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鸡兔同笼”之我见
“鸡兔同笼”问题之我见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内容概要】《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中明确倡导:“我们不能假设孩子都非常清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并自觉地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学习数学,也不能单纯依赖教师或家长的权威去迫使学生们这样做。事实上,我们更需要做的是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本文通过《鸡兔同笼》问题浅述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需要关注的三方面:其一,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其二,关注教学知识的有效性;其三,关注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字】
鸡兔同笼 数学课堂 有效 教学 策略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问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在北师大版教材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尝试与猜测中安排了这一教学内容。
所谓“有效”,不是看教师是否教得认真或是否讲完课时教学内容,而是看课堂三维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看学生有没有真正学懂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数学课堂更需要真实的、富有实效的学习活动,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数学课堂有效的教学呢?我将通过“鸡兔同笼“阐述以下几个观点:
一、有效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也好,在研究中也好,首先应该关注什么?每个教师都会知道:一是“学生”,心里有学生;二是“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三个方面的核心是关注学生,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具体又要关注学生的那些方面呢?即:
1、关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是支持他们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学习的积极情感与态度的表露。当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时,他们才会积极地投人数学学习活动,探究数学内容的真谛,体验学习的乐趣。“鸡兔同笼”问题集题型的趣味性、解法的多样性、应用的广泛性于一体,具有训练智能的教育功能和价值,是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好题材。
2、关注学生的生活中的“数学思考”。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与形的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数学教材已经从文本上实现了生活化,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向学生揭示周围世界的数学现象及其特有的规律性(如守恒性、对称性、变异性)与内在美,学生就会体会到数学这个诱人的王国里,有许多数学现象需要细微的观察,有数不清的问题要思考,要操作。同时教师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将生活化的材料引入到课堂中。如果你把“鸡兔同笼“仅仅当作鸡兔同笼来理解,也许真会觉得它毫无价值,但是当作一个典型问题,当作一个类似于模型的东西来审视,就会发现生活中还真有不少问题都类似这个“模型”,譬如:12帐乒乓球台上同时有34人进行乒乓球比赛,正在进行单打和双打比赛的球台各有几张?这样,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就能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3、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每个班都会有参差不齐的学生,在每一次的新知识学习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的眼神,不同的表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学会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要充分理解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顺着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不少教师,往往照事先准备好的教案,按自己的想法、思路去处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很少体察、考虑学生的心理及学生的思路,结果常常动机、效果不一致,甚至事与愿违。学生由于年龄及心理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局限,思路常和成人有显著的不同。在成人看来不成问题的问题,学生常常感到困难。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学习中的成功,教师的鼓励,都会使学生体验到心理学所说的“愉快效应”。成功带来的内心满足和愉快的体验,会成为学好数学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对学生取得的成绩,甚至微小的进步,都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感到有希望学好数学。“鸡兔同笼”解法的多样性恰好能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心里要求。如让数学回归了本真与简单的作图分析法,使得学生勇于在活动彰显个性,在实践中打造探索的钥匙。一一试凑的列表法、假设推理法(假设法),让学生在大胆的猜测、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中,体会出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如果学生懂一点代数知识的话,我们可以不凭偶然的试算,不凭运气,而用方程去解决这个小问题。还有化归法、破头法、“金鸡独立”法、砍足法等等,都为学生继续探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有效教学关需要关注教学知识的有效性
学习“有用的数学”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怎样理解“有用的数学”,对于改善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人们认为鸡兔同笼问题没有价值,大概是觉得这种问题情景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少存在。数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但数学的生活化并不等同于生活。我们理解“有用的数学”,应避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数学本身具有高度抽象、简化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不摆脱研究对象的“外壳”,不从现实中抽象出来就不会有今天的数学。我们强调数学走进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理解数学,并体验数学的价值,形成正确的数学观。课堂上学生可能会出现很多种方法,这不正好体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不是听懂的,也不是教会的,而是领悟的。只有让学生们真正领悟了,他们才乐意去当成功的探索者。让学生在探索、体验与感悟中轻轻松松地实现数学价值。
三、有效教学需要关注课堂教学策略
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是有效的?
一是准备策略,就是怎样备课。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鸡兔同笼”这一教学内容,从读懂教材这一角度来看,教材中呈现了3中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通过假设举例与列表的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结果。其中,第一张表格是常规的逐一举例法,第二张运用了跳跃列表法,第三张运用了中列举法。课堂上学生可能会想出画图的方法,方程法等各种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教材选“鸡兔同笼”这个题材,主要并不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身,而是要借助这个载体让学生经历列表,让学生在大胆的猜测、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中,体会出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而且在后面相应的练习、复习中,相关的题目也都附上了表格,能够让学生教好地也能用这种基本的解题策略解题。
二是实施的策略,就是怎样上课。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要让学生自己“爬坡”,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前我和学生做了一个“猜钱”的游戏,当学生苦恼于如何解决问题时,我们步入了课堂,这样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热情。通过情景引入“鸡兔同笼”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再让学生大胆进行猜测、尝试、调整,并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归纳各种不同方法的优缺点,重点介绍中列举法。然后通过巩固这一环节构造这一数学模型,最后回过头来运用新知解决课前的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其次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切实展开探索活动。教师常常把一个完整的问题,分解得很碎,问题一个接一个,实际上干扰了学生的有始有终的思维,把教师的思路强加给学生。提高课堂效率,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在有效的探索活动,教师就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必须给学生以支持、帮助与指导,组织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过程中实实在在地体验数学内容、数学思想,发现数学的结论和方法。在学生讨论,看书或动手操作,一定要给予足够的时间,使之真正能“到位”,达到预定目的,不能摆形式,走过场.。
第三是评价策略,包括对学生的评估和对课堂教学的评估。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学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课堂的语言评价也应该为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服务。恰当的运用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评价也是一种能力,一门艺术。
以上各种策略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有效学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有效教学的策略。教师应用有效教学策略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好的、基本的渠道。这些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首先在于提出能吸引学生,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其次在于充分估计学生可能如何回答,教师应如何适时点拨引导。有时学生不举手,不等于他们没有思考问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表情来分析他们是否遇到了困难,然后因人制宜,在关键处以点拨,使之有所悟。如无十分必要,不要打破学生的正常思考。让他们积极有效地探索、解决新的问题,获取新的认识。
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心中有目标.时时以预设的目标为指针或参照物,关注目标的真实达成度,并对教学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控,不断引导课堂向着预期的目标行进。参考文献:
1、《小学教学设计》(数学、科学版)2006第2、3、4、5期
2、《数学新课标》
3、《小学数学学习与教学设计》 上海教育出版社 庞维国著
第二篇:鸡兔同笼说课稿
数学广角——“鸡兔同笼”说课稿
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师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古代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再《孙子算经》中,教材一方面意在 让学生感受丰富的古代数学文化,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这类问题的不同方法和策略。通过经历猜测,列表,假设,推理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还不是很强,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困难较大,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通过情景感受,化繁为简,猜测,列表,画图等方法帮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使学生借助展开想象,促进数学思考,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有个别学生通过“奥数”学习已经接触过鸡兔同笼问题,但多是机械记忆了一些解题的模式,并不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还有大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这样的问题,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鉴于以上分析,本节课我的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会用列表法,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学会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策略,并体会假设的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应用;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列表法、假设法研究“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用算式表达想法,能用列表法和假设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法:主要采用引导启发法,课件展示为探究辅助。学法:猜测,列表,合作交流。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单。学前准备:“鸡兔同笼”问题预习单。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首先介绍“孙子算经”渗透数学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引领学生“发现数学信息”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和能力,其次出示鸡兔同笼问题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验证”,培养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策略意识。“化繁为简”。让孩子们初步体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二、借助图表,尝试解决 1.尝试枚举,解决问题
通过化繁为简,出示变小后的数据,让学生猜测,并让同学感受猜测时也要遵循一定条件的必要性,为学生提供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的时机,再利用表格来辅助完善猜测的过程,通过不断调整,直到找到正确答案,从而引出列表法,强调学生在运用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最好选择“取中列表”的优化方法,通过提出鸡兔数量很多的情况,运用列表法解决有一些麻烦,不太合适,引出解决鸡兔同笼问题解法多样性的必要性。
2.联系表格,建立假设
由于同学们在平时解决问题的习惯都是用写算式来解决,通过同学们观察列表并整合自己预习的情况,建立假设,诱发学生探究算法的需求,借助表格让同学们发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关键所在,初步感知解题的思路,首先,通过同学们的小合作探究,尝试运用算式表示出来,并汇报清楚自己的解题思路,其次,教师运用数型结合再一次形象的用图形和算式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和善于反思,善于总结的意识和能力。三.反馈练习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们古代的一个数学趣题,实际生活也许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但现实的生活当中类似于“鸡兔同笼”的问题也有很多,通过变式,拓宽鸡兔同笼问题的应用范围,培养学生联系比较,迁移类推,灵活变通的能力,主动建构,把“鸡兔同笼”作为一种数学思想和方法,自觉地选用自觉喜欢的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四.课堂小结
让同学们了解古人有一种独到的解题方法---抬脚法。从而让学生们受到古文化的熏陶,感受到古人的了不起,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感觉自己在很多方面都还很欠缺,课堂生成 重难点把握
语言组织等,希望各位领导,老师们能批评指正,不吝赐教,谢谢大家。
第三篇:鸡兔同笼教案
【必备】鸡兔同笼教案4篇
鸡兔同笼教案 篇1
鸡兔同笼问题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的一本数学书《孙子算经》中,原题是:“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该书给出了一种典型的解法,即:兔数=腿数÷2—头数(94÷2—35=12),鸡数=头数—兔数(35—12=23);也就是教材中介绍的抬脚法。鸡兔同笼问题,二、三年级的学生奥数学过,五、六年级的学生教材中安排在数学广角中学,到了初中还要学。我也曾不禁想过:鸡兔同笼问题怎么有这么大的魅力,让不同年龄层次的孩子们都争相去学,其中蕴含了怎样的数学思想呢?可今天自己就要上这一课了,于是就带着问题研究本课教材,收集有关本课的材料,认真设计并实践了本课。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参考了几位专家的教法,结合自己班孩子的实际情况设计的教案在实践中得到良好的教学实效,现反思如下:
一、关注每位孩子的成长是成功的前提
鸡兔同笼问题既然作为奥数的内容,那它的思维含量必然很高,然而鸡兔同笼问题又作为六年级数学广角的内容,势必让每个孩子对这类问题都应有各自能够理解的方式去掌握,而不能一味地追求最优化的方式。课堂上从列表的枚举法入手,接着利用尝试法再到假设的算术法,不仅从思维上层层递进,更关注每个孩子的学习起点和成长体验,是本课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
二、关注课堂的互动、生成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
课堂是师生双边的交换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活动。课上,教师与孩子们交流不耐烦,很是专制的强调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会限制学生的能动性和思维的发展,从课堂上来看,我与学生的交流是非常融洽的。从课前谈话,故事到入、铺垫,到鸡兔同笼原型的展开,再到生活实例的引申,我们的交流都是在无负担的、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的,在无形中,孩子们放开了思绪,生成了很多意想不到的、让人回味的结论和问题。再则,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可以知道:正面的强化作用,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思维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评价方面我采取学生回答精彩时,及时有效的正面评价;学生回答不上来或回答不够具体时,友好的提醒先想一想或听听同学们的意见,再交流……点滴的心语交流,让孩子们没有负担的学习,同时发展性的评价,更促使孩子们高度关注学习的内容,做到了良性的情绪循环,促进了教学的有效性展开。正是如此,自然形成了融洽的课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关注数学思想的传承是达成目标的保障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中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有绘图的数形结合思想、有算术计算的假设思想,有方程代数的数学建模思想等。本人思考如果一节课把所有的思想内涵都包容进去,平均分配学习时间和关注度,必定导致课堂内容学习的拥堵和孩子们学习的不知所措。因此,我选取了适合孩子们认知的方式的,首先用一个诙谐幽默的鸡兔玩游戏的故事引入,让学生弄清鸡兔各有什么特点?4只鸡和3只兔一共有多少条腿?鸡学兔走路,地上有几条腿?多的几条腿是谁的?兔学鸡走路,地上有几条腿?少的几条腿是谁的?根据学生已获得的知识,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的发现,进行深层次地思考,重点渗透以列表的一一对应思想和算术解决的假设模型等数学思想,并通过猜想、验证,使学生应用所发现的数学知识进行判断,很快掌握了用假设法解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并在学习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思想。
本课虽然没有华丽的修饰,但已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愿望,完全吃透所学内容,思维得到锻炼。
鸡兔同笼教案 篇2
第1课时 鸡兔同笼
教学内容:P116页的练习二十五的第2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鸡兔同笼”问题,感受中国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过程与方法:能熟练用列表、假设等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迁移思维的能力,进而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熟练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再一次亲历列表法、假设法等解题的过程,深刻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教学难点:建构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运用学到的解题策略熟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鸡兔同笼”是一道有名的中国古算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许多小数数学问题都可以转化成这类问题。
师:你知道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有几种方法吗?通过比较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1:列表法,适合数据较小的问题。
生2:假设法,一般情况都适合,数量关系比较容易理解。
师:今天我们复习“鸡兔同笼”问题。
二、自主探究
师:摆三角形和正方形一共用了19根小棒。(任意两个图形之间没有公共边)你能算出分别摆了多少个三角形和多少个正方形吗?(学生回答)
师:星期日,小英一家八口人到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的票价是成人每人30元,儿童每人15元,买门票共花去210元钱,其中儿童有几人?(学生回答)
师:三年级(4)班48人去北海公园划船,租了大船和小船共10条,每6人克坐满一条大船,每4人可坐满一条小船,且每条船都没有空位,他们租大船和小船各几条?(学生回答)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复习“鸡兔同笼”问题,你有哪些收获?
生1:借助列表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生2:我学会了化繁为简的学习方法。
生3: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一般性。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总结得出:解决数学问题时,可以先提出假设,如果假设后的情况与实际不符,这时就需要进行调整。我们可以借助画图、列表等方法帮助我们进行调整,从而推算出正确结果,最后还要对结果进行检验。(逐一板书:假设、调整、检验)
板书设计
鸡兔同笼假设→调整(列表、画图)→检验
鸡兔同笼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假设和列方程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向学生渗透转化、函数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重点难点】
用假设法和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指导】
1.要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学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采取讨论,自主探索等方式,多手段、多层面、多角度地探索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列表法、画图法、假设法、代数法等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在注重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同时,教师还应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自主优化(如列表法中的从两边开始,从中间开始,依据数据跳跃猜测等),并注重不同策略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局限性和一般性。
2.要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参与观察、猜想、证明、归纳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用数学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从课初随意、无序的猜想到表格中的有序、有目的的猜想;从一般验证到表格中数据变化规律的发现;从列表法(8只兔0只鸡或8只鸡0只兔这两种情况中)很快自然联想到假设法(通过假设——计算——推理——解答的过程,掌握假设法的独特的特点)、代数法。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从特殊到一般、从借鉴到创新、从肤浅到深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3.要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广角”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新增的教学内容之一,主要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本节课作为本册教材“数学广角”中的唯一教学内容,也要求教师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如:用容易探究的小数据替代《孙子算经》原题中的大数据的“替换法”解决问题,渗透了转化的思想和方法;用“列表法”解决问题,既渗透了函数的思想和方法又强调了解题策略的优化;用“假设法”解决问题,渗透了假设的思想和方法;用“方程法”解决问题,渗透了代数的思想和方法等等。这些对于学生而言,无疑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4.要注重数学文化的传承鸡兔同笼问题是《孙子算经》中一道影响较大的名题,一直流传至日本等国,引起了许多国家的众多数学爱好者的广泛关注。教学中,我们把《孙子算经》中关于鸡兔同笼问题的原题和《孙子算经》中用“抬腿法”这种特殊而灵巧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用课件科学而生动地再现于课堂,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充分地传承和弘扬了经典的数学文化,较好地体现和提升了课堂的教学品味。
【知识结构】
第1课时 鸡兔同笼(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3~105页例1及“做一做”、教材第106页练习二十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假设和列方程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向学生渗透转化、函数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重点难点】
用多种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列表法的表格卡片。
【情景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道我国古代非常有名的数学趣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PPT投影展示原题。)这四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抽生回答。(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条脚。鸡和兔各有几只?)(PPT展示今意。)
2.这类题我们把它叫做什么问题好呢?(“鸡兔同笼”问题。)板书。其实,鸡兔同笼问题记载于《孙子算经》一书中,早在1500多年前就有古人在研究它,我们现代人还在研究它,而且还有很多外国人也在研究它。鸡兔同笼问题到底有什么魅力,使得那么多的人乐此不疲地去解决这个问题呢?相信同学们学习了这节课,你们就会揭开这个秘密。你们有没有信心把这节课的内容学好呢?
【新课讲授】
(一)出示情景,获取信息
1.出示“鸡兔同笼”画面。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题目里的数字改小一点。“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
2.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鸡和兔是两种不同的动物,但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学生理解:相同点——鸡和兔都只有1个头;不同点——鸡只有2条腿,而兔有4条腿。
(二)列表法
1.我们先来猜猜,笼子中可能会有几只鸡几只兔呢?在猜测时要抓住哪个条件?(鸡和兔一共是8只。)
2.那是不是抓住了这个条件就一定能猜对呢?怎样才能确定猜的对不对呢?(把鸡的腿和兔的腿加起来看等不等于26条腿。)
3.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你们猜测的数据填在答题卡上。师巡视,可能会出现如下四种情况:① 随意猜,直到猜对为止;② 从鸡的只数开始尝试,直到符合26条腿为止;③ 从兔的只数开始尝试,直到符合26条腿为止;④ 对半分开始尝试,不断调整,直到符合26条腿为止。
4.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列表法。(板书:列表法)
(三)直观画图法
1.师:刚才我们同学介绍了用列表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别的方法吗?谁愿意来给大家讲一讲?
2.生1:还可以用画图——先画好8个圆圈代表鸡和兔的8个头,再给每只动物先安上2条腿(也就是都看成鸡),这样一共用16条腿,还剩下10条腿。因为每只兔少算了2条腿,所以一次增加2条腿,这样一只鸡就变成了一只兔,要把10条腿安完,就要把5只鸡变成兔。 所以在这个笼子里鸡有3只,兔有5只。(指名该生上台演示。)问:你们听懂他的方法吗?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画。
3.生2:我也是用画图法——先画好8个圆圈代表鸡和兔的8个头,但我是先给每只动物安上4条腿(也就是都看成兔。),这样一共有32条腿,多了6条腿。因为每只鸡多画了2条腿,所以一次减少2条腿,这样一只兔就变成了一只鸡,要去掉多的6条腿,就要从3只兔的身上各去掉2条腿,这样3只兔变成了鸡。所以在这个笼子里鸡有3只,兔有5只。(指名该生上台演示。)
师:画图的方法非常便于观察、非常容易理解。
4.你们觉得用猜想列表法或直观画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怎么样?(
生:我认为有局限性,当头和腿的数目较大时,用这两种方法会很麻烦。)
5.是呀!假如鸡和兔不是同关在一个笼子里,而是同关在一个养殖场里,鸡和兔共有1000只,它们共有2700条腿。问这个养殖场里的鸡和兔分别有多少只?如果用列表的方法或画图的方法来解决就太麻烦了。看来我们还有必要继续研究新的解题方法。
(四)思考交流你还能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讨论后交流。
A、假设法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看XXX同学表格中左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就是有8只鸡和0只兔,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鸡)
①假设笼子里的8只全是鸡,那么笼子里就只能有多少条腿?
②与实际的腿数不符,腿的条数少算了多少条?
③假设全是鸡,是把4条腿的兔当成2条腿的鸡,这样每只兔就少了多少条腿?
④少算的10条腿是把多少只兔当成了鸡来算?
⑤鸡的只数怎么算?
B、列方程解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除了假设法外,还有别的方法吗?(方程的方法)
要用列方程的方法就必须找到等量关系式。
通过得到的信息能写出哪些等量关系式呢?(兔的只数+鸡的只数=8;兔的腿数+鸡的腿数=26)(课件出示)
这里我们需要求兔的只数和鸡的只数,共有两个未知数。那我们可以设其中一个未知数为x,再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另一个未知数。让我们来试试吧。
小结: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可以用哪些方法?(列表法、画图法、假设法或列方程。)
(五)现在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这些方法来解决《孙子算经》中的原题,你会用列表法和画图的方法解决吗?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05页“做一做”。运用列表法和画图法解决这两道题,然后交流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小结:鸡兔同笼问题可以用猜测列表法、假设法等多种方法解决,但数字较大时可以用列方程的方法。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第106页练习二十四第1~3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练习。
鸡兔同笼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2、通过列表举例、作图分析等方法,解决鸡与兔的数量问题。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列表举例、作图分析等方法,解决鸡与兔的数量问题。
[教学过程]
一、呈现鸡兔同笼问题。组织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小组活动
2、交流方法
3、
二、做一做
独立完成第1—3题,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第4题的答案有多种,启发学生找出不同的答案。
讨论第4题与前3题所给条件的不同,从而让学生知道哪些题的答案是唯一的,哪些题是有多种答案的。
[板书设计]
鸡兔同笼问题
方法1方法2方法3方法4
第四篇:《鸡兔同笼》课堂实录
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教学预设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教材。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尝试用列举法与假设法等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假设法的一般性。
4、通过解答“鸡兔同笼”问题,渗透建模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重点: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用合理的方法解答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教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直接板书:鸡兔同笼问题。师:同学们,听说过吗? 学生:听说过,就是说鸡和兔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问题。
师:你的知识真丰富!其实,早在一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家已经对鸡兔同笼问题进行了研究,有一本数学著作叫《孙子算经》,当中就记载了这么一道题(课件显示: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齐读题目。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道题的意思?
生:笼子里有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师:这道题的意思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一样,也就是:(课件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师:题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 生:鸡和兔共35个头,有94只脚。师:还有吗?
生:一只鸡有2只脚,一只兔有4只脚。
老师小结:你真细心!我们千万不要忽略了一些信息,这些对我们解决问题有很大帮助。
二、合作探索,主动构建。
师:谁能够又快又准地分别说出鸡和兔的只数呢?根据题中的数字,容易猜出几只鸡,几只兔吗?为什么?为方便研究,我们可先从简单问题入手。出示例1(课件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师:这道题中,鸡和兔可能各有几只呢? 生:可能4只鸡和4只兔。
师:那到底分别是几只呢?看来同学们都想猜一猜,试一试。下面就请同学们把你每一次的探究过程都记录在练习本上,遇到困难可以与同桌探讨。请一位同学汇报,并展示表格。
师: “你这两次探究的数字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减少一只鸡,增加一只兔,增加2只脚。师:为什么就多出2只脚?
生:因为一只鸡比一只兔少了2只脚。师:找出正确答案了吗? 生:3只鸡和5只兔。
师:我们从左往右看看表格,又发生了怎样变化? 生:减少一只鸡,增加一只兔,增加2只脚。
老师小结:这样每减少一只鸡,增加一只兔,就增加2只脚。(板书:减少一只鸡,增加一只兔,就增加2只脚。)
师:你知道刚才的方法怎么称呼吗?通过列表,你们觉得用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怎么样吗?如果题目中的数据太大呢?列表法还合适吗? 师:那么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我们还有没有更好的数学方法呢? 生:假设笼子里全是兔。(并说出算式)老师板书算式。
师:谁还有不同的解法吗?
生:假设笼子里全是鸡。(也说出算式)老师板书算式。
师:算出来后,我们还要检验算的对不对,最后写上答语。
师:在列表的基础上,我们想到了用假设法。如果假设全是鸡,先求出的是兔子,如果假设全是兔,先求出的是鸡。为了大家能够记得更牢。老师把这个过程编了一个顺口溜,请看(课件显示)“鸡兔同笼并不难,设鸡算出兔,设兔算出鸡。设鸡设兔全由你,结果正确你第一。”
三、分层练习,深化认识
师:现在再来看看刚才那道古代趣题,下面同学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1、学生先独立完成《孙子算经》中的原题,后相互评议。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我们用到了哪些方法? 那我们又怎么得到这些方法的呢?当遇到复杂问题时,我们可以把它转化成简单问题,探究出方法以后,我们再用这种方法来解决复杂问题。这也很好的学习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很快就解决了古人留给我们的问题,鸡兔同笼问题也流传到了日本,只不过它不叫鸡兔同笼,而是叫龟鹤问题,请看:
1、龟鹤共12只,有38条腿。龟、鹤各有多少只?
你认为“龟鹤问题”与“鸡兔同笼”有什么相似之处?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再来看看这道题:
2、老师找到了这样的一首儿歌:一队猎人一队狗,两队并成一队走。数头一共是十二,数脚一共四十二。
你认为这道题与“鸡兔同笼”有什么相似之处?能解决了吗?老师相信你们。那再看看这到题:
3、有2分和5分的硬币共8枚,共34分,2分和5分硬币各几枚? 这道题目中有鸡和兔吗?能有吗?能改编为“鸡兔同笼”问题。
4、王老师带37位同学去公园划船,共租了8条船,每条船都坐满了。大小船各租了几条?(大船乘6人,小船乘4人。)这道题目中有鸡和兔吗?
四、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篇:四年级鸡兔同笼
5.鸡兔同笼问题
基本概念:鸡兔同笼问题又称为置换问题、假设问题,就是把假设错的那部分置换出来;
基本思路:
①假设,即假设某种现象存在(甲和乙一样或者乙和甲一样):
②假设后,发生了和题目条件不同的差,找出这个差是多少;
③每个事物造成的差是固定的,从而找出出现这个差的原因;
④再根据这两个差作适当的调整,消去出现的差。
基本公式:
①把所有鸡假设成兔子:鸡数=(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脚数-鸡脚数)
②把所有兔子假设成鸡:兔数=(总脚数一鸡脚数×总头数)÷(兔脚数一鸡脚数)
关键问题:找出总量的差与单位量的差。
1、有若干只鸡和兔子,它们共有88个头,244只脚,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2、红铅笔每支0.19元,蓝铅笔每支0.11元,两种铅笔共买了16支,花了2.80元.问红、蓝铅笔各买几支?
3、一份稿件,甲单独打字需6小时完成.乙单独打字需10小时完成,现在甲单独打若干小时后,因有事由乙接着打完,共用了7小时.甲打字用了多少小时?
4、今年是1998年,父母年龄(整数)和是78岁,兄弟的年龄和是17岁.四年后(2002年)父的年龄是弟的年龄的4倍,母的年龄是兄的年龄的3倍.那么当父的年龄是兄的年龄的3倍时,是公元哪一年
5、蜘蛛有8条腿,蜻蜓有6条腿和2对翅膀,蝉有6条腿和1对翅膀.现在这三种小虫共18只,有118条腿和20对翅膀.每种小虫各几只?
6、某次数学考试考五道题,全班52人参加,共做对181道题,已知每人至少做对1道题,做对1道的有7人,5道全对的有6人,做对2道和3道的人数一样多,那么做对4道的人数有多少人?
解:对2道、3道、4道题的人共有52-7-6=39(人).他们共做对
181-1×7-5×6=144(道).由于对2道和3道题的人数一样多,我们就可以把他们看作是对2.5道题的人((2+3)÷2=2.5).这样兔脚数=4,鸡脚数=2.5,总脚数=144,总头数=39.对4道题的有(144-2.5×39)÷(4-1.5)=31(人).答:做对4道题的有31人.练习:
1.鸡兔共100只,共有脚280只,鸡兔各有多少只?
2.在一棵松树上有百灵鸟和松鼠共15只,总共有48条腿,百灵鸟和松鼠各有多少只?
3.56个学生去划船,共乘坐10只船恰好坐满,其中大船坐6人,小船坐4人,大船和小船各几只?
4.一辆卡车运矿石,晴天每天可运16次,雨天每天只能运11次,它一连运了17天,共运了222次,问这些天中有多少天下雨?
5.某食堂买来的面粉是米的5倍,如果每天吃30千克米,75千克面粉,几天后米吃完了,而面粉还剩下225千克,这个食堂买来的米和面粉各多少千克?
6.鸡和兔放在一只笼子里,共有29个头和92只脚,那么笼中有多少只兔?
7.15元钱买50分邮票和20分邮票共63张,那么20分邮票与50分邮票相差多少张?
8.人民路小学的教师和学生共100人去植树,教师每人栽3棵树,学生平均每3个人栽1棵,一共栽100棵。那么,有多少名学生参加植树?
9.灯泡厂生产灯泡的工人,按得分的多少给工资.每生产一个合格品记4分,每生产一个不合格品不仅不记分,还要扣除15分.某工人生产了1000只灯泡,共得3525分,问其中有多少个灯泡不合格
1、我们设想,每只鸡都是“金鸡独立”,一只脚站着;而每只兔子都用两条后腿,像人一样用两只脚站着.现在,地面上出现脚的总数的一半,也就是244÷2=122(只).在122这个数里,鸡的头数算了一次,兔子的头数相当于算了两次.因此从122减去总头数88,剩下的就是兔子头数122-88=34,有34只兔子.当然鸡就有54只.答:有兔子34只,鸡54只.2、以“分”作为钱的单位.我们设想,一种“鸡”有11只脚,一种“兔子”有19只脚,它们共有16个头,280只脚.现在已经把买铅笔问题,转化成“鸡兔同笼”问题了.利用上面算兔数公式,就有蓝笔数=(19×16-280)÷(19-11)=24÷8=3(支).红笔数=16-3=13(支).答:买了13支红铅笔和3支蓝铅笔.3、现在把甲打字的时间看成“兔”头数,乙打字的时间看成“鸡”头数,总头数是7.“兔”的脚数是5,“鸡”的脚数是3,总脚数是30,就把问题转化成“鸡兔同笼”问题了.根据前面的公式
“兔”数=(30-3×7)÷(5-3)=4.5,“鸡”数=7-4.5=2.5,也就是甲打字用了4.5小时,乙打字用了2.5小时.4、4年后,两人年龄和都要加8.此时兄弟年龄之和是17+8=25,父母年龄之和是78+8=86.我们可以把兄的年龄看作“鸡”头数,弟的年龄看作“兔”头数.25是“总头数”.86是“总脚数”.根据公式,兄的年龄是(25×4-86)÷(4-3)=14(岁).1998年,兄年龄是14-4=10(岁).父年龄是(25-14)×4-4=40(岁).因此,当父的年龄是兄的年龄的3倍时,兄的年龄是(40-10)÷(3-1)=15(岁).这是2003年.5、因为蜻蜓和蝉都有6条腿,所以从腿的数目来考虑,可以把小虫分成“8条腿”与“6条腿”两种.利用公式就可以算出8条腿的,蜘蛛数=(118-6×18)÷(8-6)=5(只).因此就知道6条腿的小虫共18-5=13(只).也就是蜻蜓和蝉共有13只,它们共有20对翅膀.再利用一次公式蝉数=(13×2-20)÷(2-1)=6(只).因此蜻蜓数是13-6=7(只).答:有5只蜘蛛,7只蜻蜓,6只蝉.分析:假设1000只灯泡全部合格,则可以得分1000×4=4000分,这比已知的得分3525分多4000-3525=475分,因为每生产一个不合格品不仅不记分,还要扣除15分,所以每生产一个不合格的灯泡要少得4+15=19分,据此可得,不合格的灯泡有475÷19=25只,则合格的是1000-25=975只,据此即可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