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杂想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杂想
今年夏天,从初中到了小学。第一次教小学,还是一年级数学。从十五六岁的大孩子一下子到了六七岁的小孩子。一切都要重新探索研究。如今半年的时间过去了。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一点点杂想。
一、想尽一切办法让一年级学生坐得住。
这里是农村小学,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里接受的都是极为不正规的教育。学生刚刚入学时,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做不到十几分钟就有喊饿的,喊渴的;课堂上忽然唱起了歌或者跑到别的学生那里去了的;没到下课时间尿裤子的。等等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进行了一下规范。
1、不停的提醒。上课先问学生:上课前都上厕所了吗?没去的快去。不停的提醒学生课间一定要上厕所。上课不能喝水,渴的话课件喝。上课不能无缘无故的唱歌。更不能随便下位。
2、利用小游戏锻炼孩子的定性。每当上课看见大部分学生坐不住的时候,我都会和学生做一分钟不动的游戏。到了后来学生都主动要求做不动的游戏,甚至主动加到了三分钟。
3、利用激励。每一节课结束时都表扬整节课表现好的同学,开始上课时,表扬上节课表现好的,让全班同学向其学习。
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大部分学生上课都能认真学习。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了。
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
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数学,学习数学有一定的难度。对数学的认识更是仅仅停留在1、2、3、4、5、6、7这些数上。对什么是数学还很陌生。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概念。通过通过直观演示和学具操作,帮助学生建立概念,理解法则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逐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要从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入手,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逐步脱离直观操作,达到抽象化,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如认识数4的实际意义,建立数学的概念,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出示图片(田野里,有4台拖拉机在耕地),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在干什么?让学生数一数,有几台拖拉机,有几位司机,然后把这幅画的意思连起来说一遍(板书4)。
2、在黑板上演示数量是4的实物,让学生数出各是多少,然后概括:刚才我们数的那些东西,它们的数量都是4,可以用4来表示。4可以表示4台拖拉机的4,4个玉米的4,4位老人的4,等等。
3、让学生利用学具,用小棒摆出正方形,通过观察和操作,明确正方形是有四条边围成的,并且有4个角。
三、正确的利用激励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刚开始上一年级热情很高,不用老师提醒学习都很认真。但是一个月多以后学生就逐渐的体现出不同了。并且学生来自四个不同的幼儿园。有些学生还好,会10以内数的加减法了,而有些学生却是连2加3这样的题都很困难。刚开始的时候还能跟得上。学了一个月以后逐渐的就跟不上了。有部分学生对数学渐渐地不怎么感兴趣了。为此我正确合理的利用激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尊重赏识不等同一味表扬。
在教学中尽量的的对学生用激励。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即时的口头评价鼓励学生,让学生们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势与进步很好,但一味的表扬与激励使学生往往对自己没有清醒和全面认识;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比如只听得表扬,不能听批评,盲目自在。而一听到老师的批评就丧失信心,大受打击,从而一蹶不振。尊重具有相对性,对一个人的尊重不等于一味顺从、迁就,尊重一个人就要严格要求他。因而,尊重不拒绝批评,课堂上教师随意的夸奖对学生起不到因有的积极作用,反而会降低教师表扬的权威性和价值性。在教学中我对学生该表扬的表扬,该批评的批评,并且让学生充分的自我激励和自我批评。
2、要进行适度的激励。
曾经看过一个这让的实验。有一位心理学家,他把学生分成两组,做同样一些数学题,对第一组的人,每做出一题奖1美元,第二组则完全不奖励,结果是第一组的学生做得又快又好。实验完成后,有一段空闲时间,学生喜欢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于是人们都猜测,第一组的学生有更多的人继续做题,因为奖励已培养了他们做题的兴趣,可实验结果却出乎人们意料,是第二组的学生更多。实验表明,过多外在奖励,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
3、激励更要延伸到课后。
对学困生的课后辅导与作业分析。我更把鼓励话语持在口中,因为学习成绩不佳,这些孩子内心已充满了自卑,这时,一句温暖的话语起到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四、教给学生正确合理的学习方法。
到了学期末单纯的兴趣已经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这个时候要教给学生正确合理的学习方法。
(一)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解题
在学生认识了数的概念的同时,让学生掌握“求总数”的加法应用题和“求剩余”的减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再让学生画线段图。让学生画图有以下几点好处:
1、促进学生仔细读题,弄清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2、学生通过画图,可以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一目了然。
3、借线段图,容易正确列式。
4、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应用题,分析数量关系做好铺垫。
如教学“学校有13个篮球,拿走9个,还剩几个?”当学生经过审题,实物图演示,明确了题中的数量关系,能运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寻找解法并正确解答后,可教给学生画线段图的方法:
(1)用 “一”表示一个篮球。
(2)学校有13个篮球,就画13个“一”。
(3)拿走9个用彩色粉笔标出9个篮球的长度并说明拿走9个篮球的长度。
(4)让求“还剩几个”,在图上相应的部分表示出来。
(5)让学生看图讲述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讲述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二)掌握口算方法,提高口算能力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一年级要切实打好口算基础,熟练掌握口算方法,提高口算能力。
1、教给学生正确的口算方法。
教学20以内的加法时,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进行加法的基本方法——凑十法。教学时,要注意通过练习,指导学生发现规律,找出最优的口算方法,达到脱口而出。如:9+2=11;9+3=12;9+4=13;9+5=14;9+6=15;9+7=16;9+8=17;9+9=18。启发学生把得数个位上的数和9加几中的几进行比较,从中发现,9加几得数都得十几,而十几中的几是比9加几的几小1,根据这一规律,使口算速度得到迅速提高。
2、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尽可能的锻炼学生的口算能力。
想要学生口算好,最关键是要充分的锻炼。在日常教学中,每节课的开始我都会和学生玩各种各样的口算游戏。在完成每堂课的课堂任务的空余时间。让学生互玩口算游戏。
(三)参加生活实践,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许多学生在入学以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了。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如:模拟一个“小小营业员”的情景,再现买卖物品的生活片断,使学生在游戏中加深了对人民币元、角、分的认识,课后还布置了一个特殊的家庭作业:和妈妈一起去菜场买菜,超市购物,帮妈妈付钱,第二天交流买东西的情况。这样,既有助于课本知识的消化、理解与吸收,又能开阔眼界。学生从中深刻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更体验到了学习本领后得以运用所带来的喜悦。
上完“分类”课以后,布置学生到书店、超市等地方进行调查,看看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再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东西,叫学生扮演商场小经理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归类。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
以上是我数学教学中的一些杂想。通过上面这些方法学生从能坐住到正确的认识数学,到对数学产生了深层次的兴趣,到掌握了学习数学的一些方法。最终提高了自己的数学成绩。
第二篇:教学杂想
从第一天走进大学的课堂就暗暗想着:在这儿,我一定得学好本领,以后让我的学生可以“桃李满天下”。
在走上讲台的第一天时,我发现:一切都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好,自己学的本领突然之间变的毫无用处,孩子们像一个个活泼的小鱼,让你抓不住,他们的理解方式和大人的完全不同,他们的答案你会觉得好玩而富有“哲理”,你会突然觉得小时候的自己很笨,接受的知识到现在也不知道“为什么”……
在从事数学教育的几年时间里,我不断摸索孩子,摸索教育,创新课堂,提升自己,努力的让自己变成一个合格的教师,让自己的课堂可以更精彩。我喜欢寓教于乐的教学课堂,喜欢和孩子们一起“玩”数学,喜欢听到下课铃响时,孩子们笑着说:啊!下课啦!说明孩子们这节课是快乐而幸福的度过的,相信他们也可以学的好。
虽然是民办学校的一名老师,但我觉得我们的担子比公立学校的老师更重,这里的孩子没有很好的家庭环境和学习条件,但他们有权利享受最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他们需要老师更好的培养。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教会他们该怎样做人,让他们学会学习,将影响他们的一生,更重要!目前,我担任着二(3)班的班主任。虽然是二年级的孩子,但他们真的已经很懂事了,很多道理他们都明白,只要你耐心的用他们的理解语言和方式讲解清楚,他们都可以做好。有时他们说出的话、做的事真的会让你惊讶而欣慰,当你融入他们时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快乐,你会觉得拥有他们是快乐的。记得我们班在完善班级建设时,一位学生被选为班级优秀生形象时家长给孩子写的寄语是: 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希望孩子可以快乐的成长!我觉得写的非常的好,既表明了对孩子学习的关注,又体现了对孩子教育的全面理解。是啊,学校是孩子的第二家,那老师就是他们第二个“爸爸和妈妈”,真希望孩子的这两个“爸爸和妈妈”可以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而不是一方面努力,或者各忙各的。共同为孩子建立一个个小的目标,陪着他们一起去努力实现,在他们成功时给予一定的奖励,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他们失败时不忘陪他一起寻找原因,共同克服。孩子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多半很差,需要我们共同去监督和教育,让他们可以不断完善自己。
学校是一个大家庭,而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天生的独特性,如果爸爸妈妈们能每天抽出一点点时间耐心的关注自己的孩子,你的孩子将来一定会很棒,你会在每天的一点点中感受到他们的变化和进步。请相信您的孩子!
以上是我的一些薄见,理解肤浅之处请谅解。我将更加用心的努力完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
李会
2013/4/21
第三篇:教师节杂想
教师节杂想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如约而至,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学生们想到各种方法向老师祝贺。
祝贺,可能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送点什么东西呢?孩子们为这份“沉甸甸”的礼物可谓煞费苦心。我也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收到了学生们的礼物:李瑶瑶、邵宪、孙清璐、徐鑫杰自制的贺卡,张毅、赵淑佳、周洪光、王鑫鹏、王晓敏、吴亚轩、曹艺璇、王金宇、王艺菲、魏逸飞、邢程等等同学的礼物,还有邢超勇、孙玉琪、张凯旋、王宇、孙雪玉等等同学在作业本上:教师节快乐!几个醒目的大字;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学生的祝福短信。当一个个名字敲下的时候,我眼角有些湿润,心中充满着感动!因为孩子们心中有我,我对孩子的爱得到了回报。比如张毅、徐鑫杰、张凯旋班里暂时学习后进的学生可能是第一次给老师送礼物,我能感到他们心中对我的喜爱。因为我看他们的时候,我就觉得他们很优秀,毕竟学习成绩仅仅是一名学生的一方面的表现。你爱学生,学生才会爱你!这又让我想到徐鑫杰的家长,从来不开家长会,学年末最后一次家长会,给我发了一条短信:乔老师,晚上有事,不能去开家长会,向你请假。另外希望你跟班走,继续教鑫杰。“作为老师,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学生喜欢,家长信任。
反过来,肯定也有一些不喜欢我风格的学生,所以我应该尽可能考虑到每一位孩子的感受,做到因人而异,让他们尽可能的在我的课堂里开心、快乐,能学到有价值的知识。想到这,我想到自己身上的担子重了起来:我可能没法让每一位学生喜欢我,但我应该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喜欢我,那些不喜欢的,我也要竭尽所能开导教育他们,至少我应该做到:学生别在我手里给耽误了。
另外关于礼物,虽然我一直教育学生:要注重内心的感恩,而不要拘泥于形式。但当我收到学生的礼物时,内心还是会很开心,大概虚荣心在作怪吧。学生买的礼物,肯定是家长陪着,到处东挑西选;学生自做的贺卡,别别扭扭的贴着:教师节快乐,可以想象自己在家,拿着剪刀,裁剪着一个个倾注感情的字;然后小心翼翼的贴着自己想想最完美的设计。当想到这里,我们如承受得起孩子们的情谊!
孩子们,老师想说:担待老师一些做的不当的地方,老师内心没有恶意,只希望他教的每一位孩子都成才!
第四篇:赏《飘》后杂想
~-4-9
屋外下着淅沥小雨,屋里洋溢着平静的音乐,我独自一人静坐在书桌前看完《飘》的最后一章节,合~,心中不免对美国女作家玛格特·米切尔产生崇拜之情。
《飘》从写作艺术上来说,不愧于世界名著之一,小说极富于浪漫情调的构思,细腻生动的人物和场景的描写揭示出超乎作者主观愿望甚至与之相勃的内容。
从《飘》的内容上说描写的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的社会现实,以“乱世佳人”思嘉莱为主线,描写了几对青年的爱情纠葛。思嘉莱为主线,描写了几对青年的爱情纠葛。思嘉莱年轻貌美,但她的所作所为显示了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某些本质特征:残酷,贪婪,自信:为了振兴家业,她把爱情和婚姻作为交易,三次婚姻没有一次出于真心:后来才终于明白她一直念念不忘的艾希礼懦弱无能,倒是自称与她同类的瑞德值得爱。
读罢这部巨作我仍沉浸在小说中,似乎自己是女主人公思嘉莱的一位朋友,了解她。记得莎士比亚曾说过“女人啊女人,华丽的金钻只会让你剩下势力的伤,傲慢的香和撩人的芬芳”这句话近几年来我一直深深的印在心里,除了此话十分优美之外,更点出了一个人生的真谛。女孩温柔的天赋,独有的天真在当今这样的社会上在金钱权利的引诱下或许真的只剩下“傲慢的香和撩人的芬芳”正如思嘉莱一样到最后才发现真爱就在身边。
我涉世不深,本没有任何理由来过早的谈人世间最纯洁的情感--爱情,但是看罢《飘》心中不免有些遐想,不管是通过新闻,访谈类节目,还是周遭发生的一些事情都让我对当今所谓“爱情”有自己的看法。梁祝似的两小无猜,单纯简单,还是《巴黎圣母院》中执着低调,或许只会在小说中才能真正演绎,爱情一词才能得到真正的诠释。
思嘉莱的悲剧应该让它结束,处于新时代的我们应该似《简·爱》中简·爱追求道德上的完善,坚持着个人的独立性,纵使在爱情与此发生冲突的时候也是如此。让爱变回它原来的面目,让女性恢复天真善良的秉性。
“获得了整个世界而失去了自己的灵魂。”我们要重拾灵魂,正如《飘》中所说"明天真正的自己会变
第五篇:关于社工的杂想
毕业于非名牌大学,选择了“社会工作”这样一个尴尬的专业,考研或者工作都是让人很头疼的事情。找对口工作,真的愿意去吗?报考MSW又为了什么?又是否可以“曲线救国”?
临近毕业,我们找不到目标,曾经基于专业所设想的“春天的梦”也仿佛渐渐破灭了。有人认为我们这些毕业生太现实、太过浮躁,关注的都是物质上带给自己的利益,丢弃了梦;有人说社工这个专业,它从来带给人的只是理想,因为它脱离了社会的现实;也有人在质疑:政府是否真的改变了管理,提倡扶持社工的计划是否真的落实全面?种种制度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否已经解决?我很困惑……
大学四年,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只能学习纯理论知识,只学会应付考试的能力,如何真正实践,真实的面对案主,我们缺少能力?我想这不仅仅是我所在的这一所高校,相信在众多的高校里,同样也缺少这些相关的科学性实验设备,缺乏专业性的教学人才,从始至终都还是停留在书本,只停留在想象力上,也正是带着这个“梦”我们走到了毕业,面对现实,才哑口无言。请问,大学的力量和号召力在哪?缺少硬件和软件,社工怎么能抬头?
再看当下的社工机构,一方面缺少专业的社工人才,另一方面缺乏充足的活动资金,而后者又往往是前者的原因。就以合肥这样的二、三线城市为例,市政府购买的服务很有限,而机构数量众多,往往只有通过竞标的方式决定资金归属者,然而缺少政府投入的机构不得不以销售服务模式取代专项服务模式,其中的专业性从何考量?一人独食和众人分蛋糕的模式,孰优孰劣?
谈人,我想人从来都是现实的!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当获得的低层次的需求,才能更进一步获得更高层次的需求。只有在自己的物质、安全获得保障才会有可能追逐梦想。而社工,就是一个梦,一个“助人自助”、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梦、追求社会和谐的梦。当然我确信有唯梦追求者,但大多数还是现实、物质的社会人。所以这就回归到上面的话题,这就需要政府有力扶持、企业等其他社会力量的支持,一个缺乏社会认可仅仅依靠权威的专业,是站不住脚的。
在社工这条道路上,我们任重道远,在此向所有工作在一线的社会工作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