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上好一节公开课
如何上好一节课
上好一节课是每位教师从教生涯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是: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离开了这一点,一切的做法都是空谈。教师在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些备课、上课的技巧,才能为他的课堂锦上添花。本人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在认真上好每节课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在此与大家共享。
一、备课。备课是教学的基本环节,备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授课的成败。备课将合理、科学地组织教材,把相关的知识尽可能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体系。备课的观念要更新,它不单纯是文字工作,(一)、备教材。
一节课的教法设计是由它的教学内容所决定的。就拿语文课来说:阅读课必须让学生多开口读书,在阅读中感悟;识字课必须侧重于生字的音形意进行教学,让学生读准音,认准形,弄清意。
无论教学内容如何千变万化,教师在处理教材时都应先了解该课的重点、难点及教学目的,作到心中有数。然后注意在备课过程中设法由浅入深,把难点解释清楚。同时突出重点,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重点内容进行操练及运用。学生在掌握知识重点后,其它问题便会迎刃而解。而一节重点突出的课,在学生的心中也会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二)、备教法。
一节课能否吸引住学生,取决于它的设计是否灵活,教法是否新颖。教师应在备课时注重创新,力求上出一节有自己风格特色的好课。
(1)善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平铺直叙的讲述剥夺了学生在通过思考后获得知识的成功感,并容易使学生失去参与的热情,课堂变得沉闷。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中善用启发式,由浅入深,层层诱引,最后让正确的答案或结论从学生的口中得出。既牢牢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把“一言堂”变成了人人参与的讨论或交流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对知识的印象特别深刻,有更强的活用能力,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注重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与学生间的交流,发现他们的疑难困惑,及时解释清楚。同时也抓住他们感兴趣的活动或事物,调动其积极性。师生默契配合,共同把课堂活动推向高潮。
(3)教学环节要过渡自然。一节课总是由好几个环节构成,讲解某个知识点也要经过几个步骤。教师备课时应注意这些环节或步骤间的的自然衔接,力求做到水到渠成,不露痕迹。这样,一节课的思路就显得非常清晰,而学生的思维也不会因某个教学环节的突然中断或突兀转折而打断,从而顺畅流动,思维非常活跃,听众也就感到整节课是一个完美的整体。
(三)、备学生。
课堂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这项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状态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兴趣及爱好,尽量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走近他们的生活,经常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应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成绩状况及理解能力的差异,设臵不同梯度的问题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有些有经验的教师甚至在备课时便想好:这个稍易的问题要让成绩略差的XX同学回答;这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到时让XX同学总结一下……这样让每个同学都有份参与到你设计的课堂中,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积极性有极大的帮助。同时,也能使整节课在师生的默契配合中顺利进行。
(四)、备突发事件。
在课堂当中有时会有些偶发的小事故阻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特别是我们在座的年轻的新教师,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考虑得特别周详,尽量把这些偶发事件的发生率控制为零,或事先作好思想准备:假如事故真的发生了,如何处理?如:上课前先去检查要使用的电教设备是否已经安装或调试好,以免到上课时出差错;上课要用的图片、练习题或其它的教具有否准备就绪,并统一放好;万一时间充裕,完成了教学任务却仍未到下课时间,应临时增加哪些活动;又万一时间紧,差不多下课了还未完成准备好的教学内容,该删掉哪些环节等。有了多方面的准备就保证了你的课能如你所设计的步骤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收到预期的效果。
(五)、脱离教案授课自如,使教学内容衔接自然。
备好了课,但教师讲课时要尽可能地脱离开教案,教案内容在头脑中要清晰熟练,不要简单地背诵教案。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就主动得多,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状况和情绪反应,随时调整教案中的内容和程序,把握学生,控制课堂。
每一节课教学的每一步骤,内容衔接要自然娴熟,运用自如,方法要多样灵活,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生硬、拘谨做作,拿腔拿调。
在作好以上几方面的准备后,一节成功的课也基本准备就绪。只待上课铃声的敲响时,教师便可精神抖擞、信心百倍地迈上讲台,去收获成功的喜悦。
二、上课.每堂课都要讲究教法创新。教法设计得好,有新意,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通过新颖的教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上好每一节课?要把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教学过程作为重点。
如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明确语文教学素质的目标,这个目标体系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①在教学目标上,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②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重点、难点、疑点;③在教学设计上,要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④在教学方法上,要突出启发诱导;⑤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有利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又有利于课外活动开展。会议还认为,语言文字训练指的是:①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的训练,重点是读和写的训练。②语言文字的训练包括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和训练语言,对小学生来说,重在积累。语言文字训练当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生动,但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掌握那些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句子以及精彩的段落、篇章。积累的主要手段是朗读、熟读、背诵、抄写、默写等。③语言文字训练是凭借课文进行的,离开课文去搞一些零碎的繁琐的字词句的习题,让学生翻来覆去地做,是违背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初衷的。要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要注意启发诱导,使教的过程变为导的过程,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要加强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创造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应以省时、高效为标准,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为原则,牢固树立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
下面谈三点做法:
(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语文课本的篇篇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要把每篇文中生动感人、充满情趣的语言文字都挖掘出来,就必须在教法上创新,一成不变的模式学生不会喜欢。这学期在语文课上我尝试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一些精彩段落,收到了良好效果。例如:《爬山虎的脚》一课,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主要是讲爬山虎脚长在哪儿以及它的样子、颜色。从表面上看这是常识性的介绍,并无趣味、生动可言,因此在设计这一段的教法时,我一改过去先读课文,然后回答这一单一的教学方法,在课上让学生自己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这样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学生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去学习这一段,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画图法
平时,喜欢画画的学生拿起画笔、画纸,把爬山虎脚的样子画得栩栩如生,我知道他们只有通过细致读书,才能把画画得准确,可见,画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2、朗读法
听着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我已经能够感受到学生们已经把课文语言变成了自己的语言,把枯燥乏味的文字符号读成美妙动听的乐章,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表达了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3、问答法
学生们两人一组,一问一答。从他们熟练的问答中,就足以使我了解到,他们已经学懂了课文的内容。
4、画重点词句法
学生们通过读书,把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用笔“圈一圈,画一画,点一点”,这“圈、画、点”的过程,就是他们自主学习,解决疑难的过程,长此以往,不仅能使学生养成独立学习、思考的习惯,而且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二)、把多媒体艺术带入课堂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把多媒体这一现代教学技术巧妙地运用到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不但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而且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讲《爬山虎的脚》一课时,刚一上课,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看大屏幕,一个“脚”字跳跃着来到屏幕上,我及时地问学生:“你们看,什么跳着来了?”当学生看到那个颜色鲜艳,且跳动着的文字时,注意力一下被吸引过来了,这样的课堂导入设计活泼生动,引人入胜,将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生动、趣味表现出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感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在讲课文时,为了能有效地突破重点、难点,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色、声、动感的优势,使教学重点、难点直观化、具体化。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一动感的过程是很难用抽象的文字把它表述清楚的,于是我就利用多媒体,把爬山虎脚爬的过程用动画的形式演示出来,学生看到的是动感的画面,鲜艳的图画,准确的词汇,这样将有关的知识和语言材料牢固地保持在头脑中,达到感知、积累、内化的目的。
(三)、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体验共同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选择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的交结点作为研究问题,然后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自主合作学习,完成讨论问题,最后交流。如在《捞铁牛》一课中,教师先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在捞铁牛之前大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把它用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接着请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大家讨论研究打捞的过程。在小组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地发言,大家通过讨论确定最佳方案。比如学生们自己用 “动手铲沙,船浮牛起,沙空牛出,划浆牛回” 这16个字准确的概括了打捞的过程。学生都有强烈的研究欲望,他们以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参与研究过程,潜力就被激发了,大脑得到放松,进入了一个十分活跃的心理状态。当学生们探究的成果得到教师的赞赏、同学的认可时,他们就充分体验到了共同学习与成功的快乐。
作为一名教师,具备了教师的素质和基本功,领略了新的教学理念,掌握了一定的教学方法,备好了课,相信在座的每位年轻的教师能凭着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喜欢,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上好每一节课。
第二篇:如何上好一节科学公开课
如何上好一节科学公开课
总结这些好课的共同特点,那就是五个“追求”:第一科学课是模拟科学的过程,它追求的是理性思维的过程;第二,内容不求多,做到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立足一点突破,追求心灵震撼;第三就是把一个活动做足。挖掘活动内涵,追求多维整合;第四简化教学设计,追求课堂生成。最后我们的课堂上应该格外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追求一种心理满足和成功体验。
我就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来谈谈这五个“追求”。本课有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把橡皮泥捏成碗型,可以使橡皮泥浮起来。第二个借助一些可以浮的物体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第三个潜水艇减轻重量可以在水里浮起来。第四个往水里加盐,可以使土豆、鸡蛋等物体浮起来。这四个活动如果在一堂课里做下去,加上导入、过渡和结尾,每个活动最多七八分钟,只能隔靴挠痒。所以我把这四个活动分成两课时,第三个有关潜水艇的活动单独做一课叫《自由沉浮》,其它三个活动我把它并为一课,而且这三个活动我重点只做往水里加盐的活动,这就叫做“立足一点突破”。
这堂课层次非常简洁,第一个活动把材料清点一下放到水槽里。第二个活动把沉的物体浮起来,这里我是埋下伏笔的,因为现有条件下土豆是浮不起来。于是这时候老师出场了,我指着讲台的一盆清水说:“你们那个土豆真的浮不起来吗?我来试试。”从学生水槽里捞一个来放进去,浮起来了!学生立刻就反驳了:“老师,你那水里面放了盐了。”当学生猜中你心里的答案时千万不要得意,“你又没看到我放盐,凭什么说我这里放盐啦?”“书上不是写的嘛,死海里面有盐,所以人沉不下去。”本来我还要安排一个环节读读那个资料,现在他自己读了。“但是这不算证据,这是你的推理。要证明我这里面有盐,你该怎么做呢?”一个学生手一举:“老师我来尝尝,如果是咸的就证明有盐。”这时候我立刻断绝这个观点:“不可以,你也不知道放的什么,万一有毒怎么办?”当时硬生生把他给吓住了。旁边小孩说:“你尝尝,老师不会毒你的。”“你来试试看。”“我不干!”你这时候一定要丝条慢理的说:“不用尝,怎么做也能证明我这里面放了盐了?”这个问题提出后全班安静了下来,虽然场面上是静的,头脑却是活的。不一会儿一个小孩举手了“你给我盐。”这时请注意点拨的技巧,要让他展开思维:“你要盐干什么?”“把盐放在我这里面,如果土豆浮起来,就证明你那里面放盐了。”看到一个现象,模拟出这个现象就能证明这个现象里面的结构是这样的,这就是模拟科学思维。“你们觉得放多少盐合适?怎么放,是一袋全倒下去,还是一勺一勺地放?还是五勺五勺地放?小组讨论讨论哪种方法好。”小孩子第一个反应就是动手,他不会想为什么做?怎么做?怎么把这个事情做好?所以课堂上学生浮躁时,我们老师就要给他泼泼冷水,让他冷静下来。全班八个小组,六个小组放盐,还有两个组放糖。放糖也能浮起来,我就告诉学生答案不是唯一的。
回顾一下这节课,是不是体现了这五个追求?在这个过程当中,首先追求的是理性思维,学生动手不是盲目动手,每一次动手都需要先打开思路。当土豆浮起来的时候,学生的内心就会产生一种震撼。如果只是放盐让学生做一做,就没有期待,没有震撼了。这个活动里既有知识性的内涵,又有技能训练的内容,还有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培养,这些多维目标都整合在一个活动里面把它做足做透。整个课堂三个活动,层次清楚,而那么多灵动的东西就是取决于课堂的生成了。这堂课还关注到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上有成功的体验,也有失败的
体验,尤其失败以后才成功的体验,是非常深刻的,这个情感经历是起伏的,心理是满足的。
三、我的好课观:好课三味
一堂精致的科学课应该有什么样的标准呢?这里我就来谈一谈我的课堂观。我觉得好课三味,科学味、情趣味、儿童味。所谓科学味就是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做科学,要像模像样地做。你不要让小孩子觉得今天是在做游戏,而是在做研究,写报告。第二个科学课堂要有趣,我们要让他们感觉到生活中的这些小虫子、小树叶是蛮有趣的。第三个是儿童味,要尽量从生活中采集符合儿童特点的事物来,比如教科版教材观察大米,从取材来看,三年级取材应该直观、典型、可操作,请问大米的可操作性有多强呢?孩子毕竟是孩子,他的思维方式和成人是不一样的。我看过一个故事:中国小孩用一架纸飞机跟邻居家的德国小孩换了一辆崭新的玩具汽车。中国妈妈认为这是欺骗,带着孩子去道歉。而德国妈妈却说:这只是孩子间的交易,只是用旧玩具换来喜欢的新玩具而已。孩子的思维和成人的思维是有一定距离的,但是孩子思维是不受成人思维束缚的,幼稚当中透着智慧,富有创造性。失重环境下自来水笔不能书写,美国宇航局为此向全美征集解决方案,最终采用了一个小女孩的想法:使用一只铅笔不就解决问题啦。我们要认识到孩子这种思维特点,既不能全部放手,也不能全部抓住不放。
科学课堂还应该是严谨的,研究毕竟是研究,我们的科学课是经历人类几十万年来经历科学过程之简约,因此科学课首要的就是严肃,要遵循科学研究的规律性。结论毕竟是结论,它不追求唯一性,追求思维的价值。
反思我们的课堂,存在着很多形式主义,表现在情境虚假:“喜欢不喜欢啊?”“喜欢。”“小朋友,今天我们研究声音好不好?”这些问题就是虚假的情境和虚假的事件。还有虚假的问题,没有思维的体现。这么多虚假使我们的课堂失去真实,所以很多时候沦为一种作秀。课堂是一段生活,这是我的一个观点,不要以为课堂只是来学知识的,不要付以课堂太多的功利,它应该是段愉快的生活。从根本上来讲,课堂是学生的一段生命的历程,也是老师的一段生命历程,我们所追求的,是让这一段生命历程精彩而有意义,公开课亦然。然而什么样的历程才是有意义的呢?喧闹?轻松?快乐?严谨?满足?我认为:唯有真实的,才是最美丽的!所谓真实,那就是我的课堂不是为了取悦于人,做给别人看,而是在演绎一段自己的故事,无论精彩与否,留下的脚印都是生命的写照,精彩固然可喜,缺憾亦是自己的人生。上课,不是为获得什么赞赏,也不是为了得到专家的认可,更不是为了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英俊才貌,风流倜傥,巧舌如簧,妙语连珠,而是让自己和学生一起愉悦,只有学生开心了,自己开心了,这40分钟的生命才显得有意义。所以,做秀,请远远地离开我们的课堂,因为我们要经历的是一段真实的生命!记住,你不是在为别人上课,你是在为自己上课,为面前的孩子上课!
四、打造一节精致的科学课
前面讲的是我的好课观,那一堂好课是怎么打造出来的呢?这是讲座的重点部分。五个方面,首要的是心理上的铺垫,就是情境的创设。第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科学课必须准备有结构的材料,材料的准备是探究的基础。第三是对前概念的了解,对这个年龄的孩子要做到心里有数。第四方案上面的有效预设,就是教学设计。最后一个流程控制是很关键的,换句话说就是细节调控。
(一)精心设计促进学生思考的情境
情境由现象、问题、材料组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追求一个顺畅的思维流程。从问题的产生开始,到问题的解决,追求一个自我实现、自我满足的过程,追求从不知到知的过程。
五年级的《大脑》一课,我设计了一个砸手游戏。我让学生将手平放桌上,突然扬锤砸手,学生缩手喊疼。“请大家分析这位同学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动作和语言?”第二次砸手,我故作夸张姿态,锤子一举,学生手就缩了回去。“刚才锤子砸到手上感觉到疼了手才缩回去。可是现在锤子还没砸到为什么手就缩回去呢?”学生分析说因为大脑有记忆功能,当眼睛看到举锤子的时候立刻向大脑报告,所以大脑在指挥人行动时有记忆功能、推理功能、判断功能。第一次砸上去缩回头,这是本能,第二次是条件反射。在第三次砸手时我要求手不准让,这说明大脑能控制人的行为。“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明明知道危险却不退让的。”“邱少云。”“妈妈要我端汤,我觉得烫手但没有仍掉。”有个小男孩说:“我想撒尿但是没撒。”
这样的课堂学生觉得很有趣味,但是也有意外的情况。一位青年老师他也这样上课,他拿了根教鞭:“今天我们做个游戏,你把手放桌上。”话音刚落就打到学生手上了。结果那个小孩愣住了,手没敢动。看看这小孩太没戏了,就找下一个。跑到下一个小孩跟前,教鞭一举,小孩手也不敢缩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关键是用的材料是教鞭,教鞭本身就带有惩罚性质的,当教鞭砸到手上他以为自己犯错误了,于是克制住自己身体的本能反应。
有老师就要问了:“曾老师,为什么你砸的那个小孩他手就动呢?”呵呵,我之前就和那小孩说好了。即使这样仍然还有意外,去年我到云南上这堂课,上课前我就挑了个善于表演、机灵的小孩和我配合。结果五十几个小孩坐在一起,我一下子找不到那个小孩了。有没有发现,虽然你的情境设计很好,可是会有些意外让你的情境产生偏向,你要控制情境产生偏向。
情境创设关键就是创设有利于科学探究的心理氛围,这种心理氛围是安全的、自信的、热闹的,但是思维却是涌动的,它不会因为失败而灰心,也不会因为错误而批评。这就是情境当中的基本要求。
(二)一套好的材料造就一堂好课
浙江特级教师俞伯军老师有一句话:一套好的材料造就一堂好课。材料具有典型性和结构性,可以使我们在课堂上少走很多弯路。我们以前看到过这样一种材料处理方式,叫材料超市。实际上材料超市出的问题是什么?材料太多了。其实科学探究不见得要有很多材料,而在于通过使用、隐藏、出示体现出材料的结构性。在这里我有两节课供老师们参考。
一节课是路培琦老师在浙江杭州上的《玩注射器》。你看路老师准备的材料是什么?两个注射器,一根橡皮管,一盆水。一开始把材料发给学生的时候,学生只会玩注射器,想不到把两个注射器连起来。看看路老师的指导:我们把两个注射器用橡皮管连起来玩。学生这时才发现,力是可以传递的。最后路老师展示了由他巧手做的那个挖掘机、自动门等。在这个过程中,橡皮管的结构性决定了这节课的优劣。
再来看看我设计的一堂课《暗盒的变迁》。为什么叫变迁呢,暗盒最初只是在一个塑料盒里面放一个玻璃球,某个角落设置一个障碍物,在球滚动过程中,听声音判断障碍物在什么位置,是什么形状的。这是原版的美国货,是美国STC教材里面的。在一次教材培训的时候,一个深圳的老师就向我提出来:“我觉得
里面根本就不是一个玻璃球,是一个接近玻璃球的八面体。”说者无意,但却引起了我的深思:我们都不知道盒子里面有什么的时候,凭什么要先告诉孩子们这里面有玻璃球和障碍物呢。所以我重新做了设计:能不能判断出这盒子里面有什么?但是摇来摇去叮叮当当就这么几种声音,传出来的信息太单调了,学生判断的难度太大了。这时候必须解决一个问题:如何丰富盒子里面的声音?如何丰富传出来的信息?我就尝试着多放些东西:能不能放带声音的?放两个铃铛,我们可以判断里面有几个铃铛;能不能放细沙子?能不能放铁弹子、金属球啊?再放一块磁铁,吸在一起的时候转动听不到声音,使劲一甩,铁弹子远离磁铁的时候又可以传出声音了,同时外面的磁铁也可以和里面的相互作用。如此思来想去,这个暗盒就丰富了起来。后来我还设计了一系列的暗盒。比如我在长条纸盒里面放了一块泡沫,泡沫高高低低的,然后用针去做探测,通过针头露出来的长短来判断“海底”的地形。但是不论怎么设计,我们要确定一个原则:就是不打开暗盒。为什么不打开暗盒呢?因为一打开暗盒就意味着学生的探究贬值。打开暗盒只会出现两个结果:对和错,我研究的和它一样就是对的,和它不一样就是错的,这样就失去了思考的价值。暗盒不打开,我就要立足于我的研究,就会找很多证据来证明我是正确的。只有好答案与不好的答案之分,没有对与错之分。本课成功之关键就在于暗盒这一材料的设计,一旦设计出好的暗盒,你的课堂一定会很精彩。
(三)精心设计课堂主活动
我重点要讲述的是精心设计课堂主活动。设计主活动首先要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科学课堂除了让学生动手做,最重要的是要想办法让每个人都思考起来,而这就需要你创设一个情景,一个活动,让孩子们卷进来,“卷”这个字说明了一种不由自主、情不自禁、毫不犹豫的状态。
比如说《看月亮》,看月亮不存在能力问题,但是却存在责任心的问题。学生责任心的训练需要一些技巧的。学生都认为晚上月亮才出来,但是我偏偏选择晚上没有月亮的那一天要求学生看月亮,这就打破了学生的惯性思维。一早来讨论,孩子们说的有鼻子有眼的,都是瞎吹的。只有一个学生举手说:今天早晨上学的时候,才看到月亮的嘛。“真的吗?明天早上再去看。”一连看了几个早晨,到了二十九号月亮没了。“下面谁先看到月亮就给我打个电话。”两天以后有学生打电话给我:“曾老师,我看到月亮啦。今天放学的路上,一个小月牙。”结果第二天公布月亮信息的时候,全班一片哗然:怎么回事,前两天早上看到的,现在傍晚看到。大家可以想想一下那天放学是怎样的情景,一个个头仰着天回家了。接着我要求把月亮落下的时间记下来,并且给月亮画个相,到了月圆之夜还要给老师写封信。就这样,学生在不经意当中看完了一个月的月亮。在整个过程当中,我就是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来调节着学生的认知行为。
我们再来说说《空气的性质》一课。我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既然空气是摸不着看不着,凭什么说有呢?下面请你们用方法证明我这个袋子是有空气的,你要让大家能够感觉到空气的存在,能够看得见空气的流动,能够听得到空气的声音,能够摸得到空气的形状。这也是利用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你说空气存在那就证明吧。
设计科学课堂的主活动还应讲究层层推进的活动结构。例如《简单电路》一课,五年级学生连接一个简单电路那还不容易,于是我增加了一点难度,点亮了以后把它画出来,要求画到方法要与众不同的,这是强调创造思维,求异思维。
然后看看这些成功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总结出来后再让学生判断一下几个问题电路。这是第一个层次,学生的研究都是独立研究。科学课不全是小组合作,如果没有独立研究能力,小组是谈不上合作。你自己要有自己的东西才能与人家合作。接下来是第二个层次:两两合作,平等交流。每组给不同的电路图,要求两两合作把它连起来。在思维层面上,刚才是顺向思维由物到图,现在由图到物。第三个层次就是小组合作,先比较不同电路的灯泡的亮度有什么不一样,然后再画出能用开关控制的电路图。独立研究时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两两合作时需要协商,小组合作时需要听从指挥。不同的组织形式也体现了思维层面的递进。活动结构设计的时候就要如此强调层次性和结构性。
(四)从科学家和孩子的角度设计教学流程
我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常用两种设计思维:一从科学家的角度,二从孩子的角度。从科学家的角度也有两个角度,一从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入手,第二从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入手。例如《恐龙》一课,我就从发现第一块恐龙化石谈起,这不仅是从科学史入手的,也有模拟科学家思维方式的过程。人们确信地球上有恐龙的依据是化石,可是第一个看到恐龙化石的人他会怎么想呢,于是我就播放了“发现第一块恐龙化石”的录像资料并提出问题:曼特尔夫妇看到化石后他们会怎么想的,想完以后又会怎么做。这就是从科学家的角度去设计。“他会量一量它的长度。”“他会想这是什么动物啊?”然后我出示四种动物骨头让学生做比较,再让学生想一想全世界有没有这样的动物呢?于是学生想到了尼斯湖湖怪、天池湖怪、神龙教野人等。我又展示南美洲的鬣蜥,科罗拉多的巨蜥等图片,告诉学生我们看到的恐龙,都是根据现有的爬行动物想象出来的。这样的课就是按照复原科学家的事件来的。
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有三个方法。第一从孩子的惊奇入手。第二个从孩子的错误入手,比如孩子认为一片苹果放到水里是浮的,一个苹果肯定是沉的。不光学生会出错,连物理学教授也会犯迷糊的,这说明前概念的顽固性。还有从孩子的经验入手。在这里我想为大家介绍《变色花》一课。《变色花》是常州一位老师上的一节好课,可谓一波三折。“老师送大家一朵白花。”“哪有送白花的呀。”老师拿起一瓶魔水一喷,红花绿叶。“你知道这瓶魔水是怎么做的呢?”老师指导学生制作紫甘蓝水,并发给每组一朵白花试一试。这便有了第一折——必然中出现偶然:红花绿叶变不出来。“我配制的药水没有问题,那老师你的花上面肯定涂了东西了。”“那你知道我涂了什么东西啊?我这有一架试管,上面有碱水、盐水、白醋等九种水。用你们制出来的魔水滴进去看一看。”学生把紫甘蓝滴进去,哇,有这么大变化,把变化分分类,红的一类,绿的一类,紫色的一类。老师给了三个词,变红的酸性物质,变绿灯碱性物质,紫色的中性物质,紫甘蓝这样的材料就是指示剂。这就是第二折——无序中藏着有序:生活中的各种液体居然酸碱不同,九种水一分类就井然有序。第三折实际上是个延伸——偶然中存在必然:在原理的指导下变出绿花红叶。这就是一波三折的《变色花》,因为学生他不知道下一步会看到什么,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神奇的现象。
这节课也体现出教学流程设计“四大忌”:一忌平,平铺直叙。二忌满,满满当当,没有思考的活动。三忌浅,学生学和没学一样。四忌空,学完以后不知道今天学了什么。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五)关注细节,走向成功
最后一个要说的:关注细节走向成功。一堂好课在雕琢细节的过程中,我们
能够对科学理解得更深、更透,对课堂把握得更稳、对学生把握得更准,于是我们能够走得更远、更轻松!
发现和关注细节,反映教师的睿智和思想;捕捉和利用细节,体现教师的实力和功力。比如《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有个孩子的回答提到了“溶解”,我立刻把这个词接过来:“什么现象叫溶解?”“就是化了,不见了。”当时我就追问一句:“像泥巴那样散下来,化了,算溶解吗?”“不算,它要消失在水里看不见才叫溶解。”一句追问就能把概念表达得更加清楚。在课堂上要进行一些阐述性的追问,这个追问可以让学生把概念描述得更加具体,可以让他把残缺不全的东西表述的更加全面。蜡烛放到水里是不能溶解的,可是有个小孩偏偏说:“我这组蜡烛溶解了,刚才那么大,现在溶解一点了。”这不是主要环节,不能和他纠缠不清,处理时要快。“那我们把它放到旁边等到下课再看。”这样处理有三个好处,第一尊重了他,第二把这个事情就此打住,继续课堂的进程,第三个我要用事实告诉他。
捉住一个细节,就能生成一次精彩的环节;忽视一个细节,就会毁灭一个精彩的课堂。扬州有次举行《小小纸飞机》同题赛课活动。田晓军老师是这样的开头: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礼物,看,小小纸飞机,然后转身板书。学生的兴致刚刚上来,给这课题一写,没了。高乃定老师的开头是这样的: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礼物,小小纸飞机,好玩吗,你也可以做一个。当学生做时才回身写课题。一节课学生兴趣盎然。两位老师用了同样的开场,却因板书这一细节不同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2003年在全省的科学观摩活动上我执教了《暗盒里面有什么》一课,这节课前38分钟我自己都挺满意的,只要最后每组填好材料领用单上来领了材料就可以下课了。可是这时我说了这么一句话:请填好材料单的同学上来领材料。哇,全班都上来了,条桌都挤翻了,材料滚的到处都是,小孩子抢了就跑。后来我就想为什么会在结尾出问题呢?还是我那句话出了问题。一句不到位的话毁掉了一堂精彩的课,如果我当时说“每组派一位同学上来领材料”就没问题了。后来我上课总把这句话作为口头禅。
三年级有一课《把液体倒进水里去》,教学要求是把墨水、蜂蜜等倒进水里面,先观察再搅拌,再观察,但是学生急于动手会把先观察省略掉。于是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细节:请你们2分钟以后再搅拌,小孩子为了等这2分钟他只能眼睛看着烧杯,看着墨水、高锰酸钾、蜂蜜扩散的样子,因此他们的描述就很精彩。2分钟后他又舍不得搅拌,于是他就慢慢地搅拌。你看,一个简单的要求却可以让他看到那么多精彩的现象。
细节还体现在材料的控制上。章鼎儿老师《桔子》一课材料控制得多好啊。先让孩子摸桔子,然后剥开尝一尝,再让孩子榨桔子汁。这时课堂多闹腾呀,章老师什么话也没说就让学生全部安静下来了:他拿出一盏小桔灯,在班级转了一圈。我们细想一下,章老师如果一开始就把所有的材料统统放到学生面前,学生还会理会吗?他只会玩自己的。章老师有效地控制了材料,利用材料调足了孩子的胃口。
五、执著于此,我心无悔
一堂课常上常新,比如像《把固体放入水中》我上过四次,第一次的设计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开拓资源。从学生的错误入手,我找了大小两两相对的材料,共计12种。合肥亮相后我就反思:材料究竟选择多少种为宜?材料越上越少,从12种到9种再到6种,追求典型性。云南执教后我又做了调整:考虑教学结构和教学时间的磨合问题,同样的活动从串行安排调整为并行。课题汇报课上我又做了思考:怎样在现象中提升学生的概念?
什么叫艺术品,挑剔,挑剔,一直挑剔到无可挑剔就成了艺术品。课堂也是这样,当我们对它挑剔到无可挑剔,这堂课就成了艺术品。课堂没有止境,研究就没有止境;研究没有止境,课堂就没有止境,执著于此,我心无悔。
第三篇:浅议如何上好一节数学公开课
浅议如何上好一节数学公开课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不得不面对公开课,所以每当我自己讲公开课或者听别人讲公开课时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上好一节数学公开课呢?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从中悟出了几点粗浅的体会,我认为一节成功的数学公开课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
具体来讲,一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
展过程。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学具获得关于客体的表象,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要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学生可以亲自进行实验,体验成功和失败。而这恰好是我们许多农村教师容易忽略的地方,只注意向学生传授知识结果,却没让学生感受知识发生的过程。所以学生在离开了教师的引导之后无法学习,导致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下降,没有创新意识。比如,我在讲正比例函数的性质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画出的函数图象,同桌之间找出图象的异同点,同桌之前相互讨论之后,争先恐后的回答。(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求回答问题的每个学生完全回答正确。)师说:相同点就是正比例函数的共性,然后老师提出疑问:都是正比例函数,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地方呢?是你们画错了吗?还是有什么因素决定了这些不同点呢?学生慢慢发现:是由比例系数K决定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了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发生的过程,也学会了寻找事物的共性和差异性,终身难忘。
二、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曾经有老师无数次问过我一个相同的问题,如何才能使学生一节课的注意力都在课堂上呢?我的回答很简单,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要做好以下两点:
1、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兴趣。导人新课是一节课的重要环 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 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为此,我经常从教材的特点出发,通过组织有趣的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提出一个激起思维的数学 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老师如果想将学生的注意力一节课都吸引到课堂上,首先老师自己对这节课、对学 生的回答要有很高的兴趣。具体的做法,老师的语言要富有激情,有抑扬顿挫,要有煽动性。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有认真倾听的样子,教态要大方自然,到了最佳状态还会手舞足蹈,忘我的境界。反之,老师上课语言低沉,两手插在口袋里,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让学生在整堂课保持高的兴趣呢?总之,要想感动别人必先感动自己。
三、尽量避免“华而不实“。
记得刚毕业那会儿,在深圳一所学校教书,观摩过许多优质课,所以我就带着那股对教学的热情讲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五年级的《小数点的移动》,我将整节课编成了一个故事,在上课的时候感觉棒极了,学生们也听的津津有味,教学氛围极好,但这节课上完之后,发现学生在做练习时,根本没有掌握到本节课的知识点,最后评课时老师们才点出这节课偏离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后来几年,我也听了些公开课,也发现了许多老师有类似的毛病。如:为了让这节课有“亮点” 多了些没得必要的东西,占用课堂大量时间,教学内容无法完成;为了讨论而讨论;将课件设计的太过“漂亮”,而吸引走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甚不理想等等。所以,我越来越觉得上课少搞点花架子,还是务实点好。
四、更加注重课堂生成。
很多老师为了上一节有“表演”性质的公开课,绞尽脑汁,甚至将上课需要提得问题也提前和学生对好点子,害怕在课堂上出一点乱子。而我认为大大地没有这个必要,虽然我们在备课时,是要多多地关注课堂预设,想好学生在每一个环节的完成情况,但我认为要是在上公开课时,发生一点小小的意外情况,老师能及时适当地把它处理到位,那就更能体现授课教师的水平和能力了,我想,那将是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所以我认为,预设诚可贵,生成价跟高。总之,公开课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搞,只要我们每天每节课都能用真心去对待,用百分之一百的努力去对待,那样每节课都是公开课。
第四篇:怎样才能上好一节数学公开课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数学公开课
每当我自己讲公开课或者听别人讲公开课时,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上好一节数学公开课呢?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从中悟出了几点粗浅的体会.我认为一节成功的数学公开课应该具备“新”“趣””活”“实““美”的特点,即:
新:理念新、思路新、手段新
趣:引发兴趣、保持兴趣、提高兴趣
活:教法灵活、教材用活、学生学活
实:内容充实、训练扎实、目标落实
美:语言美、教风美、板书美
一、新
新——就是不步人后尘,不因循守旧,不照搬别人的教案,努力把课讲出新意来,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念新——即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
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行为。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端正教育教学思想,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新的质量观、教育观和学生观。教育观念的更新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学生的观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第一条就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具体来讲就是:
(1)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习数学。虽然学生的智力水平、经验背景和学习习惯存在差异,但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儿童,都可以学习大纲规定的数学内容,都有条件按教学要求学好数学。
(2)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当承认学生的差异,并向不同的学生提出有差别的学习要求,而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按同一个水平发展,学习完全一样的数学知识和达到同样程度的数学水平。
(3)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教学需要按一定的进度完成,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按同样的速度完成所学的内容。可以允许一部分学生用较快的速度学习,也允许一些学生用较长一点的时间达到相应的要求。
(4)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认识和理解数学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法理解数学问题,同时,教师也应当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和解决问题。有的方法从成人的角度看是好的,而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方法加以比较,但不应把某一种方法强加给学生作为必须使用的方法。
二是关于教学的观念。
为了使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应当提倡以下一些关于教学的观念。
(l)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一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学具获得关于客体的表象,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要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学生可以亲自进行实验,体验成功和失败。
(2)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社交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想要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讨论和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是最恰当的选择。如果教师希望帮助学生形成更独立的更有责任心的学习方式,小组讨论的策略也是帮助教师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选择之一。在设计教学计划和组织课堂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学;养成与别人合作与交流的习惯。教师要在交流和研讨中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讲变为主动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
(3)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决定了小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调整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反思的内容主要有: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思等。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是关于教师作用的观念。
教师要用自己对课程与教学的专业理解。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成为课程与教学的决策者。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并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可以创设有趣的情境以刺激学生的动机,教师也可以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考。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成为”居高临下”的指导者,而应成为一个“平等的”参与者;教师也不应成为正确与错误的“最高裁定者”,而应成为一个鼓励者和有益的启发者。
2.思路新——即构思新颖,实用高效的教学思路
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0分钟,同样的教师,由于教学设计思路不同,课堂教学效果却大不相同。
如,在首届全国小学数学大奖赛上,安徽的特级教师张建新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设计了非常新颖的导入环节。
上课后,教师播放录音,模拟电台播放商品信息。XX市经济广播电台,现在播送商品信息:熊猫M10型收录机,每台67元,防雨书包每个10元,2H铅笔每支0.12元,金星牌钢笔每支2.45元,北京牌墨水每瓶1.20元,三角牌电饭锅每个120元。
播发后问:刚才播放的是什么内容?(商品信息,就是商品的标价)
教师再将上述内容重播一遍,边播放边在磁性黑板上出示商品的标价牌,让学生仔细观察,左右两组标价牌中出现的数,主要不同点是什么?〔左边一组数中没有小圆点,右边一组数中都有一个小圆点)〔图略)
师:左边这一组数67、10、120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都是整数。谁还能举出其它整数的例子?你们知道整数有多少个?
师:右边这组标价牌中出现的0.12、2.45、1.20这三个数,刚才同学们说了,数的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将上述3个小数从标价牌中取出,放在磁性黑板上),像这样,数的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的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新的数,叫小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些有关小数的知识。
这一环节,教师特意设计了“经济电台”播放“商品信息”这一新颖的教学环节。其中出现“经济”“商品”“信息”与目前的市场经济“挂钩”。另外,“商品信息”安排播放两遍。第一遍起着“引起兴趣,集中注意”的作用,第二遍采取”播放一种商品标价,出示相应标牌”,起到调动学生视听感官,综合参与认识活动的作用。商品的标价牌中既有“整数”,又有“小数”,这样,小数的出现就显得十分自然,使学生知道小数确实是日于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整个教学过程清晰、流畅,真可谓别具匠心。
又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是这样进行的;
教师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圆柱体的体积可能等于什么?大部分学生猜测圆柱体的体积可能等于底面积X高。然后给每组同学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加以验证。有的组将圆柱体玻璃容器中的水倒入长方体的容器中,再分别测量出长方体容器中水的长、宽、高,计算出了圆柱体玻璃容器中水的体积。有的组将圆柱体木块浸入长方体容器的水中,通过计算上升水的体积计算出了圆柱体木块的体积。然后让学生比较报告单上圆柱体的底面积、高与体积的关系,使学生确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最后让学生看书自学,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利用手中的学具自己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学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努力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把适合教师讲解的内容尽可能变成适合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素材。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来,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境界。
3.手段新——即重视现代化手段的运用
投影作为一种较为普及的电教手段,具有简单易行、生动形象、图像清晰、色彩艳丽、可静可动、信息量大等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这一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是很有好处的。
例如,直线和射线是小学数学中两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过去只能靠语言的形象描述或借助生活中的现象作比喻式解说,学生总是想象不出直线和射线中“无限长”的含义。为此,教学时我设计了两组抽拉片,屏幕上先出现一个亮点,然后向一端延伸,成为一条亮线。教师慢慢抽拉,亮线越来越长。教师一边抽拉,一边叙述“像这样无止境地抽拉下去,亮线将无止境地延长。”借助这样动态的演示,学生头脑中就会出现”无限长”的图景。讲直线时,教师将双向抽拉片向两个方向抽拉,帮助学生想象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的情景。因为整个演示的过程学生看得清楚,所以教学效果很好。
又如,讲“角的度量”时,过去我用木制量角器在黑板上演示如何画角,由于教具不透明,教师讲解既费时又费力。如果利用投影仪,把量角器和画在胶片上的角通过投影演示,投影仅的透明作用使学生清晰地看到了怎样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使量角器的中心和顶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它的效果是使用木质量角器在黑板上演示无法比拟的。
近年来,多媒体计算机又进人课堂,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说,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推广使用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例如,在全国第三届小学数学教学大奖赛上,江苏的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就两次成功地运用多媒体计算机与助教学。
第一次:用三条不同长度的线段为直径,分别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并把这三个圆同时滚动一周,得到三条线段的长分别就是三个圆的周长。观察:圆的直径越短,它的周长也就越短;圆的直径越长,它的周长就越长。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
第二次:屏幕上出现大小不同的圆,各滚动一周,得到三个圆的周长,再用每个圆的直径分别去度量它的周长。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点。再让学生任选一圆,并在屏幕上加以验证。令听课的老师大饱眼福。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电公教学法手段在传递信息方面的诸多便利,但也决不能排斥或代替其它的教学手段,黑板该用还是要用的,必要的板书还是要写的,电教手段只有用得巧、用到位;才能真正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
二、趣
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以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措施。
1.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兴趣。
导人新课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为此,我经常从教材的特点出发,通过组织有趣的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提出一个激起思维的数学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
例如,在教“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应用题时,巧妙地设计一台复合幻灯片,映出5朵黄花和一行红花,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先遮住,只露出比黄花多的3朵。然后在引导学生看图分析题意后;不急于讲解题方法,鼓励孩子们“猜一猜,红花有几朵?”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回答,教师立即揭开问:“你们看,是这样的吗?”果真是8朵!孩子们的情绪更为高涨。就在此时此刻,老师话锋一转“红花8朵是怎样算出来的呢?”把学生学习的外在兴趣引人内在兴趣;由形象思维逐步转人抽象思维。
又如,2000年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一开始我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明的爷爷今年2月29日过第28个生日,你们猜小明的爷爷今年多少岁?”有的同学从“一年过一个生日”的生活经验出发,顺口答;“28岁”我就问了:“小明的爷爷28岁,那小明的爸爸今年该几岁?有28岁抱孙子的老爷爷吗?”学生们哈哈大笑,一想也是,哪儿有28岁抱孙子的老爷爷,岂不早了点儿。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怎么回事。就在学生充满疑问时,我说;“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学完了‘年、月、日’这节课同学们就明白了。”新课这样导入,何愁引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2.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
学习本身就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学生的自身努力,也需要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的做法是:(l)重视运用教具、学具和电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3)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组织学生相互交流,通过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3.巩固练习时提高学习兴趣。
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心理实验表明:学生经过近30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渡过了最佳时期。此时,学生易疲劳,学习兴趣降低,学困生的表现尤为明显。为了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除了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以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练习形式的设计。低年级经常采用的游戏活动有:小小运动会、数学扑克、争当优秀邮递员、猎捉老鼠、夺红旗、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数学医院、摘苹果、开火车、接力赛等。为了使游戏更有趣味性,教师可制作一些小动物头饰,做游戏时,让学生戴在头上,会使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高年级主要是提出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或创设一种情境。
例如,在讲“认识人民币”时,我设计了一个“小小玩具店”的游戏。教师将5件小动物玩具剪纸贴在黑板上,宣布每件玩具的价钱和购买要求(钱要不多不少),教师做售货员,学生为顾客,进行购买活动。这一游戏,把认识与使用人民币紧密结合起来,购买活动热烈有趣,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了高潮。在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再比如,在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一位老师在课的最后安排了这样一个练习:教师在讲桌上出示两个形状大小都一样的长方体透明玻璃容器,第一次让两名学生分别往里面倒水表示出长方体,学生都往容器里倒满了水。第二次老师又提出谁能很快地倒出一个长方体来,一名学生只是加快了速度,一名学生倒了2/3玻璃容器的水。第三次老师又找了两名学生做这个实验,一名学生是快速地倒,另一名学生只往容器里倒了高约1厘米的水,但他所表示的确实是一个长方体。在这个练习过程中,学生要用刚刚学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解决老师提出的实际问题,老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锻炼和培养,令听课的老师和在座的评委耳目一新。
由此可见,教学不仅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样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积极激发学生的情趣,必然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积极的鼓励,会心的微笑,殷切的期待,教师为学生创造的愉说、和谐的课堂气氛,必然会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条件,有利于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三、活
活——即教学方法灵活、把教材用活、把学生教活。
1.教学方法灵活。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学生都有效的”万能”的教学方法。因此,要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而且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还要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这一整体结构中的一个要素,它和其他要素如教学任务、教材、教学手段、教学对象等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从这些方面综合考虑。从教学任务来看,感知新教材时,以演示法、实验法为主;理解新教材时,以谈话法、讲解法为主;形成技能技巧时,以练习法为主。从教学内容来看,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以演示法、实验法为主;应用题教学,一般以谈话法辅之以讲解法。对不同的新教材,教学方法亦不同,新旧知识联系紧密的可用谈话注、引导发现法等;教学崭新的起始概念,一般用实验法、探究研讨法。从教学对象来看,低年级多用演示法、实验法;中年级多用启发谈话或引导发现法、探究研讨法;高年级可适当用讲解法、自学辅导法。一般来讲,年级越高,教学方法也应该越开放。此外,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视不同班级情况而定。有的班级学生思维相当活跃,可考虑采用引导发现法;有的自我评价能力较强,可以加强独立作业;有的抽象概括能力较为突出,那就可以减少直观手段;有的阅读课本习惯较强,也可适当采用自学辅导法。从教学设备来看,有电化教学设备的学校,就应充分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此外,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所选用的教学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逐步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教学效果最好,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要坚持启发式教学,都要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都要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都要坚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2.把教材用活。
修订版大纲提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也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现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学会灵活地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改革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适当增补、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向现实、有趣和富有挑战性转变。
如,在”第五届全国小学我学优化课堂教学观摩课交流会”上,福建的《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课,所创设的”今天我当家”的生活情境,成功地把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融入“给妈妈买生日礼物——买早餐——买葡萄酒”等各个事件中,通过录像镜头贯穿全课始终,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及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把学生教活。
(1)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能成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的动力。学生具有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固然很重要,但是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更具价值。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敢于和善于揭示自己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积极探求未知的心理需求的具体表现,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品质。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认为好的方法学习数学,对学生来说,这就是创新。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各种思路中,有时确实存在某种方法比较简单,我们在教学中,常采取先发散后集中的策略,所谓集中就是比较各种方法,并说出哪种方法简单,但不能强加于人,要让学生自己比较、选择。如,比较与 的大小,方法一,先通分再比较大小;方法二,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 与 后,再比较;方法三,与同一量比较,>,<,所以 >。显然第二、三种方法要比第一种方法简单,但要让学生自己有这种体验,由他们判断何种方法简单,到底选择第二种方法还是第三种方法,要由学生自己决定。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有时各种方法中不一定存在孰优孰劣。如,甲仓库有货物15吨,乙仓库比甲仓库多,乙仓库有货物多少吨?通常有下面两种解法:方法一,15+15× ;方法二,15×(1+)。当然也可以分步列式解答。一般认为第二种方法比较“好”;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觉得第二种方法好,有的认为第一种方法比较好想,更直接一些,也有的认为用分步列式比较习惯,我们在教学中就不应当让学生用统一的方法解题,而要鼓励和支持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或用自己觉得方便的方法去解题。同样,教材中例题的讲解,教师应该作为一种方法介绍给学生,但决不限制学生只能用这种方法学习。如;口算 35+ 24,教材讲解的方法是 35+20=55,55+4=59,但如果学生根据竖式的表象,马上口算出 59,也应得到鼓励,这恰好反映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能够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体现。
(3)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要重视教学思考方法的有机渗透,注意发展学生的潜能,精心安排好课堂练习,做到练有重点、练有层次,题型多样,针对性强。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对中、差生的帮助,要创造机会让他们多回答一些问题,学生答错了,不应错过机会,要帮助他们学懂,把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答对了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就是说,对学生要有一个正确的评价。缺少评价的教学,是不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的,更谈不上把学生教聪明。
(4)坚持学生主体性意识,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着眼于21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性得到发展,培养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又有独立的人格和创造精神的开拓型人才。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
①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对学生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话语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尤其是后进学生,对他们更要少批评多鼓励,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欲望。
②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
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这样也可以使学生敢于暴露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一些疑难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③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引导学生撑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从小学会学习,这既是未来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必须完成的一项基本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习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切实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实际操作、直观感知、抽象概括、演绎推理、迁移类推、系统整理知识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掌握。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实
实——就是教学中要讲求实效,不走过场,不摆花架子,用足球场上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教学要“到位”,即努力做到教学内容充实,课堂训练扎实,教学目标落实。
1.教学内容充实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
(l)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所谓教学内容的广度。是指知识的范围或知识的量,从信息论的角度说就是一节课传输给学生的信息量。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大,知识点过多,学生难以接受,而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小,知识点过少,则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几个知识点时,往往需要明确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以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或者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影响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例如,一年级教学5的认识,由于学生入学前一般都能按实物点数,就不宜在主题画上用过多的时间练习数数,而应把5的组成和写数字5作为教学的重点。一般地说,数学的基本概念、法则、公式、性质都是教学的重点。确定教材的重点,要以教材本身为依据,研究所教的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价值。在整个知识系统中,关系全局的这部分知识。可定为教材的重点。
所谓难点,就是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有的内容纵横交错,比较复杂;也有的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或者体现了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或者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呈现了较大的坡度,或相互干扰,易混、易错等。这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内容,通常称之为教材的难点。教学难点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来确定。难点有时和重点是一致的。例如,对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既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作为教材的关键,它在攻克难点、突出重点过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功能。一旦处理好教材的关键,与其相关的教学内容就可以迎刃而解。
例如,教学用两位数除,关键是使学生掌握用两位数除两、三位数商一位数的试商方法,至于多位数的可依此类推。又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在于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使学生弄清一个长方体有哪三组相对的面,相对的面有怎样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组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问题,教师抓住了这个关键,定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这里还要提及的一点就是教师在教学时要十分重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问题,要保证教给学生的数学概念、法则、规律是正确的,同时使学生对这些数学概念、法则、规律的理解也是正确的,即不要出现知识性错误。否则,其他方面再好也算不上一节好课。
(3)合理安排教学的顺序。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顺序,一般在教材中已经有所安排。但是教材中设计的教学顺序是最基本的,不可能太细。教学的往往还要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做更细致的安排。例如,一位教师教学面积的概念时,在教材设计的教学顺序的基础上做了以下几点补充:
①教学面积的意义后,补充几个图形,让学生识别哪几个是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②教学比较面积的大小时,先让学生把两个不同的长方形纸重叠起来;当学生感到不好比时,再让学生用小正方形分别去量两个长方形,说明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找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而且知道大多少。
③让两个学生用不是同样大的小正方形量同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得到两个不同的结果,说明必须用统一的正方形去量,从而引出统一的面积单位。由于教师做了以上的补充,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了面积的概念、面积单位的作用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有时一部分知识可能有不同的教学顺序:这时教师就要考虑哪种顺序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哪种顺序更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哪种顺序教学效果更好。
(4)要把数学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讲来源,讲用处,改变过去“掐头去尾只烧中段”的做法。让学生感到生活周围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亲切感、真实感,要靠知识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
(5)教学过程中做到三个“延伸”。
一是由传授知识向传导方法“延伸”。
由传授知识向传导方法延伸,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个延伸,也是课堂教学中应确立的第一个素质教育观——学习观。“延伸”是指在传输知识的过程中,重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它的实质在于变重教为重学,变获得为获取,变被动为主动。
二是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延伸”。
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的延伸,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二个延伸,也是课堂教学中应确立的第二个素质教育观——人文观。实施素质教育,究其本质,是对完整的、健全的人格的追求和培养,即强调教育的人文精神,凸现教育主体的人格特征。对学生的尊重和热爱,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亦即第二个延伸的内涵所在。
三是由传授知识向发展智能“延伸”。
由传授知识向发展智能的延伸,是教学过程的第三个延伸,也是课堂教学中应确立的第三个素质教育观——发展观。发展观是指课堂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既包含着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转化,同时也包含着学生的认知结构向能力结构的转化。而且这种质的转化需要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与学生的主动作用的双向活动中来完成。
2.课堂训练扎实。即体现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做到练有目的,练有重点,练有层次,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并注意反馈及时、准确、高效。
3.教学目标落实。就是一节课下来,看一看自己所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下评定:
(1)在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浓厚,能克服外界的干扰,聚精会神地听讲。
(2)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不是被动地听讲。能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勇于对问题进行探讨,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3)能够较好地掌握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等基础知识,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提高
(4)学生有一定的课堂练习时间,有独立的解答各思考问题的时间,而且学生练习的正确率都很高。
(5)不仅学到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探索、创新精神得到了发展,也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儿童的个性也得到了发展。
1.语言美。教师的工作主要依靠语言的表述进行交流,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但是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就不只是为了交流思想,更重要的作用是为了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时甚至比专业知识还重要。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做到:
(1)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2)注意语言的逻辑性和系统性。(3)注意语言的启发性和教育世。(4)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和示范性。
总之,语言的表达力是教师的重要基本功,要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磨练。课前要结合教学内容:认真思考与组织好课堂教学语言,课后要及时小结语言运用的成功与不足。应该意识到每一节课都是一次语言表达能力的实际锻炼。只要有意识地加强语言的修养,并注意向其他教师学习运用语言的艺术;日久天长,定会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2.教风美。教学中注意把和谐的师生关系带进课堂,课堂教学中积极提倡;答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补充;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课堂上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能解决各类问题,特别是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让学生从小受到在不同条件下运用不同方法去解决不同问题的训练,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主体精神的培养。教学中能够欣赏学生,能够适时地鼓励学生。能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培养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创设成功或失败的情感体验的氛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教态自然大方,和蔼可亲。
3.板书美。板书是一种书面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书写的文字、符号,画出的几何形体、简笔示意图,以及配合教学的需要粘贴的纸条、挂图等都属于板书。它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教师的口头语言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成功的板书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的实际情况精心构思出来的。有的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犹如一份微型教案;有的眉目清楚,展示概念、法则、公式、定律、性质的形成与推导过程,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记忆;有的画龙点睛,揭示规律,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板书要注意;(l)注意板书内容的整体性。(2)注意板书内容的概括性。(3)注意板书内容的条理性。(4)注意板书内容的直观性。(5)注意板书内容的计划性。
总之,板书的表现力也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把板书的设计与课堂的实践视为有机的整体。一节成功的数学课,肯定会有一个精心设计的板书,它是完美的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五、美
1.语言美。教师的工作主要依靠语言的表述进行交流,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但是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就不只是为了交流思想,更重要的作用是为了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时甚至比专业知识还重要。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做到:
(1)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2)注意语言的逻辑性和系统性。(3)注意语言的启发性和教育世。(4)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和示范性。
总之,语言的表达力是教师的重要基本功,要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磨练。课前要结合教学内容:认真思考与组织好课堂教学语言,课后要及时小结语言运用的成功与不足。应该意识到每一节课都是一次语言表达能力的实际锻炼。只要有意识地加强语言的修养,并注意向其他教师学习运用语言的艺术;日久天长,定会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2.教风美。教学中注意把和谐的师生关系带进课堂,课堂教学中积极提倡;答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补充;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课堂上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能解决各类问题,特别是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让学生从小受到在不同条件下运用不同方法去解决不同问题的训练,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主体精神的培养。教学中能够欣赏学生,能够适时地鼓励学生。能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培养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创设成功或失败的情感体验的氛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教态自然大方,和蔼可亲。
3.板书美。板书是一种书面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书写的文字、符号,画出的几何形体、简笔示意图,以及配合教学的需要粘贴的纸条、挂图等都属于板书。它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教师的口头语言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成功的板书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的实际情况精心构思出来的。有的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犹如一份微型教案;有的眉目清楚,展示概念、法则、公式、定律、性质的形成与推导过程,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记忆;有的画龙点睛,揭示规律,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板书要注意;(l)注意板书内容的整体性。(2)注意板书内容的概括性。(3)注意板书内容的条理性。(4)注意板书内容的直观性。(5)注意板书内容的计划性。
总之,板书的表现力也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把板书的设计与课堂的实践视为有机的整体。一节成功的数学课,肯定会有一个精心设计的板书,它是完美的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第五篇:怎样才能上好一节数学公开课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数学公开课
每当我自己讲公开课或者听别人讲公开课时,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上好一节数学公开课呢?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从中悟出了几点粗浅的体会.我认为一节成功的数学公开课应该具备“新”“趣”“活”“实”“美”的特点,即:
新:理念新、思路新、手段新
趣:引发兴趣、保持兴趣、提高兴趣
活:教法灵活、教材用活、学生学活
实:内容充实、训练扎实、目标落实
美:语言美、教风美、板书美
一、新
新——就是不步人后尘,不因循守旧,不照搬别人的教案,努力把课讲出新意来,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念新——即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
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行为。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端正教育教学思想,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新的质量观、教育观和学生观。教育观念的更新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学生的观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第一条就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具体来讲就是:
(1)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习数学。虽然学生的智力水平、经验背景和学习习惯存在差异,但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儿童,都可以学习大纲规定的数学内容,都有条件按教学要求学好数学。
(2)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当承认学生的差异,并向不同的学生提出有差别的学习要求,而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按同一个水平发展,学习完全一样的数学知识和达到同样程度的数学水平。
(3)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教学需要按一定的进度完成,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按同样的速度完成所学的内容。可以允许一部分学生用较快的速度学习,也允许一些学生用较长一点的时间达到相应的要求。
(4)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认识和理解数学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法理解数学问题,同时,教师也应当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和解决问题。有的方法从成人的角度看是好的,而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方法加以比较,但不应把某一种方法强加给学生作为必须使用的方法。
二是关于教学的观念。
为了使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应当提倡以下一些关于教学的观念。
(l)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一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学具获得关于客体的表象,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要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学生可以亲自进行实验,体验成功和失败。
(2)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社交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想要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讨论和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是最恰当的选择。如果教师希望帮助学生形成更独立的更有责任心的学习方式,小组讨论的策略也是帮助教师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选择之一。在设计教学计划和组织课堂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学;养成与别人合作与交流的习惯。教师要在交流和研讨中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讲变为主动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
(3)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决定了小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调整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就小学数学课 2 堂教学而言,反思的内容主要有: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思等。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是关于教师作用的观念。
教师要用自己对课程与教学的专业理解。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成为课程与教学的决策者。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并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可以创设有趣的情境以刺激学生的动机,教师也可以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考。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成为“居高临下”的指导者,而应成为一个“平等的”参与者;教师也不应成为正确与错误的“最高裁定者”,而应成为一个鼓励者和有益的启发者。
2.思路新——即构思新颖,实用高效的教学思路
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0分钟,同样的教师,由于教学设计思路不同,课堂教学效果却大不相同。
如,在首届全国小学数学大奖赛上,安徽的特级教师张建新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设计了非常新颖的导入环节。
上课后,教师播放录音,模拟电台播放商品信息。XX市经济广播电台,现在播送商品信息:熊猫M10型收录机,每台67元,防雨书包每个10元,2H铅笔每支0.12元,金星牌钢笔每支2.45元,北京牌墨水每瓶1.20元,三角牌电饭锅每个120元。
播发后问:刚才播放的是什么内容?(商品信息,就是商品的标价)
教师再将上述内容重播一遍,边播放边在磁性黑板上出示商品的标价牌,让学生仔细观察,左右两组标价牌中出现的数,主要不同点是什么?〔左边一组数中没有小圆点,右边一组数中都有一个小圆点)〔图略)
师:左边这一组数67、10、120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都是整数。谁还能举出其它整数的例子?你们知道整数有多少个?
师:右边这组标价牌中出现的0.12、2.45、1.20这三个数,刚才同学们说了,数的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将上述3个小数从标价牌中取出,放在磁性黑板上),像这样,数的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的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新的数,叫小 3 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些有关小数的知识。
这一环节,教师特意设计了“经济电台”播放“商品信息”这一新颖的教学环节。其中出现“经济”“商品”“信息”与目前的市场经济“挂钩”。另外,“商品信息”安排播放两遍。第一遍起着“引起兴趣,集中注意”的作用,第二遍采取“播放一种商品标价,出示相应标牌”,起到调动学生视听感官,综合参与认识活动的作用。商品的标价牌中既有“整数”,又有“小数”,这样,小数的出现就显得十分自然,使学生知道小数确实是日于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整个教学过程清晰、流畅,真可谓别具匠心。
又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是这样进行的;
教师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圆柱体的体积可能等于什么?大部分学生猜测圆柱体的体积可能等于底面积X高。然后给每组同学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加以验证。有的组将圆柱体玻璃容器中的水倒入长方体的容器中,再分别测量出长方体容器中水的长、宽、高,计算出了圆柱体玻璃容器中水的体积。有的组将圆柱体木块浸入长方体容器的水中,通过计算上升水的体积计算出了圆柱体木块的体积。然后让学生比较报告单上圆柱体的底面积、高与体积的关系,使学生确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最后让学生看书自学,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利用手中的学具自己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学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努力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把适合教师讲解的内容尽可能变成适合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素材。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来,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境界。
3.手段新——即重视现代化手段的运用
投影作为一种较为普及的电教手段,具有简单易行、生动形象、图像清晰、色彩艳丽、可静可动、信息量大等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这一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是很有好处的。
例如,直线和射线是小学数学中两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过去只能靠语言的形象描述或借助生活中的现象作比喻式解说,学生总是想象不出直线 4 和射线中“无限长”的含义。为此,教学时我设计了两组抽拉片,屏幕上先出现一个亮点,然后向一端延伸,成为一条亮线。教师慢慢抽拉,亮线越来越长。教师一边抽拉,一边叙述“像这样无止境地抽拉下去,亮线将无止境地延长。”借助这样动态的演示,学生头脑中就会出现“无限长”的图景。讲直线时,教师将双向抽拉片向两个方向抽拉,帮助学生想象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的情景。因为整个演示的过程学生看得清楚,所以教学效果很好。
又如,讲“角的度量”时,过去我用木制量角器在黑板上演示如何画角,由于教具不透明,教师讲解既费时又费力。如果利用投影仪,把量角器和画在胶片上的角通过投影演示,投影仅的透明作用使学生清晰地看到了怎样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使量角器的中心和顶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它的效果是使用木质量角器在黑板上演示无法比拟的。
近年来,多媒体计算机又进人课堂,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说,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推广使用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例如,在全国第三届小学数学教学大奖赛上,江苏的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就两次成功地运用多媒体计算机与助教学。
第一次:用三条不同长度的线段为直径,分别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并把这三个圆同时滚动一周,得到三条线段的长分别就是三个圆的周长。观察:圆的直径越短,它的周长也就越短;圆的直径越长,它的周长就越长。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
第二次:屏幕上出现大小不同的圆,各滚动一周,得到三个圆的周长,再用每个圆的直径分别去度量它的周长。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点。再让学生任选一圆,并在屏幕上加以验证。令听课的老师大饱眼福。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电公教学法手段在传递信息方面的诸多便利,但也决不能排斥或代替其它的教学手段,黑板该用还是要用的,必要的板书还是要写的,电教手段只有用得巧、用到位;才能真正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
二、趣
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以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措施。
1.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兴趣。
导人新课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为此,我经常从教材的特点出发,通过组织有趣的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提出一个激起思维的数学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
例如,在教“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应用题时,巧妙地设计一台复合幻灯片,映出5朵黄花和一行红花,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先遮住,只露出比黄花多的3朵。然后在引导学生看图分析题意后;不急于讲解题方法,鼓励孩子们“猜一猜,红花有几朵?”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回答,教师立即揭开问:“你们看,是这样的吗?”果真是8朵!孩子们的情绪更为高涨。就在此时此刻,老师话锋一转“红花8朵是怎样算出来的呢?”把学生学习的外在兴趣引人内在兴趣;由形象思维逐步转人抽象思维。
又如,2000年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一开始我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明的爷爷今年2月29日过第28个生日,你们猜小明的爷爷今年多少岁?”有的同学从“一年过一个生日”的生活经验出发,顺口答;“28岁”我就问了:“小明的爷爷28岁,那小明的爸爸今年该几岁?有28岁抱孙子的老爷爷吗?”学生们哈哈大笑,一想也是,哪儿有28岁抱孙子的老爷爷,岂不早了点儿。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怎么回事。就在学生充满疑问时,我说;“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学完了'年、月、日'这节课同学们就明白了。”新课这样导入,何愁引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2.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
学习本身就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学生的自身努力,也需要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的做法是:(l)重视运用教具、学具和电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 6 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3)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组织学生相互交流,通过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3.巩固练习时提高学习兴趣。
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心理实验表明:学生经过近30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渡过了最佳时期。此时,学生易疲劳,学习兴趣降低,学困生的表现尤为明显。为了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除了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以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练习形式的设计。低年级经常采用的游戏活动有:小小运动会、数学扑克、争当优秀邮递员、猎捉老鼠、夺红旗、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数学医院、摘苹果、开火车、接力赛等。为了使游戏更有趣味性,教师可制作一些小动物头饰,做游戏时,让学生戴在头上,会使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高年级主要是提出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或创设一种情境。
例如,在讲“认识人民币”时,我设计了一个“小小玩具店”的游戏。教师将5件小动物玩具剪纸贴在黑板上,宣布每件玩具的价钱和购买要求(钱要不多不少),教师做售货员,学生为顾客,进行购买活动。这一游戏,把认识与使用人民币紧密结合起来,购买活动热烈有趣,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了高潮。在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再比如,在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一位老师在课的最后安排了这样一个练习:教师在讲桌上出示两个形状大小都一样的长方体透明玻璃容器,第一次让两名学生分别往里面倒水表示出长方体,学生都往容器里倒满了水。第二次老师又提出谁能很快地倒出一个长方体来,一名学生只是加快了速度,一名学生倒了2/3玻璃容器的水。第三次老师又找了两名学生做这个实验,一名学生是快速地倒,另一名学生只往容器里倒了高约1厘米的水,但他所表示的确实是一个长方体。在这个练习过程中,学生要用刚刚学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解决老师提出的实际问题,老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锻炼和培养,令听课的老师和在座的评委耳目一新。
由此可见,教学不仅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样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积极激发学生的情趣,必然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积极的鼓励,会心的微笑,殷切的期待,教师为学生创造的愉说、和谐的课堂气氛,必然会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条件,有利于健康的心理素质的 7 培养。
三、活
活——即教学方法灵活、把教材用活、把学生教活。
1.教学方法灵活。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学生都有效的“万能”的教学方法。因此,要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而且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还要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这一整体结构中的一个要素,它和其他要素如教学任务、教材、教学手段、教学对象等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从这些方面综合考虑。从教学任务来看,感知新教材时,以演示法、实验法为主;理解新教材时,以谈话法、讲解法为主;形成技能技巧时,以练习法为主。从教学内容来看,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以演示法、实验法为主;应用题教学,一般以谈话法辅之以讲解法。对不同的新教材,教学方法亦不同,新旧知识联系紧密的可用谈话注、引导发现法等;教学崭新的起始概念,一般用实验法、探究研讨法。从教学对象来看,低年级多用演示法、实验法;中年级多用启发谈话或引导发现法、探究研讨法;高年级可适当用讲解法、自学辅导法。一般来讲,年级越高,教学方法也应该越开放。此外,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视不同班级情况而定。有的班级学生思维相当活跃,可考虑采用引导发现法;有的自我评价能力较强,可以加强独立作业;有的抽象概括能力较为突出,那就可以减少直观手段;有的阅读课本习惯较强,也可适当采用自学辅导法。从教学设备来看,有电化教学设备的学校,就应充分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此外,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所选用的教学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逐步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教学效果最好,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要坚持启发式教学,都要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都要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都要坚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2.把教材用活。修订版大纲提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 8 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也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现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学会灵活地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改革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适当增补、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向现实、有趣和富有挑战性转变。
如,在“第五届全国小学我学优化课堂教学观摩课交流会”上,福建的《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课,所创设的“今天我当家”的生活情境,成功地把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融入“给妈妈买生日礼物——买早餐——买葡萄酒”等各个事件中,通过录像镜头贯穿全课始终,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及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把学生教活。
(1)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能成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的动力。学生具有运檬е度ソ饩鑫侍獾哪芰倘缓苤匾翘岢鲆桓鑫侍馔冉饩鲆桓鑫侍飧幸庖濉⒏呒壑怠Q芄惶岢鑫侍猓歉矣诤蜕朴诮沂咀约喝现系拿苡氤逋唬角笪粗男睦硇枨蟮木咛灞硐郑且恢帜涯芸晒蟮难捌分省?/P>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认为好的方法学习数学,对学生来说,这就是创新。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各种思路中,有时确实存在某种方法比较简单,我们在教学中,常采取先发散后集中的策略,所谓集中就是比较各种方法,并说出哪种方法简单,但不能强加于人,要让学生自己比较、选择。如,比较 与 的大小,方法一,先通分再比较大小;方法二,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 与 后,再比较;方法三,与同一量比较,>,<,所以 >。显然第二、三种方法要比第一种方法简单,但要让学生自己有这种体验,由他们判断何种方法简单,到底选择第二种方法还是第三种方法,要由学生自己决定。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有时各种方法中不 9 一定存在孰优孰劣。如,甲仓库有货物15吨,乙仓库比甲仓库多,乙仓库有货物多少吨?通常有下面两种解法:方法一,15+15× ;方法二,15×(1+)。当然也可以分步列式解答。一般认为第二种方法比较“好”;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觉得第二种方法好,有的认为第一种方法比较好想,更直接一些,也有的认为用分步列式比较习惯,我们在教学中就不应当让学生用统一的方法解题,而要鼓励和支持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或用自己觉得方便的方法去解题。同样,教材中例题的讲解,教师应该作为一种方法介绍给学生,但决不限制学生只能用这种方法学习。如;口算 35+ 24,教材讲解的方法是 35+20=55,55+4=59,但如果学生根据竖式的表象,马上口算出 59,也应得到鼓励,这恰好反映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能够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体现。
(3)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要重视教学思考方法的有机渗透,注意发展学生的潜能,精心安排好课堂练习,做到练有重点、练有层次,题型多样,针对性强。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对中、差生的帮助,要创造机会让他们多回答一些问题,学生答错了,不应错过机会,要帮助他们学懂,把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答对了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就是说,对学生要有一个正确的评价。缺少评价的教学,是不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的,更谈不上把学生教聪明。
(4)坚持学生主体性意识,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着眼于21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性得到发展,培养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又有独立的人格和创造精神的开拓型人才。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
①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对学生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话语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尤其是后进学生,对他们更要少批评多鼓励,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欲望。
②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
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 10 们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这样也可以使学生敢于暴露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一些疑难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③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引导学生撑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从小学会学习,这既是未来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必须完成的一项基本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习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切实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实际操作、直观感知、抽象概括、演绎推理、迁移类推、系统整理知识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掌握。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实
实——就是教学中要讲求实效,不走过场,不摆花架子,用足球场上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教学要“到位”,即努力做到教学内容充实,课堂训练扎实,教学目标落实。
1.教学内容充实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
(l)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所谓教学内容的广度。是指知识的范围或知识的量,从信息论的角度说就是一节课传输给学生的信息量。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大,知识点过多,学生难以接受,而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小,知识点过少,则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几个知识点时,往往需要明确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以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或者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影响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例如,一年级教学5的认识,由于学生入学前一般都能按实物点数,就不宜在主题画上用过多的时间练习数数,而应把5的组成和写数字5作为教学的重点。一般地说,数学的基本概念、法则、公式、性质都是教学的重点。确定教材的重点,要以教材本身为依据,研究所教的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价值。在整个知识系统中,关系全局的这部分知识。可定为教材的重点。
所谓难点,就是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有的内容纵横交错,比较复杂;也有的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或者体现了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或者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呈现了较大的坡度,或相互干扰,易混、易错等。这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内容,通 11 常称之为教材的难点。教学难点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来确定。难点有时和重点是一致的。例如,对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既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作为教材的关键,它在攻克难点、突出重点过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功能。一旦处理好教材的关键,与其相关的教学内容就可以迎刃而解。
例如,教学用两位数除,关键是使学生掌握用两位数除两、三位数商一位数的试商方法,至于多位数的可依此类推。又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在于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使学生弄清一个长方体有哪三组相对的面,相对的面有怎样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组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问题,教师抓住了这个关键,定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这里还要提及的一点就是教师在教学时要十分重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问题,要保证教给学生的数学概念、法则、规律是正确的,同时使学生对这些数学概念、法则、规律的理解也是正确的,即不要出现知识性错误。否则,其他方面再好也算不上一节好课。
(3)合理安排教学的顺序。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顺序,一般在教材中已经有所安排。但是教材中设计的教学顺序是最基本的,不可能太细。教学的往往还要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做更细致的安排。例如,一位教师教学面积的概念时,在教材设计的教学顺序的基础上做了以下几点补充:
①教学面积的意义后,补充几个图形,让学生识别哪几个是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②教学比较面积的大小时,先让学生把两个不同的长方形纸重叠起来;当学生感到不好比时,再让学生用小正方形分别去量两个长方形,说明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找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而且知道大多少。
③让两个学生用不是同样大的小正方形量同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得到两个不同的结果,说明必须用统一的正方形去量,从而引出统一的面积单位。由于教师做了以上的补充,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了面积的概念、面积单位的作用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有时一部分知识可能有不同的教学顺序:这时教师就要考虑哪种顺序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哪种顺序更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哪种顺序教学效果更好。
(4)要把数学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讲来源,讲用处,改变过去“掐头去尾只烧中段”的做法。让学生感到生活周围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亲切感、12 真实感,要靠知识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
(5)教学过程中做到三个“延伸”。
一是由传授知识向传导方法“延伸”。
由传授知识向传导方法延伸,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个延伸,也是课堂教学中应确立的第一个素质教育观——学习观。“延伸”是指在传输知识的过程中,重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它的实质在于变重教为重学,变获得为获取,变被动为主动。
二是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延伸”。
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的延伸,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二个延伸,也是课堂教学中应确立的第二个素质教育观——人文观。实施素质教育,究其本质,是对完整的、健全的人格的追求和培养,即强调教育的人文精神,凸现教育主体的人格特征。对学生的尊重和热爱,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亦即第二个延伸的内涵所在。
三是由传授知识向发展智能“延伸”。
由传授知识向发展智能的延伸,是教学过程的第三个延伸,也是课堂教学中应确立的第三个素质教育观——发展观。发展观是指课堂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既包含着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转化,同时也包含着学生的认知结构向能力结构的转化。而且这种质的转化需要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与学生的主动作用的双向活动中来完成。
2.课堂训练扎实。即体现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做到练有目的,练有重点,练有层次,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并注意反馈及时、准确、高效。
3.教学目标落实。就是一节课下来,看一看自己所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下评定:
(1)在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浓厚,能克服外界的干扰,聚精会神地听讲。
(2)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不是被动地听讲。能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勇于对问题进行探讨,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3)能够较好地掌握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等基础知识,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提高
(4)学生有一定的课堂练习时间,有独立的解答各思考问题的时间,而且学生练习的正确率都很高。
(5)不仅学到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探索、创新精 13 神得到了发展,也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儿童的个性也得到了发展。
五、美
1.语言美。教师的工作主要依靠语言的表述进行交流,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但是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就不只是为了交流思想,更重要的作用是为了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时甚至比专业知识还重要。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做到:
(1)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2)注意语言的逻辑性和系统性。(3)注意语言的启发性和教育世。(4)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和示范性。
总之,语言的表达力是教师的重要基本功,要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磨练。课前要结合教学内容:认真思考与组织好课堂教学语言,课后要及时小结语言运用的成功与不足。应该意识到每一节课都是一次语言表达能力的实际锻炼。只要有意识地加强语言的修养,并注意向其他教师学习运用语言的艺术;日久天长,定会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2.教风美。教学中注意把和谐的师生关系带进课堂,课堂教学中积极提倡;答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补充;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课堂上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能解决各类问题,特别是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让学生从小受到在不同条件下运用不同方法去解决不同问题的训练,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主体精神的培养。教学中能够欣赏学生,能够适时地鼓励学生。能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培养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创设成功或失败的情感体验的氛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教态自然大方,和蔼可亲。
3.板书美。板书是一种书面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书写的文字、符号,画出的几何形体、简笔示意图,以及配合教学的需要粘贴的纸条、挂图等都属于板书。它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教师的口头语言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成功的板书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的实际情况精心构思出来的。有的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犹如一份微型教案;有的眉目清楚,展示概念、法则、公式、定律、性质的形成与推导过程,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记忆;有的画龙点睛,揭示规律,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 14 刻的印象。板书要注意;(l)注意板书内容的整体性。(2)注意板书内容的概括性。(3)注意板书内容的条理性。(4)注意板书内容的直观性。(5)注意板书内容的计划性。总之,板书的表现力也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把板书的设计与课堂的实践视为有机的整体。一节成功的数学课,肯定会有一个精心设计的板书,它是完美的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