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板栗镇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模式
一、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设计和组织教学的理论,通常以简化的标准样式表达出来。掌握了教学模式,就是掌握了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观念和原理,就不会在学习别人经验时,仅仅停留在一招一式的模仿上,就会抓住其精髓,在运用时举一反三。
在新课改背景下,思想品德课无论是课标、教材、评价等方面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模式也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结合本校教学实践,初步形成本校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称之为“感悟-导行”模式。这就是从感知具体事物(事例)入手,领悟道德知识,通过内化,形成道德动机,并通过对行为方式的指导,帮助学生深化道德认识,提高行为能力。这一教学模式的学习图式是:感知材料→领悟道理→化为行动
从这一图式中可以看出:首先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听讲、阅读、观察等方式感知材料(课本中的实例、故事及直观材料等),在感知的过程中受到情感上的感染,运用归纳思维,从大量的生动具体材料中归纳出道理,从而达到领悟道德知识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主要是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能力的训练,从而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这一教学模式的建立符合儿童思想道德的形成规律,在思想品德结构中,知、情、意、行几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其中一定的道德认识是前提,形成道德行为是出发点和归宿,道德情感是促进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动力和纽带,而道德意志则是保证。在“感悟-导行”教学模式中,正是从激发情感入手,以领悟道德认识为核心,并以指导道德行为为归宿,比较答合知、情、意、相应发展的理论,也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两次飞跃的理论。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结构
思想品德课“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结构可以分为四个基本环节。第一环节:动机产生--通过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产生学习动机。
第二环节:感悟归纳--通过阅读课本,感知材料,启发思考,让学生领悟道理,并归纳出道德认识,掌握教学重点。
第三环节:演绎深化--通过联系实际,举一反三,印证所学的知识道理,深化道德认识。
第四环节:操作延伸--在提高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观点来评价具体行为或现象,以提高其道德评价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通过练习来提高其道德评价能力,并向课外延伸,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思想品德课“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结构框架,可用以下图式来表示:
教学目标
教师:
激发动机
→ 启发感染 →
引导举例 → 指导操作
↓
↓
↓
↓
主结构:
动机产生 → 感悟归纳 →
演绎深化 → 操作延伸
↑
↑
↑
↑
学生:
产生求知欲→ 阅读思考 →
举一反三 → 初中操作
这个图表的中心部分就是思想品德课“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主结构,共四大环节,上下部分分别表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承担的角色和任务。
1.动机产生阶段:教师激发动机,帮助和促进学生产生对学习新课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即新课的导入。
2.感悟归纳阶段:教师借助具体教材(实例、实物及其他直观材料等),进行情感激发与理性启发,与学生的自学(阅读、思考、议论)相互作用,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感染,在道理上有所领悟,最后归纳出教学要点。
3.演绎深化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广泛举例,用大量实例引证所学的观点和道理,使认识得到巩固和加深。
4.操作延伸阶段:学生按教师提出的行为要求及规范,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多种形式进行练习操作,主要是行为操练,同时运用所学的观点评析具体的行为和现象。
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双边活动原则。
三、相关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一系列引导教师和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去实现教学目标的行为方针,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导学策略
导学策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重点在于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包括导入、导读、导思和导行等。
1.导入--运用启发谈话引起学生对学习新课的兴趣和欲望。2.导读--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领悟道理和观点。3.导思--提出各种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来领悟道理和观点。
4.导行--提出行为要求,指导行为方法,组织操作练习,帮助学生把所学的观点向行为习惯转化。
(二)互动策略
整个教学过程应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双边活动过程。
1.认识互动--把教师的讲述、讲话与学生的自学、思考相结合。师生可相互出题,共同讨论,一起探究。
2.信息互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相互交流各自所获得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以丰富教学内容、深化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3.角色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时,避免单纯由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倾向,强调师生一起活动。
4.操作互动--在行为操作中,不要只是教师提要求,学生操作,可以师生共同进行操练。(三)参与策略
根据“以人为本”的原则,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应当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并在参与中受到教育,防止少数人参与,多数人旁观的倾向。为达此要求,需采取以下策略。1.给予准备时间。2.营造宽松气氛。3.发挥个性特长。(四)染情策略
情感的感染与道理的领悟是密不可分的。“通情达理”,情感上沟通了,道理也就通达了。“感悟-导行”模式中的“感悟”,正是把感梁与领悟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染情也必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1.拉近距离,将心比心。把学生引入故事,站在故事人物的立场上想问题,体察其心情。
2.价值判断,明辩善恶。提高价值判断,使学生体会到道德行为的高尚和非道德行为带来的恶果,从而向往真善美,憎恨假丑恶。3.教师情真,人格熏陶。教师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
四、思想品德课基本教学模式的变式
“感悟-导行”模式是思想品德课的基本教学模式,它是教学结构和教学策略,对思想品德的各种类型课文大体上都可以使用。但思想品德课不同类型的课文毕竟有其自身的特点,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在教学时也可以对教学结构进行相应的变化,在教学策略上也可有所侧重,这样就形成了基本模式下的若干个变式。(一)变式之一:情境体验教学模式 此变式适用于情感色彩浓、以激发学生某一道德情感为主要任务、在明理和具体导行上相对较弱的课文,情境体验式的教学结构是: 教学目标
教师: 背景提示 → 展示直观材料 → 启发谈话 → 以情引理
↓
↓
↓
↓ 主结构 准备情境 → 进 入情
境
→ 体验情境 → 深化情境
↑
↑
↑
↑ 学生: 向往情境 → 感知直观材料
→ 感受体验想像 →感悟道德认识
从这一结构图中可以看到“准备情境”阶段相当于基本教学模式中的“动机产生”阶段,而从进入情境到深化情境又接近于基本模式中的“感知归纳”“演绎深化”阶段,这说明变式与基本模式之间的联系。而四个环节均围绕情境展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注意情境体验的作用,这是本变式的特点。
情境体验在教学策略上更应注重情境的贯穿、交融和体验。贯穿棗情境的创设都需要凭借一定的媒体(如录音故事、电视录像、图片、实物等),在教学时将该媒体贯穿始终,可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达到较好的激情效果。
交融--在情境中师生情感互相影响,在交流中不断加深。体验--让学生站在情境中人物的位置上体验其情感,可收到将心比心的效果。
(二)变式之二:问题辨析教学模式
此变式适用于思辨性较强,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或正确判断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课文。
问题辨析教学模式的教学结构如下:
这里要说明一点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问题的研讨辨析可以不是一次实践,而是经过“质疑-解疑-再质疑-再解疑”的几次反复过程,以利于对问题认识的深化和学生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的提高。
教
学
目
标
教师: 设计问题→ 启发提示→ 点拨评论→ 指导归纳扩展思路
↓ ↓
↓
↓
主结构:提出问题→ 探讨问题→ 交流评价→ 归纳延伸
↑
↑
↑
↑
学生: 初步感知→ 思考讨论→ 各抒己见→ 整理观点举一反三
问题辨析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热点讨论、实话实说和正反辩论策略。
热点讨论--选择学生感兴趣和比较关心的问题,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共同探讨。
实话实说--鼓励学生说真话,以便有的放矢地引导。正反辩论--教师根据学生中的实际思想及对同一总是的不同见解,有意识地引导双方通过准备,寻找论据,表述观点,相互辩论,这样既有利于辨明是非,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变式之三:导行训练教学模式
本变式适用于行为操练较强,而认知相对较浅的课文。如《爱清洁》《客人到我家》《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等。这些课文侧重于在导行训练中让学生体会道德观点和道德情感,教学模式结构如下:
教
学
目
标
教师:启发行为动机→提出要求→ 示范提示→ 提高要求创设情境→ 树立榜样
↓
↓
↓
↓
↓
主结构:激发动机
→明确要求→ 模仿操作→ 变式操练
→ 总结评价
↑
↑
↑
↑
↑ 学生:产生行为动机→了解要求其→尝试练习→比较思考反复练习→参与评价提高能力
导行操练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多采用示范模仿、创造练习、实际操练和心理疏导等策略。
示范模仿--教师以自己规范的行为方式作示范,或请若干位行为比较规范的学生示范,全体学生模仿练习。但须注意学生模仿练习后要有评价,以便及时肯定正确的,纠正不规范的,让每个学生都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创造练习这是在模仿练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行为上“一题多解”,例如,向客人表示礼貌可用哪几种行为方式,让学生分别展示,又如,向别人道歉可用哪几种行为方式,也让学生分别展示,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最正确、合适的行为方式,而不是生搬硬套。
实际操练行为操作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因此操作时就要尽可能采用实地、实物在实际中运用的办法,如在楼梯上操练上下楼梯靠右走,在操场上操练、集合、排队快齐静,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到马路上操练安全过马路。选择实际操练能使学生得到更真实的体验,接触更真实的情况,容易培养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心理疏导--针对学生在行为操作中反映出来的心理障碍加以疏导,使他们心情舒畅地、充满信心地按规范的准则选择和坚持正确的行为。
第二篇: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设计和组织教学的理论,通常以简化的标准样式表达出来。掌握了教学模式,就是掌握了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观念和原理,就不会在学习别人经验时,仅仅停留在一招一式的模仿上,就会抓住其精髓,在运用时举一反三。
在新课改背景下,思想品德课无论是课标、教材、评价等方面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模式也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称之为“感悟-导行”模式。这就是从感知具体事物(事例)入手,领悟道德知识,通过内化,形成道德动机,并通过对行为方式的指导,帮助学生深化道德认识,提高行为能力。这一教学模式的学习图式是:感知材料→领悟道理→化为行动
从这一图式中可以看出:首先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听讲、阅读、观察等方式感知材料(课本中的实例、故事及直观材料等),在感知的过程中受到情感上的感染,运用归纳思维,从大量的生动具体材料中归纳出道理,从而达到领悟道德知识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主要是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能力的训练,从而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这一教学模式的建立符合儿童思想道德的形成规律,在思想品德结构中,知、情、意、行几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其中一定的道德认识是前提,形成道德行为是出发点和归宿,道德情感是促进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动力和纽带,而道德意志则是保证。在“感悟-导行”教学模式中,正是从激发情感入手,以领悟道德认识为核心,并以指导道德行为为归宿,比较答合知、情、意、相应发展的理论,也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两次飞跃的理论。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结构
思想品德课“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结构可以分为四个基本环节。
第一环节:动机产生--通过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产生学习动机。
第二环节:感悟归纳--通过阅读课本,感知材料,启发思考,让学生领悟道理,并归纳出道德认识,掌握教学重点。
第三环节:演绎深化--通过联系实际,举一反三,印证所学的知识道理,深化道德认识。
第四环节:操作延伸--在提高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观点来评价具体行为或现象,以提高其道德评价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通过练习来提高其道德评价能力,并向课外延伸,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思想品德课“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结构框架,可用以下图式来表示:
教学目标
教师:激发动机→ 启发感染 →引导举例→指导操作
↓↓↓↓主结构:动机产生 →感悟归纳 →演绎深化→操作延伸
↑↑↑↑学生:产生求知欲→阅读思考 →举一反三 →初中操作
这个图表的中心部分就是思想品德课“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主结构,共四大环节,上下部分分别表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承担的角色和任务。
1.动机产生阶段:教师激发动机,帮助和促进学生产生对学习新课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即新课的导入。
2.感悟归纳阶段:教师借助具体教材(实例、实物及其他直观材料等),进行情感激发与理性启发,与学生的自学(阅读、思考、议论)相互作用,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感染,在道理上有所领悟,最后归纳出教学要点。
3.演绎深化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广泛举例,用大量实例引证所学的观点和道理,使认识得到巩固和加深。
4.操作延伸阶段:学生按教师提出的行为要求及规范,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多种形式进行练习操作,主要是行为操练,同时运用所学的观点评析具体的行为和现象。
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双边活动原则。
三、相关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一系列引导教师和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去实现教学目标的行为方针,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导学策略
导学策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重点在于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包括导入、导读、导思和导行等。
1.导入--运用启发谈话引起学生对学习新课的兴趣和欲望。
2.导读--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领悟道理和观点。
3.导思--提出各种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来领悟道理和观点。
4.导行--提出行为要求,指导行为方法,组织操作练习,帮助学生把所学的观点向行为习惯转化。
(二)互动策略
整个教学过程应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双边活动过程。
1.认识互动--把教师的讲述、讲话与学生的自学、思考相结合。师生可相互出题,共同讨论,一起探究。
2.信息互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相互交流各自所获得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以丰富教学内容、深化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
3.角色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时,避免单纯由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倾向,强调师生一起活动。
4.操作互动--在行为操作中,不要只是教师提要求,学生操作,可以师生共同进行操练。
(三)参与策略
根据“以人为本”的原则,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应当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并在参与中受到教育,防止少数人参与,多数人旁观的倾向。为达此要求,需采取以下策略。
1.给予准备时间。
2.营造宽松气氛。
3.发挥个性特长。
(四)染情策略
情感的感染与道理的领悟是密不可分的。“通情达理”,情感上沟通了,道理也就通达了。“感悟-导行”模式中的“感悟”,正是把感梁与领悟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染情也必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1.拉近距离,将心比心。把学生引入故事,站在故事人物的立场上想问题,体察其心情。
2.价值判断,明辩善恶。提高价值判断,使学生体会到道德行为的高尚和非道德行为带来的恶果,从而向往真善美,憎恨假丑恶。
3.教师情真,人格熏陶。教师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
四、思想品德课基本教学模式的变式
“感悟-导行”模式是思想品德课的基本教学模式,它是教学结构和教学策略,对思想品德的各种类型课文大体上都可以使用。但思想品德课不同类型的课文毕竟有其自身的特点,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在教学时也可以对教学结构进行相应的变化,在教学策略上也可有所侧重,这样就形成了基本模式下的若干个变式。
(一)变式之一:情境体验教学模式
此变式适用于情感色彩浓、以激发学生某一道德情感为主要任务、在明理和具体导行上相对较弱的课文,
情境体验式的教学结构是:
教学目标
教师: 背景提示 → 展示直观材料 → 启发谈话 → 以情引理
↓↓↓↓
主结构 准备情境 → 进 入情境→ 体验情境 → 深化情境
↑↑↑↑
学生: 向往情境 → 感知直观材料→ 感受体验想像→感悟道德认识
从这一结构图中可以看到“准备情境”阶段相当于基本教学模式中的“动机产生”阶段,而从进入情境到深化情境又接近于基本模式中的“感知归纳”“演绎深化”阶段,这说明变式与基本模式之间的联系。而四个环节均围绕情境展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注意情境体验的作用,这是本变式的特点。
情境体验在教学策略上更应注重情境的贯穿、交融和体验。贯穿棗情境的创设都需要凭借一定的媒体(如录音故事、电视录像、图片、实物等),在教学时将该媒体贯穿始终,可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达到较好的激情效果。
交融--在情境中师生情感互相影响,在交流中不断加深。
体验--让学生站在情境中人物的位置上体验其情感,可收到将心比心的效果。
(二)变式之二:问题辨析教学模式
此变式适用于思辨性较强,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或正确判断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课文。
问题辨析教学模式的教学结构如下:
这里要说明一点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问题的研讨辨析可以不是一次实践,而是经过“质疑-解疑-再质疑-再解疑”的几次反复过程,以利于对问题认识的深化和学生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的提高。
教学目标
教师: 设计问题→ 启发提示→ 点拨评论→ 指导归纳扩展思路
↓↓↓↓
主结构:提出问题→ 探讨问题→ 交流评价→ 归纳延伸
↑↑↑↑
学生: 初步感知→ 思考讨论→ 各抒己见→ 整理观点举一反三
问题辨析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热点讨论、实话实说和正反辩论策略。
热点讨论--选择学生感兴趣和比较关心的问题,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共同探讨。实话实说--鼓励学生说真话,以便有的放矢地引导。
正反辩论--教师根据学生中的实际思想及对同一总是的不同见解,有意识地引导双方通过准备,寻找论据,表述观点,相互辩论,这样既有利于辨明是非,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变式之三:导行训练教学模式
本变式适用于行为操练较强,而认知相对较浅的课文。如《爱清洁》《客人到我家》《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等。这些课文侧重于在导行训练中让学生体会道德观点和道德情感,教学模式结构如下:
教学目标
教师:启发行为动机→提出要求→ 示范提示→ 提高要求创设情境→ 树立榜样↓↓↓↓↓
主结构:激发动机→明确要求→ 模仿操作→ 变式操练→总结评价
↑↑↑↑↑
学生:产生行为动机→了解要求其→尝试练习→比较思考反复练习→参与评价提高能力导行操练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多采用示范模仿、创造练习、实际操练和心理疏导等策略。示范模仿--教师以自己规范的行为方式作示范,或请若干位行为比较规范的学生示范,全体学生模仿练习。但须注意学生模仿练习后要有评价,以便及时肯定正确的,纠正不规范的,让每个学生都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创造练习这是在模仿练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行为上“一题多解”,例如,向客人表示礼貌可用哪几种行为方式,让学生分别展示,又如,向别人道歉可用哪几种行为方式,也让学生分别展示,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最正确、合适的行为方式,而不是生搬硬套。
实际操练行为操作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因此操作时就要尽可能采用实地、实物在实际中运用的办法,如在楼梯上操练上下楼梯靠右走,在操场上操练、集合、排队快齐静,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到马路上操练安全过马路。选择实际操练能使学生得到更真实的体验,接触更真实的情况,容易培养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心理疏导--针对学生在行为操作中反映出来的心理障碍加以疏导,使他们心情舒畅地、充满信心地按规范的准则选择和坚持正确的行为。
发布者:吴平发布时间: 2012-2-4 9:25:19
第三篇: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思品论文]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理论的一个新课题,也是当前教学改革中值得重视的问题。学习和研究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教学模式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认识和探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表现形态,有利于我们从动态上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律,此外,教学模式既是教学过程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又是教学实际经验的系统总结。它具体、简明、易于操作,便于人们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12年来,我和杭州市广大思想品德课教师一直在探寻具有本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经过不断实践,探索建构出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接受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思想品德新授课中各种课型。这一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是:寻入--明理--扩展--寻行--总结。结构序列如下:
(附图{图})
这种模式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思想品德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
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在教《敬礼!亲爱的老师》一课时,提出了“老师像红烛,无私奉献青春年华”,“老师像园丁,辛勤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我们要尊敬老师”的观点之后,教师可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教师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他心目中的老师,使师生间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提高教学实效。
二、掌握学习模式
该模式以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关于“为掌握而学习”、“为发展而学习”的理论为基础,强调以目标为导向,导教导学。它的操作程序是:
前提诊断--展示目标--实施目标--矫正--反馈检测目标--达成目标。结构序列如下:(附图{图})
我室组织编制了各册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系列,使教师在教学中能较准确、恰当地掌握了教学目标,克服了教学的随意性,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学习过程更加清晰有序,明确有度,具体可测。掌握学习模式,目前正在推广之中。由于它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了矫正反馈机制,使学生的认知目标达成率有了很大提高。
三、“问题--讨论”模式
这是从前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提出的“问题性教学”亦被称为“问题--发展性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迁移过来的。这种模式把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放在教学的核心地位。基本程序是:
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归纳评价--解决问题。这和模式的结构序列如下:
(附图{图})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了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在接受调查的1508名学生中,有1493名表示喜欢老师这样上课。、四、角色扮演模式
角色扮演模式是从美国社会学家范尼·谢夫特和乔治·谢夫特的《关于社会价值的角色扮演》中演绎过来的。它是以社会经验为基础的一种模式,它的操作程序是:
设置情境--扮演角色--讨论评价--总结经验。结构序列如下:(附图{图})
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使学生对生活“取样”,从中引出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调查表明:98%以上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教学模式,往往在下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
第四篇: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导入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导入
[摘要] 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导入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导入上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幽默导入,时政导入,历史知识、典故导入,游戏、小品导入,图片资料导入等,本文将从四个反面加以探讨。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课堂教学 导入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知,练习巩固,布置作业这五个步骤被各个学科、各种课型所运用着,特别是我们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绝大多数教师一成不变机械地套用着,而我们现在的要求是还给学生一个鲜活的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切入点,它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和方向。一节高质量的思想品德课其课堂教学的导入必须十分精彩,精彩的开头就像磁铁,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思维,这样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高质量的思想品德课其课堂教学的导入必须十分精彩,精彩的开头就像磁铁,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思维,这样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总结十几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我摸索出了以下几种典型的导入方法:
一、幽默导入
俄国文学家契诃夫说过“不懂得幽默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这样的人即使额高七寸——聪明绝顶,也算不上真正有智慧”。莎士比亚说:“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的确,幽默是一种才华,一种力量。在课堂导入上采用幽默的方法可以缓解课堂气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思维,探究新知。在教学《掌握交往艺术提高交往能力》一课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幽默故事:一位年轻人要到北村去,可不认识去北村的路,他看见一位老人问:“喂,老头,去北村还有几里?”老人说:“还有三百八十丈。”年轻人说:“路途怎么讲丈?”老人说:“因为你就不讲里(礼)”。然后启发学生文明交往礼为先,同时要掌握交往艺术,提高交往能力,随之进入新课的教学。
二、时政导入
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教学必须体现时代性,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抓住社会发展中的重点和热点,坚持与时俱进。在复习《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一课时,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了“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的图表,图表内容包括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 值、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贸易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相关数据及增长率。同时用实物投影展示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的“百姓生活大变迁”的数据资料,这一组资料包括鼓起来的钱袋子、多起来的私人轿车、低下来的恩格尔系数、靓起来的衣着服饰、精起来的饮食、高起来的文化程度、大起来的住房等数据,然后让学生分析数据,互相交流谈感悟,并让学生上台即兴演讲。学生演讲的内容主要包括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突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作为青少年学生要坚定不移的跟党走;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争做“四有”新人。在这个导入设计中,我利用了鲜活的社会材料包括学生自身收集的材料,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通过学生的演讲突出了本课的主题,联系了诸多的知识要点,整合了不同的知识要素,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三、历史知识、典故导入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丰富的文化积淀为思想品德课教育提供了巨大的资源宝库。对历史知识的充分发掘,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通过紧扣教学目标体现人文性。在教学《民族精神耀中华》一课时,我给学生列举了大量的名人名言,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也列举了各个不同历史 阶段的民族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等。在我一次一次的举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体验了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撑,认识到新时期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高擎民族精神的火炬。在教学《奋斗成就未来》一课时,我列举了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艰苦奋斗的历史典故,如大禹治水、悬梁刺股、卧薪尝胆、愚公移山、程门立雪、囊萤映雪等,其目的是让学生从大量的历史典故中感悟出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是成就任何事业、实现理想和目标的必经之路,这对引领本课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游戏、小品导入
在初中三个年级的知识点分布中,7、8年级的知识较易,加之7、8年级学生年龄相对较小,思维能力与9年级学生相比更注重感性认识。通过游戏、小品等形式导入新课既使学生主动参与了课堂教学突出了他们的主体性,又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快乐中接受新知识。在教学《习惯对人的影响》一课时,我让学生双手十指交*相握,有的同学右手大拇指压在最上面,有的学生左手大拇指压在最上面。让他们感觉一下,答案是觉得非常舒服,这就是习惯。反过来,重新做十指交*的游戏,原来右手大拇指压在上的变成左手大拇指压在上,结果怎样?他们会觉得很不 舒服,好象手的上面多了一个手指,下面又好象少了一个手指,这就是不习惯。通过这个游戏,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游戏中学习了知识,增加了感性认识,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教学《培养好习惯》一课时,我在课前指导学生排练小品“痛苦的挣扎”。新授前学生表演了这个小品,内容是“清晨,闹钟将我从睡梦中惊醒,我一边想着早有的打算,一边享受着躺在被窝里的舒适,不断地提醒自己该起床了,一边又不断给自己找借口,于是在忐忑不安中又躺了5分钟、10分钟„„”。我提问:
1、小品可能会出现怎样的结局呢?
2、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结合实际谈谈这样的行为导致了怎样的结果?然后让学生交流、讨论、回答。这个小品再现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生活化,使学生再次认识到培养好习惯的重要性。
五、图片资料导入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呈现方式要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既要有文字描述也要适当配以图片。在课堂教学的导入上,利用图片资料可以给学生强烈的视觉震撼,使学生迅速融入课堂接受新知。在教学《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一课时,我先用多媒体展示联合国会徽,让学生去领会联合国会徽的寓意,尤其是橄榄枝代表着什么,由此揭示“和平”这一主题。接着我展示“饥饿贫困的非洲难民”系列图片,并配以“贫困的非洲在滴血”(“血”为鲜红色字体)为标题,揭示“发展”这一主题,导入新课教学。这些图片既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刺激,又给了学生强烈的心灵冲击,对揭示本课教学目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以上五种导入方法,为我的课堂教学增色不少。当然,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还有多种,但导之有法,导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再好的导入方法,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不但起不到启思激趣的作用,反而会使学生感到厌烦。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入环节,不断创新、尝试新的导入方法,激活思想品德课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导入方法:
(一)笑话导入
莎士比亚说:“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的确,幽默是一种才华,一种力量。在课堂导入上采用笑话方法可以缓解课堂气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思维,探究新知。在教学《掌握交往艺术提高交往能力》一课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幽默故事:一位年轻人要到北村去,可不认识去北村的路,他看见一位老人问:“喂,老头,去北村还有几里?”老人说:“还有三百八十丈。”年轻人说:“路途怎么讲丈?”老人说:“因为你就不讲里(礼)”。然后启发学生文明交往礼为先,同时要掌握交往艺术,提高交往能力,随之进入新课的教学。
(二)热点新闻与时政导入
思想品德课是时代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因而其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时代,也不能滞后于时代。思想品德课与热点新闻、时事政治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我们在学习中必须了解当前的热点新闻与时政,做到与时俱进。在上《一步之遥》第三课时,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了当代明星吸毒的新闻,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谈感悟。只是导入材料的选用应注意典型和真实性,要取材于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都非常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三)历史知识、典故导入
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丰富的文化积累为思想品德课教育提供了巨大的资源宝库。对历史知识的充分发掘,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通过紧扣教学目标体现人文性。在教学民族精神,我给学生列举了大量的名人名言,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也列举了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民族精神。在我一次一次的举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体验了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撑。在教学我列举了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艰苦奋斗的历史典故,如大禹治水、悬梁刺股、卧薪尝胆、愚公移山、程门立雪、囊萤映雪等,其目的是让学生从大量的历史典故中感悟出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是成就任何事业、实现理想和目标的必经之路,这对引领本课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图片资料导入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呈现方式要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既要有文字描述也要适当配以图片。所以在课堂教学的导入上,利用图片资料往往可以给学生强烈的视觉震撼,使学生迅速融入课堂接受新知。图表与数据、图片与漫画也成了各年中考题中必考的类型,所以利用图片与数据,成了我们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数据与图片难于用语言表达清楚,但是在多媒体的展示中却能一目了然。例如:在多媒体展示了“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的图表,图表内容包括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贸易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相关数据及增长率。这些图表与数据既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刺激,又给了学生强烈的心灵冲击,对揭示本课教学目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五篇:初中思想品德课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1.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是基于对当今课堂教学的反思、是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基于贯彻和落实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新的教学理念的需要而提出来的。
2.研究意义
(1)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研究,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与方向,可以赋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以新的内涵,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体系。
(2)通过“生活化”教学的研究,构建思想品德课教学新模式,在理论上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模式。
(3)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让学生的学习与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真正联系起来,将知识放在真实生活背景中学习,使思想品德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走进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使学生感受到思想品德对社会,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价值。同时将思想品德的学习融入到有关生活现象和解决具体的社会生活问题中去,能真正激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乐于参与教学活动。
二、本课题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1.“生活化”教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如,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等内容。
2.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理念的研究。如,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动态开放的知识观、对话交流的教学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等基本理念。
3.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本课题主要研究“生活化”教学的四大策略:“生活化”的教学目标策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策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策略、“生活化”的教学过程策略、“生活化”的教学评价策略。
4.“生活化”教学的方式方法。
5.“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涉及的范围、对象:
课题研究的范围是:“生活化”教学提出的背景、主要理论依据、常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
课题研究的对象是:邵刚中学的中学思想品德教师、初一至初三的全体学生以及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资料,借鉴各种教育理论,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教育教学理念。
2、调查分析法:通过问卷、访问、测查、座谈会等形式及时了解本课题实施的情况,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行动研究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师生主动参与研究活动,探索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策略。
4、经验总结法:总结课题的研究经验,不断验证,修正提高,形成成果。
5、个案研究法:通过从实验教师中抽取部分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相关问题。
6、对比分析法:通过对不同的案例进行相关的对比分析,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相关问题。
六、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准备阶段(2010.10—2011.4)。
主要任务:
(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
(2)、撰写立项申请书,做好课题的申报工作。
(3)、撰写开题报告。
(二)、理论研究和实践完善阶段(2011.4—2012.12)。
主要任务:
(1)、召开开题报告会。
(2)、讨论制定实施方案,全面开始课题的研究工作。
(3)、调查学校“生活化”教学的现状。
(4)、研究“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通过观摩教学与经验交流等活动展示研究成果。
阶段成果:
1、构建“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模式。(论文)
2、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途径。(论文)
3、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方式的策略。(论文)
4、“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5、优秀教学设计;课件、交流材料等。经验材料等。
(三)、形成成果阶段(2012.12—2013.12)。
主要任务:
(1)、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2)、形成研究成果。
阶段成果:
中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研究成果报告)
七、预设的研究结果
1、构建“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模式。(论文)
2、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途径。(论文)
3、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方式的策略。(论文)
4、“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5、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研究报告)
八、本课题研究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1、本课题与课堂教学和教科研活动有机结合,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统一,确保了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2、课题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研究的每一项成果,都将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
3、本课题系统性较强,涉及“生活化”教学的各个方面,对“生活化”教学顺利进行具有指导价值。
4、能促使教师转变角色,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从而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九、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新一轮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政策依据。
2、市教研室高度重视,进行必要的指导,为本课题的顺利实施打下基础。
3、课题组成员由市教研员,学校教师组成,他(她)们来自于教学一线,使研究工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证了课题研究的质量。
4、课题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5.学校重视
支持教科研工作,科研经费有所保证,为课题研究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十、研究小组人员情况及任务分配情况
1、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课题负责人:韩勇
课题组成员:李涛、施学武、朱海蓉、耿芙蓉、陆占恒、徐建福、陈文军。
2、人员任务分配情况
2、课题组成员分工:
(1)、韩勇:全面负责课题的管理与实施,承担对参与研究和实验的课题组成员及教师进行培训,管理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等。
(2)、李涛、施学武:负责经费保障及把好评估关。
(3)、徐建福、陆占恒:负责“生活化”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方面的资料的搜集整理。
(4)、韩勇、施学武:负责对学校“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及研究对策。(5)、耿芙蓉、陈文军:负责“生活化”教学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课题小组
负责人:韩勇
2011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