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农夫与禾苗》初稿
大班音乐欣赏:《瑞典狂想曲》 初稿
班级:蓝莓班
时间:2012年4月24日 领域:音乐欣赏
活动名称:《农夫与禾苗》 执教者:韩蕾
一.设计意图:
音乐《瑞典狂想曲》ABA式的结构形式和丰富的节奏变化既体现了一定的音乐规律,又给人强烈的艺术感受和听觉想像空间,非常适合大班幼儿欣赏和表演。通过农夫与禾苗的故事情节,让幼儿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有效还原动作,在感受、想像、参与的过程中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同时我将在课上通过动作细节的处理将音乐中原本较难理解和表达的意境表现出来。使幼儿在趣味性和游戏性的环境中享受音乐活动的乐趣,又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二.幼儿情况分析:
通过大班上学期的培养及教育,本班幼儿在各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幼儿在幼儿的语言和艺术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身体发展情况看,我班幼儿对表演活动的兴趣较高,走、跑、跳、平衡能力发展迅速,喜欢听音乐跟老师学动作,我班幼儿聪明、活泼,接受新知识快,而且音乐节奏感比较好,能够跟着简单的音乐打节拍做动作。三.活动目标:
1.会倾听音乐,感受音乐的节奏,初步理解音乐三段体的结构。
2.通过农夫与禾苗的故事情节,让幼儿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有效还原动作,在感受、想像、参与的过程中理解音乐,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动作表现音乐
3.在幼儿自主参与的过程中激发幼儿对音乐欣赏的兴趣,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四、教学准备:
1、音频文件:《瑞典狂想曲》、《lu la la》、《寂静的远方》、《I’m sitting down here》
2、多媒体:电脑、音箱 道具:仿制锄头12把,仿制水壶12个
五.活动过程:
(一)律动导入---创设条件让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自主创编不同的身体动作来感受不同风格的音乐,增强其节奏感,提高他们辨别音乐性质的能力,同时在课前获得愉快的情绪,为本次课的开展做铺垫。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要给你们播放三小段风格不同的音乐,你们在感受音乐的同时,用你们的动作表达出你所听到的韵律来,好吗?(好)
(教师点评幼儿听音乐时候的动作表达)
师:我们再来听一首欢快、活泼的曲子,请小朋友仔细倾听,注意把握这首曲子的欢快节奏,和听刚才那三段曲子一样,用你们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你可以跟着音乐点头、或者摇动身体、或者轻轻拍手脚、或者打拍子来表达你们所感受到的节奏。●播放整段《瑞典狂想曲》
(二)教师伴乐曲进行分角色的身体动作表演示范 1.表演前,布置给幼儿观察任务
师:今天老师要伴着音乐表演一个关于农民与禾苗的故事,你们边看边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在这个故事中,农民做了一些什么动作;第二个问题是禾苗做了一些什么动作。当回答老师问题的时候不用嘴巴说,用动作做出来。2.确认幼儿对教师所布置问题的理解程度
师:老师刚才提的问题是什么?(在故事中农民和禾苗分别做了一些什么动作?)师:当小朋友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要求小朋友用嘴说呢还是用动作表演?(动作表演)3.教师伴音乐用身体动作表演“农民与禾苗”(●整段音乐)
(三)落实第二环节的观察任务,具体动作的学习穿插其中
1.落实“农民做了哪些动作”,提醒幼儿用身体动作表达(●A段音乐)
一个幼儿用身体动作回答→→全体幼儿跟着做这一动作(扛锄头走路、浇水、松土)
启发幼儿思考农民还可以怎样扛锄头走路、浇水和松土,个别创编展示后,让幼儿们集体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跟着A段音乐做动作
2.落实“禾苗做了哪些动作”,提醒用身体动作表演(●B段音乐)一个幼儿用身体动作回答→→全体幼儿跟着做这一动作
(破土成长、伸懒腰、晒太阳、转圈、拍手、破土后静止不动)
启发幼儿思考农民还可以怎样扛锄头走路、浇水和松土,个别创编展示后,让幼儿们集体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跟着B段音乐做动作。
(四)教师引导幼儿分段表演
1.引导幼儿识别A段节奏和旋律,表演农民的动作(●A段音乐)
注意:1)着重观察幼儿扛锄头行走的合拍状态,尽可能让每个幼儿意识到合拍地行走是很享受的 2)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农民离开家到田地去的音乐是一模一样的两段 3)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农民浇水、松土的劳动一共做了几次。4)幼儿完整表演农民的动作
2.引导幼儿识别B段旋律,自由结对表演禾苗的动作(●B段音乐)
师:“禾苗长大了,禾苗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你会怎样表现他们开心的心情呢?你会用什么动作来表现?”(解决找朋友的环节,两人一组)
注意:1)教师着重观察幼儿成对在做双手拉手小跑步转圈时候的合拍状态,提醒合着音乐转圈才是禾苗们做的动作。幼儿有困难,可以在这个动作上停留一些时间
2)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禾苗所做的动作的重复状态,如破土、伸懒腰、晒太阳的一组动作是否重复,禾苗小伙伴玩的动作是否重复 3)幼儿完整表演禾苗的动作
3.引导幼儿识别A'段旋律,表演农民再次浇水松土,看到禾苗长出来后的喜悦和离开禾田的情景
(五)完整欣赏音乐创编动作,教师语言引导幼儿做出音乐中的故事情节及动作(●完整音乐)师:小朋友表演的真棒,让我们再跟音乐来一遍,我相信小朋友一定会表现得更好!五.教师小结结束
(启发引导幼儿得出以下结论)
师:小朋友们把农夫和禾苗的故事演绎的真不错,从这个音乐故事中,我们知道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起来的,所以小朋友们一定要爱惜粮食。六.教学反思:
第二篇:幼儿园大班音乐活动教案《农夫与禾苗》及教学反思
大班音乐活动教案《农夫与禾苗》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音乐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尝试用动作表现乐曲不同的音乐形象,体验与同伴合作表演的乐趣,初步熟悉乐曲旋律,了解乐曲三段体结构,感受音乐节奏,乐意参与音乐游戏活动,体验游戏的快乐,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音乐活动《农夫与禾苗》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1、初步熟悉乐曲旋律,了解乐曲三段体结构。
2、尝试用动作表现乐曲不同的音乐形象,体验与同伴合作表演的乐趣。
3、感受音乐节奏,乐意参与音乐游戏活动,体验游戏的快乐。
4、体验自主替换歌词的愉悦情绪。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
(1)了解农夫、禾苗的含义;
(2)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3)观看过农民劳动。
材料准备:《瑞典狂想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关于《农夫与禾苗》的音乐,一起来听一听。
二、完整欣赏音乐,体验ABA’三段体的结构特点。
1、完整欣赏音乐第1遍
师:听了这首乐曲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2、启发幼儿根据音乐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表现手段感知音乐性质。
师:这首音乐的旋律,前面、中间、后面一样吗?
小结:这是一首ABA’结构的乐曲,讲的是农夫与禾苗的故事。我们先来听听第一段农夫的音乐。
三、分段欣赏音乐,进一步熟悉旋律,并创编相应动作。
1、欣赏A段乐曲,找出与之相匹配的情节,并尝试表演(学习农夫走路、浇水、铲土、盖土动作)
(1)欣赏A段音乐第1遍。
师:听了这段音乐,你觉得农夫在田里干些什么事情?
师:他会怎么浇/你是怎么浇的,能用动作表现一下吗?(2-3名幼儿)
师:还会干什么?农夫是怎么铲土/盖土的?
析:孩子们知道事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土壤,这大大推进了活动的顺利进行。
(2)跟音乐集体表演(放录音A段第2遍)
师:让我们把刚才那些动作合着音乐来表演一遍,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语。
2、欣赏B段乐曲,想象情节并大胆表现。
师:听,在农夫的辛勤劳动下禾苗怎样了?
师:谁知道禾苗长大的过程?
师:老师将他们做的好看的动作组合在了一起,你们看看是不是这样更好一些。你们愿意跟着我一起来学学吗?
跟音乐集体表演(放录音B段第2遍)
小朋友做的真好看,让我们跟音乐来一遍,我相信小朋友一定会表现的更好。
3、欣赏A’段乐曲,尝试自由结对表演(感受庄稼丰收后农夫的喜悦心情)
(1)禾苗长大了,成熟了它的心情怎么样?农夫看到自己的辛苦劳动终于有了回报,可以丰收了,你觉得他的心情又会怎么样?你会怎样来表现他们开心的心情呢?你会用什么动作来表现?
(2)部分幼儿尝试自由结对表演。
师:刚才小朋友想了许多好看的动作比如:摆摆头笑一笑,互相拥抱,互相拍拍手,拉拉手转个圈,那我先请这边的小朋友把这些动作合着音乐来跳一跳,记住一定要表现出丰收后的喜悦的心情哦。
(3)跟音乐另一部分幼儿结伴表演A’段乐曲第二次
师:你们开心吗?开心是要和别人分享的,现在请你们轻轻的回位置上欣赏其他小朋友的表演,刚才没表演过的小朋友轻轻地走上来,找一个朋友商量好谁当农夫谁当禾苗,禾苗在中间准备,农夫到一边准备,相信你们会表演的更好。
四、完整欣赏音乐,教师帮助幼儿回忆故事情节及动作。
师:小朋友表演的真棒,让我们再安静的完整倾听一次音乐,仔细的看我和我的搭档的表演,回忆一下农夫与禾苗的故事及动作。
五、分角色完整游戏。
1、教师带部分幼儿扮演农夫,***带部分小朋友扮演禾苗(发现问题,解决难题)
2、梳理重难点后再次表演(男孩扮演农夫,女孩扮演禾苗)
3、互换角色。
六、教师小结,结束。
小朋友把农夫和禾苗的故事演绎的真不错,从这个音乐中我们知道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起来的,所以小朋友们一定要爱惜粮食。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本文扩展阅读:农夫的工作是散播种子,种植食物。
第三篇:浅谈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
浅谈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
胡华调
“音乐”与“幼儿”几乎是同步的语汇,喜欢音乐可以说是幼儿的天性。成人也经常运用音乐来抚慰、教育婴幼儿。世界上一些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特别是在幼儿园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对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即对音乐的感受力、欣赏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而音乐欣赏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有效地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想象力,是向幼儿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通过音乐欣赏,幼儿能有机会接触更多的音乐作品,有些作品将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甚至是终身难忘的印象。这样,不但能开阔幼儿的视野,提高幼儿的听觉能力,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和健康的审美态度,同时也能帮助幼儿积累音乐经验,从而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因此,幼儿园必须紧紧围绕培养幼儿初步感受音乐美和表现音乐美的目标,努力为幼儿创造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幼儿多通道参与,在愉快的情绪和积极的心态下去感受、去理解、去想象、去表现、去创造音乐美,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为了更好地开展对幼儿的音乐欣赏教学,下面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首先,选择适合幼儿欣赏水平的音乐作品。
儿童对声音的反应,在胎儿期就开始出现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倾听、区别声音的能力已有了很大的发展。3-6岁幼儿,在成人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培养下,音乐
各种形状,鲜花的选择也可有不同的层次:有完全开放的,刚开放的,含苞欲放的„„随着音乐的进行,教师扮成“鸭妈妈”,随着优美的音乐节奏,做着优美的舞蹈动作,来到花群前面,跳着欣赏花的动作,脸上的表情丰富多彩,体现出“鸭妈妈”对这个花会的一种热情。很快,幼儿也被感染了,纷纷从座位上站起来,跳起了鸭子舞。这时,老师发下了小鸭子的头饰,小朋友很快地戴了起来,“鸭妈妈”马上给“小鸭子”们说出了今天的活动内容——赶花会,并提出了活动的要求。“小鸭子”们愉快地进入了角色。在欢快的音乐声中,一群可爱的小鸭子在鸭妈妈的带领下,一摇一摆地来到百花争妍的花会处,共同欣赏着这些争妍斗艳的鲜花„„随着音乐的进一步深入,幼儿们充分发挥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力和想象力,通过一系列自由动作的创造,表现出小鸭子在赶花会过程中的各种思想情感,从而达到了教师所制订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良好的音乐氛围不仅仅是指教师所进行的音乐活动中,整个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也可创设这种氛围。如在幼儿进行晨间活动、进餐、午睡的前后时间,可适当播放一些歌乐曲。这些歌乐曲可以是幼儿已欣赏过的,也可以是幼儿即将欣赏的。使幼儿置身于这个音乐环境中。久而久之,幼儿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将会得到提高。
第三,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来进行欣赏。
幼儿欣赏音乐应是一种积极的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的感受。如何使幼儿尽快地融入到这个活跃的气氛中,单凭教师营造良好的音乐气氛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如听觉、视觉、动觉等,借助身体动作来感受音乐的性质和表现手段,从而帮助幼儿加深感受,提高辨别音乐性质的能力。如在高的,当教师告诉她这种曲子叫进行曲的新名词后,只要一听到进行曲类的音乐作品她就会高兴地说,这是进行曲并做有精神的走路姿势。另外,教师通过还可以让幼儿听音乐画图画的教学方法,让幼儿把听到的音乐感受用图画表现出来。然后根据图画,用言语讲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这种方法称之为“画音乐”。对发展幼儿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当然,在采用这个方法时,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记忆储存、想象水平不尽相同,我们应允许幼儿有不同的看法,并给以积极的肯定。
第五、运用比较的方法,并给以评价。
欣赏音乐,可以说是听觉上的观察,与视觉一样,若能进行比较,那么音乐作品的特点、性质也就能更明显地感受到。教师可在让幼儿在感受不同性质的音乐后,加以评价,使幼儿更加明确各种音乐的性质特点。如在欣赏过几首同一类的摇篮曲后,再欣赏舞曲时,可将二者进行比较,然后再总结,让幼儿明确摇篮曲和舞曲的特点,比较时最好从差别大的开始到差别小的,以利于幼儿掌握。另外,对于同一首乐曲,也可以根据乐曲的结构特点进行比较。如在欣赏《小兔和老狼》的曲子时,乐曲的结构是A+B+A的格式,教师首先让幼儿了解乐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根据什么来分?然后,再分别让幼儿来感受轻松愉快的小兔音乐和沉闷危险的大灰狼音乐,当幼儿再次听到小兔战胜大灰狼回到家时的欢快活泼的小兔音乐时,幼儿马上就体会到乐曲的三段体格式。同时,又通过比较小兔音乐和大灰狼音乐的不同特点,让幼儿更进一步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
第六、利用各种途径,培养幼儿倾听音乐的能力。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进行音乐活动要具有良好的听觉,而倾听与一般的听听是不同的,它是一种有意识的带
第四篇: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浅析
《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浅析》
武溪镇民族幼儿园 郑欢
音乐欣赏教学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是比较有难度的领域之一,这个问题一直让幼儿教育工作者为之困扰并大胆尝试努力探究,去寻找适合幼儿教育教学特点的欣赏方法和途径。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通过两年音乐教育得大胆实践,并从中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方法,现就音乐欣赏方面得教学经验做一交流。
一、音乐教育与音乐欣赏之间存在的区别和联系。
早在20世纪初期,美国著名的儿童音乐教育心理学学者詹姆斯.慕赛尔就在其音乐教育名著《学校音乐教学的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在普通学校中,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在这里,欣赏即为:怀着由衷的欣喜热爱之情,自动追求从音乐中获得自我满足和自我实践的过程。好的音乐作品自然对幼儿形成一种有内而生的吸引力,对幼儿形成一定的影响力,自然而然的让幼儿从感知的水平上升到欣赏的层次。虽然如此,我还是认为音乐教育和音乐欣赏教育从不同程度上存在差异。音乐教育的范围很广,它涵盖了音乐欣赏,每一个音乐都可以被人们所感受、所理解,从这个过程中,人们可能对于不同的音乐作品有了不同的看法和思想,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这样一来,音乐作品都可以被欣赏,当然欣赏的层次会因为作品的变化而不同。然而音乐欣赏活动中的音乐作品又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被欣赏的音乐作品只需要学习者认真地感受、欣赏,并不一定要完整的学习、歌唱、记忆和表演。两者之间存在不同的学习目标和教学方法的不同。音乐作品的选择和欣赏作品的选择也会存在不同的选择区域,相对来说,欣赏作品选材范围要广泛一些,不但可以选择音乐教学中的歌曲、表演唱、律动、游戏,还可以选择幼儿所不能够表演、演唱的中外乐曲例如《四小天鹅》、《梁祝》等,不同题材的音乐形式也可被幼儿所了解和欣赏,如地方戏、摇滚乐、轻音乐等等。这样,要求我们幼教工作者在选择音乐作品时要一定要慎重、仔细分析,并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二、尊重儿童,激发音乐欲望 幼儿音乐教育其实质是音乐启蒙教育。启蒙教育需要形象、直观,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来培养和发展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不同年龄段孩子应选取不同的音乐教材。小班可选用游戏歌曲来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拍手跺脚的全身运动中领悟和掌握音乐的节奏感。中大班可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情绪,记忆音乐的旋律,使他们真正随着音乐的内容、情绪变化来完成游戏的过程。
选取音乐教材,必须注意既有教育意义又有趣味性,这在国外称为加上“糖衣”,这便于吸引幼儿。音乐取材的趣味性既表现在歌词中,也表现在旋律中,应当说表现在词曲结合之中。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活动能力的增强和求知欲的发展规律,可选一些谜语歌曲,幼儿边唱边猜想,增添了情趣。还可以选一些有情节、有角色的歌曲,如《山羊踩痛小公鸡》,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歌曲的内涵,懂得小朋友之间要互相体谅和谦让,礼貌待人,友好相处,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
三、运用手段,培养音乐情趣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方法不当,幼儿易对音乐失去兴趣,这会扼杀他们的求知欲望。反过来说,独特的教学手段,新鲜诱人的教学方式是培养儿童音乐情趣的前提条件。主要做法有:
1、以游戏引入,学习科学发声
教学中引导幼儿唱歌从轻声开始逐渐到了位置,从而开发
幼儿嗓音的高音区。对小班孩子来说,未经过训练是难以地地道道发于高音区的。在开学初,我们进行摸底测试,能开口唱音高、音准一般的幼儿占全班人数30%,不肯开口唱的占20%,由此可见,要求幼儿使用正确方法唱歌需要一个过程。
首先,为使每个幼儿都开口唱,我们就用游戏方法,使幼儿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每首歌首先进行范唱,让幼儿从整体感受,再适当加入形体动作,让幼儿理解,熟悉歌词,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幼儿学习歌曲有新鲜感。前几节课鼓励幼儿能开口唱,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原来不敢开口唱的幼儿都能开口唱歌了。幼儿的特点是喜欢大叫大喊,唱歌也是这样,越是高音越大声喊叫,以致走调。因此要求幼儿轻声地高位唱歌是一难题,怎么办?也只能在游戏中掌握科学发声方法。我们就采用了学狗叫、模拟笑声、闻花、吹喇叭等游戏,并同时与高音位形象生动的音乐结合。幼儿渐渐地能用“气”进行高位置歌唱,还能分清和谐音和杂音的区别,在轻松的游戏中,使对腹、胸、咽喉、鼻、头部腔体的控制进入自如状态,协同配合,发出优美的音乐。
2、进行节奏训练,培养音乐情趣
幼儿活泼好动,总是蹦蹦跳跳闲不住。节奏性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针对着一特点,一方面通过拍手、拍腿、踏脚等动作来进行节奏训练。另一方面是为幼儿提供一些打击乐器,引导他们产生节奏性活动的兴趣和美感,同时在活动室内,布置音乐角,班主任幼儿自己从敲打节奏乐器的活动中辨别各种乐器声音的特色和性能,引导幼儿自己通过敲打节奏去体会音乐之间的差异,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乐器,喜欢什么节奏和声音。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使用各种节奏乐器,鼓励他们多听、多练、多感觉。如学习歌曲《大鼓小鼓》,准备一个大鼓、一个小鼓,让幼儿用大鼓和小鼓做节奏联系。通过联系,让幼儿感受到两个鼓的声音是不一样的,大鼓的声音大而强,小鼓的声音小而弱,大鼓小鼓的音色也不相同。通过有节奏的训练,联系大鼓小鼓的音色、强弱特点,培养他们对音乐节奏活动的感受力、表现力并体验到音乐之中蕴藏着无限情趣。
四、联系生活,提高唱歌兴趣
幼儿歌曲来自幼儿生活,反映幼儿生活,引导幼儿了解与歌曲内容相关的知识,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的知识面,结合歌曲内容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还有助于对歌曲内容和情绪的理解,提高歌唱的质量。如在教《泡泡不见了》这曲歌曲之前,教师为幼儿制作多种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梯形、圆形等小模型,系上小绳,让幼儿放在装有肥皂水的盆里进行实验,取出后,一个个小模型像镜子一样透明,立体感强,然后启发幼儿动脑想想,什么东西加上水能吹出泡泡来,并做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肥皂、洗衣粉、洗发水、洗涤液加上水,都能吹出泡泡来。然后让幼儿拿着自己制作的玩具,玩吹泡泡,在此基础上学习《泡泡不见了》,既拓宽了知识,感受到自己动手做玩具的成就感,又感受到唱《泡泡不见了》这首歌的欢乐情绪。当然,在教学时间中往往不是一种单一的模式一用到底,而是多种手段的有机结合,互相渗透,这既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又使幼儿多方受益。
音乐教育不应局限于音乐课中,还应当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教师应为幼儿创造多样化的音乐环境,使幼儿的生活、游戏、劳动、都有优美的音乐伴随,这无形之中美化了幼儿的生活。长期的音乐熏陶,不仅可以培养幼儿对音乐的热爱、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还有利于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并通过音乐来感受生活的美的旋律、美的真谛。
五、合理的指导
欣赏活动是一种安静的聆听活动,音乐欣赏活动一般是让幼儿听听、讲讲、动动,由浅入深,从感官欣赏到理智欣赏的过程。它是在内心进行的,从外面很难观察到的活动,但事实上是幼儿感知、思维、想象的发展,从外部可见的活动开始,然后逐渐内化的。以前,我在上幼儿音乐欣赏活动时,是让孩子单纯的听或机械地模仿,不注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孩子学得很被动,效果也不佳,通过实践我发觉,应该是主动的动与听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在活动中亲身体验音乐,主动参与活动,所以,在欣赏音乐时不仅仅让幼儿使用听觉,而是要同时调动幼儿多种感官来丰富、强化所听到的音乐形象。幼儿在欣赏音乐作品时,首先是听音乐,既在多次听赏后,才能加深理解。如音乐作品《狮王进行曲》,一开始我就让幼儿欣赏两遍,让幼儿听一听、讲一讲,有个感官欣赏,使他们对音乐作品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但音乐作品欣赏光靠幼儿的听觉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运动觉,让幼儿动起来。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他们是在“动”中认识世界,获取知识;同时活跃思维,产生想象,因而音乐欣赏除借助教具、语言外,还要依赖动作的帮助,来加深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如在作品《狮王进行曲》的活动中,幼儿欣赏几遍后,教师就必须让孩子动起来,让他们自由地做一些符合音乐性质,能表现音乐形象的动作,孩子们就会听的更仔细认真,并会跟着音乐的变化模仿狮子走路、发怒吼叫等动作。幼儿在音乐中借助动作自由想象、创造,加深了理解。
我们都有这种体会,当一个音乐作品出现在孩子面前时,他们的第一个反应是动作,如拍手、点头,摇身体等,那如何再提高幼儿的欣赏层次呢?那就需要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让他们思考,并用语言表达出来。如在欣赏完《狮王进行曲》后,可以让幼儿听着音乐编一个故事,这样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又会提高一个层次。
老师在指导孩子欣赏时,除了要丰富相关的知识经验,还要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提高孩子的兴趣,在积极主动的氛围中学习。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创造力。熟悉理解作品,获得欣赏的乐趣!
六、采取的措施
由上可见,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已束缚了幼儿音乐能力的提高,幼儿园在必行。从兴趣入手,培养幼儿积极参加音乐活动,因势利导,是幼儿掌握基如何才能激发幼儿参加音乐活动的兴趣呢?
1、从注意活动结果转为注重活动组织的艺术化、多样化。
教师在幼儿从事音乐活动时,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幼儿音乐活动的过程会到活动的无穷乐趣,努力把“枯燥训练”式改变为“情景陶冶”式,使音乐如唱歌教字一直被认为是个难点,特别是幼儿跟唱时,乏味的重复训练使幼儿趣。因此教师在设计唱歌教学过程时,首先就应该设计一个好的“头”,强烈可采用多种手段,多种方法。例如:边出示图片边范唱;边唱边画能表达歌或范唱时配以优美、节奏鲜明的钢琴伴奏,这样幼儿就会自然地受到感染。教师可以逐层提出要求,让幼儿每一遍跟唱时都有一定的目标可依,等到幼儿唱边做合拍的、自由即兴的身体律动;教师也可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提高幼表现力。例如歌曲中音的高低、强弱、渐强渐弱的变化,二拍子、三拍子的区戏、手势等身体语言和彩带、纱巾、三角铁等教具辅助幼儿理解。还可以适多声部合唱等多声部能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促使幼儿逐渐喜欢上唱歌这项
2、变单一的课堂教学为一日活动各环节中的教育渗透
教师在音乐教育中要树立整体意识,善于抓住一日活动中的有利因素,手段,积极引导幼儿进行有目标,有计划的音乐活动。如在班上创设音乐角、小音乐会”等等,让幼儿进行比较自由的个别、小组音乐活动。这样给不同能同的表现机会。再如用音乐来贯彻幼儿的一日生活:当幼儿午睡时,放一段舒音乐,可以使幼儿的身心放松下来,在音乐声中进入梦乡;当幼儿起床时,活泼的音乐,可以使幼儿提高兴奋度,精神充沛地迎接下午的活动。通过广泛内容的音乐,幼儿的情感世界将逐渐变得丰富、充实。
3、从机械模仿转变为创造性探索
对教师所传授的歌曲或舞蹈动作一直作不折不扣的模仿,最终会使幼儿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创造性因素,即使是拍击出一个简单的节奏,或的动作,这些尝试的过程都应使幼儿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如在《幼儿在理解歌词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有趣的歌词创编:小小鱼儿飞呀鸟儿飞呀飞在大海里;袜子戴头上,帽子穿脚上„„在幼儿的笑声中,充分发力,激发了幼儿积极参加幼儿的创造性因素,即使是拍击出一个简单的节奏,单的动作,这些尝试的过程都应使幼儿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如在中,幼儿在理解歌词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有趣的歌词创编:小小鱼小小鸟儿飞呀飞在大海里;袜子戴头上,帽子穿脚上„„在幼儿的笑声中,充造能力,激发了幼儿积极参加音乐活动的愿望。音乐活动的愿望。
第五篇:《农夫与蛇》教学反思
《农夫与蛇》教学反思
1.寓言篇幅短小,易于理解赏析,以动物喻人饶有兴味,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让学生讲寓言故事《画蛇添足》并告诉人们的道理导入,入题明快;以“蛇”字为中心,运用想像和联想,列举成语词,列举制服蛇的办法,反驳蛇的歪理,说出得到的不同感受和启示,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手段;置预设参考答案于不顾,注重学生课上交流和讨论的结果,使以学定教得以体现。较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2.教学设计的欠缺之处是还没能达到“短文长教”的高度,拓展运用的广度和宽度不够,需增加引入故事写出寓意的训练,增加从不同角度不同角色看问题讨论问题的设计,还需要大面积的关注学生,增加“读、写、听、说、思、议、做、行”的训练,教其是什么,更教其为什么,把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语文学习规律、每一个语文学习技巧,都落实在“眼看、耳听、口诵、笔默”的行动上,培养语文学习的素养和习惯,使人人会学,人人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