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改革的研究报告
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改革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硕士毕业生的出路面临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通常从考博和就业两方面来考虑。
首先,考博的同学应根据自己目前的实力,选择合适的学校。往往该专业名气越大的学校,竞争就越激烈,越能激发潜能。但是像我们沈师非211、985院校的学生出身,在这个凭借人际关系、个人背景的社会,我们的竞争力会相对弱些。
其次是就业问题。根据相关数据统计,75%以上的毕业生都从事了中小学教育的相关工作,但是,近年来,随着教师招聘考试体系的日益完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去年,沈阳市内的教师招聘考试都要求本科和研究生的专业一致,而我们专业目前的情况是90%以上都是跨专业的,更重要的是我们没有具体学科背景。这也为我们进入条件好的学校增加了相应的难度。
因此,为了解决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毕业出路问题,应该从培养方案入手,改革并完善培养方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
二、目前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不完善,未与学生的出路问题相结合。2)研究方向不规范。3)学制设置不合理。4)师资配备不理想。5)课时的学期分布不合理。6)社会实践活动方案不合理。7)培养方案实际运行中存在的不足。
三、相应的解决措施
1、建议在培养目标中增加一条“毕业后能胜任教学、培训等工作,并具有独立从事相关领域的课程开发与研究的能力”。
2、明确学生的发展出路:
可选择继续深造,考博。
可选择从事中小学的教师岗位的教学工作。
可选择从事中高职学校的教师岗位的教学工作。
可选择从事高校管理岗位的辅导员工作。
可选择从事教育机构中的课业顾问岗位的课程咨询工作。
可选择进入企业,从事企业培训师岗位的企业课程设计与开发工作。
可选择考公务员、选调生、村官、事业编等单位。
3、增加其他切实可行的研究方向。如: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评价②。取消学习论研究方向。因为学习理论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描述或说明人类和动物学习的类型、过程和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的学说。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它重点研究学习的性质、过程、动机以及方法和策略等。与此同时,教师应在入学初期,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兴趣引导其选择并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以确保其学习与研究的目的性及连贯性。
4、学制年限应根据国家的规定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为2―4年。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5、适当增加导师数量,保证导师有充足的课题及经费。此外,吸收并借鉴其他优秀高校的导师聘用制度先进经验,建议如下:
(1)规定研究生导师每年招收的硕士生基础计划不超过4个,超过部分应向学校交超额招生计划费。③(2)规定研究生必须参与导师的课题和研究。(3)建立严格的导师遴选、聘用制度。决定导师聘用资格应取决于其是否具有课题资源,而非取决于其是否为副教授及以上级别。(4)采用导师组制度,保证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时间。
导师组指的是研究生不分导师,而由一个导师团队具体指导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已经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一流的导师队伍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本保证,单一的导师制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生培养的需要。
①导师个人负责制的利弊。导师个人负责制的明显特点就是强化各个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导师的责任与权利,这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导师的指导必须以学科整体发展为基础,这样才能在研究生教学和培养中做到知识上基础宽厚和学风上兼容并蓄。
②多对一指导让学生全面发展。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成为必然,已知的大量有创新价值的学术成果多产生于学科间的交叉点上。到了研究生阶段,单靠个人的知识难以取得科技上的重大突破,传统的单一专业方向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高级专业人才必须是具有跨学科知识的综合型人才。
③主导师与导师组相结合。导师组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导师的个人责任会有所减弱,导师与导师组之间是互补的关系,导师的个人责任反而有所增强,因为学生的质量还是要由导师负责,所以要建立主要责任导师和导师组相结合的研究生教育指导方式。
“导师指导小组将‘导’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是一种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体现,使导师组能够准确把握学科发展的脉络,对学生来说,使他们的眼界放宽了,更加主动地去关注更多领域的知识创新,提高追踪前沿的效率,构筑宽厚的知识平台,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为科研创新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打造了一个学生从事探索性研究的平台。”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梅文博如是说。
由此看来,责任导师与导师组相结合的研究生教育指导方式,突破了各个不同研究方向和不同学科之间认识的“盲区”,形成了知识的“大局观”,让各种思想进行聚合、碰撞、催化、互补,促进学生产生新的顿悟、新的思想和成果,从而推进交叉学科、交叉研究方向的发展,培养全面的人才。
6、学校应加大投入力度,与社会中的企业及中小学联手为学生创造实习和科研机会。
7、合理分配课时量,减少研一课时总数,保证其课时总数不多于500学时;增加研二课时量,保证其课时总数不少于400课时。
8、保证补修课课时量,可以和本科生一起上补修课。进而保证上课质量。其次,研究方法课应上两学期,并且保证教学内容的充实度,每学期可重点讲解3门研究方法,最后保证学生掌握6种必备且常用的科研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文献法、案例研究法、实验法。同时,建议SPSS课与统计原理课结合来上,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课程内容。
9、为了顾及每一位学生,确定开题报告应不晚于第四学期末,这样既有利于一部分学生的理论功底扎实,进而出色的完成开题报告,也有利于一部分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
四、应具备的条件
1、学校及学院要足够重视硕士毕业生的出路问题,明确每位学生的培养方向,培养其考博或就业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必备知识和技能。
2、取消学习论研究方向,同时增加学生的其他研究方向,保证教师质量及设备条件。
3、修改学制年限,确立切实可行的学制制度。
4、改革导师聘用制度,根据教师的课题资源及经费情况选择优秀导师,避免因职称选导师的情况;同时控制导师身兼数职的情况,有行政职务的导师应带硕士生数量控制在两名以内,其他导师可带硕士生数量控制在四名以内。
5、学校应投入资金,与社会企业相合作,聘请优秀企业课程设计开发者到学校来为学生传授相关经验。并且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
6、学校应聘请中小学优秀教师来学校开展座谈会,为学生传授教学经验。并且让学生到学校进行实习。
7、严格保证课时量,排课时避免与本科生上课冲突,选择合适的教室,采取签到制度,避免教师及学生无故旷课情况。
8、教育科研方法课上满两学期,保证课程内容,通过考试的方式检查学生所掌握的内容是否达标。
9、开设统计课,与SPSS课结合来上。
10、确立开题报告时间不晚于第四学期末,或者研三答辩与研二开题在同一天进行,节约成本。(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指导教师:宋国才
注解:
①《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学籍管理暂行规定》。
②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
③华中科技大学关于改革研究生导师制度的意见。
第二篇:数学课程改革论文课程与教学论论文
数学课程改革论文课程与教学论论文
论高职项目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
摘要:本项目以电子政务专业课程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项目课程的开发以及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并从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认知规律和岗位工作特点三个方面分析其必要性。
关键词:项目课程;项目教学法;高职教育;电子政务专业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青年政治学院2009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5-0101-02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642.3
高职教育的核心在于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课程建设。课程建设的特色是高职教育特色的重要体现。构建基于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进行项目课程开发,实施项目教学法,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一、项目课程开发的基本概念界定及意义
项目课程的开发,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密切联系区域、地方经济发展实际需要,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技能的训
练项目,根据项目组织实施教学与考核,使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项目课程有着特定内涵,与以课题、主题为中心的发散式项目课程不同,高职项目课程是基于工作任务的、聚合式的课程。其项目的具体内容是工作领域中既定的工作任务,因此其选取不能凭主观想象,而必须以严格的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其思维与行动的目标指向是通过综合知识与技能完成工作任务;其结果是获得制作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
项目课程改变了传统的以知识为课程切入点的观点,取而代之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但并不意味着其课程内容仅仅局限于这些产品、服务及工作任务,其用意在于以产品、服务及工作任务为载体,延伸到需要学生掌握的丰富的知识和技能。项目课程并非要否定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是强调要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它们。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结合。因此,实施项目课程并非只强调训练技能,还强调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
项目课程是突出高职办学特色的重要抓手,是高职课程未来的发展方向。项目课程的开发要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把工作任务作为项目课程的逻辑起点,坚持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整
体设计。其中,教学内容项目化设计是项目课程的核心教学策略,而实施项目教学法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颠覆性的改革。
开发项目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法,是推进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管理全面改革的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项目课程开发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因为高职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培养需要通过具体的课程以及课程的项目教学来完成,而项目课程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其次,项目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与专业密切联系的企业项目与任务,教师与学生只有通过课程项目研究开发、项目教学与成果转化才能做到与行业接轨,才能推动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教学内容改革与课程改革,才能有助于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的综合培养。最后,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项目课程要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就业环境,要根据学生个体学习心理规律和职业活动原则来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工作经验是一线生产、服务人员最重要的知识,学校拥有大量的专业人才与丰富的知识,有条件进行项目课程开发与成果社会化应用,从而服务于企业和行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总之,项目课程开发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基本方向,是促进高职院校教师转变观念、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加强教学基本建设的原动力,应成为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抓手和主要研究任务。
二、项目课程的开发流程
课程体系的构建体现教育目的。但是,课程体系的构建有其自身的客观发展规律,其规律的揭示是建立在工作任务结构分析基础之上的。在开发项目课程的过程中,要通过整合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将原理性的学习内容和与之对应的实践性学习内容,根据职业岗位分析,按照职业岗位职责的要求重新组合,形成“模块化”的项目课程。
以电子政务专业为例,项目化课程开发要打破原来的课程体系,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将原来专业课程和实训项目进行解构,重新开发和构建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法(见图1)。
项目课程是一个综合程度和复杂程度都较高的模块(职业岗位),需将其与工作任务内涵(典型工作任务)相对应的内容按照步骤、顺序分解为若干个项目单元(行动领域),以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学习领域),引导学生行动化的学习;同时使学习结果具体化,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具体环节如下。
1.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
依据电子政务专业的课程特点以及职业岗位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化设计,实施项目教学法。
2.项目教学计划的制定
其中主要制定项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如认识公共行政、熟悉基层管理等)。
3.自主学习前的准备
在学生自主学习前,开展项目教学要做好以下准备:项目计划准备、实施计划准备、知识技能准备,学习质量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的准备。
4.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践行的过程
通过收集与构思、巡回与指导、交流与讨论、讲解与研讨、总结与提高等过程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践行的教学目标。
三、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项目课程开发得再好,也需有项目教学法配合。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就是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的过程。具体而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负责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完成信息处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全过程,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见图2)。
作为行为引导型教学的一种方法,项目教学法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法注重的不是最终的学习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有助于克服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不牢和动手能力不强的弊端。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以“信息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为例,把学生分为若干个项目教学小组,可以通过完成一定的项目让学生经历信息收集、信息整理、方案设计等流程,从中学习和掌握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信息处理方法,进一步提高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增强学生的协调、合作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项目教学设计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根据个人的特长,学生在各个项目组中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分别完成各自不同的工作任务,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提升了各个方面的能力。同时,学生在这种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产生下一次积极参与的动机,使项目教学在学生取得成功、教师期待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第三篇: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040102)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教育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应用型高层次物理教育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能立志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2.掌握系统的教育学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扎实的物理基础理论、开阔的学术视野;具有从事物理教育研究的创新意识和实际能力;具有使用第一外国语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能够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并具有初步撰写外文科研论文的能力。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制
实行弹性学制,基本学制为2年,其中生源为跨专业、同等学力的研究生原则上学制要延长半年。
三、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培养以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并重。
2.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每个硕士研究生导师组要由3-5人组成,配合导师,充分发挥其集体培养优势。
3.培养计划要和研究生本人商量后制定,以推进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
4.硕士研究生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采用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探究式及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及教育实践等有机结合,加大对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5.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长期或短期)来我院授课,或派出硕士研究生到其他名牌高校或科研院所修读部分课程。提倡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互相承认学分,联合培养研究生。
6.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1学分,其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的学分不少于16学分。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一)必修课(不少于15学分)1.公共必修课(7学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基础外国语课
90学时
120学时
60学时
60学时
60学时
3学分
4学分
3学分
3学分
I学期 I学期 I学期 I学期 2.专业基础课(9学分,按一级学科开设)
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物理教学论
3学分
I学期
注:“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为全校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
(二)选修课(不少于9学分)
1.公共选修课(2-4学分,由研究生院组织开设,任选)2.专业方向选修课(7学分)物理课程论
40学时
40学时
40学时
40学时
2学分
I学期 2学分
Ⅱ学期 2学分
Ⅱ学期 2学分
Ⅱ学期 2学分
Ⅱ学期 物理教育专题研究
物理实验教学研究
物理教育逻辑
3.跨院校、跨学科课程(2学分,必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40学时
(三)必修环节(7学分)1.学术活动(10次以上)
1学分
2.教学实践
1学分
硕士研究生都要参加学院组织的教学实践活动,为低年级本科生批改作业等。由主讲教师负责对硕士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情况进行考查,考查合格记1学分。
3.文献阅读
1学分
文献阅读以讨论班的形式进行,主要是学生报告,导师组成员现场指导。要阅读的内容必须是与即将要做的论文密切相连的系列内容,由导师组和研究生本人商量后制定。
4.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
4学分
(四)补修课程
生源为同等学力或跨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3门专业基础课程,即按一级学科开设的课程,作为补修课程。补修课程只记成绩,不计学分。
五、考核要求
所有专业基础课都要指定主要参考书,至少有一门进行严格的闭卷考试。
六、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完成各项必修环节,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学位论文是为了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可以是科研论文、学术综述、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学位论文合格后记3学分。我院原则上不要求硕士研究生答辩前应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1.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初,开题报告必须公开进行。开题报告合格后记1学分。
2.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在第四学期末(或以后)进行。硕士研究生答辩应按照《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要求进行。
第四篇:《课程与教学论》
高中生物新课程下探究教学的研究报告
陕西师范大学
张天亮 136330
2013下半年,我对“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探究性实验的实践研究”进行了研究和实践。研究的内容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所列的探究性活动,包括探究性实验、体验探究、社会调查和科技活动等。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下,学校开展探究活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可行性及途径以及初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研究的重点是探究活动的设计和实施策略,难点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主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
半年来,我在“探究性实验研究”“体验探究研究”“社会调查和科技活动研究”三个子课题的中都做了一定的研究。尤其是在探究性实验研究、体验探究研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下的探究教学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师的教学观念已发生重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有了很大改进,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现把新课程下的探究教学的阶段性研究报告如下。
一、立题背景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学实施,教学实施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这要求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必须真正体现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探究式教学能够适应这一要求,它是实施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式。结合我校生物教学实际,我以探究式教学作为研究的主要方向,以典型的探究性实验、体验探究、社会调查和科技活动等为研究载体。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和假设
(一)课题研究的依据
探究教学作为现代教学的一种模式,在其处理理论与实践、结构与功能以及教学诸要素之间的关系方面,具有许多其他教学模式所不能显示的特征。这也是我研究和实践的依据和原则,如结构性、多侧面性、情境性、引导性、合作性、诊断性、反思性、建构性、累积性、开放性等。
(二)课题研究的假设
根据以上理论基础,我提出如下假设:通过该项研究,能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行为发生变革,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形成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工作策略 根据课题研究性质不同,我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归纳,还采取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等。在工作策略的选择上,具体做法是:组织保障,科学评价,强化合作,不断优化;从师德修养、理论学习、教学常规、科研活动四个方面加强管理,做好科学评价,点面结合,协调发展;通过定期培训,外出学习,合作交流,目标激励等方法,积极创设条件,满足各个层次的需要,激发教师的内驱力,全身心投入到课题实验中来。
四、课题研究的发展
(一)研究过程
本研究从整体上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制定课题实施计划,每个子课题组完成1~2个实验的方案设计以及实验工作并总结,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实验的方向和进度。
第二阶段──构建目标体系、设计内容,选择实施方法和途径:每个子课题组完成5~6个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完成子课题组阶段实验报告、参加实验的教师每人写一篇实验论文或总结。
第三阶段──研究方案实施阶段:每个子课题组完成5~6个实验课题,每个教师完成一篇实验论文,每个子课题组学生完成3~4篇实验报告。课题组撰写实验总报告,并将实验的成果汇总、结集。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阶段:对研究的成果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对有些实验进行重复检验,吸收这一年中探究教学的成果,对所形成的观点进一步的完善,整理好相关的资料,申请对课题研究的验收。
五、探究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疑问
这是探究教学的第一步,通过创设情境,要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的目的。创设情境,激发疑问的方法有很多,仅举两例。
1.设计实验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例如,在讲“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节时,设计一个小实验:一个小烧杯装有热水,另一个小烧杯装有自来水,然后分别向两个小烧杯加入一朵红花,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然后进行讨论。在通过讨论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调动起来了,充满探究激情。
2.设计情境式问题、探究式问题等方法,引发学生对知识产生认知需要,主动参与探究。在讲“遗传的基本规律”时采用提问式导入课题,先给学生出示两幅图,一幅是两只黑色豚鼠交配,生下三只黑色豚鼠和一只白色豚鼠,另一幅是一只黑色豚鼠和一只白色豚鼠交配,生下两只黑色豚鼠。然后问:“为什么两只黑色豚鼠交配,能生下白色豚鼠?”“为什么黑色和白色豚鼠交配,可以只生下黑色豚鼠呢?”通过探究性的提问,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和学习过程。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探究教学的中心环节,此过程承接上一过程。同一情景可能会激发学生产生多个疑问,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可能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提炼概括学生的疑问,形成一两个核问题作为当堂课的知识目标,学生则在核心问题的引导下自学探究。
目标确定后,学生在探究问题的引导下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部分或全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设计探究方案,尝试解决问题。此过程应该明确学生的探究是自主的、有创造性的,教师的作用是引导、点拨、鼓励,不是用教师早已构想好的蓝本去限制学生的探究活动。
(三)总结探究过程,得出探究结论
此过程要求学生对所学、所思、所悟进行总结。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并对知识形成过程中使用的思维方式方法有新的理解和感悟。对知识探究的结论,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明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
六、探究教学实施的两点建议
(一)探究教学的选择要适应教学目标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探究式教学,探究教学的选择要适应教学目标。在这个方面,我曾走了弯路。例如,在糖的分类和结构的教学中,我总想采用探究教学,费了很多功夫,课堂效率较低。后来经过反思和研究,我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效果较好。当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涉及生物学的实事、定义、运算法则等类型内容时,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会更有效;当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涉及精妙的、学生容易误解且需要他们亲自加以探究、检验的内容时,运用探究式教学是完全必要的。
(二)探究教学要转变教师的理念
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并不难,但要把新的教学理念真正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为此,我把在教学设计中要体现探究教学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实践探究教学作为转变教师理念的突破口。
搞好教学设计是转变教师理念的先导,把教学设计中的探究教学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是转变教师理念的关键。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转变,我采取了集体听课、评课、互相交流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我把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之处进行总结和推广,对失败的方面深刻分析和探讨,并研究矫正的方法和策略,坚持不懈。如针对学生不积极参与探究的现象,一方面我对探究问题的难度设置进行了研究,难度的设置应该要有坡度,应该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另一方面我也对如何引导和鼓励学生养成积极探究的习惯进行了讨论。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努力,我基本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七、课题研究成果及存在的不足
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我取得了初步的成绩:1.初步形成了探究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2.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明显转变;3.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但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
1.评价体系对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影响。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都受到高考成绩的影响,虽然探究教学和高考成绩的提高并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2.探究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有时需要时间较长,而课堂教学的一课时是四十五分钟,教学任务比较多,产生了一定的矛盾;
3.进行研究的一线教师侧重教学实施的研究,教育理论相对研究较少,对课题研究向更高层次的延伸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如何能在课堂中有效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使其系统化、模式化且高效地在课堂中广泛开展,一直是我关注的问题和努力的目标。我会一直努力。
第五篇:课程与教学论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学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2.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一书,把教学分成明了,联系,系统,和方法四个主要阶段。
3.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大教育 哲学命题。人们常把杜威教学理论的特点概括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的特点是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这样,“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对立。现在教学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4.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5.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课程论的“圣经”)提出课程编制的四个基本问题,即如何确定目标,如何选择经验,如何组织经验和如何评价结果,建立起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泰勒原理,即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6.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的认识大体有三种观点:教学论包含课程论,教学论和课程论相互独立,课程论包含教学论。
7.课程论中,社会、文化、儿童之间的关系,是核心的原则问题。传承文化精华、促进儿童发展、体现社会价值,是课程论最基本的价值主张。教学论中,教师和学生、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是核心的原理问题。强调教学促进发展和优化师生活动,这是教学论最基本的价值主张。
8.课程的概念: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标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9.课程的表现形式:1)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2)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美国古德莱德把课程实施分为以上五个层次)
10.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七艺:文法、修辞、辨证法(逻辑)、算术、音乐、几何、天文。
11.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现代课程的两个基本类型。学科课程是指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由于它是分门别类地设置,所以又被称作'分科课程'。活动课程是指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1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是两种不同的课程组织方式。一般认为,分门别类地设置的课程叫'分科课程';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综合设置为一个学科的课程叫'综合课程' 13.隐性课程指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或全部的教育活动,如师生关系、校风、班级活动等。
14.如何开发学校的隐性课程:
15.影响课程发展(开发)的基本因素:外部因素:1)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2)儿童对课程发展的影响3)知识对课程的影响。内部因素:1)学制。2)课程传统 3)课程理论 4)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之规。
16.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价值观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有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和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影响较大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主要有1)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 2)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 3)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主要有四种类型即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美国艾斯纳在艺术教育领域提出)
17.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1)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2)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3)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4)运用'需要评估模式'
18.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他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课程内容的理解:1)课程内容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 2)课程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 3)课程内容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材料。
19.课程开发机制就是课程开发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原理与动力体系。它包括学校课程的设置程序和运行方式,特别是课程规划主体的认定以及课程的编制、实施、管理与监督之类的问题。有三种基本类型:中央集权机制、地方分权机制和学校自主机制。
20.课程开发的基本问题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的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美国学者泰勒提出)
21.课程开发的模式:泰勒目标模式、斯滕豪斯过程模式和施瓦布实践模式。课程开发的主要方法是集体审议。
22.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在我国,它特指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预留出来的、允许学校自主开发的、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占10%~25%的课程。
23.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展开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狭义的校本课程开发则特指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给学校预留出来的10%~25%的课程的开发。24.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是'以校为本'理解为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属于学校。25.校本课程开发成功有效的基本标志:1)学校领导和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2)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便捷地获取丰富课程资源的途径。3)建立能够满足本校学生多种兴趣需要和适应其个性特点的课程体系,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进来,获得有效的教育和发展机会,师生良性互动,共同促进课程发展。4)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学校教育质量得到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得到了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改善、个性自由充分地发展。
26.校本开发的现实意义:1)它赋予了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力和职责,使得课程决策民主化 2)它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教育素养。3)对学生来说,个人的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在课堂上得到了照顾,在学校教育体制内有了实现自由充分地全面发展的机会。4)它打破政府对课程开发的垄断,使得课程开发走进民间,人人有机会掌握课程开发得技术,促进了课程理论知识和开发技术的普及。27.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意义:1)它发展了学校能够进行课程决策的信念。2)它从理论上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开拓了课程管理民主化的有效途径,为解决课程的统一要求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提供了一条思路。3)丰富了课程观,发展了课程开发模式。4)丰富了教师教育理论,解决了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开拓了一条有效地进行教师培训的途径,为人们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提供了新视角。5)使广大中小学成了各种教育理念和课程理论的'实验田'。
28.校本课程开发的常用手机:调查研究、集体审议、课程编制。
29.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30.学校以教学为中心,这是重要的教育原则,也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规律。
31.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教学认识的主要特征:1)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认识活动。2)有教师教是教学认识的重要特征。3)教学认识具有间接性。4)教学认识还有发展性。
32.现代教学形成的内在力量和基本标志:1)普及义务教育,扩大教学对象。2)课程体系的变革。3)发展师范教育,提高教师素质。4)教育科学的发展。5)教学方法体系日益丰
富。
33.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1)现代教学是有理论指导的教学。2)现代教学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3)现代教学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34.优化教学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定标准而言的一种完善、完满的教学状态,它是改革探索、革故鼎新的产物。35.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教学目标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标准功能。
36.以布卢姆为代表的教育目标分类主要是教学目标分类。他把意识水平区分为三个领域:认识领域(六层次:知识 理解 运用 分析 综合和评价)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37.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按照学校结果不同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识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38.我国关于教学目标分类的基本主张:1)掌握基础知识2)形成基本技能3)发展基本能力4)促进个性健康。
39.一般教学目标的编写的表达方式:行为目标、内部心理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表现目标。
40.编写内容点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目标的关键。内容点教学目标的编写,首先要搞清楚内容点教学目标模型(内容点教学目标模型由内容、目标层次和两维之交合 三部分组成)其次要对内容点进行分解。
41.内容点教学目标的设计步骤:1)确定教学目标层次 2)将课时教学内容分解成内容点并确定内容点教学目标 3)选定教学目标的表达形式 4)绘出'内容点教学目标表' 42.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教学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基本构成要素:1)理论基础 2)教学目标3)教学程序 4)运用策略 5)评价体系。教学模式的特点:整体性、中介性、相对性、可操作性和效益性。
43.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1)由单一到多样 2)由归纳到演绎再到归纳和演绎并举 3)由单维构建到整体构建 4)由刻板到灵活 5)由被动性到主动性 6)由传统方法到现代技术手段。44.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称。45.小学常用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实习法,实验法,演示法,参观法,研究法。谈话法也称问答法。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在问(教师)与答(学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
46.谈话法的作用: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教师对教学进行调控,做到因材施教;采用谈话法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品质,便于教师优化学生的思维;采用谈话法还有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采用谈话法还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建立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提高和发展的师生关系。
47.运用谈话法应注意:1)设计好问题 2)善于提问 3)做好谈话后的总结工作。
48.国外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改革: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程序教学法、纲要信号图示法。
49.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50.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变革主要分三个阶段:1)个别教学 2)班机授课制的兴起与普及(兰卡斯特创立了'导生制')3)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51.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班机授课制,通常称作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
种组织形式,它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52.班级授课制的特征:1)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2)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一。3)教学进度与学习年限统一。4)分科教学。53.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4)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54.班级授课制的弊端:1)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生需要。2)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5.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是个别辅导和现场教学。
56.对班级授课制的否定和抛弃:1)文纳特卡制 2)设计教学 3)开放教学
57.教学组织形式的的制约因素:客观因素:1)社会的变迁 2)学校的教学设施 3)教学的内容和课程的性质 4)师生的特点。主观因素:1)人们对教学过程的理论认识 2)人们对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 3)教育者的已有经验和教育视野 4)特定情况下,教育者的情感因素也会成为制约因素。
58.教学评价就是依据一定标准,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59.教学评价大体经过考试、测量、评价等三个阶段。
60.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导向功能、发展功能和调节功能。
61.教学评价的类型:1)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62.讲授法是指教师使用连贯的语言向小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的能力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是历史最悠久,也是使用最为普遍的教学方法。63.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64.论述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教学方法的启发性;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教学方法的函变形;教学方法的探究化和研究化,教学方法的主体化和个体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65.教学手段分为视觉手段,听觉手段,视听手段和综合操作教学手段。
66.优化教学的基本含义:从字面看,优化教学有两种理解,一是把优化教学视为一种活动,一个过程,即对教学进行优化,是教学变得更完美;二是把优化教学视为教学的一种状态,一种境界,即优良的教学,成功的教学;这两种理解相辅相成,对教学进行优化的原因,形式和途径,教学的完美状态是结果,方向和归宿。因而,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全面把握优化教学的含义:通过改革创新而达到的最佳教学状态。
67.课堂教学管理: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克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遵循一定的规则,有效地处理课堂上影响教学的诸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68.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目标导向性原则,规范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69.课堂管理的基本模式:权威模式,教导模式,矫正模式,关系模式,放任模式。
70.制定课堂规则的要求:课堂规则的要求要科学合理,课堂规则的内容要规范明确,课堂规则的数量要少而精,课堂规则制定的过程要有学生参与,课堂规则的表述应以积极的语言为主,课堂规则的执行要公正公平。
71.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一.实施预防性管理,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1)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 2)改变学生的成败体验,降低挫折水平3)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 二·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 1)信号暗示2)使用幽默3)创设情境4)有意忽视5)提问
学生6)转移注意7)移除媒介8)正面批评9)劝离课堂10)利用惩罚 三.积极开展行为矫正,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72.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内容:正确认识课堂问题行为,有效改正课堂问题行为,塑造新的行为模式。
73.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原则:多奖少罚原则,坚持一致性原则,与心理辅导相结合原则。74.课堂问题行为矫正步骤:觉察课堂中的问题行为,制定矫正目标及方法,选择适当的强化物和强化时间,评定矫正成效,塑造良好行为。
7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教学进度计划,课时计划)上课(中心环节)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76.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组织得好,教学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