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新课改形势下历史课堂教学与中考动向的接轨

时间:2019-05-13 00:56: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讨新课改形势下历史课堂教学与中考动向的接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讨新课改形势下历史课堂教学与中考动向的接轨》。

第一篇:探讨新课改形势下历史课堂教学与中考动向的接轨

探讨新课改形势下历史课堂教学与中考动向的接轨

很高兴与大家有这次交流的机会,今天我就新课改形势下历史课堂教学与中考动向的接轨从以下三个方面与大家进行探讨,有不当之处,恳请同仁们批评指正。

一、课改动向:

“学生能动手造机器人,是教育的成功;可要是被造成了人形机器,就是教育的悲哀。”这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对应试教育作的生动批评。

杨福家院士认为,中国的学校应引入“雅典学派”模式,突破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让老师更多地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并推广小班化教学和住宿学院,为“雅典学派”的产生创造条件。

在钱学森躺在病榻上,温家宝总理去看望他时,钱学森向温总理坦诚相告,“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如今,科学大师离去,他向这个国家的发问,却少有人能直面回答。

我们出去这么多留学生,也成长了一批人才,充实了各行各业,但确实很少有像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那样的世界著名人才。温总理说,每每想到这些,我又感到很内疚。

从以上这些话语里,我们可以看出探讨如何实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双赢的必要性。

去年我在四川师范大学进行了为期15天的培训学习时,很多专家教授都提到了当前的教育改革形势。其中初中川教版历史教材主编龚奇柱先生对中学历史课程的设置进行了梳理,初中北师大版历史教材主编朱汉国教授和学员们共同回顾了近十年来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进展情况,他们都认为,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就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进行有效教学。他们主要讲述了:社会发展呼唤创新人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盛衰败与科技教育紧密相关„„过去的教育模式与当今社会发展不适应。课改是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课改的实质就是唤起老师的教学热情,唤醒学生的内在潜力,唤醒本我,塑造人格,让学生发展走向健康之路。朱汉国教授说:我们要认识到这次新课改,决不是方法层面上的改革,而是一场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大转变。是由“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是由“教材为中心”向以“课程为中心”的转变;是由“知识为中心”向以“能力为中心”的转变。

每一位专家、教授都强调要树立课程标准意识,并且提到要重新修订新课程标准,在新课标里,增加了更多的学生活动。都谈到要对课程标准进行认真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把握课标要求,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天津师范大学的教授、《历史教学》的主编任世江教授多年来一直立足于历史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沿问题探讨,他指出:中学历史教育改革尤为重要,课改是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从“一纲一本”到“一标多本”,我们作为历史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大历史观和历史思维能力。

从以上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且我们都知道全国出现了很多走在课改前列的名校。温家宝总理说:“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素质教育决不是不要考核,而是要求考核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经常性。第二个是,减轻学生负担决不是对学生放松要求和撒手不管,而是给孩子们更多的时间接触世界、接触事物、接触生活,学习更多的知识,做更多的事,思考更多的问题,培养独立思维和创造能力。”

我们目前考核的主要方式就是中考,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中考试题:

二、中考题分析:

纵观历年的全国各地市的中考历史试卷,我们可以看出,坚持了“有利于高中选拔合格新生、有利于引导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有利于推进新课程实施和素质教育深入”的原则,注重基础,覆盖面广,题目平易,设问灵活,难度适当,新材料、新情境丰富,并着力在过程和方法考查、探究性学习考查、难度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它们都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理念和精神,切中课标和考纲,试题既注重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又注意到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体现了学科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特点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双基考查,考点覆盖面广,基础知识考查灵活。灵活考查基础知识和学科基本能力是历史试题命制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对基础知识或主干知识的灵活考查是各地中考历史试题最突出的特点。试题基本涵盖了考试说明规定的考查单元,较好地体现出了考试的公平性。从试题来看,他们不为考试形式所束缚,而是通过选择有效材料,创设鲜活情境,科学设计问题等手段,将原本一般人所认为的死的知识考活。试题基本按照课标要求以及教材知识点范围要求进行试题命制,注重对考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突出重点。

2.突出能力要求,注重过程与方法。学习掌握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考试题在全面考查基础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并注意适当延伸和拓展,无论是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还是开放性、探究性考查都基本上克服了过去考生一味死记硬背历史结论的现象。

这些试题在课本上都没有现成的答案,考生必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将自己的思维置于问题之中。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思考分析,从而给学生以一定的思维空间和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无疑对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3.材料呈现丰富:情景材料鲜活。创设丰富的新材料、新情境是近年来中考历史试题最鲜明的特点。纵观历年全国各地市的中考题,文物图片、地图、表格、漫画、卡片、诗词材料、文字材料、探究性学习情境材料贯穿其中。这些众多的新材料、新情境极大地丰富了能力考查的内涵、角度,扩充了知识容量,激发了学生思维,使试题鲜活生动。新材料、新情境的设置较好地解决了历史学习中史论结合、学以致用的问题,拓展了能力考查的有效性。新材料、新情境的创制也是今后历史学科命题不可动摇的趋势。很多试题材料呈现方式丰富多彩,既有简约有趣的文字材料,又有形象直观的图片、图表等材料,甚至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诗词为切入口,既活跃了试卷的版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化了历史知识,又培养了学生从不同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4.强化史学功能,灵活考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鉴往知来,服务当今,塑造学生良好品质是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中考试题注意选取重大历史题材,渗透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试题的时代特色鲜明,每年的中考题中周年问题就是热点。史学教育的渗透性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是在学生阅读材料、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生发的。试题中古代的文明成果、近代的抗争探索和社会进步、科技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绝好材料。解答问题的过程也就成为学生心灵得到洗礼的过程。

5.关注社会热点。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命题中命题者能够紧扣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紧贴学生生活实际,并将这些与教材中知识要点进行有机结合,以人们比较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时事热点问题为切入口来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度和根据题意对知识进行整理、运用、概括的综合能力。一些时政热点、社会热点问题的设计有助于引导我们初中教育、教学要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导学生更加关注家乡,关注当前时事形势,社会热点,关注国家民族命运,关注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

三、应对措施

1.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首先要重视历史学科教学,让专业教师回归学科,还历史教学应有的地位。再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讲为主”的课堂模式和“划一划、背一背”的简单作法。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师生的双边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拿出更多的时间组织学生活动。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这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

2.认真研究课标,严把双基关。

中考试题的灵活不代表漫无边际,开放也不代表毫无原则。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所以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夯实基础知识,只有在对基础知识进行识记的基础上,才能谈如何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3.强化问题意识,突出主干。

课堂教学效率低的核心是缺少问题,教师提不出问题、学生不能解决问题,照本宣科,于是出现了“学生划杠杠、老师挥棒棒”的局面。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的问题,用问题去统领教材知识,形成历史知识网络。教师要用问题这一“总抓手”整合教材,加工教材,活用教材。教师要用问题这根“红线”,牵引学生运用教材,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问题要符合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落实和巩固要到位。抓基础、抓主干是初中历史教学不可动摇的指导思想。要引导学生牢固地识记、理解历史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时代变迁、阶段特征、文明成果、基本规律等。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读、写、说、诵等学科基本的能力,提高学生将知识清晰、准确地呈现在试卷上的能力。

4.把鲜活的材料贯穿到平时的教学中。

现在有一种提法叫“无史料不成课,无史料不成题”。别的不说,翻开我们聊城的历年中考题,浏览全国各地的中考题,凡是被认为比较好的、质量高的中考题,80℅的题设有情景,或史料、或热点、或图片图表等,我们可以这样说,历史教学离不开材料,离不开情景,只有把历史事件放在具体的情境中,或者放在具体的材料中,才能真正的解读历史史实,否则的话,历史教学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我们的教学中,只有把材料贯穿到平时的教学中,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的帮助学生形成大历史观。下面我分几个方面谈一下:

(1)创设情景的运用:创设情境是针对某一历史事实或结论创设的一个特定的历史情境。情境可以是史料素材,也可以是实物情境,如图片材料、影像材料、音乐诗歌等,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语言描述创设某种情境。创设情景可以用于新课导入、转承过渡、知识突破和本课小结等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在导入新课时引入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在新课导入时创设情景,我主要用以下几种方法:

①史料导入法:如学习《新文化运动》,我先出示了这样两段材料:

材料一(征婚启事)1.女子须天足 2.女子须识字 3.男方不娶妾 4.男死后女可再嫁

5.男女双方意见不合可离婚。

——征婚人蔡元培

材料二(征婚启事)一须文理通顺,能作短篇;二须大家闺秀;三须有服从性质,不染时下习气

——征婚人章太炎。

从上述两则材料,特别是征婚人分别是蔡元培和章太炎,再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就想:新文化运动是怎么回事儿?为何引起如此大的变化?

②视频导入法:在上新课前,播放一些反映重大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或大型文献资料片的有关片段,让学生观看欣赏和体验思考,由此引入新课。比如:在讲《汉武帝的大一统》时可以播放《汉武大帝》主题曲,讲《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播放三国主题曲,其他还有„„

③音乐引入法:指上课前先放一段与新课有关的音乐或主题歌曲,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讲“九一八事变”时可以先播放音乐《松花江上》,《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我们可以用《长征组歌》《十送红军》这些歌曲导入新课。但要注意只有准确的掌握火候,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有时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音乐往往播放不到1分钟就戛然而止,这样时间太短,学生还没有进入到情境之中,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再一种就是为播放而播放,对歌词的史料价值没有充分发掘、利用,这样也收效甚微。

④诗词导入法,如学《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可以利用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创设情境,学习《台湾问题》时可先让学生朗诵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然后导入新课。

⑤生活引入法:如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可先引用下列材料:1999年,先是英国剑桥大学的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千年第一思想家”这一命题进行了校内的征询、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而被习惯公认的爱因斯坦却屈居第二,牛顿和达尔文分列第三、第四名。……随后,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一个月。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然后老师设问:马克思究竟有何贡献,人气指数如此之高?这样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为下一步学习新课做好了铺垫。

⑥图片导入法:如学习《向人性扼杀者宣战》时,我先向学生展示《最后的晚餐》这幅名画,然后这样导入:上面这幅图片是达·芬奇毕生创作中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最后的晚餐》,作品取材于圣经故事,耶稣预知自己被叛徒出卖,在受难之前与其12门徒一起共进晚餐时,他说出了“你们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的话,画面所描绘的正是耶稣说出这句话后引起门徒们骤然震动的场面。画面抓住了最关键的时刻,他们有的惊奇,有的沉思,有的愤怒地握着切面包的刀子,有的向耶稣询问,有的相互议论„„而叛徒犹大手捂钱袋,侧着身,显出异常的惊恐。在这里,达·芬奇以绘画形式表现了丰富复杂的性格心理描写,画中人物强烈的身体姿势、手势与面部表情,真实地流露出他们的品德与个性。那么,你知道达·芬奇生活在什么时期吗?当时还出现了哪些时代巨人?今天我们学习第1课 向人性扼杀者宣战,一起去探究这些问题的答案。

⑦另外创设情境可以随时用于我们教学的各个环节,比如我在讲昭君出塞的作用时,引用了这样一个材料:张骞说:我通;班超说:我也通;卫青说:我打;霍去病说:我也打;昭君嫣然一笑,天下遂太平。这个材料的引用,既调节了课堂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轻松愉快的理解掌握了昭君出塞的影响。在复习中国人民探索救国道路的过程中,我引用了这样的材料: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在创设这样情景的基础上,进行设问,这段话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怎样的历程?(中国人民探索救国道路的历程)。在学习《英特纳雄奈尔》一定要实现一课时,我这样做了小结:1871年,巴黎人民吹响了战斗的号角,用革命的暴力推翻了资产阶级政府,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反动统治后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其结果虽然失败了,但它的精神和气概永远鼓舞全世界各国人民的斗争,正如马克思所预言的:即使公社被搞垮了,斗争也只是延期而已。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是消灭不了的。

(2)创设情境的基本要求:要围绕教学目标;要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特征;要短小精悍;要注重引入的启发性。

引用材料教学首先让学生阅读史料,然后找到震撼心灵的切入口,在此基础教师进一步提问,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3)创设情境材料的来源

①教科书中的已有史料:教科书中有大量的引文、历史地图、人物插图、文物图片等。

关于一些史料的来源,包括导入,我们都可以利用版本互鉴,即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就内容而言,讲述的历史事实相同,因为是“一标多本”,但叙述不同,侧重点不同,导入方式可能不同,引用的材料(包括史料、图片等等)不同,这样我们可以讲北师版,我们可以参考人教版、川教版、岳麓版等。(我们可以网上下载电子教材)

②历史专业著作、历史期刊、网络资源是我们积累材料的广泛来源。在假期等业余时间,我们给自己充电的时候,看一些历史专业著作、历史期刊(特别是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教学和新课程报),我们可以把见到的好的资料记下来备用。利用现代社会交流方式的快速、便捷、多样性的特点和丰富的网络资源,我们历史有很多办的很好的网站,资源多,更新快,材料新,比如: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川教社网、岳麓书社、黄牛课件网、新课标第一网、历史风云网等,资料很丰富,而且我们还可以把自己的好的教学资源传上去,赚取一些点数,这样不仅实现了资源共享,而且也给我们下载资料提供了方便。

③历年来的中考试题、生活中的史料、电影电视、民俗传说等等。历年的中考题是我们的宝贵资源,仔细研究他们,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课改方向及中考动向,有的可能版本不是很相符,学生做不合适,虽然不同版本之间存在大同小异,但都可以参考。而且几个大网站上每年都有按课程标准分解到各章节的全国各地市的中考题,下载之后用起来非常方便。这些材料等都可以引用到我们的课堂中去。另外还有一些民俗、民谣,如:蒋介石孬,蒋介石孬,两顿干饭宵顿夜。毛主席好,毛主席好,毛主席好,两顿稀饭都喝不饱。问题:这首民谣最可能出现在什么历史时期?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4)注重创设情境的时效性:创设情景既要基础知识的落实,而“过程与方法”在三维目标中居于核心地位。“过程”:一是指教师课前预先创设一个什么样的教学情境。二是指课堂上教师怎样展示文本、怎样讲解内容、怎样引导学生活动、怎样呈现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角度、怎样根据课堂新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另外也要注意设问与“能力目标”的落实:如获取信息的能力,提炼和论证观点的能力。

(5)情景教学要努力实现对教材的拓展:教科书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并不是唯一的资源,教师要尽可能地拓展课程资源。创造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前提,情景教学要努力提高对史料的驾驭力。如讲刘邓大军战略反攻时,我就引用了毛泽东的这段话:“„„我们必须把战争打到外线去,战争光在内线进行,光让敌人吃我们的粮食,烧我们的房子是不行的„„”一则材料道出了战略反攻的必要性,紧接着就战略部署问题,我又引用了下面这则材料:“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了出来。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分量强,还有攻势,中间薄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

5.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纳,形成板块结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历史说白了就两个方面:一是“背”书、一是“悟”书。也就是一是记忆,一是理解。当然“背”不是死记硬背,要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记忆背诵。记忆有很多技巧,如:口诀记忆、联想记忆、框图记忆、关键词记忆等。这里我重点谈谈框图记忆。

引导学生制作知识结构图,在脑海中形成知识结构,可以横向联系,也可以纵向联系,这样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历史知识,从而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时自己制作一些单元结构,有时从网上搜集一些单元结构,加以改造,然后把他们整理下来,这样,我们平时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通过教学使我还认识到:一个好的历史教师,新在理念、贵在思考、赢在实践、成在后续。我们在课堂上,既要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关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又要关注历史:抓住历史的本质进行教学,注重历史思维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推理、验证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有机会经历历史化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历史的真谛。在他们眼里,历史不再是单纯的说教,不再是枯燥文字的堆积,不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而是活在他们心中的一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一个富有兴趣的历史场景和片段„„。我们要把历史课堂打造的“简洁而深刻、清新而厚重”,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关注历史思维方法,既让学生夯实了“双基”,又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大历史观的形成,使课堂体现历史课的灵魂,使历史课上出历史的味道!从而也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号准中考的脉搏,更好的切中中考的动向。

第二篇:新课改形势下的生物课堂教学

新课改形势下的生物课堂教学

当前,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崭新的教育理念改变着传统教育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先进的教育理论,还是优秀的教材,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上。然而现实中我们并未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生物课的课时相对很少,学生在生物学科上所花精力和时间少之又少,因此,学习效果不是很好,如果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的掌握更多的知识,那么势必得精心打造每一堂课。

一、巧妙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较,最大的一个改变就是增加了许多提供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每一节里都设置了诸如“问题探讨”、“本节聚焦”和“思考与讨论”等栏目。这些栏目的设置与安排,不仅为学生更好地供了素材,而且能够有效的将章节的知识点和重难点突显给学生。所以,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设置的这些栏目蕴含的信息,巧妙地设计问题,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通过这些问题情境将学习目标交给学生。

二、利用课堂时间指导学生自学

新课改中一再提到要引导学生建立自主的学习方式,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盲目学习”,和“他主(控)的学习”。尤其是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他们的自学能力较差,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必须要指导好学生自学。课堂时间的短暂,需要教师必须精心打造每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如“生命的变异”一节,我在小黑板上出示准备好的问题:(1)“一猫生五仔,连母六个样”是什么现象?(2)类似这些现象还很多,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3)对个体生存是否有利?(4):人们怎样利用这些现象?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要求能简要地书面回答每个问题,然后用较少时间提问归纳,这样不仅调动全体学生,而且还有了完成了课堂练习的时间.取得了比讲授法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进学生作业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一定要精心设计,尽量避免抄抄写写的作业,应多留一些能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业。在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时,染色体的行为和数目变化是这部分的重点和难点,以绘图和实物模拟制作的方式构建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变化的物理模型,是突破重点和难点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课堂上学生完成“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后,就可以设置这样的作业:以两对同源染色体为例,尝试绘制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图。

通过画图,强化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规律变化的理解和印象,为学生进一步获取系统知识确立了前提条件。第二次就可以给学生设置这样的作业:画染色体和DNA数目规律性变化坐标曲线图(建立数学模型)。通过这样的作业设置,达到对减数分裂本质深层次认识的目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学都是实行的大班教育,一个班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七八十人,甚至更多,尤其是在农村学校更是如此。为了在课堂上使每个学生学有所获,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按照“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教师指导”这样的总流程来组织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不同小组之间参与竞争,以小组间的交往互动带动小组内个人之间的生生互动,进而实现师生互动。课堂上学生可以相互提问,相互检测,相互评价,自我评价,与教师平等讨论。同时,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启发、点拨和指导,引导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得以提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获,最大限度地实现因材施教。

第三篇: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

铜梁二中

赵芳

内容摘要:历史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更新观念,用好教材,创设活跃而民主的课堂,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学习激情。有效的自主探究,能极大的调动参与意识,激活学生的创造热情。多样的课后总结,能引导学生反思,拨活学生能动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关键词:新课改

提高

教学

效益

目前全国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历史教学相应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评价机制都有了新的变化。作为历史教学中的课堂教学是实施新理念的关键,搞好历史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能有效推进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取决于实施者的理念和教学艺术,我通过二年的新课程教学,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方面谈一点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研究学生的特点与基础,促进成长。

研究学生本身特点与基础,就是要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教与学应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行为,教要得法,学要主动。曾经看到过一则故事:一位孩子总是不愿意吃饭,让家长很苦恼。有一天,父亲无意中把一个椰子壳锯成两半,给孩子当饭碗,结果那天孩子吃得津津有味。同样是吃饭,用孩子感兴趣的椰壳碗,他就能自己吃下去。这种“椰壳效应”,给了我们深刻启示:如果在教学上我们也多从学生的兴趣考虑设计教学,该换一种新颖的方式,满足学生新、求异的思维需求,那么,我们还会担心学生不想学、没兴趣吗?主动来自兴趣,兴趣需要培养。同样的一节课,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认识水平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不仅讲得生动,妙趣横生,而且学生百听不厌,回味无穷;如果照本宣科,不仅讲得枯燥无味,学生兴趣全无,而且事倍功半。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历史教学效果,急需我们的教学模式由教师“一言堂”变为学生“参与式”,将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转为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只有合理的运用参与式教学才能使学生全心地投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体验到实现教学目标的无穷乐趣,他们才能真正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是提高自己的有效途径。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可以通过以下形式: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动力;巧用探究、讨论、辩论的方式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巧设活动课,增强学生自我组织能力;活用史料,增强历史课堂的直观效果。

二、备课与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老师要备好一堂历史课不容易,因为谁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备好高中历史课起码应做到:有先进教学理念,解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个人素质。要上好每节课,备好课是前提,只有备好课才能教好课。凡有教学经历者都能从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等方面来说。但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要求,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要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备课中,我们可以重整教材,要求学生对要学的内容进行预习,并把这些相关内容整理好以及附有相应的练习的资料发下来,这样一来,课上学生不但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探讨,还能通过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总结规律,为课堂学习铺平道路。同时还要挖掘教材,教学设计的重点应放在知识落实、方法传授等方面。能否充分有效地利用和挖掘 1 教材,使我们的教学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在引导学生分析时,采用看书归纳的方法,并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以达到对教材的透彻理解和深刻挖掘。阅读归纳,看似传统陈旧,平淡无奇,但却能充分考察教师的教学功力,否则会导致认识的偏差的,对今后高三构建学生整体网络知识结构不利。这时,老师的引导就很重要,出奇制胜。

教学设计要考虑单一性与整合性相结合。重点考虑五种设计:课堂知识体系的纵横联系设计、课堂知识的逻辑结构设计、课堂教学的方法设计,课堂教学安排的节奏设计、课堂中师生双方的情绪结构设计,要不断地进行必要的归类整理,使教学设计一直处于审视自我、共同矫正、共同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又使教师逐步形成以课改理念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备课观、教案观。另外,还要充分考虑“预案”式教案。教学设计不是以往的每一个环节都精心安排,让学生钻进自己备课设计“下的套”之中;要充分考虑提倡“预案”式教案,设计不必面面俱到,主要思考教学实施中的大方向、关键内容,把握整体目标走向即可。历史教师应该学会,及时捕捉师生互动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重新调整教学结构,把师生互动和探究引入纵深,真正将教案转变为学案,以学生为转移,促进学生的学。

新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从结构体例上都与以前的教学大纲不同,蕴涵着丰富的新教育理念。历史教师对这些新观念的领悟、接受、实践,要经历转变过程,新理念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设计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我们可以通过探索、反思,让它更加完善,更加完美。正如聂幼犁先生所言“我们宁愿为它种上虽然不是完美的,甚至是有相当缺点的,但却是生机勃勃的幼苗;而不是埋下在形式上虽然十分完美,但实质上却是‘旧药新汤’的种子”。

三、树立老师个人形象,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历史教学中,第一节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亲切自然的言谈,诙谐风趣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知识就能较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活跃课堂氛围(但要注意节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想学”,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教师还应不断加强自身学习,进一步培养教学机智。教师的教学机智是指教师随机应变地对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突发性问题进行迅速、巧妙而正确的处理与引导的一种心理能力,又称教学中的应变能力,是“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尽管教师上课前做了充分地的准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面对心理状况复杂的学生,和各种外部因素的干扰,往往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发性问题,以至严重地干扰的了教师正常的教学情绪,影响了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如:上公开课时突然停电了,事先做好的多媒体课件用不起来;课堂上,学生突然举手提出一个不是老师事先要问的问题;或者学生提出的问题连老师也无法回答。这时教师的应变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学习,具备很强的“史内功”和“史外功”,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

四、课堂教学:导、启、探、思。

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强,教学效果往往越好。因此,学生能否主动参与,进而形成高涨的学习情趣,对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对课堂教学的成功至关重要。所以历史教师要认真研究历史课堂教学,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历史课堂教学“活”起来。本文就本人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如何使历史课的课堂教学“活“起来。

1、导——刺激学生好奇心,鲜活课本知识。

导入,是教师送给学生的第一束鲜花,视为教学的“定调”。导入相当于“凤头”,内容好不好听,要看上课前简简单单的导入。好的导入可以引人入胜,学生会被将要学习的内容吸引,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导入非常重要,要设法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在整个课堂中都感觉具有挑战性,想去探究某些事物。要处理好导入,技巧在课堂,功夫应该下在平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多看书、报、影视,收集、积累各种与历史知识有关的资料和信息,设计导入语时才有丰富的材料;二是要全面熟悉教材,掌握教材内容特点,这样才能用生动的导入语来达到突破教材重点和难点的目的;三是要掌握学生特点,注意学生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导入要切合学生实际。

历史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创设较真实的历史情景导入课堂教学,以便将学生带进角色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刺激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鲜活课本知识。如在《中国的古代艺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展示图片(商王祭天),然后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商朝神话传说导入新课,这样既刺激了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学生一下子就被课本知识所吸引,鲜活了课本知识。同时又为下一步的学习探究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2、启——启动学生求知欲,盘活课堂氛围。

导入新课内容后,我们首先进行预习情况的检查。通常我们都会在课前布置预习,但很少进行检查。这一步骤是很有必要的。检查的形式可以用提问,如:你在预习完这节课后了解到了哪些历史知识?预习后,你有何疑问?也可以让学生发言提问,(教师做好笔记,以便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适时解答)。通过预习情况的检查,可以更好更快地使学生进入角色,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既有利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灵活调节侧重点。又盘活了课堂气氛。

3、探——调动学生参与意识,激活学生创造热情。

参与才能“活”。课堂没有学生参与,就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作壁上观,学习效益也就无从谈起。教师要想办法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课前巧设探究主题,引导学生课下小组合作搜集资料,课上选学生代表展示资料,是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的好途径。课堂上展示和分享搜集的成果和快乐时,学生往往精力集中,热情高涨。

探究主题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是比较抽象,讲起来比较苍白无力的问题。如讲《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一课的雕版印刷时,教师可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工具(橡皮、小刀等)在课堂上雕刻几个简单的汉字,然后将学生雕刻的汉字收集起来,让学生代表在课堂上排版、印刷。这样,不仅学生的参与意识得到了调动,同时也极大的活跃了课堂气氛,“玩活”了学生的创造热情。

另外,调动学生参与意识,教师可以组织专题讨论、辩论会、历史知识竞赛、诗歌朗诵、到附近的历史文化遗迹参观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使历史课真正“活”起来。如《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一课,讲授唐朝诗歌时,教师可以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开展一次小型的班级唐诗朗诵会,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4、思——引导学生反思,拨活学生能动性。

课堂内容的总结,可走三步:个别发言——集体质疑——查漏补缺。通过以上步骤完成教学内容的小结,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反思。拨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在提倡教师需要进行教学反思的同时,也要求让学生来完成教学内容的小结,正是学生对学习内容反思的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进步。

古希腊人普鲁塔戈在3000年前就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只有让学生更喜欢走进历史课堂,让历史课堂教学“活”起来。才能使历史学习真正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才能真正的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益。

五、自我发展:反思、交流、专业提高

课堂是食,课后是消化吸收。课后我要求学生利用学案对学习内容作进一步的整理,归纳。重点是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知识重点,梳理知识体系,归纳学习方法。鼓励学生 完成拓展性的训练内容并让学生在自习课上进行交流得失,进行激烈的讨论,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认知深度,最终将所学知识学会运用,专业得到提高。

总之,在新课改下上好一节历史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群体的团结和长期的努力,需要学科的配合,更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由于我校学生基础较差,特别是面临2013年重庆高考改革,我们更应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加强研究,与时俱进,为实现有效教学创造必要的条件。

参考资料:

1、人民教育出版社朱汉国、马世力主编:《历史必修1、2、3教师教学用书》,2009年7月第4版。、张莲英 《课堂教学实效例谈》、钱洪潮 《谈谈历史提问中“度”的把握》

4、《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5、汪瀛:《关于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第四篇:新课改形势下的乡土历史教学

新课改形势下的乡土历史教学(历史教学2007年1—2)

浙江省湖州二中 湖州(313000)

陈方南

【摘要】 本文根据新课改对乡土历史教学的新要求,依托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理论,阐述了在历史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进行开发乡土历史资源,实施乡土历史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新课改 乡土历史教学 乡土历史资源

新课改需要新的乡土历史教学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新课改中,乡土历史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就凸现历史课程改革的乡土化趋势。如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提出:“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在内容标准的“教学活动建议”部分也有诸如:“调查本地区交通方式的变化,讨论交通发展对当地经济和人们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结合生活实际,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本地区经济发展某方面的变化,并撰写调查报告;”“调查当地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了解教育与本地区社会发展的关系;“对居住地区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考察调研,从文化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出发,提出保护环境和保护文物的建议和措施。”等建议。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新课改下的乡土历史教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没有明确提出乡土历史教学概念,只是把它作为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一种途径来支持历史课程的实施。二是不再强调以乡土教材为本,而是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采取调查考察访问等方法,自主地去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三是乡土历史教学的目的不再只是帮助理解国家教材,而更注重挖掘乡土历史教学的情感培养功能。这些内容实际上也是新课改对乡土历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改形势下乡土历史教学的基本思路

一、从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角度阐释乡土历史教学 课程资源是新课改的亮点之一,“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认为课程资源只有进入课堂,与学习者发生互动,才能彰显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和课程意义,才能最终体现课程资源的价值。其理论强调课程资源与教学的结合,教学是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可以把乡土历史教学看作是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和过程。

二、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共建乡土历史教学的立交桥

新课改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三级管理模式,新课程的教材也就分国家教材、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三大类。在国家教材的课堂教学中渗透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主要是“中学教材的叙述篇幅有严格的限制,用极其有限的文字表述繁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简约和枯燥在所难免。”不利于学生形成对历史问题的直接兴趣,把渗透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在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中讲授乡土历史课程资源,让学生系统学习乡土历史知识,更好地了解家乡。课外教学活动具有形式多样、灵活,直观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历史课外活动有多种多样的方式,主要包括乡土历史的研究性学习、社团的乡土活动、请专家作乡土讲座报告等方面。

三、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共搭实施乡土历史教学的平台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即教育不能割断与生活的联系,教育就是经验学习、重组或改造的活动,经验从做中学。在开发乡土历史资源的乡土历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亲自搜集资料、实地参观考察,调查访问。在这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把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活动中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都容易培养,意志、性格都容易得到锻炼,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身心特点。【3】

【2】

【1】新课改形势下乡土历史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一、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系统渗透乡土教学

所谓系统渗透,即在制订教学计划,进行总体备课,系统地把乡土历史资源穿插在国家教材的教学中,自觉自然地不留痕迹地融入既有的教学环节之中,使二者结合起来。这样既讲授了国家教材,同时亦进行了乡土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1、导入新课时渗透。根据心理学近体性原则,运用乡土历史导入新课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进入课堂的角色。因为 “只有学生对所学课程感兴趣并感到愉快,他才能使学习兴趣成为推动学习的强大动力,才能达到发奋忘食、乐而忘忧以至欲罢不能的境界,才能学好所学的课程。”

2、讲授国家教材中引【4】用。国家教材的着眼点是放在全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进程上的,不可能把每个地区的历史都详尽地囊括进去。在讲授国家教材时适当穿插乡土历史资源,帮助学生从一个地区的情况看到全国的情况,从而加强对全国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可以在讲授国家教材时引用相关的乡土历史资源加以补充。

3、在考试试卷中渗透一些乡土历史题。高考制度在不断改革之中,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各省自主命题。从目前实行自主命题的各省高考历史内容看,或多或少都把乡土历史渗透于高考命题范围之中。为了适应试题乡土化趋向,我们在平时的测试中也作了试题乡土化的尝试。

二、在课外活动中开展乡土历史教学

课外教学活动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我们在历史课外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带有浓厚人文气息的场所,让学生感觉历史不再是遥远的不可捉摸的人和事,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可触可摸的存在,同时也产生历史感,从而达到“通过所熟悉的身边的事物进入历史世界”的目的。一般来说,乡土历史教学的课外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

1、乡土史研究性学习。乡土史以其实践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等优势,成为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突破口。学校可以根据周边的乡土历史资源,结合自身条件,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研究主题模块。以笔者所在的湖州市为例,历史研究性学习可以突出“湖州文化”一个大的主题,下面学生可以选择塔文化、桥文化、茶文化、竹文化,丝绸文化、湖笔文化等作为子课题。这种模式与新课标的“主题+专题”的模块教学很接近。

2、学生社团活【5】动。学校社团是由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自发组织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活动,实际上就是兴趣小组活动。笔者所在的湖州二中就有一个学生自发组织的“乡土湖州”社团,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如下活动:第一,“一路走来一路读”。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有计划、有选择地到湖州市的两区和三县,去探询湖州文脉。第二,“乡土活动日”。“乡土活动日进行乡土摄影展、乡土故事演说和票证展览等。第三,乡土网站建设。社团成员多方搜集资料,进行网站建设,建立历史乡土课程资源档案,为学校历史研究性学习提供大量素材,实现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共享。第四,地方口述历史的研究。“口述史学,简单地说,就是搜集、传播口述史料,并以此进行历史研究和历史写作的方法。”口述史学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还比较少见,社团的成员率先作出了尝试,他们以自己的爷爷奶奶为采访对象,采用文字笔录形式和录音形式,进行了“文革”口述史的研究。虽然在方法和技巧上还略显稚嫩,但他们参与的热情还是令人感动和钦佩。

三、自编校本教材系统讲授乡土知识,实施乡土历史教学

开设校本课程,对于大多数历史教师来说,主要是利用乡土资源编写校本乡土历史教材。一般来说,乡土教材体例多采用按时间顺序进行编排,优点是“历史脉络清晰,历史沿革分明,便于与统编教材配套使用,有助于学生了解该地区在祖国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过,“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以笔者所在的湖州二中为例,历史组老师从湖州的人文历史和地理知识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将公民教育民主教育和地方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点,以湖州人文历史和现实生活,作为学习和探索的领域,对现有的各种乡土教材重新组合,形成了自己学校独特的校本乡土教材。然后通过校本乡土教材,传承乡土文明。

四、开展报告和讲座,丰富乡土历史教学

乡土资源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主要指老红军、老八路等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历史教育专家、阅历丰富的长者等。让这些丰富的人力资源走进学校,来“讲”历史。如请40、50岁的人讲“文革”,60岁的人讲“人民公社”。让老战士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请博物馆的老师当地古迹遗存,考古发掘的新成果。请历史专家结合重大纪念日作专题报告讲座等等。通过这样的报告讲座形式,让学生备感亲切,教育效果自然就比单纯的老师说教好得多。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

【8】

【7】

【6】革纲要(试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402页

[2]张静、李晓风、姚岚.历史学习方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5页 [3]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71页 [4]孟思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31页

[5]朱尔澄.从情理交融到历史思维——我的教改之路[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年,29页

[6] 郑崧.口述史与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J].2005年第10期,14页 [7]金相成,历史教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214—215页

[8]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页

联系电话:*** 邮箱:chenxuanchen@sina.com 通信地址:浙江省湖州二中 邮编:313000 作者简介:陈方南,男,1972年生,中学一级教师,历史教育学硕士。

第五篇:新课改形势下的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之我见

新课改形势下的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一点思考

高效课堂,现代教学挥之不去的一个话题。何谓高效,我想有许多大家之说可供参考,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如果缺少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讲的再多,课堂设计得再完美,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得再巧,也不值为高效课堂。

为什么要冠以新课改形势下这一背景呢?本人有二层思考,其一是,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了,我们看看现代教材的编排体系,无论是模块的编排还是选文的侧重都不同于以往。其二,教学的对象变了,现在的学生他们获取信息方面不管是技术手段还是能力速度都大大强于以往任何时候,可以说在获取最新信息方面他们丝毫不会逊色于我们老师。

基于以上认识,那么,如何提高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呢?哪些是可以放手的,哪些是必须要紧紧抓手的,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哪些话题是想回避却又避不开的,哪些是可以深入拓展但又要把握得恰到好处的,这些在教学设计上要有充分的预设。也就是做好充分的“二备”------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我认为,这是高效课堂的必经之道。

如果把前面的“二备”称为基本点,那么还要有一个“着眼点”。建设高效语文课堂,我认为还要着眼在一个“趣”字上,即如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趣”宜雅不宜俗,宜动不宜静。所谓“雅”,即是要紧紧坚持语文教学的审美性与思想性;所谓“动”,即是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与探究。当然,兴趣点也只是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指望靠这一兴趣点就能达到高效课堂。真正实现高效课堂,还有赖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组织,有赖于现代教学手段的系统配置等等。目前,山东杜郎口中学的高效课堂建设和河北昌乐二中的高效课堂建设已颇具成效,可以从中借鉴到许多有益的知识。

下载探讨新课改形势下历史课堂教学与中考动向的接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讨新课改形势下历史课堂教学与中考动向的接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改下美术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探讨

    新课改下美术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探讨 一、新课改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思想传统的美术教学,往往从美术的角度出发认识美术课程,以认为美术课就是“照葫芦画瓢”,画得越像,他(她)的美......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组织化学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组织化学课堂教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本文结合参加课改培训的心得体会,谈谈在新课改下应如何组织和设计化学课堂教学。......

    新课改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新课改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余店中学余崇进“新课改”成了教育改革的前沿用语,每一次教改浪潮都离不开课堂教学改革这一主旋律,而主旋律都以唤起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反思 周宏家 担任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快两年了,在不断地摸索和学习中进行教学。认真回顾这两年来的教学工作,现对自己的观点和做法进行重新思考,将反思所得总结如......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教学的成败取决于学生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多种教......

    浅谈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化学教学

    浅谈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化学教学 关键词: 主体 课堂效率 新课改教育理论现代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从根本上进行观念的更新和体制的改革。我们教师作为主力军,要把提高教......

    浅谈新课改形势下课堂有效性

    浅谈新课改形势下课堂有效性 新课程如春风化雨,走进了师生的生活。倡导自主探究,关注有效生成,成为新课程改革永恒的主题。 当前,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个性......

    新课改形势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范文大全

    新课改形势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一、研究目的 如何应对各种新课改理念并做到融会贯通,逐步形成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如何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