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与反思
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
张二生 江西省信丰县信丰中学 341600 【内容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信息技术越来越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应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倡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有机整合,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高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本文拟就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结合高中数学教学的实际,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同行商榷。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信息技术 微课 数学课堂 反思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产生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可以创造各种生动具体的数学情境,提供丰富多彩的数学信息,为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一个独天得厚的优越条件。
如何做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有机的整合呢?
一、利用信息技术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主要目的是丰富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促使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应当使所有学生都在自己的数学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工具,如计算器、计算机、多媒体实验室以及互联网等,使学生充分发挥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例如:在讲授高中数学必修2中空间几何体三视图相关知识时,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利用空间图形的分、合、转、并、移、裁、展等多种形式的动画,结合有关必要的解说和优美音乐,传授教学内容,使学生能身临其境,产生立体效应。
此外,还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存储功能,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等预先存储在电脑当中,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利用几何画板强大的即时作图功能可以将解析几何中的图形展现出来,动画演示圆锥曲线形成过程。通过计算机软件,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信息实现实时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段文字、某个图形出现;也可以在任何时
刻隐去;可以随机作出图像;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干预,象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例如讲授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通常是在教师(或教科书)的要求下,学生用“描点法”作出有限的几个特殊函数的图像,然后就让学生观察这几个图像来讨论函数的性质。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为什么要画这几个函数的图像,为什么有限的几个函数图像就可以代表一般的,为什么要把底数a分为0<a<1和a>1两个区间等等,都是不得而知的,所以对结论的正确性也不一定完全相信,学习过程比较被动。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的作图功能,先引导学生随意地取a的值,并在同一个坐标系内画出图像。作图过程中,学生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底数a是如何影响函数 的性质的。这样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主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情境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了解知识主题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完成主题的动机。
1.创设学习的情境。在上课之初,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一进课堂就想学。例如:在讲授高中数学必修3第三章的几何概型时,我用计算机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一对恋人相约晚上8点到9点见面,先到者只等候20分钟,过时可离开,求两人能见面的可能性大小。这是常见的约会问题,学生学习的兴趣立即被调动起来了,认真听讲。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就是这样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平时在生活中碰到的场景搬进了数学课堂,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创设应用情境。学是为了用。例如:在讲授高中数学必修2第一章空间几何体中旋转体时,课本有一道题是观察图中纸篓的几何特征,探究出它是如何形成的。学生观察图像时可得出是一个旋转体,但是由何图形旋转得出则引起讨论。此例中,我用几何画板设计了几个可旋转的图形,学生纷纷尝试旋转这些几何体,或在此基础上自行添加边线等几何要素,探求解答。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把学生平时在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搬
进了数学课堂,通过形象、具体的事例构成一个动态、仿真的学习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培养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三.借助“微课”等新型信息技术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课后得到知识的巩固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微课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应用,现在网络通讯的发展和微机的普及已经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教师把学习中的重点和疑难问题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网上,学生便可以随时点播学习,其优点有一下几点:
(1)微课短小精悍,一个议题,一个重点,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计,非常适合学生自学。
(2)时间和地点可以选择,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只要有学习的愿望即可实现。
(3)适应不同的学生,视频播放快慢课一调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的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视频的快慢。
(4)由于视频可以反复播放,使那些平时反应慢的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的反复观看,较好的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
微课也在促进教师业务成长和教学研究,制作微课就是微研究的过程,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制成微课,简单实用,本身就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通过微课可以进行资源的积累、分享和交流,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业务成长。
四.借助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讲清一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开展“数学建模”的学习活动,设立一些反映数学应用的专题课程,即把数学应用教学当作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数学的应用自然地融合在平常的数学中。教学中应体现知识的来龙去脉,适当介绍数学内容与其他学科日常生活的联系,通过数学实习、实验、研究性学习等活动引导学生亲自利用数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而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在搜集、整理、描述、探索和创造中建立问题的模型,通过研究模型而解决相关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为人们解决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简捷、廉价的手段。例如我在算法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尽可能上机尝试,上机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算法的兴趣,不但可以检验算法的正确性以及算法的好坏,而且还可以通过改进算法而引起学生对算法的更深入思考;要求学生能够用学过的vb语言自编一些实用小程序,体会算法的实际应用。在概率统计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计算器和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绘制图表、图像等还可以进行模拟实验:如利用几何概型,并通过随机模拟方法可以近似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如上一题,有的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模拟实验近似计算出了曲边梯形的面积。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共同体验着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新奇和喜悦。但是,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去反思。
一.从教师角度反思
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较弱,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很多教师只有在开公开课或学校要求时才使用信息技术,根据学生学习需要经常使用的是少数。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应用信息技术的总体水平偏低。目前,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已经学习了基本操作和一些软件使用的基础知识,但应用水平不高。二是应用信息技术的目的不明确。多数教师仅仅利用信息技术来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没有在改革数学事实的呈现方式、改革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突破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上下工夫。
《课标》把“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列为基本理念之一,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
产生深刻的影响”,“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因此,数学教师要加强学习,认识到研究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感。一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一个个具体的教学任务;二要通过观摩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研究课,研究优秀的课堂实录,借鉴先进经验提升自己设计教学活动的水平;三要养成教学反思习惯,分析问题、积累经验,使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四要努力提升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要认识到在数学探究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基础课学习的重要补充。
二.客观认识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既是数学的特点,也是数学的优点。正如《课标》所说,“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教育应“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信息技术推进了数学教学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空间,体现了数学内容呈现方式直观化、探索过程多样化和抽象问题具体化等优势,但我们不能用“直观化、具体化”取代抽象的数学思维,直观演示不能取代空间想象。实验探索得到的结论,或由实验启发得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必须经过严谨的数学推理才能验证其正确性。《课标》在告诉我们要克服“双基异化”倾向的同时提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双基’”概念,我们要认真学习、体会。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时,认真研究数学教学的自身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考虑哪些活动适宜在各种信息技术平台上进行,哪些活动必须离开计算机;哪些运算可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哪些运算必须安排笔算训练。要合理安排教学进程中每个步骤,适时、适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同时要考虑到制作课件的效率,以尽量少的投入换取尽可能大的教学效益。
数学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使得数学能够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前景创造价值,同时也为数学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总之,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无疑将是信息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数学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数学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结合,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提高了学生数学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叶尧城 主编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北师大版
第二篇: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与反思1
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与反思
姓名:于航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81.03.24 学历(学位):大学本科(学士学位)
专业职称:中学一级
通信地址:沈阳市铁西区南七西路二十二号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hangyu521373@163.com
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与反思
于航
沈阳市第三十六中学 110024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产生深刻的影响。课程标准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教学内容,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有机整合。这种作法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数学课程中,在内容上“把算法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相关部分”,这就使得信息技术实质性地成为数学课程教与学的必要工具,掌握信息技术已成为学好或教好数学课程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信息技术 数学课堂 作用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的融入利用创设新颖的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将从教师讲授为主转为从学生动脑、动手自主研究、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为主。把数学课堂转为“数学实验室”,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我在上《对数函数及其性质》这节课时,安排学生到机房进行上机操作,学生利用《几何画板》数学软件探究对数函数图象及其性质,通过亲自动手绘制对数函数的图象改变a的大小,认识指数函数的变化规律,总结出了对数函数的性质;还有的学生进一步探究出了指数函数图象与对数函数之间的关系。
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求知欲望非常强。因此可见,信息技术的使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他们主动地学习和发展
二.借助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思维,使思维“可视”。
信息技术可以发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更高效的概念与能力。它能够展示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变静为动等。学生可以达到传统途径下无法实现的领悟层次,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更好的训练,而且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展思维和直觉思维。例如:我在讲《点的轨迹求法》时有这样一题:已知一条定长线段L其两个端点分别在x轴和y轴滑动,求线段中点的轨迹方程。学生们利用《几何画板》作出了图形探测出中点轨迹并求出了方程。还有的学生进一步探测线段上其它点的轨迹。又如在讲《曲边梯形面积求法》时,有这样一题:已知函数y=9-x2求在[0,3]上与坐标轴围成面积。我利用《几何画板》展示“以直代曲”“逼近”的过程,学生从中体会“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是求曲边梯形面积的基本步骤,理解定积分的概念。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传递动态使思维“可视”,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提供直觉材料,为发展学生数学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感性准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发现、猜想、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计算器和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猜想论证、探索与推理、问题的提出与分析解决、计算与检验等,从加深对数学概念、思想、方法的理解,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互相启迪中磨炼意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和良好个性品质。
三.借助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讲清一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开展“数学建模”的学习活动,设立一些反映数学应用的专题课程,即把数学应用教学当作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数学的应用自然地融合在平常的数学中。教学中应体现知识的来龙去脉,适当介绍数学内容与其他学科日常生活的联系,通过数学实习、实验、研究性学习等活动引导学生亲自利用数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而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在搜集、整理、描述、探索和创造中建立问题的模型,通过研究模型而解决相关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为人们解决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简捷、廉价的手段。例如我在算法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尽可能上机尝试,上机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算法的兴趣,不但可以检验算法的正确性以及算法的好坏,而且还可以通过改进算法而引起学生对算法的更深入思考;要求学生能够用学过的vb语言自编一些实用小程序,体会算法的实际应用。在概率统计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计算器和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绘制图表、图像等还可以进行模拟实验:如利用几何概型,并通过随机模拟方法可以近似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如上一题,有的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模拟实验近似计算出了曲边梯形的面积。数学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使得数学能够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前景创造价值,同时也为数学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共同体验着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新奇和喜悦。但是,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去反思。
1.从教师角度反思
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较弱,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很多教师只有在开公开课或学校要求时才使用信息技术,根据学生学习需要经常使用的是少数。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应用信息技术的总体水平偏低。目前,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已经学习了基本操作和一些软件使用的基础知识,但应用水平不高。二是应用信息技术的目的不明确。多数教师仅仅利用信息技术来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没有在改革数学事实的呈现方式、改革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突破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上下工夫。
《课标》把“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列为基本理念之一,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因此,数学教师要加强学习,认识到研究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感。一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一个个具体的教学任务;二要通过观摩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研究课,研究优秀的课堂实录,借鉴先进经验提升自己设计教学活动的水平;三要养成教学反思习惯,分析问题、积累经验,使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四要努力提升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要认识到在数学探究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基础课学习的重要补充。
2.客观认识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既是数学的特点,也是数学的优点。正如《课标》所说,“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教育应“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信息技术推进了数学教学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空间,体现了数学内容呈现方式直观化、探索过程多样化和抽象问题具体化等优势,但我们不能用“直观化、具体化”取代抽象的数学思维,直观演示不能取代空间想象。实验探索得到的结论,或由实验启发得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必须经过严谨的数学推理才能验证其正确性。《课标》在告诉我们要克服“双基异化”倾向的同时提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双基’”概念,我们要认真学习、体会。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时,认真研究数学教学的自身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考虑哪些活动适宜在各种信息技术平台上进行,哪些活动必须离开计算机;哪些运算可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哪些运算必须安排笔算训练。要合理安排教学进程中每个步骤,适时、适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同时要考虑到制作课件的效率,以尽量少的投入换取尽可能大的教学效益。
数学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使得数学能够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前景创造价值,同时也为数学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总之,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无疑将是信息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数学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数学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结合,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提高了学生数学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叶尧城 主编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
第三篇: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与反思1
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与反思
路朋超
淮安市钦工中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产生深刻的影响。课程标准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教学内容,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有机整合。这种作法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数学课程中,在内容上“把算法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相关部分”,这就使得信息技术实质性地成为数学课程教与学的必要工具,掌握信息技术已成为学好或教好数学课程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信息技术 数学课堂 作用 一.对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一些思考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的融入利用创设新颖的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将从教师讲授为主转为从学生动脑、动手自主研究、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为主。把数学课堂转为“数学实验室”,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我在上《对数函数及其性质》这节课时,安排学生到机房进行上机操作,学生利用《几何画板》数学软件探究对数函数图象及其性质,通过亲自动手绘制对数函数的图象改变a的大小,认识指数函数的变化规律,总结出了对数函数的性质;还有的学生进一步探究出了指数函数图象与对数函数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求知欲望非常强。因此可见,信息技术的使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他们主动地学习和发展
(二).借助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思维,使思维“可视”。信息技术可以发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更高效的概念与能力。它能够展示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变静为动等。学生可以达到传统途径下无法实现的领悟层次,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更好的训练,而且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展思维和直觉思维。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传递动态使思维“可视”,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提供直觉材料,为发展学生数学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感性准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发现、猜想、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计算器和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猜想论证、探索与推理、问题的提出与分析解决、计算与检验等,从加深对数学概念、思想、方法的理解,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互相启迪中磨炼意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和良好个性品质。
(三).借助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讲清一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开展“数学建模”的学习活动,设立一些反映数学应用的专题课程,即把数学应用教学当作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数学的应用自然地融合在平常的数学中。教学中应体现知识的来龙去脉,适当介绍数学内容与其他学科日常生活的联系,通过数学实习、实验、研究性学习等活动引导学生亲自利用数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而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在搜集、整理、描述、探索和创造中建立问题的模型,通过研究模型而解决相关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为人们解决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简捷、廉价的手段。例如我在算法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尽可能上机尝试,上机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算法的兴趣,不但可以检验算法的正确性以及算法的好坏,而且还可以通过改进算法而引起学生对算法的更深入思考;在概率统计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计算器和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绘制图表、图像等还可以进行模拟实验:如利用几何概型,并通过随机模拟方法可以近似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数学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使得数学能够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前景创造价值,同时也为数学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二.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反思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会不会降低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一分为二的看,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能否发挥提高学生思维的作用,关键在于整合的方式,方式恰当就会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方式不恰当就会降低学生思维能力。比如说,目前一些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时还是习惯于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整合”。这种整合实际上是一种简单的把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的组合。常见的形式就是用PPT展示教学内容。教学的思路已经固定在事先做好的课件上,留给学生的探究、思索空间几乎为零。表面上应用信息技术实质上等于“黑板搬家”,还是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讲授。这种组合很显然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我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应该是开放的、教学组织架构的整合。我们是利用信息技术,而不是被信息技术所左右。例如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是三角函数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方法是将A、ω、φ代入有限个值,观察各种情况时的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而利用几何画板则可以以线段k、l的长度和c点到x轴的距离为参数作图,当拖动两条线段的某一端点(即改变两条线段的长度)时分别改变三角函数的初相和周期,拖动点A则改变其振幅,这样在教学时既快速灵活,又不失一般性。但是教学结构如果是教师演示,总结。虽然比传统教学生动形象有说服力,但是学生并没有参与亲身体验过程,换句话说就是对学生的思维触动不大,学生仅仅是看到了变化,知道了规律而已。同样应用几何画板,如果我们改变教学结构。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局域网进行猜想、交流并共同利用信息技术做数学实验验证猜想。再通过网络收集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整个过程教师只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合作者,学生遇到困难的指导者,学生得出成就的评价者。所以信息技术能不能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并不在于信息技术本身,关键在于我们是用什么理念把信息技术融合到我们的教学环节中。
(二)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容量是否意味着能提高质量?提高效率是否一定能提高效果?
目前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知识容量增大,内容更加丰富。按传统教学讲授很多人都感到课时紧张。于是形成了一个一致的观点,教学应该多用课件,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在40分钟内解决更多问题。我不完全赞同这种观点,也不完全否定这种观点。还是一个关键点,在于你怎么用信息技术,也就是你怎么把信息技术整合到你的课堂框架中。例如再讲受统计案例时,教学容量大,数据计算繁琐。我想大多数教师一定会选择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常见的一种教学结构设计成,展示问题――分析问题――利用Excel计算。我个人认为这种教学方式不是有效的。容量是增加了,但是只是象看电影一般“经历”了一遍,这样之后对统计的过程和本质理解多少呢?新课标对现有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目标产生强烈冲击,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将成为主体。而这些能力包括:①信息处理(获取、组织、操作和评价)的技能;②问题解决能力;③批判性思维能力;④学习能力;⑤与他人合作和协作的能力。教学目标强调以真实性问题为学习的核心,这样,就要求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40分钟一堂课,学生都坐在教室中听课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必须以项目和问题为单位,对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重新设计和规划。比如上述的统计案例的教学,我们可以尝试“任务驱动—探索—交流”模式.把统计的方法、统计的思想教给学生后,给学生一个任务作为驱动,例如性别是否与数学成绩的高低相关。由学生分组参与统计的全过程,数据分析时应用信息技术。我想,学生经历一遍统计的真实过程,远比在课堂上练习10道习题的效果要好。但不容否定的是,信息技术在例如题目展示,问题背景介绍等方面会比传统教学高效、形象,但我们同样要注意,这种展示不能代替思维过程,分析的过程还应该用传统方式展现较好。
(三)是否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与信息技术整合? 这个问题我认为是否定的,我们整合的基本原则是为了使学生利用这种整合更好的理解数学的本质。不要认为新课改就一定上课必须用课件,否则就不是新课改。笔者曾在讲授必修2立体几何部分做过对比试验,自变量选取是否使用信息技术,因变量选取同步的测验成绩,得到的结果是这一部分刻意使用信息技术会导致成绩下降而且方差较大。我认为,有时动态的课件并不一定代表着有动态的课堂。信息技术使得三维直观图在电脑上旋转、平移、分解、组合。这一切看上去很有吸引力,很直观。但是是否能真正培养学生空间感呢?课标对立体几何的定位是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我认为,立体几何这一部分的教学还是应该多用传统的教具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空间线、面的位置关系,动手展开自己制作的几何体并计算表面积。数学教学同其它学科教学一样,选择教学模式要根据教育对象、教学内容以及现有的教学条件。为追求“新”而在教学过程中盲目加入“信息技术”因素对实际教学效果是没有意义的。使用信息技术不等于要抛去传统手段。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把握好信息技术的“度”需要我们三思而后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要认识到,是有了整合的要求才会有教材结构的变革,而绝不是我们为了适应教材的改变才产生整合的要求。我们能否继续做更为大胆的尝试,把线性化的数学结构打得更碎一些,去利用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尝试一种单元主题式教学。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叶尧城 主编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苏教版
第四篇: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化教学的普及,多媒体教学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教法的改革带来了契机。精心制作课件,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成了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教育部决定,在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融合,这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应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环境和有利工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数学教师应从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一样自然流畅。数学的逻辑性很强,而高中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运用多媒体等信息化手段,可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
一、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的最主要动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唤醒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高中生受外界的影响集中力差,教师在教学中,借助色彩鲜明的图片、实物等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注意力。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起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强烈的欲望。在教师的启发下,唤起学生的愿望,诱发学习的动机。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数学并不难,从而真正喜欢上数学。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抽象为具体,揭示数学规律
旧的教育理念:教师按照教材教参来备课上课。课上教师把已证的定理细细讲解,并让学生仿照去做,教师占主动,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学效果欠佳。信息技术具有集信息于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的特性,改变了传统的“粉笔+黑板+一张嘴”的信息单一形式。信息技术的应用打破了教师“注入式”的教学观念,营造了一种互动、无权威性的教学环境。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师生共同研究,得出结论。概念是数学的基础,它舍弃了具体形象的支撑而升华为抽象的文字。高中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对某些概念无法通过文字来理解,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铺路搭桥,降低思维难度,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还可抓住重点反复操作,从而得到正确结论。借助多媒体的色彩、闪烁、声音、动画演示,不仅能激起学生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表象,促进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使学生总是处于思维活跃状态。在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而是学生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支持者。
三、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1.变难为易,突破教学重难点
数学知识多是抽象的,有的知识仅靠教师用语言去描绘很难深入理解,再加上高中生知识贮备有限,缺乏生活经验,往往据事物的外部特征作出判断。在他们的头脑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过程仍然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借助多媒体不仅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而且突出了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降低了学科难度,使学生不再为学数学而烦恼。
2.在乐趣中学,巩固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老师讲、学生练,单调乏味,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为节省课上时间,增加练习量,教师把练习题抄在小黑板上或写在幻灯片上,这些传统的媒体都较枯燥,让学生感觉到是在“题海”里游泳。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计算机传递信息量大、速度快,再加上生动的画面、活泼的语言,使学生把做题当作一种乐趣而乐此不疲。通过反馈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同时获得“独立发现的愉快体验”,从而不断提高内驱动力。通过娱乐性的练习,学生轻松巩固了已学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性强等特性,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图文并茂、静动结合等优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重难点,巩固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在数学知识与学生思维之间起到了移花接木的作用。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的整合与传统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相比,具有许多优越性,但信息技术的运用并不能完全替代课堂教学,既要考虑使用电教技术的实际条件,又要考虑如何更有效地服务教学。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与任务等因素,选取信息技术的最佳作用点,教师、学生和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才能和谐互动。发挥多媒体的长处,关键还是教学设计。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是大前提。多媒体课件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利用它能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但它只能作为工具,不能替代教师。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使用多媒体课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数学的主人。
第五篇: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教学预设与生成进行分析和反思
一、指导思想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加完美。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
(二)至公式
(六).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
(二)、(三)、(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
(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 与、、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
(二)、(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10)班全体同学,本班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
(2).能力训练目标: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
(3).创新素质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2.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六.教法学法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 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者苦心钻研、认真探究.下面我从教法、学法、预期效果等三个方面做如下分析.1.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知识,更主要作用是为了训练人的思维技能,提高人的思维品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还给学生“时间”、“空间”,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尽力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2.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很多课堂教学常常以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以便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点,却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需要时间消化,进而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
趣与热情.如何能让学生最大程度的消化知识,提高学习热情是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引导学生的学法为思考问题 共同探讨 解决问题 简单应用 重现探索过程 练习巩固.让学生参与探索的全部过程,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之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自主学习.3.预期效果
本节课预期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证明过程,掌握诱导公式,并能熟练应用诱导公式了解一些简单的化简问题.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1.复习锐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数值; 2.复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3.问题:由,你能否知道sin2100的值吗?引如新课.设计意图
自信的鼓励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简单易做的题加强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热情,具体数据问题的出现,让学生既有好像会做的心理但又有迷惑的茫然,去发掘潜力期待寻找机会证明我能行,从而思考解决的办法.(二)新知探究
1.让学生发现30角的终边与210角的终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和2100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3.Sin2100与sin300之间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
由特殊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容易了解,实现教学过程的平淡过度,为同学们探究发现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做好铺垫.(三)问题一般化 探究一
1.探究发现任意角 的终边与 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
2.探究发现任意角 的终边和 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关于原点对称;
3.探究发现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设计意图
首先应用单位圆,并以对称为载体,用联系的观点,把单位圆的性质与三角函数联系起来,数形结合,问题的设计提问从特殊到一般,从线对称到
0
0
点对称到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逐步上升,一气呵成诱导公式二.同时也为学生将要自主发现、探索公式三和四起到示范作用,下面练习设计为了熟悉公式一,让学生感知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敢于挑战,敢于前进 学生自主探究
1.探究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又有什么关系; 2.探究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过程的再现是深刻记忆的重要途径,在经历思考问题-观察发现-到一般化结论的探索过程,从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深入脑中,此时以类同问题的提出,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重现了探索的整个过程,加深了知识的深刻记忆,对学生无形中鼓舞了气势,增强了自信,加大了挑战.而新知识点的自主探讨,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充满了极大的挑战.彼此相信,彼此信任,产生了师生的默契,师生共同进步.展示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 诱导公式
(三)、(四)给出本节课的课题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
设计意图
标题的后出,让学生在经历整个探索过程后,还回味在探索,发现的成功喜悦中,猛然回头,哦,原来知识点已经轻松掌握,同时也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小结.课后反思
对本节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本人反复阅读了课程标准和教材,针对教材的内容,编排了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亲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积极投入到思维活动中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在逐渐展开中,引导学生用已学的知识、方法予以解决,并获得知识体系的更新与拓展,收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尤其是练习的处理,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感受“观察——归纳——概括——应用”等环节,在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展开思维,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提高了学生主体的合作意识,达到了设计中所预想的目标。
然而还有一些缺憾:对本节内容,难度不高,本人认为,教师的干预(讲解)还是太多。
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于一些较简单的内容,应放手让学生多一些探究与合作。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教学因素,都在不断更新,作为数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设计
课堂教学,关注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使教学过程更加切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用全新的理论来武装自己,让自己的课堂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