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教师的指向标

时间:2019-05-13 00:25: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延安精神——教师的指向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延安精神——教师的指向标》。

第一篇:延安精神——教师的指向标

延安精神——教师的指向标

陇川二中

杨有英

巍巍宝塔山,铭记着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滚滚延河水,传承着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枣园窑洞里的星星之火,点燃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革命激情。一提起延安,杨家岭的晚风,王家坪的笑语,南泥湾的歌声,就会历历在目„„

延安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是中国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的指挥中枢和战略后方,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在这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更是因为,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她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更是我们年轻教师的指向标。

延安,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从1935年到1948年,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也就是在延安,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我们的先辈们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的创业精神,使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风风雨雨,点点滴滴,从满目创痍,百废待兴,到雄姿英发,繁荣富强,我们的祖国走过了一条巨龙之路!

延安精神不是凝固的雕塑,而是奔腾的江河,其生命力在于不断汇入时代的内容。延安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精神财富,是我们立党建国、艰苦创业的力量源泉,是革命历史与现实精神的共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宝典,是我们年青教师心中永不熄灭的灯火。今天,当我们行走于美丽的校园,站立于三尺讲台,我们强烈的感受到圣地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作为一名新时代教师的自豪和幸福。因为我们脚下是一块神奇的土壤,她给予我们不屈的脊梁和青春的热情。每天,我播下一颗爱的种子,用责任和爱心编织着这只绿色的摇篮,摇起孩子们无穷的梦幻;用心探索那一双双闪亮眼睛里的奥秘,用尊重拨动孩子心灵的七弦琴,奏响生活的乐章,感受孩子们纯真的笑容、稚嫩的声音,让爱与尊重的种子在幼儿园生根、发芽。望着孩子们甜美可爱的小脸,一切的烦闷与忧愁刹那间消退,生活的诗画便在眼前飞扬,使我的心田温馨无比。

我们秉承了优良的血统,我们是骄傲的教育圣地儿女!我们不能忘记,艰苦孕育着希望,奋斗孕育着成功。今天的我们是志向远大,展翅欲飞的雏鹰!我们不会忘记当年从草地雪山走过来的草鞋,我们更应该记住红米饭南瓜汤和土豆野菜所孕育的蓬勃力量。今天的我们是幸福的一代,更是懂得感恩,懂得珍惜的一代!就在今天,就在现在,我们在这个和平幸福的环境里骄傲的工作,我看到我熟悉的同事们,眸子里殷切流露的期待,那些久远的面孔;他们是宝塔的凝视和延河的呼唤„

勿忘“延安精神”,积极进取,创新拼搏,这不是几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是一份缠绵绵的情感,是一声急切切的呼唤,是一个响铮铮的答案。

请你们相信,我们会用执著的信念去追求真理,用知识的养分去丰富学生的心灵,用宽容的心态善待生活,用青春的激情放飞希望!此刻,让我用稚嫩的声音留下庄严的承诺---延安精神,我们年轻教师的指向标。

追随延安,追随延安精神!让延安精神成为我们的指向标!

第二篇:指向写作

“指向写作”的阅读课

——对话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

《小学语文教师》记者 陈金铭

记者:2007年,本刊报道的《管建刚和他的作文教学革命》,引起一线老师广泛的关注。6年后,你的“指向写作”的阅读课、阅读教学,又在小语界引发关注和争议。请问,你为什么提“指向写作”,而不是“指向表达”?

管建刚:表达,含“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提“指向表达”来得中庸,别人抓不住把柄。提“指向写作”,容易被人说三道四,好像你管建刚研究作文教学,把作文教学看得死重死重,完全是个人情感所致,而不是理智的科学研究所得。只好先用“课标”的话来辩解,“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由此作点小小的引申,阅读能力不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口语交际能力不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牵牛要牵牛鼻绳。语文教学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要牵语文素养的牛鼻绳“作文能力”。我常把语文比作一座三层小楼,一楼是识字,二楼是阅读,三楼是写作。会阅读自会识字;会写作自会阅读、识字。一楼看二楼,仰起头,脖子酸;二楼看一楼,登高俯视,很容易。三楼看二楼,也是这理。

口语表达能力,几年前就炒得很热。“口语交际”的概念,提得好。然而,“口语交际”要由语文教学来承担,那至少是偏的。课程标准讲“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这说明,口语交际不是一门语文学科能做到的,放在语文学科里,只是相对“妥当”些罢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应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至多渗透、植入罢了;并且,这个“渗透”“植入”,各门学科都可以做到——哪个学科的教学没有师生、生生的交流呢?

“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不是一回事。很多作品写得好的作家,并不怎么会说。叶圣陶先生就是其中之一。那不是我说的,是朱自清先生描述的。“口语交际”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问。语文教学吃了迷魂药似的,居然要把“口语交际”整合到“阅读教学”中去。学生从“书面语”中去习“口语”,这不说荒谬,至少牵强。村里能说会道、铜牙铁齿的大妈,哪个是从“书面语”学来的?倒是有很多书读得不少的人,时常沉默寡言,比如说管建刚。

口语的表达方式和书面语的表达方式,有相通的地方,更有不通的地方。口语最需的现场性、交互性、即时性,“书面语”无法给予。以我个人来讲,演讲能力不是看书“看”来的,而是听别人的演讲“听”来的。再者,说得很精彩的人,常有“说”的机会,往往懈怠于“写”。这不只是写作能力、技巧的问题,而是“言说欲”的问题。一个会“说”的人,他的意思已用嘴巴表达了,往往懒得“写”出来。除非,有文秘帮他整理。这也不只是我说的。陈忠实先生也说过。

“指向表达”的说法,大概是很多人不愿惹事的挡箭牌。事实上,“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指向的几乎都是“写作”。我丢掉挡箭牌,不是不怕被人当靶子:总要有人当靶子,射箭人的本领才会高起来,对不对?

记者:我们很想知道,从你的思考出发,“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跟“指向内容”的阅读教学,究竟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你又是怎么理解这种差别的?

管建刚:作为学习语文的学生,他的阅读跟社会人的一般性阅读,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好比,作为导演的张艺谋去看电影,和我们看电影的视角,有很大的不同;作为摄影师的解海龙看画展,和我们看画展的视角,有很大的不同;作为书法家的尉天池去看书法作品展,和我们去看书法作品展,也有很大的不同。张艺谋、解海龙、尉天池们,他们的“看”,内容理解往往是附带的,他们的专业眼光在于:张艺谋会看电影怎么“拍”出来的,解海龙看照片怎么“拍”出来的,尉天池看字怎么“写”出来的。我们这一代人,读了不少的金庸、古龙、梁羽生,却连一个武侠短篇都写不出来。也有不少女老师,读了一摞的琼瑶、席绢、岑凯伦,却连一个爱情短篇也写不出来。小说家看小说,跟我们看小说,很不一样。他们看小说,不是跟着小说里的人一起流泪,一起欢笑,而是看作者怎么让读者跟着人物一起欢笑、一起流泪的。这叫“专业的读”。

“指向写作”的阅读,才是作为专业的语文学习者的阅读本质所在。借用王尚文先生的话,“其他课程的教师是为了了解它说了什么——呈现了什么事实、传播了什么知识、表述了什么观念等等,即课文的言语内容;而我们语文教师出于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一独特目的,就必须关注课文‘怎么说’,必须侧重课文的言语形式。”这不是排斥“提取信息”“熏陶情感”“塑造人格”。提取信息的能力很重要,然而它不是语文的专业阅读的本质:看新闻可以提取信息、听别人聊天可以提取信息,生活中张开眼睛、竖起耳朵的地方,都可以提取信息。至于“熏陶情感”“塑造人格”,凡是艺术,都能对人的“熏陶情感”“塑造人格”起到积极的作用。看一篇小说可以流泪,看一部电影更容易让人流泪,看一场话剧更容易让现场的人泪流满面。

“我以为,阅读教学教好了,就不必搞什么作文教学了。”叶老的话有前提,阅读教学必须“指向写作”;不“指向写作”,学生的作文没有“段感”“篇感”,怎么可能写得好作文呢?

记者:以往的阅读教学,也重视表达,如我们经常说的“品词析句”,感受“字词之妙”。你刚才提到的“段感”“篇感”,是你“指向写作”的阅读课的一个重要特征吗?

管建刚:有一次,我请速记公司帮我整理一次演讲。拿来一看,居然是“一大片”,没有分段的。帮我整理的小伙子打趣道:“管老师,你在演讲时又没说:此处分段,另起一行。”一个人说话,总要琢磨这句话怎么说、这里用哪个字或哪个词比较合适。一个人的用字、用词、遣词造句,在口头中经常得到练习;而“段”的意识、“篇”的意识,口头中得不到练习;要是阅读教学也不重视,学生拿起笔来,写出来的,往往不像个作文。作文要考虑先后,考虑主次,考虑层次,考虑结构。学生作文最搞不懂“构思”。这跟我们的阅读教学,不注意“篇”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关联。我们的阅读教学太强调“字词之妙”,为了一两个字的妙处,大半节课都不够,忘了带学生去领会全文架构上的奥妙。都说写作文,要有积累,积累很重要;然而积累的,不只是语言,比语言更重要的,是“篇感”“段感”的积累。以为多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就能写好作文,那就太幼稚了。这好比造房子,积累好的钢筋水泥砖头,那当然重要;然而,你若以为,有了这些你就是建筑大师,那就太幼稚了。“篇感”“段感”的缺失,跟作文教学从“写话”起步,一开始没有“篇感”意识有关。

“指向写作”的教学重难点,跟“指向内容”的重难点的选择,可能会“殊途同归”,也可能“分道扬镳”。“指向内容”的教学,重点段落大都落在体现“思想感情”的段落上。“指向写作”的教学,重点主要落在“表达奥秘”相关的段落。

我教《郑成功》,重点落在“鼓舞士气”“欢庆胜利”,教学“哪里该有提示语、哪里不该有”“哪里说话句可以独立为一节、哪里不该独立为一节”“哪里该写说话句、哪里不该写”。“指向内容”的教学,一般重点都落在“攻打台湾”部分。重难点选择上的差异,或许是“指向写作”的阅读课,跟“指向内容”的阅读课,最大的、最有代表性的分界所在。

此外,“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教师要解读出这一篇“独有”的写作上的奥秘,而不是“凤头猪肚豹尾”“围绕中心来写”“起因经过结果”之类的老生常谈。解读出了“独有”,还不够,不能简单地贴标签式地说说课文的写作特色,而应从学生的作文实际出发,选择适用于学生、学生作文迫切需要的“写法”。一篇课文“独有”的写作上的奥秘有好几个,然而跟当下学生的作文现状紧密相关的,可能只有一个两个,或者说,目前学生迫在眉睫、亟须解决的,可能是那一个、两个。换句话说,学生作文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典型的问题,正是“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要关注、要渗透、要解决的。因此,“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其前提、其基础是对学生作文能力与现状的研究和把握。从这个意义上讲,“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真正实现了“作文”和“阅读”的链接,真正实现了“读”“写”的完整融合,语文教学由此真正实现和谐共振的“两条腿”走路。

记者:很多“指向表达”的阅读课上,都安排“学生写”的环节。甚至有人认为,课上不写,就不是“指向表达”。而你的课上,很少有“学生写”的环节,你却说你是“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对此,你有什么解释?

管建刚:我以为,阅读教学中的“指向写作”,更多的是孕育学生的“写作意识”,如篇的意识、篇的路径、段的意识、段的方式、线索意识、读者意识、剪裁意识、剪裁路径等等。我的课中,不大让“学生写”,那是我看到了阅读课中的“写”的问题:第一,阅读教学中的“写”,很多老师往往抓文本的“空白点”,让学生“写”。

这很有问题。如,有老师教《九色鹿》,课文结尾“国王很惭愧”,惭愧的国王会想什么呢?以此空白点,让学生“写”。我以为,写作的奥秘不在这里,写作的奥秘恰恰在于,作者为什么要留下这个空白,为什么不写这些“惭愧的心里想法”。很多老师抓的“空白点”写话,无意中,将课文在写作上的奥秘处,糟蹋了。第二,很多老师选择的“写”点,往往跟“课文理解”相挂钩,这样一来,学生写得好不好,往往跟他理解得对不对、深不深,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真正的写作,不是这样的。真正的写作就是写自己心里有感而发的话,写自己的笑、自己的哭、自己的闹、自己的叫。课堂上,学生经常接受这样的“写”的练习,对学生的写作方式,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第三,也有的“写”,是迁移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这是可以的。不过,也不用多,不用每次都要“迁移性练习”。不是每篇课文都让学生写一下,就体现了“读写结合”。机械的“读写结合”对阅读、作文所造成的伤害,都很大。很多作文上的技巧、意识,要在今后的作文中“不期然”的“化用”,而不是“即时”的“使用”。我们的教学太功利了,课上教的,恨不得一下课,都能化到学生的血液里、骨髓里。愿望很好,却不现实。“怀孕”这个词,很有意思。“怀”上,可以很短促;“孕”,非得有那段时间,谁都逃不了。阅读课里的“写作”,主要是“怀上”;至于“用”,得允许学生有一段“孕”的时间,“孕”后,才能生产。写作意识、写作技能,种到脑子里,某天写东西,不期然地从脑子里蹦出来,那就是“活用”,那就是水到渠成的“生产”。刚怀上,就巴望着生产,搞到最后,只能是危险的“剖腹产”。

记者:“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很容易让人以为,你的教学忽视了内容的理解,而没有内容的理解,你又怎能“指向写作”呢?

管建刚:我的阿弟,初中没毕业,补考后拿到了毕业证。他看报纸,少有看两遍的,我问他看得懂吗?他很不屑地说:“这有什么难的。”除了专业性很强的杂志、专著,写给有一定专业水准的读者看;绝大多数的人写的作品,对读者的要求都不高。对读者的要求越高,作者的作品越卖不出去,越没人读。教授的专业性论著,往往只能自费出版。琼瑶的爱情小说,金庸的武侠小说,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郭敬明、韩寒的作品,普通读者都能读懂。杨红樱的小说,三年级学生都看得咯咯笑,杨红樱不成为“富婆作家”那才怪呢。学古文,要一句一句串讲;不串讲,不知道它讲什么。白话文,用不着。

报纸的选文,不一定考虑像我阿弟“初中没毕业”的。教材的选文,一定会考虑到了“各年级”的读者水平。小学高年级的课文,学生自读三遍,90%以上都能懂。至于那不懂的10%,你老师反复讲,引导,学生也不一定懂,很多“深意”,要搭桥引路,要背景知识,还要人生阅历、情感经历。有的地方,你一层层地讲了,学生点头了,却很快成为他们的“冷知识”,考试了,才拿出来对付一下;有的,考试了也拿不出来,老师只好整理出知识点,让学生背。无数的“深度解读”“深度理解”,不是“解”给听课老师看的,就是为无聊的考试题备的。对学生来讲,这些东西要不是无用功,就可能是精神上的“揠苗助长”。人没到这份上,讲得再有理也没用,负面作用倒出来了:对课文越来越不感兴趣。

很多老师在阅读理解上花了太多的时间,抓的是枝枝叶叶,不是真正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只是一些为考而教的东西。考试为什么会考那么多的东西?很多出题者没有弄清楚:阅读理解的核心能力究竟有哪些。当前流行的PISA阅读测试,只给了个提取信息、鉴别信息、运用信息的粗坯启示,到实际操作者的手里,很多阅读理解的考查会走样,考查的根本不是阅读力,诸如看拼音写词语、填写关联词、写出AABB之类的词语、读短文后写一条公益广告、填写标点符号、写读书名言之类,搞得“阅读理解是个筐,什么题目都往里面装”。

阅读的核心能力是什么?找到了核心,做起来就简单、快捷、有效。你在核心之外的外围,做了很多的事,很忙,很累,效果却不明显。就内容的理解来讲,核心能力我找到5个:(1)概括的能力。(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的能力。(3)抓重点句、关键词的能力。(4)读懂言外之意的能力。(5)联系生活来理解。一个小学生,以上5个能力扎实了,阅读能力一定“优秀”。5个能力,一个学期主攻一个能力,也只要5个学期。小学中年段,以“阅读方法”“阅读能力训练”为主,到了高年级,完全可以“指向写作”。

“指向内容”的阅读教学,就是花90%的教学时间去纠缠那可能不懂的“10%”。其实,教学应该是,用90%的时间去教学生90%的“不懂”。一篇课文,学生90%不懂的在哪里?——课文是“怎么写出来”的。课文写什么,白话文,一个字一个句的,写着呢。无数的学生对“怎么写”处于“文盲”状态。为什么?我们的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老在“理解”上;偶尔的“指向表达”,只是点缀,只是“理解”的“锦”上,添了朵体现理念的“花”。常有老师说,这么简单的课文有什么好教的。要让说课文“简单”的老师,写出一篇课文般“简单”的文章来,全中国大概没几个语文老师敢站出来。指向了“写作”,再简单的课文,也有了不简单的一面。

记者:读了你的课例《理想的风筝》,我发现,里面有概括能力的训练,还有理解“中心”,却又感觉你的课,的确是“指向写作”的,这里,究竟有什么奥秘呢?

管建刚:“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不是不需要“内容理解”。“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不排斥“内容的理解”。“内容的理解”是“写法的理解”的基础,没有对内容的基本把握,“写法的理解”定会似是而非,一知半解。然而“内容的理解”要简化,“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崔峦语)”,“内容的理解”不用花那么多的力气去抠,“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有内容上的理解,但要求所作的训练,直指阅读理解的核心能力,而不是拿着课文中的一个反问句,要求改成陈述句;或是找到了文章的中心词“机智”,反反复复地让学生去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主人公的机智”。一堂课下来,学生恨不得喊“机智啊机智,真他妈的机智”。

“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也要“理解内容”。“指向内容”的阅读教学,“内容的理解”本身就是它的重要教学目标;而“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内容的理解”本身不是目的,“内容的理解”背后,站着“为什么要写这个内容”“为什么这么写这个内容”。

以《理想的风筝》为例,我让学生概括文中的四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一项阅读能力的训练,却不是教学的目的所在;概括的背后还站着:(1)为了让学生领悟“用故事来写人”的道理;(2)故事有了“小标题”,便于下面的“四条构思线”的教学的展开。教学《理想的风筝》,我也让学生揪出文中的刘老师“乐观、顽强”的品质特点,然而并没有让学生去“细抠”:哪些字词能看出刘老师的“乐观、顽强”。而是转向了它背后的“写”:前两个故事和后两个故事,表面看没什么关联,内部却有着关联;几个故事能否放一起写,要看它们有无“内在的关联”。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例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例子背后的东西。例子背后的东西是什么,用专家的话来讲,那就是“本体性课程内容”。语文的“本体性课程内容”,低年段应以“指向朗读、写字”为重点;中年段应以“指向阅读策略”为重点;高年段应以“指向写作”为重点。当然,任何“本体性课程内容”的教授,都离不开“例子本身的内容”。两者的关系怎么处理?“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这么处理:“内容的理解”要指向阅读理解的“核心能力”,也是“本体性课程内容”;然而又不能到此为止,还要往前走一步,走到“为什么这么写”那里去。

记者: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人而言是一个秘密。我从你的教学实践中,看到了破解形式奥秘的美好未来。祝愿你的“指向写作”的阅读课,能够走得更深、更远、更好。

管建刚:谢谢。一篇课文摆在那儿,“内容”是“现存”着的。一篇课文摆在那儿,内容怎么“写”出来的,为什么“这么写”而不“那么写”,没有“现存”,一切都“隐匿”起来。这种困苦,对于有志者来说,不是不幸,恰是荣光:开辟者的荣光。再次真诚地感谢小学语文教师的《小学语文教师》。

第三篇: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

延安是延安精神的发祥地,延安精神是党中央在延安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优秀分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不懈奋斗中,在陕北延安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所体现出来的理想信念、精神风貌、思想品德、工作与生活作风的精华和结晶。

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概括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等

一、延安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延安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它形成于民主革命时期,丰富和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

(一)延安精神的初步形成阶段

1935年10月党中央率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至1938年9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前后,是延安精神的初步形成阶段。党中央毛泽东经过一年的艰苦长征,来到了陕北苏区的吴起镇,并决定把陕北根据地作为“领导全国革命”的中心。共产党人面对环境艰苦、敌重兵围剿、且敌我力量悬殊的困难境地,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经过根据地军民的艰苦奋战,巩固并扩大了这块土地革命时期硕果仅存的根据地。

抗战全面爆发后,国共第二次携手合作共同抗日,全国政治局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延安及陕甘宁边区也出现了较为稳定的环境,党的自身建设及根据地的自身建设得以逐步加强。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延安及陕甘宁边区军民在革命斗争实践中,表现出了为伟大理想而献身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道德风尚。优良的精神和作风,正在成为边区军民的行为规范。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为主要内容的抗大精神和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主要内容的白求恩精神,是这一阶段边区军民革命精神和崇高品格的集中体现,也是延安精神形成的重要标志。

1938年9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指明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向,对于正确把握和运用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自觉抵制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最终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具有重要意义。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提出及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方法的指

明,是延安精神初步形成的又一重要标志。

(二)延安精神正式形成阶段

1938年9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至1945年4月召开的党的七大前后,是延安精神正式形成阶段。这一阶段,以延安精神和大生产运动为实践,所形成的整风精神和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形成的主要标志。

首先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任务后,全党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经过几年的学习,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不少党员干部包括一些高级领导干部仍然存在学习上的教条主义问题。于是党中央组织领导了全党范围内的以反对主观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整风运动。

1949年5月19日,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把党的思想路线明确概括为实事求是,并对这一概念作了科学解释和说明。通过四年有组织的学习和整顿,使实事求是、不尚空谈、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深入人心,在全党形成风气,党的实事求实的思想路线最终被确立。

其次,在组织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袖地位,以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为灵魂的毛泽东思想逐步得到了全党同志的认同。随着整风运动的深入开展,1943年3月20日的政治局会议,毛泽东被推举为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主席,全党在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胜利前进。再次,延安精神的概念被首次提出来了。整风期间的1942年,毛泽东在《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的概念,这是延安精神形成的重要标志,为以后正式使用延安精神概念作了重要准备。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大生产运动中逐步形成。面对陕甘宁边区及其他抗日根据地遇到的财政经济困难,党领导边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开展生产自救。广大军民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参加生产运动,特别是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屯垦生产,成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在大生产的艰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主要内容的南泥湾精神。

(三)延安精神的成熟发展阶段 1945年4月党的七大到1948年3月党中央离开陕北,是延安精神的成熟发展阶段。1945 年4月至6月,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七大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为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它的历史贡献是多方面的,对延安精神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党的七大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形成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这个《决议》中对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事实上作了确认和肯定。在党的七大上正式把毛泽东思想写入了党章,成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成为全党根本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

其次,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对党的根本宗旨作了进一部明确而深刻的阐述。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就党的历史使命作了深刻阐述,他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这就是我们制定政策的根本出发点。这一表述使党的宗旨更加明确和完整,对增强全党同志的宗旨意识,并在实际工作中践行这一宗旨,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在党的七大上对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了理论概括:即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强调这三大作风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凝聚力量,增进团结,发挥战斗力的重要条件,是党的力量和威望所在。这一阶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愚公精神,得到了进一部的宣传和弘扬,在边区广大军民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得以践行。与次同时,延安精神的内涵和根本要求也更加深刻、更加完善。张思德精神、愚公精神、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的形成和运用,是延安精神成熟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二、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

延安精神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而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是我党战胜困难、克敌制胜的精神法宝。延安精神具有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

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是延安精神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追求

第四篇: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新时代价值

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延安精神的起点绝不仅仅停留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发展,延安精神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扩展。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延安精神继承和发展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革命传统,同时吸收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断升华的延安精神在指引着全党全国人民奋勇前行。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延安精神结合我国特殊国情,演变出了特定时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优秀精神品质。今天我们已经进入新的时代,虽然我们已经走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并且不敢懈怠一直努力,但同时新时代带来的发展新要求、新课题,也要求全党人民有新的历史担当,焕发新状态,创造新业绩。习近平同志曾在纪念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成立20周年会员代表大会上指出,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弘扬延安精神,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党中央曾在这里落脚、锤炼,又从这里出发,走向全国胜利。因而,我们有必要探寻新时代下延安精神的新内涵和时代价值。

延安精神科学内涵

延安精神不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凝滞,相反其具有极强的时代特性,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展着的,所以学者们也在不断丰富着延安精神的内涵。总的来说,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首要要内容和灵魂。从字面意义来看,坚定的政治方向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正确的政治方向,即其属性必然是科学的是利于人民顺应民意的,朱雪(2013)认为政治方向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确定的奋斗目标及其所选择的社会发展道路,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特有的阶级立场、思想观点、社会理想和政治信念的集中反映”。在延安时期,正确的政治方向首先体现为更为彻底更加广泛的爱国主义精神。面对外敌的侵略,中国共产党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在当下应该放弃国内斗争进而选择了两次与国民党合作救国,此时在中国共产党的心中救大厦于将倾,救人民于水火是第一要务,只要能救国救民可以放弃一切。当然,爱国主义不仅仅存在于两党之间,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动员和领导广大的人民群众建立起了全民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次体现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可以说延安精神是毛泽东同志将我国特殊的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思想结晶。在毛泽东同志清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正确政治方向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着全国人民披荆斩棘,勇闯难关,最终夺取了持久抗战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最后,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在国际形势大动荡的时候,邓小平同志曾强调我们要坚信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如果我们不想成为别人的附庸国就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坚定我们的政治立场,共产主义理想不可撼动,他领导任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越走越远并且越走越好。习总书记说“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坚定则表明了全国人民将爱国主义内化,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对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精神信仰追随定力与信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党内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毛泽东同志为了肃清党内存在的一些所谓的“主义”思想,提出了要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这一重要论点。延安整风运动统一了全党思想,分清了是非,使组织空前团结,此后实事求实成为了全党的思想路线。所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要从客观实际出发,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理论联系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到中国具体的国情中去。习近平同志在多个场合强调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是党员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并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来解释了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的实际状况决定的道理。4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结果证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发展的先导和根本保证,只要全党上下能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党就会永远富有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具体现在社会关系的建立,在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中,要求时刻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虽然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存在,但是在古代人民只不过是君主进行统治的工具,但是党以密切联系群众和实行民主政治为手段其最终目的在于其为人民服务鲜明的性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体说就是始终要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处处为人民着想。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的阶级性质决定了,必须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在党的领导干部及普通党员的为人民奉献的精神上及党的相关政策制度的制定上。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基本主张还是在关于抗日救国、大生产、精兵简政等重要决策中,都密切联系群众、反映人民的需求、维护人民的利益。以共产主义作为理想信念,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取得了一系列革命的胜利。总书记认为,中国梦的实现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断为人民谋利益,才能真正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更是延安人身上的一种作风、一种品德。延安时期,中国人民无论是军队,还是普通的百姓,在国民党及日本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下,物质生活条件特别的艰苦,面对着如此困难的条件,共产党人充分发挥了自力更生的精神,选择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克服了物资缺乏的困难,同时也拉近了边区军民之间的关系,巩固了延安抗日根据地。面对困难重重的革命事业,共产党人毫无畏惧依靠自己组织力量坚持斗争,开辟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局面。延安精神新时代价值

进入新时代,我国各方面的环境和情况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新时代下的环境变化,我们还有更加艰难的路要走,还需要面对各种预料之中的和无法预见的困难和问题。和平年代,我们更要以坚定的信仰和弥久的精神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因此延安精神在当代依旧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将延安精神生硬地置于新的环境中,相反应担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发展其属于当前时代的特色。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是要大力弘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创新、敬业奉献、清政廉洁的精神品质。回顾党的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就是靠艰苦奋斗、艰辛自强起家一步步发展壮大走向崛起的,党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活脱脱的艰苦奋斗的拼搏史。邓小平同志曾强调:“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在和平年代,今天的条件相对优越,这使得一些党员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不顾自己所代表的形象追求享乐和奢靡的生活,不仅仅是出现在党内生活,在整个社会中消极腐败都是坚决不被允许的。我们要继续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虽然经过全党努力,不敢腐的目标已经初步实现,不能腐的制度不断完善,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但是反腐斗争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对于当前来说有特殊意义。当下,我们更应该意识到精神上的危险,继续发扬延安精神,保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解决新时代下人民群众的真正需求,深入基层和群众,认真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悉听群众的呼声,关心民众疾苦,扎扎实实地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总的来说首先我们要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战这一仗,保证全国绝大所数人民群众的生活保持在基本水平以上。其次,人们越来越注重科技化智能化追求更高质量的文化和社会生活,因此,我们要切实响应双创号召,创精神文明先进城市提升人民生活品位,创造新业绩、创造新水平,为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添薪加柴。

实事求是,理论同实际相结合。延安精神贵在不盲目空想,深入群众实地考察,及时的了解最基层人民的实际社会生活状况,因而我们党总能在不偏离实际的情况下明晰各阶段需要在什么样的道路上走向那一个方向明确当下面临的主要问题什么并依据具体的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针战略。我们当下所拥有的伟大成果,离不开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结合具体国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到中国具体的国情中去。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唯物论、辩证法、反映论与中国实际、中国需求的相结合,是一种现代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此同时,“实事求是”的具体表现就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就一定要坚持践行群众路线。

树立崇高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延安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在和平建设时期,需要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精神生活的侵蚀也十分严重。有些人平时不注意政治学习,不能自觉地进行思想改造和提升,适应不了新形势、新情况,于是出现了思想上的滑坡、信仰危机和价值观的错位,导致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乘虚而入,有些人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说明共产党人一旦丧失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就会站在人民的对立面。只有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才能在历史性大变动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受住考验,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撑,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事业之基。现在我们面临的情况更复杂,担负的任务更艰巨,更需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武装党员干部,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它不是定格于延安时代,它不仅仅属于过去,由于它的包容性、吸收性和动态性,它同样是属于现在和未来的,因为它总能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不断的引入新的时代精神。延安黄土高原这块土地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真正落地——毛泽东思想,在这里毛泽东同志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文化相互融合碰撞,因而 延安精神从开始诞生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内在核心但同时又融入了中国气派和作风,所以从其内涵我们可以看出它必然是随着时代在发展且不会落后的一种精神,它就像一颗耀眼的星星一样陪伴着指引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习近平同志同样也是从延安的历练和考验中走出来的,所以,延安精神无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厚重底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代的又一次飞跃。延安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丰富滋养,它对社会文化起到的示范价值和转化价值,为我们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打开了思想枷锁,开拓了具有东方文化特质的发展道路,凸显了日益走向成熟的中国共产党独立开辟新时代的矢志追求。参考文献: 王洁.论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J].党史博采(理论), 2018(3).王真.论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1).赵志升, 姚敏茹.论延安精神对培育大学生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价值[J].新西部, 2018(2):116-117.朱佳木.什么是延安精神的核心以及应当怎样弘扬延安精神[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0(10):3-8.李秀芳, 吴永.延安精神的本质特征和现实意义[C]// 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53-57.朱雪.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D].西华大学, 2013.

第五篇: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

在延安,中国共产党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着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简介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和军队的根据地,勤劳勇敢的老区人民用生命和鲜血哺育了中国革命;延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总后方,在极其残酷的条件下,广大军民开展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特大生产运动,为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延安是毛泽东思想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圣地。毛主席关于中国革命的政治路线问题、军事问题、党建问题、哲学问题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大多是在延安撰写的,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在这里。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就是在延安实现的。延安在革命战争年代曾是中国共产党的指挥中枢和战略后方,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运筹帷幄,作出了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基础;这里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精神内涵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中国共产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事业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回顾党的历史,从在上海成立到井冈山时期,从遵义会议到延安时期,从西柏坡到夺取全国政权,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新时期,艰苦奋斗是工作作风,也是思想作风,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局部地区建立人民政权并不断扩大执政区域的重要时期。中国共产党历来把为中国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时期又响亮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在全党认真实践。那时的陕甘宁边区政府,被誉为“民主的政治。”

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科学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成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时期。毛泽东同志的许多重要著作,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都是在延安时期完成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用实事求是来概括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在延安时期。实践表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地解放思想。在新世纪新阶段,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切实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就叫作坚持解放思想,这也叫作坚持实事求是。解析

延安精神没有过时,也就是说它在现时代仍然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廉政建设效应

其一,延安精神的廉政建设效应。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党魂,它所形成的一套优良传统和作风是革命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在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被称为“民主的政府、廉洁的政府”。它真正是人民自己的政府。美国记者斯蒂尔访问延安后,深有感触地说:“我觉得在延安访问中,有三件事使我感动而且深刻起来。第一件是我体味到共产党常常说的 ‘为人民服务’,在延安所亲见的各种具体事实,我认为是货真价实的”。“不到延安实在不能深触到中国问题的内脏,到了延安使我对中国问题的认识深化了。”“真的,我要在延安住上十天,那我一定也将变成一个共产主义者!”

南洋华侨陈嘉庚先生访问延安后说:“县长概是民选,官吏如贪污五十元者革职,五百元的枪毙,余者定罪科罚,严令实行,犯者无情面可袒护优容。” 经济建设效应 其二,延安精神的经济建设效应。早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就指出:“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中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经过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大国,不可能走‘捷径’„„。我们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也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但是必然要以自力更生为主。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一定要努力恢复延安的光荣传统,努力学习周恩来等同志的榜样,在艰苦创业方面起模范作用”。江泽民总书记在1989年9月视察延安时说:“把经济搞上去,靠什么方针?还得靠发扬延安精神,归根到底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勤俭持家,勤俭建国。” 精神文明建设效应

其三,延安精神的精神文明建设效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发扬延安精神首先就是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对全体人民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进行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教育,从而解决人们的“信仰危机”、“信心不足”的问题。其次,发扬延安精神,就要重视道德建设,用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提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风尚,克服和抵制“专已打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的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腐朽道德。最后,对全民族进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教育,反对铺张浪费、肆意挥霍、大手大脚的败家子作风。树立社会主义主人翁和“过紧日子”的思想。总结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而延安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抓紧在延安建设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一个根本着眼点就是引导和促进党的干部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全党同志,一定要结合新的实际,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使延安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团结和带领人民不断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使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延安精神引导和哺育无产阶级革命者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延安精神引导和哺育无产阶级革命者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使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延安精神把共产党人和革命者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官兵一致,军民一致,水乳交融,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是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最大政治优势。

下载延安精神——教师的指向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延安精神——教师的指向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延安精神

    【摘要】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受经济全球化和思想多元化的影响,当前大学生思想中有消极与积极并存的现象,在大学生......

    延安精神

    发扬延安精神 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重大任务。党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和探索源远流长,早在革命战争时期,就在延安及陕甘宁边区建设了一个......

    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延安精神,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传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对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

    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及其现实启示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结晶,是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导下,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和科学精神高度统一的体现......

    延安精神

    一是在参观学习中体会延安精神 革命圣地延安,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全国胜利的解放战争的出发点。从1935年到1948......

    延安精神

    摘要:延安精神是延安时期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根据地军民在革命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优 良作风。延安精神具有丰富的 内涵。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延安......

    延安精神(范文模版)

    “延安精神”感悟——“红色岁月里的故事”采访老党员心得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2011年5月11日下午,湘雅医学院马列学习分会一行五人,来到了湘雅医学院老校区关心下一代......

    延安精神

    弘扬延安精神,做祖国优秀儿女今天,我是多么幸运,能够在这个和平幸福的环境里骄傲的演讲。随着祖国一天天地繁荣昌盛,我们能清晰的感觉到,在座的各位的眼中流露出来的幸福快乐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