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认识
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结合自己教学谈谈本人的几点认识:
(一)吃准课标,钻深钻透教材,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这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保证。因为只有教师做到这三点,才能科学有效地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有效的知识量和教法,深入浅出地讲解,从而有效地完成目标。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创”字上下功夫。教师应精心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关注生活经验是有效学习的基础。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就说:“好的情境设置应满足一个基本要求,就相关内容的教学而言,情境的设置不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不仅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也要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导向作用;另一方面,我觉得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要有挑战性,要能激发学生思维,有效地促成教学目标。”在“有效学习”的实践与探索活动中,我们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借助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三)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点。对教学的具体过程的优化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步骤。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定下来之后,应该反复的研究教学计划,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对于重点和难点要格外突出,有的课重点和难点不是很明显,那就要从整体上把握好教学的方向。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充满了变数,但有一条是不变的,只有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式相互融合才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既然这样,优化教学过程就可以从优化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式入手,优化教学内容是根据具体的学习对象和学习环境重新考虑学习内容的多少、详略和编排,以尽可能的减少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学内容安排不当而浪费的时间。优化教学方式包括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教师应该时刻考虑着学生的学习环境,应该最大可能的把教法和学法统一,当然教师的教法首先要合理科学,要能够无形的蕴藏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要能够体现它的丰富多采性和长久的生命力,而不是一种简单机械的劳动过程。优化学生的学法,可以充分运用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激发好奇心,调动学习热情,注重动手操作,以及生活调查。
(四)优化课堂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表扬,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树起信心的风帆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当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之时,教师要不惜言词,大加赞赏,这更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奋发学习的激情。然而,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地进行客观评价、指正,使其明确努力的方向也必不可少,成功只有在失败的衬托下才显得更加耀眼光彩,表扬也只有在客观评价指正下才更有价值和张力。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有数学魂、数学味。这个“魂”和“味”指的是数学课是否让学生思考,是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核心是在思考过程中,学生是否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是否通过思考,掌握数学知识、领悟数学方法、理解数学思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作数学教师,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第二篇:对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有效性的思考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是适时、精当、有度的,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评价的有效性,使其真正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呢?笔者对此作了一些尝试。
一、注意倾听——不敷衍
教师要培养对课堂、对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尤其更要加强“听”的基础训练,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关注学生的数学实践,及时捕捉信息,做出恰当的反馈和回应。
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千分号,当黑板上写满了各种各样的千分号时,教师开始聆听设计者充满个性的想象。一个学生说:“我想百分号有两个圈,千分号应该有三个圈,第三个圈没地方放,就放在斜线上。”教师欣赏地点了点头说道:“有意思!”另一个学生说:“我原来也打算画三个圆圈,但是看起来不对称,我觉得还是再加一个美观。”教师鼓励道:“与众不同,有创见!”第三个学生又说:“我画的千分号,斜线方向和其他同学不一样,第三个圈在斜线的右边,记忆起来也很方便。”教师又一次鼓励:“刚才同学们都说出了设计意图很有道理,非常棒!如果这些作品都采用就不统一了,不统一肯定不方便。百分数和千分数的内在含义还是比较接近的,只不过是一个量平均分的份数不同而已,人们设计千分号的确是在百分号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圈,这个圈增加在哪里?请注意看——(出示莆田市的人口增长幅度逐年下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4.26‰)这句话里就有一个千分号,和黑板上哪一个一样?”学生指第三个。“送点掌声给他!再将掌声送给在这里设计许多图案的其他同学。”……在这个案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课堂倾听的根本目的是倾听生命和呼应生命,而不是对学生的发言听而不闻、漠然处之,随意敷衍学生的回答,煞有介事地作“嗯、好、很好、真棒”等空洞的鼓励。教师只有耐心倾听,细心辨析,恰当评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宣泄和释放。
二、心中有“度”——不盲目
课堂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发言、练习等课堂表现的一种评判与回应。教师要作出评价,心中首先要有一个标准或尺度。这个“度”,要紧扣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即教师要明确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怎样是好的,怎样是不好的。教师心中有“度”,才能对学生的表现作出合理的回应。这点说来简单,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却并不容易把握。如经常在课堂上看到这样的情形:教师引导学生算法多样化后,请几名学生说说是怎样算出得数的。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思维能力各异,所以算法各不相同。有的教师对学生的算法不置可否,而是一味地追问“还有比他更好的算法吗”,有的教师则对所有学生一律评价“好”。这两种现象反映教师评价标准模糊,对如何进行算法优化心中无数,一片茫然。这样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毫无裨益。因此,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明确目标,心中才会有“度”,才能对学生作出恰当的评价。一堂课上,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同,教师评价尺度的把握应准确。又如,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回答符合教案的设想时,教师往往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迫不及待地用“很好”、“你真聪明”之类的语言加以肯定,然后问其他学生:“你们有不同意见吗?”粗一听,觉得教师十分重视评价语的运用,既能肯定学生的优点,又能为其指明努力的方向。但细一推敲就不难发现,既然老师都说“很好”了,还问我们干吗!而且有些问题可能已超出学生的理解水平,教师还一直在追问,对学生拔高了要求。这样,过高或过低的要求都会影响评价的效度。
三、切中要点——不空泛
在课堂的师生交流中,学生反馈出来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不是所有的表现或发言都要作出评价,也并非所有的评价必须鼓励肯定,而要讲求准确性与针对性,因时、因人而异。
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课件出示:某校五年级三个班购校服的统计表(如下图)。其中三班的人数被墨水弄脏了,让学生表示出三班的总价。学生先是猜人数37、38、39……后又自我否定了。教师建议大家分组讨论,课堂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一学生说:“三班的人数不知道,可以用„三班人数×50‟来表示总价。”教师评价:“你注意了情境中数量之间的关系,观察得很认真!那能不能设法把字母用其他的符号来代替的?”这时,另一学生说:“我用括号代替文字,列式为„()×50‟。”第三个学生站起来说:“我用三角形代替文字,列式为„△×50‟。”教师又问:“你们认为用符号、图形表示好吗?”“容易混乱。”接着教师进一步鼓励学生再次探究方便的表示方法。“我原来用的也是文字,但借助刚才同学用图形表示的思维,我想到了用字母x代替文字,它比括号和图形都简单!”学生们听了都自发地鼓起了掌教师及时评价:“这位同学能把未知的数从用文字代替到用符号、图形代替,最终转化为用字母来表示,真有创意!”这里,教师针对学生不同的回答作出不同的评价,不仅简洁、准确、到位,还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数学学习方法。因此,教师的评价不必面面俱到,而要切中要点,或渗透方法,或指出瑕疵。评价笼统而空泛,就会苍白无力。
四、启发思考——不急躁
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应富有启发性,寓引导、点拨于评价中,给学生以启迪,在师生互动的对话交流中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逐步走向圆满。
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时,出示例题:“李叔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了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一位学生在叙述时把“18根1米”说成了“18米”。教师抓住学生回答中的错误问道:“我听出问题来了,你们听出来了吗?”教师的启发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学生马上明白了,说:“18根1米,而不是18米。”教师及时肯定:“你们听得很仔细!通过审题。你们发现解决这个问题的突破口在哪里呢?”在学生算出面积之后,教师组织观察表格使(如下图),并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教师的启发促进了学生作深入思考。一位学生马上说:“长和宽的差越小,面积越大。”教师抓住学生的回答再问道:“谁听明白了他的发言?”另一学生接着说:“长和宽越接近,长方形的面积越大。”教师及时肯定:“你的理解更深入了,还有不同观点吗?”一学生说:“长方形周长一定时,长和宽的差越小,面积越大。”“大家同意吗?”又有一位学生说道:“长和宽的和一定,长与宽的差越小面积越大。”教师不急不躁,继续引导:“这两位同学讲得都很好,但这样说好像没有表述完整,再想想看应该怎样准确表述?”几分钟后,一学生说:“长和宽的和一定,也就是说周长一定,这是不可
缺少的前提。”教师及时表扬。
第三篇:对数学文化的认识
对数学文化的认识
经过俩个多月的学习,老师对我们的认真指导,我对数学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学习完这门课程,更加觉得数学这门科学的深奥和应用性之强,从中真正看到了作为一门最基础的学科,数学发展到今天的不易和漫长,也看到一代代数学家对数学科学的贡献,对于追求真理和解放人类的思想所付出的努力。下面我就简单说一下自己学习这门课程认识。
数学文化是利用数学的故事,渗透数学文化的人文教育价值。是将数学发展中的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与重要成果等,融入教学内容中,是体现数学文化价值的一种有效的途径。通过生动、丰富的事例,我们初步了解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并在数学家们勇于创新、追求真理奋斗精神的鼓舞下,正确规划自己成功的蓝图,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数学文化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渗透数学文化的科学教育价值。数学知识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背景。学习数学文化能够看到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的趋势,也就是能够触摸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真正体会到数学本身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数学发展的原动力,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数学的文化意义不仅在于知识本身和它的内涵,把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作为教学素材,我们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一方面使我们了解数学在社会生产及文化层面上的应用,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社会文化基础对数学教学的影响,使我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认识所生活的环境与生活”,学会“数学地思考”,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头脑分析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方法处理其他学科中的问题。
欣赏“数学美”,渗透数学文化的美学教育价值 “数学美”是数学文化的重要内容,数学中的美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统一美、奇异美。数学美学是构成人的精神与外部世界相融合的基本中介,美学教育的价值不仅在陶冶情操,而且引导人积极向上,献身科学,还有利于改善思维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中的美。如,简洁美在数字符号、运算符号等数学符号上,在命题的表述和论证上,在数学的逻辑体系上都有表现。在几何图形中存在着大量的对称的例子。例如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数学中的和谐统一美。而数学中的奇异美则是吸引着人们去考察、了解、研究、欣赏数学的重要原因。
总的来说,我感觉这门课很好,我个人是非常地喜欢,也学习到了很多知识,教学模式也很适合我们当代大学生。通过讲台的自我展现,更能引发我们的上课积极性。很感谢这门课,让我有了一次难忘的经历,并且又再一次感受到了您讲课的精彩乐趣。很希望老师您能够继续这样的授课方式,使以后的同学也能体会到那份真正意义的快乐,因为那一刻舞台属于自己!
在数学文化学习中,我对数学家的故事最感兴趣。比如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通过课上老师播放的视频我对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有了了解。数学奇才陈景润因为一篇轰动全中国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一夜之间街知巷闻、家喻户晓。1973年,他发表了著名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与不超过两个素数乘积之和》(即“1+2”),把几百年来人们未曾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大大推进了一步,引起轰动,在国际上被命名为“陈氏定理”。他有着超人的勤奋和顽强的毅力,多年来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数学研究,废寝忘食,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在遭受疾病折磨时,他都没有停止过自己的追求,为数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事迹和拼搏献身的精神在全国各地广为传颂,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心目中传奇式的人物和学习楷模。陈景润花了多半生的时间来研究数学,在1977年,陈景润因病住进309医院进,见到了从武汉军区刚派来医院进修的由昆。后来由昆被派到陈景润的病房当值班医生。这样,接触的机会多了,每次由昆一出现,陈景润都特别高兴。由昆也十分关心这位中国数学家,斗转星移,彼此产生了爱情,并且相依相扶,共同走过了16个春秋。
通过对陈景润的故事的了解,让陈景润这个大数学家的任务形象活了起来,让我们了解到了一个有着普通人一样的出生却有着不一般的生平经历的数学家,他有着数学家的一丝不苟,也有着普通人的温暖的感情。通过对他的了解让我认识到了数学,感受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认识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认识
【摘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学校和教师不懈地追求。认真反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性探索性的 简约体验主体性以学生为本
【正文】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新型的,有效的,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正在我县的教育教学中探索,实践中,“二十四字”为课堂设计的有效教学模式早已在全县推进,小问题,真问题的课题研究让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全新的师生关系,体会到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巨大潜能,新课改的理念逐渐成为教师教学的自觉行为,课堂发生着可喜的变化。然而,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的现象仍很普遍。因此我校又提出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通过学习,我知道有效课堂的教学是指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有效教学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策略。有效学习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量的研究表明,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效果。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这也是我们要着重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效教学的理念,关注学生需求是重要核心,而关注的心理基础则是尊重,尊重是人文、平等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交往中的素质要求,是诚信,关爱,协作等品质的形成基础。教师尊重学生,是实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没有尊重学生,课改无从进行。
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避免无效或低效的活动,使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变得有效,使孩子们在课堂上对需要掌握的有所把握,尽量避免课后的加班辅导,形成一个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在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浅谈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肤浅认识。
我认为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首先,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去组织教学,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以学生为本,教师的教学活动,都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一旦离开学生这个主体因素,“那课就好比一个钻头发力于一个老是打滑的工作面,其实质作用不好乐观。”了解了学生学习上的需要和心理上的需要,课就会如磁石紧紧吸引住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先“钻进去”深入解读文本,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确定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
找准疑难点、空白点。教师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沉下去了解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了怎样的知识基础和情感起点?对今天的学习内容,学生感到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地方可能会在哪儿?哪些地方是学生最想了解、最需要老师引导的?作为教师,在组织教学之前,都应该
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不会重复教学浪费教学时间,也不会因为知识链的隔断而让学生不得要领。比如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教师就可以抓住一个“打”字,打开学生的思路。
尽可能找到一个 “兴奋点”。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找出能紧紧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兴奋点”,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能否有效,关键在于寻找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被教师设计的问题紧紧吸引,整个教学时段学生都处在一种“兴奋”状态之中,是一个优秀教师教学素质的真正体现,也是教师知识基础的真正体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教学内容,很多时候在教学参考书上都可以得到,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寻找一条恰如其分的渠道,让这些知识流淌到学生的脑海里。而寻找“兴奋点”,就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渠道”。比如,在《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课文的教学中,我在教学一开始,就抛出“林冲棒为什么要棒打打洪教头?一问,在学生读了课文后又提出可课文中却描写的是洪教头处处挑衅要和打林冲?这个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然后,在学生纷纷找出自己的论点、论据进行争议的过程中,学生的内需不断得以实现并得到提升,教学效果也得到真正实现。
抓住切入点,“删繁就简三秋树”。“真实、朴实、扎实”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精神,崔峦老师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有效的语文课堂追求简单、快乐和实用。教简单快乐的语文,抓住教学切入点是关键。纵观那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课,无一例外都是教师的喋喋不休、啰里啰嗦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一个教师,课堂上一定要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
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教者在备课时应预
计,讲课时要调控。但有时候,因为课堂上不变的因素较多,也许不是重点内容的教学却占用了一些时间,这时候,教者一定要站在整堂课的角度来安排时间。不言而喻,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课的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有效课堂由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体现。要达到有效互动,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精心选好讲课的切入点,设计的问题能使重点突出,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握课文的主旨,更好地理解课文。在上《穷人》一课时,要求学生就课题质疑,穷人他穷表现在那儿?学生满怀探求之心,埋头课文纷纷开始了主动而积极的阅读实践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读得认真,想得仔细,在解决了这个疑惑后我话题一转,说但老师却认为他们很富有,你有同感吗?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学目标迎刃而解。这堂课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问题辐射到了整篇文章,有效地统领起对整篇文章的感悟,充分削减了许多琐碎的提问,扩大了学生领悟、交流的空间。
真正的好课主要教学环节往往只有几步,着重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读写说悟,实实在在地体会揣摩语言文字。
同样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意义是一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体验又是一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情感体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感受能力,并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听过特级教师金感芳老师的课《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金老师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德国城市的一道美丽而奇特的风景:每家每户种的花,怒放的花朵都是对着外面的,不但姹紫嫣红,而且很奇特。面对异国他乡的美丽风景,金老师设置了体验点:如果你就是这座城市的主人,清晨走在街道上,你会产生怎样的感觉?如果你是医生、是建筑工人、是一位普通的劳动者,你辛苦工作了一天,当你走在这花团锦簇的街道上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如果你是有残
疾、有困难的人,走在这花的海洋里,你又会有什么想法?学生的思维在广度和深度间纵横,深刻体会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高尚境界。
语文的核心问题是语言,语言文字训练反映了语文学科的教学个性,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内化语言,最终发展自己的语言。将语文教学实实在在地落实到语言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落实语言,重点在落实语言的表现力。语言是文章的载体。所有文章的内容、主题、情感,都是难过语言进行表达的。落实语言,不单纯讲语言的优美,更重要的是落实语言的表现力。表现力越强,我们就能认为语言越好。相反,语言形式再优美,表达不能到位,这样的语言也是苍白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这一特点,使学生从一开始就从语言的表现力方面来学习、掌握语言。《林冲棒打洪教头》第7自然段描写非常精彩,我让学生理解了把火烧天和拨草寻蛇的招式后,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了语言的表现力。,语言了有生命力。
有效的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还应该延伸到课外,实现教学的升华。尤其是语文学习,可以说生活处处是语文学习的课堂,受教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外的资源融通共享,才能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一门艺术,充满挑战,呼唤智慧。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不段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矢志追求的。
第五篇: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要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向40分钟要质量。但是在平时的教学和听课过程中,往往发现我们就是没有把握好这40分钟,课堂实效性低。怎样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第一、上课前要备好课,这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
在听课的过程中,特别是临时听课(在我们学校称之为推门听课),我们常常发现有些课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思路不清晰,教学过程混乱等现象。这些现象告诉我们,上课的老师没有备课或者是没有备好课。这样的课堂怎样可以保证课堂的实效性呢?所以我认为,备好课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
第二、要大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习惯,这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常常听到或者从书刊上看到,一些专家学者痛批我国的教育落后,吹捧西方教育的民主。他们所描述的西方的课堂是学生喜欢怎么坐就怎么坐,座位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布局,孩子们上课时可以自由走动……很明显,这些专家学者们认为这才是理想的课堂,也许他们希望我们的课堂也是这么理想的。有些老师学习了这些权威的观点,也去建构自己的民主课堂了。在这里,我要提出疑问,这样的课堂,如何保证课堂的实效性呢?我认为,上课还是应该有上课的样子,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习惯,保证课堂的参与率。如果学生坐得东歪西倒老师不管,学生开小差不听课老师不管,这样的老师简直是不负责任,不称职,误人子弟。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好的,需要教师时时刻刻地提醒,从细节入手,常抓不懈。
第三、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创设互动的课堂。
课堂实效性高的课应该时互动的,学生学习参与率高,学习热情高的。但是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一些老师上课的时候,旁征博引,雄辩滔滔,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的教学活动变成了独角戏。这样的课堂,很难保证学生的学习参与率,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法陈旧,还停留在“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实效性高的课堂应该是互动的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在互动学习中参与课堂,掌握知识与技能,懂得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生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组织互动的课堂,不是老师唱戏学生听戏,而是师生同台,每个人都有戏。
以上是本人对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几点做法。要提高课堂实效性,还有很多因素,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讨、实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