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实验教学大纲

时间:2019-05-13 00:12: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力学实验教学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力学实验教学大纲》。

第一篇:力学实验教学大纲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普通物理实验(力学)教学大纲

(物理系物理教育专业用)

实验目的:本课程是对理科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训练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主要过程与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熟练、扎实的实验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对基本物理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学习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学习常用测量仪器的结构原理和测量方法,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通过完成一定数量的力学、热学实验,应达到如下要求:

1、掌握常用基本物理实验仪器的原理和性能,学会正确使用、调节和读数。

2、了解一些物理量的测量方法,知道如何根据实验要求确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设备,如何减少实验误差。学会对实验进行误差分析和不确定度评定的基本方法,正确运用有效数字,学会定性判断和定量估算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学作风,特别是严肃认真对待实验数据,杜绝弄虚作假,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道德。

第一部分 力学实验(36 学时)

绪论(误差理论)4 学时

实验一 长度测量

要求:练习使用测长度的几种仪器;做好实验记录和计算不确定度。实验类型:验证实验 学时分配:2 学时

实验二 自由落体运动

要求:学习用自由落下的物体测量重力加速度,对组合测量进行数据处理。实验类型:验证实验 学时分配:2 学时

实验三 密度的测量

要求:熟习物质密度的测量方法,测定规则和不规则物体的密度。实验类型:验证实验 学时分配:2 学时

实验四 倾斜气垫导轨上滑块运动的研究

要求:用倾斜气垫导轨测定重力加速度,分析和修正实验中的部分系统误差分量。实验类型:综合实验 学时分配:2 学时

实验五 阻尼振动

要求:观察弹簧振子在有阻尼情况下的振动,测定表征阻尼振动特征的一些参量,利用动态法测定

滑块和导轨之间的粘性阻尼常量。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实验类型:综合实验 学时分配:2 学时

实验六 单摆

要求:使用停表和米尺测单摆周期和长度,求出当地重力加速度g 值,考查单摆的系统误差对测重

力加速度的影响。实验类型:验证实验 分配学时:2 学时

实验七 杨氏弹性模量测量

要求:用伸长法测定金属丝的杨氏模量,学习光杠杆的原理并掌握使用方法。实验类型:综合实验 学时分配:2 学时

实验八 转动惯量的测定

要求:测量不同形状物体的转动惯量。实验类型:综合实验 学时分配:2 学时

实验九 弦振动的研究

要求:观察弦振动时形成的驻波,测量均匀弦线上横波的传播速度及均匀弦线的线密度。实验类型:综合实验 学时分配:2 学时

实验十 复摆振动的研究

要求:考查复摆振动时振动周期与质心到支点距离的关系,测出重力加速度、回转半径和转动惯量。

实验类型:综合实验 学时分配:2 学时

实验十一 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

要求:学习在气垫导轨上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实验类型:验证实验 学时分配:2 学时

实验十二 弹簧振子的研究

要求:研究弹簧本身质量对振动的影响 实验类型:综合实验 学时分配:2 学时

实验十三 碰撞实验

要求:验证动量守恒定理,了解非完全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的特点。实验类型:验证实验 分配学时:2 学时

实验十四 惯性秤

要求:掌握用惯性秤测定物体质量的原理和方法,了解仪器的定标和使用。实验类型:综合实验 学时分配:2 学时

第二篇:实验力学学习心得

实验力学学习心得

曾经对力学的认识很懵懂,以前在我心中力学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我一直认为力学更多的是在图纸上的演算与推导,凡是与力相关的事物都属于力学范畴。对于力学应用方面的理解,也只是粗略的知道它会应用于航空航天、机械、土木、交通、能源、化工、材料、环境、船舶与海洋等等,但原理是什么,方法是怎样的,我想也绝不只是我最初理解的只是一些受力分析那么简单。而对实验力学这门课的学习则是让我们知道了目前所学的这些知识与它所应用的工程实际相联系的途径和方法。

简单的来说,实验力学就是用实验的方法求解力学问题。即用实验方法测量在力的作用下,物体产生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应变(形变)、应力、振动频率等物理量。工程实验力学中对实验力学的定义是用实验方法测量应变、应力和位移。也称为实验应力分析。在我现在学习了这门课之后的理解,实验力学是解决工程问题中力学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求解其力学问题的中间环节,通过实验力学方法测得所需物理量,最终求出结果。

通过课程认知,我了解了解决力学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两个:理论方法和实验方法。理论方法就是理论方法就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建立方程,然后求解。它主要有解析法和数值法,理论方法的解答是数学模型的解答,只有实际问题与数学模型相符时才是精确的,这也是它的局限性。而我们这学期学的实验力学的方法就是在实际问题上直接测量。我们这学期做了三个实验力学的实验,分别是测量电桥特性,动态应变测量和光测弹性学方法。这三个实验就用到了实验应力分析的方法——电测,振动测量,光测。实验力学的实验结果更可靠,并且可以发现新问题,开创新领域。不过它也有它的缺点就是测量都有误差,并且实验仪器和材料昂贵,这也导致了费用高。不过,理论分析和实验分析是相辅相成。理论的建立需要实验分析的成果,发现新问题,建立新理论。实验设计和实施需要理论分析做指导。复杂问题需要需要理论与实验共同完成。

正如我刚刚说的,误差是实验方法的一个弊端,也是不可避免的,但随着测试手段的改进和测量者水平的提高,可以减少误差,或者减少误差的影响,提高实验准确程度。实验误差按其产生原因和性质,可以分为系统性误差、偶然性误差和过失误差(粗差)三种。实验力学这门课,同样教会了我们如何去减少误差。比如对称法、初载荷法、增量法消除系统误差。还有通过分析给出修正公式用来消除系统误差,或者定期用更准确的仪器校准实验仪器以减少实验误差,校准时做好记录供以后修正数据用。偶然性误差难以排除,但可以用改进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减少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配合增量法,可以使偶然性误差相互抵消一部分,得到最佳值。过失误差是指明显与实际不符,没有一定的规律。这在我们实验中也会经常出现,通常这些都是由于疏忽大意、操作不当或设备出了故障引起明显不合理的错值或异常值,一般都可以从测量结果中加以剔除。

我们主要做了三个实验,测量电桥特性,动态应变测量和光测弹性学方法。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一个实验。桥路变换接线实验是在等强度实验梁上进行,当时是要在梁的上下表面哥粘贴两个应变片。当时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三个图,可是我当时连最基本的图都看不懂,根本不知道哪个是应变片哪个是电阻的意思。接下来在粘应变片的时候也遇到了各种麻烦,应变片倒是没粘好几个,但是手上已经一团糟。好不容易把应变片粘好后,需要用焊锡把电线连上,在仔细琢磨过到底那根线连哪个之后,又遇到了新的麻烦就是那个怎么焊都焊不上,后来找来老师才知道原来是我们那一组的电烙铁有问题,换了个,才继续把这个艰辛的实验做完。这个实验做了不少时间,也着实费了不少的功夫,不过通过这个实验我认识到了自己身上很多的不足但确实学到了不少的东西。对应变电测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如电阻应变的半桥接线法和全桥接线法,拉压、扭转、弯曲以及组合变形的电测原理还有记忆犹新的贴片、应变计的正确使用。

我们第二个实验动态应变测量当时是完全用电脑软件操作的。随时间而变的应变叫做动态应变。它会在处在一定的运动状态以及承受的载荷按一 定的规律变化的情况下产生。动态应变测量目的主要有1)记录动态波形2)最大动态应变3)频谱(频率及振幅)4)疲劳强度校核。通过实验,也让我认识到了应变波的两种传播形式:(1)应变从构件表面传递到敏感栅。(2)应变波沿栅长方向的传播。第三个实验是光测弹性学方法,它是利用偏振光通过具有双折射效应的透明受力模型,从而获得干涉条纹图,由于干涉条纹与模型内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有一定关系,因此可以直接观察到模型内应力分布情况。但是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周期长,成本较高。光弹法是一种模型实验,它的一大特点就是直观性强以及全场显示与分析。它的条纹可直接表示应力分布情况,特别是用于有应力集中的情况。至今想起当时观察到的图像还是会不由的感叹力学模型奇特的美丽。

力学是基础学科,又是技术科学,其发展横跨理工,与各行业的结合是非常密切的。实验力学是将我们所学的基础知识同实际应用相联系的一个重要的桥梁。由于相关行业的发展与国名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步,使得力学在其中多项技术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作用。我们以后的方向会有很多,既可以从事力学教育与研究工作,又可以从事与力学相关的机械、土木、航空航天、交通、能源、化工等工程专业的设计与研究工作,还可以从事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球或生命等基础学科的教育与研究工作。不仅如此,随着力学学科的发展,本世纪将产生一些新的学科结合点,如生物医学工程、环境与资源、数字化信息等。经典力学与纳米技术一起孕育了微纳米力学将力学知识应用于生物领域产生量生物力学和仿生力学:这些都是近年来力学学科发展的亮点。可以预计,随着社会的发展,力学学科与环境和人居工程等专业的学科交叉也将进一步加强。从这个意义上讲,实验力学的应用也将更为广泛并且不断进步。

很感谢老师这学期为我们传授的知识,受益匪浅。

第三篇:《建筑力学》教学大纲

《建筑力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建筑工程技术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 时 数: 24 大纲执笔人:何冬

一、课程定位与目标

课程定位:本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结构受力及构件承载能力,是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知识。

课程目标:通过对结构、构件受力情况的分析和平衡状态的研究,学会分析工程结构的受力情况;研究结构、构件在载荷作用下的内力及变形规律;建立构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的理论基础,保证结构、构件在既安全又经济的前提下工作。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一)绪 论(2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强度、刚度、稳定性等概念;结构计算简图的简化要点;刚体及变形固体假定。

教学难点:结构计算简图。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了解建筑力学的任务及研究对象;(2)了解强度、刚度、稳定性的概念;(3)了解构件及杆件结构的分类;(4)掌握结构的计算简图;(5)掌握荷载的分类。

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建筑力学的任务及研究对象;强度、刚度、稳定性的概念;刚体及变形固体假定,本课程的特点、内容、任务、学习方法。

(二)静力学基本概念与受力图(2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静力学公理;常见约束及其约束反力;物体的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教学难点:物体的受力分析。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了解力的基本概念;(2)掌握静力学公理;

(3)掌握约束类型及其约束反力;(4)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力的基本概念;掌握静力学公理,约束类型及其约束反力;物体的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三)平面汇交力系和平面力偶系(2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合力投影定理;力矩与力偶的概念;合力矩定理;

教学难点:力矩与力偶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了解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2)掌握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3)掌握力矩与力偶;

(4)了解平面力偶系合成与平衡。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力矩与力偶概念;平面力偶系合成与平衡。

(四)平面任意力系(2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应用。

教学难点: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应用。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了解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

(2)掌握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应用;(3)掌握物体系的平衡计算。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应用,物体系的平衡计算。

(五)轴向拉伸、压缩与剪切(2时)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轴向拉压杆的内力、应力及强度计算。

教学难点:内力、应力概念;剪切与挤压计算。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掌握轴向拉压杆的内力与轴力图;(2)了解轴向拉压杆的应力;

(3)了解轴向拉压杆的强度和变形计算;(4)掌握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5)掌握剪切与挤压实用计算。

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轴向拉压杆的内力、应力及强度计算,剪切与挤压计算;理解内力、应力概念;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六)组合变形计算(2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拉压与弯曲组合变形计算。

教学难点:斜弯曲、弯曲与扭转组合变形计算。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了解斜弯曲梁的变形计算;(2)了解拉压与弯曲组合变形计算;(3)了解弯曲与扭转组合变形计算; 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斜弯曲梁的变形计算,拉压与弯曲组合变形计算,弯曲与扭转组合变形计算。

(七)压杆稳定(2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压杆的临界力。

教学难点:压杆的临界力。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了解压杆稳定的概念;(2)了解细长压杆的临界力;(3)掌握压杆的临界应力;(4)掌握压杆稳定计算。

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压杆稳定的概念、细长压杆的临界力及压杆稳定计算。

(八)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2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

教学难点: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掌握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规则及分析方法;(2)了解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概念。

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规则及分析方法;了解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概念。(九)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单跨静定梁、静定平面刚架的内力计算。

教学难点:静定平面刚架、桁架、多跨梁计算。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掌握单跨静定梁、多跨静定梁及斜梁的内力计算;(2)掌握静定平面刚架的内力计算;(3)了解静定平面桁架的内力计算。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单跨静定梁、多跨静定梁及斜梁的内力计算,静定平面刚架的内力计算,了解静定平面桁架、拱的内力计算。

(十)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2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图乘法计算位移。

教学难点:虚功原理。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掌握虚功原理;

(2)了解单位荷载法计算位移;(3)掌握图乘法。

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图乘法计算位移;单位荷载法计算位移。

(十一)力法(2时)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力法的基本原理;力法解超静定梁和超静定刚架。

教学难点:力法解高次超静定刚架、桁架。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了解超静定结构概念及超静定次数确定;(2)掌握力法的基本原理;(3)掌握力法典型方程;(4)掌握力法解超静定梁;(5)掌握力法解超静定刚架;(6)了解力法解超静定桁架;(7)了解力法解超静定排架。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超静定结构概念及超静定次数确定;力法的基本原理,力法典型方程,力法解超静定梁,力法解超静定刚架;力法解超静定桁架、排架。

(十二)位移法(1)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位移法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位移法的基本原理;位移法计算无侧移刚架。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掌握位移法的基本原理;(2)掌握形常数和载常数;(3)掌握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4)掌握位移法典型方程;

(5)了解位移法计算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6)了解直接平衡法解超静定结构。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位移法的基本原理,形常数和载常数,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位移法计算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直接平衡法解超静定结构。

三、本课程教学意见

《建筑力学》是一门计算性很强的课程,初学者往往因概念抽象,知识点多、计算量大而感到学习困难,教师要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学生引导工作:

1、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讲解,尤其对受力分析、力矩、截面法计算梁在受弯时的内力等问题要重点讲解;

2、理论联系实际,在讲解过程中要把工程实际中较简单受力问题转化为力学模型;

3、在授课过程中,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讲清楚分析问题的常用方法和分析步骤。

4、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知识水平、教材版本,对部分内容要进行有重点的补充和删减。

四、本课程学业评价

(一)考核目的

检验学生通过学习,是否达到了《建筑力学》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检查学生对课程涉及的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二)考核方式及考核用时

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组成,考核总成绩为100分(四舍五入取整数)。平时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由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20%)和平时测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组成。其中,作业成绩登记10次:每次总分10分,共100分。期末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采取闭卷笔试方式进行,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长为110分钟。

(三)命题要求

1、依据教学大纲命题,命题要突出教学的重点内容,要覆盖大纲中考核主要知识、技能的大部分;题型可以是填空、选择、判断、简答、证明、分析、计算等,但不能少于四种,题量适宜,难度适中。

2、A、B两套试卷,100分制,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五、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建议教材

[1]梁圣复,《建筑力学》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6月;

[2]周国瑾,《建筑力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2、教学参考书

[1]陈永龙,《建筑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 [2]李廉锟《结构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 [3]刘寿梅,《建筑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4]刘成云,《建筑力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 [5]李永福,《建筑力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 [6]罗奕,《建筑力学》,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4月。

第四篇:实验教学大纲

第二部分 实验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实验总体介绍

1、本课程实验的教学要求(按要求学生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阐述):

通过本课程的实验,要求学生深入掌握对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分析方法:MATLAB基本函数操作;掌握离散信号与系统的时域表达式、系统方程描述、LTI性质、卷积和运算;深刻理解离散信号与系统的变换域分析方法:包括信号的DTFT、DFT、ZT的计算、性质、零-极点图、方框图等;掌握离散系统频率响应概念;理解连续信号的数字处理过程和频域概念;掌握数字滤波器的常用结构形式(IIR直接型、串联型、并联型、FIR直接型、串联型);熟练掌握数字滤波器(主要是低通)的双线性变换法(IIR)和窗函数法(FIR)两种设计方法,理解数字滤波器参数(通带、阻带、通带起伏、阻带衰减、阶数等)的物理概念;了解FFT算法思想,和旋转因子的周期性。

2、本课程实验内容简介(50字左右):

本课程实验包含4个实验项目、单套实验设备包括:硬件有DSP实验板、PC机;软件有PC机端实验软件MATLAB、DSP仿真软件CCS。

3、本课程适用专业:

通信、电子信息类及相关专业。

4、考核方式:

提交实验报告,参加上机考试。

5、总学时数:

实验项目共安排8学时。

6、教材名称及教材性质(自编、统编、临时):

Sanjit K.Mitra,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A Computer Based Approch 3e,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7、参考资料:

(1)梁虹等,信号与系统分析及MATLAB实现,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2月

(2)Sanjit K.Mitra著,孙洪,于翔宇等译,数字信号处理实验指导书(MATLAB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3)杨小牛等,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年1月(4)曹志刚等,通信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

二、包含实验项目信息 实验项目1 1.实验项目名称: 多种离散时间信号的产生 2.实验项目的目的和任务:

1、掌握几种基本的离散时间信号(包括单位采样序列,单位阶跃序列,单频正弦序列,单频复指数序列,实指数序列等)。

2、能够熟练利用MATLAB产生这些基本的离散时间信号。

3、理解双音多频DTMF信号、ASK、FSK、BPSK等信号的产生原理。

4、学习并运用MATLAB产生各种通信中的调制信号及双音多频信号。3.实验内容:

1、对几种基本离散时间信号(包括单位采样序列,单位阶跃序列,正弦序列,复指数序列,实指数序列等)在MATLAB中编程产生。

2、(拓展要求)利用MATLAB编程产生2ASK,2FSK,2PSK等数字调制信号。

3、(拓展要求)利用MATLAB编程产生理解双音多频DTFM信号。

4、(拓展要求)利用MATLAB编程产生高斯白噪声序列。

5、(拓展要求)利用MATLAB中的谱分析函数对正弦信号的频谱进行分析。

6、通过硬件(DSP)实验箱演示上述信号的时域(示波器)波形与频域波形(计算结果)。4.项目需用仪器设备名称:

PC机,PC机端MATLAB软件 5.所需主要元器件及耗材:

DSP实验板 6.学时数:

2学时 实验项目2 1.实验项目名称: FFT的实现

2.实验项目的目的和任务:

离散傅氏变换(DFT)的目的是把信号由时域变换到频域,从而可以在频域分析处理信息,得到的结果再由逆DFT变换到时域。FFT是DFT的一种快速算法。在数字信号处理系统中,FFT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经常使用,甚至成为DSP运算能力的一个考核因素。

本实验通过直接计算DFT,利用FFT算法思想计算DFT,以及使用MATLAB函数中的FFT命令计算离散时间信号的频谱,以加深对离散信号的DFT变换及FFT算法的理解。3.实验内容:

a)计算实数序列x(n)cos5n,0n256的256点DFT。16b)计算周期为1kHz的方波序列(占空比为50%,幅度取为+/-512,采样频率为25kHz,取256点长度)256点DFT。

(1)先利用DFT定义式,编程直接计算2个要求序列的DFT值。(2)利用MATLAB中提供的FFT函数,计算2个要求序列的DFT值。(3)(拓展要求)不改变序列的点数,仅改变DFT计算点数(如变为计算1024点DFT值),观察画出来的频谱与前面频谱的差别,并解释这种差别。通过这一步骤的分析,理解频谱分辨力的概念,解释如何提高频谱分辨力。

(4)利用FFT的基本思想(基2-DIT或基2-DIF),自己编写FFT计算函数,并用该函数计算要求序列的DFT值。并对前面3个结果进行对比。

(5)(拓展要求)尝试对其他快速傅立叶变换算法(如Goertzel算法)进行MATLAB编程实现,并用它来计算要求的序列的DFT值。并与前面的结果进行对比。

(6)(拓展要求)在提供的DSP实验板上演示要求的2种序列的FFT算法(基2-DIT),用示波器观察实际计算出来的频谱结果,并与理论结果对比。

4.项目需用仪器设备名称:

PC机,PC机端MATLAB软件 5.所需主要元器件及耗材:

DSP实验板

第五篇:实验教学大纲

黄河交通学院

《机械设计》课程 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机械设计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总学时/学分:48/6 实验学时:6 实验项目数:3

面向专业:本科车辆工程专业

实验教师:王瑞红

2017年2月2日

一、实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机械设计实验是机械设计课程中必修部分,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关键,本课程着重使学生初步掌握机械常见连接件、传动件、轴系零部件的组成及结构,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

1.任课教师要准备充分,合理安排实验,准备好实验器材; 2.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室规则,遵守实验要求; 3.要求学生了解实验目的,实验过程; 4.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实验;

二、实验报告与考核方式

1.实验报告

(每个实验均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按统一格式,采用统一的报告纸、统一的原始数据记录纸。报告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及简要步骤、数据处理、讨论与小结、原始记录单。学生要认真书写,字迹整洁、清晰。教师认真批改每一份报告,批改后签字,在报告上标明成绩。)

2.考核方式

(1)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考试以笔试或操作等形式进行);

(2)(实验课考核成绩按百分制评定,由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综合给出,平时成绩占70%,期末考试成绩占30%)。

目录

项目01 连接零件认知(螺纹、键)...................................................1 项目02 机械传动认知(带传动、链传动及齿轮传动)...................3 项目03 轴系零件认知(轴、轴承、联轴器及离合器).....................5

项目01 连接零件认知(螺纹、键)

一、目的和要求

1、了解常见的连接零件的特点、类型和应用。

2、通过认知掌握螺纹的类型、特点及强度的计算,熟悉键的种类及应用

二、实训课时 实训共安排2课时。

三、实训条件

机械原理及零件实验室(螺纹、键)

四、原理与应用

1螺纹:传动螺纹、连接螺纹 三角螺纹、梯形螺纹、锯齿形螺纹等 双头螺柱、六角螺柱等 螺旋机构的特点及应用

2螺纹在汽车上的应用:发电机上的螺纹连接、变速箱的螺纹连接、发电机及启动机的螺纹连接

3、键:平键、半圆键、花键、楔形键

应用举例:汽车手动变速箱输入轴上的花键连接等 4铆接、焊接及销连接

五、实训步骤

1、教师讲授,主要内容包括螺纹及螺旋机构的分类、特点及应用;键的分类及应用;铆接、焊接及销联结等。并带领学生分组观摩汽车上的连接零件,引导学生思考各个地方连接的特点及不同之处

2、分组实操

根据讲解,分成三组进行观摩认知

3、考核

采用点名抽查、举手问答或单独回答等方式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了解。

六、安全注意事项

1.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未经许可,不得移动和拆卸仪器与设备。2.注意人身安全和教具完好。

3.严禁未经许可,擅自板动教具、设备的电器开关、点火开关和启动开关。4.严格按照本书相关要求进行操作。

七、实训小结

项目02 机械传动认知(带传动、链传动及齿轮传动)

一、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初步掌握带、链传动及齿轮传动的类型、特点及应用 2.巩固,深化所学的基础及专业知识,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二、实训课时 实训共安排2课时。

三、实训条件

各种皮带、链条传动、齿轮传动

四、原理与应用

1、带传动:平带和V带传动(ABCD型带截面的不同及应用)思考:带两边拉力是否一致? 带使用后会不会变松? 带传动的设计计算及应用

2、链传动:链条的结构组成 3齿轮传动:轴线平行、相交、交叉

直齿齿轮、斜齿齿轮、人字齿齿轮、齿轮齿条、蜗轮蜗杆 应用:汽车手动变速箱、汽车主减速器、分动器、差速器等

五、实训步骤

1、教师讲授,主要内容包括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特点及类型、选用,设计使用时注意事项等。

2、分组实操

根据讲解,分成若干组进行观摩练习,主要有汽车发动机上的带轮,引导学生拆下后能够安装;汽车手动变速箱齿轮、主减速器齿轮及差速器,分别观摩货车和乘用车这些部件的区别

3、考核

采用点名抽查、举手问答或单独回答等方式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了解。

六、安全注意事项

1.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未经许可,不得移动和拆卸仪器与设备。2.注意人身安全和教具完好。

3.严禁未经许可,擅自板动教具、设备的电器开关、点火开关和启动开关。4.严格按照本书相关要求进行操作。

七、实训小结

项目03 轴系零件认知(轴、轴承、联轴器及离合器)

一、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初步掌握轴、轴承、联轴器及离合器结构设计与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2.巩固,深化所学的基础及专业知识,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3.提高学生使用国标,手册,图册的能力

二、实训课时 实训共安排2课时。

三、实训条件

四、原理与应用

1、轴:心轴、转轴、传动轴 阶梯轴、凸轮轴、曲轴 轴的周向定位和轴向定位方式

2、轴承:滑动轴承和滚动轴承的分类及应用 滚动轴承型号的含义及选用

3、联轴器常见的种类及应用:十字联轴器、齿轮联轴器、柱销联轴器等

4、离合器:鼓式离合器、盘式离合器

五、实训步骤

1、教师讲授,主要包括轴、轴承、联轴器、离合器简介及类型的选用,设计使用时注意事项等。

2、分组实操

根据讲解,分成若干组进行观摩练习,认识汽车手动变速箱的输入轴及输出轴,认识各种联轴器和离合器

3、考核

采用点名抽查、举手问答或单独回答等方式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了解。

六、安全注意事项

1.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未经许可,不得移动和拆卸仪器与设备。2.注意人身安全和教具完好。

3.严禁未经许可,擅自板动教具、设备的电器开关、冲压设备开关。4.严格按照本书相关要求进行操作。

七、实训小结

下载力学实验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力学实验教学大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力学七个实验小结

    力学七个实验小结 1.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主要原理:用△x=at2和v=△x/△t来解题 2. 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主要原理:用F=Kx来解题和做图 3. 验证平行四边形法则 主要方法:......

    《岩体力学》教学大纲(五篇)

    《岩体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撰写人: 学院审批:审批时间:年月日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课程编号:01z20044b 英文名称:Rock Mass Mechanics 学时:总计32学时,其......

    物理演示实验感想 力学

    物理实验感想 这是我上大学的第一次物理实验课,记忆深刻。还没上课时,我有些紧张,以为会是有难度的实验,可能还要像高中实验课一样做很多记录和数据计算,没想到一进教室门,看到的......

    物理演示实验力学感想

    物理演示实验感想 今天上了物理演示实验的课,我一进门就被各种稀奇古怪的仪器吸引住了。我们能看到各种球,轮子,盆等组成的装置,这些仪器每个都代表着不同的物理原理,让我们大开......

    2012级建筑力学2课程教学大纲

    建筑力学2 课程教学大纲 Engineering Mechanics Ⅱ 学 时 数:40 学 分 数:2.5 编写日期:2012年11月 适用专业:建筑工程技术(本科) 执 笔 人:王春燕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

    软件工程实验教学大纲

    软件工程实验教学大纲 前 言 软件工程实验是为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软件工程》课程配套设置的,是《软件工程》课程讲授中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实践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能......

    数学实验教学大纲

    《数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课程名称:数学实验英文名称:Mathematical Experimentation学分:3适用对象:文理本科、专科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目......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实验课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