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妙极了与糟透了教学设计1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借题激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师:从你们充满笑容的脸上老师看出了你们的自信,给你们上课真是妙极了!(板书妙极了)。听了老师的表扬,你们有什么感受?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读这个词语。指名读。但是生活中除了表扬我们还会听到另一种声音,那就是板书“糟透了”。把这两个对比鲜明的词语放在一起“妙极了”与“遭透了”,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请带着你们对词语理解和的感受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一、检测词语,解题抓题眼:
1、听写生字词语。(大屏幕展示词语检测。)
师:我们预习课文发现这篇课文题目和往常的课题相比有特别的地方?(生:有两个引号。)
师:读完课文聪明的你们知道课题为什么有两个引号了吗? 生:妙极了和糟透了是爸爸妈妈说的话。
师:对这是引用了文中爸爸妈的语言。所以用上了引号。
2、出示学习要求:
读1—14自然段,找出爸爸,妈妈说的话并勾画出描写人物语言、心理活动的语句并批注上自己的体会。
(1)生自由读课文,小组内交流讨论。(2)指名回答问题
师:妙极是谁说了的?他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1:妈妈一边读一边大声叫起来:“妙极了!巴德,真的是你写的吗? 师:如果你是这位母亲看到年仅8岁的儿子写的第一首诗会是什么心情?指名用不同的语气读读这句话。原来妙极了就是妈妈对巴德的表扬。(板书表扬)。生2:我不好意思的承认了,但心中充满了骄傲。
师:是啊,我的骄傲就像一只渐渐膨胀的气球,它越来越大。生3:“我简直等不及了。”
师:我是那样的迫不及待,想让爸爸也表扬他。生4:“首先、然后、最后” 师:是呀,满怀期待的巴德等呀等,终于等到爸爸回到家中,可是,等来的却是爸爸怎样的评价呢?
生:接着,他直截了当地评判说:“依我看,诗写得糟透了!”(指多名学生读,读出糟透的感觉)原来糟透了是爸爸对巴德这首诗的批评。(板书:批评)师:妈妈同意爸爸的意见吗?(不同意)是的,他们还为此争论了起来.请看大屏幕:指名分角色朗读爸爸妈的对话。(课件出示)
生6:满怀期望的巴德到爸爸的评价,听到爸爸妈的争论他会是怎样的心情?请把他的感受带到句子里读一读。(大屏幕出示句子“我一下子愣住了。我低着头,眼中涌出了泪花。”“我再也忍不住了,从餐厅跑到卧室,一头扑倒在床上,哭了起来。”)这句话抓住了人物的什么进行描写?(动作)从这几个动作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请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这句话。
师:从爸爸妈的对话中你理解妈妈为什么要说妙极了?爸爸为什么要说糟透了吗?(生回答)
过渡:确实,8岁的巴德还不能理解爸爸妈的评价,当母亲说“美极了”巴德得意极了,“糟透了”使巴德失望痛苦,完全不同的两种评价,带给巴德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强烈的落差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年幼的巴德怎么受得了呢?让我们站在此时巴德的角度,再读课题。
三、学习感悟15——17自然段
1、教师:几年后,我对爸爸的评价有了新的理解,有一个词就表现了我回顾当年父母截然相反的评价时的心情,能找出来吗?看到这个词,你会提出哪些问题来深入理解课文呢?
生:朗读课文,说感受,师生评价。
师:学到这里我想现在的你们和巴德一样对父母的两个截然不同的评价又有了新的认识,让我们带着新的感受再读课题。(生2读课题)
原来妙极了、糟透了这截然相反的评价,殊路同归,归为一个字,那就是——爱。师:妙极了一种是慈祥的爱,糟透了另一种是严厉的爱,这两种爱缺一不可,正是同时拥有了这两种爱让巴德健康成长,走向成功,所以巴德感慨的说----(生读句子)如果当巴德站在奥斯卡的领奖台上时他会感激两个人那就是--------爸爸妈妈,他会对父母充满感激之情的他说——(生读句子)
师:那么巴德是如何面对各种各样的肯定与否定?赞扬与批评的?出示大屏幕(指名读)
师:当年爸爸的批评像一把钢刀深深刺痛了巴德的心,可面对爸爸的否定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就像他说的那样:生齐读大屏幕的话,师:如果把人生比作大海,我们就是在大海中航行的船帆,而妙极了糟透了就是像两股方向相反的风。只有正确对待身边的赞扬和批评才能在走好人生的每一步,驶向成功的彼岸。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中最后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师:今天老师深深感受到父母对爱有了更深切的认识,为了感谢大家的合作老师送给同学们一组非常温馨的图片和一首小诗,母亲用热情洋溢的赞扬爱我,父亲用直言不讳的批评爱我。母爱如水,父爱如山,他们的爱表达方式不同但同样深厚。
第二篇:10、“妙极了”与“糟透了”(三疑三探教案)
16、“妙极了” 与“糟透了”
教材分析: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别人的批评和赞扬,你知道批评和赞扬对于成长中的我们都是必不可少的吗?你是否想过该如何对待别人的肯定与否定?《“妙极了”与“糟透了”》这篇课文中的故事一定能给我们许多启示。8岁时,“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妙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透了”。妈妈的评价让我非常骄傲,而爸爸的评价却让我难过得哭了起来。成年后,“我”成为一位作家。“我”体会到了父母的不同评价对“我”的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我”体会到是父母教会了“我”如何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批评与赞扬,“我”为同时拥有不吝赞扬的母亲和直言不讳、严格要求“我”的父亲而深感庆幸。
这篇课文的对话很多,这些对话简洁明快,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课文里的心理活动描写也很生动。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和正确运用由课文中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对儿子的第一首诗,父母是怎样评价的,思考为什么有这两种相反的评价,体会这两种不同评价对儿子的巨大影响。3.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理解描写儿子如何看待批评与赞扬的句子,懂得在生活中应如何对待批评与赞扬。学习重、难点:
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体会对儿子的第一首诗,父母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体会在生活中应该如何面对赞扬与批评。
教法学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审题质疑(10’)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远大理想。你们的理想是什么呢?(指名回答),我相信大家都希望自己能早日理想成真,但是理想的实现是需要多方面的因素的。今天,老师想给大家推荐一篇有趣的文章,并且它对你早日实现理想很有帮助。(板书课题)
2、观察课题,引导朗读
小声读课题,你发现这个课题有什么特点? 预设:(1)“妙极了”、“糟透了”加有引号。(2)“妙 ”、“糟 ”是一对反义词。(3)“极了”、“透了”是一对近义词,都表示到了顶点。 „„
带着体会读课题,读出题目中截然相反的语气。
3、审视课题,自主设疑
读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学生自主质疑,教师随机归纳、补充、梳理出学习本篇课文所要探究的重点问题。
预设:
(1)这两句话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2)父母的评价为什么截然相反?(3)“妙极了”和“糟透了”对作者的一生有什么影响?
二、初读感知,把握大意(20’)
刚才大家提的问题都很好,其实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中。大家有信心自己找到答案吗?
(一)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生字生词,并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三)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四)默读课文思考:“妙极了”、“糟透了”这两句话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画出有关的句子。
(五)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分哪几部分来写的?
8岁时,“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妙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透了”。妈妈的评价让我非常骄傲,而爸爸的评价却让我难过得哭了起来。成年后,“我”成为一位作家,体会到了父母的不同评价对“我”的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为同时拥有不吝赞扬的母亲和直言不讳、严格要求“我”的父亲而深感庆幸。
三、熟读课文(10’)
1、自由读课文,可以把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写自己喜欢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温故导入,明确问题,自主探究(10’)
(一)回顾内容: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针对巴迪写的第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 妙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 透了”。
(二)设疑: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提出的问题?生说。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样两个问题进行学习:
1、对儿子的第一首诗,父母的评价为什么截然相反?
2、对作者的一生有什么影响?
(三)潜心批读,自主探究
1、下面,请同学们带着上面两个问题,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关的语句,最好把自己的体会及时批注在旁边。
2、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查看学情。
二、多元导悟,合探解疑(20’)第一个问题:对儿子的第一首诗,父母的评价为什么截然相反?
(一)领悟“妙极了”是一种爱
1、针对我写的第一首诗,母亲是怎样评价的?指名读母亲评价我的诗的语句。
A、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发亮,兴奋地嚷道:“巴迪,这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呀!妙极了!”她搂着我,不住地赞扬。(1)抓住“眼睛发亮”、“嚷”、“搂着我”、“不住地赞扬”等指导朗读。
(2)指名评价。(3)相互练读。 B、“亲爱的我真不懂你这是什么意思!”母亲嚷道,“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1)针对“嚷”指导朗读。
(2)从两次不同的“嚷”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2、感悟:母亲的鼓励对我的影响。
过渡:那么,母亲的一句“妙极了”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呢?请把自己画出的句子读出来。
A、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的鼓励我,因此我一直在写作。 B、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从这些句子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语句。指名评价。
3、总结:慈祥的母亲一句鼓励的话“妙极了”,饱含着多少爱呀!正是这种爱,使我有了写作的兴趣,写作的信心,写作的灵感。这是一股多么大的力量呀!
(二)领悟“糟透了”也是一种爱
1、针对我写的第一首诗,父亲是怎样评价的?指名读父亲评价我的诗的语句。
A、“我看这首诗糟 透了。”父亲把诗放回原处。 B、“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哪条法律规定巴迪一定要成为诗人?”
(1)抓住“糟透了”、“并不退让”指导朗读。
(2)指名评价。
2、感悟:父亲的“糟透了” 对我的影响
过渡:同样,父亲的一句“糟透了”对我的成长又有什么影响呢?读一读你画出的有关语句。
A、几年后,当我拿出那首诗看时,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糟糕的诗。
B、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一篇我写的短篇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不满十二岁。
C、生活中的每一个人,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1)指导朗读,指名评价。
(2)从这些句子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3、总结:严厉的父亲一句“糟透了”,又饱含着多少爱呀!正是这种爱,使我时时看到自己的不足,使我戒骄戒躁,使我永远向新的高度奋进,这又是一股多么重要的力量呀!
(三)引导辩论,提升认识
过渡:母亲的“妙极了”给我一种鼓励的爱;父亲的“糟透了”给我一种严厉的爱,这两种爱哪一种更重要,哪一种爱更好呢?我们以“慈祥的爱好,还是严厉的爱好?”为辩题,来辩一辩,好吗?
A、明确自己的观点。
B、自由读课文,画出有关的语句,做到有理有据,做好辩论准备。
C、学生分成“慈”、“严”两方自由辩论。 预设:
甲:慈祥的爱好,母亲慈祥的爱给了我写作的勇气和动力。因此我才能成为一位作家。
乙:可是母亲慈祥的爱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从文中的一些句子中就能看出来。(朗读:我听了母亲的表扬后得意的样子的语句)从中可以看出听了母亲的话我已经有些骄傲
了。何况那首诗的确很糟糕。如果没有严厉的爱,巴迪还不指定骄傲成什么样,他也绝不会成为一位有名的作家。(教师随及指导朗读,读出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骄傲。)
甲:父亲的严厉的爱给我的负面影响更大。从文中的一些句子也能看出来。(朗读:我听了父亲的话后伤心难过的语句。)从中可以看出听了父亲的话后,我有多么伤心失望,甚至没有了信心。(教师随机指导朗读,读出字里行间中的伤心难过。) 乙:但是正是父亲的严厉使巴迪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才能有所进步。如果父亲也像母亲一样一味地大加赞扬,巴迪可能到现在还在为自己很糟糕的诗而沾沾自喜,也不可能成为有名的作家。
甲:可是父亲的话严重地打击了巴迪写作的积极性,如果没有母亲的鼓励,巴迪很可能会放弃写作,也不可能成为作家。 „„
总结:其实人的一生中,不仅需要母亲的力量——热情地鼓励、赞扬;还需要父亲的力量——严格要求、警告鞭策。热情地鼓励、赞扬给人以灵感和创作源泉,使人不断向前,而一味只听到赞扬、肯定,容易使人逐渐变得自以为是,是非不分以至走上错误的道路;所以另一种爱的力量,不断地提醒、鞭策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两种爱同时存在,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两种力量,人才可以健康、顺利地成长。第二个问题:对作者的一生有什么影响?
(四)导读重点句,巩固认识
1、引读:只有这两种爱同时存在,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两种力量,人才可以健康、顺利地成长。所以成为一个作家后,我深刻的认识到——生读:“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你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我也深深的感受到——生读:“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妙极了’,‘糟透了’;‘ 妙极了’,‘糟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所以,回顾自己的成长道路,成为大作家的“我”发自内心的说道——生读:“‘妙极了’也好,‘糟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2、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填空:
“妙极了”是母亲对孩子的(),母爱像(),它()。“糟透了”是父亲对孩子的(),父爱像(),它()
4、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背诵积累。 小结:在我成长的道路上,“妙极了”和“糟透了”这两种声音一直回荡在我的耳旁,给我鼓励,给我警告;鼓励是爱,警告更是爱。正是这两种爱,使我谨慎地驾驶着生活的小船在不平静的写作道路上,平衡地驶向成功的彼岸。
三、审视文本,放胆再疑(5’)
1、回顾课文:课文读到这里,你还有哪些疑问?
2、引导学生自主解疑。预设:
生活中你也遇到过表扬或批评,你当时是怎样想的?现在又是怎样想的?可以和同学交流。
四、拓展运用(5’)
1、爱有许多种,它会产生不同的力量。我们今天学了课文,认识了严父与慈母的爱,他们的爱造就了今天的作家巴德、舒尔伯格。你们肯定也有和他同样的感受吧。好好翻看一下回忆的匣子,在这方面你有什么体会?(学生自由谈体会。)
2、学了这篇课文后,老师也有很深的感受,我把自己的感受以格言的形式写了下来以激励自己。
出示:
慈祥的爱和严厉的爱伴随我到达理想的彼岸。
同学们,你们是未来的科学家、宇航员、作家、企业家,那你们能学着老师的方式,把自己的体会也以格言的形式写在书签上,激励自己到达成功的彼岸吗?(学生自由写)(指名展示)
3、自主测试,巩固提高
(1)课文学到这里,自己学得怎么样?请大家当小老师,给自己或你的学习伙伴,出一两道题测一测,咱们比一比,看谁出的题有在全班交流的价值。学生自编题。
(2)组织学生自我测试,教师及时收集有价值的题,在班级评价、交流、测试。 板书设计:
10、“妙极了”和“糟透了”
鼓励 慈祥的爱
警告 严厉的爱
第三篇:“美极了”与“糟透了”教学设计与评析
《“美极了”与“糟透了”》 教 学 设 计
《“美极了”与“糟透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正式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美极了”与“糟透了”》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美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透了”;作者在“美极了”的鼓励中,在“糟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课文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文质兼美,富有人情味,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文章前一部分文字浅显生动,后一部分概括优美,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学生已经有五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理解学习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因此本课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父母爱的不同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我是这样进行设计的:
首先,创设情境,师生共同进入学习情境。一上课教师用“同学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童年生活将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里,有的甚至对自己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童年曾经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给他的成长带来什么影响呢?”这一悬念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师生共同进入学习情境,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
其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自由选择朗读的方式去朗读课文,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朗读方式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乐于去读。
第三,仔细品读,在读中体会情感。在学习“童年的故事”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品词析句、分角色朗读、联系生活经验,将无声的语言转化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将枯燥的文字变成立体的形象,是文章的情趣与学生的感悟融为一体,使朗读变成一种享受。在学习“长大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通过读议结合,畅所欲言,教师辅以适当的点拨,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爱的情感。
第四,总结提高,升华认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不同的爱。尊重了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把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经验及情感体验沟通起来,既做到学语文,又学做人。
最后,积累词语,欣赏佳句。要求学生把喜欢的语句、段落背下来,课后找一找描写“父爱”或“母爱”的文章读一读。课文内容得以延伸,再次激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 学 纪 实 与 点 评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的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和联系,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两种不同评价方式间的联系,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的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
教具准备:多媒体软件。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质疑
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童年生活将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里,有的甚至对自己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童年曾经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给他的成长带来什么影响呢?我们共同学习课文《“美极了”与“糟透了”》。
【评析:设计悬念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师生共同进入学习情境,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 看到课题你想了解什么?(生答:“美极了”和“糟透了”这对截然相反的评价针对什么说的,分别是由谁说的?作者有什么感受?这两句话给他的成长带来什么影响?„„)
【评析:语文教学就是培养一种习惯,形成语文综合素养。课前主动预习是习惯;学会审题,也是一种习惯。在教师的点拨、启发、激励之下,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理解文题,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另一方面,直奔中心,消解阅读难点,为下面精讲精读,作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选择方法朗读课文,当读到你喜欢的段落时你就站起来读。
【评析: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不能以教师的思维而取代学生思维,所以,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自我感悟、自我理解、自我发现、自我交流。教师充分地转变了角色,教师成为了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建设者、点拨者。教师很好发挥了导学的功能,学有针对,学有实效,学有收获。同时朗读是一种极具个性的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不同的人,即使对同一篇文章体会一样,朗读的方式也有差异,充分做到尊重学生的个
三、仔细品读,读中体会情感
(一)、学习“童年的故事”这部分内容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童年的故事”这部分内容,并勾划出感受最深句,想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适时点拨,进行“学法指导”。a.读了第一自然段,我体会到母亲很兴奋。
师:你体会得多好,能不能把你的经验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是怎么体会到母亲的兴奋?
(从“眼睛发亮、兴奋地嚷、赞扬、拥抱”体会到的)
师:原来你是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的。你能不能学着母亲的语气,兴奋地嚷着——
(生有感情地朗读)引导:要知道,当时“我”才几岁?——是啊!七八岁就能写诗,多了不起啊,作为一个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七八岁就能写诗,该是何等地兴奋、激动呢?
小结:这一段短短几句话,通过母亲的神态、语言、动作,把母亲看到“我”写了第一首诗的那种兴奋、欣喜和自豪表现得淋漓尽致。全班同学齐读一遍,读出母亲的那种兴奋、自豪。
b.“我”的心情是既腼腆又得意洋洋。
师:“腼腆”是什么意思?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答。)
师: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会,你对课文的理解会更透彻。生活中,大家肯定有过被人赞扬的时候,所以,这种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的感受相信对每个同学都不会陌生。
c.“迫不及待”——我想早点让父亲看到我写的诗。
师:我巴不得立刻与父亲分享这份喜悦。因此,朗读这段话的速度应该稍快一点。(生朗读这段话)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正满怀信心地期待父亲的到来。
3、分角色朗读父母亲的对话。
师:同学们掌声是对你们朗读的最好评价。
找出父母亲对话过程中,“我”的神态变化的语句。根据同学的回答打出相应课件。
①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很长的时间。②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③我再也受不了了,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痛哭起来。这几句话准确地写出了作者当时的心里感受。体会“我”神态的变化,并通过朗读表现出这种变化。
通过反复朗读,大部分同学此时已能够体会到“美极了”是母亲赞赏“我”八岁能写诗,是为了鼓励“我”;“糟透了”是父亲对诗本身的批语,是为了警告“我”别太骄傲了。
【评析:以生为本,自由表达。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不是看教师讲授给学生多少,而要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自己真正悟到了多少,体验了多少。即使孩子理解得不够准确、深刻、丰富,但其意义却完全不一样。这里突出了孩子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通过朗读,加深感情的表达,深刻体会人物心感情变化,同时,还加强了朗读指导,重视朗读的过程。学生在品词析句、分角色朗读、联系生活经验中,将无声的语言转化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将枯燥的文字变成立体的形象,是文章的情趣与学生的感悟融为一体,使朗读变成一种享受。一遍又一遍体会亲切、动情。】
(二)学习“长大的认识”这部分内容
师:默读“长大的认识”这一部分。读完后,有疑难的提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能解决的小组里自行解决,小组里解决不了的,小组长做好记录,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来探讨。
估计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有:
①长大后,作者为什么体会到自己当初是多么幸运? ②单凭母亲的这种爱,为什么会把人引入歧途?
③为什么说“美极了”也好,“糟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1、自由读书,小组讨论。
2、交流汇报,互相启发。
小结:母亲的鼓励使我一如既往地写作,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父亲经常用“糟透了”来评价我的作品,是他这种警告的力量,使我保持清醒的认识,让我得以不断地提高。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进一步深化阅读感受。
【评析:读议结合,畅所欲言,教师辅以适当地点拨,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爱的情感。】
四、总结提高,升华认识
师:作者长大后,越发体会到自己是多么幸运,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既有母亲慈祥、赞赏的爱;又有父亲严厉、深沉的爱。我们班每个同学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生活中你都感受到哪些不同的爱,谈一谈,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
1、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不同的爱。
(慈祥的爱 鼓励的爱 宽容的爱 深沉的爱 期待的爱 严厉的爱 “恨铁不成钢”的爱„„)
2、交流分享。
师:大家谈很好,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会。一个人的生活中,既需要有人用鼓励的话语来为你增强信心,也需要有人用警告的言辞来鞭策你进步,你才能不断进取。
【评析: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把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经验及情感体验沟通起来,做到既学语文,又学做人。】
五、积累词语,欣赏佳句
1、这篇课文写得很美,你一定很喜欢文中的一些语句、段落,喜欢它,就多读几遍,把它背下来。
2、课后找一找描写“父爱”或“母爱”的文章,读一读。
【评析:课文内容的延伸,再次激活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板 书 设 计:
“美极了”与“糟透了”
鼓励 赞扬 严格 批评
爱 评 析
综述这一案例,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新课程的理念,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本课教学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老师不但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而且注重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怎样表达出来的。引导学生去关注文章的写法,体现了语文学科所强调的工具性。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从课文对父母的言行描写中体会到:母亲的赞扬是一种宽容的爱,父亲的批评是一种严格的爱。又从巴德的成长过程的反思中(感悟到,儿女体会父母的爱需要时间,需要经历。巴德不是一开始就明白父亲的意图,从当初的委屈地“痛哭”,到感到自己是多么幸运,经过了很长时间。总之,这些感悟是在朗读课文,品味词句中得出的,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精神教育的特点,整堂课很有“语文味”。
二、本课教学以读为本,为学生真实创设了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
全课采用不用形式的读,而且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和目的。如,开课整体感知时的浏览,突破难点部分的细读,升华情感处的分角色读等等,以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到了文章的表达方法。同时,有声有色的读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题,既有语文知识的生成,读写技能的掌握,又有情感的体验和思想的升华,较好地实现了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整合。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
有个性才会有创新。课文的第二部分,有不少含义较深,具有哲理性和启发性的句子,学生读时,肯定会有所感,有所悟,同时也会有疑问。因此,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从老师提供的两种学习方法中,选择一种自读自悟,一是找出文中自己感触较深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感受;二是发现难以理解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可以先试着自己回答,或与同学讨论,也可以向老师求助。让学生在读、悟、写、问、议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热情的鼓励和严厉的警告都源于爱,只不过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学习感受爱,理解爱,明白鼓励与批评在成长中的作用,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美极了”与“糟透了”》 教 学 设 计
《“美极了”与“糟透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正式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美极了”与“糟透了”》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美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透了”;作者在“美极了”的鼓励中,在“糟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课文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文质兼美,富有人情味,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文章前一部分文字浅显生动,后一部分概括优美,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学生已经有五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理解学习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因此本课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父母爱的不同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我是这样进行设计的:
首先,创设情境,师生共同进入学习情境。一上课教师用“同学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童年生活将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里,有的甚至对自己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童年曾经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给他的成长带来什么影响呢?”这一悬念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师生共同进入学习情境,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
其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自由选择朗读的方式去朗读课文,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朗读方式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乐于去读。
第三,仔细品读,在读中体会情感。在学习“童年的故事”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品词析句、分角色朗读、联系生活经验,将无声的语言转化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将枯燥的文字变成立体的形象,是文章的情趣与学生的感悟融为一体,使朗读变成一种享受。在学习“长大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通过读议结合,畅所欲言,教师辅以适当的点拨,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爱的情感。
第四,总结提高,升华认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不同的爱。尊重了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把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经验及情感体验沟通起来,既做到学语文,又学做人。
最后,积累词语,欣赏佳句。要求学生把喜欢的语句、段落背下来,课后找一找描写“父爱”或“母爱”的文章读一读。课文内容得以延伸,再次激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 学 纪 实 与 点 评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的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和联系,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两种不同评价方式间的联系,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的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
教具准备:多媒体软件。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质疑
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童年生活将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里,有的甚至对自己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童年曾经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给他的成长带来什么影响呢?我们共同学习课文《“美极了”与“糟透了”》。
【评析:设计悬念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师生共同进入学习情境,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
看到课题你想了解什么?(生答:“美极了”和“糟透了”这对截然相反的评价针对什么说的,分别是由谁说的?作者有什么感受?这两句话给他的成长带来什么影响?„„)
【评析:语文教学就是培养一种习惯,形成语文综合素养。课前主动预习是习惯;学会审题,也是一种习惯。在教师的点拨、启发、激励之下,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理解文题,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另一方面,直奔中心,消解阅读难点,为下面精讲精读,作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选择方法朗读课文,当读到你喜欢的段落时你就站起来读。
【评析: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不能以教师的思维而取代学生思维,所以,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自我感悟、自我理解、自我发现、自我交流。教师充分地转变了角色,教师成为了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建设者、点拨者。教师很好发挥了导学的功能,学有针对,学有实效,学有收获。同时朗读是一种极具个性的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不同的人,即使对同一篇文章体会一样,朗读的方式也有差异,充分做到尊重学生的个
三、仔细品读,读中体会情感
(一)、学习“童年的故事”这部分内容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童年的故事”这部分内容,并勾划出感受最深句,想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适时点拨,进行“学法指导”。a.读了第一自然段,我体会到母亲很兴奋。
师:你体会得多好,能不能把你的经验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是怎么体会到母亲的兴奋?
(从“眼睛发亮、兴奋地嚷、赞扬、拥抱”体会到的)
师:原来你是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的。你能不能学着母亲的语气,兴奋地嚷着——
(生有感情地朗读)
引导:要知道,当时“我”才几岁?——是啊!七八岁就能写诗,多了不起啊,作为一个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七八岁就能写诗,该是何等地兴奋、激动呢?
小结:这一段短短几句话,通过母亲的神态、语言、动作,把母亲看到“我”写了第一首诗的那种兴奋、欣喜和自豪表现得淋漓尽致。全班同学齐读一遍,读出母亲的那种兴奋、自豪。
b.“我”的心情是既腼腆又得意洋洋。
师:“腼腆”是什么意思?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答。)
师: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会,你对课文的理解会更透彻。生活中,大家肯定有过被人赞扬的时候,所以,这种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的感受相信对每个同学都不会陌生。
c.“迫不及待”——我想早点让父亲看到我写的诗。
师:我巴不得立刻与父亲分享这份喜悦。因此,朗读这段话的速度应该稍快一点。(生朗读这段话)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正满怀信心地期待父亲的到来。
3、分角色朗读父母亲的对话。
师:同学们掌声是对你们朗读的最好评价。
找出父母亲对话过程中,“我”的神态变化的语句。根据同学的回答打出相应课件。
①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很长的时间。②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③我再也受不了了,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痛哭起来。这几句话准确地写出了作者当时的心里感受。体会“我”神态的变化,并通过朗读表现出这种变化。
通过反复朗读,大部分同学此时已能够体会到“美极了”是母亲赞赏“我”八岁能写诗,是为了鼓励“我”;“糟透了”是父亲对诗本身的批语,是为了警告“我”别太骄傲了。
【评析:以生为本,自由表达。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不是看教师讲授给学生多少,而要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自己真正悟到了多少,体验了多少。即使孩子理解得不够准确、深刻、丰富,但其意义却完全不一样。这里突出了孩子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通过朗读,加深感情的表达,深刻体会人物心感情变化,同时,还加强了朗读指导,重视朗读的过程。学生在品词析句、分角色朗读、联系生活经验中,将无声的语言转化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将枯燥的文字变成立体的形象,是文章的情趣与学生的感悟融为一体,使朗读变成一种享受。一遍又一遍体会亲切、动情。】
(二)学习“长大的认识”这部分内容
师:默读“长大的认识”这一部分。读完后,有疑难的提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能解决的小组里自行解决,小组里解决不了的,小组长做好记录,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来探讨。
估计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有:
①长大后,作者为什么体会到自己当初是多么幸运? ②单凭母亲的这种爱,为什么会把人引入歧途? ③为什么说“美极了”也好,“糟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1、自由读书,小组讨论。
2、交流汇报,互相启发。
小结:母亲的鼓励使我一如既往地写作,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父亲经常用“糟透了”来评价我的作品,是他这种警告的力量,使我保持清醒的认识,让我得以不断地提高。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进一步深化阅读感受。
【评析:读议结合,畅所欲言,教师辅以适当地点拨,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爱的情感。】
四、总结提高,升华认识
师:作者长大后,越发体会到自己是多么幸运,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既有母亲慈祥、赞赏的爱;又有父亲严厉、深沉的爱。我们班每个同学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生活中你都感受到哪些不同的爱,谈一谈,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
1、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不同的爱。
(慈祥的爱 鼓励的爱 宽容的爱 深沉的爱 期待的爱 严厉的爱 “恨铁不成钢”的爱„„)
2、交流分享。
师:大家谈很好,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会。一个人的生活中,既需要有人用鼓励的话语来为你增强信心,也需要有人用警告的言辞来鞭策你进步,你才能不断进取。
【评析: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把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经验及情感体验沟通起来,做到既学语文,又学做人。】
五、积累词语,欣赏佳句
1、这篇课文写得很美,你一定很喜欢文中的一些语句、段落,喜欢它,就多读几遍,把它背下来。
2、课后找一找描写“父爱”或“母爱”的文章,读一读。
【评析:课文内容的延伸,再次激活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板 书 设 计:
“美极了”与“糟透了”
鼓励 赞扬 严格 批评
爱 评 析
综述这一案例,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新课程的理念,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本课教学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老师不但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而且注重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怎样表达出来的。引导学生去关注文章的写法,体现了语文学科所强调的工具性。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从课文对父母的言行描写中体会到:母亲的赞扬是一种宽容的爱,父亲的批评是一种严格的爱。又从巴德的成长过程的反思中(感悟到,儿女体会父母的爱需要时间,需要经历。巴德不是一开始就明白父亲的意图,从当初的委屈地“痛哭”,到感到自己是多么幸运,经过了很长时间。总之,这些感悟是在朗读课文,品味词句中得出的,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精神教育的特点,整堂课很有“语文味”。
二、本课教学以读为本,为学生真实创设了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
全课采用不用形式的读,而且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和目的。如,开课整体感知时的浏览,突破难点部分的细读,升华情感处的分角色读等等,以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到了文章的表达方法。同时,有声有色的读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题,既有语文知识的生成,读写技能的掌握,又有情感的体验和思想的升华,较好地实现了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整合。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
有个性才会有创新。课文的第二部分,有不少含义较深,具有哲理性和启发性的句子,学生读时,肯定会有所感,有所悟,同时也会有疑问。因此,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从老师提供的两种学习方法中,选择一种自读自悟,一是找出文中自己感触较深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感受;二是发现难以理解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可以先试着自己回答,或与同学讨论,也可以向老师求助。让学生在读、悟、写、问、议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热情的鼓励和严厉的警告都源于爱,只不过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学习感受爱,理解爱,明白鼓励与批评在成长中的作用,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第四篇:《美极了与糟透了》教学设计
《美极了与糟透了》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介绍了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给予了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了父母的爱。
设计理念
按照新课程标准中对高段教学的要求,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确立以读为本,要把“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要传达的道理,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有声有色的读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语文本色.教学目标
1、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的两种不同评价中包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和联系。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3、认识1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两种不同评价方式间的联系,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相关阅读材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借题激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同学们今天除了我还有别的老师也在关注你的表现,你们有信心展现你最优秀的一面吗?从你们充满笑容的脸上老师看出了你们的自信,把你的笑容展示给同学们,老师感觉你们的笑容美极了!我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你们的笑容是什么词语?
(2)“美极了”我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到“美极了”这个词呢?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那么对待同一件事会不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既用美极了也用到糟透了呢?
(3)今年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做了同一件事情,却同时受到了表扬和批评,这是怎么回事?我们一同走进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文章齐读课题——《“美极了”与“糟透了”》。(板书课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这篇课文题目新颖别致,“美极了”与“遭透了”对比鲜明,能够极大地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更多的猜想。
二、查预习,感知课文
1、课前你们已对课文有了预习,发现没有题目当中有个标点符号——引号?为什么课文题目中有引号?
2、交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进行体会。
3、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带着理解学生再读课题。
其实学习一篇文章对题目的理解非常重要,如同我们写文章和审题,把题目理解准确,对下文内容的学习可以说成功了一半。
三、研读课文
1、那在小巴德身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让他得到了这样两种评价呢?巴德当时的反应又怎么样呢?
2、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对于不理解的词语,借助词典等弄明白,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师生轮读、互相评价。
4、读本课生字、读生字,找难写的字、形近字、近义词、反义词,如“兴奋、誉写、皱眉、腼腆”。
5、回答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通过学生自由读文,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为下面课文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四、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2、交流。
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顺序——本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了解文章由作者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这两部分内容构成的。
3、母亲和父亲读过作者的第一首诗后,有什么具代本的表现呢?自由读课文,划出相关的语句。反复读读。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母亲赞美的态度?抓住了母亲的哪些方面的描写?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母亲对巴德的评价呢?从哪些语句中看出父亲批评的态度?用怎样的语气来读父亲的评价呢?(板书:赞美、批评)
4、听了母亲的评价,如果你是此时的巴迪,你会怎么想?听了父亲这样的评价,巴德此时又是怎样的心情呢?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5、分角色朗读课文。
速读课文对比母亲与父亲的评价描写,通过抓住重点词,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进一步体会父母的爱。
六、交流品读,内化感情
过渡:此时的巴德理解父亲的评价吗?确实,“美极了”巴德得意极了,“糟透了”使巴德失望痛苦,完全不同的两种评价,带给巴德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强烈的文差就定择形式了鲜明的对比,七八刚的巴德怎么受得了呢?在美极了,糟透了定择的评价当中,巴德一天天长大了,他对父母的评价有新的认识吗?
1、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接下来默读课文15——17自然段,先自学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一读,通过自学讨论读懂了哪些句子?先把你读懂的句子读出来,然后再谈谈你对这个句子地理解。
2、母亲给我的是什么力量?(鼓励、赞赏„„)还有一种力量,父亲给我是什么力量?(警告,批评„„)(板书:鼓励、警告)只有有了这两种力量,巴德才会健康地成长,像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那样,如果只有警告,巴德会是一种什么成长?结果?自卑、气馁„„,只有母亲的鼓励,或者只有父亲的警告巴德都的会使健康地成长,对吗?
面对给巴德这两种力量的人,巴德会是怎样的感情呢?感激。让我们一同来感受一下幸运的巴德对父母的感激,我们一块来读读这段话:第16自然段:“我感到庆幸——自我陶醉”。
这种爱你能体会吗?感受一下,带着你理解读读最后一自然段。
精彩极了是受,糟糕透了也是爱,理解吗?类似的事在你身上有过吗?想想把包写下来。谁能说一说?学生交流。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感悟,让学生自主阅读感悟,理解文章重点,帮助学生养成边读,边想,边悟的良好读书习惯。
七、总结升华
看来同学们完全理解了作者的心,美极了是爱,糟透了也是爱,因为有这种爱,才会有两种不同的评价,父母长辈们给了我们不同形式的爱,同样我们也应该回报他们,那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回报他们呢?根据学生回答及时评价。
教师适时小结。
老师学了这一课也有自己的感受,送给同学们一首小诗我们一起共勉:阳光是幸福的起点,风雨是成长的伙伴,快乐地享受阳光,勇敢地接受风雨,学会理解,懂得思,让我们在严厉的批评中茁壮,让我们在温柔的呼唤中成长!(板书:爱)
情动而辞发,在感动之余写下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读写学生理解,懂得父母之爱带给我们的感动,引导学生理解,懂得父母之爱,从而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完成和学生的心灵对话。
板书设计:
“美极了”和“糟透了”
↓
↓
赞美
批评 ↓
↓
鼓励
↓
→ 爱
警告
↓ ←
第五篇:2.《“美极了”与“糟透了”》教学设计
2.结合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精心准备一篇教学设计,突显教学设计中教师提问与反馈的有效性。
《“美极了”与“糟透了”》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美极了”与“糟透了”》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第1首诗给予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了父母的爱。
设计理念:
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设计主要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品味文章的内涵,感受并认识两种不同评价方式间的联系,形成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的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和联系。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感目标:
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批评和表扬。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质疑。
1、同学们,在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中,父母的一言一行活跃在自己的记忆里,有的甚至对自己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父母吗?(生:爱)那你们的父母爱你们吗?(生:爱)
2、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写一写这个“爱”字?(指名板书:爱)孩子们,你们看,“爱”字并不难写,但要真正理解爱的含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文章《“美极了”与“糟透了”》,看看在作者的童年生活中,发生一件什么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畅谈)
[引领学生进入情境,引发学生对课题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选择方法朗读课文,当读到你喜欢的段落时你就站起来读。
2.同桌交流读书收获。
3.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
5、指名读课文,正音,说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评析: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不能以教师的思维而取代学生思维,所以,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自我感悟、自我理解、自我发现、自我交流。教师充分地转变了角色,教师成为了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建设者、点拨者。教师很好发挥了导学的功能,学有针对,学有实效,学有收获。同时朗读是一种极具个性的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不同的人,即使对同一篇文章体会一样,朗读的方式也有差异,充分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
三、细读课文,感受两种不同的评价
1、对巴迪的这首诗,妈妈的评价是什么,谁能找出来给大家读一读。(板书:母)妈妈是说的吗?她为什么会嚷?谁能兴奋的嚷嚷这句话。
2、听了妈妈的表扬,“我”是什么样的表现?画出相应的语句,说说你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出了什么?
(3、4、5、6自然段)
是啊,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小巴迪怀着兴奋的心情,急切的心情,想把自己骄傲的东西与爸爸一起分享,想得到爸爸的表扬„„
能体会兴奋心情的词语有哪些?
(充分、等啊等、好不容易、重新抄写„„)
3、于是,对于写诗巴迪的内心充满了——他感觉写诗并不难,原来他也可以成为诗人。
4、是啊,我们可爱的巴迪,内心充满了期待,他多么期待着当作家的爸爸也能这么评价呀!可爸爸是怎么评价的呢,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5、听了这样的评价,巴迪的表现是什么样的,画出相关的语句。(10、13自然段)
6、这时巴迪是什么样的心情,你能读出他的心情吗?(板书:痛苦)
7、同样的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美极了,而爸爸的评价是糟透了。我想,咱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妈妈、爸爸、老师等一些人的评价,说说你更喜欢美极了还是糟透了,为什么?
四、升华感情,表达不同的爱。
1、那么这首诗究竟是美极了还是糟透了呢?谁能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2、既然是糟透了,那么母亲为什么要说是美极了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读出生气的语气)父亲怎么说的呢?
3、咱们看一看这两个自然段,他们的结构有一个相同点,谁能看出来?(两边是说的话,说话人在中间。)
4、谁能按照这个结构写两段话。拿出联系本。
5、面对母亲的责难,父亲却仍坚持己见,我们齐读一下父亲的话。
6、那父亲不知道孩子需要鼓励吗,他为什么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呢?是不是爸爸有意这么说的呢。我注意到了父亲在读巴迪写的诗时有一个细节,谁能给读一下。(9自然段)
7、为什么只有十行诗,作为作家的爸爸却读了很长时间?请大家拿出练习本试着填填。
诗只有短短十行,但爸爸似乎读了好几个小时。他思索着——
预设:我该怎么说呢,如果说美极了,孩子是不是会骄傲呀。我不能欺骗他,事实就是事实,不能欺骗孩子呀!„„
8、是啊,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美极了也好,糟透了也罢,这些都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于是,巴迪感到庆幸——齐读16自然段“我感到庆幸——到课文结束。”
9、这样一首小诗,却饱含着父母那深深的情,浓浓的爱。这爱也如一首催人奋进的诗,让作者在人生的道路上顺利前行。(课件出示)
我感到庆幸—— 我从孩提时代起,就既有爱说“美极了”的母亲,又有爱说“糟透了”的父亲。他们都是出于 对我的爱。是他们教会了我
如何对待形形色色的“肯定”和“否定”—— 首先
我得不惧怕批评,不管这些否定意见 来自何方,也不管这样宣判 多么令人心碎,我决不能因为别人的否定 而丧失勇往直前的勇气; 而另一方面,我又得在一片赞扬声中 克服内心深处的自我陶醉!
“美极了!”„„ “糟透了!”„„ 这些似乎完全对立 又相辅相成的话语,一直伴随着我 在人生的道路上跋涉。它们就像
两股方向相反的风—— 我得竭尽全力 在这两股风中 驾稳 我的帆。
10、如果老师去掉其中一部分,不知道你们是不是能够背着填上。(去掉一小部分。)
11、老师如果再去掉其中一大部分,咱们再试一试呀!有信心挑战自己吗?(去掉一大部分。)
12、真棒!谁能用关联词语把美极了、糟透了、和爱连接起来呢!预设:无论„„都„„
[引导学生进一步读懂课文,活跃思维,培养语感,使每一名学生都能从自己的阅读实践中,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谈出个性化的理解,在交流中相互启发、补充,完善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总结提高,升华认识
师:作者长大后,越发体会到自己是多么幸运,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既有母亲慈祥、赞赏的爱;又有父亲严厉、深沉的爱。我们班每个同学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生活中你都感受到哪些不同的爱,谈一谈,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
1、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不同的爱。
(慈祥的爱 鼓励的爱 宽容的爱 深沉的爱 期待的爱 严厉的爱 “恨铁不成钢”的爱„„)
2、交流分享。
师:大家谈很好,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会。是啊,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我们健康成长的道路上,经常会遇到各方面的不同评价,我们既需要有人用鼓励的话语来为自己增强信心,也需要有人用警告的言辞来鞭策自己进步,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我们在生活中的失误,才能不断进取。使自己向着理想的目标前进。
[让学生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使课堂教学回归语文本色。]
六、积累词语,欣赏佳句
1、这篇课文写得很美,你一定很喜欢文中的一些语句、段落,喜欢它,就多读几遍,把它背下来。
2、课后找一找描写“父爱”或“母爱”的文章,读一读。
这是朋友、亲人给予我们的不同关怀和关爱,只有这些指明方向的航标,才能减少我们在生活中的失误,使自己向着想目标前进。
板书设计: “美极了”与“糟透了”
↓ ↓
鼓励 批评
→ 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