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上好一节科学课
如何上好一节科学课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甘金福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
依据单元制定;
依据学生认知基础制定;
依据客观条件制定;
二、重视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求真 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三、重视学生想象和求异思维的培养
教材和教学对学生想象和求异思维培养极度忽视;
四、组织好数据的搜集活动
保证观察实验材料的建构性;
培养严肃认真的品质;
避免只顾一点,不及其余;
五、优化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一种常见形式; 小组成员之间异质;
小组与小组之间为同质;
组内成员角色自由商定;
六;组织好表达与交流
表达和交流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一项重要活动;
表达和交流活动的开展取决于教学环境的安全和宽松; 善于倾听、敢于质疑是表达和交流活动开展的前提;
七、建立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念
鼓励学生对通过学习建立的认识不断提出质疑;
八、组织实施好课外的观察实践体验活动
课外的观察实践活动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的组织和引领是关键;
第二篇:怎样上好一节科学课-讲话稿
太和五小 卞洁华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涵盖了科学观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新课标理念下,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转变观念,改变教法,创设恰当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认真观察、实践、探究的环境中学习科学。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鼓励学生课外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呢?其实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我也只是一边摸索着一边实践着。在科学课教学中做了如下几点尝试,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直接动力,尤其是科学课更要注意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并且学生从探究中得到的知识要比老师直接传授地记得更牢。学生自己获得的成功,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更浓的兴趣。
因为趣味性浓是科学课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但是在教学中有些内容并不便于直观讲解,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就需要老师借助实验器材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演示实验,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运用直
观教具,演示给全体学生的实验,使学生受到教育,提高科学教学的实效性,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探究的兴趣和潜在能力。
比如:我在上六年级科学下册《各种各样的能量》一课,引入新课时,我出示一盏充电小台灯通过控制它亮与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又比如,我前几天上的《油菜花开了》在解剖一朵油菜花时,我提前录了一个解剖视频,学生在观察探究的基础上观看视频,老师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学生一看就简单明了,方便易懂,学生以后可以举一反三解剖其他的花。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不会觉得科学太难,而产生畏难情绪,激发对科学的热爱。
说简单些,科学就是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光发现不解决,永远不会有成就。例如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他家院子里有一块巨大的石头,他感到很奇怪,就分别问老师,老师说也许是天上掉下来的,但他想这么大的石头要是从天上掉下来,地上一定会砸出一个大坑,而石头并没有卧进土里。他又去问爸爸,也没有得出答案。就因为这个大石头的问题一直困惑着他,也一直影响着他。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他终于弄明白了,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经过进一步的考察,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冰川活动的遗迹。他的这一研究成果,震惊了全世界。
而他的老师和爸爸小时候也许想过这块巨石的由来,也去问过老师和长辈,但没有答案,就不了了之了。还有牛顿被苹果砸到发现了“地球的万有引力”,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人被东西砸过,但几个人会像牛顿那样追问为什么呢?
所以我们不仅仅是上科学课,更是要培养学生的这种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为什么我们中国这个泱泱大国人才这么多,但影响世界的科技人物却很少呢?我国获得诺贝尔奖的只有文学奖莫言,还有药学家屠呦呦。
我常常想假如古代也评诺奖的话,我们智慧的古代人不知道要得多少诺奖。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在社会,我国影响世界的科学人才这么少,我想这不仅仅是教育问题,更是国家的用人制度,很多人才流失国外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但国家发现了这个问题就积极来解决这个问题,重视教育的公平和均衡发展问题。这个教育上的重担也应该放在我们的肩膀上。相信在不就的将来,我们一定会培养出一个又一个影响全世界的中国人。
二、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课的主阵地仍是课堂教学。合理、灵活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更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科学课的教学方法很多,但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学活动中认识活动的特点进行分类。科学课中主要有观察、实验、考
相应地就有指导学生认识这些活动的教学方法,而科学课教学活动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每一节的认识活动都有明显的阶段性,每一节课的学习都要经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过程,所以要根据每一节中认识实践活动的阶段来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以获取知识的结果。否则就会干扰甚至破坏认识过程。
在教《认识液体》这一课时,我先出示四种液体:水、牛奶、油、蜂蜜。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摸一摸:你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吗?学生摸过之后议论纷纷并说出了自己的猜测。我又启发:说一说你猜测的依据是什么呢?学生们汇报的方法可真多: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接着,让学生分组试验,自己去得出结论。在这个教学环节,我先让学生大胆去猜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大胆去猜想、假设的学习探索精神。让学生想办法去研究,让他们知道科学研究不是盲目的,而是要讲方法的,又让学生动手去实践、去总结,培养学生学习研究科学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电教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应运而生,多媒体也走进了农村小学的课堂,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已尝到了甜头,特别是在自然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效果更佳。它能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形的画面,通过媒体使形、色、美、光、静、动有机融合,更快、更准确、更形象地传递教学信息,使潜藏的形象显现出来,变得更生
成理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指出: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我们可以应用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网络等,它们可以为学生提供许多无法亲身体验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教学《植物怎样传播种子》的教学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应用动画的形式,生动有趣地向学生展示了植物传播种子的不同方式。孩子们看得又认真又高兴!他们觉得太有意思了,同时也理解掌握了知识。现代化教学手段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见识,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综上所述,只是本人在科学教学中一点点的心得。
第三篇:怎样上好一节小学科学课
怎样上好一节小学科学课
一是以游戏、竞赛为主线组织教学环节,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是纸盘。你们瞧,它从愁眉苦脸的表情,现在变成什么表情了?瞧,发生什么变化了?——一经过打扮变成像框了!” “今天咱们就来一起变魔术好吗?看看谁能成为最棒的魔术家。”这样的导课,一下就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接下来,整节课以“变魔术”组合想象为活动主线,串起一个又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竞赛环节:“看谁想得快”“考考你的眼力”“看看谁更有想象力”,最后是大家一起动手实践,完成自己的创意制作。游戏、比赛对低年级儿童最有吸引力,再加上老师的激励策略,整节课就可以上得轻松活跃,孩子们真正感受到美术的神奇魅力,感受到艺术制作的有趣好玩。
二是以激励措施进行学习发现和创新。“看谁想得快”“看谁想得妙”,这是正面使用“激将法”。“要有神奇的魔力,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你们有吗?”这是“反激法”,“激将法”的另一种类型。“很不错”“反应真快”“瞧这位同学的海盗船,多有想法呀”,这是及时的肯定鼓励。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奖给一多老师制作的吸管小花,这是物质奖励。种种措施成为有效的催化剂,不断强化学生的兴致,有效地推动了学习进程。
三是精心提炼教学语言。“小剪刀,很锋利,用的时候要注意”,这是在用儿歌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这样的教学语言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孩子们喜欢,比机械刻板的说教当然要好得多。
此外,这节课还渗透了浓郁的“绿色”理念。整节课用的制作材料都是一次性的纸杯、纸盘、易拉罐、塑料吸管等废品,经过师生的巧手制作,腐朽化神奇,巧妙地渗透了环保教育。连颁发的“魔力奖”奖章都是老师自己用塑料吸管制成的,老师的用心,相信学生在制作时能感受到。在学生制作前,发给学生一个塑料袋,把剪下的边角料放进袋里,既保持了教室里的清洁,更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培养。
这一节科学课以神奇魅力,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为主阵地,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感到真的很有意思,真的很有趣,体现玩中学习的乐趣。孩子们也能从课中尽情享受到美术带给它们的乐趣与神奇的创造。
第四篇:“如何上好一节科学课”培训心得(范文模版)
“如何上好一节科学课”培训心得体会
六枝特区塔山小学 余小也
2017年6月18日我很荣幸的参加了六盘水市教育局主办,六枝特区教育局承办“如何上好一节科学课”研讨交流暨现场指导培训活动,在这2天的培训活动中收获很多,受益匪浅。回首刘启明、伍斌等几位专家培训的足迹,发现自己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洗礼,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得到了升华,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获得了新感悟,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角度,许多疑问得到了启发解决„„
作为一位科学老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更应当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使我对心目中的理想课堂又有了新的认识,激发了我以后学习的动力。
在这次科学学科课程培训过程中经授课专家形象而又深入的解析,让我对科学课的特点、理念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更深入的认识,授课专家丰富的知识经验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曾经在教学中的困惑、迷茫得到了解决。
通过培训使我感受到对科学研究的理解是渐进的,需要我们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具有科学意义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才能逐渐获得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树立敢想、敢说、敢做的“三敢”精神。
一、要树立“三敢”的意识
“敢想”是要求学生敢于推测、敢于设计、敢于怀疑、敢于想象。“敢说”是要求学生敢于探究、敢于实践、敢于示众、敢于创造。这里突出的一个“敢”字,因为只有“敢”才有可能创新。我认为学生在上课前敢想、敢问,提出的问题最多,上课后提的问题就越来越少,甚至不问或不敢问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专家们分析: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慢慢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教师所扮演的“权威”角色使学生逐渐习惯于“认真听讲”了!这种状况,决不是素质教育所期望的,更不是创新教育所期望的,必须彻底予以改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必须竭尽全力帮助学生树立“三敢意识。
二、要营造发展“三敢”的环境
学习需要宽松、民主的环境,这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堂科学课,要使学生活跃在宽松、民主的环境里,使他们有“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与“权威”角色决裂,像学生一样参与他们学习的全过程。(2)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3)保障学生自行探究的时间。
(4)倾听、观察并鼓励,决不轻视任何一个学生。
(5)因材施教、合理安排,能根据学生活动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用心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学生们无拘无束,大胆发言。如果把每个学生的创新精神比作种子的话,那么这样宽松的环境便是它们破土而出的条件。
三、要给予表现“三敢”的机会
只要教师鼓励学生或推测、或设计、或怀疑、或想象、或发问、或辩论,进而引导他们去探究、去发现,他们一定能在探究、研讨中恍然大悟,从而实现或表达、或举例、或示众的愿望。
四、要突出落实“三敢”的环节
例如教《体积变化之谜》,让学生了解“热胀冷缩”现象后,学生通过分组合作,把课堂时间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气体、液体、固体进行实验,去探究物体的体积变化之谜。实验中,学生参与度高,不时的在研究表上记录着实验项目、步骤、现象和所得出的结论,课堂气氛活跃。最后,在小组汇报实验结论时,伍斌老师通过多媒体图片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一些“热胀冷缩”现象,将课堂教学拓展延伸到了日常生活。在老师指导和鼓励下,开放教学、让学生大胆探究,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又能使他们主动获取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培训之后我将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思想意识上树立较强的终身学习意识和科研意识,要奋发图强,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研究,不断完善自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终将要把握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强调从问题入手。科学课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强调课堂教学要从问题入手,让学生对问题的结果进行猜想,假设,探究等等,这就是自然课与科学课最重要的区别之一。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从问题入手,使学生带着渴望知识的愿望去学习。在课堂中,学生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中间要经过一大段过程,没有过程和方法,解决问题也是一句空话。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教会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他从提出问题,经过一系列的探究过程,运用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最后把问题解决了,才是科学教育的全过程。在经历过程和运用方法的研究过程中,学生必然会获得相关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发展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都是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实现、要达到的目标。
2、课堂教学以科学探究为主。《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意味着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策略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研”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我相信,只要长期坚持这样做下去,有一天,我们也能成长为“专家型”教师。今后,我会一如既往,精心研究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使自己真正起到一个科学教师的科技引领作用。为科学课美好的明天继续加油。
第五篇: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推荐)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摘要】: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问题。《科学》强调从观察入手,到对自然事物能做出某中解释,以得出结论为此。科学靠教师讲书本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知识结论,绝不是科学教育。
【关键词】:科学教育 合作探究 指导 探究过程
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一个问题——科学。科学无处不在,无时不用。新课标下的科学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努力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亲近科学,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从而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小学科学教材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科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的。而我们许多科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更新,上课枯燥乏味,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去探求、去发展了。
如何上好科学课?怎样教学生爱科学,用科学呢?这些问题是很多科学老师正在讨论的话题。下面我就自己的科学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联系生活,学习科学
科学来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获得简单、直接的经验。因此,在学习《土壤与生命》新课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土壤,看看有哪几种不同的土壤,让学生用牙膏盒、墨水盒、塑料袋等收集不同的土壤。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不同的土壤,使学生知道这些土壤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通过课前观察、收集,课内动脑、动手,也就渐渐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理解科学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自主、合作、探究是时代赋予科学教学活动的要求。但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所以,在探究活动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我们教师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和程度。如果在指导的时候介入过早,引导过多,就可能阻挡了学生自主发现的机会;如果不敢指导或过晚的指导则可能使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的状态,就会消弱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如在学习《固体和液体》时,我放手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叫学生收集生活中体积不算大的固体来学校,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物体先展开自主学习,即看一看、想一想、量一量、比一比、猜一猜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哪些物体会浮上来?哪些东西放入水中会迅速溶解?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让学生在操作中验证自己的想法,把大家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再分组汇报。因为大家亲身经历,亲眼目睹,所以汇报时,各学习小组争先恐后,畅所欲言。记得有一个小组汇报“面粉放入水中会迅速溶解。”有的小组表示默认,但有两个小组不同意他们的看法,所以同学们争论起来,课堂似乎有点乱。这时我们教师一定要站出来帮助学生解惑。当时也把我搞糊涂了,可我还算聪明想出了一个办法。“请大家静一静,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证实一下好不好?”一句话,同学们都安静下来。通过实验得出盐溶解于水,面粉不溶解于水。由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到动手实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了广泛的科学活动经验,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
三、重视过程,学会运用
科学的探究过程,就是先从提出问题做到预测或假设,然后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科学课强调对事物不仅要有质上的认识,更要从量上的分析得出结论。要使学生学会科学地看问题和想问题。定量分析会使他们的头脑更精确化、更科学化,只有能用一定数据来描述事物时,才算达到了对事物性质的真正了解。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相当于有了一根“点石成金的手指头”,是学生终身受用、可持续发展的“本钱”。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渗透过程的意识与方法的训练,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性地运用教材中的知识。我们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紧抓课堂效率,注意学生发现,鼓励学生进步。要做到该放手的要利落,该指导的要耐心,该表扬的不能错过,该批评的不能含糊。我们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基础上,提倡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生活去学科学,用科学。
总之,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科学教师要尽快提高自己,迎难而上。我想: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勤于学习,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小学科学教学就会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就能更好地学以致用,就会更有效地造福人类。
自然课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上好自然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的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自然课也是中学地理、化学、生物的基础。因而小学阶段的自然课教学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小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但是,怎样上好自然课呢?在此谈一下自己的疏浅看法。一.防止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儿童时期,身心发育不够成熟,还没有一定的意志力,容易对单一的学习失去兴趣,进而产生厌恶的心理,所以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学生的知识深度。
不同年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性是有限的,所以他们认识、理解事物的水平也有深有浅,教学时应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施以不同的要求、方法,以便完成教学任务。如刚入学的学生只限于让他们认知事物,不必要深入理解,而随着年级的提高,才逐步让学生进行适当的理解,并且要从各个方面细致地进行指导,如怎样观察、预习、复习,如何进行实验的操作、记录等。2.不要随意改变教材的内容。
有的老师为了简化教学步骤,常常省略了课文中的观察、实验,特别是一些一节课难以完成的实验,如第十一册第2课《植物与环境》中的“绿豆生活所需条件”实验,要9至10天左右的时间,不能在课堂上做完,便采用口述的方法取代,那么只能让学生,特别是基础薄弱的学生感到“一头雾水”,长久采用这种方式的话是无法吸引学生学自然的兴趣,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的。另一方面的表现为拓宽了知识的深度,甚至引入了初中内容,这样使学生听起来感到深不可测,品不出味而中止听课,这种方法也是不可取的。3.不要一贯采用旧的教学模式。
大多数老师上课都是采用说教的方法,这种方法可谓是中国教育的千百年“传统”了,单这种满堂灌,粉笔加黑板的老方法,呆板单调且效果不佳,长期下来,学生听到自然课就感到厌烦。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促进教学的顺利完成。1.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时要正确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起一个主导作用,目的只在于引导启迪,促使学生自己学习、思考。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学生的主动性高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自觉动手、动脑、动口,开展积极的思考。2.充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达到目的。
在教学中不象以前那样直接告诉学生学习什么,而是先将学生带入一种充满学习内容的独特环境中去,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想象,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揭开某一自然现象的真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不知不觉的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水到渠成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如第十二册《彩虹的秘密》,可先问学生谁看到过彩虹?它是怎样形成的?同时出示相关的照片或挂图,让学生被美丽的景象迷住,但谁也说不出其形成原因,必然就会产生一种寻求答案的欲望;这时候就可顺势将“三棱镜分解太阳光”及“喷水形成彩带”的实验做出来,让学生在有趣的实验中总结出彩虹的形成条件和原因。这样教学的话,不仅老师感到轻松,学生也很容易接受。3.开设相当数量的实验操作课。
实验课的开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巩固了课堂中的所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学生间的相互合作能力。
(1)作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教学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更要加强对学生思想上的教育,所以做实验时最好将各班分成固定的几组,从每小组中选一名组长,先由老师指导单独完成实验操作,上课时再由组长分头指导各小组成员。如《矿产》一课需不同的矿物标本,可利用山区特点,让各小组长带领成员收集一些不同的标本,回来后老师先教组长认识,实验课上再共同研究讨论,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这样做既省了时间,又避免了材料的重复,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
(2)开展课外实验。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性和范围都是有限的,而充分利用课外实验可以弥补上述不足。近几学期来,我就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课本知识带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河滩、林场进行实践活动,采集了各种植物标本,增强了他们对自然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和学习自然的兴趣,这种方法同样有利于他们能力的提高与合作意识的培养。4.适当拓宽课本知识的范围。
有的课文内容安排(到了六年级亦如此)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可能在10—15分钟就讲解完了,但学生的求知欲还比较旺盛,这时候就可以对课文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宽加深。如教《我国珍稀的动植物》一课,讲完书中内容后,我又增加介绍了一些其它的珍稀动植物,如仰鼻猴、藏羚羊、鹅掌楸等,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同时出示了收藏的相关邮票、电话卡等物品,又可以培养学生的一些生活爱好,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生活。
总之,在自然教学中,大胆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创建合乎教学规律,又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运用符合校情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然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探求自然知识奥秘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快乐地投入自然课知识的学习之中,就一定会达到自然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