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丰富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感受科学之美。2.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的论证过程,掌握课文的论证方法。3.通过学习,结合参观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科学是新世纪的热点话题之一。在常人的心目中,科学是深奥的、艰难的、枯燥的;然而在科学家心目中,科学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沈致远便是这样一位科学家。
二、了解作者:见注1.三、理清结构:
课文是一篇议论文,请根据议论文“提出观点——论述观点——得出结论”的思路,把课文分成三部分。学生速读课文,教师巡视点拨。讨论明确:
文章共14个自然段,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1~2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提出论点。第3~10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论证观点 第11~14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得出结论
四、研读课文:
1.第一部分:作者提出观点的句子是哪一句?这个观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2.讨论明确:
第1自然段先从反面解题:“在常人心目中,科学是深奥的、艰难的、枯燥的;提到科学家,就想到爱因斯坦的形象——白发怒张、皱纹满面。”然后,作者模拟读者的语气提出
疑问:“科学怎么会是美丽的呢?不可思议!”这个开头很有创意: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引起阅读的兴趣。
第2自然段正面立论:“科学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与上文“深奥的、艰难的、枯燥的”形成强烈的对比。但作者又提出一个设问:对科学之美,常人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呢?答案是“责任在科学家”。科学家沉浸于科学美中,其乐融融,忘记了与大众分享。再用“但是”一转,举出李政道主编《科学与艺术》的事例。李政道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李可染、吴作人、吴冠中都是中国画大师,他们共同用中国画表现科学美,是很有说服力的事实依据。
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
2.第二部分:作者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论证的时候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重点研读第3自然段。
第3自然段有三层意思。首先说明天文物理学家琳达·威廉斯以歌舞和诗歌的形式传播科学美的原因。接着引用威廉斯的话,称赞宇宙诞生、宇宙流之美。再模仿威廉斯的反问句式“还有什么比„„更美丽”,列举科学美的种种表现形态:电子云的朦胧美,叶绿素的神秘美,DNA的活力美,纳米世界的精致美„„这个排比句由四个反问句组成,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科学美的丰富多彩。
第4~5自然段介绍威廉斯的科学诗《碳是女孩之最爱》。第4自然段引用,第5自然段评论。女孩爱钻石——碳的特殊形态,是借以炫耀外表美;威廉斯的诗,赞美碳的实用价值及其对生命循环的重要性,表现的是内涵美。内涵美是科学美的重要方面,但恰恰为常人所忽视。
第6自然段评介威廉斯的小诗《爱之力》,认为“爱之力”是凌驾于宇宙四种力之上的伟大的力。诗中注入了浪漫情怀,表现了科学家的人文关怀。
第7自然段评介《黑洞之歌》。威廉斯给科学诗配乐编舞,载歌载舞,登台表演。如《黑洞之歌》借流行音乐《黑鸟之歌》的曲调,传播关于“黑洞”和引力波的知识,用以庆祝索恩教授六十寿辰,风趣而又切题。
第8自然段评介《物质化女孩》。这是专为中学生作的歌舞表演,意在唤起新一代的科学热情,引导少男少女去探索科学的奥秘。这首诗虽短,却是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的榜样,它已超出传播科学知识的范围,而涉及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出了新世纪公民科学素质的起码要求:不懂量子力学,连谈情说爱的资格也没有。
第9、10自然段从威廉斯的表演所引起的不同反响,引出了科学家素质的重要话题。有的人不理解科学歌舞表演,有的人不能领会她的幽默,而在天文学家的
集会上,与会者与威廉斯一起尽情欢唱起舞。由此说明:科学家和艺术家都需要幻想和好奇心,应具备反传统、求新求异的气质,否则就不可能成为有创意的科学家和优秀的艺术家。
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3.第三部分:作者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 科学美之源泉:简单、深刻、普遍三位一体。
第11自然段论述数学之美。列举了三个例证:人体的曲线美,毕加索的怪异人像,奇幻迷离的“分形”图案。
第12自然段归纳、概括科学美之源泉。因为科学的使命在于追求真理,揭示宇宙万物的真相及其变化规律。真理是简单的。科学美之源泉在于简单、深刻、普遍三位一体。这与开头的“深奥、艰难、枯燥”形成对照。
第13自然段论述科学研究之乐。科学研究是艰辛的劳动,要付出汗水和心血。但顿悟、突破、发现、发明却是最高的享受,所以科学家锲而不舍,孜孜以求,虽辛苦却乐在其中。这又与第2自然段前后照应。
第14自然段以标题作结:科学是美丽的!用感叹号加强肯定的力度,然后又用“你同意吗?”与读者对话、交流,既表现出作者的自信,又不失对读者的尊重。
五、归结写法:
先请学生自主讨论,然后集体交流明确: 大致有以下几点:
1.本文在总体结构上,基本遵循“提出论点——阐述理由——得出结论”的思路。2.选择论据时,以威廉斯的科学歌舞表演为主要材料,一篇短文中,不惜引用她的四首诗,并层层深入地进行评论分析;而其他材料在第3和第11自然段中略加引证,一笔带过。
3.在表达方式上,不以议论、说明为,主,而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4.在语言风格上,不仅讲究准确、严密,而追求生动、活泼,如设问、反问句就有10多句:“科学怎么会是美丽的呢?不可思议!” “常人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呢?责任在科学家„„”“爱之力凌驾一切!科学家想到过吗?”“一字之改,不是很风趣而又切题吗?”
“科学是美丽的!你同意吗?”
教师阐释:作者之所以要这样写,与论述的对象有关。本文要论证“科学是美丽的”,而美感即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对同一件事物,人们看法迥异。例如甲认为把黑发染成红色很美,乙却不以为然,而丙则觉
得很丑,见仁见智,观感悬殊。科学美不美?不同的人也会有截然不同的回答。所以作者不想靠大道理来说服别人相信科学美,而选择用科学家、艺术家对科学美的切身感受来感染读者。科学家中,作者略写李政道及其《科学与艺术》,详写用多种形式展示科学美的威廉斯的科学歌舞表演;艺术家中,国外有毕加索的怪异人像,国内有李可染、吴作人、吴冠中等国画家描绘物理学之美的创新作品。这些丰富的事例极具说服力,能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科学之美。
六、课外拓展:结合课后练习五
七、布置作业:课外上网阅读,收集关于科学美的文章、图片、资料,丰富科学知识,端正对科学的认识,激发对科学进行探索的热情。教后感:
找相关的图片和网络资源给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学习研究性阅读知识,掌握科技文的研读方法。
2.转变对科学的认识,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增强科学认识,弘扬科学精神,学习科学方法。
3.学习并能运用通过大量的事实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学习重点难点】
整体感知全文,体会科学之美;学习作者间接描写科学之美的方法和运用通过大量的事实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课时安排】 两课时 【学习实践】
参观博物馆或科学技术馆,感受科学发现、科学技术成果的美。或收集关于科学美(如物理学之美、化学之美、生物学之美)的文章、资料、图片,以“认识科学之美”为题,举办一次读书报告会或出一期专题班刊。【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也许在常人眼中,科学是深奥的、枯燥的,其实科学就在你我的身边,它是那么的美丽与神奇,它的魅力使它成为许许多多人心中的最爱!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而神奇的科学世界吧。
二、课文研读
(一).学习研究性阅读知识,掌握科技文的研读方法。
1、什么是研究性阅读?
研究性阅读是在接受性阅读、比较性阅读、评价性阅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较高级的阅读能力,强调主动探究、自主学习、以进一步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本单元研读的科技文,主要是自然科学方面的说明文、科技小品、科普文章和内容较单一的论文。
2、科技文研读的目的是什么? ①丰富科学知识 ②弘扬科学精神 ③学习科学方法
3、科技文研读的主要方法? ①研究作者怎样发现科学问题 ②研究作者怎样分析、证实科学观点 ③研究作者如何得出科学结论 ④研究作者的语言风格 ⑤延伸拓展,到实践中求证(二)结构分析
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研究作者的思路和语言,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寻求结论。
(学生研读—讨论,教师提问——明确)
本文共16个自然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各讲了什么?
1、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参考:提出论点:“科学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
解析:本文标题就是论点。第1自然段先从反面解题,第2自然段正面立论:“科学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
2、第二部分:第3~10自然段。
参考:以威廉斯的科学歌舞表演论证科学之美。解析:第3自然段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1、2句)说明威廉斯以歌舞和诗歌的形式传播科学美的原因。第二层(3~5句)引用威廉斯的话,称赞宇宙诞生、宇宙流之美。
第三层(6~末句)作者模仿威廉斯的句式,向读者展示科学美的丰富多彩。第4~5自然段介绍威廉斯的科学诗《碳是女孩之最爱》。第4自然段引用,第5自然段评论。
第6自然段评价威廉斯的小诗《爱之力》,认为“爱之力”是凌驾于宇宙四种力之上的伟大的力。
第7-8自然段评价《黑洞之歌》。第 9、10自然段评价《物质化女孩》。
第11、12自然段从威廉斯的表演所引起的不同反响,引出了科学家素质的重要话题。
3、第三部分:第 13~16自然段。
参考:探讨科学美之源泉:简单、深刻、普遍三位一体。解析:第 13自然段论述数学之美。
第 14自然段归纳、概括科学美之源泉。第15自然段论述科学研究之乐。
第 16自然段以标题作结:科学是美丽的!
三、总结研读方法
首先,要抓住作者的观点,了解文章所论述的科学发现、科学成果。因为科技文或阐明一种科学观点,或论述一种科学发现。
其次,研究作者的思路,研究作者是怎样抓住例证分析、证实其科学观点的,领会选例的典型性、普遍性,从而学习作者例证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再次,品味语言。科技文要靠事实说话,以理服人,一般要用准确,严密的语言。但根据内容,读者对象等语言风格也可以多种多样
(此总结,把科技文体特点、本文特点、学生学法以及教师教法融为一体,升华总结出研读科技文的方法步骤。)
四、作业设计
1.归纳整理科技文研读的方法。2.预读后文。
(此设计目的是为了掌握重点,为下一课时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的观点和作者的思路,初步学习了科技文研读的方法,这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课文,研究作者怎样发现科学问题,怎样分析、证实科学观点,如何得出科学结论和作者的语言风格。
二、研读课文,逐段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部分(1—2自然段)
1.文章在第一部分中提出了中心论点,它是如何提出的?
参考:本文标题就是论点。第1自然段先从反面解题,第2自然段正面立论:“科学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
解析:第一自然段作者先从反面解题:“在常人心目中,科学是深奥的、艰难的、枯燥的;提到科学家,眼前就浮现出爱因斯坦的形象──白发怒张、皱纹满面。”然后作者提出:“科学怎么会是美丽的呢?不可思议!”第二自然段正面立论:“科学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提出中心论点。
2.“科学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常人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呢?责任在科学家。”为什么说“责任在科学家”?这是否是对科学家恶意的批评? 参考:因为科学家沉浸于科学美中其乐融融,忘记了与大众分享。这并不是对科学家恶意的批评。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科学家应该普及科学知识,与大众分享科学之美。第二部分(3—12自然段)
1.作者在第二部分中列举了哪几种科学美的形态?
参考:作者列举了朦胧美、神秘美、活力美、精致美四种形态。
解析:在列举时作者分别以电子云、叶绿素、DNA、纳米作例证,并且用了排比反问句式,显得论据充分,理直气壮,更有说服力。2.为什么威廉斯要以科学歌舞形式传播科学之美?
明确:因为她认为天文物理是最美的,是她一生之最爱,同时她还要让世人能够接受她的观点并能够和她一起来分享她的快乐,所以她用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歌舞形式来传播科学之美。
3.学生朗读《碳是女孩之最爱》并体会这首科普小诗的意思。黄金确实很宝贵 但不会燃起你的心中之火 也不会使火车长啸飞驰 碳是地球上一切生命之源
它是来自太空的陨石 构成一切有机物质 在大气层中循环往复
钻石
煤炭
石油
总有一天会用完 能构成一切的将是碳纳米管 碳是女孩之最爱
(1)教师提问:这首科普小诗告诉我们什么科普知识?建议分组加以讨论。讨论结果归纳:①碳是钻石的构成元素;②碳是生命之源,天外来客;③碳可以在大气中循环;④碳是煤炭、石油的构成元素;⑤现代社会离不开碳纳米管。(展示课件)
(2)学生讨论:你最爱的是什么?会是“碳”吗?
学生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碳不会是他们的最爱。(3)那本文作者为什么要说“碳”是女孩之最爱呢?
讨论后明确:威廉斯以诗意的语言,赞美碳的实用价值及其对生命循环的重要性,表现的是内涵美。碳是我们的生命之源,它对我们是那么的重要,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不仅如此,碳是那样的神秘,又是那样的永恒,远远超越了人的生命,它的魅力会让世人、让女孩无法抵挡,它会成为女孩之最爱。4.学生朗读《爱之力》这首科普小诗并体会其意味。物理学家发现宇宙有四种力 强力 弱力 引力 电磁力 但我发现了一种新的力凌驾一切 我谨向你提议 爱的统一理论
爱之力凌驾一切!科学家想到过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威廉斯的这首小诗充满着女性所特有的细腻感情,在科学美中注入了浪漫情怀。让我们体会到,科学不是冷冰冰的,有了爱的科学会更加美丽!5.学生朗读并品味《黑洞之歌》。黑洞在死寂的夜空中旋转 转着转着逸出了视线 直到发生碰撞
我们正等待着你的引力波出现
教师明确:也许我们对这首诗还有着疑惑,还没有读懂,但是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威廉斯竭尽自己之所能来传播她一生挚爱的科学的巨大热情,这份热情让我们感动。领悟了这份热情,我们就会向科学又迈近了一步。6.学生朗读并品味《物质化女孩》这首小诗。男孩们只知吻我拥抱我 我认为他们跟不上时代 如果他们不懂得谈论量子力学 我就从他们身旁走开
学生讨论:高科技时代的女孩应该具有怎样的素质,对待爱情要有怎样的态度?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高科技时代的女孩要懂科学,爱科学。科学不仅不排斥女性,而且还会使女性魅力提升,增强其信心。曲高也许和寡,但我们不能为了媚俗而降低高度,爱情也要与时惧进,真爱更要讲科学。第三部分(13— 16自然段)
1.第 13自然段作者论述了哪种科学之美? 参考:论述了数学之美。
解析:作者分别列举了:人体的曲线美,雕塑家和画家的几何视觉美,毕加索的怪异人像,奇幻迷离的“分形”图案来加以论证。2.第 14自然段归纳概括了科学美的源泉,是什么呢? 参考:简单、深刻、普遍三位一体,这就是科学美之源泉。解析:这与开头的“深奥、艰难、枯燥”形成了鲜明对照。
3.“科学家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常人往往认为是苦,其实他们虽然辛苦却乐在其中。”科学家为什么会“乐在其中”?
参考:因为科学家在顿悟和突破之后能比一般人先享受到科学的瑰丽美景。解析:对于科学家来说不仅仅是获得成果后所感受到的美,其实对他们来说科学研究的对象、过程以及理论应用于实践也都是美的。4.“科学是美丽的!你同意吗?”标点符号有什么作用?
参考:“科学是美丽的!”用感叹号加强肯定的力度,然后用“你同意吗?”与读者对话、交流,既表现出作者的自信,又不失对读者的尊重。解析:作者在一叹、一问中引起了读者的共鸣。5.科学是美丽的吗?作者的观点能成立吗?
参考: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解析:作者列举的理由相当充分:以李政道、威廉斯为代表的科学家在大力提倡科学美,以毕加索、李可染为代表的中外艺术家也在大力表现科学美。科学之美得到了双方的认可。
三、写法分析
1.本文属于什么文体?它的三要素是什么? 参考:属于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是其三要素。
解析:三要素分别是:论点-科学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论据-画家用中国画表现科学美;威廉斯用科学歌舞表演来表现科学之美;现代派雕塑家和画家表现了几何形体的视觉美等。论证-引用了大量的科学诗,列举了大量的例子。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参考:主要采用了引证法、例证法。
解析:文中引用了威廉斯的《碳是女孩之最爱》、《爱之力》、《黑洞之歌》、《物质化女孩》四首诗,层层深入地进行了评论分析。另外作者还列举了大量的事例:科学家中,作者略写李政道及其《科学与艺术》,详写用多种形式展示科学美的威廉斯的科学歌舞表演;艺术家中,国外有毕加索的怪异人像,国内有李可染、吴作人、吴冠中等国画家描绘物理学之美的创新作品等,这些丰富的事例极具说服力,能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科学之美。3.《科学是美丽的》在语言风格上有何特点?
参考:在语言风格上,不仅讲究准确、严密,而且还追求生动、活泼,如设问句、反问句就有10多句。
解析:这些设问句、反问句有:“科学怎么会是美丽的呢?不可思议!”“常人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呢?责任在科学家„„”“爱之力凌驾一切!科学家想到过吗?”“一字之改,不是很风趣而又切题吗?”“科学是美丽的!你同意吗?”等。4.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参考:在表达方式上,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
解析:作者之所以要这样写,与论述的对象有关。如果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科学是求真的,科学是严谨的,科学是务实的„„本文的写法未必合适。本文要论证“科学是美丽的”,而美感即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对同一件事物,人们看法迥异。所以作者不想靠大道理来说服别人相信科学美,而选择用科学家、艺术家对科学美的切身感受来感染读者。
四、课文小结
科学深奥、艰难、枯燥,科学家老迈、严肃、古板,是常人的偏见,也是我们的误解,本文针对这种心理,从描绘物理学内禀美的中国画引入,着重评价了威廉斯的科学歌舞表演,及多种艺术形式展示的科学之美。课文基本上遵循了提出论点─阐述理由─得出结论的思路。在表达方式上,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在语言风格上,不仅讲究准确、严密,而且追求生动活泼,从而为表达中心服务。
五、布置作业
以“走进科学”为主题,二人一组合办一期报纸专刊。要求:内容鲜活,图文并茂,可以使用计算机办报,也可制成手抄报。
这样的作业设计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科学与艺术密不可分”观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这种设计提供给学生用艺术形式来表现科学之美的一次尝试,如果他们能在这种创作中体会到“融融之乐”,那他们就会更加亲近科学,热爱科学。
第二篇:《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一、导入
一提到科学,我们就会觉得深奥、难懂、枯燥,一讲到科学家比如爱因斯坦,我们脑子里立刻会浮现出一个白发怒张,皱纹满脸的形象可是也有人说,科学是美丽的那么,科学到底美不美呢?
二、质疑科学美
1.教师列举例子:
19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济慈认为牛顿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光谱,使彩虹的诗意丧失殆尽因此他说,科学不仅不美,还会破坏美感。
自古以来,明月被诗人反复吟咏,写出了许多美丽的诗篇明间也有不少关于月宫的浪漫传说: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嫦娥奔月„„这些故事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可1969年阿波罗号首次载人登月成功,传回的月球表面照片却是坑坑洼洼、像一张麻脸更煞风景的是,什么玉兔、嫦娥、桂花树等等全属子虚乌有。
2.学生讨论:科学到底美不美? 3.教师归纳:
巡天归来再赏月,“天上一轮才捧出”的玉盘忽然变成了大麻脸,固然扫兴但阿姆斯特朗从登月仓中跨出第一步踏上月球时,说:“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人类自古梦想登天,如今美梦成真,这难道不美吗?至于玉兔、吴刚、嫦娥,其实也并未真的失去。美国太空总署于 1998年3月5日宣布勘探号太空船在月球南北极地表下找到大量冰态水。
三、理清思路
速读课文,理清思路,学习文章的论证结构
1.知识回顾:议论文的基本思路(结构)是什么?
明确: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2.请你按照这一思路划出课文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提出论点——科学是美丽的 第二部分(第314自然段):分析论证
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得出结论
四、研读课文,学习文章的写法
1.作者是如何提出“科学是美丽的”这一观点的?
明确:第1自然段从反面入题,在常人眼中科学是深奥的、艰难的、枯燥的;常人眼中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形象是白发怒张,皱纹满面的;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2自然段从正面立论,点明论点:科学是美丽的,而且是旷世奇美,美不
胜收这与上文“深奥的、严格的、艰难的、枯燥的”形成强烈的对比。
2.作者是采用什么论证方法来分析、论证“科学是美丽的”这一观点的?
明确: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来证明观点
3.为了证明论点,作者重点举了什么例子?引用了什么?
明确:重点举了旧金山大学的天文物理学家威廉斯用写科学诗和科学歌舞表演的方式展示科学之美。引用了威廉斯的科学诗《碳是女孩之最爱》、《爱之力》、《黑洞之歌》、《物质化女孩》四首诗,层层深入地进行了评论分析
4.诵读威廉斯的科学诗,体会其意味。
⑴朗读《碳是女孩之最爱》,思考:这首科普小诗告诉我们什么科普知识?
讨论、明确:①碳是钻石的构成元素; ②碳是生命之源,天外来客; ③碳可以在大气中循环; ④碳是煤炭、石油的构成元素; ⑤现代社会离不开碳纳米管。
⑵朗读《爱之力》这首科普小诗并体会其意味。
讨论、明确:威廉斯的这首小诗充满着女性所特有的细腻感情,在科学美中注入了浪漫情怀让我们体会到,科学不是冷冰冰的,有了爱的科学会更加美丽!
⑶朗读并品味《黑洞之歌》
明确:也许我们对这首诗还有着疑惑,还没有读懂,但是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威廉斯竭尽自己之所能来传播她一生挚爱的科学的巨大热情,这份热情让我们感动领悟了这份热情,我们就会向科学又迈近了一步。5.文章还举了什么例子来论证科学之美?
明确:还以数学之美为例来论证作者分别列举了:人体的曲线美,雕塑家和画家的几何视觉美,毕加索的怪异人像,奇幻迷离的“分形”图案来加以论证。6.作者认为科学之美源于何处?
明确:简单、深刻、普遍三位一体,这就是科学美之源泉这与开头的“深奥、艰难、枯燥”形成了鲜明对照。
7.本文在表达方式上与一般议论文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一般议论文在表达方式上以议论为主而本文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作者之所以要这样写,与论述的对象有关本文要论证“科学是美丽的”,而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对同一件事物,人们看法迥异所以作者不靠大道理来说服别人相信科学美,而选择用科学家、艺术家对科学美的切身感受来感染读者。
8.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本文在语言风格上有何特点?
明确:文章的语言既讲究准确、严密,又追求生动、活泼。
如多处使用设问句、反问句:“科学怎么会是美丽的呢?不可思议!”“常人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呢?责任在科学家„„”“爱之力凌驾一切!科学家想到过吗?”“一字之改,不是很风趣而又切题吗?”“科学是美丽的!你同意吗?”等。
9.归纳本文写作特色
⑴主要采用了引证法、例证法。
⑵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
⑶语言准确、严密,而且生动、活泼,如设问句、反问句就有10多句。
五、小结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所领略了科学之美科学是美丽的,攀登科学巅峰、发现科学之美并乐在其中的科学家也是美丽的科学的美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科学研究对象的美、科学研究过程的美、科学研究成果的美、科学理论应用的美„„”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感悟。
第三篇: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科学是美丽的
【教学目标】
(一)能力目标:通过研读课文,学习作者从表达中心出发,着重领会科学家、艺术家以多种形式展示科学之美的实例,从而使读者间接感受中心论点的论证方法。
(二)知识目标: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议论文中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的写法。
(三)情感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科学之美,从而转变对科学的认识,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全文,体会科学之美。
2、学习科技文研读的方法。【教学难点】
1、学习科技文的论证方法。
2、理解议论文中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的写法。【教学方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5分钟)(教师从生活中的小知识讲起,表明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打消学生对科学的距离感和神秘感。)
科学就是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一提到科学,我们就会觉得深奥、难懂、枯燥,一讲到从事这一行的科学家我们也总觉得他们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今天有位科普作家——沈致远将会告诉你:科学是美丽的。
二、走近作者:(5分钟)(教师介绍作者的生平,让学生对作者有所了解。)
沈致远,江苏溧阳人,1929年11月出生。浙江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80年应邀赴美,先后在纽约理工大学等学校担任研究科学家、教授,后转工业界,现在杜邦公司任杜邦院士,从事高温超导电子学及无线电通讯等方面的研究。
沈致远在物理、电子、激光、微波等领域都有建树,发表了各种论文四十余篇,并拥有十一项美国专利。他曾多次应邀回国在各知名大学讲学,进行学术交流。近年来致力于提倡科学文艺,从事科学散文及科学诗创作。其中文艺作品集结成书的有《体验美国》和《科学是美丽的》,后者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于2002年
出版后,佳评如潮,对科学散文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理清思路,整体感知:(35分钟)
1、提问:议论文的基本思路(结构)是什么?
明确: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2、请你按照这一思路划出课文结构:
明确:文章共18个自然段,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提出论点——科学是美丽的。
第二部分(第3—14自然段):分析论证——以威廉斯传播科学美的行动展示科学美的魅力。
第三部分(第15—18自然段):得出结论——探讨其他领域的科学美及科学美的源泉、乐趣。
第二课时
四、研读课文,学习文章的写法:(35分钟)
1、提问:作者是如何提出“科学是美丽的”这一观点的?有什么好处? 明确:第1自然段从反面入题,在常人眼中科学是深奥的、艰难的、枯燥的;常人眼中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形象是白发怒张,皱纹满面的;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第2自然段从正面立论,点明论点:科学是美丽的,而且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这与上文“深奥的、严格的、艰难的、枯燥的”形成强烈的对比。
2、提问:作者是采用什么论证方法来分析、论证“科学是美丽的”这一观点的?
明确: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来证明观点。
3、提问:为了证明论点,作者重点举了什么例子?引用了什么?
明确:重点举了旧金山大学的天文物理学家威廉斯用写科学诗和科学歌舞表演的方式展示科学之美。引用了威廉斯的科学诗《碳是女孩之最爱》、《爱之力》、《黑洞之歌》、《物质化女孩》四首诗,层层深入地进行了评论分析。
4、诵读威廉斯的科学诗,体会其意味。
⑴朗读《碳是女孩之最爱》,思考:这首科普小诗告诉我们什么科普知识? 明确:①碳是钻石的构成元素;②碳是生命之源,天外来客;③碳可以在大气中循环;④碳是煤炭、石油的构成元素;⑤现代社会离不开碳纳米管。
⑵朗读《爱之力》这首科普小诗并体会其意味。
明确:威廉斯的这首小诗充满着女性所特有的细腻感情,在科学美中注入了浪漫情怀让我们体会到,科学不是冷冰冰的,有了爱的科学会更加美丽!
⑶朗读并品味《黑洞之歌》。
明确:也许我们对这首诗还有着疑惑,还没有读懂,但是我们真切地感受到
了威廉斯竭尽自己之所能来传播她一生挚爱的科学的巨大热情,这份热情让我们感动领悟了这份热情,我们就会向科学又迈近了一步。
5、提问:文章还举了什么例子来论证科学之美?列举了那些事实? 明确:还以数学之美为例来论证。作者分别列举了:人体的曲线美,雕塑家和画家的几何视觉美,毕加索的怪异人像,奇幻迷离的“分形”图案来加以论证。
6、提问:作者认为科学之美源于何处?
明确:简单、深刻、普遍三位一体,这就是科学美之源泉,这与开头的“深奥、艰难、枯燥”形成了鲜明对照。
7、提问:本文在表达方式上与一般议论文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一般议论文在表达方式上以议论为主而本文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作者之所以要这样写,与论述的对象有关。本文要论证“科学是美丽的”,而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对同一件事物,人们看法迥异,所以作者不靠大道理来说服别人相信科学美,而选择用科学家、艺术家对科学美的切身感受来感染读者。
8、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本文在语言风格上有何特点? 明确:文章的语言既讲究准确、严密,又追求生动、活泼。
如第3自然段中作者用四个反问句列举了科学美的种种形态:电子云的朦胧美,叶绿素的神秘美,DNA的活力美,纳米世界的精致美,这些排比句简洁有力,向读者展示了科学美的丰富多彩。此外,课文还在多处运用了设问句、反问句。如:“科学怎么会是美丽的呢?不可思议!”“那么常人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呢?责任在科学家„„”“一字之改,不是很风趣而又切题吗?”“科学是美丽的!你同意吗?”等,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五、归纳总结:(5分钟)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领略了科学之美。科学是美丽的,攀登科学巅峰、发现科学之美并乐在其中的科学家也是美丽的。科学的美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科学研究对象的美、科学研究过程的美、科学研究成果的美、科学理论应用的美„„”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感悟。
六、布置作业:(5分钟)
1、知识拓展:收集关于科学美的文章、图片、资料,丰富科学知识,端正对科学的认识,激发对科学进行探索的热情。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及能力训练中的习题。
七、教学反思
第四篇:中职下册《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科学是美丽的》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丰富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感受科学之美。
2、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的论证过程,掌握课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全文,体会科学之美;
2、学习作者间接描写科学之美的方法和运用通过大量的事实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并能运用通过大量的事实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提到科学,我们就会觉得深奥、难懂、枯燥,一讲到科学家比如爱因斯坦,我们脑子里立刻会浮现出一个白发怒张,皱纹满脸的形象。可是也有人说,科学是美丽的。那么,科学到底美不美呢?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质疑科学美
19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济慈认为牛顿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光谱,使彩虹的诗意丧失殆尽。因此他说,科学不仅不美,还会破坏美感。
自古以来,明月被诗人反复吟咏,写出了许多美丽的诗篇。民间也有不少关于月宫的浪漫传说: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嫦娥奔月„„这些故事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可1969年阿波罗号首次载人登月成功,传回的月球表面照片却是坑坑洼洼、像一张麻脸。更煞风景的是,什么玉兔、嫦娥、桂花树等等全属子虚乌有。学生讨论:科学到底美不美? 教师归纳:巡天归来再赏月,“天上一轮才捧出”的玉盘忽然变成了大麻脸,固然扫兴。但阿姆斯特朗从登月仓中跨出第一步踏上月球时,说:“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人类自古梦想登天,如今美梦成真,这难道不美吗?至于玉兔、吴刚、嫦娥,其实也并未真的失去。美国太空总署于1998年3月5日宣布勘探号太空船在月球南北极地表下找到大量冰态水。
2、感受科学美
学生阅读文章,找出作者所说的科学美。
a、原子中的电子云具有“云深不知处”的朦胧美。b、生命之源叶绿素的神秘美。
c、生命之梯DNA双螺旋的活力美。d、“纳米”世界中用原子砌成的纤巧机构的精致美。e、女孩爱钻石——碳的特殊形态美。f、奇幻迷离千变万化的分形美。
3、走近作者
正如作者沈致远所说,科学是如此的美不胜收。那么,这个颠覆了人们对科学的传统认识、让我们领略到科学之美的沈致远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沈致远,江苏溧阳人。浙江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80年应邀赴美,先后在纽约理工大学等学校担任研究科学家、教授。后转工业界,现在杜邦公司任杜邦院士,从事高温超导电子学及无线电通讯等方面的研究。
沈致远在物理、电子、激光、微波等领域都有建树,发表了各种论文四十余篇,并拥有十一项美国专利。他曾多次应邀回国在各知名大学讲学,进行学术交流。近年来致力于提倡科学文艺,从事科学散文及科学诗创作。其中文艺作品集结成书的有《体验美国》和《科学是美丽的》,后者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后,佳评如潮,对科学散文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理清思路
速读课文,理清思路,学习文章的论证结构。
1.知识回顾:议论文的基本思路(结构)是什么?
明确: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2.请你按照这一思路划出课文结构。明确: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提出论点——科学是美丽的。
第二部分(第3-14自然段):分析论证。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得出结论。
3.作者是如何提出“科学是美丽的”这一观点的?
明确:第1自然段从反面入题,在常人眼中科学是深奥的、艰难的、枯燥的;常人眼中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形象是白发怒张,皱纹满面的;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第2自然段从正面立论,点明论点:科学是美丽的,而且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这与上文“深奥的、严格的、艰难的、枯燥的”形成强烈的对比。
4.作者是采用什么论证方法来分析、论证“科学是美丽的”这一观点的?
明确: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来证明观点。
5.为了证明论点,作者重点举了什么例子?引用了什么? 明确:重点举了旧金山大学的天文物理学家威廉斯用写科学诗和科学歌舞表演的方式展示科学之美。引用了威廉斯的科学诗《碳是女孩之最爱》、《爱之力》、《黑洞之歌》、《物质化女孩》四首诗,层层深入地进行了评论分析。
6.诵读威廉斯的科学诗,体会其意味。⑴朗读《碳是女孩之最爱》,思考:这首科普小诗告诉我们什么科普知识?
讨论、明确:①碳是钻石的构成元素;②碳是生命之源,天外来客;③碳可以在大气中循环;④碳是煤炭、石油的构成元素;⑤现代社会离不开碳纳米管。
⑵朗读《爱之力》这首科普小诗并体会其意味。
讨论、明确:威廉斯的这首小诗充满着女性所特有的细腻感情,在科学美中注入了浪漫情怀。让我们体会到,科学不是冷冰冰的,有了爱的科学会更加美丽!
⑶朗读并品味《黑洞之歌》。
明确:也许我们对这首诗还有着疑惑,还没有读懂,但是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威廉斯竭尽自己之所能来传播她一生挚爱的科学的巨大热情,这份热情让我们感动。领悟了这份热情,我们就会向科学又迈近了一步。
7.文章还举了什么例子来论证科学之美?
明确:还以数学之美为例来论证。作者分别列举了:人体的曲线美,雕塑家和画家的几何视觉美,毕加索的怪异人像,奇幻迷离的“分形”图案来加以论证。8.作者认为科学之美源于何处?
明确:简单、深刻、普遍三位一体,这就是科学美之源泉。这与开头的“深奥、艰难、枯燥”形成了鲜明对照。
9.本文在表达方式上与一般议论文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一般议论文在表达方式上以议论为主。而本文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作者之所以要这样写,与论述的对象有关。本文要论证“科学是美丽的”,而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对同一件事物,人们看法迥异。所以作者不靠大道理来说服别人相信科学美,而选择用科学家、艺术家对科学美的切身感受来感染读者。10.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本文在语言风格上有何特点?
明确:文章的语言既讲究准确、严密,又追求生动、活泼。如多处使用设问句、反问句:“科学怎么会是美丽的呢?不可思议!”“常人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呢?责任在科学家„„”“爱之力凌驾一切!科学家想到过吗?”“一字之改,不是很风趣而又切题吗?”“科学是美丽的!你同意吗?”等。11.归纳本文写作特色。
⑴主要采用了引证法、例证法。⑵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
⑶语言准确、严密,而且生动、活泼,如设问句、反问句就有10多句。
三、小结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所领略了科学之美。科学是美丽的,攀登科学巅峰、发现科学之美并乐在其中的科学家也是美丽的。科学的美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科学研究对象的美、科学研究过程的美、科学研究成果的美、科学理论应用的美„„”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感悟。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与思考题。
第五篇:科学是…… 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科学是„„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肥皂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学会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科学志趣。3.小组合作,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自己小组研究的问题并知道如何去研究。教学难点: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合作性的研究。
三、教学准备
“七彩”(吹肥皂泡的器具),肥皂泡的相关资料,录像(彩虹的形成和各种肥皂泡)
四、教学活动过程
(一)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研究肥皂泡的兴趣
1.谈话:课间我看到有的同学在玩肥皂泡,同学们兴趣很浓,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它,好吗 2.生回答。(好!)
(二)自主学习,研究肥皂泡
1.教师:请带了“七彩”的同学吹一吹,大家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你能提出关于肥皂泡的哪些问题(1)学生活动。
(2)学生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2.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提出了很多问题。请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哪几个方面
3.生回答。(颜色,形状,大小,弹性)4.教师:请你选择一下最感兴趣而且是你可以研究的问题来研究。(学生选择问题)请大家按选定的问题自由结组。(学生自由结组)5.教师:每组同学对你们的问题先进行一下讨论,你认为这个问题是怎样的,准备怎样
--1--
研究(学生讨论)6.教师:请各组选一位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其他同学可以给他们提出建议和意见。(生汇报方案)
(三)观看录像,改进自己的方案
1.教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看完后,也许对你们的研究有所帮助。2.学生观看录像,改进研究方案。(可与学生先探讨一下)
(四)扩展
1.教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下课后,请同学们努力搜集有关资料,继续丰富完善你们的研究方案,分工合作,准备研究所需的各种材料,也可以请老师,家长帮忙。2.学生准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