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概实践报告
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的研究
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的研究
【摘要】: 随着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实施,教师这一职业也成为众多行业的“香饽饽”。一些发达的沿海城市、城区学校的中小学教师已渐趋饱和状态,而且这些发达城镇学校的教师队伍相对比较稳定,教师的综合素质相对较高。其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自农村或山区,他们利用竞聘等途径和渠道挤身进来,造成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比较严重。特别是小学教师的流失更严重,给农村基础教育带来了比较不利的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是目前全国教育事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上饶市农村中小学教育基础薄弱,教学条件差,教师流失严重,教育事业的发展困难重重。上饶市市农村教育现状和教师流失的根源,主要是五个方面: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师经济待遇较差;教师受尊重程度不够;教师缺乏职业认同感;教师缺乏来自主管部门的关注与认可。目前农村教师流失虽然不能完全避免,但只要党委政府重视,教育主管部门努力奋斗,至少可以减少农村教师的流失。对此应该实行六点政策: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用事业留人;多渠道增加投入,用政策留人;以教育为“己任”,用责任留人;提高农村教师的地位,用待遇留人;给农村教师更多关爱,用感情留人;引导农村教师有序流动,用机制留人。
2013年二月二十五日一个恰巧的机会,一位上饶市波阳县饶埠镇饶埠初中的李校长和王老师到我舅舅家做客,我恰巧在我舅舅家,我向他请教了几点问题。
我:“你对工作优秀的教师最担心的是什么”李校长:“农村教师一旦有了工作业绩就容易被城区或者发达地区学校吸引走,我们一方面希望教师成为业务骨干,另一方面又怕教师出名了流失,有时外出开会我都不敢让教师去,怕被挖走……。” 这位精明能干的李校长说话时,显出一脸的无奈。我:“你认为问题可以解决吗?”李校长:“要是国家对我们这样辛苦地培养业务骨干给予补偿就好了。这样经济活了,目标明确了,工作就有个盼头。” 为了消除一些地方领导对农村优秀教师流失的担心,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管理。农村教师被别的学校无偿吸引走,国家应该有些补偿办法加以规范,例如,建立相应的补偿制度,使流入地对流出地有所补偿,流出地用补偿金再聘用其他合适教师,或者为在岗教师提供进修提高机会,类似足球转会制度一样,这样才有利于保护农村教育。
王老师:说明上级没有忘记我们,这笔钱在(指上饶市等地区)许多地方没有。我:你们对这种补助金制度满意吗?王老师:只能说心理上平衡一点,相对于城区学校还不是杯水车薪?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一些学校管理体制不顺,教育投入不足,教育支出结构不够合理,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偏低,个别地方还存在拖欠中小学教师工资的现象。为此,要调整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积极运用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鼓励社会、个人和企业投资办学和捐资助学,依靠全
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的研究
社会来支持和关心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从根本上改变当前中小学教师流失的状况。同时,要建立健全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资源。在投入上,既要保证中小学教师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又要改善农村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根据上饶市区农村中小学实际公用经费支出情况的差异,核定各地区各项经费的标准和定额,合理安排农村中小学正常运转所需经费。县乡两级政府应制定合理的教育经费预算,及时划拨学校所经费,确保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上级政府在通过财政拨款给农村教师适当的补助,保证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
一、教师流失的致因
市场经济的发展内在地要求人才的自由流动以充分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但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流动却并非是流进合格人才、流出不适合从事教师职业的双向流动的动态平衡,而是教师流动无序,逆向流失,优秀教师大量地从农村中小学流向发达地区或条件较好的学校,而没有其他的合格教师来填补他们的空缺,取而代之的往往是一些不合格的“代课”教师,这使得原本师资薄弱的农村教育更是“雪上加霜”。造成教师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其复杂的背景和根源。笔者通过调查及与一些外调谋职的教师沟通交流,总的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造成的。
1、待遇的不平衡是教师流失的重要原因。
对任何社会职业,它的劳动报酬应与劳动价值相符,否则就会使这一职业的劳动力失去平衡。由于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教师的收入相对较低,若与公务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相比,收入渠道单一,实际收入额度相差较大。一般情况下,付出同样的劳动,贫困农村的教师年薪平均在二万元左右,而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或城区学校年薪均在五万元以上,而且大中城市一般交通便利,医疗条件和办学条件好,文化科技交流方便。相比之下,这难免会造成教师心理上的失衡,严重挫伤了教师的事业心和积极性。一旦超过了承受的极限,即使留得住人,也留不住心了。于是农村特别是山区学校的教师就千方百计地寻找机会,甚至通过各种途径往外调,特别是刚分配到山区学校的年青教师,还没来上班就干脆或借调或改行,全往城区跑。
2、农村的教学环境与条件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导致教师流向城区。
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的研究
由于农村中小学特殊的地理环境,制约了农村教师的自身发展,农村学校给教师提供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是非常有限的,别提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有时连必要的教学具都难以满足,导致青年教师在农村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另据调查显示,农村教师自己承担全部继续教育费用的比例是95%,而县城的只是50%。农村教师缺乏专业学习的机会,缺乏资料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这样势必造成教师心理的不稳定,而不稳定的心理容易与外界环境产生冲突,当冲突无法调和时,大多数教师选择新的环境以达到平衡。
3、超负荷的工作量也是农村教师流失不可忽视的因素。
据我区的一份材料显示,农村教师中有50%的人每周20个课时以上,有15%的人每周26个课时以上,有20%的教师全天包堂,加上晚上政治学习、业务学习、批改作业、备课、处理家务、休息日还要帮家里忙农活,85%的教师感到生活很紧张,压力很大;60%的教师身体疲惫,心情烦躁;25%的教师神经衰弱,经常感冒。长时间的超负荷劳动使一大批农村教师不堪重负,以致远离农村学校,走向城区。
在以上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农村中小学教师特别是那些有能力渴望发展提高的优秀教师在困境中便产生了失落和彷徨的心理,而与此相对应的一些城镇和市区学校却为他们提供了各种相对好许多的条件,自然吸引优秀教师前往。第一批教师的流失,必然会带来他们的效仿者也“往高处走,向利处流”,加上又无合格教师前来补充,农村教育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作为基础教育大头的农村基础教育的困境就是整个基础教育的困境,改善农村基础教育是当务之急。
二、教师流失带来的负面影响
教师队伍的流失,必然会打破原来的教学秩序,给教育教学带来负面的效应是不可低估的。第一,影响了农村学校特别是山区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教师的显性流失,使学校的管理者只好拆东墙补西墙,抽调村校教师到中心校任教,有的学校只好让教师包班,造成学生和家长都心思浮动,而留在学校的教师也是人心思动,经常想调出或不断寻找机会调出的大有人在。第二,教师流失造成了人才断层。因为流失的教师中都是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
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的研究
师,造成了学校师资队伍的不平衡。第三、教师隐性流失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流失,是教师道德和事业的流失。教师隐性流失不仅使教育资源大打折扣,教育教学质量也受到影响,同时使教师形象逐渐消弱。
三、解决教师流失问题的对策
“解铃还需系铃人”,解决教师队伍流失问题,只有坚持做到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机制留人和感情留人,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提高农村教师的地位,用待遇留人。
行为主义理论告诉我们,人的第一需要是谋生,只有当物质上满足了谋生需求。因此,学校管理者要自觉维护广大教师的合法权益,关心他们的生活,改善其工作环境,想方设法为教师排忧解难,并通过后勤服务社会化和通过社会开明人的资助等途径广开财源,努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从而使教师能安心工作,这样才能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不再流失。
2、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用事业留人。
教师为人师表,在其教育学生立志成才,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自然要反身自责,力求自己有所建树,使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得到别人的关心、支持和认可。因此,学校管理者要关心、体贴和尊重教师,合理安排使用教师,正确评价教师的劳动;同时在职业发展、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与一些优惠政策,调动农村教师对工作及其业务素质提高的积极性。学校要为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提供参加“评选优课”“拜师结对”“交流提高”“参观学习”等活动机会,搭建教师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用事业留人。
3、主管部门要有相应政策,用机制留人。
机制是为实现学校目标服务的,为了使城区的教育与农村的教育相对均衡,有关教育部门要相应出台相关政策条令。如优秀师范毕业优先向农村或贫困山区倾斜,号召沿海大中城市的优秀教师去西部支教;城区教师去农村支教,城乡学校结对子,共享教育资源。同时,正确运用好分配改革原则,进一步建立起责任、风险、贡献与报酬相适应的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村的优秀教师也能名利双收。
4、给予农村教师更多精神鼓励,用感情留人。
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的研究
农村教师的焦虑、窘迫现状,对农村教育而言是潜在的危机。要解决部分农村教师对高压力、低回报导致的职业倦怠问题,首要的是要消除他们的心理失衡现象。社会要做的除了要给教师们降低压力外,更重要的是包括关怀、支持、合理的期望与评价等精神上的慰藉。这对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促进其尽快进入高层次发展阶段意义重大。建设农村教师俱乐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调剂他们的精神追求。其次,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应适时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倾听他们思想上的苦恼与追求,对他们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有关方面不应漠视,要及时给予解决。
要改善农村教育教师流失的现象,只有政府继续加大对基础教育的倾斜力度,不断增加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制定一系列的制度政策来引导教师的合理流动,学校加强科学管理,社会各界来关注农村教师,支持农村教育的发展等才能实现农村教育问题的逐步解决。我们相信经过国家的强而有力的调整,农村教育现状及教师现状会有很大的改善。
总之,农村大批骨干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的流失,不但不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而且严重地影响了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有关领导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措施上要得力有效,切实控制农村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的不正常的流失。
第二篇:毛概实践报告材料
社会实践教学题目。
1、进入21世纪10年间家乡经济的发展变化及消费状况的调查
调查对象及地点:本人居住地所属行政区域。
调查研究目的:了解近十年来家乡经济取得的变化,人们在经济变化的基础上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的变化。
2、人们对节能减排问题认识状况的调查
调查对象及地点:所居住城市及村镇居民
调查研究目的:了解当地居民对于气候变化以及“节能减排”问题的认识。
3、了解所生活的区域在基层文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调查对象:所居住社区或村镇的居民
调查目的:了解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群众的文化生活所发生的变化。
4、城市中农民工状况的专项调查
调查对象:所居住社区或村镇的居民
调查目的:随着进城农民工数量的急剧增长,农民工生存状况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请对当地城市中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做专项调查。例如:其生产安全保障、工资水平、权益保障、居住生活条件等方面进行调查。
5、健康合理的大学生活方式调查
调查对象:本校学生或其他高校学生
调查目的:可以选取校园学习生活的某一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建议。
6、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
调查对象:本校在校学生或其他省内高校在校学生
调查目的:这个经济、政治、文化突飞猛进发展的时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们面临着学习、生活、就业等各方面的挑战。在种种情况面前,大学生们的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又是呈现出怎样的状态,试设计调查问卷并回收进行分析研究。
5月10日交给班长按学号排序2500字
第三篇:毛概实践报告
2016年社会实践(社会调研)方案
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课程(社会调研)的指导思想和目的
(一)指导思想:
贯彻理论实际、学以致用、讲求实效的教育原则。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生活实际中去,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大学生对国情民生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目的
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最好途径,为当代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帮助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充分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学生在实践基础上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加深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进行调查访问、数据分析、人际交往表达、调查报告写作等方面的实际能力。
二、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的主要内容
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到社会各行各业,结合课程内容对社会的热点问题、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学生可以自己寻找调研单位,或到父母、亲戚、朋友或邻居的企业调查,也可以到所在乡村或社区调查。
学生参照2016年社会调研题目(见附件一)。
三、社会实践参加人员 1401—1404 1401—1404
四、社会实践调查基本要求
社会实践调查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体同学在思想上必须高度重视。在具体实践调查过程中,每位同学应该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1、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调查。
2、必须保证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时间,一般不能少于一周。
3、认真撰写一篇社会调研报告。五.调研报告的基本要求:
1、根据参考题目选题,完成一篇3000字左右的调查报告。
2、根据所选调查题目,深入社会进行实地调研,对调查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并能提出自己的建议。
3、第十二周各班应及时将社会调研报告以班级为单位汇总,上交给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对学生的社会调研报告进行考评,并记入学生的社会实践成绩。
格式要求:
统一用实习报告作业本。封面注明: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015年社会调研报告
2、实践报告标题 例:关于***********的调研报告
3、姓名 院系 班级 学号 附件一:实践调研参考题目 青年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和看法调查分析报告 大学生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知调研报告 当代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现状与原因浅析 大学生文明素质调查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满意度的调查 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及信仰的调查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和途径方式 对校园公共设施破坏现状的调查 当前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 关于大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做第一排的原因调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知度调查关于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满意度调查 关于大学生对创业和创业政策的了解认识调查 社会诚信度及其影响调查 大学在大学生心中印象的调查 大学生宿舍文化现象调查与分析
18大学生使用手机情况调研
19在校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0大学生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21.解析90后大学生的弱点
22.培育湖南工业大学的大学精神之思考
第四篇:毛概实践报告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也无一例外影响着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一方面表现出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的、进步的、向上的,另一方面也应看到,社会和高校发生深刻变革带来了许多复杂情况和矛盾冲突,大学生在许多方面还不适应,在思想和道德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定程度上的迷茫、困惑、混乱与沦丧,一些可能是带有方向性的问题。关 键 词:思想观念
价值取向
思维方式
行为方式
一、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
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也无一例外影响着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一方面表现出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的、进步的、向上的,另一方面也应看到,社会和高校发生深刻变革带来了许多复杂情况和矛盾冲突,大学生在许多方面还不适应,在思想和道德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定程度上的迷茫、困惑、混乱与沦丧,一些可能是带有方向性的问题。
当前形势下,高校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从表面上看,现代大学生似乎缺少以往的政治热情,但我们坚决不能用“政治淡漠”来简单加以概括,如果说学生已经由盲目的冲动变为勤于理性思考,逐步趋于成熟则更为客观准确。他们学会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观察和处理问题,更多地表现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对改革开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
(一)政治观。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在社会主义社会,思想政治素质最根本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对祖国的热爱会变成大学生一种渴望祖国繁荣昌盛的动机,继而 产生巨大的热情,为追求真理不辞辛劳的攀登,从而形成无畏的创业精神。集体主义使大学生将自己的成才目标与社会发展、时代需要紧密相联,继而形成一种促进自己不断创新和实践的动力,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的和实践能力。
高校学生是比较关心政治的,他们了解时事、了解政策的愿望比较强烈,对于一些国内外大事,能够用平和的心态和发展的眼光关注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在与一位马哲教师交流中,得知该位老师对同学们了解时事、了解政策的迫切心情颇有体会。这个情况同时通过我校开设的马克思哲学课上同学们对于老师所分析的政治国际形式的强烈兴趣也可以看出:
1、主动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多数同学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理论,能够主动学习并迅速接受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掌握科学的思辨能力,不断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积极在思想上和组织上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以便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2、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普遍认同。调查表明,大学生对党的方针政策给予了热情关注。近年来,大学生的改革开放意识明显增强,对祖国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深感自豪。在与同学谈话中进一步了解到,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党和政府作出的英明战略决策,将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二)人生观。总体上看,大学生人生追求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勤学善思、注重能力、全面提高、立志成才是其人生观的基本特点。
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意识明显增强。现实社会需要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只有文凭没有水平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同学们一致认为只有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才能使自己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我校,调查显示,多数同学除了大部分课余时间用于上自习外,就是进图书馆、听音室、网络学习室或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同学们表示“现在还是想多学些有用的东西,将来才能有点作为”。
(三)价值观。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生活方式在变化,社会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等日趋多样化,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这也同样影响着在校大学生。同时,由于广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比较理想化,加之外界的多种诱惑,不良现象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直接的影响。目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既不是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提倡的大公无私、无私奉献,也不是惟利是图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而是强调个人与集体利益的兼顾,奉献与索取的统一。
价值目标多样化,带有明显的务实倾向。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裂变在大学校园里的反映强烈,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变革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一样,带有明显的普遍性、同一性和同步性,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并向获取实惠方向发展的趋势。这种多样性和务实性的价值取向同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分配形式和多元利益主体等体制的出现是相吻合的。
(四)道德观。经过一段时间的比较和思考,校园的大学生群体大体上完成了东、西方道德标准的否定与肯定,一贯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在与西方文化中积极因素逐步融合,形成当代大学生的新型道德观念。应当说,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在调查中,多数同学认为“无
私奉献精神非常崇高”,“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应该兼顾”等。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忠、孝、仁、义、礼、信、廉、耻”等传统道德观念仍有保留的必要,并且对“忠、孝”的选择率最高。
二、目前高校学生思想道德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
在充分肯定大学生主流的前提下,在调查中我们看到,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思想认识及道德水平依然存在不容乐观的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智育,轻德育。要想在社会上立足,要想使自己有所发展,必须依靠真才实学,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要求,所以大学生过多地把注意力和精力投入到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理论学习中,实践则少之又少。个别同学忽视德育、不注重全面提高素质的现象也普遍存在,一直未能有效解决,这些直接导致他们意识淡化。甚至极个别学生政治责任感不强,不愿上政治理论课,不愿意担任社会工作,政治上不求进步,公益性活动不愿参加,甚至是厌倦和反感。特别是有的学生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惜做出损害他人利益和集体荣誉的行为,道德素质水平亟待提高。
(二)注重实惠,缺乏理想。“小学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中学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大学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评论是对部分大学生缺乏远大理想的现实写真。过去对宏大理想的追求,代之以对更加现实、更加具体、更能体现个性的目标选择,这样虽有增加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减轻心理压力等积极的一面,但其生活缺少动力、格调不高、得过且过等消极因素的影响也不可掉以轻心。一部分大学生参加活动不是以锻炼能力为目的,仅仅是为了综合测评加分;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理论功底不强,不明白人生的真谛,一部分同学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处在一种茫然混沌的状态中。调查中发现,部分同学觉得“学习无动力、生活无目的、无聊苦闷”;甚至有的学生不明白 “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三)贪图享乐,怯于奉献。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部分同学中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据调查,把金钱看作是人生首要目的同学的比例在近年来有所升高。在采访同学过程中,有不少同学认为金钱的地位十分重要,而赚钱的目的也只是为了个人私欲得到更好的满足,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奉献意识较为薄弱。
(四)强调自我,忽视他人。一些大学生曲解个性化教育的真正含义,以为提倡个性就是自我中心、自我设计、自我实现,把个人同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割裂开来,有的竟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他人和集体利益之上。在大学生的演讲稿和话语中运用最多的一个词汇就是“实现自我”。为了实现自我,部分学生对国家集体利益漠然置之;为了实现自我,部分学生喜欢独来独往,同学关系紧张;
为了实现自我,部分同学出现偷盗、借财物不还等损害他人利益;为了实现自我,部分同学考试作弊、弄虚作假;为了实现自我,部分同学畸形消费。自我意识的膨胀使个别学生相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意义就在于“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就使得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歪曲化。
三、对策思考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社会对大学生的关注程度普遍较高,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也会对国家、社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及时掌握大学生思想状况,倡导积极思想,正确引导学生思想意识走向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目前,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三个方面:一是社会,二是学校,三是家庭。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舆论报道等都会对大学生思想产生影响,这其中有好的影响,当然也有不利的一面。此时,学校导向就成为了决定学生意识走向的重要因素。那么学校改怎样正确引导学生呢? 新的历史条件和德育对象变化的新特点为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上出现的新问题,作为德育工作者要思考和研究的不仅仅是如何适应这种变化,更重要的是思考新形势下对大学生价值取向进行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建立一种新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
(一)抓好“两课”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层面存在的种种困惑与偏差,归结起来最根本的一点是由于他们对“政治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理解不够,对市场经济体制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改革及改革出现的问题不能正确看待,以及大学生自身对社会变化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造成的。因此,学校一是应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精神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教会学生运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与看待社会主义现实问题,提高自己的甄别力。二要以思想品德课为基础,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角度,正面回答和帮助学生认识大学期间学习,生活中碰到的一系列问题。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思想意识走向。每种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只有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及状况,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加强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是刻不容缓的一个大问题,虽然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一小部分思想道德与政治意识薄弱的学生,而大学生处于血气方刚、可塑性极强的时期,很容易就会受到不良思想的误导,有的甚至被图谋不轨的坏人所利用。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和
政治行为无论对现在还是将来的中国,均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学校应该把加强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首位,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培养教育学生的同时,全面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塑造大学生健康的内心世界,完善其人格和个性,全面提高素质无庸置疑应该作为大学生教育的重中之重,做到“德育为首,教育为本”。适时恰当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素质理念,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党的可靠接班人。
第五篇:毛概实践报告
关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调查小结
实践出真知,这是好多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但同样的,我们也仅仅停留在知道这句话的层次,到底它有着怎样的指导意义,我们也是模模糊糊的。。经过这次实践调查,我对此有了更深的了解。在以前,我一直不太相信实践能得出什么大道理来,就好比工地上劳作的工人们对各种工作了如指掌,他们实践了很多很多次,可是也没见他们得出什么真知,他们经过很多次实践未必能得出什么道理,而我只要去查看一下相关的书籍就可以轻而易举的了解到相关原理(在这里,并没有任何看不起工人的意思)。
在做调查报告前,我认真地查阅了资料,自以为了解清楚了实践调查的全部流程,应该会比较顺利的完成此次实践调查。可是事实是,中间碰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很多问题都在资料之外。而通过这次实践,我虽然没有得到类似定理,原理的东西,但我了解到了许许多多更具实践性的东西,我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真知吧。回想一下,真知并不是书上所讲的种种大道理,一味的教条主义正是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所以,实践出真知。
可能马克思也没有想到,150多年后的今天,马克思主义会像一股不可阻挡的风暴,席卷整个世界,每个人都知道马克思主义这个名词,就像当今世界每个人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一样。可是呢,知道并不代表了解,知道并不代表认同。这次抽样调查显示:在当代大学生中,54.8%的大一学生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经过一年的学习,大二,三,四学生只有23%左右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不甚了解;但是,不认同或者对马克思主义无所谓的学生占了30%
这是一个让人吃惊的比例,我不知道这是学校的悲哀,还是我们的悲哀。鲁迅先生曾所过,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不会有出路的。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将来的中流砥柱的我们,如果对马克思主义不认同,那又何来的国家发展。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现今我们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渠道主要是理论课堂的学习,新闻媒体的宣传,团委学校组织的活动等等。而调查结果显示,这些渠道并不是易于我们所能接受的。时代在进步,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进步,但我们的学习方式却没有太多实质性改变,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大学生普遍对马克思之类的课程不感兴趣的原因了。有一个故事说,掉了一块马蹄铁,输掉了一场战争;输掉一场战争,覆灭一个王朝。可见,一个小事件也会造成巨大影响。更何况马克思主义这种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呢?
我想,如何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