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时间:2019-05-12 21:53: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第一篇: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摘要:课程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建筑力学》是高职高专院校土建施工类专业一门重要的职业技术课,是学习后继职业技术课程和从事技术工作的重要基础。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结合高职教育要求、学生素质特点以及教学实践经验等,本文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考核环节、师生交流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实践。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理念、教学模式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有其鲜明的特点。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其中重点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结合高职教育要求、学生素质特点以及笔者从事高职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对《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1、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1]

我国高职教育近年来才大力发展,高职院校大部分由中专院校升格而来,教师一般来自中专院校或本科院校或研究型院校。高职教育有别于中职教育和本科教育,中职教育理念和本科教育理念都不能很好的适应高职教育,因此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探索高职教育发展规律,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本着以人为本的绿色教育理念,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特点,我一方面经常参阅相关资料、信息,学习高职教育文件,高职教育教学论文,不断学习高职教育理念;另一方面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和学院督导交流思想,听取合理建议。在讲授《建筑力学》时,由重视知识体系本身的完整性转变重视知识的实用性;由单纯理论讲解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不仅仅面对课本,有时还面对的施工现场、教学模型等;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转变为师生交流、讨论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由单一以分数来评定学习效果的结果性考核转变为综合考虑学习态度、出勤率、回答问题、作业和小测试、考试等方面的重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全过程考核。高职教育理念逐渐清晰,教育理念的转变带来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2、优化教学内容

《建筑力学》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土建施工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职业基础课程,以物理学、数学为基础,整合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的部分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对建筑工程结构问题的简化能力,一定的力学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是学习有关职业技术课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基础。由于它以物理学、数学为基础,知识点多,难度大,并且高职教育要求减少理论课时,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甚至还有些同学在高中学习文科),因此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优化教学内容。对于后续的职业技术课程以及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暂时用不上的知识点不在课堂上讲授,鼓励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过自学方式去拓展视野;对于难懂的知识点注重实践应用而弱化理论推导;对于在教材中整合不当的问题进行修正。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必须讲透,不能完全受课时的限制。比如平衡条件、内力,是强度计算十分重要的基础,并且对于不同的计算结构简图,表现形式又不相同,初学时很容易迷惑。因此在在授课时,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合理安排课时。

总之,讲授的内容以“必须、够用”为度,让学生感觉它有用,而不是难,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为职业技术课程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改进教学模式

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学生被动的接

受,很少能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在这种单一的模式下很容易疲劳,养成依赖性,思维懒惰、僵化[2]。而高职教育不仅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相应的教学模式也应转变为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在启发、引导、讨论、自我发现下掌握知识。

4、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授课时,不能单一采用课堂讲授法,而要积极采用更适合学生积极参与的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演示教学法等[3],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挂图、构件模型来演示结构或构件的受力和变形。

5、抓好课程考核环节[4]

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客观的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采用综合考虑学习态度、回答问题、纪律性、作业表现、考试成绩,重能力和素质的全过程考核[3]。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包括学习态度、出勤率、回答问题、作业和小测试等方面,分别占有一定的权重。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期中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主要让学生对阶段性学习进行检测,发现学习中的问题,为以后继续学习找准努力的方向;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主要题型有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作图题、简答题、计算题,题型丰富多样,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的掌握程度,力学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等。

6、加强师生交流

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十分重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谈心,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情况,乐意接受的学习方式,以及自身授课中存在的不足。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调整安排授课形式、方法和手段等,力争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为以后的职业技术课程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高职教育贡献一份力量。参考文献:

[1] 丁晓玲 曾桂香.高职《建筑力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力学教学与教学改革交流会学术论文集,2006

[2] 张亚芳 禹奇才.建筑力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刍议.广州大学学报,2002(3)

[3] 张立柱 关于《建筑力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辽宁师专学报,2005(1)

[4] 罗银燕 浅谈如何提高《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科技信息,2006(5)

第二篇:《建筑力学》教学改革研究

《建筑力学》教学改革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建筑工程技工学校,015000)

【摘要】文章首先对中职学校的《建筑力学》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以此为基础,笔者结合教学经验,从改革教材、改革教法、改革实验以及改革考核等几个方面,对中职学校的《建筑力学》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部分兄弟学校《建筑力学》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同时,也希望能为广大学子的专业学习有所启发。

【关键词】建筑力学;中职学校;教学改革;实践;能动性

《建筑力学》是为土建类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实践性比较强,通过学习旨在引导、启发学生掌握相关专业技能,如分析与计算的能力以及对工程力学问题的简化能力等[1],在此前提下,为下一步《建筑结构》、《工程造价》等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建筑力学》课程里面渗透了好多关于《高等数学》、《物理学》的内容,也就是说需要用他们理解、解决分析《建筑力学》中的问题,而这一点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可以说是他们的“软肋”。由于中职学生本身所学习掌握的相关基础理论就很薄弱,所以他们学习起这门课程来,感觉特别吃力,成效不是很理想。如何让“先天不足”的中职学生能够吃透、理解、掌握以及学会应用这门课程的精髓,让他们毕业后步入社会,走向生产一线,在工作中能够运用自如、顺应万变,一直是大多数中职教师所关注的问题。鉴于此,笔者拟结合自我教学经验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希望能与广大同行共勉。改革教材,优化内容

对于教学而言,教材在整个教学环节占据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我国传统的《建筑力学》内容的制定,是依据专业的授课计划确定的授课时数,同时是根据既定的教材(内容已经确定)拟定的授课计划。但相对于中职教育的现实而言,以往的教材及授课计划等远远滞后于现实需求。对于教师而言,如若虔诚的按照原来设定的框框进行教学,仍走不出“知识本位”的话,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对于中职学生本人而言,他们毕业后或者直接走上就业岗位或者继续深造,这一点也向我们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因此,《建筑力学》教材内容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做相应的变化,如内容的增删等。根据从业经验以及相关调研,笔者认为,应结合中职学生知识架构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现实,对于教材内容的增删要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以应用为原则,难度适当降低,可以拓展定性分析。二是应凸显实践环节的重要地位,尤其在工程应用等方面,同时,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的培养力度。三是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如继续学习或深造),要对他们的教学适当加大难度,但对于教材中是重点,学生不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如组合变形、圆轴扭转等),教学中可以弱本文源自http://www.xiexiebang.com如需职称论文代写发表请上星论文网!化,或者直接删除。对于不常用,又容易在相关手册中查询的复杂公式(如梁的挠度与转角公式),可以不强求学生硬性记忆。在教学中,要尽量与实践结合起来,要尝试、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引导、激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已有的知识架构和能力去分析、解决问题。例如,教材中,针对“提高梁的承载能力”这一知识点[2],让学生结合实例和已具备的知识,尝试从哪些方面提高这一措施;再如,可以对“力学建模”的内容进行适当拓展,让学生根据具体实例学会力学模型的建立以及相关分析。改革教法,实现主体性教学

许多教师认为《建筑力学》是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也都通过各种办法探索有效途径,但结果下来,尽管费力不少,效果 ;却;不遂人愿。笔者认为,传统的满堂灌等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学生的需求,教师要通过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分层教学等各种教学方法,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据文献分析,同时结合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有效实施主体性教学,应掌握如下原则:第一,建立情感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灵活运用“以心为本”的管理理念,主动与学生建立情感纽带,增加情感基础,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能够创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第二,把握学生内在心理,拔高需求层次。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要满足学生一些基本的需求,在给 ;予; 肯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创设条件满足其更高的需求层次。第三,逐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根据“环境→个体→目标”的目标实现途径,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逐步提高自我效能感。第四,创设条件,增加自主性。教师要根据时机主动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创造活动,增加其独立性、主体性以及自我性的锻炼机会。第五,传授学习方法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教学环节,要通过创设情境、针对性教育等,进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习需求;要通过帮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经历或经验,尊重学生的问题回答,树立榜样,参照学习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要创设条件,把部分课堂空间和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教学活动;此外,教师还要通过示范引导、优化教学过程等方法传授给学生如何有效学习。改革实验,强调应用

目前,中职建筑力学普遍地把材料拉伸与压缩实验和直梁弯曲应力实验作为基本实验。为了增强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一些学校在考虑增加实验内容。

当前,好多中职学校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特别强调一些基本实验(如直梁弯曲应力实验、材料拉伸与压缩实验等)[3]的操作;更有甚者,有些学校还在酝酿,打算要在基本实验部分进一步加大教学内容及授课时数。但笔者认为,中职不是高职和大学,中职教学中,《建筑力学》的教学实验没有必要注重面面俱到。实验环节还是要和实践结合起来,还是要基于实践这一现实。基本实验的操作,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协调能力,但对相关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理解可还是不知所以然;另外,这些点也并不是今后实践中要着力应用的方向。笔者认为,中职学校的《建筑力学》教学,不仅基本实验是实践,诸如对实际结构的力学建模、受力分析也是实践。因此,教学实验中,要突出主要(实践)内容,如建筑结构的力学建模和分析实训[2],以此为核心内容精心设计实验,让同学们在生动、有趣的实验环节,将力学模型与实际工程问题结合起来。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职业实践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改革考核,引导实践

对于中职学校的《建筑力学》考核,笔者认为应改变 “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传统模式,应该加大实践环节的考核,以满足社会和学生的现实需求。具体可以这样操作:一是考核内容。在考核内容方面,相关题目应凸显考核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题目应该体现知识面宽、灵活性大以及综合运用能力强等特点。通过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在下一步的学习中,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二是考核方法及过程。整个考核应涵盖多个环节,如课堂提问、作业、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实验操作以及案例分析等等,这样的考核不但会对学生《建筑力学》的学习有个全面的了解和评价,同时,从另一个层面可以促发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把握学习方式和方法,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语

中职学生的基础相对还比较差,这一现状直接决定了中职学校的《建筑力学》教学改革是一项较为艰巨的工程。尽管如此,只要我们与时俱进,以实践应用为目标,踏踏实实,用心去处理、应对或改变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必定能在教学中凸显出能力和素质教育这一特色。

参考文献

[1]赵萍,高丽荣.建筑力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张立柱.改革建筑力学课程适应“2+1”教学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 2008, 10(5).[2]陈春梅.提高高职建筑力学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 [J].高教论坛 ,2008,(3).

第三篇: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邓晨曦1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5

摘要:本文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传统教学方法,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通过一年来的实践,该方式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巩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科研创新素质、工程意识的培养及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字:计算机网络 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文献标识码 A

在计算机就是网络,网络就是计算机的今天,计算机网络已经担当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搞好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是一个迫切的研究课题。

一、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职业标准、工作过程及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结合本课程的特点[1],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课堂与校内实训一体化,构建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训导并重的教学模式。

(一)三条主线的总体设计思路

1、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主线

深入浅出讲解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使学生能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本,强化技能训练,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在提供丰富的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

2、以技术和能力培养为主的实践教学主线

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一条主线,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1]。本课程通过“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网络设计、规划——网络建设、调试——网络管理、维护”一系列的工作实践过程,完成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学习[2]。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真正的学好原理,具备组网建网能力,符合高职学生学习规律。

3、以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课程设计(顶岗实习)教学主线

产教结合:与华为三康公司、市电信公司及学院网络管理中心联合成立网络建设与维护服务部。一方面为该专业学生提供项目式学习与实习的机会,另一方面面向社会开展培训网络建设、网站设计服务活动[2]。

顶岗实习中安排“局域网络的安装调试、维护及网络互联技术能力”环节,以强化网络安装调试、维护能力。

(二)内容体系,教学布局的具体设计

1、筛选教学重点,构建新的内容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由理论教学与任务驱动教学构成,并将二者(即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一些抽象的原理知识进行必要的删除或简化,如对OSI参考模型,只说明七层协议的基本功能和信息的传输过程,而对于路径选择算法、QOS等内容进行删减和简化。另一方面强化与应用相关的内容,如双绞线的线序、制作以及应用场合:直连线、交叉线;ping、tracert等命令的应用;DNS、DHCP、WEB、FTP服务的配置等内容。[2][作者简介]:邓晨曦(1980)男, 湖南桂阳人, 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批号:BJA060049)

2、构建新的教学布局,突出应用技能的培养

根据现实工作和企业实际需求精选出一系列仿真教学案例,实现了“以案例群覆盖知识面,以项目体系构建教学布局”。这种仿真教学充分体现了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强调的“问题引导、任务驱动”和“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的教学思想,使学生在学习每个新的知识点时,都有一个完整的、实际的、具体的、有形的仿真案例作为知识的联想情景和应用载体,并始终使学生处于一种仿真操作的实训环境中[3]。

3、延伸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采用层次递进、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基础知识、仿真案例、拓展领域[4]。其中基础知识和仿真案例,以课堂讲授和课内实验为主;拓展领域让学生通过网站等其它方式自学完成,从而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以外。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4、注重过程考核,采取新的考核办法

考核环节是教学设计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效、科学的考核办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即课程的总成绩由平时学习过程各个环节的考核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而且平时考核比重大于期末考试[4]。将考核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大幅度提高平时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比例。

5、跟踪先进技术,以适应计算机网络新的特点

不断修订教学大纲和充实新的教学内容。如IPV6、传感器网络[5]、中文域名技术、无线网络[6]、BT、迅雷下载等内容,外置CABLE MODEM、电力线接入技术,身份鉴别、数字签名、数字证书等新知识点。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新课程改革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强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创新实践的能力。所以本课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发展为主”的现代教育理念,注重学生个人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7]。

(一)基于仿真案例的知识整合教学法

对于每个仿真案例的教学设计,采用知识整合教学法。即把来自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二次加工,根据一定的逻辑关系通过案例中的一个个实际操作步骤把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有机地、巧妙的整合在一起,使学生通过一个完整的仿真案例学到有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并直接感受这些知识在实际工作的具体应用。

(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考虑到学生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差异,有的案例在内容上还分成基本需求和高级需求,以满足分层次教学的需要[7]。同时在考试内容上分为必做和选做部分(或附加题),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师生互动教学法

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的互动。针对不同内容、不同的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设置问题情景、形象的比喻、故设错题、组织讨论、启发式、自学辅导等方法组织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热情参与,活跃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四)通过网络自主学习

搭建起教、学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学习的平台,平台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实训项目、仿真案例、自学园地、教学论坛、新技术论坛等教学资源。方便了学生的课外学习,从而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延伸到课外,有利于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2]。

(五)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针对本课程特点,一方面,要教给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方法和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实训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教学过程设计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提高、知识拓展四个环节[4]。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环境中,通过仿真案例的制作,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学习、归纳、总结与提高。

(一)案例引入,提出问题

通过案例演示,提出问题,讲解案例应用背景,给学生一个切入点,建立感性认识。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明确本次教学目标。

(二)分析案例,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对案例进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操作技能。具体实施的过程是将案例分解为若干个可行的任务,然后在一个个任务的驱动下,逐步完成案例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技能。鼓励学生自主探讨,锻炼其协作能力,同时对重点、难点的理解、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归纳总结,引申提高,学以致用

在第次课结束前,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对本次课的意义、重点、难点、容易出错处等及时进行总结。并针对案例不足之处,进行引申和提高。

案例源于生活,最终要应用于生活。每次教学结束时及时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使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复习巩固,同时给出下一次课的学习内容,提示学生预习。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后续自我学习的能力[7]。

(四)知识拓展

为了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我设计了知识拓展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课后自主探索,拓宽其知识面。

四、小结

一年来的的实践证明,“计算机网络”课程在以如上方式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后,比较好的解决了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了过去内容宽泛,面面俱到、“大而全”的情况,而是筛选教学重点,构建新的内容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2、改变了过去“以课堂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模式,而是基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主线、以技术和能力培养为主的实践教学主线、以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课程设计(顶岗实习)教学主线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3、改变了过去无法适应学生的个别化需求,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是采用仿真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教育也日新月异,为此“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的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继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与时俱进,以促进计算机网络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陈庆合.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7]:146-169

[2]肖衍,龙娟.”计算机网络”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改革与实践[J].天津:职业教育研究,2008 ,10(10)

[3]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经验汇编(第一集)[C].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7]:162-166,177-179

[4]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67-94

[5]敖志刚.网络新技术概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0] :12-16,19-28

[6]肖衍,蒋外文,龙娟.基于无线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研究与设计[J].北京:微计算机信息Vol.23 No.27.Sep.2007:62-65

[7]邓泽民,赵沛.职业教育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7]:127-132

第四篇:高职《高等数学》课程介绍 - 教学改革与研究网

高职《高等数学》课程介绍

“高等数学”是所有高职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也是难度较大的一门课。它在整个高职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要求学生全面的掌握“高等数学”所涉及的数学思想、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运算能力的技巧。“高等数学”课程覆盖了高职的所有专业, 分为工科类“高等数学”和经济类“高等数学”。该课程选用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高等数学》。本书汲取了全国高职高专工科类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成果,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结合数学建模突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二是结合计算机及数学软件包培养学生求解数学模型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于后继课程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职“高等数学”课程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

1、微分学(一元、多元函数)

2、积分学(一元、多元函数)

3、级数

4、常微分方程。此外,还编入了数学软件包—Mathermatica,以提高学生结合计算机及数学软件包求解数学模型的能力。“高等数学”主要研究对象为函数,函数是反映客观事物中不同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数学描述,并利用极限这一工具建立了微分学和积分学, 从而对于函数的特性进行具体和深入的研究。

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包括习题课,必要时进行课堂讨论。课堂教学计划学时144,共计9个学分,占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22%,分两个学期进行。本课程每学期进行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学期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10%,包括作业、到课率及课堂回答问题等)、期中成绩(20%)、期末成绩(70%)组成.选用的参考书及扩充资料:1)《新编高等数学自学指南》(自编辅导材料,适合专科学生);2)《高等数学解题题典》蔡若松等(专升本参考用书);3)《高等数学》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本科生所用全国优秀教材);4)《高等数学释疑解难》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五篇:试论高职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论文摘要:微生物课程是生物制药专业重要的职业基础课程,在本专业的许多课程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文从生物制药专业发展概况及培养目标入手,对微生物课程教学地位及教学目标进行分析,阐述了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高职;生物制药;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

生物制药专业发展概况及培养目标

生物制药是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研究成果并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生物制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生物产业”。目前,全世界的医药品已有一半是生物合成的。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生物技术在医药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大大加快了生物与医药类等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的发展壮大。其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领域方向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本专业领域方向的技术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熟练掌握并能从事药物的研发、药物的生产、药物的质量及安全检验、药理分析、药物的经营和销售等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

微生物课程教学地位及教学目标分析

半个世纪以来,微生物转化在药物研制中一系列突破性的应用给医药工业创造了巨大的医疗价值和经济效益。随着新微生物资源的发现、新的药物筛选模型建立以及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从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中寻找新药所显现的优势将继续存在,事实证明微生物制药在整个生物制药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微生物学在理、工、农、医、师范院校与生物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由此可见,微生物课程也必然是生物制药专业的重要职业基础课程。它系统地介绍了微生物的分布、分类、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等理论与实验操作技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其后续课程包括发酵工程概论、生物技术制药、制药工艺学、药品分析与检验、药剂学、药事管理与基因工程技术概论等多门主干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微生物分类、结构、生理活动等基础知识,确保学生能够进行有关微生物生产的必要基本技能操作,并掌握应用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为后续的职业技术课程的学习与生产实践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长期以来,全国各高校微生物学教学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适量实验课。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方法常常是课上勤笔记少思考、课下不复习少作业,考前死记硬背、考后“完璧归赵”。为了提高微生物课程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实践技能,我们于2008年申报了《微生物及其应用》院级精品课程,并与全省其他高职院校的同仁一道对生物制药及相关专业的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

(一)优化教学手段与方法

主要教学手段 合理利用学院优越的教学条件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在本课程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学院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电视显微镜设备组织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标本与即时的实验操作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同时,加强与本地区制药企业的联系,与企业一线生产人员共同探讨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探索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依据高职类学生文化基础、思维特征,针对不同的具体内容选择采取了项目教学法及案例导入法等多种“教学做合一”的形式开展教学,从而实

现了将过去以教室为中心的学习形式向以实验室工作过程为中心和“边教、边学、边做”形式的过渡。例如,将基础知识部分组织成多个承前启后的项目,微生物应用部分(如微生物与发酵、食用菌栽培与药品的微生物污染检测等)采用案例法组织教学。通过启发与讨论、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等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提高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提供适量学时,鼓励有积极性的学生自选教学内容,采取合作或独立查阅资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的形式实现了师生主体角色的转换,从而使学习以形成综合能力为目的而非单纯的知识摄取。同时鼓励学生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兴趣进行微生物实验的设计与操作。在有了一定的手段与方法基础上,我们认为利用适当的幽默或英文等教学技巧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良策。比如在要求学生列举已知的病毒时“特意提醒”不要自作聪明地制造“人瘟病毒”。在课堂中偶尔适时地穿插一个英语单词或简单的句子能够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往往能让喜欢或不喜欢英语的学生激发兴趣。

(二)认真整合教学内容

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2007年下半年,在长期从事企业生产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共同参与下,我们编写出了一本较为符合当前高职教育理念的湖北省“十一五”规划教材——《微生物及其应用》并获2009年湖北省高职高专优秀规划教材奖。本教材根据当前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湖北省示范院校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要求建立课程教学标准与内容,按照“教学做合一”模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融合。在内容的组织上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与思维习惯,适当降低了理论知识部分的深度,强化了微生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将课程内容按照微生物由大到小、由表及里的原则进行重新组合,首先使学生通过显微镜对各种微生物进行最基本的感性认识,然后逐渐了解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从而顺其自然地完成对整个微生物课程内容由感知到认知的知识延伸与拓展过程。教学组织与实践 为了较好地落实高职教育所推崇的“边做边学,边学边练”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我们采取的是理论与相应实践操作(单元实验)相互融合的模式开展教学,并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基本知识与技能”和“知识与能力运用”两大模块,其中包含了“微生物形态观察技术”、“微生物分布与生长控制技术”及“微生物应用与检测技术”三个单元与七个项目来实施教学。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开发了《微生物及其应用》院级精品课,并在教学中认真践行“边做边学,边学边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又较好地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强化了教学效果。重视第一次课设计 第一次课是一门课程的序曲,它是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增强课程魅力的最佳向导。本课程的第一次课是通过“一个富有创造和启迪性的故事(列文虎克)”、“多幅彩色动静态图片的展示”和“一系列惊人的数字”等具有鲜明特色和感性认识的内容逐步展开的,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让学生产生了对微生物的浓厚兴趣,进而较好地激发了他们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心理,当然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强化实践教学与考核

加大实践教学比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后续的职业技术课程学习与生产实践打下良好基础,满足生物制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对微生物知识与技能的需要,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我们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模式将理论知识与有关实验内容进行了有机融合,因而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理论学时,相应增加了实验操作学时,使理论与实践学时之比将近1∶1。将课程的实验分为平时的单元实验、期末整周的综合实训、培养兴趣的自主实验(如对口腔、霉变水果中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等)几项,并着重培养学生的无菌操作技能和微生物实验安全意识。

改革实践考核制度 在对本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的同时,我们对其考试制度也进行了改革。改变了传统的以理论为主、实验为辅的考试为理论考试和实验操作考核并重的新型综合考试制度。使实验成绩与理论成绩之比达到1∶1,其中实验考核以实践操作为主,口试、笔试为辅。同时,坚持平时表现与考试考核并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即按照平时考勤、提问和作业成绩占总成绩20%、理论考试和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操作考核、实验课表现、实验报告等)各占40%的分配比例进行课程成绩的综合评定,从而使本课程的成绩考核既符合高职以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观和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观,又实现了考试过程的全程化和考试手段的多元化;既增加了考试的灵活性,又调动了学生实践操作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2008年和2009年由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生物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两届生物技能大赛活动中(含微生物操作技能竞赛),我院生物制药专业的学生分别获得了团体一等奖一项、个人一等奖二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的好成绩。

下载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 作者:王玉霞 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11期 摘要:伴随着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繁荣,会展业也逐渐迎来......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本文作者(卢 奕),请您在阅读本文时尊重作者版权。 【摘要】本文对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物流管理专业的计算机网络......

    建筑力学课程介绍

    建筑力学课程介绍 《建筑力学》是广播电视大学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技术基础课。它以高等数学、物理学为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对建筑工程问题的简......

    五年制高职Java 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五年制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景宝华 (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信息工程系 江苏常州 213011 ) 摘 要:Java是一门流行的计算机语言,它已成为IT从业人员的必备工具。......

    关于高职院校舞蹈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策略

    关于高职院校舞蹈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策略 [摘要]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通过将近二十多年的蓬勃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止2015年底,全国高职院校有1000多所,在校学生超过1000万.高......

    高职“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职“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作者:贲春明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12期 [摘要]文章阐述了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针对“学前卫生......

    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总结[五篇范文]

    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总结 编辑: 会计职称考试 高职会计学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应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5篇材料)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本文从《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发展历史入手,结合网络技术发展的形势以及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研究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各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