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两首登鹳雀楼教案 语文S版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师小结。
第二篇:小学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上马镇文昌小学:王立云
教学内容:
九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古诗录音、有关古诗的资料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言激趣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进行古诗背诵比赛,看一看谁的古诗背得又多又好,是诗王,好不好。
2、当学生背到《登鹳雀楼》时,教师引言导入,板书课题。(出示cai课件)这天,当诗人王之焕来到了黄河边上的鹳雀楼,登楼远望,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在脚步下,黄河波涛汹涌,奔腾入海,非常壮丽。这时,诗人王之焕想道: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
3、介绍黄河。出示cai课件。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请学生读古诗,检查预习情况。请学生把学习的情况告诉大家。
2、请学生用o圈出自己还不认识的字,并去向自己的朋友求教。
3、听教师范读儿歌,正音。
4、教师领读儿歌,学生跟读。
5、分小组读。
6、学生试读。
7、同桌互读。
8、抽学生读。
9、自由读
10、齐读。
11、表演读。
三、学习生字
1、请学生用画出生字。
2、学生自己试读。
3、小组学习,把自己会读的告诉伙伴,把自己不会读的向别人请教。
4、师教读,正音。出示cai课件帮助学习生字。
注意后鼻音登、黄、更、层。
5、小老师教读。
6、叫号游戏。
7、用生字卡片开火车比赛。
8、扩词扩句。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朗读背诵。
六、探究学习,养成习惯。
1、收集古诗,看谁背得多。
2、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第三篇:登鹳雀楼古诗教案
登鹳雀楼
一、用一句话说说你从图画上看到的景象
二、出示课题:登鹳雀楼
登:动词,登上
鹳雀楼:高楼的名字。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一样的鹳鸟(示图)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有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名胜。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千古传诵的《登鹳雀楼》。
三、作者王之涣介绍
四、朗读指导
五言绝句,读的时候注意两字一顿(出示朗读停顿)
五、古诗释义
1、古诗重点字解释,请学生连句翻译(分4句)
2、师读翻译,生读诗句(分4句)
3、师读诗句,生读翻译(2句一起)
六、生试背,填空练习
第四篇: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4、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意境
教学准备 有关春天的图片及春天的古诗。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齐读。学习“古、诗、首”两个字。
二、学习《春晓》
(一)出示整首诗,读通。
1、师: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齐读诗题)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3、指名背诵。
4、认记汉字。
春眠 春晓 处处 闻啼鸟
(二)理解感悟
1、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
2、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3、交流讨论学习。
(1)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鸟、风雨、花)
(2)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处处”“闻”“啼”)
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
(3)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吟诵。
1、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2、朗读全诗,背诵。
四、拓展延伸
查阅作者孟浩然的其他诗句。
五、课堂检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背诵《春晓》。
3、出示新课课题《村居》,读题,学习“村、居”两字,解题。
二、学习《村居》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醉 春烟 散学 忙 儿童
3、指名读全诗。
4、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先认真地读古诗,看看图,想想这首诗中又写了哪些景物?用“——“划出来。哪些地方读不懂的用“?”标出。两分钟后(小组长记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解决解决。
5、全班汇报交流。(1)学习第一、二句。
通过“长、拂堤、醉、春烟”的理解,感悟草、莺、杨柳的形象。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来说一说。
指导朗读。用轻缓的语气读,感受春天的美景。(2)学习第三、四句。
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你见过的风筝有哪些?风筝是怎样放的?
指导朗读,读出放风筝的快乐之情。
6、吟诵全诗。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
知:左右对比,可以用画线法比较: 忙:重点板书“竖心旁”,注意左右笔画的穿插。(右边的横插在左边点的下面)
四、拓展延伸 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春天,珍惜春光。古代诗人除了《春晓》《村居》以外,还写了很多咏春的诗句,把你积累的诗句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徐俯《春游湖》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宵》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五、课堂检测
读读说说
----
第五篇:第三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第三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第一课时
朱台中心小学
张秀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教学准备:古诗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
预习指导:
1、朗读古诗《登鹳雀楼》
2、借助图理解诗意 导入明标。
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白板课件出示课题、伴古诗朗读。
二、合作探索:(白板课件出示)
1、互相朗读古诗,互相指导朗读
2、理解古诗句意、字义
三、展示交流(白板课件出示)
1、指组员拼读解题:(1)、拼读“登”,说字形。(教学登字头登,是登上的意思。)(2)、拼读“鹳”,说字形。(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指导。(放录音),指导朗读
3、理解诗句。学习一、二行
指组员代表展示交流内容
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靠着”的意思。(依)
诗句的意思。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行。学习三、四行
指组员代表展示交流内容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4、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就是看到了 更远的地方。更:再。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
5、小组合作交流全诗的意思。
展示交流内容,教师进行指导
四、达标反馈
1、齐读课文。
2、思考: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3、展示以上问题互相补充:
五、课间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