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读写的阅读教学

时间:2019-05-13 01:55: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指向读写的阅读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指向读写的阅读教学》。

第一篇:指向读写的阅读教学

指向读写的阅读教学

重庆市长寿区晏家街道沙溪小学校:杨在山

最近参加小学语文教学技能培训,我接触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新主张,如江苏特级教师管建刚提出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我认真阅读了管老师的一些论述,观看了他所执教的《水》的教学实录,对管老师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有了更深的了解。但静下心来想:我们的阅读教学该教什么?依我对阅读教学的理解是“指向读写的阅读教学”。

有人可能要问,阅读教学是以“读”为主,还是要以“写”为主?我要明确地告诉大家,有些文本要以“读”为主,有些文本要以“写”为主。这是没有唯一答案的。这要根据教学经验、单元的习作训练重点、学生的实际来定。但不管怎样说,在阅读教学中能做到对文本的正确解读与文本的写作特色有机结合和无缝衔接是最好的。王崧舟老师的警语说得好:“放弃了情与境的语文学习是机械的语言文字训练。”我也看了王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他的教学就是一个范例,让人回味,让人深思,让我们看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的走向。王老师将阅读感悟与写作训练有机的结合,甚是完美。他善于解读文本,抓住重点句段反复阅读、体会,创设一个个意境,把学生带进了文本中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提出一个个问题,启发学生的想象,把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在教学中,他不停地让学生说,时不时又让学生在作业纸上进行句式的练习,让读与写无缝衔接,使人无不叫绝。还有,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中运用诗意的语言、一张张图片、音乐把学生带进一个个情境中去,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荡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完全融入到教学中,融入到文章的情感中去。学生在他的课堂上不是一种枯燥地学,而是一种享受。

我还要阐明的一点是,我们的阅读教学不要走极端——要么是只停留在阅读理解上,要么是只指向写作上。这样做都不好,达不到我们的教学目标。我们读文章究竟要学什么?学会阅读、学会理解、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积累好词佳句,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这些都是我们所应具备的语文素养。任何一样,我认为都不能偏废。当然,我们在教学时不能什么都去抓,没有重点、没有头绪去抓,这样是不会有好的效果的。在教学中,学生能读懂的,可以少讲;而学生比较难学的地方,就要作为重点来上。在教学前,老师要查阅资料,认真地解读文本,挖掘其最具特色、最感人、最生动的地方,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确定本体性教学目标和非本体性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再去进行教学。这样,我们的教学就能做到成竹在胸、事半功倍。

王崧舟老师执教《去年的树》后,谈了三个融合,那就是:学习语用和陶冶情感相融合;学习语用和理解内容相融合;学习语用和渗透学法相融合。我很是赞同他的说法。在教学中,过多地讲写作方法,学生难免会枯燥;过多地阅读理解,忽略写作指导,又显得单一。要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指导融合在一起,才是我们阅读教学的一个正确的方向。

凭我多年的执教经验,要上好一堂高质量、高效的语文课绝非易事。每个老师上同一篇课文,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取决于老师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文本的解读程度、说话的风格、教学的艺术等方面。现在的教学,提倡“一课一得”,我们不妨抓住一两个训练点进行教学,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我们的教师多学习、多实践、多总结,一定会取得更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一定会让我们的阅读教学更加生动,更加适合学生的“生长”,对学生学好语文会大有裨益的。

第二篇:指向写作

“指向写作”的阅读课

——对话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

《小学语文教师》记者 陈金铭

记者:2007年,本刊报道的《管建刚和他的作文教学革命》,引起一线老师广泛的关注。6年后,你的“指向写作”的阅读课、阅读教学,又在小语界引发关注和争议。请问,你为什么提“指向写作”,而不是“指向表达”?

管建刚:表达,含“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提“指向表达”来得中庸,别人抓不住把柄。提“指向写作”,容易被人说三道四,好像你管建刚研究作文教学,把作文教学看得死重死重,完全是个人情感所致,而不是理智的科学研究所得。只好先用“课标”的话来辩解,“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由此作点小小的引申,阅读能力不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口语交际能力不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牵牛要牵牛鼻绳。语文教学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要牵语文素养的牛鼻绳“作文能力”。我常把语文比作一座三层小楼,一楼是识字,二楼是阅读,三楼是写作。会阅读自会识字;会写作自会阅读、识字。一楼看二楼,仰起头,脖子酸;二楼看一楼,登高俯视,很容易。三楼看二楼,也是这理。

口语表达能力,几年前就炒得很热。“口语交际”的概念,提得好。然而,“口语交际”要由语文教学来承担,那至少是偏的。课程标准讲“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这说明,口语交际不是一门语文学科能做到的,放在语文学科里,只是相对“妥当”些罢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应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至多渗透、植入罢了;并且,这个“渗透”“植入”,各门学科都可以做到——哪个学科的教学没有师生、生生的交流呢?

“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不是一回事。很多作品写得好的作家,并不怎么会说。叶圣陶先生就是其中之一。那不是我说的,是朱自清先生描述的。“口语交际”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问。语文教学吃了迷魂药似的,居然要把“口语交际”整合到“阅读教学”中去。学生从“书面语”中去习“口语”,这不说荒谬,至少牵强。村里能说会道、铜牙铁齿的大妈,哪个是从“书面语”学来的?倒是有很多书读得不少的人,时常沉默寡言,比如说管建刚。

口语的表达方式和书面语的表达方式,有相通的地方,更有不通的地方。口语最需的现场性、交互性、即时性,“书面语”无法给予。以我个人来讲,演讲能力不是看书“看”来的,而是听别人的演讲“听”来的。再者,说得很精彩的人,常有“说”的机会,往往懈怠于“写”。这不只是写作能力、技巧的问题,而是“言说欲”的问题。一个会“说”的人,他的意思已用嘴巴表达了,往往懒得“写”出来。除非,有文秘帮他整理。这也不只是我说的。陈忠实先生也说过。

“指向表达”的说法,大概是很多人不愿惹事的挡箭牌。事实上,“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指向的几乎都是“写作”。我丢掉挡箭牌,不是不怕被人当靶子:总要有人当靶子,射箭人的本领才会高起来,对不对?

记者:我们很想知道,从你的思考出发,“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跟“指向内容”的阅读教学,究竟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你又是怎么理解这种差别的?

管建刚:作为学习语文的学生,他的阅读跟社会人的一般性阅读,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好比,作为导演的张艺谋去看电影,和我们看电影的视角,有很大的不同;作为摄影师的解海龙看画展,和我们看画展的视角,有很大的不同;作为书法家的尉天池去看书法作品展,和我们去看书法作品展,也有很大的不同。张艺谋、解海龙、尉天池们,他们的“看”,内容理解往往是附带的,他们的专业眼光在于:张艺谋会看电影怎么“拍”出来的,解海龙看照片怎么“拍”出来的,尉天池看字怎么“写”出来的。我们这一代人,读了不少的金庸、古龙、梁羽生,却连一个武侠短篇都写不出来。也有不少女老师,读了一摞的琼瑶、席绢、岑凯伦,却连一个爱情短篇也写不出来。小说家看小说,跟我们看小说,很不一样。他们看小说,不是跟着小说里的人一起流泪,一起欢笑,而是看作者怎么让读者跟着人物一起欢笑、一起流泪的。这叫“专业的读”。

“指向写作”的阅读,才是作为专业的语文学习者的阅读本质所在。借用王尚文先生的话,“其他课程的教师是为了了解它说了什么——呈现了什么事实、传播了什么知识、表述了什么观念等等,即课文的言语内容;而我们语文教师出于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一独特目的,就必须关注课文‘怎么说’,必须侧重课文的言语形式。”这不是排斥“提取信息”“熏陶情感”“塑造人格”。提取信息的能力很重要,然而它不是语文的专业阅读的本质:看新闻可以提取信息、听别人聊天可以提取信息,生活中张开眼睛、竖起耳朵的地方,都可以提取信息。至于“熏陶情感”“塑造人格”,凡是艺术,都能对人的“熏陶情感”“塑造人格”起到积极的作用。看一篇小说可以流泪,看一部电影更容易让人流泪,看一场话剧更容易让现场的人泪流满面。

“我以为,阅读教学教好了,就不必搞什么作文教学了。”叶老的话有前提,阅读教学必须“指向写作”;不“指向写作”,学生的作文没有“段感”“篇感”,怎么可能写得好作文呢?

记者:以往的阅读教学,也重视表达,如我们经常说的“品词析句”,感受“字词之妙”。你刚才提到的“段感”“篇感”,是你“指向写作”的阅读课的一个重要特征吗?

管建刚:有一次,我请速记公司帮我整理一次演讲。拿来一看,居然是“一大片”,没有分段的。帮我整理的小伙子打趣道:“管老师,你在演讲时又没说:此处分段,另起一行。”一个人说话,总要琢磨这句话怎么说、这里用哪个字或哪个词比较合适。一个人的用字、用词、遣词造句,在口头中经常得到练习;而“段”的意识、“篇”的意识,口头中得不到练习;要是阅读教学也不重视,学生拿起笔来,写出来的,往往不像个作文。作文要考虑先后,考虑主次,考虑层次,考虑结构。学生作文最搞不懂“构思”。这跟我们的阅读教学,不注意“篇”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关联。我们的阅读教学太强调“字词之妙”,为了一两个字的妙处,大半节课都不够,忘了带学生去领会全文架构上的奥妙。都说写作文,要有积累,积累很重要;然而积累的,不只是语言,比语言更重要的,是“篇感”“段感”的积累。以为多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就能写好作文,那就太幼稚了。这好比造房子,积累好的钢筋水泥砖头,那当然重要;然而,你若以为,有了这些你就是建筑大师,那就太幼稚了。“篇感”“段感”的缺失,跟作文教学从“写话”起步,一开始没有“篇感”意识有关。

“指向写作”的教学重难点,跟“指向内容”的重难点的选择,可能会“殊途同归”,也可能“分道扬镳”。“指向内容”的教学,重点段落大都落在体现“思想感情”的段落上。“指向写作”的教学,重点主要落在“表达奥秘”相关的段落。

我教《郑成功》,重点落在“鼓舞士气”“欢庆胜利”,教学“哪里该有提示语、哪里不该有”“哪里说话句可以独立为一节、哪里不该独立为一节”“哪里该写说话句、哪里不该写”。“指向内容”的教学,一般重点都落在“攻打台湾”部分。重难点选择上的差异,或许是“指向写作”的阅读课,跟“指向内容”的阅读课,最大的、最有代表性的分界所在。

此外,“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教师要解读出这一篇“独有”的写作上的奥秘,而不是“凤头猪肚豹尾”“围绕中心来写”“起因经过结果”之类的老生常谈。解读出了“独有”,还不够,不能简单地贴标签式地说说课文的写作特色,而应从学生的作文实际出发,选择适用于学生、学生作文迫切需要的“写法”。一篇课文“独有”的写作上的奥秘有好几个,然而跟当下学生的作文现状紧密相关的,可能只有一个两个,或者说,目前学生迫在眉睫、亟须解决的,可能是那一个、两个。换句话说,学生作文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典型的问题,正是“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要关注、要渗透、要解决的。因此,“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其前提、其基础是对学生作文能力与现状的研究和把握。从这个意义上讲,“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真正实现了“作文”和“阅读”的链接,真正实现了“读”“写”的完整融合,语文教学由此真正实现和谐共振的“两条腿”走路。

记者:很多“指向表达”的阅读课上,都安排“学生写”的环节。甚至有人认为,课上不写,就不是“指向表达”。而你的课上,很少有“学生写”的环节,你却说你是“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对此,你有什么解释?

管建刚:我以为,阅读教学中的“指向写作”,更多的是孕育学生的“写作意识”,如篇的意识、篇的路径、段的意识、段的方式、线索意识、读者意识、剪裁意识、剪裁路径等等。我的课中,不大让“学生写”,那是我看到了阅读课中的“写”的问题:第一,阅读教学中的“写”,很多老师往往抓文本的“空白点”,让学生“写”。

这很有问题。如,有老师教《九色鹿》,课文结尾“国王很惭愧”,惭愧的国王会想什么呢?以此空白点,让学生“写”。我以为,写作的奥秘不在这里,写作的奥秘恰恰在于,作者为什么要留下这个空白,为什么不写这些“惭愧的心里想法”。很多老师抓的“空白点”写话,无意中,将课文在写作上的奥秘处,糟蹋了。第二,很多老师选择的“写”点,往往跟“课文理解”相挂钩,这样一来,学生写得好不好,往往跟他理解得对不对、深不深,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真正的写作,不是这样的。真正的写作就是写自己心里有感而发的话,写自己的笑、自己的哭、自己的闹、自己的叫。课堂上,学生经常接受这样的“写”的练习,对学生的写作方式,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第三,也有的“写”,是迁移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这是可以的。不过,也不用多,不用每次都要“迁移性练习”。不是每篇课文都让学生写一下,就体现了“读写结合”。机械的“读写结合”对阅读、作文所造成的伤害,都很大。很多作文上的技巧、意识,要在今后的作文中“不期然”的“化用”,而不是“即时”的“使用”。我们的教学太功利了,课上教的,恨不得一下课,都能化到学生的血液里、骨髓里。愿望很好,却不现实。“怀孕”这个词,很有意思。“怀”上,可以很短促;“孕”,非得有那段时间,谁都逃不了。阅读课里的“写作”,主要是“怀上”;至于“用”,得允许学生有一段“孕”的时间,“孕”后,才能生产。写作意识、写作技能,种到脑子里,某天写东西,不期然地从脑子里蹦出来,那就是“活用”,那就是水到渠成的“生产”。刚怀上,就巴望着生产,搞到最后,只能是危险的“剖腹产”。

记者:“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很容易让人以为,你的教学忽视了内容的理解,而没有内容的理解,你又怎能“指向写作”呢?

管建刚:我的阿弟,初中没毕业,补考后拿到了毕业证。他看报纸,少有看两遍的,我问他看得懂吗?他很不屑地说:“这有什么难的。”除了专业性很强的杂志、专著,写给有一定专业水准的读者看;绝大多数的人写的作品,对读者的要求都不高。对读者的要求越高,作者的作品越卖不出去,越没人读。教授的专业性论著,往往只能自费出版。琼瑶的爱情小说,金庸的武侠小说,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郭敬明、韩寒的作品,普通读者都能读懂。杨红樱的小说,三年级学生都看得咯咯笑,杨红樱不成为“富婆作家”那才怪呢。学古文,要一句一句串讲;不串讲,不知道它讲什么。白话文,用不着。

报纸的选文,不一定考虑像我阿弟“初中没毕业”的。教材的选文,一定会考虑到了“各年级”的读者水平。小学高年级的课文,学生自读三遍,90%以上都能懂。至于那不懂的10%,你老师反复讲,引导,学生也不一定懂,很多“深意”,要搭桥引路,要背景知识,还要人生阅历、情感经历。有的地方,你一层层地讲了,学生点头了,却很快成为他们的“冷知识”,考试了,才拿出来对付一下;有的,考试了也拿不出来,老师只好整理出知识点,让学生背。无数的“深度解读”“深度理解”,不是“解”给听课老师看的,就是为无聊的考试题备的。对学生来讲,这些东西要不是无用功,就可能是精神上的“揠苗助长”。人没到这份上,讲得再有理也没用,负面作用倒出来了:对课文越来越不感兴趣。

很多老师在阅读理解上花了太多的时间,抓的是枝枝叶叶,不是真正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只是一些为考而教的东西。考试为什么会考那么多的东西?很多出题者没有弄清楚:阅读理解的核心能力究竟有哪些。当前流行的PISA阅读测试,只给了个提取信息、鉴别信息、运用信息的粗坯启示,到实际操作者的手里,很多阅读理解的考查会走样,考查的根本不是阅读力,诸如看拼音写词语、填写关联词、写出AABB之类的词语、读短文后写一条公益广告、填写标点符号、写读书名言之类,搞得“阅读理解是个筐,什么题目都往里面装”。

阅读的核心能力是什么?找到了核心,做起来就简单、快捷、有效。你在核心之外的外围,做了很多的事,很忙,很累,效果却不明显。就内容的理解来讲,核心能力我找到5个:(1)概括的能力。(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的能力。(3)抓重点句、关键词的能力。(4)读懂言外之意的能力。(5)联系生活来理解。一个小学生,以上5个能力扎实了,阅读能力一定“优秀”。5个能力,一个学期主攻一个能力,也只要5个学期。小学中年段,以“阅读方法”“阅读能力训练”为主,到了高年级,完全可以“指向写作”。

“指向内容”的阅读教学,就是花90%的教学时间去纠缠那可能不懂的“10%”。其实,教学应该是,用90%的时间去教学生90%的“不懂”。一篇课文,学生90%不懂的在哪里?——课文是“怎么写出来”的。课文写什么,白话文,一个字一个句的,写着呢。无数的学生对“怎么写”处于“文盲”状态。为什么?我们的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老在“理解”上;偶尔的“指向表达”,只是点缀,只是“理解”的“锦”上,添了朵体现理念的“花”。常有老师说,这么简单的课文有什么好教的。要让说课文“简单”的老师,写出一篇课文般“简单”的文章来,全中国大概没几个语文老师敢站出来。指向了“写作”,再简单的课文,也有了不简单的一面。

记者:读了你的课例《理想的风筝》,我发现,里面有概括能力的训练,还有理解“中心”,却又感觉你的课,的确是“指向写作”的,这里,究竟有什么奥秘呢?

管建刚:“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不是不需要“内容理解”。“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不排斥“内容的理解”。“内容的理解”是“写法的理解”的基础,没有对内容的基本把握,“写法的理解”定会似是而非,一知半解。然而“内容的理解”要简化,“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崔峦语)”,“内容的理解”不用花那么多的力气去抠,“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有内容上的理解,但要求所作的训练,直指阅读理解的核心能力,而不是拿着课文中的一个反问句,要求改成陈述句;或是找到了文章的中心词“机智”,反反复复地让学生去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主人公的机智”。一堂课下来,学生恨不得喊“机智啊机智,真他妈的机智”。

“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也要“理解内容”。“指向内容”的阅读教学,“内容的理解”本身就是它的重要教学目标;而“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内容的理解”本身不是目的,“内容的理解”背后,站着“为什么要写这个内容”“为什么这么写这个内容”。

以《理想的风筝》为例,我让学生概括文中的四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一项阅读能力的训练,却不是教学的目的所在;概括的背后还站着:(1)为了让学生领悟“用故事来写人”的道理;(2)故事有了“小标题”,便于下面的“四条构思线”的教学的展开。教学《理想的风筝》,我也让学生揪出文中的刘老师“乐观、顽强”的品质特点,然而并没有让学生去“细抠”:哪些字词能看出刘老师的“乐观、顽强”。而是转向了它背后的“写”:前两个故事和后两个故事,表面看没什么关联,内部却有着关联;几个故事能否放一起写,要看它们有无“内在的关联”。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例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例子背后的东西。例子背后的东西是什么,用专家的话来讲,那就是“本体性课程内容”。语文的“本体性课程内容”,低年段应以“指向朗读、写字”为重点;中年段应以“指向阅读策略”为重点;高年段应以“指向写作”为重点。当然,任何“本体性课程内容”的教授,都离不开“例子本身的内容”。两者的关系怎么处理?“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这么处理:“内容的理解”要指向阅读理解的“核心能力”,也是“本体性课程内容”;然而又不能到此为止,还要往前走一步,走到“为什么这么写”那里去。

记者: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人而言是一个秘密。我从你的教学实践中,看到了破解形式奥秘的美好未来。祝愿你的“指向写作”的阅读课,能够走得更深、更远、更好。

管建刚:谢谢。一篇课文摆在那儿,“内容”是“现存”着的。一篇课文摆在那儿,内容怎么“写”出来的,为什么“这么写”而不“那么写”,没有“现存”,一切都“隐匿”起来。这种困苦,对于有志者来说,不是不幸,恰是荣光:开辟者的荣光。再次真诚地感谢小学语文教师的《小学语文教师》。

第三篇:指向计算教学核心算理

指向计算教学核心——算理

杭州市半山实验小学

周晓婷 对算理的理解、算法的掌握是计算教学的关键,也是重点。如何在计算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算理,一直困扰着我们一线教师。本次工作室研修的课题是《三位数乘两位数》,通过前期的教学设计比赛,中期的网络研修探讨,最后课堂实践。让我们在思考、分享、碰撞中,如何加强算理教学,让学生会算更知其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学生算理的理解。

一、沟通方法,指向算理

《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

《三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中,在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我们需要鼓励让学生利用多样化的方法解决问题。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到相互交流探索计算方法,145×12学生可以用竖式计算,也可以145×10=1450,2×145=290,1450+290=1740,还可以145×3×4等方法来计算。在呈现多样化的算法时,除了让学生理解方法,判断方法的正确性外,我们还需要将方法进行适当的沟通,在沟通过程中,逐步明晰算理。如竖式中的两层,分别代表是算法2中的哪个意思,将方法进行沟通整合,理解方法的共性,指向算理。整个学习过程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了思考与交流的空间,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二、逐层推进,理解算理

算理的理解是需要过程的,抽象与形象相结合,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是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对计算方法掌握并不困难,重点就在学生对算理的深入理解。在多样化算法沟通后,我们可以通过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算理。

在竖式中,依据145×2=290,145×10=1450,让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意思。如145×2=290表示2个小时行驶290千米,145×10=1450表示10小时行驶了1450千米,合在一起就是12小时行驶了多少千米。通过这样的理解,让算理更具体化。数学知识的理解总是在具体与抽象中徘徊,在徘徊中行进。具体理解后,教师可以再次抽象:145×2=290表示几个几?145×10=1450表示几个几?这一次的抽象,让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和新层次。

整个过程学生逐步经历了方法沟通中的理解——情境中的理解——竖式中的理解,这就是一种抽象——具体——抽象的过程,是一种逐步对算理逐步推进的过程,让不同水平的孩子在过程中明晰算理。

三、练习拓展,夯实算理 计算教学中,我们的练习设计往往是反复操练,往往会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在计算练习中让学生巩固夯实算理的理解。从算理推出算式,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考查孩子对算理的掌握程度。如

()()()×

()()

()()()()

。。。3个345()()()

。。。20个345()()()()

同时,我们可以利用竖式谜,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并利用算理解决问题。

算理是算法赖以成立的数学原理,在运算教学中,需要让学生经历算法的形成过程,在充分体验直观算理的基础上抽象到算法。因此在计算教学中应努力找到算理与算法的一个平衡点,让学生清晰地理解算理,自发得到算法,最后形成一个稳固的计算技能。

第四篇: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心得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心得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心得1

在假期的第一天,选定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作为寒假阅读的开端,余文森老师是教育学博士,也是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深耕课程改课领域,著有《有效教学十讲》等多部专著。

核心素养是近几年的非常热门的教育词汇,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几乎耳熟能详,多少能讲出一些关于核心素养的内容来,但也仅仅只是些碎片化的认知和理解。余文森老师的这本书则详尽地阐述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形成机制,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六大教学基本策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多方位、深层次地剖析核心素养,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构建起对“核心素养”的认知框架,受益匪浅。

笔者刚入职教师时,就时常在一些美术类讲座上听到“美术课堂要以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为目标展开教学”,后来通过查询资料得知,美术的核心素养主要为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当时初为人师的我,知所云,却不知其所以云。美术课上,纪律管理就已经是一件让我头疼的事情,更不要说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开展教学活动了。现今,不知不觉工作6年多,已经不再担心曾经担心的课堂纪律的问题,但每次看到高段的孩子对美术课的喜爱仅仅是因为美术课没有做不完的练习、不像主科那样有压力时,我还是有点遗憾,在我心里,我希望他们爱上美术课,是因为美术本身的魅力。从这个侧面也反映出,我这个美术老师没有将富有美感的、极具吸引力的美术带给他们。因此,阅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正适时,让我重新反思美术课堂。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当我们真正理解了核心素养是什么,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那离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就成功七八成了。余文森老师说,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是一个人的“人格”,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一经习得,便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有可能伴随一生。爱因斯坦说:“当知识遗忘的时候,留下来的就是素养。”而核心素养,则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景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的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综合性品质。不同的学科,培养不同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两者是上位与下位,整体与部分,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是目的、方向与手段、途径的关系,是相互包含、融合和有机转化、相互促进的关心,不是简单机械的总和。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也不是单靠学科教育就能完成的,还要依托很多非学科的教育和活动来共同完成,例如德育活动。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特性和教育内涵的有机融合。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提升,是学科教育对人的真正的回归。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要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学科活动为路径、以学科教师为条件、以学科考评为保障。

本书的第二篇章阐述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首先要确定人是教学的对象和目的,人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科教学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和服务于人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健康发展。语文教师不是教语文,而是用语文教人,数学教师也不是教数学,而是用数学教人,美术教师不是教美术,而是用美术教人。对教师而言,至关重要的是学会尊重和宽容。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素质不一样,个性和兴趣不一样,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不一样,追求和理想也不一样,教师在鼓励或要求每个学生都学好学科内容的同时,一定要尊重和宽容那些学得慢的,甚至根本学不好的、没有兴趣学的学生。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知识、技能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教育本质的内在性是养成学生强烈的价值感,让他们成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人;要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要让学生变成快乐人,具备寻找快乐的能力,成为富有生活情趣的快乐人。其次,教师应树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观,真正落实以学定教,实现少教多学、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相长、先学后教,“先学”立足解决学生现有发展区问题,“后教”旨在解决学生最近发展区问题,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以数学学科为例,基于数学本质的课程观绝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达到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学习目的。

第三篇章阐述了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景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在这些具体而生动的策略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熟悉的做法:搭建结构图、绘制思维导图、进行项目学习、情景化教学、问题导向教学、对分课堂等,每一种尝试或应用都是课程改革在一线教学中的有力推动,引领风向标的同时,也总结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我借鉴。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生长和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包含多种层次的活动系统,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枯燥乏味的知识产生丰富的附着点和切实的生长点,让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的交互碰撞中真正理解知识、提升能力、养成核心素养。

假期的第一本书,是偏理论类的,平时这类书看得少,“缺什么,补什么”,因此特地将它作为寒假读书会的首本书目,希望在质朴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放平心态,始终保持初心,始终保持对课堂的敬畏,“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心得2

余文森著作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大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

书中余教授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这一主题方面,重点阐述了让核心素养落地的课堂教学的具体路径和方法。策略是从观念走向行动、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操作系统。只有将观念和理论转化为实施策略和行动方案,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地。因此,本主题是全书的重心和落脚点。

静下心来细细思考,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怎样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呢?我们要明确音乐学科应该包含哪些方面。

1、审美感知:即对音乐艺术听觉特性、表现形式、表现手段及独特美感的体验。在审美的过程中要将音乐放置于其特有的文化属性中去理解,去感受不同的人文内涵,而不仅仅只是用听觉来进行审美。课堂中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感知音乐。

2、艺术表现素养:音乐表现通过歌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和音乐创编等活动,表达音乐美感的实践能力。在音乐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创编,去发挥,去想象。比如在表现音乐的强弱规律时,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做声式伴奏,也可以借助课桌、文具等工具去进行创编进而表现音乐。

3、文化理解素养:文化理解时了解音乐与其他艺术的关系;理解音乐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音乐艺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强调各民族之间的音乐是平等的,需要相互理解和尊重。在课本中学习到的比如朝鲜族民歌《桔梗谣》、仡佬族儿歌《荡秋千》等等,通过学习歌曲了解各个地方的特点,扩大知识面。还可以通过音乐欣赏了解各个音乐家的创作特点,如《生日快乐变奏曲》。

我认为,让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重点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四方面的意志品质。

1、主动与进取:对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和持续的兴趣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成就动机,能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主动参与音乐课堂的意识与习惯,在学习过程中注重音乐知识的运用,积极进取,乐观向上。

2、监控与调整:能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情绪进行自我监控和有效管理,面对学习困难能够自我激励、白我调适,对于困难的节奏型或者音符可以尝试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调整。

3、选择与获取:利用课内外多种学习渠道特别是网络资源,获取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并结合学习目标对信息资源进行选取和整合。

4、合作与探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在音乐表现中结合小组的团队力量,一起去解决音乐中的困难。

核心素养实则也是潜移默化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吾日三省吾身,课堂教学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体现人文性的教学,科学性的教学,发展性的教学,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心得3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在炎炎的仲夏,思想的洗礼伴随着七月的风如约而至,学习的脚步也永不停止。在此,我对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进行了学习。从资料中我明白了单元整体教学就是把教材中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与语文素养双线合一,打破原先单篇教学的模式,可以利用单元教材资源对课文内容进行统整,将其串联成一个小整体,实施整体学习。在我学习之后,有以下感受和大家分享:

随着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使用,我们都知道统编教材采取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形式组成单元内容,我们在教学统编教材时,可以通过单元整体教学,使语文素养在课堂中落实。

一、单元为抓手,确立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我们在单元整体备课时,可以根据单元导语中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初步确立单元目标之后,要关注到每篇课文在单元中的作用———编者的意图。同时,也要找到每篇文章在单元坐标中的位置,然后看课文是怎样体现单元主题的进而决定单元教学内容的取舍,对相关联信息进行筛选与整合,能较为完整地形成单元教学目标和内容,也能更好地理清各课文在单元整体中的教学定位,把控课时目标与课间联系,并服从于单元整体教学要求,便于进行长程设计。

统编教材在语文要素中对学生每种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的要求是循序渐进的、螺旋上升的。基于这些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可以结合单元导读的提示对每个年段方法和能力进行明确的定位,哪些知识需要讲?哪些知识需要我们以后再讲?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兼顾各类学生,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关注碎片化,注重联系,前后勾连促发展

单元整体教学重在一个“整”字,我想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改变散点割裂的思维方式,关注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和更宏观的思维建构,让单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用共进的思维将原先线性的课时打破,整体推进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关注单元中篇与篇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课内与课外之间的关联。统编教材每个单元都是由“口语交际”“语文园地”“习作”等栏目组成的。在单元的整体教学背景下,我们要注重各部分内容的关联与沟通,以帮助学生发现单元不同内容之间的隐形联系,从而形成教学的合力,将语文要素落到实处。

三、关注课型,注重方法的指导

统编教材中的课文有精读、略读之分,有古诗词教学,有综合性学习等,它们的课型不同,功能各异。我们可以通过文体整合,打破传统的单元壁垒。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阅读方法的迁移运用;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在理解中传承文化,提高古诗词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在综合性实践中,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体悟生活,让阅读材料成为探究学习的资源,感受生活与学习之间的联系,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注入文本中,教给学生这一类文章的学习方法。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从而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上只是我对单元整体教学的浅薄认识。对于单元整体教学的学习我还在路上,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我将会不断学习,更新理念,与时俱进,研精覃思,笃行致远,我相信再远的地方,行则将至。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心得4

7月中旬,作为省张黎辉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我有幸参加了在北戴河举办的为期5天的“指向学科核心素养骨干教师教学创新研讨会”,在此非常感谢工作室主持人张黎辉老师给我提供了本次学习的机会。

与刘德武、钱守旺、王君等几位名师大咖零距离靠近,使我渐学渐长,在一天天的学习中,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在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太缺少“思考”、缺少“研究”了。

一、让“爱与尊重”成为教育的核心

“赛课专业户”王君老师,从西部偏远的乡村一步步走来,先被北京清华附中聘用为语文特级教师,又成为广东清澜山学校首席语文老师,这正是她多年来能“静下心来思考、抬起头来走路”经历的诠释,听她的讲座使我感触颇深。

1.经营课堂王君老师主张“得课堂者得天下”,教师不单是要把教学任务放到课堂教学中,更要把育人工作贯穿到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让教材牵着自己的鼻子走,教学的过程不是用教材引导教学、引导教师自身的过程,而应该换个角度,是教师指导教材、用教材为各种教育教学工作服务的过程,这是“爱”与“尊重”的体现,寓“育人”、“智学”为一体,不是只教教材,而是以“发展”为理念、以“影响”为目的。

2.经营管理王君老师还指出“教孩子的过程,就是一个放手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为了帮助学生管住自己;“理”即是尊重、爱、认同、接纳、相信;让学生时刻体会到“你是吃饭长大的,读书长大的,也是在爱中长大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相处的关系,教育不存在“强制”、“管制”.

二、让“多向思考”成为教学的精髓

德高望重的刘德武老师,今年都是七十多岁高龄了,但还在教学的第一线孜孜不倦的耕耘着,他对所听、所讲的课都用心记录、用心分析,他的这种对工作持之以恒、认真负责的精神,无时无刻不感召着我。

1.分层设计刘德武老师从他的教学实例和年轻教师的课堂实录中,提炼和总结出,无论什么题型在设计时,都不要单一化,要避免固定了学生的思考,形成思维定势。比如“选择题选项”出示时,要有4个层面,一是答案肯定的,二是具体结果虽不确定、但归类是确定的,三是答案不确定、需要分析与推理,四是答案在指定条件之外的,特别是这第四种答案选项一定要呈现出来,不然会给学生造成认知误区;另外在“解决问题”训练时,千万不要只出一道题,而是要出一组题,进行分层题组式练习,这样可以打破学生顺理成章的思维模式。

2.三步教学刘德武老师特别强调,在一个新知学习探究过程中,一定要分成三步来完成。

首先“要思考”,让学生通过抠字眼、阅读等审题方式,把握知识学习的方向,实际上思考的过程就是思维上升的过程;

其次“再交流”,让学生在自主需要的过程中,主动与同伴互动、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精神,也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同时也梳理了知识;最后“要验证”,有了先前的思考、交流,学生会产生迫切的验证欲望,这样,知识的理解、运用会水到渠成,于无形中自然天成,既锻炼了大脑,也发散了思维。

三、让“课堂革命”成为行动的旋律

高瞻远瞩的钱守旺校长,虽然头顶上有了那么多的光环,取得了那么多的成就,但在教育教学中从不故步自封,而是不分城乡,深入学校传经送宝;同时发挥群体意识,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创建了很多的“动感课堂”实验校、实验基地,他的这种“心系教育”的情怀,使我备受鼓舞。

1.终身学习钱守旺校长提出“生命中最值得投资的是自己,给自己最佳的投资就是学习,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抓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时代的不断变迁,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过去的”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说法已经早就落伍,当今的社会在飞速发展,物质的冲击、理念的刺激,要求”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是抽水机“,这让我深深的认识到,从古至今,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有与时俱进的理念,其次要有渴求知识的欲望,最后要有坚决的学习力、执行力,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2.创新行动钱守旺校长对核心素养有他精妙阐述,”主要指学生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成为能够健康发展、幸福生活、成功应对未来挑战的人“.而未来的课改走向是”立德树人,少教多学“,这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那作为一线的老师,就要深刻领会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付诸到实践教学中,并要具备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自我总结、自我成长,努力做个钱校长提出的”德行品格——有正气,理想信念——有志气,胆识魄力——有勇气,人格节操——有骨气,文化修养——有底气,思维品质——有灵气,学习能力——有才气,气质情怀——有人气“的人。

5天的学习时间虽然转瞬即逝,但几位教育大咖独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却在时刻冲击着我的大脑,这是给予了我”一场知识盛宴“、”一场理念大餐“,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要在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张黎辉老师的带领下,始终以这些教育大咖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沉淀,精心思考,完善提高自身业务修为,努力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心得5

核心素养是现在教育最热门的话题,近期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让我对素养教育又多了更深的认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怎样建立,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

因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的,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发展学生为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习而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在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关系的论述中,作者提到,核心素养相比三维目标,更加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更关注教育的内在性、人本性和终极性等方面。另外,核心素养是来源于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的,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核心素养更多意味着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又一次根本性转变。

那么怎样在我们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核心素养呢?

通过学习,知道在教学培过程中,注重文化对学生的熏陶,还得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的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可从以下方面在在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来:

第一、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在课堂内充分体现出“情感课堂”。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是不可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

第三、传授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给学生一个交流,开放式的课堂。课堂以学生为主题,那就尽量给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己、体验成功的平台。让学生真正实现“学会学习”这个目标,需要让学生尽快转变学习方式,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三种方式,指导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解决问题,牢固掌握知识。学生在自主探究式学习中,可以实现能力的发展,增强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注重积累,海量阅读经典书籍。通过大量、广泛的阅读,积累优美、新鲜的语言材料,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中华传统经典作为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不仅内容源远流长,同时也有精辟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每篇文章都如同一面镜子,能够将社会生活反映出来,映照着学生的心灵,并启迪学生的心智。

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关于核心素养教学观的重建,我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这本书我还需要细细品阅,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心得6

通过共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我对核心素养有了一些认识,素养渗透于人的整个心灵,也让我在教学上有了新的体会和探索。

1、关注点的转变

聚焦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其关注点应该有所转变。在之前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我基本上是确定了教学目标,然后把任务完成,再在学生演唱展示时检验教学效果。至于学生怎么学的,关注不多,只要他学会了会唱会说就行。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的关注点出现问题了。

在课堂上,应该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是兴奋的还是有气无力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是少数精英参与了,还是大多数孩子参与了;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是否真的在讨论,讨论之中是否陈述了自己的想法,;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有没有问题提出来,是怎样解決的;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他们从这一课时学到了什么解决音乐难点的方法。

2、转换教学策略

在这本书里,我还了解到一种情境化的具体策略。如何能够让学生参与进来呢?在歌唱课之中不能只采用学生学唱的方式进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做“小老师”,“小演员”,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评价,学生的学习就是在活动中发生的,他们在做中学,也在学中做,这是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的。

创设情境,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重要,许多名师都提出情境化教学策略,但具体怎么操作,还似是而非。在欣赏课教学过程中,我懂得了创设情境,通过学习情境化教学策略,我明白了有以下几种方式:联系生活实际、音乐、图像、动作等等都可以使学生更快的投入进来,对音乐的感知会有更丰富的收获。

总之,余老师这本书不仅让我知道了核心素养是什么,还知道了为什么要培养核心素养,也知道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指明了方向。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心得7

去年暑假,参加郑州市骨干教师培训,“核心素养”一词贯穿整个培训的过程,让我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有了深刻的认识。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让我对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思考。

本书共分为三个篇章,分别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部分对教师进行了专业理论及实际操作上的指导,是一本非常有使用价值的书籍。

在《学科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一文讲道:“就没个学科不仅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也都有自己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这同样是学科知识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与学科知识相伴随的内在特征,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所以,学科教学最大的道德教育资源就是学科知识本身。”对此,我有深切体会,不管是哪一学科的教师,吃透教材,因材施教,都可以时时践行“立德树人”。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又强调了几点:

一、要充分挖掘学科知识特有的道德教育资源;

二、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生活和行为;

三、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道德和心灵世界;

四、要结合学科教学有机地进行价值引导。于此,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受到很大启发:每门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教师要对学科教学内容中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素材进行发掘,把德育渗透融合在课程教与学的活动中。课堂教学要转化为学生课外的成长行为,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步变成他们的成长自觉。真正的自由教育意味着对学生的整个生活发生重大的影响,他所学的东西将会影响他的行为、兴趣与选择;意味着他过去的一切都收到审视和重新估价。心灵是人之根本,更是教育教学之根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

唯有进入学生情感、生命、灵魂深处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把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将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德国教育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的瑰宝,二其它含混晦涩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

教育是及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诚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说人就不像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

聚焦课堂变革,深度挖掘教材,致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心得8

数学阅读能力是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核心。有效的数学阅读可以使学生快速准确地发现、收集、分析和处理数学信息,实现以人为本的对话。目前,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阅读存在“方法缺失、策略运用不足、阅读质量差等问题”,影响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

如何采取有效策略加强数学课文的“优质阅读”,提高阅读质量?以《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课为例,探讨了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策略建议。

一、问题驱动,针对性阅读

问题驱动,即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出发点,以问题为核心,使学生围绕问题有针对性地寻求解决方案的学习方法。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个或一系列问题往往贯穿数学阅读材料;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的线索,也是探索的阶梯。学生在阅读时,要引导学生发现核心问题,以问题为任务驱动,有针对性地阅读,找到知识之间的相关节点,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堂上,阅读材料包括图像、文字、对话等元素,有很多不同的问题或疑问,比如“应该解决什么问题?”这些物体的特点是什么?”“排水法计算不规则物体体积需要记录哪些数据?“等等。”如何找到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核心问题。我们以这个“问题”为驱动引擎进行阅读,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组织、选择信息,有助于加深对阅读的理解,最终得到解决方案。

围绕这个问题,学生需要思考:不规则的物体可以转化为规则的物体吗?如果我不能改变我的外表呢?排水作业测量有哪些步骤?引流方法有哪些局限性?

二、反思与质疑,思辨阅读

学生读书时,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会流于表面;只停留在课本的具体和例子上会比较狭隘。要引导学生反思、提问,在字里行间获得启发,不要局限于题材的局限,不断深入思考。

学生读这堂课时,假设大部分学生都会有三个层次的理解:一是理解“橡皮泥加工成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转化方法;二是理解“V上升=V物体”和“V后—V前=V物体”的排水法;三是初步理解排水法不适合测量乒乓球、冰块的体积。但阅读仅到此为止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反思追问”,进行“思辨阅读”,打开学生更开阔的思维空间。如引导学生进行三个层次的反思追问:

第一层次(初步认识层):

追问:

①“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转化为规则物体来计算体积?”。

②“用排水法是否适合计算乒乓球、冰块、塑料泡沫的体积?”。通过追问,学生认识到“排水法”可用于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适合计算完全浸没的物体体积,不适合计算浮于水面的物体体积。

第二层次(深入认识层):

追问:

①“用排水法是否适合计算海绵的体积?”。

②“用排水法能否计算会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物体的体积?如固体‘钠’”。通过追问,学生进一步理解“排水法”中应“保持物理属性不变”的核心前提。

第三层次(思辨认识层):

追问:

①“排沙法能计算乒乓球的体积吗?”。

②“排水法真的不能计算乒乓球的体积吗?”学生经过思辨追问,认识到排水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可以想办法转化,排水法仍然是可以测量乒乓球体积的,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排水法中“完全浸没”的重要性和可转化性。

三、对比建构,系统阅读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中斯基曾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一切思维的基础。”在数学阅读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手段确定不同题型、类似题型的异同关系,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实现知识的系统建构,从而深入把握知识的内涵。

本课阅读材料中有三个练习题例,内在联系紧密,可以进行题组对比,以促进学生感悟内化、进行系统建构。如下:

一是P41第7题(如图1),反映的数量关系是“V后—V前=V物体”。

二是P41第9题,“在一个长8m、宽5m、高2m的水池中注满水,然后把两条长3m、宽2m、高4m的石柱立放着放入池中,水池溢出的水的体积是多少?”,反映的数量关系是“h物>h水,部分浸没,则V溢出=V浸没”。

三是P120第14题(见图2),“一个长方体的玻璃缸,长8dm,宽6dm,高4dm,水深2.8dm。如果投入一块棱长为4dm的正方体铁块,缸里的水溢出多少升?”反映的数量关系是“h物

这三个题型,从水位的原始高与物体的高度来进行对比,呈现“h物h水”两种情况;在进行排水法测量时,出现了“完全浸没、部分浸没、水位上升后再完全浸没”三种不同的情形。阅读时进行题组的对比,有利于学生发现“物体所排水体积与浸没部分物体的体积相等,与未浸入的部分无关”这一要义。经过这样的对比建构,学生更加系统地、全面地掌握知识,弄清排水法的内涵,感悟到“形变”与“神不变”的关系。

四、体悟思想,升华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我们要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和提高数学素养。小学高年级数学语言由文字、图片、表格、符号等组成,比较抽象、逻辑强,往往渗透着推理、类比、变换等数学思想。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时,不仅要掌握文本的表层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体会感悟深层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本节课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文字、图片的信息中,感受转化、等积变形的思想方法,提高阅读的认识,升华阅读的品质。如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形态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你从中体悟到什么思想与方法?”

课本中有三种比较典型的形态变化,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①文中提到:“可以把橡皮泥捏压成规则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从形态上看,是把不规则物体转化成规则的物体,从思维方式上看则是把新知转化成旧知,渗透等积变形的方法。

②课本主题图(见图3)所示,受测物体“梨”形态不变、水位上升,实则是把梨的体积转化成上升部分水的体积。

③P41第9题(见前述),则是受测物体“石柱”形态不变、水位上升且溢出,方法上是:浸没部分的体积转化成溢出水的体积,即V浸没=V溢出。三个题例,呈现的角度不一样,从直观到抽象,从不同的角度诠释转化与等积变形的数学思想。

这样阅读,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探索热情,又能够加深对学科知识内涵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得到方法的启发,感悟到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我们在教学中应多维度、多策略地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心得9

“11月9日,学校领导人侯校长召开《培育核心素养,塑造美好人生》的讲座,对“核心素养”做出了深入、细致的解读,让这个宽泛宏大的定义接上了“地气儿”。听过讲座后,我明白“核心素养”切实存在于我们的教育生活中,针对“核心素养”,侯校长也指明我们立项课题的研究方向。通过对讲座的学习并结合网上所学习的内容,现将我的心得体会如下: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之中不断完善。从这里可以看出,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得知识的能力,由此也更加强调能力与态度。我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积极的真正的转变我们的课堂角色,从教授转变为引授,将“关键的能力”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其实这和我们学校一直在实施的“少将多学、精讲多练”、“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育理念相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一直是所有教师追求的教育目标。而在培育学生必备品格的方面,则要求我们在德育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在讲座中乍一听到“核心素养”时,我首先想到的是“素质教育”,这二者听起来似像非像。讲座中也指出“素养”与“素质”的关系和不同之处。素质通常指的是个体前天禀赋和后天环境教育互相作用在个体身上所体现出的结果。而素养更多是指后天习得的,通过教育可以培养的,可以更加凸显教育的价值。在我看来,“核心素养”就是“素质教育”优秀经验的继承和更为细化、具体、系统性的发展。

今年我们所立课题的题目是《在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研究的方面是自主发展中的学会学习。其中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乐学善学,二是勤于反思,三是信息意识。这三项内容与我们的教学工作有紧密的联系,我们教师应该讲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在教学中我也对自己所任教的学科制定了一些目标:

1、寓游戏于教学中,将游戏用于识字,拼音,课文学习中,充分利用孩子的年龄特性,分层次的组织游戏,通过游戏环节激发孩子乐学。

2、对语文的知识课后有一个延伸,不仅教知识,知识背后更是人文的东西,简单的字、词、句、复杂的文章、儿歌,要让孩子理解知识背后的中华文化的魅力;多教给孩子正能量,积极评价文中人物和观点,学会学习他人的优点,我觉得每节课后几分钟时间让孩子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更可以是人文方面的一些正能量的做法或者做人的道理。

3、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评价他人说法等方面加强核心素养培养,这不仅仅是对学习规范训练,更是价值观引领。

4、教师以身作则,多表扬优点,给学生一个导向作用。

5、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解决困难思维方式,多想办法,少抱怨。

6、“品格”素养的培养应渗透在说话,读书方方面面。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在学校离不开教师的自我提高与努力学习。正如讲座最后侯校长所说:“一项新的东西出台,需要我们去探索,不管路怎么走,我一定要走下去,相信只要行动就会有收获,只要坚持就会有奇迹发生。”通过此次学习,我会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接受新的教育理论,努力做一名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师!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心得10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高效率,当然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因此,课堂改革势在必行。

10月26日我参加了县进修学校组织的“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听评课活动,感触很深,收获颇丰。

什么事高效课堂?我查阅了资料,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

中国传统教育是以教为中心,以控制学生、满足教师的表演欲望为主,忽略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消弱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降低了学生学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而新课改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参与度为主,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听课学习使我明白了高效课堂中,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师生关系,真正放下架子走近学生,成为学生平等的合作者。合作意味着参与,意味着一种师生之间的共同体验,从而可以使学生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没有合作的教学是难以实施新课程的,或者说是无法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让学生在教师这里获得尊重和认可,让学生在班级获得归属感,从而与学生一起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气氛。

我将以这次学习为契机,以学校制定的“三学一检”为指导,结合实际,加强理论学习,强化课改与高效课堂观念,积极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通过不断学习、探索,力争形成特色,真正解放学生,创建高效课堂。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心得11

连月酷暑烧烤天,一场风雨洗诸尘。晚上青春语文的分享会,恰如午后这场三伏暴雨,清凉了天地,也清凉了我这颗在语文教学中摸索滚爬的狂躁的心。因寻着了思考、探索的方向与方法,而让原本驿动的心也渐趋宁静恬淡。

“大单元语文学习任务群”是新兴起的语文热点话题,也是许多语文人的探索盲区。由衷感叹,马老师一个“大单元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前行者,在这块陌生区域摸索前行,收获颇丰。今晚,马老师以独特的嗓音,风趣的语言,睿智的见解,从“系统性,开放性”、“系统·聚焦·打通”与“真实·有效”三方面为我们这群爱语文者奉上一场视听盛宴。

一、“系统性,开放性。”

马老师开门见山抛出任务群的特性。任务群不是几个任务简单组合,而是有关联的,前一个是后一个的基础,后一个是前一个的升华,层层递进。而且任务的外延是开放性的,几个有关联的小问题组成一个群,几节课完成单元的学习任务。在系统性、开放性的问题群的牵引下,学生的思考不自觉向思维的更深处漫溯。

二、“系统·聚焦·打通”是确定单元教学目标的路径。

关注单元导读,系统地梳理相关内容,从而聚焦单元文本的共性,确定教学目标。马老师就七下第三单元为例,巧妙聚焦“小和大”,设计了三个小目标,从欣赏人格到生命写作,再到激情生活,打通了文本与生活,学法与活法,层层递进,系统有效,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如此实例例证+理论辅助,为我们具体详尽的诠释了“系统·聚焦·打通”,让大单元教学有理论的高度,也有操作的实操性。

三、“真实·有效”是大单元学习任务群的核心。

情境创设要贴近学生实际的真实的生活,任务要难易适中,富有挑战性。马老师依然以七下第三单元为例,其设计尤为精彩。“巧设情境,任务推动,打通生活,读写结合。”妙哉!

新领域摸索,确实不易,那在老生常谈的旧话题里,推陈出新,同样可贵。今晚陈老师关于综合性活动的探索与分享,让我深深感动。

陈老师首先详细地为我们阐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相关理念。“语文性,拓展性,实践性,综合性”,“导探究,导过程,导方法”,“重运用,重参与,重体验。”等等,使我们在贫瘠的思维有了理论而丰盈起来。

接着是成果展示。陈老师讲到小学各年级的综合性活动项目,谈了具体做法,并呈现了丰富多样的成果展示。比如“中国传统节日”成果展示:@办一份有关传统节日的手抄报。@举办故事会“传统节日我来说”。@视频录制传统节日风俗。@我最喜欢传统节日日记展现@分组讨论,展现传统节日为何能传承至今?今天我们该如何传承下去?惊艳陈老师课堂活动丰富,成果丰厚,更让我们学到了关于综合性活动课的教法。

最后是综合性评价,评价形式要多远立体,不能扁平单一。“注重过程,形式多样,展示交流,上好综合评价课。”评价是一种精神动力,它会激发孩子们的无穷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陈老师的评价元素很新颖、前卫,让我看到一个有思想人的课堂,永远是孩子们的乐园。

盛夏巨热,但青春语文总能带给我们盛夏里最有凉意的语文新风。惟愿自己永怀青春之心,如今晚两位老师即使岁月跌更,但爱语文之心不渝,在语文教改这片沃土上永葆探索、奋进之赤子之心。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心得12

7月中旬,作为省张黎辉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我有幸参加了在北戴河举办的为期5天的”指向学科核心素养骨干教师教学创新研讨会”,在此非常感谢工作室主持人张黎辉老师给我提供了本次学习的机会。

与刘德武、钱守旺、王君等几位名师大咖零距离靠近,使我渐学渐长,在一天天的学习中,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在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太缺少”思考”、缺少”研究”了。

一、让”爱与尊重”成为教育的核心

”赛课专业户”王君老师,从西部偏远的乡村一步步走来,先被北京清华附中聘用为语文特级教师,又成为广东清澜山学校首席语文老师,这正是她多年来能”静下心来思考、抬起头来走路”经历的诠释,听她的讲座使我感触颇深。

1、经营课堂王君老师主张”得课堂者得天下”,教师不单是要把教学任务放到课堂教学中,更要把育人工作贯穿到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让教材牵着自己的鼻子走,教学的过程不是用教材引导教学、引导教师自身的过程,而应该换个角度,是教师指导教材、用教材为各种教育教学工作服务的过程,这是”爱”与”尊重”的体现,寓”育人”、”智学”为一体,不是只教教材,而是以”发展”为理念、以”影响”为目的。

2、经营管理王君老师还指出”教孩子的过程,就是一个放手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为了帮助学生管住自己;”理”即是尊重、爱、认同、接纳、相信;让学生时刻体会到”你是吃饭长大的,读书长大的,也是在爱中长大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相处的关系,教育不存在”强制”、”管制”。

二、让”多向思考”成为教学的精髓

德高望重的刘德武老师,今年都是七十多岁高龄了,但还在教学的第一线孜孜不倦的耕耘着,他对所听、所讲的课都用心记录、用心分析,他的这种对工作持之以恒、认真负责的精神,无时无刻不感召着我。

1、分层设计刘德武老师从他的教学实例和年轻教师的课堂实录中,提炼和总结出,无论什么题型在设计时,都不要单一化,要避免固定了学生的思考,形成思维定势。比如”选择题选项”出示时,要有4个层面,一是答案肯定的,二是具体结果虽不确定、但归类是确定的,三是答案不确定、需要分析与推理,四是答案在指定条件之外的,特别是这第四种答案选项一定要呈现出来,不然会给学生造成认知误区;另外在”解决问题”训练时,千万不要只出一道题,而是要出一组题,进行分层题组式练习,这样可以打破学生顺理成章的思维模式。

2、三步教学刘德武老师特别强调,在一个新知学习探究过程中,一定要分成三步来完成。首先”要思考”,让学生通过抠字眼、阅读等审题方式,把握知识学习的方向,实际上思考的过程就是思维上升的过程;其次”再交流”,让学生在自主需要的过程中,主动与同伴互动、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精神,也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同时也梳理了知识;最后”要验证”,有了先前的思考、交流,学生会产生迫切的验证欲望,这样,知识的理解、运用会水到渠成,于无形中自然天成,既锻炼了大脑,也发散了思维。

三、让”课堂革命”成为行动的旋律

高瞻远瞩的钱守旺校长,虽然头顶上有了那么多的光环,取得了那么多的成就,但在教育教学中从不故步自封,而是不分城乡,深入学校传经送宝;同时发挥群体意识,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创建了很多的”动感课堂”实验校、实验基地,他的这种”心系教育”的情怀,使我备受鼓舞。

1、终身学习钱守旺校长提出”生命中最值得投资的是自己,给自己最佳的投资就是学习”。时代的不断变迁,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过去的”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说法已经早就落伍,当今的社会在飞速发展,物质的冲击、理念的刺激,要求”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是抽水机”,这让我深深的认识到,从古至今,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有与时俱进的理念,其次要有渴求知识的欲望,最后要有坚决的学习力、执行力,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2、创新行动钱守旺校长对核心素养有他精妙阐述,”主要指学生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成为能够健康发展、幸福生活、成功应对未来挑战的人“。而未来的课改走向是”立德树人,少教多学”,这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那作为一线的老师,就要深刻领会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付诸到实践教学中,并要具备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自我总结、自我成长,努力做个钱校长提出的”德行品格——有正气,理想信念——有志气,胆识魄力——有勇气,人格节操——有骨气,文化修养——有底气,思维品质——有灵气,学习能力——有才气,气质情怀——有人气”的人。

5天的学习时间虽然转瞬即逝,但几位教育大咖独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却在时刻冲击着我的大脑,这是给予了我”一场知识盛宴”、”一场理念大餐”,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要在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张黎辉老师的带领下,始终以这些教育大咖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沉淀,精心思考,完善提高自身业务修为,努力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心得13

一、人的“核心素养”到底有哪些

日本企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是“人生结果=能力×热情×思维方式”。他认为能力是先天的,每个人相差不大,起决定作用的是热情与思维方式。在他看来,热情就是工作的干劲和努力程度。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回答了“人生目的”,即“我为谁”。思维方式是道德的、人性的、利他的,它是正数;思维方式是不道德的、非人性的、单一利己的,它是负数。这才是决定人生结果的关键。若思维方式是负数,越热情、越努力、越有能力,人生的结果将越可怕。换言之,即是:道德的、人性的的思维方式是“核心素质”的首席,第二则是“热情”,它包含了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其中积极的态度更为重要,它包含责任、进取心及抗挫力。

研究者认为,人的发展取决于20%的智商和80%的情商、逆商。心里学常识告诉我们,智商在于先天遗传,后天培养并不会有太大影响;情商、逆商则在于后天的历练和培养。

道德、人性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还有探究的学习素养,这就是人的四大“核心素养”,它们是“人的教育”的钢筋混凝土。

什么是学习素养的核心呢?我们认为是“探究”。学习应该是“学会”,而不是“教会”,判断“学会”还是“教会”的试金石,是学生会不会探究学习。

知识、分数、作业和试题,并不能给人生好的路径依赖;恰恰相反,它们提供是一条扭曲的依赖路径。

二、人的“核心素养”与“学科关键素养”

学生的学习必须通过学科课程进行。学科教学,既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色调,也是教师教学生活的主色调。尊崇“素养为重”的育人价值取向,出路只有一条:学科教学必须“素养取向”。

1、任何“学科素养”的形成都以“核心素养”为背景、底色。

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换句话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美好。

2、学科素养的形成始终渗透人的“核心素养”的培育。

学科教学必须要让教学环境充满人性与道德的关怀,学科能力才会成为积极情感、态度、价值的能力,即人的素养。今天看来,一个只知道教知识、练能力的教师,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教师,只有懂得将“人性”和“道德”弥散在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日常行为中的教师,培养优秀学习品格的教师,才是一名真正的师者。

3、关注“学科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点”很多,“关键能力”不多。研究和把握“学科关键能力”,教师才能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建构起自己的“师本课程”。“学科关键能力”清晰了、明了了、简化了,教师才能更从容地将目光投向“人性”和“道德”,才能将佝偻的腰从无边的知识、无尽的训练中挺立起来。

三、“素养统整”下的课程与教学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征。课堂教学要四“本”:学生为本、能力为本、道德为本、评价为本。

“素养为重”下的课程与教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和角色,回归职业素养,人性和道德将成为课堂自觉。人性关怀和道德示范将成为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人的“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统整,每个学科的教学首先考虑的不再是本学科知识,而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核心素养。每个学科都有作业,对于“核心素养”来讲,作业里的责任、抗挫、时间观、效率观,比作业本身更重要,而这些“素养”,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课堂、集会中的自控和自律,讨论、合作中的秩序和包容,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学校运动会上的拼搏、包容、团结、意志,也可以统整所有学科。关键是教师的职业素养要回归,回到“育人教书”,先“育人”再“教书”。

因此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重要,支撑教师专业能力的非专业素养——即人性与道德、热情与坚持——更重要。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心得14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10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平时的工作中也曾认真学习了《标准》,但总对所谓的“核心素养”一知半解。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上接触到了吴正宪老师带领的名师工作坊,观看了由吴正宪老师主持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高研班系列讲座中的有关“核心素养”的教学视频,感受很深!

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不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培养强化的过程。吴正宪老师展示的示范课主要以数学核心素质的培养为主,着重在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为学生提供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以数学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但是我也有困惑:教师抓住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完成不了怎么办?吴正宪老师认为:“数学核心素质与教不完的内容比较,数学核心素质的培养更为重要,教不完的内容下节课接着教。”如果每节新课都这样,难道真的不影响吗?

个人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与重视知识培养不矛盾,都应该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培养数学意识,形成良好数感。

数学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良好数感则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直觉。个人的数学意识和数感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数学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数学素养水平。具备良好数学意识和数感的人应该具有对数和运算的敏锐感受力和适应性,能够有意识地用数学知识去观察、解释和表现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并善于捕捉生活中诸多问题中所包含的潜在数学特征。所以应将生活与数学紧密相连,让学生深深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2、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形成学生数学探究能力。

数学探究能力是数学素养最核心的成份和最本质的特征,数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来完成的。

3、培养估算能力,形成科学的直觉。

估算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估算能力有着广泛的作用。如果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积极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数学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对日常数量关系的灵活处理,形成各种解题策路,进而形成科学的数学视觉。

4、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

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实际的本领,必须带领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长知识、长才干,学会识别、学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5、培养数学的情感体验。

数学,其独特的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感态度具有潜在的陶冶作用,包括思想品德和情感体验两个方面。具体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1)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爱国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2)培养学生对数学、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和动机。包括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对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等。

(3)自信心和意志力。

(4)学习数学的态度和习惯。包括:探索创新、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与实事求是态度及习惯。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关系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一件大事。对这项工作的落实,我们应该从小学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们的日常工作做起。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心得15

随着英语学习难度不断加大,给教师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历,总结出了以下英语课堂七步教学法。

1.预学。

在教学课文前,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借助词典单词表或有关资料,能对文章内容有大概的了解,能整体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结构,不懂的字词句让学生在预习时划出来,留到课堂上或课后解决。把这一课前预习,作为提高教学效率的第一步,不无原因,学生要有一定的预习能力,且学生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坚持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预习能力,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听课的效率。

2.导学。

导学是一堂课的开始,“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学部分,教师不能忽视,教师应精心设计,引人入胜,要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

3.听读。

学生在初步感知整篇文章内容后,让学生进行听的练习,在听之前可以提一两个问题,问题要有代表性,要让学生听完整篇文章后才能得出答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听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整体理解能力。如果文章比较长,可以选择部分重点段落给学生听。听完后,核对答案,朗读课文。朗读课文可视学生理解情况作不同的要求,可以是模仿性跟读,也可以是学生集体朗读或分组阅读,或个体练读。在读的过程中要做到口、眼、耳、脑同时并用,提高记忆能力。另外,还应注意语气、神态,要通过朗读做到心领神会。

4.设疑。

学生听读后,已经对文章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时要求学生默读文章,解决教师精心设计或练习册中设计的T/F判断题或问答题。在设计问题是应注意这几点:

①先易后难;

②先理解后拓展;

③先浅后深,兼顾两头。

通过设疑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了解学生是否把握文章的中心、重点。

5.复述。

复述课文是阅读课堂教学的升华,是培养学生组织语言连贯表达的重要训练手段之一,通过复述对所学文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变文章中的语言为自己的语言。会说才会写,坚持复述,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6.解难。

所谓解难,就是指英语课堂教学中排忧解难的过程,是强化重点,突破重点的必经之路。解难的形式大体有两种,一种是由教师提出文章中较难理解的语言点,由学生思考、讨论,然后解答;另一种是学生将预先是或经过课堂教学后还疑惑的问题提出来,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讨论解答。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便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7.查测。

这一步骤主要是检查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查测得内容一般式课文教学中的重点语言点,也可以是拓展性问题。查测得形式可以是口答、也可以是笔试。用不同的方式检查学生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哪些知识没有完善需要补充或提高,进而尽量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英语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坚持不懈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和摸索,我相信只要付出努力和汗水,量变的积累一定会带来令人惊喜的成绩。

第五篇:指向内容,建构有效教学格局

指向内容,建构有效教学格局

泊湖中心学校2016—2017学第一学期高年级语文组工作总结

安庆市望江县泊湖中心学校 鲁林红

时至今日,每每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总有一种无法扭转的无力感。新课改已经进行了十多个年头,其实,对我们刚走上教坛不足十年的青年教师来说,对新课改所极力要求转变的教学理念、课堂形态,是不存在扭转适应期的,因为我们一走上讲台,就沐浴在课改的春风里,没有“前车之鉴”的历史经验,自然就没有“后顾之忧”的转化尴尬。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

我们大多数老师在上课时,呈现的还是内容分析式教学,尽管我们知道语文课上的应该是语文,却仍然只是停留在内容理解上纠缠。语文课不是不要理解内容,而是不能仅仅只有内容层面的理解,我们需要从内容上进行跨越,指向言语形式的品味和言语实践。教学内容不等于教材内容,就像文本解读不等同于教材解读一样。教学内容的混沌不清,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零碎无序。鉴于此,本期的校本研修主题围绕“教学内容的有效选取”展开,以此为突破口,着重研究基本的课堂教学序列,从选取有效精准的教学内容开始。

一、教学内容提炼于文体范式

尽管课程标准较抽象,但教学内容的提炼并不是无章可依,文本的体式正是教学内容选取的首要指标。

徐凤鸣老师执教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历史故事,吴静老师执教的《学会看病》,张涛老师执教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关于父爱、母爱的散文,钱承芳老师执教的《巨人的花园》,是王尔德的一篇童话。文体特征鲜明的文本,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相对较明晰。

基于本期研究主题,在开展校本研修课时,我们极力关注教学内容的选取这一基本的教学起点。其中,吴静老师的《学会看病》是毕淑敏的一篇散文,里面有大量的心理活动描写,突出了母亲让儿子去看病时,那交织的情感冲突,让我们感悟到母爱的表达是不同的。因此,吴老师以此展开,精准地指向心理描写,教学内容明晰而科学。《巨人的花园》是一篇童话故事,钱承芳老师以童话为主体建构,引领学生读童话,感悟童话的奇妙情趣。

由此可见,老师们的教学内容意识已经有了相应的转变,并会逐步清晰化和明确化。不同的文体,往往归限了相应的言语表达形式,只有在文体框架的指领下,教学内容的选取才不会南辕北辙,也才有后续的言语品味和言语实践。

二、教学内容生成于儿童经验

儿童的先前经验是教学展开的基础,只有基于学情建构的教学,才具有生长价值,因此,教学内容的选取必然生成于真实的儿童经验。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有关周恩来立志读书的一个历史故事,因年代久远,学生缺乏先前的知识体系,无法达成与文本的深度对话。徐凤鸣老师在执教时,适时拓展当时历史资料,了解旧中国动荡不安的黑暗局面,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先前经验在资料的拓展中得以丰满,再以此观照文本,从语言文字中,去发现、感悟“中华不振”,由此体会言语的情味感,获得相应的言语经验。

张涛老师在执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后,指出他在教学时最大的困惑就是无法让他们班的学生精准地发现言语的独特点。让学生主动且精准地发现言语的独特点,强调的是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感觉力,而这正是需要长期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引导的重点。只有让学生通过发现字词的独特点,进而养成敏锐的言语意识,才能带动后续的自主阅读。虽然这需要我们长期经营,但不可否认的是,张老师的教学意识,指向的正是儿童的经验积淀,这种意识,与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围绕儿童的先前经验,不分伯仲。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而阅读教学,正是让学生通过有效的方式与作者、编者、文本进行对话。只有基于学生的先前经验,对话才能得以进行,学生的认知体系才能达成高度的视域融合。

三、教学内容指向于能力迁移

教学内容只有在知识的渐进点和能力的增长点上精准选择,才能达成有效教学体系。因而,课堂上学生的真实转变,产生认知、能力的对比迁移,是教学内容选取的一大标准。

我们的课堂,常常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尴尬,就是学生除了了解一点情节内容之外,这堂课上与不上,没有实质性的区别。造成这种尴尬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只是教教材,指向的是内容理解式教学,而没有在言语形式上大做文章,引导学生在言语的复现、重组中,进行言语现场演练,让学生获知实际的言语规律和言语经验。

其实,本组的校本研修课,如果在语用上多琢磨反思教学内容的选取,那么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会有质的提升,如吴静老师的《学会看病》,可以进行角色转换,以母亲的视角给儿子写一封信,信里要突出母亲的心理情感变化;另外,也可以从儿子的视角,写一写儿子在看病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很好地与文本中独特的心理描写融合。王尔德的童话语言唯美精致,童话中的语言可以是学生积累的语料,钱承芳老师执教《巨人的花园》时,可以按照感悟——提炼——转述——创造的步骤进行,出示有关花园变化的优美段落,让学生自读体会,再提炼出里面相反的四字词语,进行多种形式的填空引读,感悟精妙,然后从小男孩或巨人的角度设计练笔,要求运用这些词语,最后呈现一个类似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这次词语进行创造。由感悟到积累,再由仿写到创造,学生收获到的是真实的言语经验和言语技能。

我们的教学常常关注“怎么教”的技法层面,那些巧妙而喧闹的方法策略,往往让我们叹为观止。但是,如果我们不知道语文应该“教什么”,再高明的技法也是机械而无用的,只有解决了“教什么”的本源问题,我们才能更进一步去探讨“怎么教”的媒介问题。我想,我们的校本研修,必须走出这个困局,而走出困局的第一步,需要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转变这个传统的观念,迈出那科学而实质的一步!

下载指向读写的阅读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指向读写的阅读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英语读写教学设计

    英语读写教学设计 “读写”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首先我们要明白“读写”的作用,要提高写作能力就必须坚持大量的阅读,最好的资料就是学生学习的英语课本,作......

    读写训练教学设计

    《阿长与》读写训练教学设计 山泉镇中心学校陈伟华 【设计思路】 本文是写真人实事散文的典范之作。篇幅较长,作为一篇写人的记叙文,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明白下面几个问题:一是......

    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欧也妮.葛朗台》、《金钱的魔力》《刘姥姥进大观园》 教学目标: 1、品味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侧......

    读写教学设计思路

    拓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读写技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动词过去式的构成,掌握一般过去时句式的应用。 2.能力目标:根据情境正确使用一般过去时谈论过去的事件,得出动......

    指向习作的阅读教学

    指向习作的阅读教学 ——《颐和园》第一课时实录整理 中国轻纺城小学谢勇 【上课时间】 2016年10月13日 【上课地点】 中国轻纺城小学柯北大讲堂 【设计理念】 以《颐和园》......

    五线谱读写入门教学视频 全集

    五线谱读写入门教学视频 全集 五线谱读写入门教学视频 全集第1集 第2集 第3集 第4集 第5集 第6集 第7集 第8集 第9集 第10集 第11集 第12集 第13集 第14集 第15集 第16集 第......

    读写——语文教学的协奏曲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理念,着力树立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民主意识,提高文化素养和熟练运用母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的能力,这是时代赋予语文作文教......

    初中英语读写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初中英语读写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为期三天的江西省初中英语读写教学研讨会及名师课堂展示活动已圆满结束,这为我们英语教师的业务素质的提高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