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

时间:2019-05-13 00:37: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

第一篇: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

科学究竟是什么

----读后感

初读《科学究竟是什么》,仔细想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自己也思考过其中同样的道理,比如“科学是从实验事实推导出来的知识”内容中提到的:广泛持有的尝试科学观、眼见为实、观察陈述的可错性,还有“观察是实践干预”中提到的可观察事实是客观的但可错的。可是我们并没有像作者那样把这些曾经在脑中闪现的想法整理出来,所以很多值得继续思考与挖掘的东西就不了了之了。

本书我着重读了前三章,以下是前三个章节的简要叙述:作者首先从常识的科学观、视觉经验、观察陈述的可错性这三个角度来介绍科学知识的特征与特点;其次从观察的角度进一步介绍研究科学的方法;最后基于“可观察事实是客观的但可错的”这个结论,批判了实验结果是直接给予的和完全可靠的观念,论证了实验结果在某些方面是依赖理论的,他们是可错的和可修正的,总之作者给我们传达了一种科学严谨的态度。

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感想:

“事实是通过感觉直接给予仔细的没有偏见的观察者的”这句话令我感触颇深,事实上,即使是对于一个“仔细的没有偏见的观察者”,感觉仍然不是事实,有时恰恰相反。比如空间的方向感,空间的方向是不变的,可是有几个人能正确感受方向的呢?生活中,我总会把东与西、南与北这些相对的方向完全颠倒,尽管我们说不清方向感是什么,可是有的人能感受正确,而我却总会被方向搞得晕头转向,不得其解。就像我们的宿舍楼,本人已经居住一年,楼房附近的建筑物自以为都了如指掌,可是每当从阳台望出去,我还会有种在完全相反方向的感觉,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由此看来,一个人的感觉、视线、经验都是有限的,或者说是有偏见的,都不足以去验证科学,即便是认识科学,也要结合理论和一些事实去说服自己,也许这就是人们认识科学的一个难点。

“视觉经验不仅决定于看到的物体”这句话我也有深刻体会。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大多数人都见到过这样的测试:看一副有意思的画面,有的人只能看到一个场景,有的人能看到不同数目的人脸,通过人们所看到的东西,可以判断你最近的心境。这是一个简单的测试,但是从侧面,我们不正可以理解为视觉感受不仅决定于所呈现的画面吗?还有个例子,鲁迅先生曾评价《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此处“读者的眼光”就是决定视觉经验的一种因素,说明视觉经验不仅仅决定于《红楼梦》本身。由此看来,真正的科学还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运用科学的方法得到。

以上是对认识科学的一些感受,我认为,能认识到人本身的局限性也是一种科学态度,但是我们不能止步不前,研究探索科学还需要很多努力,本书也有许多关于科学的方法令我耳目一新。“正确看待实验依赖理论的一点:不管理论如何指导实验,实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世界,而不是理论。”从文中举得物理学家的例子看,正是两位物理学家实验安排方面的实质差异,而不是他们持有的理论上的区别,导致不同的结局。在这个意义上实验的结局决定于世界的运转,而不是有关世

界的理论观点,是世界提供了对照世界检验理论的可能。这不是说重要的结果是容易达到并且不可错的,也不是他们的意义总是一目了然的。但是它确实帮助建立了这样的论点:对照实验结果检验科学理论的可接受性是有意义的探索。

诚然,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都不能用某一个永恒的理论来解释,且不说世界是在变化着发展着的,如上文所述,即使是同一空间与时间,也有许多不同的因素影响着实验,尽管世界是客观的,但是人们仍然不能完全做到对科学理论的检验,可对照实验结果检验科学理论的可接受性是有意义的探索。比如物理学科有“误差”这个名词:一个量的观测值或计算值与其真实值之差,特指统计误差,即一个量在测量、计算或观察过程中由于某些错误或通常由于某些不可控制的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变化偏离标准值或规定值的数量。“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这一点说明科学的实验具有局限性,也就是说“实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世界,而不是理论”。

综上所述,我们扩展了对科学的认识,对世界的认识也有了科学的态度。科学需要实践来证明,但实践并不能完全检验科学。

第二篇:《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

《科学究竟是什么》的作者是英国作家A.F.查尔默斯,主要讲述了20世纪最有影响的科学哲学大家的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一)

假期看了张红霞的《科学究竟是什么》这本书,读过以后,我问自己:科学究竟是什么?我没有从书里找到一个标准的答案,可是我却有了新的理解:科学就是用真理来熏陶学生,科学教育就是用思想和方法去武装学生,科学教学就是用我们的每一个40分钟给学生亲近科学、走进科学、体悟科学的空间。在科学课堂上,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张红霞老师说,观察是任何科学研究的基础。在一次的培训会上也听到一位老师引用这句话,当时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它。读了这一章内容后,我发现自己在平时教学中,对科学观察做的很肤浅。

在课堂中,我们常常会非常习惯的问:“为什么?”明明学生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说的,我们还是追问下去,让学生说出最后的答案。学生说不出来,答不上来,不能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解释,有时会让教师没有了耐性,有时干脆就自己说出来了。在科学探究中,观察是最常用得一个术语。正如书中说的那样,实验也是一种观察,只不过是“借助于仪器得观察”。三四年级的科学课上着重训练的就是学生的观察能力。

从中我明白了,观察就是为了寻找证据。观察的目的就是要发现蕴涵在其内部的实质性的规律。学生没有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有效的思考时,是很难进行科学解释的,或者只会进行推想或想象学生进行观察的目的是什么非常重要。这既是让学生学会观察,提高证据意识,是学生科学素养养成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让学生更好的描述世界,解释世界。

在本章中对观察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中指出,“讨论是获得正确的观察结果的重要步骤”。同时兰本达也建议,讨论要在充分的观察、实验活动之后。学生在细致的观察之后势必会有许多发现,在与他人交流的时候,可以取长补短,从同伴中学习自己所未观察到的发现,也能引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互动起来,质疑问难,达到重复观察的效果。

重复实验或多次观察是科学的方法,是科学探究过程中证伪的一种方式。但科学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这种重复实验或多次观察是很难在课堂中开展的,而在课外进行,又需要教师及学生付出更多的精力、注意力,学生本身的思维可能就根本不能参与。从这里可以看到一种较好的方法,就是讨论。

在教学中,我们的讨论有时仅仅只是将观察到的进行汇报,有时仅仅只是个别学生的展示活动,而没有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让其他孩子认真倾听,提出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否真实,是否正确,是否和你观察到一样,使学生学会从观察中质疑,也让学生学会提问题,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

探究首先从问题开始。对于问题,老师熟悉,学生也司空见惯。可是问题和问题还是不同的。有真科学问题和假科学问题之分,有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之分。而这些在我看到这本书之前是根本没有的概念,我就觉得学生提了问题,能解决的就给解决掉,不能解决的,课后再想办法解决。而实际上课时也遇到了很多让我困惑的问题。有的学生的问题不着边际,有的根本不值一提。如何对待这些问题让我很伤脑筋。现在我知道了,有的问题是需要避免的,有的问题还需要进行老师的“编辑”。一堂课往往是由问题开启,也往往是由一个问题结尾。问题对一节课来说真的太重要了。

虽然看了张老师的指导,可是真的面对学生问题的时候,还是不太自信啊!有了问题以后,就开始就问题进行研究了。在书的第三章特地提到了假说在科学探究中的地位。我也觉得假说在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假说就像是一个作家在创作之前打的腹稿,也像一个工程师在设计图纸前的一个粗略规划。假说对后面的实验研究验证有着明确的指引作用。而一个科学素养高的人提出的假说也一定具有更加合理可行的成分。假说是有一定的现实依据的,没有根据的推断只能是“胡说”。

在课堂教学中我也曾听到一些课上,有老师觉得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应该包含假说这个环节,于是在他的课上假说成了必不可少的一步。其实这大可不必。假说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来确定它的位置。在很多时候干脆就没有假说的必要,因为事实就很明显地摆在眼前,由不得去怀疑,用不着去验证。所以还是“不要为假说而假说”!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二)

在学校,自己虽然是科学专职教师,对于科学教学上的一些问题,学校的同事都是在第一时间内来找我。可是说来惭愧,对于科学的认识,对于科学教学的认识,对我来说也是比较模糊的,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因此,在看到《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后,我就毫不犹豫的买了下来。通过对该书阅读,使我认识到:科学教育,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开始。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从科学教育的价值上来体现:

科学的独特教育价值是什么呢?科学是培养学生崇尚事实、强调证据、追求创新、严谨和规范的最佳学科。这里的事实、证据就必须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才能得到。

二、从科学研究的目的上来体现: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而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的途径便是观察和实验,因此,观察是任何科学研究的基础。观察就是为了寻找证据。科学不相信权威,只相信事实。当然,这里不是怀疑一切。不是胡乱怀疑,而必须借助于实证和逻辑的标准。科学研究的主要目标应放在最基础的“观察”环节上,即收集资料环节上,让孩子们知道获得客观事实是科学的核心。

以上这段话很清楚的说明了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观察和实验,便没有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正确的描述和解释。

三、从科学教育的核心内容来体现:

过程与方法是今天科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因为探究离不开过程与方法。它在基础教育层次上的价值不仅在于让孩子们学会进行科学研究或用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不犯像渔民那样的错误,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孩子们学习科学对事实的尊重、科学对观察的依赖、科学对结论的谨慎、科学对错误的勇于修正等这些科学教育特有的内容,提高孩子们的科学素养,为21世纪培养更具科学理性的公民。

科学研究“过程”的特有价值首先是客观精神。要回答一个问题或对一个问题做出判断,必须要有证据。要掌握事实性的证据,就必须去观察或实验,而不能凭感觉……因此,我们要培养孩子们勤于观察的习惯,而且对孩子们的观察数据的解释要认真、谨慎,杜绝脱离孩子们的数据、教师直接给出标准答案的做法,因为那样完全失去了方法学习的意义。

这段话也清楚的说明了观察、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获得事实性的证据,另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所获得的数据不能任意的修改。因为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部分学生不是充分的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而是被其余小组的实验结果所左右,随意修改数据的现象经常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实事求是的汇报自己的观察、实验结果,哪怕自己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相去很远。

四、从学生自主建构的特点来体现:

学生自主建构的特点:

第一,孩子们没有科学证据的概念,难以区分什么是证据、什么是想象,更小的孩子甚至对梦与现实都难以区分。第二,孩子们的探究是浪漫的。他们描述自然现象的语言常常拟人化。

学生自主建构中的这两个特点促使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观察、实验能力的培养。以免学生把想象中的事物当作观察、实验的结果来说明、解释。要让学生明白,观察、实验的结果必须客观、实际。

总之,“进行正确的观察与记录,应该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点。”我们在小学科学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开始。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三)

我在教学之余阅读了《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刚开始,只是粗粗的看了一遍,所以感受不深,这段时间又仔细研读了这本书,我发现联系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张红霞教授在书中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科学究竟是什么?张红霞老师谈得很具体,在讲解理论的同时,还列举了大量的实例来说明。本书围绕“什么是科学问题”“科学的过程究竟是什么”“观察和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地位”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分析。本书强调了教学中的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列举了教学中的比较优秀的课例,为学习者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综合起来,大约有以下几点:

一、科学教学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书中讲到,科学问题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要让学生自己从活动中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对探究的问题才能更明确。课堂讨论的内容也要反映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老师要少说话,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动手,看重动手的主动性。学生探究与科学家探究有很多共通点,比如疑问、尝试解释、证据、交流等。探究时要防止千篇一律,探究与接受相结合。科学探究既是学习目标又是学习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二、教师要系统设计科学探究。

由于教师对科学探究的实质把握不准,理论与实践脱节,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很多低效甚至无效的科学探究。例如:科学探究没有目标导向;探究过程中学生只动手,不动脑,教师放任自流;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探究过程与探究结果把握失衡等。这就是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没有对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进行系统设计与把握。

作为一名科学课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真正的科学探究。善于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养成正确的理论来自于实践的教育,一切理论来自于实践,来自于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科学教师就要让学生接触事物的本身。因为自然界随处都有新奇的东西,随处都蕴藏着科学的道理,只有至身于大自然中,学生才有认识事物的机会,才有想象的空间,才有科学的灵感。

三、科学课要重视集体讨论,强调可重复性。

共同讨论可以发展孩子们的思维和语言,在科学学习中,不正确的、幼稚的语言和思维是不能通过背诵得到有效纠正的,只能是在感觉器官、思维和情感同时并用的基础上,通过与同伴互动发展来完成。用成人的语言与孩子们交流,有时不及孩子们之间的互动更有效。科学实验要让孩子重复观察,重复实验,只有这样才能消除科学的神秘性。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很精彩:一个实验如果不能让别人用通常的操作方法重复的话,便不是科学实验。

这本书读过以后,我问自己:科学究竟是什么?我没有从书里找到一个标准的答案,可是我却有了新的理解:科学就是用真理来熏陶学生,科学教育就是用思想和方法去武装学生,科学教学就是用我们的每一个40分钟给学生亲近科学、走进科学、体悟科学的空间。

第三篇: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

2002年的课改,让科学课程进入了老师们的视野。科学课到底要的是什么?一直是我的思考。从科学课程标准上看,新的培养目标——科学素养。那么,科学究竟和其他课有什么区别呢?我寻找到了一本书——《科学究竟是什么》。接下来我来谈谈我看了这本书的想法。

从全书的章节安排看,既有历史逻辑顺序,又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主”到“次”。文中既有基本概念的阐释,又有基本方法的指导。既说明了“为什么”,又告诉我们读者应“怎么样”。

“科学课”是由“自然课”脱胎而来。相比而言,两者又有什么不同呢?从课改开始时就有这方面的讨论和争执。可是究竟从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呢?科学之所以成为新事物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呢?在书中,作者在第十章详细地分析了现代国际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过程。既有横向的对比,又有纵向的剖析。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学科为中心”的阶段到60年代至70年代末的反思阶段,从八九十年代的多元思潮论争的时期到90年代以来改革的新阶段,科学教学在波折中乘着时代的列车“与时俱进”。

探究首先从问题开始。对于问题,老师熟悉,学生也司空见惯。可是问题和问题还是不同的。有真科学问题和假科学问题之分,有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之分。而这些在我看到这本书之前是根本没有的概念,我就觉得学生提了问题,能解决的就给解决掉,不能解决的,课后再想办法解决。而实际上课时也遇到了很多让我困惑的问题。有的学生的问题不着边际,有的根本不值一提。如何对待这些问题让我很伤脑筋。现在我知道了,有的问题是需要避免的,有的问题还需要进行老师的“编辑”。一堂课往往是由问题开启,也往往是由一个问题结尾。问题对一节课来说真的太重要了。虽然看了书本,可是真的面对学生问题的时候,还是不太自信啊!

有了问题以后,就开始就问题进行研究了。在书的第三章特地提到了假说在科学探究中的地位。我也觉得假说在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假说就像是一个作家在创作之前打的腹稿,也像一个工程师在设计图纸前的一个粗略规划。假说对后面的实验研究验证有着明确的指引作用。而一个科学素养高的人提出的假说也一定具有更加合理可行的成分。假说是有一定的现实依据的,没有根据的推断只能是“胡说”。在课堂教学中我也曾听到一些课上,有老师觉得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应该包含假说这个环节,于是在他的课上假说成了必不可少的一步。其实这大可不必。假说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来确定它的位置。在很多时候干脆就没有假说的必要,因为事实就很明显地摆在眼前,由不得去怀疑,用不着去验证。所以还是“不要为假说而假说”!

在科学探究中,观察是最常用得一个术语。正如书中说的那样,实验也是一种观察,只不过是“借助于仪器得观察”。对它的重要性,没有必要赘述。三四年级的科学课上着重训练的就是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让我们去课堂上践行它吧!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科学就是那些精密枯燥的仪器,就是那些散发着异味的化学试剂,就是那些看不明白的公式。其实就我们小学科学教学来说,给科学教学一点人文气息是很需要的。正如书中说的“科学与人文是可以融合的两种文化”。在课改进入到第五个年头的今天,科学教学正在强调与人文的结合。比如,课标提出的“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不就是很好地体现了人文的精神吗?在人文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合作”是个曾经热得发烫得字眼。虽然现在逐渐冷却,可是合作的重要性还是很明显的。我们不排斥竞争,因为竞争能促进发展,但我们更需要合作,只有合作才能由更大更快的发展。

这本书,我连续读了两遍。读过以后,我问自己:科学究竟是什么?我没有从书里找到一个标准的答案,可是我却有了新的理解:科学就是用真理来熏陶学生,科学教育就是用思想和方法去武装学生,科学教学就是用我们的每一个40分钟给学生亲近科学、走进科学、体悟科学的空间。

第四篇:科学究竟是什么

关于证伪主义

科学是什么?艾伦·查尔默斯说科学的目的是改善人在地球上的命运,他认为达到这个目的是靠通过有组织的观察来收集事实并从中推导出理论。对科学哲学的发展作一个历史的叙述和说明。

现代科学哲学的争论,是以演绎和归纳法作为两大支柱而并行的,而它们,却都不可避免的具有自身的不科学性,就像所有的理论到了最后都会自己束缚自己从而走入虚无一样。那科学在自己的理论基础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前自身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这包括演绎法对于观察的过分强调,没有任何推理和证明,结论自然就可以出来。就像我们每个人用眼睛看得到的,天是蓝的,草是绿的,但是相比之下,归纳法要做一系列的前期工作:归纳法的学者总是在做着大量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研究,并且在这样的观察中抽象出一个普遍规律,也就是说,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上将那个普遍的规律总结出来,再大量的运用到更多的事实中间去。但是归纳法的缺陷在于它同样不能证明这个规律的绝对性。就好像我们知道十只羊是白色的,一百只羊是白色的,但是我们若说所有的羊都是白色的,那当出现一头黑色的羊,归纳法的论据就被推翻了。所以说,演绎法和归纳法都有着自身不可弥补的缺陷,这两种方法虽然作为科学哲学的基础而存在,但是其局限却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

波普尔理论很简洁,就是科学家在进行大胆猜想的同时,还要亲自去做很多的实验和假设,将自己的论据反驳,直到自己的猜想在无情的反驳之中也站的住脚,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科学家要通过反复的试验将错误的理论抛出科学的这样一个体系。所以说“科学又是一个从错误中系统学习的过程。”这也就是所谓的证伪的过程。

笔者认为,可以说大部分的科学,都是一个证伪的过程。不断有新的理论出现,不断去证明前一个理论的不科学性。科学永远都没有绝对的正确,也就是说,按照归纳法的原则,只要存在一点点的例外,那科学就有自己的可证伪性。当托勒密提出地心说的时候,那是一个震动世界的创举,不可否认,在当时的世界,那样的理论有多大的冲击力。但是当日心说提出来的时候,地心说就只是一个伪科学。也就是说,哥白尼用自己所认为的科学推翻了托勒密建构的科学体系,他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地心说的错误。但是,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可以想象,按照相对论的观点,若以地球为中心,太阳就是绕着地球运动的。而当太阳成为中心,就是地球绕着太阳运动了。但是以整个银河系为中心的话,运动的参照物不同,日心说和地心说都是可以被证明为伪科学的科学。在中国,庄子也是一个相对论者,并且这样的相对论是不以任何介质为参照物的。在庄子那里,我们会陷入完全的相对主义的泥潭无法自拔。以人为主体,梦见蝴蝶入梦,则是蝶为客我为主,以蝶为主体,则我为客而擅入蝶梦。是耶?非耶?没有人能清楚。有人觉得这就是纯粹的钻空子,但是至今没有人能够证明这种问题存在的不合理性,那就说明,现在这些问题仍然值得我们为之孜孜不倦。

科学是向前发展的,是不断的辞旧迎新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中就是不断推翻不断打破的过程,所谓不破不立,只有将这些曾经被奉为真理的东西打破了,才有可能建立新的科学体系。但是往往新思想来得太迟,而具有新思想的人来得太早了,所以哥白尼死了。证伪,实际上是一个科学推断的过程,有了新的经验和理论,然后再去推理曾经的科学结论,显然已经不适用了,这就是证伪的过程。证伪给我们最大的利益就在于教会我们去怀疑。没有绝对的真理,没有绝对的科学,所以只要去怀疑,并且有合理的怀疑的理由,都有可能能够证明之前的科学是伪科学。证伪大概就是能够提出许多“可错性”、“或然性”,开拓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大的想象空间,给人们更多的视觉效果。

而且,波普尔的证伪方法就是科学与宗教之间的断龙石。能付诸实践并且不断被证明的大多是科学,而无法被证明,却总是被当做真理崇拜的,就带有宗教色彩。科学认为自己有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而宗教则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为了获得真理,科学必须怀疑自己,向自己挑战;宗教则坚信真理在握,不证自明,大可不必怀疑。

无论怎样,我们的研究也都是一种被证伪的过程,只有不断的提出不断的被证伪,我们才有可能离真理越来越近。而这样的过程是需要无数人的创新和怀疑的。所以对于波普尔,我们既要相信,同时又要怀疑,在这两种激流的夹持下找到自己真正的哲学立足点。

第五篇:《科学究竟是什么》A.F.Chalmers

《科学究竟是什么》A.F.Chalmers——读后感

法学院法商实验班2010200453文稳

摘要

科学究竟是什么?在这本书作者做了多角度、全面的论述。首先作者提出人们的普遍认同的观点“科学知识是以观察和实验所确定的事实为基础的”、“科学知识是从事实中推导出来的”。接着便提出他对这两种观点的质疑。作者除了从观察和实验的角度来探究科学外,还提出了科学知识是通过归纳推理从事实中推导出来的观点。接着,作者开始从否证主义来看待科学。作者认为科学是通过试错、猜想和反驳向前发展的。证伪但是仅从否证主义来研究科学还是具有局限性,因为这个可否证的假说应该是尚未被否证的,于是作者从精致否证主义来认识科学。精致否证主义是动态地来研究科学。作者比较了归纳主义和否证主义,得出了科学是用来否证理论,并且用更好的、证明具有更大的经受检验的能力的理论取而代之,在这一过程确证发挥了重要作用,和科学是由那些经受住检验的有关事实的断言组成的结论。

关键词

科学 什么 观察 实验 证伪

正文

我们始于迷惘,终于更高水平的迷惘

科学究竟是什么?“我们始于迷惘,终于更高水平的迷惘。”1科1 A.F.查尔默斯/著 邱仁宗/译 《科学究竟是什么》(第三版)商务印书馆2007 第10页

学可以坚持一种中庸之道,可以根据方法和标准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的,并且能够建设性地从“证伪”中学习。科学是关于可观察世界以及隐藏在现象背后的世界的描述的学问。在这本书中,作者做了多角度的、全面的论述。

科学知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首先作者提出人们的普遍认同的观点“科学知识是以观察和实验所确定的事实为基础的”、“科学知识是从事实中推导出来的”。接着便提出他对这两种观点的质疑。其中以观察所确定的事实很容易就引出“眼见为实”、“眼见为实”让人们获得视觉经验,但事实上不同的人观察同一个事物所获得的视觉经验是有所区别的,尽管有相似的地方,而这些区别是由人们之间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期望等所造成的。因此,以观察所确定的事实,不仅是以物理实体为基础的,而且也依赖观察者的经验、知识和期望。以观察所确定的事实,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知觉经验的制约。另外,影响观察的知识,在一定的历史水平上也有局限性,随着技术和知识的发展,事实和知识都是可错的,并可以纠正的。

作者强调了用以确定事实的实验需要相当的知识、实践和技术,同时也如同观察一样,实验结果也会受到当时的技术实验水平的限制,即使经过实验证明正确的结论,在经过更高实验水平检验后也会发现其中缺陷。因此,作者提出了实验是科学适当的基础。

作者除了从观察和实验的角度来探究科学,还提出了科学知识是通过归纳推理从事实中推导出来的观点。

从证伪主义来看待科学

接着,作者开始从证伪主义来看待科学。作者认为科学是通过试错、猜想和反驳向前发展的。科学是具有可证伪性的理论,理论愈精确愈清晰,则它愈可证伪。通过不断对已有理论的证伪,从而推动科学的向前发展。科学是通过强调把一系列的理论的可证伪度加以比较从而不断成长和进化的结果。

但是仅从证伪主义来研究科学还是具有局限性,因为这个可证伪的假说应该是尚未被证伪的,于是作者从精致证伪主义来认识科学。精致证伪主义是动态地来研究科学。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理论越来越可证伪,为了避免理论受到证伪,“特设性修改”这个概念就出现了。但是通过特设性修改而降低假说的可证伪度,是被证伪主义者拒绝的,而经过不是特设性修改的假说,是可以接受的。当它经受住检验时,理论就在进步。可是这并不表明科学就在发展。只有以对大胆的猜想的确证为标志,或者以对谨慎的猜想的证伪为标志,才实现科学的重大发展。作者比较了归纳主义和证伪主义,得出了科学是用来证伪理论。一个科学理论可以用更好的、证明具有更大的经受检验的能力的理论取而代之。

科学就是科学

科学的进步可以揭示一个稳固建立在观察或实验基础上的主张是错的。科学有时并不是仔细观察和实验的结果,或是理论被证伪的结果,而是论述前理论的不完善并给予补充发展的结果。它是一种理论框架,科学的发展可以表现为一个新的理论框架超越旧的理论框架的过程,具有革命性。

难道正如费耶阿本德认为的科学无什么优越之处,“怎么都好”2吗?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事实上,本人确实找不到对费耶阿本德的攻击,但常识告诉自己,无政府主义肯定不适合对科学的认识并且不利于科学的发展。那科学究竟是什么呢?是什么呢?或许我们可以从书中发现点点滴滴。

重新理清关系,发现查尔莫斯更确切的说是大家,对科学的认识,是不是陷入一种简单化的追寻呢?因为对任何事物定义,就是扩大其外延,缩小其本质。比如说什么是猫呢?猫是一种动物,但动物不一定是猫;猫是一种四条腿的动物,但四条腿的动物不一定是猫;猫是一种身体敏捷四条腿的动物,但身体敏捷四条腿的动物不一定是猫„„顺着同样的逻辑,对猫的描述的可以很长,但很长的描述就是对猫全面认识了吗?比如让你快速回答“一种„„身体敏捷四条腿的动物?”你能很快反应是猫吗?同样的逻辑适用科学是什么?对其的描述可能比猫还长,但最终结果是人们根本无法对其做出准确的判断。

当然上面是对某一事物的描述性定义。你可能试图用最精炼的语言斩钉截铁的回答,科学的本质是什么?那我只能告诉你“科学是科学”。就像哲学的最高问题“我是谁?”一样,“我就是我”。

记得中学时看过一本杂志,上面介绍一个有关生物学专业学生的故事,老师不给他上课,让他每天观察鱼。开始他感觉莫名其妙,很2 费耶阿本德《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知识论纲要》伦敦1975年 新左翼出版社 第14页

不屑的认为“鱼就是鱼嘛!”,后来他发现鱼的体型,后来他又发现鱼鳞,后来又发现鱼鳞的排列,后来又发现鱼鳞片数,后来又发现鱼鳞不同部位的分布的差异,后来又发现鱼鳞的排列遵循一种规律,后来他又去观察鱼鳃,后来他又去„„

说到人们对科学的认识,证伪主义者直率地承认观察受理为真或论指导并以理论为前提。他也乐于摈弃认为能够根据观察证据确立理论为被或可能真的任何观点。理论被解释为人类智力为试图解决以前的理论遇到的问题。并且对世界或宇宙某些方面的行为做出适当的解释而自由创造的、思辨的、常识性的推测或猜想。思辨的理论一旦被提出,就要受到观察和实验严格的,无情的检验。经不起观察和实验检验的理论必须淘汰,为进一步的思辨的推测所取代。科学通过试错法,通过推测和反驳而进步。只有那最适合的理论能生存下去。虽然永远不能合理地说一个理论是真的,但能够有希望地说它是最好的,它比以前的任何理论要好。

人们对科学认识难道不是遵循这样一种规律吗?也许若干年后,人们仍在不断加深对科学的认识,就像那个学生还在观察鱼。当后人问起科学是什么时,最有可能的回答就像那个学生对鱼最初的回答一样“科学就是科学”。

参考文献

1、A.F.查尔默斯/著 邱仁宗/译 《科学究竟是什么》(第三版)商

务印书馆20072、费耶阿本德/著 邱仁宗/译 《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知识论纲

要》伦敦1975年 新左翼出版社

下载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究竟是什么》读后感

    阜阳市颍上县慎城镇第二小学王 燕***读《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有感 从教以来,我时刻铭记“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工作中不敢有丝毫懈怠,但在教与学不成正比的......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书心得400字[范文模版]

    在这本书中,张老师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少说话,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动手。实际上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可说可不说的话不说。尤其在孩子们的埋头活动中,当你不能讲出有意义的话的时候或......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是个困惑了了几乎所有大一新生甚至老生的问题。有人说,读大学是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有的人认为是为了获取文凭,有的人是为了帮父母圆梦,也有的人是为了毕业找......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合集)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2012级英师六班 唐依依 覃彪喜说,“历史就是由这些偏激的人物和十五推动者前进的”,读他的书,就觉得他是一个“偏激”的人,我感觉他有时候有点断章......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读《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有感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是个困惑了了几乎所有大一新生甚至老生的问题,有人说,读大学是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有的人认为是为了获取文凭,有的人是为了帮父母......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个确实问题值得所有大学生思索。当我们在初中高中时听别人所说大学仿佛很简单,好像是传说中的天堂,宛如生活在这里已是终点,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在接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除了喜悦,还有一些茫然。大学,一个未知的领域,一个崭新的开始。我要怎样尽快了解并融入大学生活,怎样合理地规划大学生活,......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读后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观后感 自信、独立地做一名理性的大学生,是我读完覃彪喜所编著《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的感想。作者在书中主要以一名过来人的身份给大学生做出18条忠告,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