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服饰设计与制作》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服饰设计与制作》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服饰设计与制作》课程是家政学专业的应用基础课程。介绍了《服饰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地位,阐述了基于不同功能服饰作为授课对象而开展的项目化教学的内容组织和教学资料组织。通过项目化教学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最后,指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关键词】服饰设计与制作;项目化;教学改革
一、课程地位
《服饰设计与制作》课程是家政学专业的一门应用基础课,课程主要的教学任务是:掌握服饰设计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各种常见服饰的基本制作原理、方法和技巧;能正确使用服饰设计与制作的常用机器和工具,并进行简单的维护、科学合理地进行服饰缝制与熨烫;能进行指定风格服饰的初步设计与制作。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围绕课程教学任务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尝试。
二、课程教学内容
《服饰设计与制作》课程在组织教学内容时,突破了以往按教材章节内容组织教学内容这一习惯思维方式,按照项目化教学思想重新组织授课内容。《服饰设计与制作》课程选择了四种不同功能服饰(礼服设计与制作、西服套装设计与制作、家居服设计与制作、裙装设计与制作)作为实验对象,围绕这四种服饰设计与制作的整个流程设置课程教学项目,分配项目教学任务。在进行教学任务设置时,按照服饰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划分每一项目的教学任务。在进行项目的实操环节中讲授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点。
三、教学资料组织
《服饰设计与制作》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除使用相关教材外,根据项目化教学的要求,还需要给学生补充人体工程学、服装卫生学、服装制版排料等方面的知识,向学生提供相关的服饰设计与制作规范、国家标准等资料,以便于学生查阅和学习。
四、课程教学效果
(一)采用项目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课程所选用的授课项目全部来自于生产实践,与学校合作的几个服装企业分别解决四种功能服饰后整理工作、服饰制作环节、服饰设计环节,其设计思维和加工工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这样学生可以利用校内外实训条件,实际参与企业服饰设计与制作的整个工作过程,便于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相结合。由于整个实验过程有企业服饰设计与制作的整个流程作为参照,直观形象,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每次上课之前,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结合所讲授内容,查阅大量图片和视频资料,甚至到相关服饰设计公司和加工厂进行调研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将一些最新款的服饰设计的构思方式、造型方法及加工方式,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既生动又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然后教师再深入的介绍其制作原理,学生就容易接受,加深了学生对设计思维、造型方法、制作技巧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合理设计实验项目,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
《服饰设计与制作》课程是一个综合性、实操性较强的课程,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包括不同风格的服饰从设计到制作的整个过程。为了让学生能在有限的学时里,掌握服饰设计与制作课程所涉及的所有内容,教师就必须结合课程所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合理设计实验,例如,在服饰设计思维方式及服饰造型方法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有意识地给各组设定了不同主题(如晚礼服的造型设计),要求各组学生按各自的主题进行造型设计。这样学生在进行主题性思维方式训练、造型设计时,就会发现各组的设计构思方式是不一样的,设计效果有好有差,通过差距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最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解服饰设计思维方式及造型方法。
(四)采用阶段性考核,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课程总成绩由实验成绩和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其中实验成绩由每次项目考核成绩构成,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60%,期末成绩占40%;实验项目评分主要依据实验态度、出勤率、实验项目完成进度、实验项目完成质量、个人在合作项目中所承担内容等进行综合评定;个人阶段性考核成绩由各个小组完成项目的情况进行综合评分和小组内部对本组成员进行个人评价,在教师综合评分的基础上加入小组评定成绩即是个人得分。这种评分方式强调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小组成员必须通力合作才能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项目。采用阶段性考核,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也保证考核成绩的公正公平合理,确保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在本组中拿到高分。
五、结语
按服装企业服饰设计与制作的整个流程开展项目化教学,充分体现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思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的意识。但在项目化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立体裁剪部分,从设计到制作大概需要一周的连续制作,才能保证设计思路的连续性和制作的不间断性,而实验课程排课是每周一次,影响教学效果。另外,实施项目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将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反思自身的知识储备,不断完善和重构理论知识结构,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相.项目化教学法在模具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研究,2011.[2] 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及项目课程设计[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 蔡红.《服装造型技术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3.基金项目:吉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作者简介:牟业(1981-),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家政学。
第二篇:PLC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 作者根据职中生的能力特点,认为plc教学适宜采用“以案例为主线的教,以任务为驱动的学”的教学模式,并介绍了其在教学过程中具体的实施过程和方法,以及一些教学体会。
关键词: plc 案例 任务 教学改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教学的前提和归宿。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目前中职教育者普遍探索的热点问题。多年来,我根据plc(可编程控制器)课程的特点,以及教材的局限性,在plc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以案例为主线的教,以任务为驱动的学”的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这种教学模式涉及两个重要的因素,即案例与任务。前者侧重于教,指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以案例为基础,以案例为蓝本;后者则侧重于学,指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以任务为驱动,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如何选取并运用好案例,如何设计任务,如何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绪,从而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一、以案例为主线的教
plc的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典型而实用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由于案例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是以案例为主线,围绕着案例来开展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因而案例设计与选择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案例应是课程某一单元或环节的知识的概括,是引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学案例的选取和设计应覆盖课程的基本知识点,抓住某阶段学习知识体系中重点和难点,精心选取有实用性和代表性的案例。例如,我在介绍plc梯形图编程方法时,选取了“plc控制电动机正、反转程序设计”的案例。这个案例简单、实用、典型,通过案例重点介绍了基本指令ld、ldi、and、ani、or、ori、out、end等的功能与用法,梯形图的绘制方法,难点是梯形图程序与指令表程序之间的转换。透过分析案例,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部分内容。
另外,案例的运用是增强教学效果的保障。首先,要制订周密的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相对传统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虽然学生是主角,但不等于教师可以置身事外,无所作为。相反,为了保证案例教学效果,教师要事先花更多的精力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制订一个详细周密的案例教学计划,其内容包括根据本课程教学目标计划安排案例的个数,根据本学期教学进度安排各个案例实施的时间。在此基础上,给每个教学案例制订一个具体的实施计划,内容包括:案例类型、案例讨论的具体步骤,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对策、相关设备的配备,等等。其次,教学中对所应用的案例不妨先演示,通过演示讲解,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与目标,激发求知欲望。
在职业中学,plc的教学侧重于实际的基础性编程设计,如果在教学中以传统的线性顺序进行,每一个问题先分析清楚再进行下一个问题,这对plc程序设计课程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一方面,一个个独立的概念、指令很枯燥。另一方面,plc指令的数量也非常大。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概念、指令融合到实际案例中,在分析案例的功能、实现方法等的过程中讲述相关的概念、指令,那么学生首先接触到的不是一个具体的指令知识,而是一个实用、典型的案例。在教学内容变得实例化后,学生学习的兴趣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以任务为驱动的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所谓“任务驱动”,就是让学生在一个典型的plc程序设计“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其中的任务,既蕴涵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又蕴涵了学生应该获得的能力训练。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于plc教学,在形式上是:明确并提出任务→师生共同分析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学生自学或协作完成任务→教师适时指导→交流及讲评。
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进行的。首先教师明确教学任务即“任务”设计,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实用性、适宜性、渐进性等原则,要求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提高融入任务中。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地分析教材,认真研究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更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所在。然后提出一个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与学生共同分析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方法和步骤,由学生来完成任务,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目的是通过完成任务,掌握学习内容,学会学习,培养综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参与探索和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教学内容,适时在班级交流,发现新思路,推广新思路,鼓励创新。教师进行比较、评讲、归纳,学生从中得出结论,引导交流,共同进步。
例如:在学习步进顺序图应用于plc程序设计教学时,在教学前先提出一个任务:“请你设计一个控制十字路口交通灯的程序。”围绕这个任务,讨论分析需要解决的问题,程序需要提供的功能,需要通过哪些途径来实现。
考虑学生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任务进行切分,从母任务中分解出一个子任务,即要求学生先完成控制十字路口东西或南北单方向交通灯程序的设计,然后进行十字路口两个方向的合成设计,从而引导学生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完成整个设计任务,更好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完成整个设计任务,必须正确了解十字路口交通灯的控制功能,否则无从入手。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应先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问题。比如,学生阅读一段描述交通灯控制功能的文字说明后,普遍提出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应及时作适当的启发和引导:是否可以采用流程图或波形图来描述其控制流程?帮助学生通过更直观方法去解读其中的内容,为后续设计奠定基础,同时也给学生指明一种处理类似任务的方法和思路。
学生接受设计任务后,通过查阅有关资料,或者参照老师讲过的案例,独立或合作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指导,或参与一些学生的讨论或探讨。在完成设计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应随时随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个别问题个别回答,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全班回答或讲解。
在大约一半的同学完成任务的时候,教师要召集学生进行任务讲评,具体做法是:教师将学生完成的程序浏览一遍,挑选出几位编程技巧较高而思路各异的学生的作品,让他们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程序,谈谈各自的设计思路、编程技巧等,然后教师进行比较点评,指出各自的优缺点,引导其他学生吸取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学记》中有句名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相互切磋技艺,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案例是学生从中获取知识的载体,任务是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技能的手段。二者相互联系、相互配合。这种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构成了整个教学过程。
在实践性较强的plc教学过程中,采用“以案例为主线的教,以任务为驱动的学”的教学模式,始终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以案例为主线,以任务为驱动,让学生通过学习案例,上机操作,把书上死的理论变成活的应用,这种教学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教与学的矛盾。
第三篇:《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 作者:王玉霞
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11期
摘要:伴随着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繁荣,会展业也逐渐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目前,会展行业的快速发展同会展专业人才匮乏之间的矛盾已经日益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基于这一现状,笔者就我国当前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中《会展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进行分析与论述,文章首先阐述了开展《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继而分析了加强《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对策措施,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发展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一 开展《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伴随着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繁荣,会展业也逐渐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是,与我国当前会展行业快速发展相矛盾的是我国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高职院校作为我国会展人才的重要培训基地,其目前《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弊端已经严重凸显,使会展设计教育与市场需求出现了严重脱节,给我国会展行业的发展设置了严重的障碍。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加快《会展设计》的课程教学改革,为我国会展行业的发展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所以说,高职院校开展《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二 加强《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对策措施
近几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对于《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一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且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笔者结合现有的经验以及自身的教学实际,就当前加强《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措施,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发展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1)以实践为基础,优化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进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开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会展设计有是一门具有极强应用性的课程,因此,加强《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应当立足实践这一重要基础。就我国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来看,基本上包括基础理论课、基础专业课以及专业技能课三大模块,但是却存在着基础课同技能课不能有效衔接、技能操作与设计应用相互脱节的问题。各门课程之间没有前后方面的必然联系。而且,目前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基本同本科教育相似,这同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相背离的,使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在就业时难以突出自身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应当优化该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加大专业技能与设计实践课程的开展力度,提升学生的应用技能。
(2)树立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来说,创新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在第一学期就进行创新思维的锻炼与引导,在开展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增加学生自我探究课题的引进,使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到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实训项目中来。应当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观察生活中来自各个方面的艺术表现,为自身创新精神的培养积累素材,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较高水平的活跃度。
(3)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教育
在会展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应当加强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工作室制度,以工作室为单位进行合作办学,共同开发;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进行项目开发。在会展行业发展的旺季时期,特别是华南地区的厂交会时期,这段时期的会展设计师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由教师带队与企业进行工学结合,与会展设计课程结合进行实际项目设计,使学生能够真正接触到进行会展的设备以及相关材料,能够参与到会展现场进行观摩与流程跟进。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整个会展设计流程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认识,而且还有助于企业项目的高效开展,从而有效实现校企双方的共赢。
(4)调整课程配置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根本,因此,高职院校开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也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有效教学。因此,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应当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社会文化课程以及创造学理论课程的教学课时,使实践性、探索性的实训项目能够与基础文化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基本艺术设计技巧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实践性探索方面的研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课题设计的方向,让学生们组成工作小组,以工作小组为单位开展团队协作,探索创新实践,不仅能够提升学生们的创新水平,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就我国当前会展行业的发展状况与发展速度来看,我国对于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作为会展教育核心一环的会展设计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对于会展设计所需不同层次的人才,有必要对国内高职会展设计教育现状进行总体分析研究,结合实际会展设计人才市场需求,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出发对《会展设计》课程进行改革,从而有效适应现代会展业的发展。
三 结束语
通过上述两个部分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开展《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不断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抓住当前会展行业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推动我国会展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切实推进我国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参考文献
[1] 陈献勇.会展经济发展与会展专业教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2] 朱海滔.会展经济蓬勃发展人才瓶颈凸显[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17).
[3] 刘松萍,杨铭德.中国会展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研究——以广州大学(中法)旅游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J].学理论.2011(33).
第四篇:“家具造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家具造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文章从“家具造型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依据“家具造型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从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与变革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家具造型设计”课程教学的策略。实践证明,教学改革,对加强学生的专业基础、提高设计能力、注重素质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家具造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5-0055-02
“家具造型设计”课程主要讲授家具造型设计的基本原则、基本程序、构图方法和美学法则,以及家具造型设计方案的展示与评价方法。因此,本课程是一门集造型理论、设计方法、实践技能和专业经验于一体的交叉性专业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技能性。通过该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价值观,掌握家具造型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家具造型设计的方法和程序,并能根据家具市场需求或客户诉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家具产品的创新设计,进而提高学生的设计审美能力、设计表达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一、“家具造型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知识、轻能力
“家具造型设计”课程由理论课与实验课两部分构成,共48学时,闭卷考试。由于注重理论部分教学,忽视了培养、提高学生的设计技能,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往往填鸭式地死记硬背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甚至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当真正用于实践时,比如参加家具设计大赛、学科竞赛等活动,他们的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往往达不到要求,专业课教师、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较差。
(二)教学内容不完善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优质教材在教学中起着稳定教学秩序、保障教学质量、创新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重要作用[1-2]。目前,与家具造型设计课程相关的教材要么侧重于家具造型与艺术设计的关系、要么侧重于家具造型与结构设计的关系,却忽视了“案例赏析”和“设计实训”等教学内容,因而不利于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另外,由于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衔接性,造成实验项目单一,影响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扎实性和宽泛性[3]。比如,某生确定的实验项目是“儿童坐具的造型设计”,他随后的一系列实验活动都将根据理论课教学进度完成相关的实验任务,而没有机会实践其他类家具造型设计的训练活动。
(三)教学方法陈旧
由于本课程教学内容多、课时少,传统的课堂讲授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方法。尽管尝试过“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但总也摆脱不了“满堂灌”、讲多做少的局面,从而影响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优化“家具造型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一)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转变重知识、轻能力,重教学、轻就业的教学观念,提出了创新型家具设计人才的培养必须立足于家具产业的改造与提升,立足于家具行业的持续发展和资源节约,立足于家具产品的工业化制造与个性化需求[4]。依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理论、实验、案例鉴赏等三个模块,做到理论教学侧重于学以致用,实践教学侧重于行业需求,案例赏析侧重于提升学生的设计价值观,着重体现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致力于将教学质量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
(二)创新课程教学内容
在规划课程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参照多版本教材,并结合近年来教学评价反馈意见,构建并完善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见表1)。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案例鉴赏这三个教学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
三、改进“家具造型设计”课程教学方法
(一)注重多媒体手段的运用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各种教学软件的开放,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对改革课堂讲授法带来了契机。我们根据教学任务,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本、图形、图像、影像、声音等集成编辑,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教师把屏幕作为主载体、黑板作为副载体,将既定图文与即兴板书结合起来,力求全方位展示视听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内获得更全面、更详尽的知识。为了避免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教师根据教学情境,采用“问答式”、展示微缩模型、点评往届生的设计案例等方式,为学生及时营造一种积极、愉悦的互动教学空间。
(二)变革讨论法
讨论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探索、认知、学习的过程,讨论式教学弥补了课堂讲授法中一言堂的教学缺陷,实现一对一的互动,能够深入解决各人学习中的具体问题,有利于宽口径多种人才的培养[5-6]。首先,我们转变“师霸”的教学观念,认识到针对课堂讨论议题不存在权威,教师的作用不是解答问题,而是传授讨论方法。比如:解决学生自我为中心、好斗、封闭的思想,引导学生合作交流,点评学生的理解、表达、交流能力,给学生提出讨论建议,督促学生参与讨论活动等。其次,教师设计出探索性、开放性的讨论议题,比如“如何理解设计价值观”“如何树立正确的设计价值观”“家具设计师应遵循的职业道德是什么”等等,将以前有既定答案的议题改革为探讨性的议题。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进行。为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伦理关系,学生的讨论时间占到约2/3的讨论课时。最后,教师在各小组组长陈述讨论结果的基础上,做出必要的点评或总结。
(三)实践“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指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任务,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边做边学、边学边做,进而获得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7]。图1简要归纳了我们在实践教学环节运用“任务驱动法”进行实验课教学的具体做法。通过任务驱动,逼迫、激发学生做事,进而提高了学生的行动能力(主要包括学生完成每项实验的动机、目的、方法、实施和行为评价等)。
第五篇:高职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一)
高职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一)【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高职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比较现实的对策,并对该高职课程项目改革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关键词】课程项目化双师型教师实训基地集群
所谓课程项目化,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行为导向为方法,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密切联系地方产业发展实际,课程项目化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技能的训练项目,根据项目组织实施教学与考核,使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力目标得以实现。
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革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其教学目标是综合培养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教学内容是把企业项目与任务与专业密切联系;课程项目化改革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自主性、师生互动性与成果应用性紧密结合。它不仅使课堂教学气氛变得更加活跃,而且从职业人才的角度使学生得到专业化训练,使职业技能与职业意识的综合培养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一、目前高职课程项目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简单把课程项目化理解为案例教学
虽然突破了传统以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弱化了知识点的讲解,采用案例教学法。但是案例过于分散,各案例没有内在联系,没有按项目规划案例群,同时,课堂上缺乏内容丰富的教学形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学生的互动性不足,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这样既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又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课程改革开发的项目缺乏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有力支撑
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实践性教学组织的支撑。如果学生缺少体验与操作过程的机会,很难全面系统规范的掌握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导致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业务中。而目前高职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践教学环节由于教学组织的复杂性与实践教学基地不足等条件的限制,使得改革课程开发的项目要么脱离实际,要么难以组织而无法实现。3.教学计划缺乏弹性,考试形式单一 目前高职教育在教学计划的编制、教学目标的制定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教学计划过于教条,缺乏弹性,是制约课程项目化改革的瓶颈,同时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很难使职业能力与其考分匹配,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职业能力,更无法真实展示学生的创新意识。4.“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
整个课程项目化教学,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是教师。只有教师队伍具备双师素质,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完成课程项目化方案设计、协同操作与实施教学等一系列任务。课程项目化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而目前大多数的高职教育的教师都是采用传统教学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多数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动手实践过,熟练的操作技能更是谈不上,“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