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适应心理训练感想
邂逅昨日的纯真
——记青少年越轨诊所社会适应心理训练
为期两天的社会适应心理训练在无数声感谢和数不尽的感动中落下了帷幕,当每个学员从师兄那里接过一朵玫瑰花,当每个组员都在集体照中绽放出最灿烂的笑容,当大家和朝夕相处两天的陈利老师挥手告别时,心中的感触像绝了堤的洪水不断冲刷定格的记忆。。
是的,两天前的我们,用冷漠异或淡然的表情审视着面前彼此陌生的面孔,两天前的我们在进门前的那一刻可能还在抱怨生活中种种不顺,在埋怨刚刚踩了自己脚的那个人;两天前的我们还苦恼于整日带着面具的生活。。开始的开始,如果说我们是在期待一场社会技能的教授和训练,那么结束的结束,不如说我们是在经历一次心灵的洗礼,摘掉面具单纯得生活,再次做回了本我,再次邂逅了昨日的纯真。。。
依旧的早晨,在封闭的地下室,在人头攒动和有点嘈杂的门口,守望着一个开启的通道,犹记得那份期待的心情;老师严肃凌然的表情,十条苛刻的戒律,你我最初的承诺,犹记得那份难得的坚守;寻觅搭档,默默祝福自己的angle,暗暗揣测属于自己的守护天使,犹记得那份神秘的“天使之爱”;飞虎队,一飞冲天,冲向灌饼,唱着团结的卷心菜,犹记得那份同志的革命友谊;一张小小的报纸,十个组员团团抱,那个最大的坚强核心(王卓),大家七嘴八舌出谋划策,犹记得那个热闹的场面;一双双或大或小,或有力或无力的双手组成的桥梁把我们的朋友送到爱的彼岸,犹记得那份被托起的幸福和感动;蒙上了双眼,在黑暗中失去了方向,脚下无法预知的障碍和坎坷,身边一直帮助你越过重重艰难的哑巴朋友,犹记得那份被伙伴牢牢抓住的踏实和彼此的信赖;伴着“烛光里的妈妈”温馨的旋律,点起小小的蜡烛,哼着心灵的歌曲感念生命中每个走过的人,犹记得那份默默感恩的真情。。记忆的碎片拼凑成一幅完整而清晰的画面:敞开心扉,在简单的游戏中寻觅最初的纯真,抛开世俗的偏见和伪装的面具,回归自我,享受单纯的快乐。。
活动结束了,而每每面对厚厚的课本,消遣娱乐的电脑,却常常只有百无聊赖的心情,回味两天的心路历程,觉得收获确实颇丰。虽然很多拓展我们做过或者有所耳闻,但在这样的环境中和一群陌生的伙伴一起做,却是一次全新的感受。系统的活动安排,丰富全面的内容,有效地达到了训练的效果。在学与玩结合中,在沟通与分享中,我们再次用心领悟了那些耳熟能详的人生道理和为人准则,学会了面对社会和职场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技能和素质,在回归本性的过程中,懂得用真情,信任,团结,互助,感恩,坚持来成长自我。两天的活动让我们对生活的态度有了新的改变,让我们更积极得面对生活,面对未来。而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信任的重要性,当在最后的博弈游戏中,我们两个队都以—27分失败后,我们才意识到因为缺乏信任,我们宁愿摒弃明显可以双赢的方法而选择全军覆没。要获得信任,要从自己做起,双赢我们才是最大的赢家。。
通过这次回归自我的活动,也让我们亲身体验了青少年的一些行为方式和想法观念,理解了很多不良想法产生的原因,对帮助我们学习和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和预防措施也有一定的帮助,所以我认为这次的活动是很有意义的,也很感谢组织的两位老师。
昨日的纯真,属于过去也该属于现在的那份美好,我们该怎样才能保持你时刻的新鲜,该怎样才能抹去岁月的尘土去触及你封存已久的痕迹,该怎样才能不只是享受邂逅的惊喜而能陶醉于时时相伴的幸福。。心,可能会告诉我们答案吧。。
第二篇:基于社会适应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调适研究
基于社会适应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调适研究
摘要: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存在成长环境、民族文化和经济发展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因而在大学存在较大的社会适应问题,如交往不畅、接受知识困难、心理障碍等。为了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较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需要对他们的心理结构做适当调适。为此,文章从少数民族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矛盾入手,对其发展的现实性问题作以简略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调适
知识经济及信息时代给我国的少数民族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对他们特殊的文化及内在的心理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这种冲击使他们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在大学校园里,各民族大学生彼此间文化上的碰撞,尤其是心理上的冲突使得他们在社会适应方面面临种种挑战。为了调适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结构,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以便能够较快适应大学生活,以下对他们的心理调适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不适应的主要表现 1.新环境所带来的不适应。
我国的少数民族绝大多数集中在西部地区,包括新疆、内蒙、西藏、甘肃、青海、宁夏、云南和贵州。这些区域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方面与内地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自然环境方面,新疆、西藏等边陲的特殊自然环境使得来自这些区域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地校园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等不适应状况;[1]在人文环境方面,少数民族的文化、信仰、习俗乃至语言等与内地也有较大差异。这些差异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与汉族甚至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存在一定的困难;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具有的独特而传统的饮食习惯,加上宗教的约束,使得他们与内地的饮食习惯格格不入而造成不适应;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家乡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承压能力差、闲适的生活习惯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内地城市以及校园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2.人际关系不畅通。
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单一的生活环境到多民族学生共处的、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使他们本来缺乏技巧和方式的人际交往变得极不畅通,他们甚至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逃避和恐惧。这种人际交往态势不但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交往效果,而且对他们的个性培养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他们大多性格内向、孤僻,更有甚者表现出比较明显的自卑心理。为了解决自己的这种人际交往局面,少数民族大学生也进行了相应的自我调适。如,他们会本能地通过“老乡会”等小团体加强与本民族大学生联系而寻找归属感。但这种人际交往方式因不可避免地在自己与外族大学生之间竖起了又一道人际交往的屏障而进一步缩小自己的交往圈子,从而加速了自我封闭。[2]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不畅的人际关系是造成他们与其他民族同学之间的误解和不信任乃至冲突的直接诱因。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一)社会适应所引起的心理矛盾。
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是到非少数民族聚居区来求学的。所以,他们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如上文所述,少数民族大学生脱离了自己原来的社会环境,不但生活空间、社会方式和文化氛围等改变了,甚至语言交际形式也改变了,给他们的社会适应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少数民族大学生会出现既要保留本民族文化社会背景,又要运用新的思维形式和情感表达方式来适应新的环境,因而陷入左右为难的窘境。而自己的原有价值观念及行为导向又与新环境中的新要求性冲突,在具体的适应中内心矛盾重重。
(二)与他人交往、融入新环境的矛盾心理。
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就接受自己民族的文化和习俗的熏陶,所以本民族的文化模式和价值观念对他们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这种影响的结果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心深处或者在他们的情感中有一种与本民族文化背景相符合的驱动力维护和驱动着他们的情感变化,一旦这种驱动力被破坏,他们就会陷入痛苦或心理矛盾、左右为难的境地。在这种力量的驱动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有与其他民族学生交往的渴望和很快融入新的环境愿望,而且也在不断地自我调适。在与其他民族学生的学习和交往当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多数情况下又是以本民族的文化背景和认知结构为依据来选择朋友和决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进而从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的。但是,他们的情感体验受与本民族特色相符的定势心态的影响和牵制,即左右着他们的道德感、美感对理性的追求等。这样,在与其他民族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如果出现语言交流不畅,与自己的生活习俗相冲突等情况,就会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谨慎、或者有意回避与别人的接触。尤其是受宗教信仰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涉及信仰问题格外小心谨慎,惟恐自己的言行与对方的信仰行为准则不相符或违反了其禁忌而引起不愉快或带来不必要的矛盾或冲突。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表达方式一方面受到与本民族文化的驱动,另一方面在新的环境里总是程度不同地被受拘束,感觉和情感不能尽情表达,人际关系处理不畅,经常处于郁闷和烦恼之中,深感孤独和压抑。
在以上矛盾心理的驱使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1)生活压力。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的贫富差异使得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2)孤独离群。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文化水平差异导致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游离于班级群体之外。特别是部分原来在本民族地区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与内地大学生相比较,他们综合素质所存在得较大差距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挫败感。(3)各种极端心理状态。在大学里,有的少数民族学生因环境所压,加上人际关系不畅,他们会自我封闭于较小的生活环境中,与外界交流机会偏少,甚至不愿意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长此以往,出现了各种极端心理状态。如,焦虑、恐惧、紧张、羞愧、自卑、失落、孤僻等。[3]
三、从社会适应角度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调适的思考
人的心理矛盾的出现总是有因可循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矛盾与其社会适应过程有直接的关联。因此,本文建议,应当从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全面适应为导向,对其矛盾心理进行有针对性的调适。
(一)加强以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为目的的教育 1.加强民族政策教育。
一是注重弘扬民族精神。与所有民族的大学生一样,少数民族大学生也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关心祖国的发展和自己家乡的建设和本民族兴旺发达。有学者调查发现:贵州省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绝大多数(85%)人对国家抱有深厚的感情,89%的人具有建设家乡、发展民族地区的强烈愿望。[4]而且这些情怀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流思想。这种思想与少数民族在发展历程中如何从所饱受的苦难和压迫中解脱出来有着特别密切的联系。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将他们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并且一步步扶持他们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因此,他们对中国共产党有着特殊的感激之情,对社会主义制度也有发自内心的拥护之情。这些情谊激发起他们热爱祖国,建设家乡、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强烈责任感。尤其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自身所具有的从家乡父老乡亲那里继承来的,或因长期受本民族精神的熏陶感染而形成的热爱本民族和文化的情怀是他们重要的精神支柱。在这种精神的驱动下,他们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所以,本文认为,要调整少数民族大学的各种矛盾心理,首当其冲应从加强理想道德教育,弘扬他们的这种民族精神做起,通过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线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努力克服那种盲目的民族自尊感,真正激发起他们树立较为远大的理想与目标,并以正确的民族精神不断鞭策他们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是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政策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也不例外。所以,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政策教育,必须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前提,并围绕爱国主义教育而不断展开。我国的大学生教育实践显示,民族政策教育曾经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必修课”,而在内地高校往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此类教育的重点。这种教育思路无疑是各有不足的。所以,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矛盾现状,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政策教育,使所有大学生都能够了解或重温我国自古以来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情,以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人民互尊互敬,相互了解、帮助和学习的光荣传统,从而进一步树立起各民族相互离不开对方、荣辱与共的思想,进而更加增强各民族大学生之间的凝聚力。
2.塑造健全的人格。
在某种程度上,矛盾心理的存在与否与个体的心理素质的好坏有关。所以,要克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各种矛盾心理,应注重他们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而要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素质,需从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抓起。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与他们各自的认知水平和行为特征又有直接性的关联。这就要求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细致把握其思想脉搏和情感需求,引导他们多参与各种适应性的社会活动,尽力消
除存在于他们身上的一些蒙昧落后意识对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努力培养他们,使其最终具有有远大理想、高尚情操的良好心理素质。少数民族大学生应当具有的良好心理素质的内容涵盖了他们人生的远大理想,应对困难和问题的勇气、信心和意志、毅力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健康心态,等等。具体而言,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需做好以下几点:首先是教育学生发展健康的自我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待人真诚。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调节不良心理,学会正确迎对各种考验和挫折等;善于控制个人的心态和情绪,并经常保持积极愉快的心理状态。第三,要教育学生学会正视差距,敢于正确面对因生长环境的封闭、落后给自己所带来的不足以及导致的不良心理反应,并能够寻找到心理的平衡点,努力克服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二)顺应其固有的心理动力定型结构
从前文的研究可以看出,社会环境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维中,关于情感存在一种动力定型结构,具体表现为由于不同的民族社会文化背景会形成不同的民族意识,思维、认知和情感表达方式等。这些差异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不断适应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强化训练的结果。[5]所以,长期成长于其中的本民族的文化环境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构架系统深受传统文化意识习俗的影响,这种心理动力定型结构早已建立并固化于其情感之中,形成了与本民族文化背景相一致的评判是非曲直的原则。这种原则带有普遍性的特征,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理发展,导致他们无论是在学习生活中,还是在与人日常交往中,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这种定型结构去思考问题,选择评判并处理身边的人、事、物,或者直接运用其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所以,本文认为,调适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不适心理,应当充分考虑他们原有的、且与他们的民族社会文化背景相一致的动力定型结构,并且在不断顺应其这种心理动力结构的前提下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良好心理素质。本文建议的具体调适方法是:顺应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本民族社会文化背景,避免破坏其动力定型结构。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利用与本民族社会文化背景相一致的认知结构来学习、生活、进行人际交往、处理自己的日常事务等。这是一条从情感上调适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的可行之路。通过这种途径能够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愉悦中愈合自己的心理不适。
(三)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态势为关注的重点,及时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从前文的分析可知,身处新的文化环境氛围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内心世界充斥着许多矛盾,也经历着一系列的冲突。他们有了解并调整自己,与其他民族学生交流的强烈愿望,但往往遇阻顿挫。究其原因,除了前文提及的心理矛盾之外,日益开放的人才市场体制下的激烈择业竞争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上也会产生一定的压力。他们中的许多人因不能承受这种压力而产生的较大心理负担也会导致这样那样的心理障碍。所以,作为高校,要想方设法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增长知识和见识,同时养成开朗豁达而且良好的对待生活心态;培养他们练就一定的心理承压能力,一旦面临压力或身处不愉快境地时能够将自己的消极情绪控制在
最低线,并努力调适自己,以良好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应对日常学习和生活。实践证明,在民族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是非常必要的[6],也是一条解除或消除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开展心理咨询是为了预防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疾患的发生,防患于未然。具体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心理调查、心理测验等方式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开展心理咨询还可以得到大量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基本信息资料,为长期调适他们的心理不适提供决策性的参考意见;而且,这些信息和资料也为寻找症结,排除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精神压力,克服不良的认知、情绪、意志等所导致的心理障碍乃至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并引导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各种不适,迎接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1]李德福.内地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问题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2).[2]李腼.融入的故事——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3]白杰瑞,赵振洲.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全球化进程:国际化化与多元文化的链接[J].北京人学教育评论,2008,(04).[4]姜雪凤,陈宪章.异域文化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调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7).[5]周鹏生.民族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相关心理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02).[6]罗晓蓉.文化差异视阈下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调适[J].贵州民族研究,2011,(03).
第三篇:社会适应课程教学设计与训练计划设计示例
社会适应课程教学设计与训练计划设计示例
(一)教学设计
与一般的智障教育课程一样,社会适应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也是一次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和实施的过程,包括以下10 个工作步骤:访谈重要人员;决定重要教学活动;评量学生在重要活动中目前的表现水准和确定学生基本技能的教学需求;发展参与重要活动的替代或辅助性策略;制定以及教学统合目标,设计个别化教育计划;安排所有学生的课程时间表;编写教材与评量表;实施课程;回顾、评量,修正教学课程与替代或辅助性策略;评量学生的整体性发展。
但社会适应课程比一般的智障教育课程更强调真实情境的调查与分析,包括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教师要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广泛的调查,主要包括学生的日常作息和他们所参与活动的社会环境调查。因此,社会适应课程实施时,要求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每一个教育目标中应包括日期、重要活动、自然环境、重要技能、自然标准、教学标准、基本技能、替代或辅助性策略等要素。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也应具体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参与哪个活动、掌握哪项技能。
此外,社会适应课程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已确定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所以,在教学内容选择的环节中,教师的工作任务是将活动细分成几个难度不同的具体活动。如把购物活动具体为几个购买日用品的小活动,分为“购买5 元以下的(整数)牙刷”、“购买10 元以下的(整数)毛巾”、“购买10 元以上的(整数)沐浴露”等。当然,这些教学内容也应与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中的教育要求密切相关。
(二)教学策略
其一,采用情境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似或相应的 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不断实践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社会适应课程中的情境教学强调的是儿童真实的生活情境,是真实情境教学法。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考虑每一个学生的自然的作息和具体的活动环境。例如,在买午餐的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正常午餐的时间,到他们经常去的快餐店中进行教学。
其二,采用实践操作学习法。通过具体操作和实践,让智障儿童了解一些生活常识、物品的用途和使用方法,掌握有用的生活技能等。如在教学使用DVD 机时,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操作。社会适应课程的实践操作学习,也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实施的,而且学生在每一次实践后,都会得到一个自然的结果作为强化。如在休闲活动中,让学生操作DVD 机,打开影碟他们就可以看到自己喜欢的影片。
其三,社会适应课程在教学中强调活动的完整性。如购物活动是预算、准备袋子、选择商店、选购商品、付款、核对及取走商品的连贯过程。每一次学习活动中都包含了整个购物过程。因此,支持或辅助性教学策略是社会适应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如要教学生小李(化名)掌握在超市购买毛巾的流程,但他还不会计算钱币,这时教师可为他提供支持或协助,使他能完成整个购买毛巾的活动。
(三)教学实践与反思
教学活动以单元主题的形式统领开展。在课程实践中,我们可以设计的教学主题包括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每一个教学主题也形成了各自基本的教学活动流程。
(四)社会适应训练计划设计示例(“活动过程设计”部分)
示例1:单独到社区购物 第一步:购物前准备
1.填写购物单,收集订货单(日期、名称、数量、预计单价、预付 款、购物场所、托购人)。2.选择购物场所,选择路线。3.做购物预算,准备钱。4.准备出行工具。第二步:外出购物
1.找或问(看型号、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看价钱)。2.付款和找零。3.清点货物。第三步:记帐
1.记个人明细帐(日期、名称、数量、单价、总价、购物场所),或填写购物记录(日期、名称、数量、单价、总价、场所、托购人)。2.每周或每月算总帐(个人)。
家庭作业建议:认识所购买的商品、家庭社区中对应的场所,购买相似的商品,钱币的计算等。
示例2:煮食(买菜做饭)第一步:选择菜式和做预算
1.选择菜式(一荤菜、一素菜、一汤)。2.知道需要的食材。
3.分配任务(购买物品或负责提菜)。
4.各自做预算,填写个人购买单(食材名称、大概数量、预算单价、准备金额、实际付款、余额、实际总价)。5.准备购物工具。第二步:到市场买菜 1.选择摊位。
2.挑选食材(看新鲜度、品质)。
3.要求食材加工(可选择,如瓜去皮、剖鱼、绞肉滑等)。4.付款和找零。5.取食材。
第三步:食材处理和记帐
1.洗、择、切瓜、菜、肉或佐料(姜、葱、蒜)。2.肉类调味,打蛋。
3.煮饭(量米、洗米、量米水、使用电饭煲)。4.炒菜。5.煮汤。6.记帐。第四步:餐前准备
1.点数就餐人数,取相应的餐具。2.烫洗餐具。3.摆桌椅。4.擦餐桌。第五步:就餐 1.餐桌礼仪。
2.盛汤,分饭菜(可选择)。3.就餐。4.餐后分享,评价。第六步:餐后收拾 1.清洗自己的餐具。
2.分配任务(擦餐桌、洗厨具、抹灶台、扫地、拖地、倒垃圾、摆桌椅)。3.检查电源,关门窗。
家庭作业建议:帮助家人到市场买菜(1—2 种),认识不同的摊位;按就餐人数量米,用电饭煲做饭;练习炒菜等。
从以上两个示例中可以看出,教师要规范不同单元主题的基本教学流程。如购物主题包括购物前准备、外出购物、记帐等,煮食主题包括选择菜式和做预算、到市场买菜、食材处理、餐前准备、就餐和餐后收拾等。此外,在每个基本环节中,都要详细说明这个环节的具体活动。规范的教学流程不仅使每一次教学活动都能有序地开展,而且在熟悉的教学活动中,智障学生能更好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每次教学活动,学生都要经历所有的活动环节,但他们在每次活动中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各不相同。如果学生已经掌握这个环节活动的所有技能,则让他们独立操作;学生未能掌握活动中部分技能时,教师要给予协助,帮助学生完成这些环节的活动。如在煮食活动中,学生小刘(化名)可以独立完成选择菜式、食材处理、餐前准备、就餐和餐后收拾等环节的活动,但预算、到市场买菜等环节无法独立完 成。经分析,发现他的预算、记帐、口语表达等方面技能不足。因此,教师要在这些部分的教学中给予他特别的协助,如预算或记帐时帮助他列算式,再指导他用计算器逐一计算;又如购物前让他先写好沟通卡,购物时让他用沟通卡表达需求。当然,教师所给予的协助,应逐步地、有系统地撤除,如果撤除后影响学生参与活动的独立性,则可以延长保留时间。实践表明,学校的社会适应课程实施起来也许会遇到一些困难,如教学进度慢、教学情境创设困难、教师人手不足时难以照顾学生差异等等,但它比一般功能性课程的教学更易被智障学生接受,因为他们所参与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情境都是身边的人、事、物,掌握的知识或技能又可以马上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保证了学生的每一次学习都是高效能的和有意义的。
第四篇:演讲心理训练
第二章心理训练
一、演讲者的心理:
(一)演讲者共同的心理现象:
在演讲或者是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由于语言交流者处于一个特殊的环境当中,因此,语言交流者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会在心理上产生各种各样的反映,做出各种不同的表现,有的甚至会失去自我控制能力,从而影响演讲或语言交流的进程。
害怕当众说话并不是某一个人的心理,大多数人都程度不同地具有这种心理,因此,这也可以说是相当一部分人的共同心理特点。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我们面对熟悉的人时候有时会“没话说”;当我们面对陌生的人时候有时会“说不出”(话);当我们处于一个较为隆重而又宏大的场面时,面对众多的听众有时会“不敢说”。
这些情况的发生,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作为语言交流者的心理素质问题。
(二)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指每个人在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稳定的、习惯性的思维活动。它主要是指人们自身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经常性的、本质的、个性化的思维特征——即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包括信念、情感、气质、性格、兴趣等。
(三)语言交流时的心理现象包括:
1、语言交流环境中:
①语言交流者的心理活动;
②听众的心理活动。
2、语言交流过程中:
①语言交流开始时的心理活动;
②语言交流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具体表现:
1、缺乏自信的心理;
2、临场紧张的心理;
3、临场恐惧的心理;
4、期望值过高的心理;
5、随意或盲目应付的心理;
6、受挫灰心的心理。
在演讲开始之前,表现的紧张和恐惧的心理。这种心理往往是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造成的。表现为担心和疑虑。
在演讲过程中,表现出的随意或慌张(一般发生在出现一些突发事件以后)的心理。
恐惧心理的一般症状:
嘴巴干渴;
嘴唇发抖;
喉咙紧张;
手心出汗;
手发凉;
手发颤;
膝盖发颤;
恶心;
心跳加快等。
这是都是在演讲前或演讲中,经常出现的一些不寻常的内在或外在的感觉及其表现形式。这些情况也不是每个人都有同样的表现的。
(四)害怕当众说话的主要原因:
人们害怕当众说话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是他们不习惯于当众说话。“恐惧皆衍生于无知与不确定”,这话说得很有道理。
对于大多数初登讲台的演讲者来说,当众说话还是生活经历的一个未知数。他们不了解当众演讲是怎样一回事,就不免心里感到焦虑和恐惧。对于他们而言,演讲所遇到的一连串复杂而陌生的情境使他们感到繁杂。而要使这种可怕的情境变得单纯而轻松,就要靠坚持不懈的练习。
只要有过练习而获得成功的演讲者,才能够把当众说话就会变成不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享受。由上所述,可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演讲和语言交流的基础。
(五)学会驾御个人的心理活动:
在隆重的公众场合进行演讲,我们不但要对演讲的内容作好充分地准备,而且还需要进行必要地个人心理地准备。其中,克服舞台恐惧,学会恰当地控制好个人的心理活动是首先要作好的一项工作。
其实,语言交流者在演讲开始时和演讲过程中的心理表现,也是一个人心理素质优劣,能否控制和驾御个人心理活动的能力的反映。
实际上,很多恐惧心理是你在踏上舞台前就产生的,而当你站在舞台上的时候,它常常也就跑掉了。一般来说,即使是职业演说者,也从来不会完全克服舞台恐惧,他们在开始演讲时或多或少地几乎也总是有些怯意。并且,这种怯意在开头的几句话里会表现出来。只不过,他们能很快地克服这种怯意,进入镇静的状态。
在进行公开演讲的时候,舞台恐惧会不时地袭来,也会不断地离开,但却不可能永远消失。
所以,我们可能永远不能克服舞台恐惧,但是我们可以学会如何控制它。
集中注意力以释放它,积极地面对并且有意识地控制它。
请大家记住:我们每一个人都永远不能克服舞台恐惧,但是却能学会控制它。
恐惧心理的良好作用:
既然舞台恐惧不能消除,那么,我们就只好尽量地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舞台恐惧。把舞台恐惧当成我们的朋友。
舞台恐惧可以增强我们的能量,使我们的反应更加敏锐,让我们的眼睛更加有神,使我们的脸色更加红润。
在实际的生活中,当我们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当你对你的演讲越是感觉紧张的时候,你也会更多地意识或者注意到你的姿势和呼吸。
所以,舞台恐惧也会给我们带来有益的影响,它会让你看上去更健康,也显现的更有吸引力。
(六)演讲者的心理训练:
1、勇敢起来:
在演讲之前,演讲者如果表现得好象真的很勇敢,运用一切意志来达成那个目标,那么,勇气就很可能会取代心理恐惧感。
2、充分地准备:
讲演必须准备周密,以应急变。特别是要面对回答听众关切的问题时,没有充分的准备是不行的。只有有备而来的演说者才能获得自信和成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演讲和谈话中,恰当而又准确地经过我们的意念进行演讲的组织表达,正确地选字用辞,并在讲演时充分地表达我们对演讲的赤诚、热情和激情。
3、必要的自信 :
自信也是一种心理。它非常有用,能给你安全感,使你勇于与别人相处,并在各种场合和环境中都能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一旦你热中于表达自己的意念时,那么,哪怕是规模有限、环境复杂,你也会通过自己的经验,并把它们做为自己谈话的资料,这样一来,你的视野就会得到扩展,思路打开,你的演讲便有了新的意义。
4、另外,在演讲的过程中还应当尽量避免令自己不安的反面刺激:
如果在演讲过程中总是设想自己会犯语法错误,或总担心自己讲着讲着会突然地停顿下来,讲不下去了,这就是一种反面的假想,它很可能会抹煞你对演讲的信心。因此,在开始讲演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移开,或是集中精力听别的讲演者说些什么,以便把注意力放在他们身上,避免不必要的登台恐惧感。
对于任何一个演讲者来说,都有怀疑自己的时候。这个题目对我合适吗(在有些情况下,他很可能一气之下便把题目改了)?听众会对这个题材感兴趣吗?听众会对我赶兴趣吗?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消极的思想就很可能摧毁你的自信,这时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为自己做一番精神的鼓励,用简明平直的语言来告戒自己:我的讲演是很适合我的,因为它来自我的经验,来自我对生命或人生的看法;与听众相比我比任何人都更有资格来进行这次特别的演说,并且将全力以赴,保证演讲的成功。现代的实验心理学家表明,由自我启发而产生动机,即使是佯装的,也能导致快速有力地刺激个人的自信,激发心理状态的活跃,其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
当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处于最佳状态和程度时,他就会思维活跃、思路敏捷、开阔、精力集中、记忆清晰、感情丰富、情绪高涨、动作协调等。
(七)主要心理的训练:
由于陌生的体验而怯场时 :
许多人由于从来没有在公开场合、讲台上面对听众发表过讲话,一旦要求他们在这种场合、这样的位置面对听众讲话,就会怯场。针对这种情况下的怯场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调适:
1演讲者可以早到场熟悉环境。也就是说,在演讲之前早些到达演讲场地,不仅要观察演讲场地的空间布局,而且还要了解听众的年龄、性别、文化层次等,甚至还可以与一些听众进行随意性的交谈。这样,等到演讲开始时,演讲者就会感到这时的演讲只不过是一次扩大了的谈话,听众也只不过是谈话的对象而已。如果条件许可的话,还可以在演讲之前,到讲台上亲自体验一下那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2使呼吸均匀。
当演讲者还未登台就感觉呼吸急促、心惊肉跳时,演讲者首先要等到主持人说完话,再不紧不慢、步伐适中地走上演讲台,以使紧张的气息平静下来。千万不要跑步登上讲台,那样会使紧张气息“变本加厉”。
其次是登台后,不要匆忙开始演讲。应该先环视演讲场地,同时作一次深呼吸,而后行鞠躬礼。礼毕,再作一次深呼吸。经过这样的呼吸调整之后,再开始演讲,演讲者的怯场情绪就会锐减,甚至完全消失。
面对陌生的面孔而怯场时:
有的演讲者因为听众陌生而产生一些怯场现象,此时,演讲者可以这样做:
1、寻找支持者。听众席中如果有同事、朋友时,演讲者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摆脱怯场。也就是说,演讲者宜实视自己的朋友和同事,而对其他的听众则采用虚视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不要让视线长时间固定在某一方向或区域。否则,会使其他听众产生冷遇之感,从而不利于演讲顺利进行。
2、盯住听众的鼻尖。当演讲者面对的听众完全是陌生的面孔时,则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一般来讲,人们都害怕正视陌生人的眼睛,而演讲则要求演讲者用眼睛不时地与听众进行交流。这样,演讲者如若不采取任何技巧而正视陌生人的眼睛,势必会越讲越紧张,越讲越糟糕。如果演讲者盯住听众的鼻尖,则会产生一箭双雕的效果。不仅会减轻演讲者由于面对陌生的眼睛而产生的紧张情绪,而且也会使听众感觉到演讲者在注视着“我”,“我”应该很好地听下去。
由于过高估计听众而怯场时:
在演讲实践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有的演讲者在参加某个集会时,对自己的演讲内容并不是毫无准备的,他们有的在会前作了认真的思考,甚至不乏独到的见解。但是由于临场时过高地估计听众,从而导致对自己缺乏信心和勇气,进而临场时心慌意乱,言不由衷,最终不能准确而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效地传播信息等。这种情况在青年演讲者中比较常见。
此时,演讲者可以采用心理暗示法对怯场进行调适,即无论听众水平高低,都假设他们“一无所知”。这样,一来能够成倍地增长演讲者的信心和勇气;二来还能使演讲者精心选择最能说明自己观点的材料;三来还能够使演讲者用心选择适当的言语表达方式,来增强演讲效果。总之,无论听众水平高低,都假设他们“一无所知”,演讲者才能无所顾忌地、较好地调动和发挥他们多方面的演讲艺术才能,以引起听众心理上的美感和共鸣。英国物理学家、演讲家法拉第,曾做过一百多次的学术演讲,十九次科普讲座,每一次都取得了众口赞誉。当一个学生问他演讲成功的秘诀时,他直截了当地回答:“假定听众‘一无所知’。”
由于前面的演讲者取得成功而怯场时:
有的演讲者看到排在自己前面的演讲者讲得头头是道、从容自然、水平较高时,就会产生我不如人的自我评价,由此产生怯场。
这样的演讲者,要想调适怯场心理,第一要放下思想包袱,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尤其不要把演讲的失败看得过重,更不要过多考虑演讲后别人会如何评价。请记住但丁的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第二要坚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和勇气。俗话说,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看到比自己强的演讲者是很正常的,但最重要的是演讲者应取其所长,补己所短,使听众听了你的演讲后产生一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感觉。
有领导或专家在场而怯场时 :
有些演讲者登台之初比较轻松、自然,但在突然发现有领导或专家在场时,就容易紧张起来。
演讲者要想克服这种怯场的心理情绪,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端正认识。大多数人都认为引起怯场的根本原因是紧张。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因为紧张分为过分紧张和适度紧张,只有过分紧张才是引起怯场的主要原因。而适度紧张则是演讲者的基本素质之一,同时演讲者也只有具备了适度紧张,才能调动演讲者的一切积极因素,从而顺利地完成演讲。相反,那些没有丝毫紧张感的演讲者,他们的演讲常常是松懈的、乏味的,其结果既不能感动自己,也不能感召听众。
2、争取多开口。演讲者应该在平时、在熟人面前多开口,多讲一些自己熟悉的东西,或者朗读一些诗歌、散文,以培养自己对害羞心理的抵抗力。以后再逐步扩大范围,增加难度。长此以往,就会完全克服怯场的心理。
3、演讲前充分准备。也就是说在演讲之前,反复讲练,熟记讲稿。这样,才能在临场时胸有成竹,得心应手,从容不迫。
其实,作为一个演讲者,首先要有一种震慑全场的气概和信心,只要认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是正确的,不管谁在场都要认真讲下去。同时还要有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和对听众认真负责的态度。这样,就可以减轻领导或专家在场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有道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以上介绍的方法只是临场时的应急措施。
(八)心理的自我训练:
1、事先演练;
2、熟悉环境和听众;
3、努力往坏处想,往好处做;
4、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热情、自信;
5、自我勉励,永远不要叹气;
6、准备更多的话题;
7、努力保持常态,把握好整体时间;
8、尽量穿着七八成新的衣服等。
1、站立不语以练心;
2、随意说话以练口;
3、即兴演讲以练思;
4、命题演讲以练情。
培养广泛的兴趣:
强烈浓厚的兴趣是成功语言交流的基础。
兴趣是形成语言交流的动机;
兴趣是成功欲的基础;
兴趣可以树立自信;
兴趣可以培养热情。
二、听众心理:
听众在接受演讲或语言信息的过程中,并不是一个简单地收取过程,听众是一个集合名词,它是由数量不等的个体组成的,而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独特经历、见解,每个人对所接收的信息的理解和作出的反映也个不相同,因此,听众听讲并不是消极的行为。所以,演讲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听众的配合,是完成演讲或语言交流目的的重要因素。演讲者要尽量使自己成为听众的一部分,或者说要使听众成为自己演讲的一部分。
要使听众成为演讲的一部分,积极配合演讲活动,作为演讲者就必须认真了解和研究听众的心理状况。听众的心理需要而产生的动机,由动机引发的行为,再有行为指向的目标是什么。从而可以是我们在演讲的过程中,利用演讲的形式或内容,去激发听众。
1、听众的基本类型:
1、性别、年龄、职业、学历、信仰等;
2、有组织听众或无组织听众;
3、路人型听众或观赏型听众;
4、研讨型听众或学习型听众等。
2、影响听众听取演讲的因素:
身体状况、情绪状况、听讲环境、信息的重要程度、与演讲者的关系等等。
3、听众的听讲表现也可以分为四种:
①专心致志地听;
②积极配合地听;
③选择要点地听;
④判断评估地听。
由上述情况所形成的听众心理状态:
①肯定相容型心理;
形成这种心理定势的条件是听众的价值取向(环境、内容、演讲者等)。
这种心理定势的表现是,支持演讲,易于接受演讲的思想和内容,能与演讲者紧密配合,及时反馈信息,形成演讲互动。对演讲活动的成功起着明显地促进作用。
形成肯定相容型心理的条件:
1、演讲者方面:
演讲活动与社会背景相适应;演讲内容和时宜;信息价值程度高;材料新颖(能满足听众的好奇心);与听众的观点相同或相似(听众有认同感);演讲者的知名度、权威性、仪表服饰的观赏性、声音洪亮、字正腔圆、表情丰富等;演讲环境良好。
2、听众方面:
身体和精神方面良好;对演讲的形式、内容及观点具有认同感或有兴趣。
演讲者这种场合进行演讲,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随心所欲,尽情发挥。
②否定排斥型心理:
与上述情况不同或相反,因而形成否定排斥心理。
面对否定排斥心理现象较严重的场合,演讲者是必须加以注意的。
③中庸平淡型心理:
这是一种处于上述两者之间的一种心理现象。它的表现是,既不表示积极合作,也不表示明显地反对。形成这种心理定势的因素可能在于听众对演讲内容的不了解,而不是对演讲者或演讲环境的排斥,因此,一旦演讲开始以后,随着演讲内容的深入,并取得认同,这种心理也就可以改变。
上述情况概括起来,可以说,这些因素可以分为两类,即演讲方面的客观因素和听众方面的主观因素。在客观因素方面,演讲者是可以自我驾御的,而在听众的主观因素方面,演讲者就必须注意努力做到调动和激发听众的心理因素。“必须让每一群听众都感到(或者说认为)你的演讲是为他创造出来的”。
第五篇:国防生心理训练初探(模版)
高校国防生心理训练初探
摘要:加强心理训练,提高心理素质,是高校国防生面对将来第一任职的基本要求。本文结合部队对国防生心理素质的要求和地方高校的特点,对高校如何开展国防生心理训练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高校国防生;心理训练
高校期间的心理训练是提高国防生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国防生的心理素质培养,通过严格的心理训练,大力提高国防生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入伍后能够迅速地适应军队的文化和生活,为他们将来去部队任职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一、高校国防生心理训练的重要作用
1.心理训练有利于加快国防生由地方学生向现役军人的角色转换。利用心理训练可以培养国防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的作风以及集体主义精神、牺牲奉献精神和军人必须具备的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等优良品格。帮助他们尽快树立起军人意识,实现从普通老百姓到合格军人的角色转变。
2.心理训练有利于增强国防生面对未来高技术条件下战争的必胜信念。心理训练可以磨练国防生克服困难的毅力,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团结合作的团队意识,使国防生由内而外真正强大起来。不管遇到什么样情况,都会不畏艰险,充满必胜的信念。
3.心理训练有利于满足国防生部队任职需要。国防生入伍后,必须要树立兵的意识,适应兵的文化,学会兵的生活,那么就需要在高校阶段打好兵的基础。首先,利用心理训练达到使国防生挑战自我,锤炼团队精神的目的。其次,利用心理训练培养国防生对战友的信任感,使自己能更好地融入团队,发挥其最大的潜能。
4.心理训练有利于培养国防生自主创新精神。心理训练使国防生了解到有许多知识是在书本上没有学过的,没有人教他们怎么做,必须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勇敢地去尝试,挖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才能够取得成功。
二、高校国防生心理训练的内容
结合现今高校现有的心理训练条件及其特点,可以开展以下心理训练:
1.高校国防生智力品质训练。智力是在人的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教
育和个人努力,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能力。国防生的智力品质训练,是通过一定的训练手段,培养和发展国防生将来去部队任职所必需的良好的观察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表象和想象能力、思维和语言能力等专门品质。
2.高校国防生情绪品质训练。作为未来的指挥员,国防生良好的情绪表现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沉着镇定,不因危险和伤亡而恐惧;不因情况不明而急躁;不因受挫而懊丧;不因敌侮而暴怒;不因眼前的胜利狂喜而失去理智„„而这一切只有通过平时的情绪品质训练才能实现。国防生的情绪品质训练,就是通过体验各种可能影响情绪的刺激因素,使他们形成适应部队需要的情绪品质。这种情绪品质具体包括:善于避免和消除恐惧的品质;能够调节和保持良好心境的品质;善于控制激情的品质。
3.高校国防生意志品质训练。意志的主要特征是明确的目的性和通过克服困难达到预定目标。因此,开展心理训练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努力培养国防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不屈的战斗精神,具体包括意志的坚定性、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使他们具备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都能坚决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勇气。
4.高校国防生集体心理训练。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其心理品质都会相互产生一定的正面或负面影响。因此,在对国防生进行个体心理训练的基础上,还必须注重加强国防生集体心理训练。因为战斗集体的心理品质水平,并不是个体心理品质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有机融合,必须通过一定的训练方式和训练手段加以完成。集体心理的训练主要可以通过确立国防生共同的价值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纪律观念和服从上级的心理、营造和谐的集体心理氛围等方法来完成。
三、高校国防生心理训练的方法
1.渗透训练法。高校国防生的心理训练既有它相对独立的一面,又有附着于其他训练科目上的一面。因而,心理训练渗透到各项教育训练科目中进行可以成为国防生心理训练的常用方法之一。主要是要在政治教育中渗透心理训练,在军事训练中融进心理训练,日常管理中渗透心理训练。
2.心理教育训练法。在高校国防生的心理训练中,有必要让国防生明白心理训练与心理教育、心理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关系,充分认识心理训练实际上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想教育,它是思想教育中的一种教育艺术,是完成思想教育任务、实施思想教育内容、提高思想教育成效的关键。也可以说,心理教育方法是教育艺术在教育训练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展现。因此,对国防生集体进行思想教育的方
法,同样适用于心理训练。
3.系统训练法。对于高校国防生来说,心理训练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训练内容。尽管大多数高校国防生已逐步认识到心理训练的重要作用,但在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理论,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训练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这就迫切需要在心理训练中,有目的的对国防生进行系统的心理训练。其主要方法包括知识学习、基础训练、课题训练、实兵演习等。
4.模拟训练法。这是一种既节约又有效的现代化心理训练方法。心理训练必须最大限度地设计和显示出接近于实战的战场环境,把战争中可能出现的因素变成预料之中的、熟悉的和习惯的事情,使国防生在平时训练中体验到战斗条件下需要承受的心理负荷,从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其主要方法包括模拟景象训练法、模拟讲解结合训练法、模拟战场景观训练法、自我模拟训练法。如果高校不完全具备实施这种训练方法的条件,可以与部队联合进行,最大效能发挥出这种训练方法的作用。
5.野战生存训练法。这是国防生适应性心理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可以提高国防生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的生理适应能力,而且还可以在艰难险恶的困境中磨炼国防生的军人意志,增强国防生的心理耐力。通过让国防生经受恶劣自然条件的熏陶和体验生与死的考验等,锻炼出他们过硬心理素质和野战生存能力。在组织野战生存训练中,一定要从国防生可能的实际出发,立足于在最困难的环境中锻炼和摔打,设计复杂的训练内容,加大训练的难度和强度,真正体现出训练的“野”味来。
四、高校国防生心理训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心理训练要有针对性。高校国防生心理训练的针对性应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训练要以初级指挥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论是理论准备,还是实践锻炼,其内容始终都要围绕初级指挥员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安排。其次,训练要重视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每个国防生心理素质都不同,如果心理训练不以国防生心理的客观差异为基础,训练操作一刀切,将会极大地影响心理训练效果。更有甚者,可能因训练强度超过国防生的承受限度,造成国防生心理障碍甚至心理崩溃。所以,心理训练要重视个别差异,在心理测验和实际观察了解的基础上,以国防生现有的心理水平为依据,因材施教。再次,训练还要重视专业性。不但海、陆、空军对人员的心理要求不同,同是海军、陆军或空军,不同岗位,其职业心理要求也是不同的。所以,高校国防生各个专业的心理训练也应有所区别,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其胜任将来的工作。
2.心理训练应循序渐进。人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其承受能力都是有限的。
如果训练强度超过了个体承受能力,不但达不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还会造成人员心理障碍甚至心理崩溃,与训练初衷相悖。所以,心理训练应在国防生现有心理水平的基础上,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增加训练内容的难度和强度,逐步增加国防生体力和心理的负荷,使他们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以更好地提高其心理素质。
3.心理训练要增强实战性。军事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训练环境越近似于实战,军人头脑中形成的心理表象越正确,越有利于打破其在正常情况下建立的心理模式,迫使其重新建立适应军事任务需要的心理模式,越有利于军人心理素质的提高。所以,心理训练应尽可能的近似实战,贴近实战。训练内容的设置应从将来各种军事任务的需要出发,把受训人员将来可能碰到各种困难情况都尽可能的考虑进去,有针对性地设置训练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