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 作者:王玉霞
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11期
摘要:伴随着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繁荣,会展业也逐渐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目前,会展行业的快速发展同会展专业人才匮乏之间的矛盾已经日益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基于这一现状,笔者就我国当前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中《会展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进行分析与论述,文章首先阐述了开展《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继而分析了加强《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对策措施,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发展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一 开展《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伴随着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繁荣,会展业也逐渐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是,与我国当前会展行业快速发展相矛盾的是我国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高职院校作为我国会展人才的重要培训基地,其目前《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弊端已经严重凸显,使会展设计教育与市场需求出现了严重脱节,给我国会展行业的发展设置了严重的障碍。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加快《会展设计》的课程教学改革,为我国会展行业的发展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所以说,高职院校开展《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二 加强《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对策措施
近几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对于《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一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且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笔者结合现有的经验以及自身的教学实际,就当前加强《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措施,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发展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1)以实践为基础,优化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进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开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会展设计有是一门具有极强应用性的课程,因此,加强《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应当立足实践这一重要基础。就我国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来看,基本上包括基础理论课、基础专业课以及专业技能课三大模块,但是却存在着基础课同技能课不能有效衔接、技能操作与设计应用相互脱节的问题。各门课程之间没有前后方面的必然联系。而且,目前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基本同本科教育相似,这同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相背离的,使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在就业时难以突出自身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应当优化该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加大专业技能与设计实践课程的开展力度,提升学生的应用技能。
(2)树立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来说,创新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在第一学期就进行创新思维的锻炼与引导,在开展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增加学生自我探究课题的引进,使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到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实训项目中来。应当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观察生活中来自各个方面的艺术表现,为自身创新精神的培养积累素材,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较高水平的活跃度。
(3)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教育
在会展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应当加强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工作室制度,以工作室为单位进行合作办学,共同开发;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进行项目开发。在会展行业发展的旺季时期,特别是华南地区的厂交会时期,这段时期的会展设计师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由教师带队与企业进行工学结合,与会展设计课程结合进行实际项目设计,使学生能够真正接触到进行会展的设备以及相关材料,能够参与到会展现场进行观摩与流程跟进。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整个会展设计流程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认识,而且还有助于企业项目的高效开展,从而有效实现校企双方的共赢。
(4)调整课程配置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根本,因此,高职院校开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也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有效教学。因此,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应当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社会文化课程以及创造学理论课程的教学课时,使实践性、探索性的实训项目能够与基础文化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基本艺术设计技巧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实践性探索方面的研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课题设计的方向,让学生们组成工作小组,以工作小组为单位开展团队协作,探索创新实践,不仅能够提升学生们的创新水平,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就我国当前会展行业的发展状况与发展速度来看,我国对于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作为会展教育核心一环的会展设计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对于会展设计所需不同层次的人才,有必要对国内高职会展设计教育现状进行总体分析研究,结合实际会展设计人才市场需求,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出发对《会展设计》课程进行改革,从而有效适应现代会展业的发展。
三 结束语
通过上述两个部分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开展《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不断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抓住当前会展行业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推动我国会展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切实推进我国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参考文献
[1] 陈献勇.会展经济发展与会展专业教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2] 朱海滔.会展经济蓬勃发展人才瓶颈凸显[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17).
[3] 刘松萍,杨铭德.中国会展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研究——以广州大学(中法)旅游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J].学理论.2011(33).
第二篇: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本文作者(卢 奕),请您在阅读本文时尊重作者版权。
【摘要】本文对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物流管理专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这门课程的特点和授课方法、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网络技术教学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普及,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研究与发展中的热点之一。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局域网和广域网一般特性,典型网络的结构特点及具体实现,计算机网络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了解计算机网络涉及的术语,概念及新技术,掌握典型计算机网络结构及实现技术。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是c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等课程。鉴于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重要性以及社会的需要,开展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的改革,对提高网络技术的教学质量,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初步探讨的中职计算机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建议,对目前的计算机网络教育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一)多采取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教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靠机械地重复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在不同程度上压抑和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中的教育缺乏创新模式。在网络技术的教学中依然大量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中采用很少。传统教学手段的大量采用使学生难以理解所学课程的内容,导致教学质量不理想。同时传统的考核手段使得学生通过大量记忆来实现知识的掌握,学生实际操作与运用计算机网络的能力较差。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际操作技能差,难以满足社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二)知识体系结构陈旧.跟不上网络技术的发展
目前绝大部分的教材内容陈旧,不符合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要求,学生难以接受到较新的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与技术。同时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计算机网络方面新知识、新设备缺乏必要的学习和了解,专业知识、教学观念和手段落后于技术的发展,这导致学生难以接触到较新的网络知识与软件,所学知识滞后于社会的需求,导致计算机网络教学水平难以达到教学目标。(三)网络实践的环节缺乏,学生实际运用和管理网络的能力欠缺
当前,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注重网络理论知识的讲授,网络技术的实践环节相对较少,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明显不足,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社会需求同样反映出中职计算机网络教学实践环节缺乏、教学中实践与理论课程安排比例不合理、学生网络操作与管理能力差等局限性。
(四)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采取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导致教学水平不理想 学生的接受能力、专业知识水平以及专业目的不同,给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不利条件。以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为例,除涉及计算机公共基础、数字电子技术等基础课程外,还涉及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计算机接口技术等专业课程,而计算机网络基础又是其他网络专业课程的基础,如实用组网技术、Intemet的连接与使用。如果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很难让非专业学生理解相关的网络知识。随着教学的深入,有些学生面对专业名词和专业术语理解困难,这势必导致教学水平的下降。此外,教学硬件设施投入不足,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开展时间不长等也是导致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存在问题的因素。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改进探讨
针对目前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进行改变。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思考,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创新的能力。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充分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加多媒体教学,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把一些复杂的网络理论和技术以较为直观的形式讲解给学生,这同时也为专业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手段。
增加学生上机实践的课时,改革考核方式,增加实践操作的考核,做到理论考核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条件的中职学校可安排学生参加网络技术的社会实习,以达到所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的工作相结合.巩固教学成果。
第二,改革教材体系,建议有条件的中职学校可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结合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编写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程,并及时跟踪网络技术的进步,调整教材中相应的内容,以使学生能接触到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
教师是教学的核心之一,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来提高整个教学的水平。聘请知名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学人员,以引进先进的网络技术。开拓学生眼界,通过参与社会中的网络技术实践,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网络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网络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
第三,加强针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再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学。同时,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知识层次的差异,制定出相应的授课计划和大纲,并选择适当的教材作为学习工具。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尤其要重视教材选取。如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时,可以考虑选取计算机网络基础和计算机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教材;对于物流管理等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可以考虑选取Intemet应用、网页设计等方面的教材,做到因人施教。
第四,加强网络技术教育的硬件方面建设,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大屏幕投影、网络等先进的教育手段代替传统的粉笔和黑板,提高教学质量,建设校园网教育信息系统,全面实现学校教育技术现代化,方便课件生成、教育信息的获取。通过Intemet网,扩大教育信息交流。建立校园网信息系统为学校多媒体课件制作、管理、点播演示、学习、练习、考试和评价的各个教学环节提供了理想的网络信息环境。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层次自由地去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第三篇:“家具造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家具造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文章从“家具造型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依据“家具造型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从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与变革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家具造型设计”课程教学的策略。实践证明,教学改革,对加强学生的专业基础、提高设计能力、注重素质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家具造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5-0055-02
“家具造型设计”课程主要讲授家具造型设计的基本原则、基本程序、构图方法和美学法则,以及家具造型设计方案的展示与评价方法。因此,本课程是一门集造型理论、设计方法、实践技能和专业经验于一体的交叉性专业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技能性。通过该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价值观,掌握家具造型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家具造型设计的方法和程序,并能根据家具市场需求或客户诉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家具产品的创新设计,进而提高学生的设计审美能力、设计表达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一、“家具造型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知识、轻能力
“家具造型设计”课程由理论课与实验课两部分构成,共48学时,闭卷考试。由于注重理论部分教学,忽视了培养、提高学生的设计技能,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往往填鸭式地死记硬背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甚至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当真正用于实践时,比如参加家具设计大赛、学科竞赛等活动,他们的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往往达不到要求,专业课教师、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较差。
(二)教学内容不完善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优质教材在教学中起着稳定教学秩序、保障教学质量、创新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重要作用[1-2]。目前,与家具造型设计课程相关的教材要么侧重于家具造型与艺术设计的关系、要么侧重于家具造型与结构设计的关系,却忽视了“案例赏析”和“设计实训”等教学内容,因而不利于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另外,由于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衔接性,造成实验项目单一,影响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扎实性和宽泛性[3]。比如,某生确定的实验项目是“儿童坐具的造型设计”,他随后的一系列实验活动都将根据理论课教学进度完成相关的实验任务,而没有机会实践其他类家具造型设计的训练活动。
(三)教学方法陈旧
由于本课程教学内容多、课时少,传统的课堂讲授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方法。尽管尝试过“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但总也摆脱不了“满堂灌”、讲多做少的局面,从而影响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优化“家具造型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一)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转变重知识、轻能力,重教学、轻就业的教学观念,提出了创新型家具设计人才的培养必须立足于家具产业的改造与提升,立足于家具行业的持续发展和资源节约,立足于家具产品的工业化制造与个性化需求[4]。依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理论、实验、案例鉴赏等三个模块,做到理论教学侧重于学以致用,实践教学侧重于行业需求,案例赏析侧重于提升学生的设计价值观,着重体现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致力于将教学质量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
(二)创新课程教学内容
在规划课程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参照多版本教材,并结合近年来教学评价反馈意见,构建并完善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见表1)。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案例鉴赏这三个教学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
三、改进“家具造型设计”课程教学方法
(一)注重多媒体手段的运用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各种教学软件的开放,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对改革课堂讲授法带来了契机。我们根据教学任务,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本、图形、图像、影像、声音等集成编辑,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教师把屏幕作为主载体、黑板作为副载体,将既定图文与即兴板书结合起来,力求全方位展示视听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内获得更全面、更详尽的知识。为了避免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教师根据教学情境,采用“问答式”、展示微缩模型、点评往届生的设计案例等方式,为学生及时营造一种积极、愉悦的互动教学空间。
(二)变革讨论法
讨论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探索、认知、学习的过程,讨论式教学弥补了课堂讲授法中一言堂的教学缺陷,实现一对一的互动,能够深入解决各人学习中的具体问题,有利于宽口径多种人才的培养[5-6]。首先,我们转变“师霸”的教学观念,认识到针对课堂讨论议题不存在权威,教师的作用不是解答问题,而是传授讨论方法。比如:解决学生自我为中心、好斗、封闭的思想,引导学生合作交流,点评学生的理解、表达、交流能力,给学生提出讨论建议,督促学生参与讨论活动等。其次,教师设计出探索性、开放性的讨论议题,比如“如何理解设计价值观”“如何树立正确的设计价值观”“家具设计师应遵循的职业道德是什么”等等,将以前有既定答案的议题改革为探讨性的议题。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进行。为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伦理关系,学生的讨论时间占到约2/3的讨论课时。最后,教师在各小组组长陈述讨论结果的基础上,做出必要的点评或总结。
(三)实践“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指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任务,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边做边学、边学边做,进而获得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7]。图1简要归纳了我们在实践教学环节运用“任务驱动法”进行实验课教学的具体做法。通过任务驱动,逼迫、激发学生做事,进而提高了学生的行动能力(主要包括学生完成每项实验的动机、目的、方法、实施和行为评价等)。
第四篇:《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本文从《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发展历史入手,结合网络技术发展的形势以及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研究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各项内容,包括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网络教学资源、网络实验室、授课教材和实验教材、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考试制度等。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教学改革 网络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协议
笔者就职于山西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十几年来一直担任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工作。为了适应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学生的不断变化和增长的要求,笔者始终坚持在做一些研究和探索,取得一些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并把这些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获得了较为可喜的教学效果。
一、提出先进合理的课程教学目标
计算机网络以及 Internet是当代发展最快的信息技术之一,是新世纪人才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计算机网络》被列为计算机专业和信息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是为以后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的专题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培养未来的网络设计人员和高级管理、维护人员。
二、精选教学内容,构建先进完善的课程体系
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精心选择是必要的。
1.以往课堂与实验教学内容的缺陷
在以往的多数高校中,课堂教学内容大体是这样的:介绍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介绍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OSI模型和TC/I协议、分层结构中各层应该完成的基本功能;介绍一些具体的组网技术或局域网络操作系统。
实验教学内容一般情况下是组建一个小型的局域网络,利用服务器操作系统配置和管理这个网络;或者利用串形接口做一个点对点通信的实验。
以往课堂与实验教学内容的缺陷是:
(1)对计算机网络内部的工作原理介绍得不够透彻;
(2)实验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不吻合,没有体现出分层结构中层间接口、服务以及协议的概念;}
(3)为了完成实验内容需要介绍一些网络的配置操作,浪费了许多课时。下面的例子可以恰当地说明这个问题,《录音机的工作原理》本来应该详细讲述录音机内部的芯片和电路原理,实际上却讲述了录音机的使用和操作方法。
以往课堂与实验教学内容的脱节导致了所讲内容空洞、枯燥,不容易被理解和掌握。所以,应该对课堂与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2.如何构建先进完善的课程体系
概括地说,针对计算机专业或信息类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的核心,应是对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主要有四个方面:
(1)计算机网络的分层体系结构的思想;
(2)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
(3)经典而实用的网络协议的分析;
(4)典型计算机网络(Internet)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的分析。
实验内容应和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尽力让学生体会、分析常用的网络协议,加强课堂教学的效果;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为能力强的学生提供设计、实现协议的实验环境。精选的课堂与实验教学内容还应该坚持不断更新的原则,紧紧跟上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步伐。
3.改革后的课堂与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按照以上框架和原则,笔者构建了目前较为先进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课堂与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供读者参考和评论。
(1)课堂教学内容
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概念、拓扑结构、功能、网络分类,了解国内外计算机网络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掌握网络协议和计算机网络的层次体系结构、OSI参考模型、TC/I参考模型。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计算机网络的框架模型,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线索,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学习方法;体会将计算机网络从功能上划分为层次体系是为了简化计算机网络的设计。明确协议是本课程中贯穿始终的概念。
第二部分: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详细介绍数据通信的理论基础和有关概念,数据传输、通信交换、传输介质及差错检测等技术的基本原理。这部分的学习,要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数据通信是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第三部分:底层物理网络。本部分介绍网络体系中最低两层——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及常用协议,局域网的工作原理。主要内容包括物理层的定义、功能和特性,常用物理层接口(如EIA RS-232-C、EIA、CCITT X.21);使学生掌握数据链路层的定义、功能,成帧方法,滑动窗口协议,HDLC协议,X.25的链路层协议,Internet数据链路层协议;掌握局域网的主要技术特点、基本组成、拓扑结构和传输介质、媒体访问控制方法、以太网和无线局域网等802系列标准,网桥技术及高速局域网技术。本部分的学习,要使学生深刻体会网络体系结构中相邻上下层之间的关系,为了完成本层功能,为相邻上层提供服务,必须采用相应的协议,并在接口处调用下层提供的服务;理解和掌握一些常用的、经典的协议。
第四部分:Internet各层协议。内容包括TC/I协议簇中的网络互连层、传输层、应用层。介绍网络层的地位、功能、网络互连设备、常用路由选择算法、Internet网络互连协议;介绍传输层服务,传输层协议,Internet传输层协议;介绍应用层的地位和作用,应用层程序的实现结构,客户/服务器模式,文件传输、远程登录、域名系统、电子邮件、万维网、网络管理等常见网络应用的基本内容、标准和协议。要使学生清楚:Internet是使用网络互连协议将全世界的底层物理网络和主机互连起来的网络;本部分是以Internet为例介绍了网络体系结构中的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要深刻理解和掌握I协议、TC协议和UD协议内容;应用层提供的服务直接面向用户,必须使用传输层提供的传输服务;应该着手应用学到的网络知识和先行课程内容,查阅资料,试着设计和编写常用的应用层程序,或设计和扩展各层感兴趣的协议程序。
(2)实验教学内容
第一,使用模拟实验软件,结合课堂教学进度,完成物理层接口实验、数据链路层实验、网络层实验、传输层实验和应用层实验。针对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要求所有学生体会协议、阅读协议程序,能力强的学生还要在此基础上设计和编写协议程序,也就是扩展协议。
第二,TC协议的Socket编程实现:在Windows或Unix环境下,利用C或Java语言中的Socket功能编程实现TC协议。
第三,应用学到的网络知识和先行课程内容,查阅资料,设计和编写常用的应用层程序,如Web服务器、浏览器、FT程序等。这部分实验可作为结尾的课程设计,供能力强、有兴趣的同学来选做。
三、建设优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
早在2003年,由于非典的特殊需要,山西财经大学教务处就在校园网上挂接了《计算机网络》课的电子教案、各章节的要点、作业等。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教师提出问题和提交作业,教师也可以通过邮件为学生答疑和批改作业。为学生自主性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传送电子化作业提供了条件。
如今,这样的网络教学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需要。随着技术的发展,应该为学生建设更好的网络教学资源。
近两年来,各个高校都投入大量精力,打造各专业的主打课程为精品课程。这种网站式的教学资源,首先经过富有丰富经验的教师的精心设计,再经过规范性、艺术性的网页设计,配合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效果,动态网页与读者独特的互动性,确实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作为计算机专业以及信息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计算机网络》被列入山西财经大学2006精品课程计划。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已经通过验收,正式开始运行。
四、建设高水平的网络实验室,为学生网络实验及教师网络课题的研究提供场所
《计算机网络》课的实践教学环节是非常重要的。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实验室也需要不断地加强和提高水平。首先需要设计出与课堂教学相应配套的实验教学内容,然后选择合适的实验教材,最后选择购买相应的硬件和软件以构成网络实验室。
实验室应有课程专用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工作站等硬件设备,设备的数量视满足学生需要而定,还要考虑相关课程(如计算机组网技术)的需要,也可将设备分组来让学生完成实验。软件方面,应该选择合适的模拟实验软件、网络管理软件及不同的操作系统软件(包括 Windows NT、Unix 操作系统平台等)。
五、选择或编写合适的《计算机网络》教材和实验教材
根据精选的、与理论教学内容完全吻合的实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实验教材也是至关重要的。近几年,我院选用了谢谦、向国全、郭拯危编写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教程》,该教材附带了自编的模拟实验软件。教材和软件的特点是:按照分层体系结构的思想,各层都有简单协议的实现,让学生充分体会和理解协议、服务、层间接口的概念;运行软件所需要的硬件非常简单,只是若干条串型接口连接线即可;更为可贵的是,软件用面向对象的C++语言编写,各层都为学生留有扩展协议的接口,能力强的学生如果想设计和编写一个新的协议,只需编写一个该层协议类的子类即可。学生在做实验的同时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进而扩展实验网络,进一步完善网络实验的设计,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在综合实验或课程设计方面,选用了吴功宜等编著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该书从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实际编程能力出发,设计出十几个课程设计题目。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选做。
现有的《计算机网络》教材和实验教材,在内容和章节安排等方面也可能会与精选的教学内容体系有较大的差别。编写合适的《计算机网络》教材和实验教材也是非常必要的。在这方面我们也做过一些工作,如申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结合我校的情况,申报的是面向信息管理类专业的《计算机网络》教材。实验教材方面,需要结合做课题和软件,这方面,我们也曾申报过一些校级教学改革课题,如“对《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信息技术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管理方法研究”。
六、研究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出高层次的计算机网络人才
《计算机网络》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是:满篇“协议”,比较空洞,不像其它课程具体一些。如何将学生从枯燥的感觉中吸引到有趣的协议学习中,研究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1.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采用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为主,黑板教学为辅的形式。对于需形象性思维、抽象性问题等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使问题直观、形象、易理解,也可增加内容的趣味性,同时也增加了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对于公式推导等需演绎的内容,采用黑板加讲解的方法。
2.讲课中多使用一些生活中的类比事件,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易懂,同时增加了趣味性如讲“协议”和“层”的概念时,举“两个不同国家的哲学家探讨问题(假定他们只会本国语言)”的例子,明白双方之间的通信是需要规则的,上层的通信需要相邻下层协议的支持才能完成。
再如讲网络层的路由选择和拥塞控制时,用城市中的交通问题作类比,使学生较为容易理解。尤其是拥塞控制,通过类比,很容易就能理解“网络中的acket包太多”(城市中的车辆太多)是导致“拥塞”的原因,然后就有兴趣采取一些算法来控制和解除拥塞。
3.互动式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些课程内容的教学采用学生先预习泛读,然后提出问题或发表学习心得,老师回答学生提问,总结课程重点内容。
4.讨论式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对于课程所涉及的一些较难懂的、并且又是大家共同感兴趣的知识内容,采取讨论式课堂教学方式,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开展讨论。
5.网络教学,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不断完善的课程网络教学环境包括了该课程教学课件、教学大纲、试题库、参考资料等多项教学内容,学生可以有选择地、自主地上网学习。
6.通过实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7.课程设计,发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潜力
在一些重点章节和课程学习结束后,以课程设计的形式检验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
8.实习教学扩充课堂教学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新的计算机网络概念、原理、应用不断出现,单靠书本知识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除了结合教师科研给学生介绍本课程的前沿知识外,还需在教学中增加实习环节,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将课堂知识外延,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七、改革考试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规范试卷中考题的类型和分值,使课程的教学与管理规范化,知识条理化;采取课程的最终成绩由期中、期末、实验课分数合成的办法,严格管理课堂教学和实验环节。除笔试(也可用无纸化上机考试代替)外,还采取机试综合大作业、小组课题设计等考试形式,客观地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参考文献:
[1]吴功宜等.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Jeanna Matthews.计算机网络实验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第五篇: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摘要:课程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建筑力学》是高职高专院校土建施工类专业一门重要的职业技术课,是学习后继职业技术课程和从事技术工作的重要基础。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结合高职教育要求、学生素质特点以及教学实践经验等,本文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考核环节、师生交流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实践。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理念、教学模式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有其鲜明的特点。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其中重点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结合高职教育要求、学生素质特点以及笔者从事高职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对《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1、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1]
我国高职教育近年来才大力发展,高职院校大部分由中专院校升格而来,教师一般来自中专院校或本科院校或研究型院校。高职教育有别于中职教育和本科教育,中职教育理念和本科教育理念都不能很好的适应高职教育,因此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探索高职教育发展规律,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本着以人为本的绿色教育理念,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特点,我一方面经常参阅相关资料、信息,学习高职教育文件,高职教育教学论文,不断学习高职教育理念;另一方面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和学院督导交流思想,听取合理建议。在讲授《建筑力学》时,由重视知识体系本身的完整性转变重视知识的实用性;由单纯理论讲解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不仅仅面对课本,有时还面对的施工现场、教学模型等;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转变为师生交流、讨论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由单一以分数来评定学习效果的结果性考核转变为综合考虑学习态度、出勤率、回答问题、作业和小测试、考试等方面的重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全过程考核。高职教育理念逐渐清晰,教育理念的转变带来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2、优化教学内容
《建筑力学》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土建施工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职业基础课程,以物理学、数学为基础,整合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的部分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对建筑工程结构问题的简化能力,一定的力学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是学习有关职业技术课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基础。由于它以物理学、数学为基础,知识点多,难度大,并且高职教育要求减少理论课时,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甚至还有些同学在高中学习文科),因此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优化教学内容。对于后续的职业技术课程以及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暂时用不上的知识点不在课堂上讲授,鼓励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过自学方式去拓展视野;对于难懂的知识点注重实践应用而弱化理论推导;对于在教材中整合不当的问题进行修正。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必须讲透,不能完全受课时的限制。比如平衡条件、内力,是强度计算十分重要的基础,并且对于不同的计算结构简图,表现形式又不相同,初学时很容易迷惑。因此在在授课时,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合理安排课时。
总之,讲授的内容以“必须、够用”为度,让学生感觉它有用,而不是难,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为职业技术课程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改进教学模式
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学生被动的接
受,很少能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在这种单一的模式下很容易疲劳,养成依赖性,思维懒惰、僵化[2]。而高职教育不仅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相应的教学模式也应转变为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在启发、引导、讨论、自我发现下掌握知识。
4、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授课时,不能单一采用课堂讲授法,而要积极采用更适合学生积极参与的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演示教学法等[3],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挂图、构件模型来演示结构或构件的受力和变形。
5、抓好课程考核环节[4]
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客观的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采用综合考虑学习态度、回答问题、纪律性、作业表现、考试成绩,重能力和素质的全过程考核[3]。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包括学习态度、出勤率、回答问题、作业和小测试等方面,分别占有一定的权重。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期中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主要让学生对阶段性学习进行检测,发现学习中的问题,为以后继续学习找准努力的方向;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主要题型有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作图题、简答题、计算题,题型丰富多样,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的掌握程度,力学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等。
6、加强师生交流
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十分重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谈心,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情况,乐意接受的学习方式,以及自身授课中存在的不足。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调整安排授课形式、方法和手段等,力争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为以后的职业技术课程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高职教育贡献一份力量。参考文献:
[1] 丁晓玲 曾桂香.高职《建筑力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力学教学与教学改革交流会学术论文集,2006
[2] 张亚芳 禹奇才.建筑力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刍议.广州大学学报,2002(3)
[3] 张立柱 关于《建筑力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辽宁师专学报,2005(1)
[4] 罗银燕 浅谈如何提高《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科技信息,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