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文化心得

时间:2019-05-13 00:13: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泉州文化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泉州文化心得》。

第一篇:泉州文化心得

走进泉州历史和文化心得体会

纵观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体察当今中国的变化,古老的中国已日益焕发出青春和活力,这是一个需要奉献、牺牲,需要探索和启蒙的时代,以学校为核心的德育教育,集中反映了历史转折阶段各种价值冲突,因此保留完整的泉州文化正以其独特的古老魅力,充分展现着它的传承。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而泉州文化是其中灿烂的一页,来自于中原地区的祖辈们,带着光辉的文化在泉州发展起来,保留住中国的古汉语,还带来农耕、南音、武术等古老的技艺。

第二篇:泉州文化

泉州文化

一座富有特色与魅力的城市,是一部百读不厌的精彩传奇。而文化则是城市的血脉和灵魂,是城市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

作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闽南文化的核心区和富集区,泉州最为人称道、令人赞叹的是它异彩纷呈的文化大观。如果把泉州文化比喻为一棵大树,那么它的枝干筋脉就包含着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海丝”文化、华侨文化、泉台文化、戏曲文化、民俗文化、方言文化,以及茶文化、石文化、瓷文化等等诸多元素。且不说现在的很多青少年对泉州文化缺乏了解,就是长期生活在这一片温陵热土的泉州人,要真正做到通晓泉州文化、能够解读泉州文化,也是一件颇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呢,泉州又被誉称“多元文化宝库,海峡西岸名城”。

当前,人们都追求健康生态的生活方式。所以茶产业旅游成泉州市旅游文化产业新亮点。随着“铁观音文化园”的建立,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弘扬安溪铁观音文化,在数百年茶乡文化积淀的基础上,饮茶思源,回报社会。文化园位居安溪城东工业园,占地27亩,集品茶观赏、茶文化展示、茶产品展销为一体,设有“铁观音茶史馆”、“茶产品展示厅”、“魏荫茶艺馆”、“铁观音传习所”等功能区,成为铁观音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的实体代表。

“铁观音文化园”的建立,对于探索铁观音历史轨迹,还原铁观音发展历程,丰富安溪的茶文化旅游资源,起到积极作用。近年来,泉州将茶业旅游资源与旅游市场相结合,变资源优势为市场优势,加强茶文化旅游商品开发,为安溪茶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泉州作为一座历史古城,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至今仍拥有众多十分珍贵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古迹,造就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海丝”文化。泉州的东西双塔、洛阳桥、安平桥等古建筑,以其宏伟的外形和丰富的内涵展示了一个时代的灿烂文明。泉州的清净寺、圣墓、老君造像等宗教胜迹,都用无声而有形的语言述说了泉州文化的多元性。泉州的宋代古船、九日祈风石刻、郑和下西洋的碑刻等古文物,又见证泉州曾经有过的中外经贸文化交流的昌盛繁荣。所有这些,让人沐唐律宋韵之遗风,发思古之幽情。

自古以来信仰都一直存在,泉州也是如此,宗教文化十分丰富。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是以中华传统文化和外来多元文化广融博纳,历经千年积淀,形成了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的地域文化,宗教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泉州宗教在历史渊源,地理位置、文化成份,对外关系等方面极具特色。

一是宗教门类齐全,名寺古刹众多。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历史上海上交通发达,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天主教、摩尼教、日本教、拜物教等多种宗教和发源于中国的道教曾相继在这里传播。这些宗教既在泉州建造许多雄伟瑰奇,建筑艺术精致独特的宗教活动场所,造就了许多闻名海内外的宗教人士,也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文物胜迹,成为泉州重要的旅游资源和极为珍贵的学术研究资料。至目前为止,全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14个单位中,与宗教有直接关系的达11处之多,被列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的46个单位,宗教占23个。因此,泉州被佛教称“泉南佛国”,被道教称为“闽南蓬莱”。

二是历史悠久,蕴含深厚。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素,泉州不仅是众多宗教的聚集地,也是各种宗教较早传播的地区。延福寺、元妙观是福建省最早建造的佛、道寺观之一,随着岁月的推移,佛道两教更有很大发展,全市有名称可考的佛寺达600余座,道教宫观岩洞也达几百处。伴随“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泉州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跟随其后的天主教、摩尼教、基督教、印度教、日本教、拜物教也相继在泉州传播。这些宗教经过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为泉州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不少寺庙、宫观在海内外有着重要影响。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现存于市区的清真寺是中国最古老、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中国十大名寺之一,还有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高徒三贤四贤埋骨之地灵山圣墓,至今都是海内外穆斯林景仰、朝拜的地方,现存300多方伊斯兰教石刻占全国同类石刻三分之二以上,成为稀世瑰宝。位于晋江市的摩尼教石刻遗址,是一座驰名中外,全国独一无二的摩尼教遗址。此外,泉州还有许多国内罕见,很有特色的如位于清源山的老君岩道教雕像,耸立于开元寺内的东西两座佛教石塔,以及众多印度教、拜物教等多种宗教的墓碑和石刻的珍贵遗迹。泉州四处皆是宝,宗教胜迹遍地是,游览泉州的宗教名胜古迹,就好比来到“宗教大观园”。所有这些都成为中外专家和游客观赏、研究的文化珍品,是构成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涵之一。

三是海外渊源密切,对外交往频繁。泉州是中国著名侨乡,海外侨胞和台港澳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泉州古称刺桐港,有“东方第一大港”之称。由于,海上交通发达,泉州先民足迹遍及台湾、东南亚、日本以及欧美等地,并在异国他乡繁衍生息。泉州先民离乡出外谋生,同时也将宗教信仰带到异国他乡,并逐渐建造寺观供奉。至今,晋江龙山寺在台湾廨院达441座,台湾98座清水祖师、500多座妈祖庙、200座富美宫、200多座保生大帝庙宇等许多寺观都是从泉州分炉过去。此外,泉州还有众多寺庙、宫观以及乡土神祇传入新加坡、菲律宾等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东南亚各国华人社会中,供奉泉州乡土神祇的寺庙宫观到处可见,他们都认泉州寺观为其祖庭。宗教文化已经成为泉州对外友好交往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2011-12-15曾一龙

第三篇:泉州文化演讲稿

篇一:品味泉州(演讲稿,配稿演示内容才丰富)品味泉州

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们的ppt作品是“品味泉州” ○

2我们将分为概述、宗教古刹、历史蕴含、海外渊源4项为大家展示泉州的宗教文化。○ 3一座富有特色与魅力的城市,是一部百读不厌的精彩传奇。而文化则是城市的血脉和○ 灵魂,是城市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4泉州作为一座<历史古城>,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至今仍拥有众多○

十分珍贵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古迹,造就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海丝”文化。泉州的东西双塔、<洛阳桥>、<安平桥>等古建筑,他们以其宏伟的外形和丰富的内涵展示了一个时代的灿烂文明。

5泉州的<清净寺>、<圣墓>、<老君造>像等宗教胜迹 ○ 都用无声而有形的语言述说了<泉州文化的多元性>。6泉州的<宋代古船>、<九日祈风石刻>、<郑和下西洋的碑刻>等古文物,又见证泉州○

曾经有过的中外经贸文化交流的昌盛繁荣。

7所有这些,让人<沐唐律宋韵之遗风,发思古之幽情>。○

8自古以来信仰都一直存在,泉州也是如此,宗教文化十分丰富。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 城,是<以中华传统文化和外来多元文化广融博纳,历经千年积淀,形成了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的地域文化,宗教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泉州宗教在历史渊源,地理位置、文化成份,对外关系等方面极具特色。> 9第二章,宗教古刹 ○

10<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历史上海上交通发达>.○

11<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天主教等多种宗教和发源于中国的道教>曾相○

继在<这里><传播和发扬>。这些宗教也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文物胜迹,成为泉州重要的旅游资源和极为珍贵的学术研究资料。

12至目前为止,<全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14个单位中>,<与宗教有直接关系的○

有11处>,<占了79%之多> <被列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的46个单位中>,<宗教占23个,宗教与非宗教文物各分半壁江山>。

因此,<泉州被佛教称“泉南佛国”。> 13 第三章历史蕴含,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素,泉州不仅是众多宗教的聚集地,也是各种宗教较早传播的地区。14<延福寺、元妙观>是福建省最早建造的佛、道寺观之一,随着岁月的推移,佛道两教○

更有很大发展,<全市有名称可考的佛寺达600余座,道教宫观岩洞也达几百处。> 15伴随“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天主教、摩尼教、基督教、印度教、日本教、拜物教>○

也相继在泉州传播。

这些宗教经过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为泉州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不少寺庙、宫观在海内外有着重要影响。

16<始建于北宋现存于市区的清真寺是中国最古老、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中国十大名○ 寺之一> 还有<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高徒三贤四贤埋骨之地灵山圣墓,至今都是海内外穆斯林景仰、朝拜的地方> 17<现存300多方伊斯兰教石刻占全国同类石刻三分之二以上,成为稀世瑰宝。> ○ <位于晋江市的摩尼教石刻遗址,是一座驰名中外,全国独一无二的摩尼教遗址。> 18此外,泉州还有许多国内罕见的人闻建筑,很有特色的如位于清源山的老君岩雕像,○ 耸立于开元寺内的东西两座佛教石塔。泉州四处皆是宝,宗教胜迹遍地是,游览泉州的宗教名胜古迹,就好比来到“宗教大观园”。所有这些都成为中外专家和游客观赏、研究的文化珍品,是构成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涵之一。

19第四章海外渊源。泉州是中国著名侨乡,海外侨胞和台港澳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 20<泉州古称刺桐港,有“东方第一大港”之称。由于,海上交通发达,泉州先民足迹遍及○

台湾、东南亚、日本以及欧美等地,并在异国他乡繁衍生息。>同时也将宗教信仰带到异国他乡,并逐渐建造寺观供奉

21在<台湾><龙山寺达441座>,<清水祖师98座>、<妈祖庙500多座>、<富美宫200○

座>、<保生大帝庙宇200多座>等许多寺观都是从<泉州>分炉过去

22此外,<泉州还有众多寺庙、宫观以及乡土神祇传入新加坡、菲律宾等东南亚一些国○ 家>,在东南亚各国华人社会中,供奉泉州乡土神祇的寺庙宫观到处可见,<他们都认泉州寺观为其祖庭>。宗教文化已经成为泉州对外友好交往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23<在泉州几乎很难找着一处人文景观,是与宗教毫无关联的。宗教,渗透在这座千年○ 古城的每一寸肌理,蕴涵着世世代代包容而热情的泉州人。在这里,全世界的宗教你都能觅得踪迹。泉州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宗教博物馆”。ppt里只是讲了非常少的一部分,更多的泉宗教文化,等待着你去品味。> 24<以上是我们的ppt展示,感谢大家的观赏。> ○p篇二:泉州美德故事演讲稿 这是一个发生在泉州市区凤山社区上坑村的真实故事,一个叫阿呆的流浪汉,从小就被父母遗弃了,村里没有人知道阿呆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在村里流浪了近十年,因为他智力有点问题,大家就阿呆、阿呆地喊成了习惯。

虽然阿呆被父母遗弃了,但是,却得到了村民们家人般的温暖。天冷了,村里的好心阿婆为他送来衣服棉被;肚子饿了,开餐馆的老板给他买来零食饭菜;头发长了有人帮忙剪;逢年过节,村民还会送些年货过来。

这天,阿呆得了重病,村民们把他送进了医院,由于急性肺炎再加上长期营养不良,阿呆的生命奄奄一息,面对高昂的医药费,村民们急得一筹莫展。当医院得知阿呆的身世后,毅然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减免阿呆住院期间的一切费用,直至身体恢复健康。

阿呆是不幸的,阿呆又是幸运的,当他因为身体残疾而被父母遗弃时,却遇见了这么多把他当做自己孩子一样关爱着的好心人,正是由于大家无私、奉献的美德,阿呆的生命才得以延续。

在我们泉州,像这样的美德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事情虽小,但却传递着每个平凡人的爱心,虽然我相信这根爱心接力棒会在我们手里越传越远,让爱充满整个世界!(2分17秒)这是发生在泉州市区凤山社区上坑村的一个真实故事。

阿呆,因为先天弱智,从小就被父母遗弃,但是十几年来,他却得到了上坑村村民们家人般的温暖。天冷了,村里的好心阿婆为他送来衣服棉被;肚子饿了,开餐馆的老板给他买来零食饭菜;头发长了有人帮忙剪;逢年过节,村民还会送些年货过来。

这天,阿呆得了重病,村民们把他送进了医院,面对高昂的医药费,村民们急得一筹莫展。当医院得知阿呆的身世后,毅然做出了一个决定:减免阿呆住院期间的一切治疗费用!阿呆是不幸的,阿呆又是幸运的,当他因为身体残疾而被父母遗弃时,却遇见了这么多把他当做自己孩子一样关爱着的好心人,正是由于大家满怀爱心、无私奉献,阿呆的生命才得以延续。

在我们泉州,像这样的美德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事情虽小,但却传递着每个平凡人的爱心,我相信这根爱心接力棒会在我们手里越传越远,让爱充满整个世界!我给你他们几个的稿子参考一下 pp 10:32:10 哈哈 谢谢

老师-傅老师 10:32:42 我老家在后龙田里村,离我奶奶家百米远有个年纪和我相仿的男孩,父母早逝,只有一个妹妹和他相依为命。然而造化弄人,妹妹染上重病,只有马上输血才能挽救生命。男孩马上卷起袖口,表情坚定地对医生说:“我是她哥哥,抽我的!”医生差异地看着这个乳臭未干的孩子,问道:“你不怕疼吗?”“怕,可我更怕妹妹离开我”。看着导血管里汩汩流淌的鲜血,男孩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久?”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男孩的勇气震撼了:在那一瞬间,男孩所作出的决定是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定了死亡的决心。“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你这么勇敢,一定能活到100岁!”男孩高兴从病床坐起来,昂起头,挽起了另一支胳膊,用大家已经熟悉的坚定表情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50年!”

所有的人都震惊了,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诺言。5分钟美德故事:舍己救学生的颜爷爷 ———丰泽第二实小 201班 李珈伊伊

2009年12月9日下午,晋江安海小学校门口熙熙攘攘,满是放学回家的同学们,临近退休的颜厥绪爷爷正在校门口护送小学生过马路。我的故事讲完了,谢谢大家!

这些都是他们家长自己找,自己写完了我再改的陈其仁,男,58岁,2011鲤城区“见义勇为”模范。2011年9月24日下午,鲤中辖区百源新村1—305室有一小孩的头部卡在防盗网内,身体悬在半空中。陈其仁刚好骑摩托车经过,看到此情况,立即停下摩托车,二话不说就往小孩悬挂的外墙方向爬上二楼的窗户,顾不上个人安危,一脚微踩在窗户门框上(由于房屋陈旧木门年久失修都快散架),一脚站在窗框上方,一手抓住阳台上的防护栏底部,一手用力把小孩身体往上托,与闻讯而来的小孩的家人及好心人一起,救下了小孩。陈其仁这种不顾个人安危、舍已救人的精神深受媒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是全社会学习的榜样。篇三:演讲稿

东南亚华文新文学与“海上丝绸之路”

——第十届东南亚华文文学研讨会(国际)开幕式演讲稿 各位领导、嘉宾、专家、学者、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在这风和日丽的下午午后,我们欢聚一堂共同来参加东南亚华文文学研讨会,在这里我谨代表泉州市委、市政府对各位领导、嘉宾、专家、学者各位来自五洲四海的女士们先生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本次会议表示衷心的感谢。

举世闻名的“海上丝绸之路”是沟通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动脉,它对加强东西方人民的友谊和理解,对创造光辉灿烂得人类文明,起到了重要作用,东南亚国家凭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控制东西方海上通道之咽喉,拥有海上丝绸贸易之特权,并以其自身经商之特长,同东西方各国人民一起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交流日益增多:国领导人习近平和李克强近来连续出访东南亚国家,表明中国对加强与东南亚国家全方位联系,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浓厚兴趣,而中国本身经济的升级也将为此提供更多机会。在此大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热潮再次来袭。在中国大陆,以厦门大学为主体的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自1987年开展工作以来,迄今已经有27年了,成果丰硕,被称为国内外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基地。东南亚华文新文学是东南亚各国人民用华文写作的文学,也是世界华文文学的重要一支。从各方面探讨东南亚华文新文学的独特价值,是学者们共同努力的方向。尽管东南亚华文文学表现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侧面,然而其主体部分却是反映东南亚华族的苦难史及奋斗史,这是东南亚华文新文学华彩乐章中的主旋律,是其他华文文学不能代替的。关于文化交流方面,在世界文化呈现出多元分化的大趋势下,丝绸之路成为一个更为广阔的跨文化场域。研究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所展现的新魅力,产生的新影响,对拓展丝绸之路文化研究的空间意义重大。

在中国漫漫的五千年历史当中,丝绸之路铸就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辉煌。泉州这颗嵌在绸之路起点我国东南沿海的璀璨明珠,也曾经沐浴在丝绸之路的光芒之中,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以泉州为起点的。在2013年8月26日,在举国关注之下,泉州这座海西之城摘下首个“东亚文化之都”桂冠。这向世人再次证实泉州历史文化底蕴之深厚。泉州作为著名的侨乡,目前分布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泉籍华侨华人791万人,其中90%侨居东南亚等海丝沿途国家。泉州将发挥其与东南亚华裔血缘关系密切、族群往来频繁等优势,探索设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的综合服务平台,打造南洋华人的精神家园。特此,我们在泉州这个浓厚的文化重镇中开启我们的东南亚华文新文学之旅。

我们知道第十届东南亚华文文学研讨会,是个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在承办此次研讨会时压力之大不用言表,所以请允许我对承办单位再次表示感谢。最后,我衷心祝愿此次研讨会能够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第四篇:泉州文化gg

论闽南传统文化与两岸文化交流

何彩婷 09医学检验

[摘 要] 在改革开放后两岸20多年的交流中,闽台之间的文化交流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交流利用共同的文化源流,为两岸开启了宝贵的沟通之门。梳理和分析闽南传统文化,发掘闽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作用,由此追本溯源,深入探察闽台文化及其交融,当能进一步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的扩大与发展,有力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关键词] 海西;闽台文化;闽南传统文化;两岸文化交流

改革开放后,在两岸20多年的交流中,闽台之间的文化交流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交流利用共同的文化源流,为两岸开启了宝贵的沟通之门。可以说,两岸关系能有今日之成就,闽台文化交流功不可没。就渊源看,闽台血脉相承、文化同根,闽台文化是中华文化范围内的地域文化,而这种地域文化是立基于海西地方传统的。闽南传统文化作为海西地方传统乃至中华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其内涵精深丰厚。

一、关于闽南传统文化

(一)闽南传统文化的含义及内容

闽南传统文化泛指民俗(单民俗方面就包含很多宗族节日现象)、方言、戏曲、建筑、宗教信仰、民间文艺、手艺等事象。

传统文化是一种很广泛的概念。通常所说的传统文化,是指从古沿袭至今的、具有世代相袭特点的文化事象。一般而言,闽南传统文化包括两层含义:其一,这种文化事象必须是从古沿袭至今的。有些产生于近代而不是从古沿袭下来的文化事象,或者对民间社会影响不大的文化事象,便不能算传统文化,一般不纳入闽南传统文化研究的范畴。其二,传统文化必须具有族群认同感及世代传承特点。那些虽然从古沿袭下来,但由于中原人南迁闽南、地域及气候等因素的改变导致迅速解体的文化事象,一般不作为闽南传统文化研究的内容。所以,我们所说的闽南传统文化,不是指单纯中原古汉文化的大量保存及继承,而是指在此基础上结合闽南本地气候、地形、土著文化等而发展起来的文化现象。

闽南传统文化宗教信仰方面:关帝圣君、玄天上帝、开漳圣王、保生大帝、三平祖师、天上圣母(妈祖)、广惠圣王、水仙尊王、广泽尊王、清水祖师三代祖师、惠泽尊王信仰。

戏曲方面:泉州代表戏曲南音、高甲戏、漳州竹马戏、厦门歌仔戏、潮汕与漳州云宵、东山、诏安一带戏种潮剧等闽南地区各类木偶戏。

民间手艺:木版年画、八宝印泥、剪纸手艺、木雕、石雕手艺、漆工、扎灯、染布等。

民俗方面:送王船、拾福分、普度、尾牙、端午、中秋、抢头香、割香、做功德、巡镜、镇五营、巡安等。

闽南民间文艺:舞狮、龙艺、踩高跷、大鼓凉伞、拍胸舞、漳州木偶、泉州高甲戏、同安宋江阵、小坪褒歌等。

(二)闽南传统文化与中华文化

闽南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这一母体文化中的重要分支之一,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种不可分割性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其一,全世界使用闽南方言的人口达4000万人以上。闽南方言的形成与中原汉人在历史上三次大举南迁紧密相联。现泉州、漳州等地使用的闽南语中的“十五音系统”即源于东晋中原汉语。中原汉人的第二次大举南迁是在唐末年间,带来了唐朝的中原汉语。中原汉人第三次大举南迁大约在宋高宗年间,带来的是唐宋时期的北方方言。这种北方方言就是现在流行于闽台等地的闽南方言前身。由于历史与地理方面的原因,闽南方言至今基本保留唐宋时期中原汉族北方方言的风貌。其二,闽南的经济文化和风土习俗源于中原文化。现在的泉州地区,包括惠安、南安、晋江、石狮等县市,其工商文化和风土习俗保留着与中原文化非常密切的乡土遗迹。泉州、惠安、晋江的梨园戏、高甲戏、南音南曲等戏曲艺术,至今仍保留着晋唐时期的艺术风韵。闽南文化在其历史变迁中,历经沧桑,但始终保留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无论土木建筑还是石雕木刻,无论是造船打铁还是渔猎农耕,也无论是婚丧礼仪还是节日庆典等,至今仍可以从中领略到中华民族文化的余韵。其三,闽南沿海地区有着悠久的造船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福建的先民就“以船为车,以楫为马”。隋唐时期,泉州地区是当时全国主要的造船基地之一。宋元时期是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时期,也是泉州地区造船业最发达的时期,惠安的洛阳、白沙、西方、百崎、秀涂、崇武,石狮的坩江、祥芝,晋江的永宁、金井、深沪、东石、安海,泉州的乌屿、蟳埔等地遍布船厂。其四,闽南地区自古以来海外交通贸易发达。在宋元时期,闽南作为福建南部的一个重要地区,也是进行海外交通贸易的重要港口。两宋时期,泉州、晋江、惠安等地的海外交通贸易非常发达。其五,闽南沿海地区的人民,自古以来以海为生,世世代代以海为家,奋斗不息。闽南沿海由于其土地贫瘠、海岸线长,老百姓大多以海为家以海为生。深海捕捞、远洋运输、近海养殖,战狂风、斗恶浪,以海为生,成为闽南渔区人民世世代代奋斗不息的历史画卷与现实写照。

二、深入研究闽南传统文化的现实作用(一)有利于加强闽台交流、促进祖国统一 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元月视察福建时指出,80%以上的台湾居民祖籍福建,闽南话也是台湾的重要方言,闽南文化深深地扎根在台湾民众精神生活中,福建要运用这些丰富资源,在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我们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发挥闽南文化资源优势,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深化闽台文化交流,促进祖国统一。

闽南地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厦门、漳州、泉州与台湾一衣带水,是台湾民众的主要祖籍地。人们常说的闽台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优势也在这里充分展现。闽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不同历史时期南移的中原文化与古闽越文化、外来文化多次交融、层层积淀而发展起来的。宋元时期,海外交通贸易发达,泉州刺桐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闽南文化随着“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传播到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各地落地生根、发萌滋长。特别是作为共同文化区域的闽南和台湾,尽管历史风云变幻,但闽南的文化习俗和文化精神至今仍然深深地扎根在两岸和世界各地的闽南人的生活方式之中。“闽南”这两个字,在海峡两岸,在一代又一代同胞的心底,始终是一个难以割舍的理念和向往。

泉州、漳州、厦门三地,也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和保存地。闽南文化与台湾地方文化之间,可谓“一脉相承、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基因处处可寻,构成了闽台文化之间多彩的景观。200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的10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有40多项与台湾地区有着紧密关系,有许多至今仍在台岛广为流衍传播。福建地方戏曲中,在闽南一带盛行的梨园戏,素有“宋元古南戏遗响”的美称,弥足珍贵,在台湾都拥有热心的观众;歌仔戏(也称“芗剧”)既是福建的五大地方剧种之一,也是台湾的主要地方剧种,它发萌于闽南,成形于台湾,返流入闽南,至今盛行两岸,成为闽台文化同根同源的鲜活见证;精美精细的木偶雕刻、雅致幽婉的南音、脍炙人口的闽南歌谣等无不传载着两岸的文化关怀和诉求。

近年来,持续不衰的“闽南文化热”吸引了两岸各界的关注。海西文化论坛、闽南文化节、闽南语歌曲大赛、两岸姓氏谱牒展暨学术研讨会等文化活动和学术活动,使闽台文化交流更加主题鲜明、深入广泛。“闽南文化热”,也推动了以“闽南文化”为主题的闽台文化交流进一步密切与丰富,成为维系两岸人民情感的重要纽带。我们可以期待,随着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和发掘、整理、交流的加强,必将使“五缘”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六求”(经贸、交通、旅游、农业、文化交流和载体建设)进一步拓展、合作,也必将为闽台关系的良性互动和发展提供重大的物质和精神支持。

(二)有利于传承文化遗产、促进文化繁荣

闽南地区文化积淀深厚,传统文化生态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泉州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6个综合性试点之一。泉州拥有20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项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数量列省内各设区市之首。漳州是1986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有国保单位15处、省保单位58处、6个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6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厦门市现有7处国保单位、19处省保单位、5项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8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闽南三地的文化遗产项目分别占福建省目前拥有的国家级和省级保护名录项目总数的51%和43%。同时,全省26个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中,有18个聚集于此;同时还聚集了众多成规模、成建制的民间职业剧团;民间南音、北管吹奏、吟诵等民间社团更是近2000个。流布于闽南民间的乡土文化,灿若星海,美不胜收。

海内外闽南乡亲、闽南籍闽商,是保护和弘扬闽南文化的重要力量。热心文教、回馈桑梓,是海内外闽南乡亲和闽南籍闽商的共同心愿和实际行动。在闽南,许多文化设施场馆、民间信仰场所的建设,民俗文化活动的举行,都是在闽南乡亲、闽南籍闽商捐资捐赠下而成;在闽南,无论是政府、社会、民众,还是台胞、侨胞,无不希望闽南文化代代相传、薪火不熄。闽南还是全省经济发展最快、最活跃、基础最扎实的地区,当地党委、政府亦高度重视社会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及其闽南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随着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和发掘、整理、交流的加强,有利于传承以闽南文化为主的优秀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以地域文化的繁荣推动海西以及全省文化的繁荣。

(三)有利于促进文化强省建设

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福建文化强省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十分强调文化是根、是主题,文化是软实力、是生产力。2006年3月,在厦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研讨会上,黄小晶省长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加快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具体要求和目标任务。2008年,福建省人大开展了“一法一例”(《文物保护法》《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的执法检查,主题是文化遗产保护。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还多次深入闽南地区调查研究,提出了闽南文化整体保护的措施和办法。同时,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周密研究和多方论证,制定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从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保护目标,到保护范围和对象、保护方法、步骤和计划、保障措施和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划。强调对闽南地区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要坚持试点先行、总结巩固、规范交流并推广;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用、重在实效。有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有文化部的精心指导,有国家一批专家学者的关心帮助,有省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有闽南三地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随着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和发掘、整理、交流的加强,一定会不断取得新成果,从而对全国和全省其他有代表性区域文化的整体保护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从而有效地促进福建文化事业繁荣、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强省建设。

三、闽南文化传统传承研究现状及举措(一)在全国首创文化遗产学校教学机制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泉州市政府就把南音纳入到了中小学校音乐教学课程。泉州师院开设南音专业,招收本科生。厦门在幼儿园开展“闽南民间艺术教育的课改实践”,在小学建立“闽南童谣基地”,在中学开设“闽南文化基础课程知识”,先后编辑出版了8本乡土教材。而漳州则在小学开展了木偶戏、锦歌、灯谜等教学课程,还成立了相关的少儿艺术表演团体。

如今,这一成功的实践已为国家政策所借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指出:“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

(二)建立文化遗产社会普及机制,让专业传承与社会普及相结合 据不完全统计,泉州、厦门、漳州三市的南音、北管、咏诵等民间社团近2000个,民间职业剧团250多个。泉州专门成立了拍胸舞俱乐部,厦门举办各类打嘴鼓培训班等。2005年1月,《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实施,福建成为全国最早以省级立法形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个省份之一。这将更好地保持闽南传统艺术多样性、完整性和独特性风貌。(三)开展基础性的调研工作近年来,福建省文化部门已经作了两项基础性的调研工作:一是“非遗”项目保护现状调查。调研的福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232人。调查结果显示,“非遗”项目中自我造血能力较强、有一定产业基础和市场规模的约占10%,这部分传承人既有艺术基础又善于经营,有适度的市场规模,已探索出一条适应市场规律的经营机制、实现新型的传承发展之路。“非遗”项目中自给自足式的局限型约占55%,这部分传承人有一定的市场意识,基本解决生存的问题,小有盈余,但经营模式传统、观念相对保守。“非遗”项目中自生自灭式的濒危型约占35%,这些非物质文化面临着老艺人相继去世、年轻人转业,得不到及时帮救与扶持,市场萎缩乃至濒临消亡的境地。在保护、扶持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每个“非遗”项目的个性特点和真实需求,采取相应的切实有效的方式和措施。另外,为了记录、保存、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厦门、泉州、漳州三市全面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并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在此基础上,福建出版了《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中国第一部双语版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也是福建省第一部完整、系统地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工具书。

(四)设立我国第一个文化生态保护区

2007年6月9日,文化部批准设立了我国第一个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厦门、漳州、泉州先行开展区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工作。2008年5月,福建省文化厅组织专家学者经过周密研究和多方论证,制定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从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保护目标,到保护范围和对象、保护方法、步骤和计划、保障措施和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划。坚持“试点先行、整体保护、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实施原则和“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用、重在实效”实践要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后,省文化厅正协调厦门、漳州、泉州三地按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的要求,分步实施,协同建设,整体保护,力争在规划的时间内,在全国率先建成区域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取得经验并推广。“文化遗产日”期间,省文化厅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组织了部分文化遗产项目晋京展演展示;部分文化遗产项目展演、展览和讲座;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公益性文化场馆和“世遗”项目免费开放;地方戏展演;闽台传统文化交流项目;文化遗产进校园、社区、农村展览等,呼应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设立。

(五)两岸文化交流活动方兴未艾

近年来,“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海峡两岸保生慈济文化节”、“海峡两岸民间文化艺术节”、“海峡两岸三平祖师文化旅游节”、“漳台族谱对接和民俗展览”等两岸文化交流活动持续开展。

2008年,在泉州举办的主题为“弘扬闽南文化,增进交流合作,推动海西先行,加快泉州发展”的首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就有闽南文化论坛、第九届国际南音大会唱、海峡两岸戏剧展演与交流、南少林武术系列活动等15项闽南特色文化活动亮相。

2006年以来,厦门海沧每年举办文化节,并先后多次成功组织了保生大帝神像赴金门、澎湖巡游,有力地促进了两岸文化交流,扩大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知名度和闽南祖地文化的影响力。2010年,刚刚落幕的为期12天的“庚寅年保生大帝神像赴台湾巡游暨海峡两岸保生慈济文化节”活动由台北保安宫(台湾保生大帝信仰总会)承办,此次活动是厦门海沧青礁慈济宫、漳州龙海白礁慈济宫和台湾保生大帝信仰总会三地合办并轮流承办保生慈济文化节的第一年。活动主题仍为“健康、慈济、和谐”、“弘扬闽南文化、促进两岸交流”,分巡游活动和文化节活动,主要活动有过境踩街、仪阵表演、家姓戏、养生药膳及药材展、古迹艺术展览等。全国政协常委黄志贤和台北市长郝龙斌为启动仪式开锣。来自厦门海沧青礁慈济祖宫的保生大帝神像自北向南,巡经岛内18个县市,巡游包括保安宫在内的9座保生大帝宫庙,这是保生大帝神像巡游时间最长、路程最远、巡游宫庙最多、参与人数最众的一次。大陆第一部公开赴台拍摄的电视剧《神医大道公——保生大帝》也在文化节期间在台北首映。大陆方面组织巡游交流团100多人、旅游团400多人前往参加开锣仪式等活动,随后赴台中、南投、嘉义、台南、高雄等地8座宫庙开展巡游,5月6日从高雄走“小三通”返回厦门。这些活动,既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展示文化遗产和促进对台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对促进两岸同胞深层次的文化交流、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维护祖国的和平和民族的共同利益,具有其他地域文化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

四、今后闽南传统文化研究的着力点(一)进一步理解认识闽南文化

闽南通常是指厦、漳、泉。不过,从语言上看,则有一个闽南文化圈,讲闽南话的基本上都是,如福建的龙岩、漳平,台湾地区(台湾同胞的祖籍地主要是泉州和漳州),广东的潮汕地区,海南,浙江的平阳,江西的上饶等等。

闽南保存了很多古老的节日,如普渡节、中原节等保留得很完整。从宗教、习俗、语言等看,闽南确实保存了许多古代的东西。最有趣的是《世说新语》里面的许多六朝口语词,至今还可以在泉州、莆田一带听到。

闽南的宗教信仰确实相当普遍,这也是闽南文化的一个特点。内地其他地方,各个地区有各个地区的宗教信仰,但是像闽南这里,每个地方,每个村,甚至泉州市区每条街道,每个铺境,都有其信奉的神。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和生活密切相关,如生病有医药神,生孩子有保生大帝。老百姓某方面生活比较困难,他就会在某方面造出相关的神,如“床母”、“灶神”等。

闽南的宗教文化也很有意思。宗教本来是封闭的,排他性也最强,可在闽南地区,各种宗教却能共存兼容、和谐相处,不同宗教间的冲突斗争基本没有,这种奇观在外地难得一见。

宗教和海洋文化关系很大。传统认为“坐船跑马三分命”,所以凡能保护自己的神都相信。闽南人地区差别很大,观念也有很大不同。像惠安人乡土观念就很重,同样是靠海,但远渡重洋经商,惠安人就特别少,而晋江人却大量往外跑。两个地方靠得这样近,就是没有互相影响。

闽南的历史文化积淀是非常深厚的。从历史渊源来说,是中原传进来的,但传进来以后,出现了这样一个情况,它在闽南地区生根、开花、结果以后,就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化子系统——闽南文化。而中原文化本身发生变化以后,它却很少与中原文化再进行交流。

闽南文化的形成可能有这么几个因素:第一,源于农耕社会。当时的中原是农耕社会,所以,闽南文化是农耕社会的产物。第二,夷夏之辩,中原中心主义很突出。当时凡不是闽南人,都被称为“阿北仔”(闽南话,北方佬)。第三是海洋的影响。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开始,闽南人就越海渡洋,形成了新的和中原人不一样的品格。第四,宋代以后,理学在福建的特殊影响。后来到了明代,西方文化传进来,闽南得风气之先,多种因素综合起来,就形成一个很奇特的闽南文化。可以说,闽南华侨经历这么长时间,却基本没有受西方的价值观影响,比中原人、东北人更古老。这说明了文化根深蒂固,不容易变化。而华侨来认祖,实际上认的就是文化。

(二)处理好存古与创新的关系

这实际上是闽南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处理问题。闽南人最引以为骄傲的是文化积淀丰厚。方言、南音、南戏都有“活化石”的美誉。但是另一方面,也面临一个问题:对慢节奏的南音、南戏,现代的许多年轻人适应不了、接受不了。怎么办?就拿闽南非常盛行的南音来说。厦门主张以革新来吸引观众。目前,在地处厦门文化艺术中心的厦门夏商好清香美食坊新设的荷音轩,可边品美食边欣赏从演唱到表演方式都令人耳目一新的南音表演,食客如织。可有些泉州人看了,却说这怎么行啊,这还叫南音吗?认为全变味啦。再如现在的女子十二乐坊,争议也很大,但是年轻人喜欢。这有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这样的东西,越古老越好;但是因为很古老,除了那些忠实的老观众外,年轻一代都敬而远之,它又怎么生存? 存古是优势,也可能变劣势;是优点,也可能成缺点,特别是当它成为创新的包袱和绊脚石的时候。要存古最好不要动,一切都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但这又不符合时代潮流,社会总是在不断地前进发展,人的思想和欣赏习惯也在跟着发展。你要永远停留在那个地方是不现实的。因此,如何保护继承又与时俱进是关键,值得深入研究。

(三)研究视角要革新扩展

闽南文化面临着这么一种尴尬——说起来,闽南文化是正统的中原文化,闽南人经常以自己的文化来源于中原文化而自豪。但它又很封闭,所以造成人们把它当作一个古董,尤其是闽南人,没有自觉地把它放在中华文化背景上来看,经常无奈地面对曲高和寡、后继乏人这么一种尴尬的局面。这是非常严峻的现实。一种地方文化若不向前发展,终究是会消亡的。这可能是闽南文化怎么生存下去要首先解决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怎样把闽南文化同中原文化有机地联系起来?保存的许多东西怎么让它显露出来?这一定要有一种前瞻的意识。首先,作为主体的闽南人,思想观念要开放、革新。其次,客家文化、潮汕文化,这些都要联系起来。再进一步,可能还要联系东南亚华文文化圈。这些都是一个大背景下的产物。

(四)政府要持续加大投入

对闽南文化的保护,政府重视很重要。政府关注了,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很多事情就有条件去做。其实,从事这方面整理、研究工作的还是大有人在。这个工作不做,再过一二十年,有些材料可能就会消亡。因此,抢救是很有必要的。这些年,泉州对这方面的工作比较重视,如南音、南戏方面的抢救和保护措施就很得力。最近,泉州又启动了编撰《泉州文库》的工程,准备每年拿出100万元来整理出版泉州的地方历史文献。这是功德无量的大工程。但还有很多实质性的抢救工作需要去做。抢救的力度若能加大,损失就会减少。尽管从理论上讲,有些文化现象的消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每一种文化现象的消亡,都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损失。联合国之所以要提倡保护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如果我们能尽早采取些有效的保护措施,起码可以起到减少损失或减缓消亡的作用。何况现在还可以用各种先进的现代科学手段把它相对完整地保存下来,这未尝不是对人类文化的一种贡献。

(五)弘扬闽南传统文化,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和两岸关系的稳定发展 大陆可以说是台湾文化的根。作为共同文化区域的闽南和台湾,尽管历史风云变幻,但闽南的文化习俗和文化精神,至今仍然深深地扎根在两岸和世界各地的闽南人的生活方式之中,成为维系两岸同胞亲情的一条重要文化纽带。而闽南文化生态的保护,首先,倡导使用闽南方言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的基础工作。方言蕴含了丰富的地方人文内涵,一种方言的消失,势必会使它所传达的那种地方文化也随之萎缩和贫乏化。正如美国一位语言学家所说:一种语言从地球上消失,就等于失去一座卢浮宫。语言环境其实就像是文化生态的空气,当语言(方言)消失,这一文化也就差不多消亡。“皮之不存,毛之焉附。”闽南方言是闽南文化的摇篮,如果没有闽南方言,那些南音、地方戏剧也就荡然无存,闽南文化就不可能成为“活文化”。所以从文化生态保护的角度看,在全社会特别是中小学、幼儿园推广、倡导使用闽南方言是当务之急。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的开播实际上就承载起保护和弘扬闽南方言文化的社会责任,并成为推广、倡导闽南方言有效的重要载体。《泉州第一炮》《学说泉州话》栏目的创办,其指向性就十分明确,开播后深受欢迎。其次,保护民间信仰和民俗活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的关键工作。文化生态的土壤其实就是人本身。在自然界,森林、草原是物种,又是许多其他物种的生存环境。在文化领域,民俗、宗族文化、民间信仰也是文化的森林和草原。许多民间工艺、民间艺术、民间习俗都依存于民间敬天法祖的民俗活动中。保护了这些文化森林、文化草原,就为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留下了自然的生存空间。比如,泉州的地方戏剧就是依靠民间的敬神敬佛而生存的,因此对于民间信仰和诸如“普度”等所谓封建迷信的民俗活动,政府没有必要去严禁。假如这些民俗活动被取缔了,那么,闽南文化的生态也就没有了。所谓的文化生态是存活在民众之间,而不是政府的三令五申。现在划定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原状保存在其所属区域及环境中,使之成为“活文化”,这是保护文化生态的一种有效方式。当然,这是对的,但是远远不够,应当将工作视野放得更宽更广,更符合民众的意愿,这样才能够是使闽南文化生态保护成为民众的自觉行为。最后,加强闽台两岸的文化生态保护的交流。台湾地区的闽南文化生态、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就开始推动,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和教训,要加强交流、合作,不论是学术界的还是民间的,不论是妈祖还是其他的民间信仰交流,都要积极推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应当成为全社会的文化自觉,而不是把这项工作仍局限于文化部门的日常工作范围。

两岸文化交流正在用一种柔而有力的方式促进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目前已有的许多文化交流已经作出了很好的示范。今后应更充分运用这种文化的力量促进两岸人民的相互理解和感情交融,增进人心向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以及促进两岸和平和统一。

第五篇:泉州五中精神文化初探

泉州五中精神文化初探

沈墨彻

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创建于清季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始称“泉州府官立中学堂”,历经泉州中学校、福建省立第十一中学、福建省立晋江初级中学、福建省立晋江中学、晋江第一中学、泉州第五中学、泉州高级中学、泉州向阳中学、泉州第五中学,九易其名,四迁其址,迄今一百一十年。

泉州五中建校之初,就是一所办学思想先进、风纪严肃、质量优良、令无数学子汲汲以求的学府。随着学校的发展,校誉日隆。学校于1953年即被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办好的14所省级重点中学之一,1978年再次被确定为首批办好的17所省级重点中学之一,1994年成为全省首批通过的第四所一级达标中学,2003年被省教育厅确认为首批示范性高中,2006年被确立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级样本校,曾被誉为“闽南教苑的常青树”。

为什么泉州五中自创办以来就成为学子景仰的学府、培育人才的渊薮,历百年而不衰,且愈益生机盎然?这是一直引起许多人关注、思索和探求的问题。我们认为,泉州五中在悠长的办学历史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优秀的学校精神文化,这种湛深丰赡的精神文化正是泉州五中百十年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心理诉求,是影响学校生存和引领学校发展的硬实力与软实力的总和,是激励全校师生为实现美好目标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个性和灵魂,它彰显了学校特殊的气质和品格,营造了师生守望相助的价值平台和有强 烈归宿感的精神家园。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是精神。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建构的一种精神境界和品格。它的存在有一个漫长的积累的过程,从它的生成到传承和发扬,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时代精神,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不断衍化、丰富和发展而成。它是一种长期的积淀,不可催生或重建,不可模仿和复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它无声无形,却又无时无处不在。这种强烈的文化场弥散充溢于每个人的周遭,其势能概莫能外地相互作用于学校里的每一个成员。五中的精神文化是一代代五中人共同呵护、守望和珍爱的最宝贵的财富。

强烈的民族、社会、历史责任感是泉州五中精神文化的内核 泉州五中的前身泉州府官立中学堂创办于清朝末年戊戌维新运动之后,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维新派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的主张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唤起民众的民主意识和爱国热情,“废科举,兴学堂”的呼声遍及全国,学子们正是怀着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救亡图存、振兴国家民族的思想进入这所完全不同于私塾的倡导新学的新式中学堂的。其时在中学堂任教的教师都是思想先进、教学认真的知识分子。学生在他们的思想影响下,自订《申报》、《民主报》、《国粹学报》等刊物,民主思想逐渐形成。1905年间,美国歧视旅美华工,学生激起义愤,发起了抵制美货的爱国行动。1908年,同盟会会员、教师江大疆在学生中传播革命思想,发动吴堃等学生参加了同盟会。1911年广州起义失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孙中山),革命热潮随之传入府中学堂。学堂里组织了以杨仲儒为队长的泉州府中学生队,开展了反帝爱国运动。2 迨至辛亥泉州光复,本校学生配合各地学生队成立“泉州学生军”,到附近各县进行宣传。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省立第十一中学学生联系各校上街进行反封建、反日本侵略宣传,焚毁日货,爱国情绪十分高涨。比至革命大高潮席卷全国,当时的省立晋江初级中学的学生不少人加入了地下革命组织,校方经常在学生的抽屉里找到地下党的油印传单。

省立晋江初中的学生以“拯生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为己任,义无反顾地投入了革命斗争。于1928年就学于省立晋江初中2组的李子芳就是学生中活跃的领袖人物之一。他与朱汉膺等团结有正义感的同学谈论时事,抨击时弊,痛斥腐败吏治,在校内出墙报、发传单、反督学、闹**。李子芳的进步活动触犯当局,被当作“过激分子”而“劝退”出校。后来,他几经辗转,于1932年5月到漳州石码参加红军,于193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干事、政治部青年部部长、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科长。1934年10月,李子芳随中央红军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后,他先后被擢升为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并当选为军团党委候补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子芳奉调出任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长。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李子芳不幸被俘,与叶挺军长及其他新四军高级干部被囚禁于江西上饶集中营。在狱中,李子芳教育和鼓励狱友坚持斗争,并着手建立秘密党支部,被一致推选为支部书记。他们经受了敌人种种非人的折磨,挫败了敌特一次又一次的诱降、逼降阴谋,组织抗工、绝食、暴动,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不断取得狱中斗争的胜利。1942 3 年春夏之交,年仅32岁的李子芳被灭绝人性的国民党特务毒杀于囚室,壮烈牺牲,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革命“正气歌”。

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献身的泉州五中校友还有1920年秋季入读福建省立第十一中学的中共泉州特委组织部长、工农红军福建独立一师二团团长蓝飞鹤烈士,1936年9月至1937年7月就读于晋江初级中学二年级的中共闽中特委惠安特派员、闽中游击队干部陈忠烜烈士等。他们与其他革命志士“铁肩担道义”,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奔走呼号,毁家纾难,出生入死,英勇献身。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民族的骄傲,也是五中的光荣。虽然李子芳等革命英烈在五中(晋中)学习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他们的革命精神在学校早已如星星之火点燃了熊熊的革命烈焰,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代五中人,革命传统代代相传;他们强烈的民族、社会、历史责任感为五中人树立了人生核心价值的坐标,已然成为了五中精神建构的核心而影响深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晋中学生组织“救国义勇军”。十九路军入闽后,反对学校限制学生参加爱国救亡活动,从1934年至1936年春连续三位校长被**冲击被迫下台。1937年抗战开始,学生积极组织宣传队宣传抗日,并参加地下党领导下的救亡歌曲大合唱,演出话剧《放下你的鞭子》等;在日机轰炸时,还组织“抢救队”救护伤员。

1938年学校内迁德化县孔庙,晋中师生仍在山区艰苦的条件下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宣传活动。萨兆琛老师自编多种抗日剧本,并亲自编歌配曲,组织学生马宝琴、吴奄顺、方天灶、高敏生等排练演出,既唤醒民众的思想觉悟,又培养不少戏剧音乐人才。1946年,高五组学生组织“方生社”配合地下党宣传进步思想。1947年秋,早在三十年代就加入地下党的晋中学生陈家蘩在母校任教,她组织初40、41、42组部分学生成立了“拓艺文艺研究社”,学习革命文化,注意研究时局,联系进步学生,成为当时学校的一支进步力量。有部分学生由她介绍加入地下党,参加了地下斗争。

1948年间,学生会代表庄铭泉、张章炉等组织学生参加“泉州市中等以上学校反美扶日(反对美国扶植日本——编者按)示威大游行”,激发起各阶层人民反帝的爱国热潮。1948年夏,国民党总崩溃的局面已经形成。5月间,闽中泉州中心县委派许东汉同志来晋中发展组织,并成立晋中地下党小组,由柯友根任书记。1949年夏,地下党员陈家蘩担任中共泉州工委会委员分工担任妇女工作后,即组织大部分晋中女党员参加支前和宣传工作。

1949年解放前,晋中革命学生庄为本、林尧星、蔡长寿、蔡渊泉等几十位同学下乡到晋南一带游击区开展“反三征”运动,配合解放军南下,为泉州人民迎来解放的曙光。

1949年9月1日,泉州解放,陈家蘩任晋江中学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代校长接管学校。1950年春,学校即成立团总支委员会和生指会,加强学校政治思想工作。全校师生积极参加土改、镇反和抗美援朝的宣传活动,许多学生积极报名参军,参加军干校,形成一股革命热潮。以后,全校师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为抗美援朝捐款,购买国家建设公债,参加和平签名,开展勤工俭学。许多学生胸怀革命大志,争取入团入党,在各条战线上,为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作出巨大贡献,在光荣革命传统的熏陶下,不少人成为先进分子和英雄人物。

校运与国运息息相关。泉州五中和全国的学校一样,都经历过波折坎坷、浩劫沉沦。但是,“不废长江万古流”,她如同奔流不息的江河,越过礁滩渚崖,浪卷涛涌,激荡迂回,还是浩浩荡荡地奔向浩瀚的大海,这种强烈的民族、社会、历史责任感就是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和动力,让她始终立在时代的潮头。

坚毅顽强的集体品格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泉州五中自建校以来就历经坎坷,学校的变迁、时局的动荡、条件的艰苦,种种挫折和磨难却砥砺了五中人顽强的性格,成就了五中长盛不衰的辉煌。坚毅顽强成了泉州五中的集体品格,成了她战胜各种困难,化险境为顺境、化危机为机遇的法宝。周览同类学校中,因遭遇挫折而大伤元气、一蹶不振、甚至出现滑坡的例子并不鲜见;而五中却能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意志力,纵横决荡,勇往直前,云搏九万,水击三千,益发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焕发着勃勃的生机。究其原因,就是五中文化的精神结构里含有坚毅顽强的意志的因子。而这一集体品格的形成,又源于对民族、社会和历史的高度责任感。

泉州府官立中学堂创办之始没有独立的校舍,是租赁新府口左侯祠及石栋府第碧梧轩的一部分为校舍的,其后又四迁其址。时局动荡不安,办学之艰难可想而知。自1922年至1926年间,北洋军阀和地方自治军战火频仍,校舍被驻军占用,学生时常被迫停课,有时一年只能读二三个月。1925年,北军孔昭棠部进驻址在打锡巷贡院的省立第十一中学,学校停课半年,癸班学生的毕业考试只好在英文老师吴大璜家里举行。1926年校舍又被驻军占用,学校只好暂迁至镇雅宫(今玉犀巷内)上课。抗战时期沿海局势紧张,当时省立晋江初级中学的校歌就是师生精神品格的写照:

国难重重,勉哉晋中,努力造成苦干风; 敌寇汹汹,国力待充,责任别放松。更生只有靠自力,救亡学术要勤攻。干上学,学上干,埋头苦干,贯彻始终。

不怕劳,不怕甚,要勇敢,要公忠,永远为我民族急先锋。

德化山区办学条件困难,生活艰苦,师生在林葭蕃校长的带领下,发扬自强不息的“苦干”学风,自己种菜,到三十五公里外的赤水镇挑米。当时的伙食是一碗稀饭加几根咸菜或几粒黄豆;山岚瘴气,水土不服,又值疟疾流行,师生不少人感染罹病,仍精神焕发,走进社会,宣传抗日救国道理。继任的林宗熹和苏克惠二位校长秉承林葭蕃办学的作风,坚持在山区德化办学,创办高中,开展各种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校内教学认真,要求严格,各种活动十分活跃,学校教学质量迅速提高,晋中学生多次荣获全省毕业会考第一名,校誉日隆,成为学校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

1946年春,经过八年艰苦抗战之后的晋中,校舍破损,设备散失。且此时内战频起,社会混乱。学校师生投入重建校园和争取社会民主、进步之中。

新中国成立之后,百废待兴。学校调进不少优秀教师,增添教学设备,同时整顿校园,新建二层教学楼。1951年秋季,为了防空备战,学校曾一度内迁南安官园。虽然困难不少,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学校扩大招生,附设夜中,还要做防空护校,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但师生工作学习情绪高昂。学校被定为省重点中学后,原来校舍已不能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省、地决定在桂坛巷原工 农速成中学处按高标准建新校园,边拆边建,到1957年学校从打锡巷泉州府贡院迁至桂坛巷伯府埕新址。

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遭受空前浩劫,师资队伍受到冲击,教学秩序被打乱。由于学校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仍然影响着师生,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全校师生努力工作和学习,坚毅顽强地支撑局面。这一时期,学校还是为社会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

这种不惧艰难、埋头苦干、坚毅顽强的学风一旦生成,并成为五中的集体品格,就必然地代代传承,影响陶铸着一代代学子。泉州五中校友中有不少以创造丰厚物质财富而著称的实业家,他们都曾“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历经磨难,备尝艰辛。吴长榆初到菲律宾时当过学徒、记账员,挑过货郎担,卖过油条糕饼,替人送过货物,做过豆芽菜、小五金;庄启明在鱼脯店、轧钢厂、纸箱厂打过工;邱季端当过铁矿工人,赴港后做过杂工、搬运工、汽车修理工、推销员;徐伟福则上山下乡插队落户,赴港创业初期每日早起带着面包和矿泉水搭火车过境办理报关„„就是这种坚毅顽强的精神使他们战胜逆境,走出人生的低谷,终成叱咤风云的商界巨擘。当他们事业有成后,就都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报效祖国,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捐资兴学,回馈母校。

坚毅顽强的集体品格,使五中的师生无论是在风雨如晦、兵燹连年的时期,抑或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盛世,都能直面现实,接受挑战,顽强生存;都能勤勉刻苦,不折不挠,攻坚克难;都能感知时代的脉搏,回应时代的召唤,踏准时代的鼓点,奏响时代的最强音。

求真务实、探索创新的治学精神 从治学的维度来看,求真务实、探索创新是五中人的治学精神。

泉州五中自草创之始就以学风严谨闻名于八闽。从泉州府官立中学堂开始到以后的各个办学时期,都严格控制新生录取条件和毕业条件,制订严格的升留级制度。学堂首届招生报名约有500人,只录取80名;有一年毕业生经省提学使举行复试,最后只毕业5人。1938年晋江初级中学第25组招生44人,报考的就有1200人;1954年初中招收新生,其中一个班就有来自21个学校的优秀生。无怪乎早年泉州就有“晋中筛斗”的说法。学校管理和教学十分严格,校长亲自巡视夜自修,不仅严抓教学工作,对体操集会的纪律也不放松,甚至看到学生在信封上的邮票贴歪,也必要求重新贴正。新中国成立后,在这种严谨学风的熏陶下,学生更是胸怀革命理想,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勤奋学习。1956年毕业生高考录取率达97%以上;1960年理科两班104名学生考入大学就有103人,录取率高达99%。1964年,时任教育部长叶圣陶亲临学校视察时与教师和学校领导举行教学革命座谈会,充分肯定了学校的教改成绩和经验。许多校友至今仍自豪地回顾说:“我们晋中(五中)学生多数是品学兼优者,他们的成就是与谨严的学风分不开的。”

在泉州五中,学生从皓首穷经、孜孜矻矻的老师前辈的言谈举止中受到了熏陶,注重进德修业,求是务实。学校崇尚忠厚诚实勤奋,鄙弃乡愿虚伪惰性;崇尚求真务实、厚积薄发的优良学风,摒弃弄虚作假、浅尝辄止的浮躁学风。而这些优良学风,正是使学生终生受益的瑰宝。当他们进入高校深造或融入社会,便能鲲化鹏游,得时则驾。

“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范文澜)五中的学生能“十年磨一剑”,耐得住寂寞。晋中51级校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 郭沫若纪念馆原副馆长、郭沫若研究专家黄侯兴在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总结自己的治学经验时提出了治学者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就是“甘于清贫,甘于寂寞,甘于枯坐冷板凳”。晋中53届校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茅盾研究会会长、领军全国的茅盾文学研究、主编《茅盾文集》的茅盾研究专家叶子铭在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期间就是个风云人物,南大中文系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诗必盛唐,言必叶黄。”(“黄”指黄景欣)。他的本科毕业论文《论茅盾四十年的文学道路》作为最早一部全面研究和分析茅盾创作道路的著作,更是征服了当时的文学理论界。经著名文艺评论家叶以群建议,论文扩充成书,成为茅盾研究的奠基性著作。以群亲自为之作序,称“像这样的著作能出自一个大学刚毕业的青年之手,确是值得注目的”。可见中学时代的学风对学生的影响之深。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如果说求真务实是五中个性中沉稳厚重的一面,那么,探索创新则是其精进超拔的另一面。要求是求真就必须探索,才能去伪存真。“智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好奇心、纯粹的兴趣和非功利的探索精神,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享受智性快乐的能力,这是智力教育的本义”,(周国平)泉州五中的教育正是如此。学生学到的不只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科学的精神理念和获取新知的能力。“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把理论和观点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承认事实,面对事实,宣告事实,敢于说出“皇帝没有穿衣服”这样的真话;为了还原事实的本来面目,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刻苦钻研,一定要找寻出事实的究竟,弄清楚子丑寅卯;对于未知未解的现象,不囿于成说定论,不迷信,不盲从,不人云亦云,运用自己的独立判断和思考,敢于质疑,敢为天下先,敢于独创新说、特立独行。历览泉州五中的各个办学时期、历届学校领导,有的是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而没有因循守旧、萧规曹随的,这正是五中能够始终充满活力的原因。近两年来,学校创办了中美高中课程实验班,与澳大利亚教育基金会联合在台商投资区共建国际教育园区,与华侨大学联合创建“泉州市青少年创新能力开发实验基地”,在探索创新的办学路上又跨出了簇新的一大步,开创了五中历史的新纪元。

在求真务实、探索创新这种科学精神的壅培和濡养下,从泉州五中走出了五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学院院士以及一大批建树卓著的科学家。

2010年10月,泉州五中高中60届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光学和量子信息专家郭光灿回母校开设讲座,在座谈会上他深情地回顾了在五中的学习生活,逐一回忆起中学时那一批功底深厚、教学艺术精湛的名师,对恩师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说:“一个人一生的志向在中学时就有了苗头。所以,中学的老师非常伟大”。当被问及他为什么大学本科学的是无线电,却从无线电系转到物理系,迷上了当时热门的激光;又为何在上世纪90年代初,量子信息研究在国际上刚刚起步,在国内仍是一片处女地时,他又决定把研究方向转向量子光学,进而研究量子信息技术时,他的回答很朴素很简单:“是出于爱好,从好奇开始。我对科学的好奇心正是在中学阶段培养起来的。”像郭光灿这样的五中学生举不胜举,他们十年淬砺,研精覃思,探幽索秘,勇于创新,终得颖脱遂囊,为科学的进步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庄长恭,1916年毕业于泉州中学校,有机化学家和教育家,中国有机化学研究的先驱者,有机微量分析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对有机合成特别是有关甾体化合物的合成与天然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国 内外化学界享有盛誉。吴新涛,1955年就读于泉州五中,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家,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结构化学和簇化学研究;基于对簇化学的贡献,他被美国发行的《簇科学杂志》称为该领域的“国际带头学者”,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福建省科协主席。郭光灿,1955年—1960年在泉州五中学习,光学和量子信息专家,现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物理系教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中科院——北京大学超快光科学和激光联合中心双聘院士;华南师范大学双聘院士,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李龙土,高中53届校友,清华大学材料学与工程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李幼平,初中50届校友,电子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专家委员会成员,曾担任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教授,曾连任两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核武器研究。

省立晋江初级中学33届校友卢浩然,留学印度孟买大学,1946年获农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央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副教授、福建农学院教授、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遗传研究所所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是我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知名的黄麻遗传育种专家,在国内麻类界享有很高的威望。高中54届校友蒋亚丝,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教授、研究员,他参与研究的LF12激光装置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从事国防科技事业30年,于1988年荣获国防科委“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高中60届校友王为林,中科院上海冶金所微电子分部副研究员,从事微电子研究,其“甲种分离膜的制造技术”获国家科委创造发明一等奖,905工程系列电路获 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参与“两弹一星”研究,荣获国家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高中60届校友苏志明,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副校长,固体火箭发动机专家,参加完成多项火箭导弹科研课题,其探究成果曾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十三届国际发明博览会尤里卡银质奖。高中60届校友黄禄萍,北大方正集团的三位创办人之一,方正集团副总裁,他负责的科研项目《1485抗爆激波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中国高校高科技产业和“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第一代创业者和开拓者。高中60届校友许荣焜,著名生理学家、世界知名生物医学专家,生理学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承担并完成国家级研究课题18项、澳大利亚国际合作研究1项、香港长江集团合作研究3项,其学术成果荣获国家科学大会一等奖等奖项。高中62届校友杨廷阔,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前董事长兼总经理、总工程师,歼十飞机现场总指挥、枭龙飞机现场总指挥。高中64届校友魏文博主持完成三项“863”研究课题,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底大地电磁探测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这项先进探测技术的国家之一。

在社会科学领域,泉州五中的校友同样大匠如林。他们博考经籍,采摭羣言,著作等身;他们学深养到,淹贯中西,才华品学,卓尔不群。泉州五中在文史类方面似乎得天独厚。有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现象就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大师级的杰出作家鲁郭茅的著名专家都出自泉州五中。除了上文提及的郭沫若研究专家黄侯兴、茅盾研究专家叶子铭,还有一位就是51届校友庄钟庆,他是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茅盾进步会副会长、中国丁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福建省文学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鲁迅、茅盾、丁玲等作家的作品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法论,荣获国务院颁发的 政府特殊津贴,被英国剑桥传记中心授予“国际二十世纪成就奖”。此外,还有泉州府官立中学堂首届毕业生、近代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家、史学家吴藻汀,高中53届校友、华侨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前所长、系主任、教授蔡灿津,高中53届校友、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语言学会会长、著名语言学家、闽南语研究专家李如龙,初中52届校友、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研究所闽学研究室主任、中华朱子学会秘书长何乃川,高中57届校友、华侨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硕士生导师、国际经济系教授、福建省政治经济学分会副会长何志成,高中62届校友著名作家陈志泽、陆昭环等等。与这种教育文化现象相映成趣的是,从1999年至2012年,泉州五中出了苏琳、王微微、黄兆英、吴诗士、张翔雁5个福建省高考文科状元,这其中是不是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

泉州五中是个创造奇迹的地方。今年高考,五中更是创造了历史的辉煌。学生张翔雁、吴灈杭分别夺得福建省文科、理科原始分及投档分状元,五中成为福建省同年获得高考原始分和投档分文、理科双状元的唯一的一所中学。在入学时定向生占50%的生源条件下,文、理科本一上线率竟然高达83.33%!

包容万物、民主自由的精神空间

卢梭认为,教育即生长。意思是说,教育只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人性中固有的能力正常地生长。教育的目标是实现人的价值,学校文化构建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个性多元发展的平台。泉州五中的成功还在于为受教育者提供了一个最适合他们能力个性生长的包容万物、民主自由的精神空间。

泉州五中原校长洪立强就提出了“让灵性在五中创造,让人格在校园升华”的办学理想。五中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的客观存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人格尊严,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并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个性往 良好的方向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思维,发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的智力得到健康生长。这就是今天我们所提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五中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学习条件,泉州五中像一位宽厚慈爱的母亲接纳了他们,把他们抚育成人成才。她以大地一般博大涵容的胸怀载育万物,滋兰九畹,树蕙百亩;惟其博大涵容,方能不拘一格、兼容并包,方能不以一眚掩大德。校长刘殊芳提出,要“着力营造强大的校园文化场,营造这样一种长期沉淀而成的特色文化、价值观念、管理制度、发展理念和行为准则的共同的文化氛围”,“ 用人格力量代替权威力量,用关怀代替训斥,用情感代替手腕”。五中素来以治校严谨闻名,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当这些制度规范已经内化为师生自觉的行为准则、“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时候,它也就仅仅作为一种手段而存在。当全校师生都自觉恪守制度规范的时候,到了能够不言而喻、不振自鸣的境界,就会形成相应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形成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形成闳约深美的学术境界,使所有人获得一种内在的自由和充实。也正是她的包容海纳百川,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汇聚和民主自由的空间,使五中成了一方适合于各种人才培养的沃土。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省立晋中的学生闹**,编印进步刊物,演唱进步歌曲,自编自导自演话剧,既宣传了抗日救国道理和民主进步思想,也培养了不少文艺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全面贯彻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积极开展文体活动,更是培养出一大批文艺体育人才。学校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先后向国家队输送55名优秀体育人才。有荣获世界新兴运动会羽毛球双打冠军、省羽毛球女一队、国家女队教练、国家级运动健将林建成,有荣获世界青年运 动会体操个人全能冠军的蔡焕宗,还有代表国家参加奥运会的国际级运动健将翁康强、黄云龙、杨山峰。时任国家体委主任荣高棠曾亲临学校视察,充分肯定了学校的体育工作。

在艺术教育方面五中同样有着优良的传统,培养了大批出类拔萃的艺术人才。著名美术家李硕卿、陈大业、蔡展龙、林英仪,书法家丁明镜等都曾在五中任教。李硕卿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福建省分会主席、华侨大学艺术系主任,他擅长巨幅山水,其构图大胆,意境深旷,骨法扎实。他的代表作《移山填谷》入选莫斯科社会主义国家造型美术展览,著名艺术评论家王朝闻评论该画是“中国画的新声”,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蔡若虹评论该画作是“第一幅反映现实革新的国画”,“是中国画新生的标志”。丁明镜是五中语文特级教师,曾任福建省书协副主席、泉州书协主席。在这些艺术名家的培养下,泉州五中艺术人才脱颖而出。有国画家黄紫霞、蒋少强、林时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台湾诗书画协会副理事长龚书绵,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川,油画家彭传芳,工艺美术家吴嘉诠,书法家林汉宗、林坚璋,摄影家胡国钦等。

高中55届校友、著名影视评论家、剧作家陈剑雨,曾任福建电影制片厂厂长,由他根据莫言的小说执笔编剧、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1988年获得第三十八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成为我国首次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的影片而享誉国际影坛。此外,还有梨园戏作曲家王爱群,著名剧作家、高甲戏《连升三级》的编剧王冬青,著名戏剧家、国家一级导演吴捷秋,动画电影艺术家、我国当代唯一纸偶片专家李荣中,国家一级编剧、“文华剧作奖”获得者吴永艺,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林立君等等。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五育”并举,在“三优一全”(优良校风、优质教学、优化个性、全面育人)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其中一项就是以丰富的校园文化,营造愉快学习的氛围,走出一条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推进艺术教育,以艺术教育养心启智,优化学生素质,促进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路子。

现在的泉州五中,校园生活多姿多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参与其中。学校寓教于乐,积极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热点,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崇尚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追求向上多彩的课余生活,从而陶冶情操,提升品位,浸润心灵,提高素养。在五中,你既可以长歌浩叹、激浊扬清,也可以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既可以有黄钟大吕的雍容典雅和气势恢宏的交响,也不排斥瓦釜之鸣、洞箫牧笛和低吟浅唱;可以是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也可以是关西大汉操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一任龙翔凤舞,鸢飞鱼跃。学生获得了民主自由的精神空间,他们的独立个性获得了良好的发展,他们的精神禀赋获得了充分的体认。所谓“学校搭台,学生唱戏”,一年一度的体育节、文化艺术节和读书节群星璀璨,熠熠生辉,而且这种文艺体育活动已经形成常态化。学生自主运作校园广播站和校园电视台,五中的“麦田电视台”荣获全国“百佳”校园电视台称号,电视台拍摄的校园短剧《那年边城》在第六届中国中小学校园电视评选活动中荣获金奖;在泉州音乐厅举办学生音乐会、话剧展演等大型表演活动;学生自主编辑出版《风华》校报;还有常年举办的“校园吉尼斯”、“动感地带杯”校园中国文化知识竞赛、校园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校园辩论赛、学生会换届竞选演讲比赛、模拟联合国大会、课本短剧比赛、校园“十佳歌手”评选活动。近几年来,校团委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学生社团活动尤为活跃。学校成立了“学生社团联 合会”,建立了“模拟联合国”组织,致力于打造独特的校园文化活动,创设个性化的发展舞台。有吉他社、民乐社、舞蹈社、海报社、口才社、话剧社、电影社、动漫社、合唱团,有羽毛球社、乒乓球社、足球社、篮球社、台球社、武术社、棋社、电子竞技社,还有模联社、跫音文学社、心晴心理社、天文社、竞赛联盟、推理社、英语角„„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学生谑称其为“百团大战”。学生社团活动既弘扬了校园主旋律,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各方面才华,全方位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今年1月1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宴会厅隆重举行“全国中小学生春节联欢晚会暨文化中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国行”活动开幕式,刘殊芳作为前往联合国总部参加展演的优秀中学的校长代表发言。2月2日,作为全国受邀的三所中学之一的泉州五中70名学生在刘殊芳校长的率领下登上了纽约联合国总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舞台,出色地表演了富有泉州地方特色的节目《南音闹元宵》,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以前有人以为五中只能培养文化学科的优等生、尖子生,这是缘于对五中的不了解而产生的错觉。当“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御前清曲”南音优雅曼妙的乐音在联合国总部响起的时候,当轻盈婀娜的舞姿组成泉州正月闹元宵的热闹场景的时候,当帷幕落下掌声雷动的时候,有些人应该会对自己原来所持的偏见进行修正,对泉州五中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目标作出重新考量。

泉州五中优秀的精神文化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是学校的精气神,使学校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和竞争力。对于已经孕育成熟的精神文化必须认真地提炼、总结、培育和发扬,还必须进一步探索深层精神文化,不断融入时代的精神,使之逐渐升华。我们坚信,优秀的学校精神文化将引领泉州 五中脚踏实地,开拓进取,实现新时期的新的跨越。

2012年2月28日初稿

2012年8月22日第二稿

附记:本文初稿形成后,承蒙洪立强、刘殊芳、邹雄、骆瑞金、许谋炳等同志认真批阅,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作者经几度增删后定稿。

(字数12,300字)

下载泉州文化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泉州文化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泉州文化(共五则范文)

    纪录片《泉州文化 以移民方式为载体》 泉州师院陈守仁工商信息学院 11物流 张盼 对于闽南地区,我可能是比较陌生的。因为偏安一隅,所以不为外人所不知。然而,因为是缘分吧,老天......

    泉州的宗教文化(5篇)

    泉州的宗教文化 政治组 王少虹 泉州位于中国福建东南部,依山面海,东南与台湾省隔海相望,面积为10865平方千米,人口以汉族为主,民族有回、蒙、畲、藏、苗、彝、壮、朝鲜、满、侗......

    责任文化心得

    “责任”是最基本的职业精神,它可以让一个人在所有的员工中脱颖而出,一个人的成功,与一个企业和公司的从一样,都来自于他们追求卓越的精神和不断超越自我的努力。 责任胜于能力......

    中日文化比较心得

    中日文化心得体会 这一学期选修了贾老师的中日文化课程,由于课程冲突,好多次没有去成,但我觉得通过这次课程让我认识到了中日文化的区别。 我们为什么总是讨厌日本人,也许是因为......

    三种文化心得

    有感恩心 才会有责任感 才会执行的更好李绍军今年年初,我厂提倡三种文化学习,经过学习讨论,我谈一下对“三种文化”的学习体会。首先,我认为感恩文化是一个双向文化,它体现了以人......

    泉州历史

    我的家乡——泉州 风土民俗: 1. 茶文化:闽南人好饮茶。泉州也不例外。以茶会友是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备有茶具。 2. 元宵节:每年的元宵节,泉州会举办游街......

    泉州民俗文化

    泉州,民俗文化的沃土 泉州民俗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经过长期的交流、碰撞、整合,更显示出鲜明的个性和特色,积淀深厚,绚丽多彩。 泉州的节日民俗文化尤为风光,热闹,慎重。如春节,元宵节......

    泉州简介

    泉州城市介绍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北承省会福州,南接厦门特区,东望台湾宝岛,西毗漳州、龙岩、三明。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晋江、石狮、南安3个县级市,惠安、安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