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2012级英师六班 唐依依
覃彪喜说,“历史就是由这些偏激的人物和十五推动者前进的”,读他的书,就觉得他是一个“偏激”的人,我感觉他有时候有点断章取义,因为他总是喜欢举旧例子来阐述他的新观点,但我喜欢他的视角,只是觉得他不怎么会表达罢了,当然,不能用一个作家的标准来衡量他,看书也只是要看懂精髓即可。
覃彪喜本身是一个非常成功又非常有思想有追求的有为青年,他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的观点也是在自己的实践中得来的,所以,读他,也正是像他在书中所说的“读同学”了。上大学之前,从来没有想过要当老师,也从来没有想过来到这个学校,只是觉得这四年里只要把书好好念好将来就能找一份好的工作了。但是,大学从来就不会这么简单,不会只是学习课本知识的地方,而是把我们培养成有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的进步青年的地方。军训结束后,我们的教官在一次班会上跟我们说,读大学最重要的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成绩有多好,得了多少奖学金,而是你有没有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这观点与作者是一样的,大学最大的价值正在于此。这几日,我总是为了兼职,家教一类的事情烦心,觉得自己应该去多赚一点钱,我也有见过同学一人接几份家教,天天晚上往外跑,但是作者的书让我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我们不应该成为兼职学生,不应该让赚钱这个肤浅的想法占据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如果我们连自己的学习时间都无法保证,连自己的精神境界都无法提高,只是盲目地人云亦云,别人去兼职自己也在屁股后面跟着,那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精力的兼职又有什么意义呢?相反,我们更应该花多一点时间去学习对自己真正有用的东西,不是为了考试而去花很多时间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而是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深受启发,当然对自己将来有用的专业课知识也是要花时间巩固的,而不是为了期末考试而临时抱佛脚。我有一个孩童时期的玩伴,高考后去了日本留学,他的高考成绩并不理想,所以家里人送他去留学。他并不是像其他有钱家庭的孩子在国外只是混吃混喝,他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将来是什么样子,所以他一直在为他的目标努力,过着有理想有规划的生活。但进了大学的我,对自己的将来还甚是渺茫,不知道自己的出路在哪里,他劝我认真思考自己的规划,要不然以后会很痛苦。现在想来,朋友的忠告是非常有道理的,覃彪喜建议我们从大一开始就要做职业规划,而且要带着思考一路上慢慢寻找。不管我以前有没有想过要当老师,不管我以前有没有想过要到这所大学,这个专业,既然来了,就踏踏实实地学,踏踏实实地为自己以后的职业找好出路,现在我已经有了我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做一名收入稳定的英语教师,所以在社团、兼职、奖学金等一切诱惑面前我都能从容自如,因为什么东西对我将来的职业有好处我就去争取,其他可有可无的我就不会那么难以选择了。
刚来到华师的时候,却是被这里的住宿条件惊吓到了,同样吓到我的还有半夜的老鼠,所以我总是在家人面前抱怨学校的种种不好。然而我到别的学校去比较,也通过别人口中了解到,其他的大学,其实很多都是吃喝玩乐的场所,根本不适合学习,学生也非常浮躁,男生就是打游戏,女生就是逛街。相反,华师无论从学习氛围还是从师资力量等各方面都应该是我心目中大学应有的模样。覃彪喜说,“一个学校只要能让学生学到东西,谁在乎它的跑道是400米还是250米?”是的,一个学校的硬件条件不会影响到学生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艰苦奋斗也许更能激发学生向上的决心。
回顾我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在淘宝上确是是花了不少精力也花了不少钱,电视剧电影之类的也看了不少,书呢,没有看几本,学习呢,也没有放在心上。自己想想也非常不好意思,自己的大学竟然是这样度过的。周围虽然也有比我更加悠闲的人,但大多数都比我用心,我觉得,自己要改变的话就要先从学习周围同学的优点入手,去发现她们,去“读”她们,然后确定自己的目标,不人云亦云,读我该读的书,多在社会走走,多去图书馆坐坐,慢慢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合格大学生。
第二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还有三个月我们就要实习了,这意味着我们即将离开我们的大学校园,告别我们的学生时代,那么几年大学,我们究竟在读什么?有没有学到什么呢?这个寒假看完《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深有感触。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的作者以一名成功的创业者,同时也是一个大学毕业不久的过来人身份,结合自己在求学、求职和创业过程中的经历,跟大学生深入、全面地谈论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考研、留学、求职、创业等方面要注意的问题,观点新颖、全面、深刻、实用。书中的很多观点跟目前一些主流的观点完全背道而驰,对于那些信奉金科玉律的人来说,作者完全就是一个颠覆传统的另类。比如说,大家都认为逃课是不思进取的表现,作者却说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很多人都认为考研是大学生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出路,作者却把考研比喻成了痛苦的安乐死。如果你在看目录的时候对作者这些观点无法接受,请不要因此而搁下这本书。作者写这本书无非是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跟你平等地交流一些想法。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事例,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于作者身边现实的生活。这些生活在作者身边的大学毕业生比任何一个权威的案例都更为生动而真实。
其中有一篇关于 我思故我在,大学不是技校说了这样一个事实。一个医学院的毕业生能够拿起听诊器给病人看病,能够凭借几百万一台的医疗仪器诊断出病人的疾病,可是,很多卫校毕业的中专生
在积累若干年经验以后,照样可以拿手术刀,古时候的中医甚至能够悬丝把脉,仅凭一根丝线就能为病人开药方并保证药到病除„„
所以,大学生和非大学生最主要的区别绝对不在于是否掌握了一门专业技能。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大学跟技校也就没有什么两样了,顶多也只算是一所规模更大的技校。而且就专业技能而言,大学生肯定还比不过技校生的。因为技校厨师专业的学生第一节课可能就要学切菜,而假如大学开设了厨师专业,肯定要用两年来研究厨师的社会使命、职业道德、历史演变、阶级属性和学术分类。
“爱情是永恒的” 这一直是文人骚客津津乐道的话题,而此书也涉及到了这一方面。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花开堪折方须折”,这让我想到一句诗:“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可以说这两者是处于相对位置的。每一次不管是课堂之上,还是课堂之外,往往同学们都对此讨论的很激烈。而我坚持认为“花开堪折方须折”。大学恋爱真的是可以用“闪”字来形容的,他们可以认识几天就拍拖,也可以相处几天就结束。我想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互不了解的人怎能相处长久呢。我想说的是:恋爱不是寂寞的借口。这时,或许坚持“宁缺毋滥”是不错的选择。有时暧昧不是那么好玩的,说不定反过来害人害己。
对于很快就毕业的我,看这样一本书,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更迷茫。和其他学校相比,医学院校或许比他们更加充实,但是我们同样都是大学生,或许想到毕业之后,会有人觉得还很遥远,但真的是这样吗?可是我现在觉得每天都过得很快。人们常常说“人生没有草稿纸”,可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拿青春来挥霍。或许正如覃彪喜所说:“世界上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有太多的年轻人从来没有发现过自己想做什么”。如果我们不想毕业就是失业的开始,那么在大学,我们一定要有上进心,或许这样,我们就可以骄傲的说“其实,我是一个大学生!”,难道这不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吗?
第三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是个困惑了几乎所有大一新生甚至老生的问题,有人说,读大学是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有的人认为是为了获取文凭,有的人是为了帮父母圆梦,也有的人是为了毕业找份好工作,有的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也有的人不知道为什么上大学,且从未思考过„„而大学又应该怎样去读,是随随便便混一混?还是把专业课学好就好?我们的学长覃彪喜用这本书解答了我们心中的疑问。
大学生如果只是学习技能,那么和一个技校生有什么区别呢?一个技校的学生进了技校便开始学习技术,而大学生则要学习两年的公公基础课,像什么数学,语文,英语,还有一些其他的什么选修课等等。在最开始的时候,也就是在同等的学习时间下大学生和技校生一同走进社会的时候,我们的技能可能甚至比不上技校生,那么我们拿什么去和他们竞争呢? 这就是一直在强调的学习方法,也就是思维模式,我们经过了十多年的学习,一些知识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过时,但是思维方法,分析能力我们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这就是要求我们要走出一个误区,不要一直追求成绩的高低,读死书即使在每年期末都拿到奖学金,即使每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名,以后在用人单位却平凡至极。
所以,一个坚持自己错误思想的人比一个思想随波逐流的人更有价值,更值得去学习。所以,要认识到,大学不是技校,我们也不是考证的机器,很多证书到社会上没有任何用处的,而且会浪费了我们大量的美好时光。
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系统分析的能力,当然要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
除此之外,还应该培养自己观察力,洞察力,社会发展到今天,可以说已经是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了,我们仅仅学习别人的知识,那样只会永远走在别人的后面,永远没有自己的事业。换句话说,创新很关键,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当然这应该是建立在观察力的基础上的,平时就要多想问题,一些细微的小事里面也许蕴藏着大的道理与智慧,学会见微知著。就个人而言,有时候自己还是会抱怨,怎么考到这个破学校来了,荒凉不堪,田园风情十足,闭塞的小村子„„.这多多少少和我心中的大学相差悬殊,但其实静下心来想想,我们真的就是过客的身份,从幼儿园到大学,从那里我们能带走的只有知识,记忆,能力。当然,既然能带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记忆,为什么不给自己留一份美好的回忆呢?青春,属于青春的应该是美好又充实的吧?而不是充满了非主流的那些伤感,是吗?我想起高中的时候孙老师的一句话:“实实在在做点事,不为明天更美好,只为回忆更充实!”
感觉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变的更加浮躁了,我们也是变的急躁,变的更加功利。从读书说起吧,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我们觉得有用的东西,也许是四六级,也许是计算机三级,也许是其他很多很多其他种类的证书,目不暇接。当然,过四六级是当今社会的时代所需,抑或说是必须,但是其他的东西我们能记住多少呢?有人问:线性代数有用吗?这东西到社会上可能真的就是用不上,不过,学习它最好的一点就是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嫩能力,这是比什么都有价值的。所以,从现在开始,去图书馆,不要再那么“功利”!
谈到三叉路口的选择,其实一直是我迷茫的一个地方。仕途,学术,商界,经过了很久的深思熟虑,我觉得走商业道路应该是自己最理想的选择吧。仕途,可能现在考公务员的人越来越来多,据报道,南方有一半应届毕业生选择加入公务员的行列,但是真正考上公务员恐怕只会让年轻人变的堕落吧,当然,不会是所有的情况;而且,公务员还是有很多暗箱操作的,我并不喜欢这世俗的文化。
再说说,搞学术的话,我不想当老师,更不想留在学校当什么所谓的教授,因为年轻就应该接受挑战,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是很喜欢安逸的生活,虽然它很稳定。
商场,当今社会的商界就像是战场,可是他就像是一个大熔炉,能容纳几乎所有的人,在商界上没有不可能,充满了挑战,我想我还是选择经商这条道路吧。年轻的时候去外面闯一闯,积累一些社会经验,当然人是不能选择一辈子给别人打工的,时机成熟了就自己创业。
关于学习英语,主要是自己很爱好这一门语言,所以会在上面话很多时间和功夫去研究,但是好像忽略了专业课的学习。毕业以后,四六级证书只是一个敲门砖吧,口语应该比书面的东西更重要。计算机,当今社会,应经把它称作是第三只手了„„
兼职,找一份业余的工作也是不错的选择,不但能锻炼自己,而且也会为家里减轻一定的经济负担。但是,有的事情是不公平的,在小城市里这种兼职的公司很难找到的,但是,也许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家教,不觉得会太锻炼什么能力,那也只不过是让你把中学里学的知识更加巩固而已了。兼职是要求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做点什么好呢?在那个小小的城市里?
综述,读大学要掌握学习能力,思维的方法,系统的逻辑思维才是真正重要的。至于大学里的爱情,有没有无所谓的,因为我们还年轻,有些事情还不懂怎样理智的去处理,尚且爱情是等待来的,不是计划制造就能成功的。
大学,看似美好的时光,其实也就不过如此吧,不过一定比工作以后要好,所以还是要好好珍惜即将逝去的大学生活。
第四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读《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有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是个困惑了了几乎所有大一新生甚至老生的问题,有人说,读大学是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有的人认为是为了获取文凭,有的人是为了帮父母圆梦,也有的人是为了毕业找份好工作,有的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也有的人不知道为什么上大学,且从未思考过„„而大学又应该怎样去读,是随随便便混一混?还是把专业课学好就好?覃彪喜用这本书解答了我们心中的疑问。
刚上大一时,我很困惑,作为一名医学生,我们上的课基础课程,与医学几乎毫不相干,甚至连生物都没有。在最开始的时候,也就是在同等的学习时间下大学生和技校生一同走进社会的时候,我们的技能可能甚至比不上技校生,那么我们拿什么去和他们竞争呢?
这就是一直在强调的学习方法,也就是思维模式,我们经过了十多年的学习,一些知识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过时,但是思维方法,分析能力我们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这就是要求我们要走出一个误区,不要一直追求成绩的高低,读死书即使在每年期末都拿到奖学金,即使每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名,以后在用人单位却平凡至极。所以,一个坚持自己错误思想的人比一个思想随波逐流的人更有价值,更值得去学习。所以,要认识到,大学不是技校,我们也不是考证的机器,很多证书到社会上没有任何用处的,而且会浪费了我们大量的美好时光。
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系统分析的能力,当然要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除此之外,还应该培养自己观察力,洞察力,社会发展到今天,可以说已经是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了,我们仅仅学习别人的知识,那样只会永远走在别人的后面,永远没有自己的事业。换句话说,创新很关键,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当然这应该是建立在观察力的基础上的,平时就要多想问题,一些细微的小事里面也许蕴藏着大的道理与智慧,学会见微知著。
除了学习是许多大学生认为读大学必做的事之外,而“爱情”也是很有争议性的话题。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花开堪折方须折”,这让我想到一句诗:“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可以说这两者是处于相对位置的。每一次不管是课堂之上,还是课堂之外,往往同学们都对此讨论的很激烈。而我坚持认为“花开堪折方须折”。大学恋爱真的是可以用“闪”字来形容的,他们可以认识几天就拍拖,也可以相处几天就结束。我想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互不了解的人怎能相处长久呢。我想说的是:恋爱不是寂寞的借口。这时,或许坚持“宁缺毋滥”是不错的选择。有时暧昧不是那么好玩的,说不定反过来害人害己。
看完本书,我想到毕业之后,这已经不遥远了,我现在觉得每天都过得很快。人们常常说“人生没有草稿纸”,可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拿青春来挥霍。或许正如覃彪喜所说:“世界上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有太多的年轻人从来没有发现过自己想做什么”。如果我们不想毕业就是失业的开始,那么在大学,我们一定要有上进心,或许这样,我们就可以骄傲的说“其实,我是一个大学生!”,难道这不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吗?
第五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刚刚从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解放出来的我,来到了大学这个相对而言很轻松的环境中,在最初的好奇、欣喜之后,是无措与茫然。没有了家长的唠叨,老师的强迫,开始变得有点儿不知道咋样学习,咋样过好大学这四年。总是将自己困在回忆中,独自哀伤。以前的事,以前的人,都是我的珍宝,拿出来细品了一遍又一遍,却又让思念的丝将自己裹缠,直至愁云弥漫。不想将大学就这样度过,开始寻找出口。
想当然,既然我写这本书的读后感,那它至少给了我启迪,至于有没有真真地走出去,我也还不知道,但我在这本书中还是学到了好多东西。受用终身?或许还谈不上。受益匪浅却是事实!
我思故我在在高中时就很喜欢这句话。“思”很简单却又那么难。我们说我们每天都在思考,思考吃什么、穿什么……呵呵,但说真得,这些并不是我想说的“思”。或者说,那些根本上并不能称作是“思”!
真正的思考也许不能给不一定像“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又将去哪里?”这样深奥的佛学问题。它可以只是简单的“我大学的目标是什么?”这就是我在第一章中能够学到的其中一点很有用的东西。在对大学生与技工的分析中,不得不承认,大学生在对一门专业技术的掌握中,并不比技工强,有时甚至比其还弱。那我们怎样更突出呢?系统分析能力。我到大学来是来干什么的?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我找到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我不是来这儿怀缅过去的,我是来这里创造自己的未来的,创造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我要怎样创造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呢?学习呗!呵呵,其实是好笼统的说法。那我就再次深入的思考,我要怎样学习,学习什么。专业知识?是的,专业知识是很重要,但仅仅专业知识就行了吗?我想不是的。在第四章中也提到了专长的培养。我知道了我该去关注些什么东西,从而知道我该拥有哪几方面的特长,或者了解。在慢慢得思考总结中,我得出了一些结论:英语沟通能力很重要,掌握团队合作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由此,我可以进一步的确定我要学的课外的或者说社会的生存本领。
我不由得想起了高中时,我曾经列过一系列的活动,比如学会打篮球,学韩语,学会游泳,学习心理学等等,那是的我,认为来到大学之后,我就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去锻炼和培养自己,那这些喜欢的事情都可以得到实现。但现在看看自己,好像把这些东西忘记的差不多了吧。幸好,我现在又记起来了。所以思考,真的是一切开始源泉。
此外,“思”还包括有自我判断能力,其实这好像是我一个很大的缺点。从小养成了老师说,我背的习惯,没有怀疑的念头。偶尔问一句为什么,还会被老师以你记得就行了给顶回来。于是渐渐的开始不再想这对不对就接受了。这本书可以说很特别,教读者去怀疑书中的观点。在我看来,这也是它的一大特点!这教给了我一个更好的掌握知识的技能的方法吧!
还有就是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有目标才有动力。在大学中很重要的一项课程就是人际交往,人际交往的好坏在以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成败。
好希望我能成功的度过我的大学时光,四年之后,不会后悔我的决定,可以很自豪的说;“我拥有一段美好的大学回忆,回忆中充满着奋斗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