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课程10年实验的重要收获(2012-5-24.094610.434)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小学音乐·
音乐课程10年实验的重要收获
音乐课程10年实验,在实验学校任课教师和校外众多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出现了诸多新的、积极的变化,成效明显。归纳起来,主要在以下5个主要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收获。
一、教育观念
10年间,在实验区、实验学校以及各种不同层次的新课程培训中,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转变教育观念”。这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数以百、千、万计的音乐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不同程度地认识到这句话的内涵:
1、如果说以往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更多关注的是音乐学科体系中的知识、技能,而在课程实验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成为课程教学活动的中心。
以学生为主体,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进步; 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
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见解,细心保护和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建立平等交流的师生关系。
2、在一切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独立思考。倡导同学间的合作学习,善于与他人交流、沟通、分享。倡导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评价甄别信息的能力。
3、将以往相对单一的“知识技能”课程目标,转化为“三维融合”的课程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与“知识技能”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健全和完善评价机制,不仅重视单一评价的甄别作用,同时发挥多重评价的诊断、激励与改善功能。转变评价的方式与方法,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以及“音乐成长记录册”、“班级音乐会”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利于学生增强学习信心和动力。
上述内容,均在教育观念统领之下,是音乐课程10年实验收获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状态和成效,最能反映课程实验的真实面貌。10年间,音乐课堂发生了很大·国培计划(2011)—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小学音乐·
变化,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设计,像五彩斑斓的百花在祖国的城乡学校绽放,优质课例大量涌现。其中,2007年初冬在安徽黄山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主办的“全国中小学音乐课教学评比”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教师在当地学校“借班上课”,一次推出了小学获奖优质课22节,中学获奖优质课18节,集中展示了音乐课程实验的优秀成果。以这次活动为代表的音乐实验优质课,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教学目标明确而具体。以音乐为载体的教学活动,始终将培养和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放在中心位置,着力增进学生音乐审美感知力。
2、课堂充满音乐美感。无论是唱歌和听赏的选材,教师的范唱、演奏、语言、仪表,还是课堂氛围的营造,均具有艺术美感,学生是在一种自然、放松、和谐、平等交流的状态下享受音乐学习过程。
3、教师有较强的环境适应和课堂应变能力。由于是“借班上课”,师生之间并不熟悉,任课教师以对学生的普遍关爱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很快赢得学生的信任。在预设的教学环节发生变化时能平静应对,同样取得预期的实效。
4、深度挖掘教学材料,精心开发教学资源。任课教师不仅充分利用既定教材,而且能够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精心选取或自己制作教学课件,或创造性地利用本校、本班的教学资源(如请本班有演唱、演奏特长的学生充当“小老师”),收到很好的效果。
5、凸显地方特色或民族特色。如来自北京的老师教唱京剧唱段,来自山东和东北的教师教唱当地民歌,让学生熟悉民族音乐,课堂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公开展示、评比的优质课只是一扇窗口,体现了音乐课程实验给课堂带来的可喜变化,除此之外,大面积常规课(主要是在大中城市学校)的课堂教学水平,在10年实验期间均得到明显提升,教师“一言堂”和“满堂灌”的状况,有了不同程度的转变。
三、教材建设
教育部在2000年启动“实验稿”研制的同时,就开始委托有资质的出版社着手编写与之配套的实验教材。经过多年努力,全国共有11套义务教育音乐教材通过审查,并先后在不同地区实验学校投入使用。这11套音乐实验教材,产生在更新教育观念、深入认识音乐教育功能、重新整合与拓展音乐教学领域的特定背景下。与实验前使用的教材相较,音乐实验教材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教材编写的整体构架,由过去以识谱、乐理为主线的知识体系,转变为人文主题统整下不同音乐教学领域的单元组合,突显这种组合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选材上中华56个民族、东南西北中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传统音乐材料有序呈现,·国培计划(2011)—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小学音乐·
强调音乐文化母语的教育继承;对外国音乐材料的选用,突破以往以欧洲古典音乐为中心的格局,逐年加大开掘适于小学生参与、便于学习理解的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材料的力度;教学内容贴近现代社会生活,溶进20世纪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形式的新因素;教学活动设计形式多样,生动有趣,有利于激发联想与想象,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空间;教材呈现方式借助多种媒介,突出直观性美感,因而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
四、教学研究及教师培训
为适应“实验稿”引领的音乐实验课程的教学需要,以校为本和以学区(常与行政区划重叠)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以及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蓬勃开展,有时甚而交叉进行。一些教学实验中共同关注的问题或产生的困惑,成为集体研讨的课题。如唱歌教学、乐器演奏教学、音乐听赏教学、教案设计、多媒体运用、课程评价的具体化等。通过课题研讨、观摩展示、专题培训等途径,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高,优秀教师和音乐特级教师迅速成长。从10年间教育部定期举办的“全国小学音乐、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的组织发动、层层选拔过程中,即可反映音乐教师在专业技能、音乐学知识、文化修养和教育学理论等方面全面提升的可喜状况。绝大多数音乐教师能灵活运用符合教育规律和音乐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创造性地践行“实验稿”的理念,因地制宜地开发民族和地方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自如驾驭教学流程,课堂教学和指导课外艺术活动的能力大为增强。
为充分发挥骨干音乐教师和优质课的影响和作用,北京和深圳等地还采取城区优秀教师与郊区教师定点交流,成立特级音乐教师工作室等措施,带动更多优秀教师成长,变少数教师的示范公开课为多数教师的优质常规课。
五、与实验同步的音乐教育理论探索
长期以来,学校音乐教育的理论探索,在我国是十分薄弱的环节。尤其是美育在学校教育中被边缘化,失去应有地位的背景下,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基本上是处于一种停滞状态。随着课程实验的逐步展开和深入,对相关理论课题探究的紧迫性突显出来,理论研究随之进入到一个活跃时期,并得到长足发展。与国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状况相较,我国音乐教育理论探究,显现出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理论指向的实践性
这一特点的形成,与本学科的理论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有一定关系,又长期受制于我国教育学、心理学、音乐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水平。面对“实验稿”的研制和课程实验的现实要求,许多带有本质性的对于学科理论的认识,是在音乐课程实验过程不断探索、调整和校·国培计划(2011)—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小学音乐·
正中逐步生成并且应用于实践的。如对音乐教育课程性质和价值的认识,以“实验稿”为例,从一开始就将小学音乐课的性质定位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其课程价值,在“标准”中表述为“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这些看似“政府文件话语”,实则体现了21世纪音乐教育理论对“标准”的支撑。对于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内容,“标准”将1992年“教学大纲”规定的“唱歌、唱游、器乐、欣赏、识读乐谱和视唱听音”,重新整合并扩展为“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4个教学领域,突出强调了音乐作用于人的创造力开发,以及本学科固有的人文属性。这种强调,与当代国际音乐教育所倡导的学科发展走向相一致,只不过这些具有实际理论意义的内容,不是以“系统理论”的“新观点”面貌出现,而主要是从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来,又直接指向实践应用的。
二是理论提炼的群体性
我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史,并不乏音乐教育大家,从沈心工、李叔同、蔡元培、萧友梅、黄自、陶行知、陈鹤琴、刘质平、丰子恺,到贺绿汀、李凌、赵沨、陈洪、张肖虎等等前辈,他们均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然而在音乐理论的提炼和音乐教育学派的形成上,比起国外的同行,如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铃木镇
一、卡巴列夫斯基和当代的美国学者加德纳、雷默、埃利奥特等人,似乎不像他们那样有着个人的理论体系、教育学派和广泛的国际传播影响。这一现实,除与世界近代历史格局和旧中国低下的国际地位有关外,也体现出中外(主要是东西方)文化传统和学术研究环境的差异。我国音乐教育理论的实践性品格,直接与理论提炼方式的群体性相关联,这一特点在“实验稿”研制及“标准”修订工作中延续了下来。
三是理论内涵的综合性
这一特点是由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继承——借鉴——发展更新的整体模式决定的。对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继承,将深厚的“乐教”传统衍生为“美育”思想,一直是我国音乐教育行为的基本出发点;对国外音乐教育理论精华和实践体系的学习、借鉴、吸收,10年来从未间断,从对上世纪中叶“拖欠”下来的以奥尔夫、柯达伊等为代表的国外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的学习、“补课”,到上世纪末期对美国学者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雷默的音乐教育哲学,以及本世纪初以埃利奥特为代表的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等等。这些丰富多样的音乐教育模式和不断出新的音乐教育理论和观点,为“标准”的修订和完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国培计划(2011)—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小学音乐·
材料。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和借鉴、吸收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对指导学校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不断总结、更新,使其在保持中国特色(与国情相适应)的同时,也体现出与21世纪国际音乐教育发展方向相一致的包容性和现代性。如“标准”对小学音乐“课程基本理念”的阐述,便集中体现了这种源自教学实践又回到教学实践的音乐教育理论的综合性:1、2、3、4、5、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强调音乐实践 鼓励音乐创造 突出音乐特点 关注学科综合 弘扬民族音乐 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
这5条供广大任课教师把握的“课程基本理念”,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内容包含音乐课程与国家主流教育思想的对应,音乐教学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音乐实践的兴趣;体现出对艺术体验和人文素养在实践活动中生成、获取的强调和对学生创造力开发的重视;涉及到以美育人与不同文化认知、中华民族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本体与不同学科综合、面向全体未来公民与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等一系列的辩证关系,汇集了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的对本学科基本理论的认识。这些理论探索,实际上是对中外古今音乐教育理论重要内涵的综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
·国培计划(2011)—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第二篇:音乐课程10年实验的重要收获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初中音乐·
音乐课程10年实验的重要收获
音乐课程10年实验,在实验学校任课教师和校外众多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出现了诸多新的、积极的变化,成效明显。归纳起来,主要在以下5个主要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收获。
一、教育观念
10年间,在实验区、实验学校以及各种不同层次的新课程培训中,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转变教育观念”。这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数以百、千、万计的音乐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不同程度地认识到这句话的内涵:
1、如果说以往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更多关注的是音乐学科体系中的知识、技能,而在课程实验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成为课程教学活动的中心。
以学生为主体,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进步; 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
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见解,细心保护和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建立平等交流的师生关系。
2、在一切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独立思考。倡导同学间的合作学习,善于与他人交流、沟通、分享。倡导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评价甄别信息的能力。
3、将以往相对单一的“知识技能”课程目标,转化为“三维融合”的课程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与“知识技能”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健全和完善评价机制,不仅重视单一评价的甄别作用,同时发挥多重评价的诊断、激励与改善功能。转变评价的方式与方法,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以及“音乐成长记录册”、“班级音乐会”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利于学生增强学习信心和动力。
上述内容,均在教育观念统领之下,是音乐课程10年实验收获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状态和成效,最能反映课程实验的真实面貌。10年间,音乐课堂发生了很大·国培计划(2011)—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初中音乐·
变化,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设计,像五彩斑斓的百花在祖国的城乡学校绽放,优质课例大量涌现。其中,2007年初冬在安徽黄山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主办的“全国中小学音乐课教学评比”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教师在当地学校“借班上课”,一次推出了小学获奖优质课22节,中学获奖优质课18节,集中展示了音乐课程实验的优秀成果。以这次活动为代表的音乐实验优质课,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教学目标明确而具体。以音乐为载体的教学活动,始终将培养和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放在中心位置,着力增进学生音乐审美感知力。
2、课堂充满音乐美感。无论是唱歌和听赏的选材,教师的范唱、演奏、语言、仪表,还是课堂氛围的营造,均具有艺术美感,学生是在一种自然、放松、和谐、平等交流的状态下享受音乐学习过程。
3、教师有较强的环境适应和课堂应变能力。由于是“借班上课”,师生之间并不熟悉,任课教师以对学生的普遍关爱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很快赢得学生的信任。在预设的教学环节发生变化时能平静应对,同样取得预期的实效。
4、深度挖掘教学材料,精心开发教学资源。任课教师不仅充分利用既定教材,而且能够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精心选取或自己制作教学课件,或创造性地利用本校、本班的教学资源(如请本班有演唱、演奏特长的学生充当“小老师”),收到很好的效果。
5、凸显地方特色或民族特色。如来自北京的老师教唱京剧唱段,来自山东和东北的教师教唱当地民歌,让学生熟悉民族音乐,课堂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公开展示、评比的优质课只是一扇窗口,体现了音乐课程实验给课堂带来的可喜变化,除此之外,大面积常规课(主要是在大中城市学校)的课堂教学水平,在10年实验期间均得到明显提升,教师“一言堂”和“满堂灌”的状况,有了不同程度的转变。
三、教材建设
教育部在2000年启动“实验稿”研制的同时,就开始委托有资质的出版社着手编写与之配套的实验教材。经过多年努力,全国共有11套义务教育音乐教材通过审查,并先后在不同地区实验学校投入使用。这11套音乐实验教材,产生在更新教育观念、深入认识音乐教育功能、重新整合与拓展音乐教学领域的特定背景下。与实验前使用的教材相较,音乐实验教材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教材编写的整体构架,由过去以识谱、乐理为主线的知识体系,转变为人文主题统整下不同音乐教学领域的单元组合,突显这种组合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选材上中华56个民族、东南西北中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传统音乐材料有序呈现,·国培计划(2011)—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初中音乐·
强调音乐文化母语的教育继承;对外国音乐材料的选用,突破以往以欧洲古典音乐为中心的格局,逐年加大开掘适于中小学生参与、便于学习理解的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材料的力度;教学内容贴近现代社会生活,溶进20世纪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形式的新因素;教学活动设计形式多样,生动有趣,有利于激发联想与想象,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空间;教材呈现方式借助多种媒介,突出直观性美感,因而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
四、教学研究及教师培训
为适应“实验稿”引领的音乐实验课程的教学需要,以校为本和以学区(常与行政区划重叠)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以及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蓬勃开展,有时甚而交叉进行。一些教学实验中共同关注的问题或产生的困惑,成为集体研讨的课题。如唱歌教学、乐器演奏教学、音乐听赏教学、教案设计、多媒体运用、课程评价的具体化等。通过课题研讨、观摩展示、专题培训等途径,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高,优秀教师和音乐特级教师迅速成长。从10年间教育部定期举办的“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的组织发动、层层选拔过程中,即可反映音乐教师在专业技能、音乐学知识、文化修养和教育学理论等方面全面提升的可喜状况。绝大多数音乐教师能灵活运用符合教育规律和音乐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创造性地践行“实验稿”的理念,因地制宜地开发民族和地方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自如驾驭教学流程,课堂教学和指导课外艺术活动的能力大为增强。
为充分发挥骨干音乐教师和优质课的影响和作用,北京和深圳等地还采取城区优秀教师与郊区教师定点交流,成立特级音乐教师工作室等措施,带动更多优秀教师成长,变少数教师的示范公开课为多数教师的优质常规课。
五、与实验同步的音乐教育理论探索
长期以来,学校音乐教育的理论探索,在我国是十分薄弱的环节。尤其是美育在学校教育中被边缘化,失去应有地位的背景下,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基本上是处于一种停滞状态。随着课程实验的逐步展开和深入,对相关理论课题探究的紧迫性突显出来,理论研究随之进入到一个活跃时期,并得到长足发展。与国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状况相较,我国音乐教育理论探究,显现出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理论指向的实践性
这一特点的形成,与本学科的理论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有一定关系,又长期受制于我国教育学、心理学、音乐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水平。面对“实验稿”的研制和课程实验的现实要求,许多带有本质性的对于学科理论的认识,是在音乐课程实验过程不断探索、调整和校·国培计划(2011)—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初中音乐·
正中逐步生成并且应用于实践的。如对音乐教育课程性质和价值的认识,以“实验稿”为例,从一开始就将中小学音乐课的性质定位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其课程价值,在“标准”中表述为“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这些看似“政府文件话语”,实则体现了21世纪音乐教育理论对“标准”的支撑。对于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内容,“标准”将1992年“教学大纲”规定的“唱歌、唱游、器乐、欣赏、识读乐谱和视唱听音”,重新整合并扩展为“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4个教学领域,突出强调了音乐作用于人的创造力开发,以及本学科固有的人文属性。这种强调,与当代国际音乐教育所倡导的学科发展走向相一致,只不过这些具有实际理论意义的内容,不是以“系统理论”的“新观点”面貌出现,而主要是从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来,又直接指向实践应用的。
二是理论提炼的群体性
我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史,并不乏音乐教育大家,从沈心工、李叔同、蔡元培、萧友梅、黄自、陶行知、陈鹤琴、刘质平、丰子恺,到贺绿汀、李凌、赵沨、陈洪、张肖虎等等前辈,他们均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然而在音乐理论的提炼和音乐教育学派的形成上,比起国外的同行,如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铃木镇
一、卡巴列夫斯基和当代的美国学者加德纳、雷默、埃利奥特等人,似乎不像他们那样有着个人的理论体系、教育学派和广泛的国际传播影响。这一现实,除与世界近代历史格局和旧中国低下的国际地位有关外,也体现出中外(主要是东西方)文化传统和学术研究环境的差异。我国音乐教育理论的实践性品格,直接与理论提炼方式的群体性相关联,这一特点在“实验稿”研制及“标准”修订工作中延续了下来。
三是理论内涵的综合性
这一特点是由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继承——借鉴——发展更新的整体模式决定的。对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继承,将深厚的“乐教”传统衍生为“美育”思想,一直是我国音乐教育行为的基本出发点;对国外音乐教育理论精华和实践体系的学习、借鉴、吸收,10年来从未间断,从对上世纪中叶“拖欠”下来的以奥尔夫、柯达伊等为代表的国外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的学习、“补课”,到上世纪末期对美国学者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雷默的音乐教育哲学,以及本世纪初以埃利奥特为代表的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等等。这些丰富多样的音乐教育模式和不断出新的音乐教育理论和观点,为“标准”的修订和完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国培计划(2011)—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初中音乐·
材料。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和借鉴、吸收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对指导学校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不断总结、更新,使其在保持中国特色(与国情相适应)的同时,也体现出与21世纪国际音乐教育发展方向相一致的包容性和现代性。如“标准”对中小学音乐“课程基本理念”的阐述,便集中体现了这种源自教学实践又回到教学实践的音乐教育理论的综合性:1、2、3、4、5、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强调音乐实践 鼓励音乐创造 突出音乐特点 关注学科综合 弘扬民族音乐 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
这5条供广大任课教师把握的“课程基本理念”,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内容包含音乐课程与国家主流教育思想的对应,音乐教学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音乐实践的兴趣;体现出对艺术体验和人文素养在实践活动中生成、获取的强调和对学生创造力开发的重视;涉及到以美育人与不同文化认知、中华民族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本体与不同学科综合、面向全体未来公民与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等一系列的辩证关系,汇集了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的对本学科基本理论的认识。这些理论探索,实际上是对中外古今音乐教育理论重要内涵的综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
·国培计划(2011)—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第三篇:重要实验现象小结
重要实验现象小结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的同时生成白色物质。
2.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空气中燃烧: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的气味。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
有刺激性气味产生,试管上有液体生成。
6.氢气在空气种燃烧:
火焰呈现淡蓝色。
7.氢气在氯气种燃烧:
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
8.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
黑色的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还原氧化铜:
使生成的气体通人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
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1.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
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2.钠在氯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13.点燃纯净气体:
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14.将氯气通入无色KI溶液中:
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质生成。
15.细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后加入水:
有棕色的烟生成,加水后生成绿色的溶液。
16.强光照射氢气、氯气的混合气体:
迅速发生反应发生爆炸。
17.新制氯水中呈黄绿色,光照有气泡生成,久置氯水成无色。18.氯水中加石蕊试液:
先变红色后褪色。
19.红磷在氯气中燃烧:
有白色烟雾生成。
20.湿润的淀粉碘化钾遇氯气:
试纸变蓝
21.氯气遇到润湿的有色布条:
有色布条的颜色褪色。
22.溴(碘)水中加入四氯化炭: 溶液分层,上层接近无色,下层接近橙(紫)色。
23.细铜丝在蒸气中燃烧:
细铜丝发红后生成黑色物质。
24.铁粉与硫粉混合后加热到红热:
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物质。
25.硫化氢气体不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干冷蒸发皿):
火焰呈淡蓝色(蒸发皿底部有淡黄色的粉末)。
26.硫化氢气体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干冷烧杯):
火焰呈淡黄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烧杯中有液滴生成)。
27.氯化铁溶液中通人硫化氢气体:
溶液由棕黄色变为浅绿色,并有黄色沉淀生成。
28.集气瓶中混有硫化氢和二氧化硫:
瓶内有浅黄色粉末生成。
29.二氧化硫气体通人品红溶液:
红色褪去,加热后又恢复原来的颜色。
30.过量的铜投入盛有浓硫酸试管中,加热反应完毕后,待溶液冷却后加入水:
有刺激性气体生成且气体有刺激性气味。
31.钠在空气中燃烧:
火焰呈蓝色,生成淡黄色物质。
32.把水滴入盛有过氧化钠的试管,放入带火星的木条:
木条复燃。
33.加热碳酸氢钠固体,并通人石灰水: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4.氨气与氯化氢相遇:
有大量白烟产生。
35.加热氯化氨与氢氧化钙的混合物:
有刺激性气体产生。
36.加热氯化氨:
在试管中有白色晶体产生。
37.无色试剂瓶中浓硝酸授阳光照射;
瓶中部分显棕色,硝酸呈黄色。
38.铜片与浓硝酸反应:
反应激烈,有棕红色气体产生。
39.铜片与稀硝酸反应:
试管下端产生无色气体,气体上升逐渐变成棕红色。
40.在硅酸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有白色胶状沉淀。
41.在氢氧化铁胶体中加入硫酸镁溶液:
胶体变浑浊。
42.将点燃的镁条伸人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剧烈燃烧,有黑色物质附着于集气瓶内壁。
43.向硫酸铝溶液中加入氨水:
生成蓬松的白色絮状沉淀。
44.向Fe3+的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 有白色絮状物出现,立即转变为灰绿色,最后转变成红褐色沉淀。
45.向Fe3+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
溶液变血红色。
46.向天然水中加入少量肥皂液: 泡末逐渐减少且有沉淀生成。
高中化学实验仪器
2009年03月16日 星期一 01:00 P.M.能加热的仪器
1. 试管 用来盛放少量药品,常温或加热情况下进行少量试剂反应的容器,可用于制取货 收集少量气体。
使用注意事项:①可直接加热。②加热后不能骤冷,防止炸裂。③加热时试管口不能对着任何人;给固体加热时,试管要横放,管口略向下倾斜。
2. 烧杯 用作配置溶液和加大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
使用注意事项:①加热时应放置在石棉网上,使受热均匀。②溶解物质搅拌时,玻璃棒不能触及杯壁或杯底。
3. 烧瓶 用于试剂量较大而又有液体物质参加反应的容器,可分为圆底烧瓶、平底烧瓶和 蒸馏烧瓶。它们都可用于装配气体发生装置。蒸馏烧瓶用于分离互溶的沸点不同的物质。
使用注意事项:①圆底烧瓶和蒸馏烧瓶可用于加热,加热时要垫石棉网,也可用于其它热浴(如水浴加热等)。②液体加入量不要超过烧瓶容积的一半。
4. 蒸发皿 用于蒸发液体或浓缩溶液。
使用注意事项:①可直接加热,但不能骤冷。②盛液量不应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③取、放蒸发皿应使用坩埚钳。
5.坩埚 主要用于固体物质的高温灼烧。
使用注意事项:①把坩埚放在三脚架上的泥三角上直接加热。②取、放坩埚应使用坩埚钳。
分离物质的仪器
1. 漏斗 分普通漏斗、长颈漏斗、分液漏斗。普通漏斗用于过滤或像小口容器转移液体。长颈漏斗用于气体发生装置中液体的注入。分液漏斗用于分离密度不同且互不相容的液体,也可用于向反应器中随时加液。也用于萃取分离。
2. 洗气瓶 中学一般用广口瓶、锥形瓶或大试管装配。洗气瓶内盛放的液体,用以洗涤气 体,除去其中的水分或其他气体杂质。使用时要注意气体的流向,一般为“长进短出”。
3. 干燥管 干燥管内盛放的固体,用以洗涤气体,除去其中的水分或其他气体杂质,也可以使用U型管。
剂量仪器
1. 托盘天平用于精密度要求不高的称量,能称准到0.1g。所以砝码是天平上称量时衡量物质质量的标准。
2. 量筒 用来量度液体体积,精确度不高。
使用注意事项:①不能加热和量取热的液体,不能作反应容器,不能在量筒里稀释溶液。②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体积。
3. 容量瓶 用于准确配制一定体积和一定浓度的溶液。使用前检查是否漏水。用玻棒引流的方法将溶液转入容量瓶。
4. 滴定管 用于精度不高的溶液浓度测量。分酸式和碱式滴定管两种。
使用注意事项:①酸式、碱式滴定管不能混用。②25mL、50mL滴定管的估计数为±0.01mL。③转液前要用洗液、水一次冲洗干净,并用贷装的用也润洗滴定管。④调整液面时,应使用滴定管的尖嘴部分充满溶液,使液面保持在“0”或“0”一下的某一定刻度。读书时视线与管内液面的最凹点保持水平
第四篇:大学物理实验重要公告
重要公告
1.物理实验中心网址:fafu-phy.cn
2.所有专业的实验安排表、补充实验讲义、数据表格均已上传共享和中心网站的“资源下载”中,同学们有需要可以自行下载打印
3.本学期做实验的各专业有不同的学时,如工科类的为30学时,农科类的为20学时等等;不同学时的专业,所做的实验项目不一样,所以当同学们下载补充讲义和数据表格时,按照自己所在专业的课表来下载,只要下载课表中要做的实验项目即可,不做的实验数据表格就不需要下载
4.补充的实验讲义有两个:《模拟示波器的使用》和《液晶电光》,因此同学们如果做到这两个实验,要按照补充的实验讲义来预习,课本上原有的讲义作废
5.其他所有实验,都按照课本的原有讲义来预习即可
6.打印补充讲义时,用A4纸;打印数据表格时,必须用B5纸,且正反面打印;打印时跟打印店老板说明纸张大小即可
7.补充讲义和数据表格都已经排版好,所以打印时不需要做什么改动,只有纸张大小的要求
8.每次实验课前,要把该实验的预习报告写好带来,预习报告写在发给你们的报告纸上的第1、2页,课前上交,老师及时评定预习成绩,评定完毕即发回
9.每次实验课时,要把该实验的数据表格打印或复印好带来,做实验时将数据直接填入表格即可,数据不要用铅笔填写,做完后,同组的数据一起交给老师审阅,打分签字后才可离开,离开前要将仪器收拾好
10.每次实验课后,要及时把该实验的课后作业做完,做在报告纸的第3、4页,三天之内上交,请将数据表格夹在报告中一并上交,交到贴有该实验名称的柜子中
11.实验期间如有转专业进来的同学,请及时到实验室410找老师登记名字,说明情况,并安排跟哪个班一起做实验,否则延误实验,后果自负;如有转专业出去的同学,可以不登记
第五篇:第一学期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实验总结
本人作为校音乐组的组长,自2011年以来,和同事们致力于音乐课程改革实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课程改革为重点,与时俱进,改革教学模式,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无论是我自己还是同事,都有一个质的飞跃。现将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理念必先行
面对新出台的音乐课程标准和新编的音乐教材(2011版),怎样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最关键的就是要尽快更新音乐教师的教育观念。新观念从哪里来,主要来自于加强学习。通过学习,本人认识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使转变观念有了前提条件。通过听专家的报告(看录像),使教师明确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懂得了课程改革必须从课程功能、结构、内容、评价、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树立了课程意识,初步形成了新的课程观,即对课程有了自己基本的看法,不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隘的范畴。通过培训学习,我还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最重要的,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要搞好教学,教师就要树立正确的理念,明确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现、学生观等。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主动、探究、合作。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教师们还明确了新课程倡导的教育评价是发展性评价,必须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
二、坚持学习与培训相结合,促进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我深深地认识到: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我根据实际情况,立足校本,和音乐组的同事们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校本研究,措施得力,目标明确,形式多样。
1. 深入学习新课标,学习教学杂志上有关教育教学理念,观看优秀课堂教学实录,提高教研效率和自己的教学水平,让自己从经验型向专业性、科研型转变。
2. 组织集体备课。针对金华市教研课题《三部曲教学模式引领学生步入音乐殿堂》我们采取集体备课形式,目的是使研究更有效进行,做到教学资源共享,营造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教研氛围。
3.在校本教研过程中,为避免课堂教学只重表面,讲究形式,能让教师将学习中所获得的理论真正运用到日常教学之中,我们采取“请进来教,走出去学”等形式,多渠道、多层次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合教学能力,充实校本教研。为了使金华市级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多次请兰溪市音乐教研员王明月、俞赛霞老师,教科所方建华老师等来校指导,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合共同体音乐老师之力。
4. 积极参加各级观摩活动。2014年12月,本人参加浙江省小学音乐骨干教师培训,聆听专家讲座,观摩省特的课堂教学,而后成为省特级教师许志芳名师工作室的网络学科带头人;郑然畅参加省“千课万人”活动;每年参加金华市中小学音乐教师年会。通过培训,我们的思想认识和教学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丰富了教学实践。
三、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为此,我们把改革的目光锁定在课堂教学中。
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审美教育,从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作为第一个教学理念。但长期的音乐教学存在着“重技轻艺”的倾向,即重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艺术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所以音乐课程标准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了第一个课程目标。针对当前的音乐教学情况,自己首先改变了观念,正确认识到了音乐教育的性质。经过重新审视,本人和同事们共同提出了三个主要目标在教学中去努力达到,即强化以审美为核心,加强基础能力培养,拓宽音乐文化视野。强化以审美为核心包括:情感的培养过程,以创造为中心,音乐愉悦性特征等;加强基础能力培养包括:感知能力、表现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拓宽音乐文化视野包括:弘扬民族民间音乐,学习世界优秀名作,了解时代气息音乐文化等。三个目标针对性强,例如强化,首先是针对当前对“性质”的模糊而必须“强化”提高认识,其次是说明审美功能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要发挥其独特作用。在音乐教育中强化情感、创造、愉悦的教学活动,那么审美教育必然能得到“强化”,其结果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在教学中,教师们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突破口,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行为的动力,要强化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突破口,学生有了兴趣,一切都迎刃而解,有了兴趣可以产生情感,情感可以上升为审美,审美可以积淀情操,情操可以升华人格。例如,在有的音乐课上,学生学习积极性特别高,教师设计的音乐活动学生非常有兴趣,学生能全员参与。在教学中,教师们还重视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很多课中可以看出,他们以即兴创作为抓手,以想像、联想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重视课题研究,拓宽研究内容
我们在抓好教研教改的同时,十分注重课题研究,目的是以科研促教改。2014年我们申报了金华市级科研课题《三部曲教学模式引领学生步入音乐殿堂》为了使这一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课题组成员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如开展同课异构,进行教学模式的摸索,请专家及同仁们来校共同指导、研讨;组织学生进行问卷,为课题研究提供素材;定期组织学习,调整研究方向等。12月份该课题顺利结题,获得兰溪市三等奖。自2011年到至今还有两项课题获奖,2015年也申报了金华市规划课题。此外,课题组成员撰写多篇论文,分获各类奖项。如《学习在评价中悦动》获金华市第八届即教育科研专题论文评比中荣获教改创新主题类三等奖。
2.艺术教育是我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作为
六、教研教改,成绩斐然
总之,本学期的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实验已初见成效,但是就全市音乐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整体上看,发展仍不够平稳,表现在有的音乐教师认识不到位,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丢不下,新的教学理念没有树立起来,有的音乐教师在创新面前畏难发愁,不愿吃苦,有的学校在教学实验上迈不出新步子,新教材老教法现象仍
然存在。
今后的音乐课程实验改革工作,如何使观念到位仍是重要问题,教学实践中我们还要勇于大胆地去探索、创新、实践,要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去追求,去不断完善、总结并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探索出高密市音乐
教学改革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