、课堂氛围活跃,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参与度高,师生互动和谐。

2、教师声音不仅抑扬顿挫,有女性特有的温柔。也有北方人的豪爽豁达。

3、朗诵个性化,在教学生朗读诗篇的时候反复但不单一,他教学生采用都种不同的方

式朗诵,有时甚至是“手舞足蹈”。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印象。

4、尊重学生,对学生的个性或解读循循善诱的进行指导,比如:在听音乐是学生的不

同感受和理解能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引导。

5、灵活运用交际技巧,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还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比如:同学之间进行互相的点评与指正。

6、采用角色互换,让学生用角色互换的形式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比如,让学生

分别扮演课文中作者,老翁,老妪,还有几个儿子,身灵其境的体悟诗歌的思想意境。

7、善于开发学生的想像思维,然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进行假象,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

8、教授学生质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她在课堂上经常鼓励学生提问,让学生

有疑问就举手,多思多想多问。

当然,这都只是我在窦老师其中一堂课中从个人角度看到的她的部分教学技巧,相信,窦老师能交给我们的还有很多很多,今后会继续关注,继续学习的。

第五篇:窦桂梅“主题教学”思想研讨会观后感

全国著名教育家窦桂梅“主题教学”思想研讨会

听后感

4月17日,我有幸参加了学校全国著名教育家窦桂梅“主题教学”研讨会。这是一次重视课堂呈现与经验传播交流的学习活动。本次活动从备课,上课,评课等方面入手讲解,让我们能够得到优秀教师专业的引领,感受到优秀教师专业的理念与精湛的教学艺术。使我们感触很深,受益匪浅,深深体会的体会到清华附小课堂是情感的课堂,审美的课堂,对话的课堂,感悟的课堂,我为这样的课堂教学艺术深深折服。课堂总是激情飞扬,妙语连珠,风趣幽默处令大家开怀大笑,精辟犀利处令满堂抚掌叫绝,感人至深处令我们泪水盈眶,灵魂为之震颤,心灵受到洗礼。她以她的喜怒哀乐感染着我们,引领着我们走进她的精神世界,让我们为她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对学生真诚无私的爱而感动,更为她与学生一同成长、为学生生命奠基的教学思想而喝彩!与其说这是一个阐述个人教学理念的讲座,不如说是一场引发人心灵深处风暴的讲演。使我感触很深,受益匪浅,深深体会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明确了努力的方向。下面我将就我的所思所想谈谈我的收获与反思。

下面我将就我的所思所想谈谈我的收获与反思。

一、主题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校的精神气质

我们交给世界怎样的孩子,孩子将还我们一个怎样的世界。这是清华附小的共识。在他们看来,小学教育的核心任务并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和能力,价值观缺席的小学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清华附小学生要健康、阳光、乐学,更要为社会和他人的幸福承担使命。

窦桂梅常宣扬“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正是这种使命感感染了教师。在清华附小实践主题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改变的是教师团队。从教学效率、教学质量这些技术层面的进步,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奉献精神的弘扬,清华附小的教师团队为改变学校做出了艰苦的努力。

正是这些改变和付出,塑造了一所小学的精神气质。孩子站在课堂中央,孩子站在学校中央,体现了儿童的核心素养理念。在专家看来,清华附小以“小学语文主题教学”为支点,撬动了学校的教育变革,塑造了全新的学校风貌,这种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变革很有价值。

二、主题教学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培养能在真实世界生活和创造的人。“主题教学”的影响早已不再局限于语文这一学科,它所倡导的“立人观念、整合思维和儿童中心”已经成为该校许多教师自觉的追求。

从清华附小数学老师陈军老师课堂教学来看,由生活常识起调动学生参与兴趣,然后针对陀螺开展活动,通过学生展示汇报、质疑,孩子们的认知兴奋度被充分调动起来。再配合 语文课的古诗:让学生对圆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主题教学已经成为围绕培养完整人的“主题·整合”理念,催生学校“1+X课程”育人体系,促进着学科的整合,如研究语文和音乐的整合,研究书法和美术的整合,研究科学和美术的整合„„

三、关于“1+X”课程

清华附小构建的“1+X课程”体系。“1”代表优化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X”则是实现个性发展的特色化课程。在该校展示的课表中,可以看出课程整合的力度。学校的主要课程被整合为五大板块:品格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从学校课表可以看出其中的 特色,比如,体育健康、经典阅读、创新实践尤为突出。课时也从原来40分钟一节课,调整为60、35、10分钟不等的长、短、微课时。每周五下午设 “创新与实践”课,开展跨学科主题实践,如戏剧表演等。

特别吸引关注的是该校的体育课程。体育是附小的核心课程。良好的体格是学习的基础,附小学生的体格测试达标率之高让我为之侧目、为之敬佩。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我了解到,附小体育课程被分解为十余种项目,供孩子选择。轮滑、板球、棒球、足球等,在同一时间,学生打破班级限制,根据爱好组成新的班级。每个清华附小学生,至少熟练掌握两个运动项目。学校特意拿出1节课开展足球专项训练。

“超越课堂”告诉我们,不仅仅要把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还要触及学生的心灵,这样的学习才是感受自然、发现社会、体悟人生,才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透过教材感悟,感悟人生是一位教师的使命,也是我的教学方向。每次课堂上与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碰撞都能让我为之所动。是的,让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心灵碰撞,让学生感悟到背后的思想,感悟到语言以及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东西都是他们自己感悟得到的,而不是教师“教”他们的,更不是教师“交”给他们的。

我终于明白: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缺乏应有的主动、积极、探索的欲望时,当他们的情感无法与我产生共鸣时,当课堂变成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时,一切与学生无关,教师才是那个应当反省、应当深思的人。当学生的各方面表现不尽如人意时,我们总习惯于说:我才带了这个班一两年,学生不上我的路子,我也没办法。为什么不问问自己:在这一两年里,做为一名与他们朝夕相处的老师,我教给了学生什么?我为什么不能让他们达到我的教学理想?如果平时不注意渗透、不注意积累,又怎能期望学生在一两节公开课上表现出色,赢来啧啧称赞、阵阵掌声? 功夫在平时,功夫在课外,只有真正做到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扎扎实实地抓好课堂教学、课外积累,才能帮助学生学好语文,引导他们热爱语文,从而成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备良好素质的人。而要做这一点,我们教师首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养,以“一汪鲜活的、流动的水”教给学生点点滴滴的知识之泉;要学会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呵护和增强学生“做好孩子”的愿望,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利交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你合作,与你交流,和你平等对话,敢于向你质疑、“发难”。如果教师能真正做到和学生一起成长,耐心细致地从一点一滴抓起,学生才能真正学好知识,爱上学习,并从学习中获益终生。

通过本次培训,我的教学理念、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将会得到一次提升。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将会起到积极的影响。

下载窦桂梅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窦桂梅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窦桂梅 总结

    视频选择60多分钟的那个从9分40秒开始播放,主要是介绍的“三个超越”(如果时间上不允许可以把视频只放一段) 开始播放视频时请加上这样一句话“为自己的生命奠基,为孩子的生命奠......

    窦桂梅讲话稿

    窦桂梅,女,1967年4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从教于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副校长),现任清华附小副校长。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研究生课程班毕业。国家九五重点课题语文教材编写组......

    窦桂梅感悟

    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心得体会 转眼间,我的第一届学生马上要升入二年级了,不知不觉一年的生活就这样过去了,没有感觉自己的变,却感觉学生逐渐懂事爱学习,回过头来慎思自己工作后的......

    窦桂梅介绍

    一、窦桂梅的教育主题 窦桂梅,语文特级教师,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出版《窦桂梅与主题教学》、《玫瑰与教育》等多部专著,主编《小学语文目标质量手册》。她提出的“三个超越”......

    窦桂梅老师

    2013年3月22日,我和李娜老师赴长沙参加了《育师启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本次活动旨在学习名师基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下的现代语文教育思想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创......

    窦桂梅推荐书目

    窦桂梅给孩子们列的书单 1-2年级: 必读:1、猜猜我有多爱你(绘本)2、逃家小兔3、我爱我爸爸(绘本)4、红鞋子5、爷爷一定有办法6、安徒生童话选(拼音读物或绘本)7、格林童话选选读:1......

    窦桂梅 母爱

    “母爱”落脚在哪里 ——我为什么这样教《秋天的怀念》 窦桂梅 1997年,阅读《我与地坛》。 2002年来清华附小工作,方才知道史铁生竟是清华附属学校的校友,不觉亲近许多,将他的......

    窦桂梅 我爸爸

    窦桂梅《我爸爸》实录一、师:同学们四月初,三月八日是什么节日?一起说:妇女节,**的节日。 今天我们偏不聊妈妈,我们聊聊爸爸,读,再读,连起来:我爸爸,读得好,中间有很好的停顿。 老师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