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巧妙创设数学教学情境(5篇范例)

时间:2019-05-13 00:44: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巧妙创设数学教学情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巧妙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第一篇:如何巧妙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如何巧妙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设置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地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和思考,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高效课堂和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情境 动手能力 小组合作

数学教师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快地投入教学,实现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教师可以根据所授课的内容来灵活地选择情境创设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更快地投入教学,关注教师的授课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来谈一下本人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设置问题思考情境,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去思考,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问题,进而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应给学生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带动下可以更好地思考和探究。教师的问题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就像是导火索一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可以更深刻地思考问题。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就会产生自己的理解,在对问题的细加工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会更加深刻。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设置问题情境:受台风影响,一棵树在离地面4米处断裂,树的顶部落在离树根底部3米处,这棵树折断前有多高?教师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想要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通过思考会知道这道题就是“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如何求第三边?”的问题,学生学习动机就在教师的问题带动下被激发了,促进了学生攻克问题,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营造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交流沟通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中心,简单、生硬地教学,很容易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而且容易产生师生关系紧张,影响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教师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帮助下,给学生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小组中可以畅所欲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师生之间更好地互动交流,改变传统的信息传递的简单方式。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观察并适当地做出指导和矫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小组合作学习情境中,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他们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影响,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思考问题。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就可以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能力,为学生创设小组学习情境,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去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不同小组的学生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方法,他们通过测量、剪拼、折叠、转化等方法,探索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等于180°。经过了小组的探索,再让不同小组用不同的方式来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现,这样会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方法,进一步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情绪都很高,兴致也很浓。

三、数学理论结合实践,实现学生动手操作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些动手实践的情境,让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明白数学知识,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好工具:剪刀、纸、尺子。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来证明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这条对称轴是过两底中点的直线。学生通过动手,亲历了学习过程,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会更加深刻和透彻。而且在实践中学生进一步验证了等腰梯形的性质和等腰梯形的判定,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上一层楼。所以,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师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学生的“动”来调动学生的“学”,让学生变得乐学、爱学。

四、利用互动型教学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

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教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也就是教师进行“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快就让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减少了课堂关注度。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们应该充分利用互动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互动起来,共同讨论和探索知识获得的过程。教师通过呈现问题――引导回忆――课堂辩论――归纳总结――灵活应用等几个教学步骤,以教学内容为媒介,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学生和教师积极地互动起来,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然会增加。互动型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实现需要教师和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像对待朋友一样看待学生,鼓励学生去发言、去思考,和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够促进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把学习过的数学知识融会贯通,做到举一反三,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

总之,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的方法和手段很多,以上只是其中几种,教师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关注课堂,提高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数学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大伟.浅谈新课改下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方法[J].时代周刊.2010.

第二篇:巧妙创设情境(本站推荐)

巧妙创设情境,打造高效课堂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教师讲解,在“一言堂”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讨论、发表意见的机会常常被剥夺,课堂上几乎听不到学生的声音,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参与课堂的热情,觉得思品课枯燥乏味。这样的课堂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强调: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多方面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教育,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因此,在思品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创设符合教育规律的情境,才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时效性,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一、新课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精彩的情境导入不仅能抓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兴趣,还会使学生进入求知的亢奋状态。新课导入的形式方法灵活多样,如:歌曲导入、故事导入、小品导入、漫画导入、视频导入等等,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设计。

如:我在讲授《理解老师》时,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导入新课,学生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不仅为理解老师做了情感上的铺垫,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做好了准备。新课的引入还可以采用视频的形式,如:我在讲授《透视追星》时,先让学生欣赏小品《追星族》,蔡明等的表演让学生捧腹大笑。通过观看小品,学生对追星族有了一定的认识,蔡明追的是“四大天王”,你喜欢和崇拜哪些明星呢?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一个个踊跃发言,继而进入本课内容的学习。情境的巧妙创设,不仅顺利的引入新课的学习而且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二、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有组织、有结构的行为和动作的结合。其主要方式是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如:角色扮演、分组竞赛、讨论等,使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

1、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实践,促进知识内化,做到知行统一。如:我在讲《透视追星》时,为使学生明白追星现象产生的原因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那是一个瑟瑟的秋天,小莉因为一点小事与父母发生了争执,父母又开始了无休无止的唠叨,真是烦透了,她大声地顶撞他们,然后摔门而去。一个人走在清冷的街上,冷冷的雨打在她的脸上,这时,她听到了这首歌——《天亮了》。老师带着感情的配乐朗诵及《天亮了》这首歌曲的播放,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一下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种情境下老师提问:“这样的心情,这样的雨夜,当这样的音乐划过耳际,小莉会产生怎样的感觉?”学生很容易总结出追星是为了满足自我的精神寄托和情感共鸣的需要。为加深学生理解,紧接着我又提问学生:“你有没有过类似的体验?”小莉与父母发生冲突后,应该怎么做呢?学生略加思考便侃侃而谈„„生活情境的创设不仅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了教材的内容,发展了思维能力,而且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会生存和发展,学会过健康而有意义的生活。

2、巧设活动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直接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传递给他,所以教师要有意识的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地创设探索性的活动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性的活动当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我在讲授市场经济的作用时,为使学生认识到市场是经济的“调解器”,为学生提供了下列材料:第一年,种大蒜的人比较少,大蒜的价格比较高,结果种大蒜的挣了很多钱;第二年,种大蒜的人比较多,大蒜的价格比较低,结果赔的血本无归;第三年,为应对市场搞多种经营,结果取得了成功。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学生自由结组并可以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活动情境的创设就好像平静的湖面激起了万丈波澜,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马上投入到活动之中,经过短暂的准备之后,各小组便开始展示:有的组采取讲故事的形式;有的组编的顺口溜节奏明快;而有一个组编的小品博得了满堂彩,同学们一个个笑得前仰后合,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小品的片段如下:

第一年:

A: 老汉我今年58,全靠蔬菜要发家,你问我卖的啥?营养美容大南瓜。

B:(与A同学相遇)哎?这不是老彭吗?最近干什么呢? A:卖瓜。B:卖的什么瓜?

A:营养美容大南瓜。(骄傲的说)咦?咋这些卖瓜的?问一下今年多少钱一斤?

旁白:一毛钱8斤。

A:啥?一毛钱8斤?南瓜这么溅叫我咋卖呀?

B:看我,奔驰宝马全都有,从上到下全名牌,衣服“奥巴马的”皮带“叶利钦的”……

A:你咋挣这么多钱?卖什么呢?。

B:大蒜。今年种大蒜的人少,大蒜可贵了。(高兴地说)幽默的语言,滑稽的动作,再加上二人较高的表演天赋,赢得了同学们阵阵掌声和发自内心笑声。这种由学生自编自演的小品使同学们在笑声中顺利的总结出市场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出结论。活动情境的创设,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去观察、思考、探究、交流,轻松愉快的学习,使每个学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这样的教学设计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由被动学习向探究性学习转变,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思品课堂效率。

3、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自主探究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创设以问题为核心因素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问题气氛当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发现新问题、获得新体验的教学方法。如我在设计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时,我准备了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作为情境材料,课前发给学生阅读,上课时选取了几段视频播放给学生看:为国弃文从理,开创中国力学教育体系的钱伟长;地震中徒手刨挖废墟,救出30多名村名的铁打的汉子才哇的事迹;月薪2000-3000元,资助37名贫困生的洗脚妹刘丽的事迹。很多同学看完后热泪盈眶,激动不已。在同学们情绪略平静以后,我设计了两个探究问题:“上述人物中,最能感动你的是哪一位?是什么打动了你?结合上述人物的事迹,请你谈谈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学生在当时的氛围中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不需要老师以往那种老生长谈式说教和灌输,学生所有回答都来得那么自然,那么水到渠成。尤其谈到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时,很多学生都谈到了要劳动,要奉献,要有责任感,要用感恩的心去对待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等等。他们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没有丝毫的牵强,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促使学生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自觉地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把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结尾处创设情境,提升人格魅力

思想品德课重在激情、明理、导行,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如:我在讲授交往有艺术后,让同学们反思自己平时与他人交往中不礼貌的言行,以督促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讲完环保的内容后,请同学们创意校园公益小广告,并把同学们的创意写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让学生在感受成功的同时更加规范自己的言行。这些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又能够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得到感受、体验,得到巩固、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也能促进正确思想和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出发,精心组织,巧妙构思,创设良好的符合教学规律的情境,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究,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思品课的课堂效率。

第三篇:创设教学情境 巧妙引入“压强”

创设教学情境

巧妙引入“压强”

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

陈 芬(361012)

关键词: 建构

教学情境

压强

摘要: 教师的教学要针对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创设教与学的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之更有利于学生建构新知。„„我们的教学设计还应该注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既能用眼睛看,也能用身体去感受。

建构主义者提倡“情境性”教学,认为学习应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习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探索并解决问题,强调将知识应用于真实的情境中而获得理解。因此,教师的教学就要针对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创设教与学的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之更有利于学生建构新知。

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的第八章 第一节《压强》中的第一个小标题为“感受压力的效果”,这“感受”二字提得很好。虽说物理学是一门与生活、生产密切联系的学科,但学生对一些概念的形成和知识的建构还是存在不少困难的,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体验和经验。因此,只要有可能,我们的教学设计还应该注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既能用眼睛看,也能用身体去感受。

在《压强》这一节的教学设计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充分给予学生“感受”的机会,我们创设了一些教与学的情境,并尝试着将它们应用到了笔者指导的一位教师参加中国教育学会第五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创新大赛中,并取得大赛一等奖。下面就将该引入新课的教学情境进行介绍。

创设情境一:

刚上课时,请一位学生上来,戴上眼罩,平摊双手,掌心朝上。教师向其余同学展示了两个相同的金属圆柱体(分别放在已调好的天平两盘,显示质量相等),然后将其中一个柱体

图1 直接竖放在学生的一只手掌上,另一个柱体则用一个小托盘托住后放在学生的另一只手掌上(如图1)。教师问:“你两只手的感觉相同吗?”该生答:“一边重,一边轻。”教师:“请把你认为重的一边举高。” 同学们惊奇地看到:实验者将没有托盘的一边举了起来,也就是将轻的一边举了起来。坐在下面的学生大笑。这时,老师把这个学生的眼罩摘下,那学生低头看看左手又看看右手,满脸困惑地自言自语:“奇怪,怎么会这样?真奇怪!” 在座的同学看到他这样笑得更开心了。这笑中也许包含了对实验者判断能力的不信任;也许怀疑老师做了手脚,使实验者上当了等等,不同的学生对此的反应可能是不同的。不管他们各有什么想法,有一点我们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所有学生都对这个现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种气氛使得这个学生有点不服气,说:“老师,让我再试一次!”这时教师问其余学生:“你们是否都愿意试一试?”学生们情绪高涨,大声应道:“愿意!愿意!” 接着,老师宣布已经为同学们准备了相同的器材,全班同学都来体验,同学互助,闭眼重做刚才见到的使大家满腹狐疑的实验。结果,大家的感觉都是相似的。动手是为了更有效地动脑,接下来就要发挥此教学情境的第二重功能了。教师提出了问题:金属柱重0.9N,连同托盘1.0N,你们感受到的是重力吗?学生明白,他们感受到的不是重力,否则实验者按感觉举高的就应该是带托盘的手了。这时有不少学生转而猜测他们感受到的可能是“压力”了,于是教学就顺利地过渡到了“压力”,还从压力过渡到压强„„

笔者曾将此实验在旧校区的八个班进行了尝试,各班学生的反应无一例外。笔者指导的参赛教师曾四次在不同范围的观摩研讨教学中及参赛教学中使用了这一情境教学。绝大部分听课老师对这个教学情境的创设都大加赞赏,他们普遍认为,这样的情境教学,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巧妙地在第一时间避免了学生将压强与重力混淆。因为,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在以往的教学中,即便学生已经学了“压强”,也还时常把“压强大”误认为是“压力大”或是“重力大”。

也有教师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在认同这个教学情境的有效性的前提下,有的教师提出:用长方体金属块代替金属圆柱体进行实验,不需要托盘,只要分别将金属块竖放和平放就行了。当然,如果实验室有条件提供足量且合适的长方体金属块的话,这种想法是不错的。也有老师提出:不管用什么形状的物体,最好都应该让两边的物重相等(目的是使压力相等)。理由是,这样才符合“控制变量”的原则,并对后续的探究有利。但笔者更愿意采用两边重力不相等的做法,理由有三:

第一,这是激发探究欲望的诱饵,而不是探究过程,不需要符合控制变量的原则;

第二,现实生活中压力不同,受力面积不同,压强也不同的情况很多,只要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探究方法,要形成正确的探究思路是没有困难的;

第三,让两边的物重不相同,当学生误把轻物当重物举高时,对学生认识上产生的冲击将更强烈,学生对此的印象会更深刻,好奇心也会更强!

还有一位教师却提出了一个笔者从未意识到的问题,他认为:当双手小臂平举用手掌托住物体时,涉及的是杠杆问题而不是压强问题。这时手臂(不是手掌)应该能正确感觉出哪边物体更重。这种说法曾一度让我们陷入沉思。于是我们自己再次实验,闭眼仔细体会感觉,还请其它学科的教师也进行了实验,结果都跟学生实验的情况一致。

尽管如此,我们认为这个情境中除了涉及压强问题,确实也涉及到手臂的杠杆问题。为了让我们对杠杆的效果感受更明显,我们重新设计了一个实验情境。让食指成为一根杠杆,目的是使杠杆的效果和压力的效果都能相对明显地反映出来。我们用两条由宽布带环和细线环串起来的相同的套环挂在两手食指上进行对比实验(如图2)。我们备课组的教师对新的图2 实验都进行了感受,效果依然跟前者的相同。

于是我们猜想,假如物重大些,让手臂与手指感到“吃力”,我们对杠杆的效果感受可能就会更明显些。于是我们大大增加了物重,这时食指根部的韧带产生了明显的痛感,但手指被细线勒痛的感觉也同样变得非常明显。也就是说,这两种效果都被同时明显地感受到了。只是因挂细线的手指受力面积很小,所以,这只手指对压力的效果感受比对杠杆的效果感受要更明显。

我们决定用这种方案在新校区的六个班也试一试。为了减小手指的“杠杆效 应”,因此悬挂物体的重力不能太大,我们选择了200g的钩码。以下便是第二种教学情境实践的情况。

创设情境二:

刚上课时,请一位学生上来,戴上眼罩,伸出左右两手的食指。老师向其余同学展示两条相同的套环带和两个相同的钩码,并按图2所示将其悬挂在学生食指上。教师问:“你两只手指的感觉相同吗?”学生把用细线挂在手上的那一边举了起来,同时回答道:“不一样,这边的好像更重。”在座的学生面面相觑,然后大笑。当教师帮他摘下眼罩时,学生的反应与前面描述的情况非常的相似。正当学生们都无比好奇且跃跃欲试的时候,教师让全班同学都如愿地来体验一遍。大家彼此帮助,彼此取笑,同时也笑自己。

在实验的过程中,他们既用肢体感受到了压力的效果──痛,也用眼看到了压力的效果──勒痕。有一个学生在亲自体验之后说:“老师,我知道了。以后用塑料袋提重物的时候,只要把提扭展开一些感觉就不那么痛了。”老师问:“当我们把提扭展开时,所提的物体是否就变轻了呢?”学生想了想回答:“不是,重力没变。”是的,学生们在经历过这样的情境之后,在笑过之后,他们明白了,他们的手指感受到的不是重力,因为两者的重力几乎是相同的,但两手的感觉却大相庭径。

在六个班都进行了尝试,学生的反应无外乎如此。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以上两种设计,只要物重不太大,且让受力面积区别大一些,都会得到很好的效果。在全国赛中,我们选择了第一种情境。当然,我们也考虑过避开杠杆问题,比如,让两手臂自然下垂,然后勾着食指来进行这样的实验。只是这样操作起来有一些具体的问题,如学生上台演示时可见度的问题,除非让学生站得很高来进行实验。

上述情境都是极富感染力的真实事件,这样的情境性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还对学生原有认识产生了很强的冲击,从而排除了他们在建构压强概念中的一个障碍。笔者认为这样的情境创设是非常成功的。

第四篇: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心得体会

探究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心得体会

教学情境的创设既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通过这次的学习交流,使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认识到了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

1、要正确认识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 防止认识上的片面性。如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 这个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生活, 也可以来源于数学本身, 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如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

2、创设的情境必须目的明确。如果是问题情境, 提出的问题就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尽可能做到小而具体、新而有趣, 既有适当的难度, 又富有启发性。这样学生才能理解问题的含义, 才有可能去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在创设的情境中及时提炼出数学问题;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情境的作用, 不能把情境的创设作为一种“摆设”, 要运用到实践中去。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不同的年级有所变化。我执教的是三年级,低年级学生对声音、动作更有吸引力, 要多创设表现活泼、内容生动、形式丰富的情境, 如运用编儿歌、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对于高年级学生, 则要多创设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 流的情境, 用数学本身内在的、隐性的美去吸引学生, 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对情境的满足, 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

4、创设情境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研究表明, 认识兴趣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有密切关系。因此, 课堂教学应先易后难、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安排。按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安排教学过程。

总之, 创设教学情境的形式还需要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教学环境做出相应的设计和改变。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有效课堂、高效课堂。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浅谈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浅谈

[信息员:平利县教研室1 | 作者:平利县长安镇中心小学 吕蒙 | 日期:2011年1月11日 | 浏览962 次]

字体:[大 中 小]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所以,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活动的乐趣,领略到数学的无穷奥妙,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逐步建构起数学思想。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习惯于用“讲解—识记—练习”的模式,更多的倾向于算理的分析和逻辑的推理,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大量机械重复的练习充斥课堂,课堂上,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抹杀了学生的独创精神,数学知识成为严重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基础的“纯数学”,从而导致数学学习过程变得索然无味,高不可攀。而这种依赖于学生重复识记产生的瞬时记忆基础薄弱,教学效果差,教学效益低。

新课程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同时新课标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学习必须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才能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闪耀出人性的光芒。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就要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才能拉近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经历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进行富有个性的数学学习。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

创设数学学习情境是切实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浑然天成,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服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中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颖别致的的导课,能给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的感觉,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强烈愿望,使学生迅速进入“愤悱”的最佳状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尤为重要,新教材在编排上为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留有很大空间,在这个环节,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注意问题的梯度,有一定的挑战性,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二是要注意知识的迁移,与新授内容联系紧密,自然流畅,避免牵强附会,峰回路转。三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要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节,耳熟能详的生活场景,寓教于乐,消除生活与课堂的壁垒。

二、活用情境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学生进行有效数学学习的主阵地,探究新知环节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新知识的呈现方式不同,收到的教学效果也会截然不同,单一的呈现方式很容易使数学学习陷入枯燥的困境。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追求知识呈现方式的多元化,把无形的知识生动化,具体化,建立知识载体,为学生合作学习搭建平台,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无形”为“有形”的效果。体现数学学习的生活性,使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成为可能。在探究新知环节要将数学的知识点具体到情境问题中,避免数学学习方式单一化,程式化,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操作等方式探究新知,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不仅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准确把握,更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参与。例如我在教学《秒的认识》一课时,不仅要让学生理解秒作为一个计时单位和时间单位的进率,更要设计多个游戏环节让学生亲身感受一秒,把知识内容生活化。更例如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一课时,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归纳、总结、推理得出6的乘法口诀。

在探究新知环节创设教学情境,组织有效教学,要做到三个“活”:一是要灵活处理教材,要力求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具体化,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寻求突破,避免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割裂开来;二是要灵活选择学法,最大限度的发挥好学生学习主体作用,采取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等方法,让学生经历猜想和论证的过程;三是激活学生的精神状态,情境创设要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三、善用情境巩固练习

新知识的练习是对知识的应用和强化,也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和延伸,在本环节,要善于创设情境,加强课内外联系,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把学生的思维迁移到生活的广阔空间,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意识,帮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构建数学思想,同时,可根据教学情况,适度拔高要求,为学生课余时间探究新知识留有空间。

诚然,情境创设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必要手段,它要求教师在课前对教材和学生进行前置分析,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在情景创设上,要始终本着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力求与教学流程完美契合,防止过多过滥,繁琐复杂,人为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和知识难度,我们期待学生在精妙的教学情境中进行有效,有趣的数学学习。

下载如何巧妙创设数学教学情境(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巧妙创设数学教学情境(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1.1问题提出 1.1.1数学情境引发数学问题 新数学知识的获取以数学问题的提出为基础,这是为数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历 程所证明的客观事实。希尔伯特指出,“数学问题是数学的灵......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初探 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班级:08初等教育数学(3+2)专一 学生姓名:江巧巧0835150016 指导教师:金玛丽内容摘要:数学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英语课堂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了对解决后进生的英语学习问题。提出了目前这些学生所面临的各种来自学校、社会、家庭的沉重的学习压力和他们较重的心理负担,在......

    浅谈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模版]

    “浅谈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十一五课题研究实验报告 滕志林 关键词:十一五、教学情境研究、课题管理、成果。 摘 要:本文介绍了学校开展十一五扬州市规划课题“浅谈如何创设教......

    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体会

    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体会 贾周德 (江苏省赣榆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连云港 222100)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7894(2012)24- 0103- 02 摘 要 本文从趣味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

    通过学习《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课程,结合课例谈谈怎样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进课堂目标的达成。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 传统的数学教学,主要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

    浅析创设情境式初中数学教学

    论文摘要: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努力创设各种有效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