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级建筑力学2课程教学大纲
建筑力学2 课程教学大纲 Engineering Mechanics Ⅱ
学 时 数:40 学 分 数:2.5 编写日期:2012年11月
适用专业:建筑工程技术(本科)执 笔 人:王春燕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属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并在许多工程领域中广泛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结构力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巧,一般工程结构的受力特点、分析方法;掌握杆件结构体系的组成分析,杆件结构内力的分析与计算;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工程结构计算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课堂讲授: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精讲多练,通过适量的作业练习加以理解和应用。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难易适中的题目作为例题。并适当增加结合工程实际型题的数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业方面:为达到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外完成一定量的习题。通过练习题,首先要求学生提高课程基本内容的掌握,并学会应用这些原理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其次要求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采取的形式主要是课后布置作业,每次课后习题量为1-3题,并安排适当数量的分析讨论课。考试环节:
1、考试资格:按照学校12级学生手册的有关规定执行;
2、考试内容:全学期教学内容,注重考察能力;
3、考核方式:教学过程考核和期末闭卷笔试。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4学时)
教学内容:基本概念;几何不变体系的组成规律;几何组成分析;几何组成与静定性的关系。教学要求:
1、理解约束、自由度、几何不变体系、几何可变体系、瞬变体系的概念;
2、掌握几何不变体系的基本组成规则。
重点: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规则及具体分析。难点: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
第二章 静定结构的受力分析(10学时)
教学内容:多跨静定梁、静定平面刚架、桁架、组合结构的内力计算;几种主要桁架受力性能的比较,静定结构的基本特征。教学要求:
1、了解刚结点的力学特性,理想静定平面桁架,零杆的分析;
2、熟练掌握多跨静定梁内力图的绘制,各种静定刚架支座反力和内力的计算、内力图的绘制,节点法、截面法、联合法计算桁架内力,简单静定组合结构的内力的计算方法。
重点:绘制多跨静定梁、静定平面刚架、静定桁架的内力图。难点:静定组合结构的内力计算。
第三章 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8学时)
教学内容:虚功原理的基本概念,变形体虚功原理,静定结构在荷载、支座移动作用下引起的位移计算,互等定理。教学要求:
1、了解结构线位移、角位移、实功与虚功,广义力与广义位移,产生位移的原因,计算位移的目的;变形体虚功原理的两种形式(虚力原理、虚位移原理);功的互等定理,位移互等定理,反力互等定理,反力与位移互等定理;
2、理解静定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位移计算的积分法;静定结构因支座移动时的位移计算原理和方法;静定结构的一般特征;
3、掌握用图乘法计算静定结构的位移,应用互等定理简化结构计算; 重点:用图乘法计算静定结构的位移。难点:变形体虚功原理,图乘法。
第四章 用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6学时)
教学内容:超静定结构的一般概念和超静定次数的确定,力法基本原理与力法典型方程及其应用,超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内力图的校核,对称结构的计算。教学要求:
1、了解力法计算超静结构的位移及其最后内力图的校核,静定结构、超静定结构的受力特性;
2、掌握力法的基本原理,判定超静定次数,选择力法基本体系,建立力法基本方程;力法计算荷载作用下1、2个未知量的超静定梁、刚架;用半结构计算对称结构;力法计算支座移动引起的单跨超静定梁的内力。重点:力法计算超静定梁、刚架在荷载作用下的内力。难点:力法的基本原理;计算系数及自由项。第五章 位移法和力矩分配法(10学时)
教学内容:等截面直杆的转角位移方程,位移法的基本概念,位移法的典型方程的建立。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用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和无结点线位移的刚架;对称性的利用。教学要求:
1、了解力矩分配法的正负号规定、转动刚度、分配系数、传递系数的物理意义;
2、理解单跨超静定梁的形常数、载常数的计算及常用形常数、载常数表的应用,通过单结点的力矩分配法,理解力矩分配法的物理意义;
3、掌握位移法的基本概念、基本体系、基本未知量、基本原理;用位移法的典型方程计算连续梁、刚架在荷载作用及支座移动下的内力;利用转角位移方程计算超静定结构;根据远端的不同支承条件熟练地写出各种情形的杆端转动刚度、传递系数,并计算分配系数;力矩分配法的主要环节;利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多结点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
重点:利用位移法的典型方程计算连续梁、刚架;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
难点:计算系数及自由项,多层、多跨刚架的计算。第六章 影响线及其应用(2学时)
教学内容:影响线的概念,静定梁的影响线,利用影响线计算影响量。教学要求:
1、了解影响线的概念,影响线与内力图的区别,连续梁内力包络图的绘制方法;
2、掌握静力法作静定梁的反力和内力影响线,可动均布活载最不利位置的确定方法,移动荷载最不利位置的确定方法,简支梁的内力包络图和绝对最大弯矩的求法。
重点:静力法作梁的影响线,移动荷载最不利位置的确定方法,简支梁的绝对最大弯矩的求法。
难点:内力包络图。
四、本课程和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后续专业课的先行课,与土建、机械等专业的许多课程有密切联系,同时他又以先修课《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工程力学1》等为基础。特别是和《建筑力学1》中的静力学、材料力学部分知识关系紧密。它们的任务基本相同,只是研究对象有所不同。材料力学以研究单个杆件为主,而结构力学主要研究的是由杆件组成的结构,即杆系结构。该课程的学习也为今后进行结构设计、科学研究打下了力学基础。
五、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建议教材:
[1] 周国瑾.《建筑力学》(第二版).2000.同济大学出版社; [2] 李前程.《建筑力学》(第一版).2004.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刘鸣.《工程力学》(第一版).2004.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议教学参考书:
[1] 沈养中.《建筑力学(下册)》(第一版).科学出版社.2006; [2] 雷桂珍.《建筑力学练习题 下册》(第一版).2003.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3] 周树培.《建筑工程力学》(第一版).1991.重庆大学出版社; [4] 杨天祥.《结构力学(上、下册)》(第一版).1979.高等教育出版社; [5] 龙驭球.《结构力学教程(上、下册)》(第一版).1979.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建筑力学》教学大纲
《建筑力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建筑工程技术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 时 数: 24 大纲执笔人:何冬
一、课程定位与目标
课程定位:本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结构受力及构件承载能力,是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知识。
课程目标:通过对结构、构件受力情况的分析和平衡状态的研究,学会分析工程结构的受力情况;研究结构、构件在载荷作用下的内力及变形规律;建立构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的理论基础,保证结构、构件在既安全又经济的前提下工作。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一)绪 论(2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强度、刚度、稳定性等概念;结构计算简图的简化要点;刚体及变形固体假定。
教学难点:结构计算简图。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了解建筑力学的任务及研究对象;(2)了解强度、刚度、稳定性的概念;(3)了解构件及杆件结构的分类;(4)掌握结构的计算简图;(5)掌握荷载的分类。
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建筑力学的任务及研究对象;强度、刚度、稳定性的概念;刚体及变形固体假定,本课程的特点、内容、任务、学习方法。
(二)静力学基本概念与受力图(2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静力学公理;常见约束及其约束反力;物体的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教学难点:物体的受力分析。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了解力的基本概念;(2)掌握静力学公理;
(3)掌握约束类型及其约束反力;(4)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力的基本概念;掌握静力学公理,约束类型及其约束反力;物体的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三)平面汇交力系和平面力偶系(2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合力投影定理;力矩与力偶的概念;合力矩定理;
教学难点:力矩与力偶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了解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2)掌握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3)掌握力矩与力偶;
(4)了解平面力偶系合成与平衡。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力矩与力偶概念;平面力偶系合成与平衡。
(四)平面任意力系(2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应用。
教学难点: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应用。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了解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
(2)掌握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应用;(3)掌握物体系的平衡计算。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应用,物体系的平衡计算。
(五)轴向拉伸、压缩与剪切(2时)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轴向拉压杆的内力、应力及强度计算。
教学难点:内力、应力概念;剪切与挤压计算。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掌握轴向拉压杆的内力与轴力图;(2)了解轴向拉压杆的应力;
(3)了解轴向拉压杆的强度和变形计算;(4)掌握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5)掌握剪切与挤压实用计算。
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轴向拉压杆的内力、应力及强度计算,剪切与挤压计算;理解内力、应力概念;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六)组合变形计算(2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拉压与弯曲组合变形计算。
教学难点:斜弯曲、弯曲与扭转组合变形计算。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了解斜弯曲梁的变形计算;(2)了解拉压与弯曲组合变形计算;(3)了解弯曲与扭转组合变形计算; 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斜弯曲梁的变形计算,拉压与弯曲组合变形计算,弯曲与扭转组合变形计算。
(七)压杆稳定(2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压杆的临界力。
教学难点:压杆的临界力。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了解压杆稳定的概念;(2)了解细长压杆的临界力;(3)掌握压杆的临界应力;(4)掌握压杆稳定计算。
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压杆稳定的概念、细长压杆的临界力及压杆稳定计算。
(八)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2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
教学难点: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掌握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规则及分析方法;(2)了解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概念。
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规则及分析方法;了解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概念。(九)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单跨静定梁、静定平面刚架的内力计算。
教学难点:静定平面刚架、桁架、多跨梁计算。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掌握单跨静定梁、多跨静定梁及斜梁的内力计算;(2)掌握静定平面刚架的内力计算;(3)了解静定平面桁架的内力计算。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单跨静定梁、多跨静定梁及斜梁的内力计算,静定平面刚架的内力计算,了解静定平面桁架、拱的内力计算。
(十)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2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图乘法计算位移。
教学难点:虚功原理。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掌握虚功原理;
(2)了解单位荷载法计算位移;(3)掌握图乘法。
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图乘法计算位移;单位荷载法计算位移。
(十一)力法(2时)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力法的基本原理;力法解超静定梁和超静定刚架。
教学难点:力法解高次超静定刚架、桁架。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了解超静定结构概念及超静定次数确定;(2)掌握力法的基本原理;(3)掌握力法典型方程;(4)掌握力法解超静定梁;(5)掌握力法解超静定刚架;(6)了解力法解超静定桁架;(7)了解力法解超静定排架。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超静定结构概念及超静定次数确定;力法的基本原理,力法典型方程,力法解超静定梁,力法解超静定刚架;力法解超静定桁架、排架。
(十二)位移法(1)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位移法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位移法的基本原理;位移法计算无侧移刚架。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掌握位移法的基本原理;(2)掌握形常数和载常数;(3)掌握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4)掌握位移法典型方程;
(5)了解位移法计算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6)了解直接平衡法解超静定结构。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位移法的基本原理,形常数和载常数,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位移法计算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直接平衡法解超静定结构。
三、本课程教学意见
《建筑力学》是一门计算性很强的课程,初学者往往因概念抽象,知识点多、计算量大而感到学习困难,教师要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学生引导工作:
1、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讲解,尤其对受力分析、力矩、截面法计算梁在受弯时的内力等问题要重点讲解;
2、理论联系实际,在讲解过程中要把工程实际中较简单受力问题转化为力学模型;
3、在授课过程中,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讲清楚分析问题的常用方法和分析步骤。
4、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知识水平、教材版本,对部分内容要进行有重点的补充和删减。
四、本课程学业评价
(一)考核目的
检验学生通过学习,是否达到了《建筑力学》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检查学生对课程涉及的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二)考核方式及考核用时
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组成,考核总成绩为100分(四舍五入取整数)。平时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由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20%)和平时测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组成。其中,作业成绩登记10次:每次总分10分,共100分。期末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采取闭卷笔试方式进行,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长为110分钟。
(三)命题要求
1、依据教学大纲命题,命题要突出教学的重点内容,要覆盖大纲中考核主要知识、技能的大部分;题型可以是填空、选择、判断、简答、证明、分析、计算等,但不能少于四种,题量适宜,难度适中。
2、A、B两套试卷,100分制,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五、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建议教材
[1]梁圣复,《建筑力学》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6月;
[2]周国瑾,《建筑力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2、教学参考书
[1]陈永龙,《建筑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 [2]李廉锟《结构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 [3]刘寿梅,《建筑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4]刘成云,《建筑力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 [5]李永福,《建筑力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 [6]罗奕,《建筑力学》,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4月。
第三篇:建筑力学课程介绍
建筑力学课程介绍
《建筑力学》是广播电视大学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技术基础课。它以高等数学、物理学为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对建筑工程问题的简化能力,一定的力学分析与计算能力,是学习有关后继课程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基础。
通过学习本课程,培养学生具有一般结构受力分析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静力学的基本知识;掌握静定结构的內力和位移计算;掌握基本杆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计算;基本掌握简单超静定结构的內力的计算;通过观察,了解力学实验的基本过程。
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一)知识要求
本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基本力学原理和理论的讲授以实际应用和后续专业课程的要求为目的,教学內容以必需够用为度,讲授结构的计算简图、结构的几何组成、静力学基础等基本知识,重点讲授常用杆件及静定结构的內力分析和计算、內力图的绘制方法、应力分析和强度计算、位移分析和刚度计算,讲授杆件的稳定性计算、简单超静定结构的內力计算、內力图的绘制方法。
(二)能力要求
1.了解结构的计算简图、几何组成等基础知识;
2.熟练掌握静力学的基本知识和运算;
3.掌握静定结构的內力和位移计算;
4.掌握基本杆件的强度、刚度计算;
5.了解杆件稳定性计算的基本概念;
6.基本掌握简单超静定结构的內力的计算;
7.了解力学实验的基本过程。
本课程的重点是:静力学基本知识、轴向拉伸和压缩、梁的弯曲、静定结构的內力分析及简单超静定结构解法等內容。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物体的平衡条件,熟练掌握截面法等力学基本方法,发挥开放学生自学优势,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资源。本着教师精讲、学生多练的原则,力求多做课外习题,对重点和难点內容加深理解,对计算方法逐步巩固。
本课程为5学分,课內学时90,其中:实验4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有:绪论,静力学基本知识,静定结构基本知识,静定结构內力计算,杆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静定结构位移计算,超静定结构內力计算。
第四篇:建筑初步课程教学大纲
《建筑初步》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名称:建筑初步 英文名称 :Introduction to Architecture 课程编码:061033 学 分:4分 总 学 时:64学时
适应专业:艺术设计
第五学期 先修课程:素描、色彩 执 笔 人:张琴 审 订 人:王志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建筑初步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通过建筑初步课的学习,使学生其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建筑的含义和属性、建筑历史、建筑设计有一完整而系统的认识,使初学环境艺术的学生把握住专业的学习方向,以利于今后更好地学习和从事建筑学与环境艺术的学习和研究。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建筑的物质特性方面的知识如建筑结构和材料等,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理解建筑美学基本知识、现代建筑与后现代建筑的特征及重要流派的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掌握建筑及建筑学的真正含义、建筑的基本属性、建筑发展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及其在建筑剖析和欣赏、环境艺术与建设中的运用。
三、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认识建筑 一:绪言:
学习内容:建筑、建筑学的一些主要专业术语,建筑学的理论方法与研究内容,重点是几种建筑学的观点,难点是如何掌握建筑学的理论与知识去综合分析具体的建筑与建筑环境。
二:建筑的属性
学习内容:建筑的基本属性及各种属性的含义,建筑的外在意义、建筑的物质技术构成、建筑的内在意义,重点是如何从建筑的历史脉络中感性的认识建筑的这些属性,难点是分析产生建筑的不同属性的因素 三:建筑应具备的本质
学习内容: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及要求,深层的建筑含义,重点是建筑的基本建筑应满足的功能要求和建筑形建筑形式美法则,难点是在实践中如何把握建筑的基本要素与建筑的深层含义。
第二部分:建筑设计概述 四:建筑设计概述 学习内容:建筑设计的分工合作、建筑设计关注的主要内容、理性的设计原则、建筑的功能组合与建筑设计的思考过程;重点和难点是 建筑设计中如何把握建筑的内部机能与自然条件、人为条件之间的关系,创造完美的建筑作品 第三部分:建筑史概述 五:中国建筑史概述
学习内容:中国古代建筑的基础知识包括古代建筑的发展与演变、古代建筑的基本结构与造型、古代建筑的空间布局,古代建筑的类型,不同历史时期的著名建筑及特征和意义、近现代中国建筑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重点是古代建筑的发展与演变历史及重要发展阶段的建筑特征、古代建筑的基本结构、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类型及特征,难点是对中国多元化建筑的理解与把握及其中国未来建筑的走向。六:外国建筑史概述
学习内容:外国建筑溯源、西方古典建筑的发展、西方古代晚期的建筑、外国近现代建筑的变革及其各个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建筑发展的主要特征、主要建筑流派和代表人物与主要作品赏析。重点是对西方建筑的发展和变革的认识。难点是在实践中如何分析和赏析、鉴别建筑与建筑环境。
四、学时分配
第一部分:认识建筑(16学时)第二部分:建筑设计概述(16学时)第三部分:建筑史概述(32学时)
五、大纲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环境艺术设计本科各专业。教学总时数为64学时。课堂教学以教学参考书为参考材料,按照本大纲的内容进行教学。本课程宜安排基础课程之后。
六、教学参考书目
(一)使用教材
1、《建筑初步》(统编)田学哲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二)教学参考书
1、《建筑师常用规范选》上册 本社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室内设计资料集》 张倚缦、郑曙阳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铅笔画全集》 T·Kautzky 编著 胡哲编译 艺术图书公司
5、《建筑画环境表现与技法》 钟训正编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钢笔画大全》 华生·贺普第文化出版公司编著 胡哲编译 大众书局
7、《建筑设计配景图库》(第三版),Ernest Burden 著 白晨曦译 参木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建筑表现法》 Paul Stevenson Oles, AIA 著 黄文生译 六合出版社
9、《建筑绘画及表现图》 彭一刚编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0、《建筑模型》 郎世奇编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2、《中国建筑画》(各院校专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3、《中国建筑画选》 本社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4、《当代中国名家建筑创作与表现丛书》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五篇:力学实验教学大纲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普通物理实验(力学)教学大纲
(物理系物理教育专业用)
实验目的:本课程是对理科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训练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主要过程与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熟练、扎实的实验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对基本物理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学习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学习常用测量仪器的结构原理和测量方法,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通过完成一定数量的力学、热学实验,应达到如下要求:
1、掌握常用基本物理实验仪器的原理和性能,学会正确使用、调节和读数。
2、了解一些物理量的测量方法,知道如何根据实验要求确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设备,如何减少实验误差。学会对实验进行误差分析和不确定度评定的基本方法,正确运用有效数字,学会定性判断和定量估算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学作风,特别是严肃认真对待实验数据,杜绝弄虚作假,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道德。
第一部分 力学实验(36 学时)
绪论(误差理论)4 学时
实验一 长度测量
要求:练习使用测长度的几种仪器;做好实验记录和计算不确定度。实验类型:验证实验 学时分配:2 学时
实验二 自由落体运动
要求:学习用自由落下的物体测量重力加速度,对组合测量进行数据处理。实验类型:验证实验 学时分配:2 学时
实验三 密度的测量
要求:熟习物质密度的测量方法,测定规则和不规则物体的密度。实验类型:验证实验 学时分配:2 学时
实验四 倾斜气垫导轨上滑块运动的研究
要求:用倾斜气垫导轨测定重力加速度,分析和修正实验中的部分系统误差分量。实验类型:综合实验 学时分配:2 学时
实验五 阻尼振动
要求:观察弹簧振子在有阻尼情况下的振动,测定表征阻尼振动特征的一些参量,利用动态法测定
滑块和导轨之间的粘性阻尼常量。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实验类型:综合实验 学时分配:2 学时
实验六 单摆
要求:使用停表和米尺测单摆周期和长度,求出当地重力加速度g 值,考查单摆的系统误差对测重
力加速度的影响。实验类型:验证实验 分配学时:2 学时
实验七 杨氏弹性模量测量
要求:用伸长法测定金属丝的杨氏模量,学习光杠杆的原理并掌握使用方法。实验类型:综合实验 学时分配:2 学时
实验八 转动惯量的测定
要求:测量不同形状物体的转动惯量。实验类型:综合实验 学时分配:2 学时
实验九 弦振动的研究
要求:观察弦振动时形成的驻波,测量均匀弦线上横波的传播速度及均匀弦线的线密度。实验类型:综合实验 学时分配:2 学时
实验十 复摆振动的研究
要求:考查复摆振动时振动周期与质心到支点距离的关系,测出重力加速度、回转半径和转动惯量。
实验类型:综合实验 学时分配:2 学时
实验十一 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
要求:学习在气垫导轨上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实验类型:验证实验 学时分配:2 学时
实验十二 弹簧振子的研究
要求:研究弹簧本身质量对振动的影响 实验类型:综合实验 学时分配:2 学时
实验十三 碰撞实验
要求:验证动量守恒定理,了解非完全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的特点。实验类型:验证实验 分配学时:2 学时
实验十四 惯性秤
要求:掌握用惯性秤测定物体质量的原理和方法,了解仪器的定标和使用。实验类型:综合实验 学时分配:2 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