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时间:2019-05-13 00:27: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一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历史教学不仅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且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学生认知发展诉求相协调。历史观察力是一种智力技能,能够反映学生的心智活动,呈现学生的探究过程。教师通过在课堂展示新颖的历史素材,唤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强化历史内容系统性,激活学生的观察思维,深化其历史认知;升级历史课堂训练,突出训练题的科学性,提升学生的观察力,使学生的观察力理性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发展。

一、历史素材新颖性,唤起学生观察兴趣

观察兴趣是学生观察的基础,引起学生历史观察兴趣是难点。学生观察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认知过程。因此,在课堂观察之前,教师要借助相关素材唤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充分利用音频、视频、实物或者图片信息等,也可以变化观察场所,不断调动学生的观察意愿。这样的课堂操作,学生观察动力十足,课堂教学才能达成预定目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东西文化交流的使者》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视觉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观察欲望。课堂展开后,教师展示最新的丝绸之路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在这条古道上东往西传的物品有哪些。视频加强了学生的感观印象,学生愿意细心观察视频,得出答案。为凸显阿拉伯商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争议问题:阿拉伯数字是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以此激励学生探索阿拉伯商人的贡献,促使学生积极搜集信息。然后,使用动态地图再?F马可?波罗、鉴真、玄奘和郑和行走的路线,让学生给这几个名人做名片,进行系统总结。动态地图激发了学生观察的热情,学生在认真观察、详细探寻后,完成教学任务。这节课堂案例,教师以新颖的视频、地图和文字,唤醒学生的观察力,学生观察兴趣高涨。学生通过表象观察对丝绸之路、阿拉伯商人以及马可?波罗等,有一个整体感知,为接下来教学环节的开展奠基。

二、历史内容系统性,激活学生观察思维

历史知识是前后联系、相互渗透的统一体,系统性的历史信息能够使学生全面、深刻地捕捉历史信息,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深化。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观察时,要将零散的、单一的历史信息删除,预设具有横向或纵向关联的情境。学生的观察思维被迅速启动,有助于学生探索更宽广的领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素养。

在学习《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相关内容时,上课伊始,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诉求,先以古代埃及文明为例,讲述古埃及文明的历史。示例结束后,教师为学生设计四大文明古国的表格,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发放“亚非文明古国地图”,组织学生分别从地理位置、大河流域、文明产生时间和辉煌成就等方面进行表格填空。学生结合教材和地图提示,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展开观察学习,顺利、高效地填好表格。教师指名,让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成果,师生对各种观点给出评价,教师顺势接入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四大文明古国的相同点,学生启动观察思维,认知显著提升。教师利用示例和表格,给学生展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又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四大文明古国的相似点,把学生的观察引向深入。学生观察思维快速启动,课堂学习气氛浓厚起来,有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历史训练科学性,提升学生理性观察能力

历史观察不能局限在表面层次,表面层次的观察只是初级的感性认识,而应关注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科学的课堂训练,使学生的观察力得到锻炼。学生经过查漏补缺,发现自身不足,观察力得到发展。

在学习《明朝的灭亡》时,明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是学生应该重点掌握的,教会学生以史为鉴的思维也是这节课的关键。上课时,师生一起学习明朝后期的腐败和明朝的灭亡两个小标题后,教师展示课堂训练题,用大屏幕投放三则材料,并配上图片,让学生总结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然后,教师精选有关秦朝、唐朝灭亡原因的史料,让学生观察材料并结合本课所学知识,找出这几个朝代灭亡的一致性,思考对今天的启示。这样的课堂训练,具有科学性、合理性,问题层层递进,考查学生理性观察,是学生观察能力提升的重要突破口。

历史学科涵盖丰富的信息,是一门基于观察的课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自身学科特征,展开针对性教学设计势在必行。课堂教学不能只倾向于学生的知识记忆,而应该激活学生的观察力,让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出内在规律,轻松掌握知识。教师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元手段,使学生的观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进而使学生的综合素养获得提升。

作者单位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天王学校

第二篇: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创新人才的竞争。江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并要求“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可见,培养创新人才是新世纪的呼唤,是历史赋予学校的重任。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我谈几点体会。

1、利用教材更新学生观念培养其创新意识

心理学理论认为:“创造过程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自发的释放过程,适宜创造力发展和表现的条件是要实现和保障学生的心理环境。”因此,我们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消极的听众;学生是主动的求知者,而不是灌输知识的容器,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自觉实践、努力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

鼓励“善问”。李政道教授对学生说过:“最重要的是要会提出问题,否则你们一辈子将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众所周知,提问是课堂教学常用的环节,但它不是教师的“专利”,教师要善于与学 生一道提出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为创新作铺垫。在我教学时,学生能积极提出问题,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及时鼓励,调动每位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喜悦。

(2)积极思考。在讲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时,课上就有同学提出:k=0时函数有没有图像?课本也无专门介绍。但在二次函数y=ax 2 +bx+c(a≠0)中出现对称轴x=-b/2a,这类无自变量函数的图形问题,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在教学中也容易忽视。诸如此类的问题,要善于激发和捕捉学生的创新“火花”,鼓励学生探索,发表独特(哪怕有错误)的见解,不迷信“标准答案”,保护创新欲望,开发创新潜能。

(3)大胆猜想。在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对学生提出的观点不要急于下结论,应主动接纳学生的错误与失败,帮助学生了解错在哪里,让学生在关心和支持的氛围中,不断获得学习机会。同时,对敢于设想创新、标新立异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如我在看某所中学进行的“圆锥”教学录象时,教师首先让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的形状,学生回答是圆、半圆,扇形等,居然还有一名学生回答是梯形!教师积极引导、分析,因时因势利导,要求这位学生回家后去试剪一个梯形,当学生知知道圆锥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后,教师又不按母线剪开,而是剪成一条曲线,形成一个不规则图形,同时,要求学生求出其面积。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利用教材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创新动机

创新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它对人的创造行为起着导向、激励和强化的作用。成就动机是学生创新的动力源泉。有成就动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毅力,富于挑战性。教师要让学生从学习的成就中体验出快乐,要让学生在答对一个问题、完成好一次作业、取得一个较好的学习成绩中获得满足感。教师只有这样去进行数学教学,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启迪他们的创造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创设充满生气与活力的课堂氛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千方百计引导和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努力创设一种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激励,团结互助,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进入一种愉悦、宽松的思维境界,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达到真正高效率地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之目的。如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新奇感(运用多媒体演示篮球运动轨迹引入“抛物线”)、运用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增加趣味性(用彩票中奖预测引入“概率”)。

4、注重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注意适当地暴露、再现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特殊化、归纳、猜想、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展开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时使他们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从而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数学教育的本质功能,另一方面,要注意有效地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及时发现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弄清他们解题过程中真正的思维障碍,以提高思维训练的针对性。

例如,冀教版课本介绍用“全等三角形”或“相似三角形”测定池塘宽度的方法。我们不妨让学生尝试测量高楼、大树、旗杆,提出测量方案,完成测量任务,撰写测量报告。这样,既巩固运用了所学知识,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通过学生的思维过程,可以使学生从中学会:面对一个新的数学问题时,应如何多角度地分析其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如何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架起“条件”与“结论”之间的“桥”,当一条解题思路受阻时,应该如何变换思维角度,进行有效的类比、联想或把原问题作等价转换,或先将问题特殊化或一般化,如此等等。更重要的是,在对问题的思维、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并学习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应有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培养敢于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体验成功的愉悦和欢乐,增强自信。

5、提倡解题后的反思,完善知识结构,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奠定其创新的基础。

如我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时,碰到下面一题:

问:当m为何值时,方程mx 2 + 2(m-1)x + 2(3m+1)= 0 有正实根。在学生做题后,出现问题较多,此时可让学生自查,归纳出以下常见几种毛病,这样既完善了知识结构,又让学生养成全面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

出现的可能错误归纳如下:

(1)只考虑是一元二次方程,而没有考虑m=0时,此等式也是方程。

(2)当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没有考虑到两根的符号有多种情况。

(3)列不等式组,易丢失条件,如当题目变为:求解m为何值时,方程两根异号?应列不等式组

容易丢失m ≠ 0这一条件,对判别式易得出:[2(m-1)]2-4m · 2(3m+1)≥0

(4)不等式组错解。

以上几种都是学生较会犯的错误.通过上面四种可能情况的分析,扪心自问我有没有遗忘四种情况中的哪一点.这样不仅能够及时找出自己的错误,弥补知识的缺陷,加深学生对所犯错误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数学是奇妙的科学,它的变化是无止尽的,在教学中 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发展学生灵活解题的技巧,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联想、类比的方法去解题的习惯,培养了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定要求学生搞什么创造,发明什么新东西。学生能够通过对数学问题思考、探索,独立获得结论,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创新。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从这方面引导学生,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被激发出来,从而为今后真正创造打下基础。

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专业技术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高知识、技术创新成果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创新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是今后教育的重心。

第三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杨庄中学王绪文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在教学中鼓励青少年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为他们创造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看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习惯,是教师的职责.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在积极投身教改实践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学方法改革,首先应该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变革。“老师不讲,学生就不可能会;老师讲了,学生 就应该会;老师讲得多,学生掌握得就多”,这种传统的教学思想,使整个教学过程总是以老师为中心,以知 识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我们的教学改革就是要变“填鸭式”的消极单 向信息传递为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信息交流和多边思维撞击,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以老师为中心 为以学生为中心,变以知识为中心为以能力为中心,把整个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放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自由发 展的时空,从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正如德国教育学家弟斯多惠所说:“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学 生的,不是已投入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也指出:“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其实这里的“建造大厦”的过程和“点燃火把”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创造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探索新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情境引入,启动探求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心理学角度讲,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客观世界,都有一种力求探索、研究、认识所有现象的需求,对周围的一切都企图问一个“为什么?”这种潜在需求,也正是学生头脑中潜在 的创新能力。只要教师能适时“点燃火把”,它就可以释放出巨大能量。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新课开始前坚 持了“五分钟时政演讲”或“十分钟社会问题讨论”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就与新课内容有关的时政热点或社 会问题发表演讲或进行讨论。这些活动把学生带到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由此启动其探求知识的欲望,诱发其 创造性思维。

2.自学答疑。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什么都想亲自试一试,并希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独立性,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无法代替的。学生是否能独 立地进行学习活动,这是其主体地位是否充分体现的根本标志,也是其创新能力能否得到发展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指导课堂

自学课本、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获得创新学习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现代教学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中的观察、迁移、比较、归纳、推理、实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得学习过程的重要形式。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给予学生必要的时间和空间,诱导学生独立探索研究,以培养其独立解决决问题的能力。该环节一般分三步走:学生根据老师提示的知识点,先进行自学或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用问答 卡反馈给老师;老师归类整理后予以集中解答。

3.归纳总结,构筑知识体系。对学生反馈的问题解答完毕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对本节或本课所学内容做 归纳总结,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每一个单元结束之后,都要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分析知识 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整个单元形成整体知识框架,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进而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分 析问题。以上的活动实质上就是一个自己创造的过程,这样学生才算是真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变 成了自己的东西。

4.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以巩固和检查本节所学内容。“课堂练习”在学 生间相互交换批阅,相互启发、讨论,遇到有争议的问题,相互讨论解决,重点、难点由教师讲评。有时也让 学生走上讲台,就教师拟定的问题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向全班同学讲解、分析,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 兴趣和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密切重视讨论结果的反馈,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分析、解答,就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培养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创新能力 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实践证明,富有启发的故事、联系紧密的生活实例、动手操作等,能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尝试、乐于探究讨论,对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强调学生,“haveatry”(试一试),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将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应用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知识的巩固和运用绝非仅仅是做练习题,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教学实际和

教学内容的特点,可采取演讲比赛、小记者招待会、时政小论文竞赛、大家谈、社会调查等

多种形式。学生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训 练,其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通过实践,我认识到,创新和发展,不断更新自我,不断吸收新知识,是新世纪对人才要求的基本特征,终身学习和创新学习已成为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小学数学教学只有不断探索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新途径,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切实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干涉。当然,突出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 着教师对教学活动失去控制,也不是削弱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相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自由度越大,对教师的施教艺术要求就越高,越需要教师以更高超的施教艺术参与教学活动,实现其施教职能。教师重在指导,不包办代替;重在疏导,不任其自然;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演,这才是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王绪文

杨庄中学

第四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小学生对科学课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什么事情都想看一看,摸一摸,对事物外部的、直观的、具体的特征特别敏感。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呢?

一、让学生留心观察,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不仅是他们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他们智力的基础,更是获取知识和经验的重要途径。

在观察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因为良好的习惯是做事的良好开端,比如学生平时在玩时或在校园里、回家的途中,让他们处处留心看看,如周围的植物变化,家养的小动物的成长过程等等,然后再与同学相互交流,慢慢形成观察的习惯。这段时间学了《植物种子》,学生天天观察自己亲手种下的向日葵、绿豆、黄瓜、柿子、辣椒等种子,观察它的变化,并且相互交流观察到的现象,记下了许多观察到的现象,写好观察日记。同时学生在观察的时候,教师要多加指导,让他们边观察边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一个良好的观察习惯就会慢慢的养成。

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培养学生感知事物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展开细致的观察。在训练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事物时,不但要去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用各种感官进行正确的观察。这就需要有科学的观察方法,这样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会较好的得到培养和发展。

如,在教学《水是什么样的》这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采用了:“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感觉”的方法来找出水的特征,感知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并且区分了白色与透明的不同,然后再用白酒、白糖水、盐水、牛奶、醋,可乐,再让学生用看、闻、尝的方法来进行区别、比较水与其他液体的不同,让他们动用了各种器官,课堂上气氛十分活跃,积极性也很高。通过不同的感觉器官的判断,找出了各种液体的不同性质,进一步的归纳出了水的性质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这样,观察方法也得到了训练,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动手探究的兴趣,更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明确观察,找准观察的方向

在新课标科学探究里面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能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求教师在让学生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之前要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告诉学生:“观察不是随意的看,而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感知活动,要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观察对象不同,观察的目标也就不一样,观察的方法步骤也不同。”小学生年龄小,情绪化比较明显,注意力经常被观察事物不相关的事情吸引开,有些同学甚至以为观察就是玩耍,东窜西窜,这里瞧瞧,那里看看,注意力根本不集中。因此,观察前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观察要求,使学生明确观察范围和观察重点。

四、持久观察活动做到实效性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各种事物,能把课堂上学到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验证。这就要求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科学探究活动,力求让这种活动成为他们乐于从事的经常性的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扩展知识,发展兴趣,锻炼能力,促进和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反复的进行训练才能形成,通过科学教学,让学生熟练地掌握科学探究中最基本的观察技能、技巧,用观察帮助学生逐步构建科学概念。

第五篇: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育学生要做观察的有心人,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杨振宁先生在谈到物理教学时指出:“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一种印象,以为物理学就是一些演算。演算是物理学的一部分,但不是最重要的部分。物理学最重要的部分是与现象有关的。绝大部分物理学是从现象中来的。现象是物理学的根源。” 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一种心理品质,是在成长中通过学习逐渐形成的。物理学发展史上,不乏由于细心观察与思考而导致重大发现的例子。伽利略由于观察研究吊灯摆动而发现了单摆振动的规律,奥斯特因细心观察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那么,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呢?

一、激发观察兴趣,明确观察目的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并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的主动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但人对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客观事物并不都产生知觉,而只是对其中少数客观事物发生兴趣,然后做出观察行为,产生知觉。所以,若要求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必须首先激发学生对该事物产生兴趣。激发兴趣可以通过设置疑问、引入竞争、趣化知识等方法去实施。

但学生由兴趣引发的观察行为可能漫无目的、杂乱无章,未必能达到教学目的。瓦托斯基说:“观察并不是漫不经心的扫描,而是一种受观念支配的寻找证据的活动。” 观察的效果取决于观察的目的和观察的要求明确到何种程度。观察的目的、要求愈明确,观察者对知觉对象的反映愈完整、愈清晰,观察效果就愈好。因此,激发兴趣的同时,必须对学生的观察加以引导,明确观察目的,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少数事物或事物的重要方面,排除次要事物的干扰,从而收到理想的观察效果。如在做演示实验或者学生实验前,可提出如下问题引导思考:“这两(几)次实验中,有哪些不同?”、“这两(几)次实验中,有哪些共同的地方?”、“此次实验与前次实验,有哪些共同点(或不同点)?”等。另外还可引导学生观察结果,由学生自己获得结果变化的有关情况。如“这两(几)次实验,结果有变化吗?”“此次实验与前次实验,结果有没有不同?”等。在条件具备后,还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如:“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从中得出什么结论?”等。

二、学会观察方法,注意观察顺序

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和独立、系统的观察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拟定观察顺序,告诉学生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

1、全面观察

2、对物理现象和过程进行观察时,往往需要学生全面而系统地观察,不要只局限于某一个点上看问题,而应该全面地进行考虑,这是观察事物重要的环节。有关现象可按如下步骤进行观察:(1)观察分析结果出现的若干场合,以获得结果变化的有关情况。(2)观察分析这些场合中的先行情况,以获得其中变化因素和不变因素。

3、4、例如,阿基米德从跨入浴盆洗澡发现水从浴盆中溢出而受到启发,从而发现了浮力定律。又如力学中的例子:在杂技表演中,演员平躺在沉重的钢板下,两个大力士用铁锤轮番敲击置于钢板上的砖块,结果砖碎,人却丝毫未受损伤。对以上现象,我们要全面地观察整个过程,而不只看局部,则可运用动量定理,揭示杂技表演的秘密。5、6、2、重点观察7、8、既要全面观察,又要抓住重点。观察的片面性必然导致思维的局限性,必须防止“挂一漏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倾向。观察时,尽量调动多种器官参加活动,比较其异同点,得出正确结论,形成完整概念。物理学中很多规律都是在对大量个别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总结而获得的。例如,牛顿在总结了伽利略等前辈对自然界机械运动的观察与实验结果基础上,归纳出了著名的牛顿运动三定律。同时还要注意抓住重点要素进行观察分析,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有的实验现象不很明显,有的实验现象稍显即逝或多种现象并存,教师应让学生由局部到整体,给学生有重复观察的机会,也可以根据实验的特定要求,重点观察实验中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准确捕捉瞬间变化。9、10、3、对比观察 11、12、一般教师在开始进行探究实验教学时,就要教会学生实验观察的一般方法,从变化前、变化时、变化后三个不同阶段进行对比。对比观察法是抓住事物的特点比较其异同的方法,包括异部对比、异物对比、前后对比及分类对比等。这是判断哪一种因素对现象或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有效方法。13、14、例如:为判明引起电磁感应现象的因素是否为原磁场的变化,就要用磁场虽强但无变化的情形与原磁场虽弱但有变化的情形对比,从而判明哪一种因素在电磁感应现象中起决定作用。又如:在河边玩耍时,观察到两位女士在河边散步,一位穿高跟鞋,另一位穿平跟鞋,尽管她们体重看起来相当,但她们留在河边湿地上的脚印深浅有明显的差异,由此自然联想到压强的概念,对正确理解压强的物理意义有很大的帮助。15、16、利用对比观察法,使各项观察点既清楚明白又容易记忆,避免了观察内容的混乱。17、18、4、循序观察

19、循序观察法是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例如,如对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实验的观察就是这样。第一步,先定性观察电阻变化或电压变化都能引起的电流变化;第二步,固定电阻,定量观察电压变化对电流的影响;第三步,固定电压,定量观察电阻变化对电流的影响。循序观察法是对整个过程进行全面观察,观察详尽而条理清晰,避免了遗漏观察点的现象。

除上述几种观察法外,还有定期观察法、定点观察法、定量观察法等等。具体观察时应根据观察对象、观察内容、观察目的、观察条件的不同,选择适用的一种或多种观察法。不论采用什么观察法,在观察过程中要求做到点面结合,即既要全面了解,又要抓住重点观察。观察方法要用得恰当,观察过程要认真细致,记录、绘制观察结果要实事求是,这样才能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有利于观察能力的形成。20、21、三、坚持长期观察,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22、23、在某种意义上,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比拥有知识本身更重要。例如在物理实验课上常发生这种典型事例:本来只要看一下接线板背面就可了解4个接线柱之间的关系而正确接线,一些学生却习惯于询问教师,或者盲目接线。针对这种反映学生缺乏观察习惯的例子,实验课上应督促学生从观察仪器铭牌、面板旋钮标识、仪表读数系统等入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各种物理现象和正确记录这些现象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习惯。有了观察的习惯,就会随时随地关注周围的一切,而不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24、25、1、要注意变换方位。同一件事物,方位不同,它所呈现出的状貌将不一样,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便是这个道理。26、27、2、要养成自觉意识。要注意养成自觉观察身边人事的良好习惯,随时做个“有心人”。28、29、3、要善于思考。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李四光曾说过:“观察是得到一切知识的一个首要的步骤。”在观察中,还应注意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所获,而不致使观察所得如同“过眼烟云”。30、31、四、做好观察总结,概括科学结论 32、33、观察仅仅是一种手段,而观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是为了得出某些结论。观察告一段落后,要善于把观察到的现象加以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等,然后得出结论或总结出规律。34、3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除了教会学生各种科学的观察方法外,还要指导学生按具体要求如实地绘图、记录,并且分析资料,讨论观察结果。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积极自觉的观察,才能使他们获取正确的信息,发展思维,获得知识,掌握技能,进而认识自然规律。36、37、观察作为一种物理学习能力,对于物理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观察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物理教师,要经常结合教学内容,说明认真细致的观察在知识学习及科学发明和发现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育学生要做观察的有心人,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38、作为物理教师,要重视对物理学发展史上成功观察事例的介绍,同时要经常结合教学内容,说明认真细致的观察在知识学习及科学发明和发现中的作用,教育学生要做观察的有心人,激励他们观察的主动性。

下载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潮安县田东初级中学教师 陈世俊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观察是实验中的重要环节,而人们的大部分认识活动往往是基于观察,也依赖于......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精选合集]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太安中学 樊 志 一、前言 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社会信息化变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知识“......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篾厂中心校左光巧 初中生物新教材学生课堂实验共37个,这充分体现了生物教学大纲指出的“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来获......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大全五篇)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新要求。“口语交际”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正确把握“口语交际”的目标和......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王亚楠 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第35期 摘 要:信息技术课是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具有开......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途径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当老师提出一个略有难度的问题时,学生常常会依赖好学生,等着听他们的答案,缺少独立思考的意识和习惯,缺乏自信;甚至个......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随着新一轮教改的全面铺开,教育创新的理念逐渐渗透到教材中去,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他们能够做到全面发展,进而能从课本里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