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利用导学案来打造高效课堂
如何利用导学案来打造高效课堂
一、现状与思考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是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问题甚至还很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并没有完全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少人只停留在认识层面,以教师为中心,讲授、灌输为主要形式的教学还是占据了一席之地,另外,为应试而教、为升学率而教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师的“讲台意识”仍旧很浓,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欲和支配欲依然很强。
二是教师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新的课程结构和教材体系。我们的教师对老教材的结构和知识体系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能较好驾驭教材,驾轻就熟,教起来得心应手。面对变化了的新教材,我们部分教师的观念却未变,教法也没有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捉襟见肘,处处被动,甚至出现了盲目蛮干的教学行为。
三是面对多元化的改革主张和教学模式,一些教师“等”“靠”思想严重,“问题意识、反思意识、研究意识”比较薄弱,不能主动地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对课堂教学改革作更多更深入的思考,更多的却是对现有评价手段的埋怨。
这些问题和矛盾在实践中的具体反映就集中表现为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因此,我们必须要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作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要深化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改变、改善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必须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抓手。通过深入思考和调研,我们认为“三疑导学案”教学模式是一个很好的抓手。
二、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特点
所谓“学案导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以课标、课本为纲,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为主线设计的教学活动方案。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在 “导学”的方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说得更直白些,“学案导学”就是把课堂教学的流程、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学习中的反馈以书面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自己所要做的事、所要讲的话做到心中有数,按“学案”开展学习,从而避免课堂学习中无谓的“枝蔓”,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导学案是集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和综合性评价于一体的导学性文本,它是高效课堂教学理念下教师为学生进行学习设计的产物,被形象的比喻为高效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导学案教学模式也称为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手段、导学为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学习,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精髓,可以从师生关系、时空关系、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四个角度概括为四句话:“主导加主体,课外加课内,教材加(导)学案,自主加合作”。
三、导学案的设计要求
导学案设计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水平、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设计的导学方案
1、研读课标做指南
课标与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教学大纲相比在内涵上有质的不同,对我们的教学起着无可替代的指导作用。它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它明确规定了实施建议,同时提供了典型案例,便于使用者准确理解标准,减少课标实施过程中的落差。这些为导学案设计提供了及其丰富的信息,是教师进行导学案设计的重要参照。
2、用好教材促发展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之下,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了质的不同。在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如何才能利用好教材呢?首先解决的不是钻研教材、深挖教材的问题,而是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对教材观的重新审视和定位。一要确立课程意识,教师要明白现在的教材已经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才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建构者、开发者。二要树立新的教材观,与过去相比,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铺天盖地的网络系统支撑着包罗万象的知识世界。充斥着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改变着师生对事物的认识和观念,也为师生提供了不可限量的资源。教师必须要有新的教材观,要由过去“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同样学生也要由过去“学教材”变为“用教材学”。另外,过去对教材的研究往往局限于钻研一本教科书,而现在是放在整个课程的背景下来把握教材。这不仅仅是吃透一本教材能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在教材使用上把握好”四度“即:深度、广度、梯度和角度。
3、学情调查是起点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几乎不研究学生,不研究学情,不研究对策,或者做了研究而没有落实,导致教与学的严重脱节,师生虽然同处一个课堂,却隔绝在两个世界。高效课堂教学定位在“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导学案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学习者的现有状况是导学案设计的出发点。
4、分层设计重差异
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分层设计问题、分层设计学习程序、分层设计评价标准、分层设计达标测评
5、学法指导在其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永远是学不尽的,尤其是在这个知识飞速增长,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教材中的知识仅是九牛一毛,沧海一粟,如果就知识论知识的学习,永远达不到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所以在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体现学习过程的方式方法指导,改变过去单一被动、枯燥乏味的学习方式,而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学法指导贯穿导学案设计的始终,并不是笼统的在导学案中写上本节课的学法是“讨论、探究”就完了,它一定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并且贯穿于学生求知的过程中。
6、集智备课作保证
导学案设计当然可以由个人独立来完成,但作为一个高质量的导学案设计,发挥集体的智慧是明智之举。
7、导学案的科学使用
精心设计的导学案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关键看能否用好导学案。在学生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好学生使用导学案的常识指导,其次在使用导学案学习的过程中,要针对导学案在课前、课中、课后是何发挥作用的,做好过程性指导。
四、“导学案”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1、课时化原则
尽可能的将一课时的内容写成一个学案。按课时内容确定导学案的内容编写。这样,有利于调控课时学习的知识量,加强授课的计划性、针对性、时效性,构建高效课堂。
2、问题化原则
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德育点隐入创设的一个个具体的材料情景(生活场景)或课堂活动中。通过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地学习之中。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的设置,应当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和认知规律,学科信息要准确,问题的针对性要强。设置的问题既有利于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又有利于加强知识的拓展,强化与生活的联系,具有较强的思考性。从而有效地把学生引入课本,把生活纳入课堂,激发自主学习,引导交流讨论又学会看书。
3、方法化原则
在学生读书、思考、解答问题等环节的学习中,教师都要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以便能够及时适时的点拨学生应该如何去做。学案中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
4、层次化、递进性原则
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无论在哪个层面上,都要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去自主探究,获取知识。设疑应首先考虑其知识的层次性和个性的差异性,导学导练要有适当的梯度。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知识状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五、学案编写的误区 误区一:学案编写教案化
教案的着眼点在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它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学案的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编写学案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的活动,他不是教案的翻版,他需要教师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有层次安排学习内容。他还要求教师有创新精神,提出的问题要从课程标准出发,但又不拘泥于标准,要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局限,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但事实上,我们很多老师在编写学案的时候往往受到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影响,把教案的条框详细化,就变成了所谓的“学案”。试想,这样的学案,怎能摆脱“教授化”的影子,怎能在课堂上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误区二;学案编写作业化
从性质上看,学案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手段,而习题或考卷则是检测学生学习水平与能力的手段。从内容上看,习题只是学案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些教师认为“导学学案”不过是教学内容习题化,所以,他们在设计“学案”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只是吧教材内容简单的编织成一个个的习题,甚至机械照搬课本内容,连编排顺序都完全一样,认为这就是“学案”。教师如果按这样的“学案”进行教学,必定会造成学生去抄课本,死记硬背教学内容,简单机械的寻找答案,整堂课就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根本无法实现“学案导学”教学的优势。所以学案绝不是单纯的另外一份额外的家庭作业,要防止把学案搞成又一本“练习册”,从而加重学生的负担。
误区三:学案编写的共性化
学案编写应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循循善诱,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要让每一个学生能参与并学有所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学习的自信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所以,我们在预设学案时必须基于全体学生,既要为全体学生的发展与提高而预设,又要能让全体中的每一位在通过他们的合作探究后有所提高。我们应该依据“三个目标”分层而设,使班级中的每一类学生每一位学生都能实现“三维目标”的前提下张显出属于他自己的个性,决不能采取“一刀切”
误区四:学案编写的“好高骛远”
学案的编写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目标不能过高。有的老师在编写时,往往不考虑“学情”,学习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长期这样下去,必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所以编写学案必须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注意各知识点的把握层次。
六、基本操作要求 教师要做到: ①不了解学情、不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得进行教学案设计; ②没有满意的(含问题、习题、方法等内容设计的)“导学案”不进课堂;
③没有自学基础和针对性不讲课; ④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不替代; ⑤不到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不出手; 学生要做到:
①主动获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②有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尊重他人,互帮互学,主动帮助别人、请教别人,有“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合作共赢的意识和精神;
③敢质疑、敢创新、敢负责、敢表达; ④自主学习时,孜孜不倦;小组互动时,轻声细语;大组讨论时,字正腔圆,声音洪亮;
导学案不仅贯穿学生学习的全程,也同步贯穿于教师教学的全成,同样体现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基本阶段。课前----抽查批阅、二次备课,课中-----关注学情动态、学法指导、学习进程,课后-----批阅、辅导、反思、修订。对于一名一线教师而言,备好课,上好课,评好课,命好题,育好人是我们的工作领域。“教书不易,育人更难”但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把它做好,漫漫长路其修远兮,希望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之路上我们都能拼搏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第二篇: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提出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是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问题甚至还很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并没有完全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少人只停留在认识层面,以教师为中心,讲授、灌输为主要形式的教学还是占据了一席之地,另外,为应试而教、为升学率而教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师的“讲台意识”仍旧很浓,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欲和支配欲依然很强。
二是我校教学缺少一个相对系统的、科学的、具有本校特色的、让教师可以操作的课改平台和抓手。这些问题和矛盾在实践中的具体反映就集中表现为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因此,我们必须要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作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要深化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改变、改善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必须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抓手。通过深入思考和调研,我们认为“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一个很好的抓手。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概念
所谓“学案导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以课标、课本为纲,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为主线设计的教学活动方案。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在 “导学”的方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说得更直白些,“学案导学”就是把课堂教学的流程、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学习中的反馈以书面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自己所要做的事、所要讲的话做到心中有数,按“学案”开展学习,从而避免课堂学习中无谓的“枝蔓”,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精髓,可以从师生关系、时空关系、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四个角度概括为四句话:“主导加主体,课外加课内,教材加(导)学案,自主加合作”。
三、“学案导学”教学实施过程:
(一)建设学习小组,抓高效课堂的灵魂
高效课堂合作学习的高效,关键在于学习小组的高效,建设、培训好学习小组,也就把握住了高效课堂的灵魂。1.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与分工。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划分小组,小组成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制定小组互助学习的规则,在组内开展“不掉队”活动,在组间开展“瞄准对手”活动。
2.评价多元化,实行小组捆绑式评价。要求班主任将小组建设纳入班级常规管理,平时的思想、行为、学习状态等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做到评价的多元化。小组评价实行捆绑式评价,借助组间的竞争,激发小组内部的活力,激励小组成员团结向上,确保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全面性,使小组建设更加完善。
3.营造鲜明的班级文化氛围,促成学生的有效学习状态。在教室的墙壁、黑板有学生自己书写的、能够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勇于展示自我的话语,营造自信、自励、自发、自觉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参与合作、展示自我的积极性。
4.定期评比班级小组建设。每周要求每个班级利用周五主题班会的时间,综合小组量化评价以及各科教师的意见,评选出优秀小组、优秀小组长等。一月一评比,学校为在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小组进行奖励,为小组活动拍照,并附上教师和同学的颁奖词和自己的获奖感言进行展示。
(二)构建“361”备课模式,为高效课堂蓄势 1.构建“361”备课模式
着力推行“361”备课式,立足课堂教学,走自主、合作、高效之路。“361”备课式:“ 3”指三次备课:个人主备、备课组研讨备、个性化设计备;“6”指抓住六点:切入点、预习点、重难点、生成点、训练点、拓展点;“1”指形成一份导学案。集体备课活动具体程序如下:
(1)分配备课任务,确定主备人:首先教研组长将内容进行分工,主备教师提前两周拿出“导学案”初稿。(2)上传及分发备课:第二周星期一教师将备好的课统一上传给教研组长,教研组长再将所有备课内容传给组内所有老师。不用纸质稿件,全部用电子文稿。
(3)集体备课研讨:先由主备人讲自己备课预设,其它老师作补充。这样轮流将下周要上课的内容全部完成。主备人应在导学案上记下修改意见。
(4)完善“学案”:集体备课研讨结束后,老师们根据主备人的导学案和修改意见,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各自将导学案修改完整。
2.精心设计导学案
“学案”,是相对于“教案”而提出的概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由教师设计的供学生课前预习、课内导学和课后复习使用的课例学习材料。如果说“教案”发挥的导“教”功能,着眼于教师“讲什么”、“如何讲”、“讲得怎么样”,侧重于学生“学会”,而“学案”则发挥的是导“学”功能,着眼于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学得怎么样”,侧重于学生“会学”。学案导学就是关注教师的实际教学状态,解决的是常态课堂中教师独霸课堂、“一言堂”的问题,变革教与学的方式。
(三)推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为高效课堂导航
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许多困惑:“课堂教学任务不能够当堂完成,教学时间不够用”、“在自主预习生成课上,当学生生成的问题过多、过滥、太浪费时间的情况下,教师该怎么导”、“在学生展示的环节中,教师又该怎么导”、“在遇到学生相互追问十分激烈与学习时间有限产生矛盾时,教师该不该导,怎么导”、“教师怎样导,才能高质量、高水平的有效调控课堂”等等。经过学校教改领导小组的研究归纳,发现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是:怎样才能使教师的导学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于是,确定这个问题为研讨专题,要求每位实验教师先进行解决假想。如:自主预习课上,根据学情,教师要善于去粗取精的进行导学;在学生展示中,教师要正确判断、弥漏补缺的进行导学;在时间不足和讨论激烈相矛盾时,教师要巧妙周旋,智慧的进行导学等。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来研究教师课堂导学的艺术。从导学的语言、时机、程度等多个方面进行专项研究。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验证后,再次召开经验交流会,让老师们畅谈自己的感悟和新的认识,他们言有所向,言而有理。学校再对教师的个人见解进行总结归纳,形成规范的指导性文本,既使问题得到了解决,又让教师懂得了解决的对策。我校在实践中,对教师如何有效导学,经过认真总结,提出了做到“三有”、“三适”、“三化”,遵循“三动”的基本要求。
1.高点预设,做到“三有”。
有的老师可能会有这样的错觉,以为新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作用弱化了。因为生进师退,教师可以很轻松了,准备的充不充分无关紧要了,这个想法是极端错误的。事实上,新的课堂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因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强化,将教师的主动教变成了被动导,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所以,我们在课堂上的智慧付出不是缺失了而是潜在化了,我们综合能力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所以在预设中,教师更要高起点,做到“心中有目标,心中有学生,心中有课堂”。
心中有目标,就是要始终明确学习目标,对导学案单的设计要紧紧围绕目标。什么时候导,什么时候不导,导什么,导多少,都要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当学生的问题或见解向目标靠拢时,教师就不用导学;当学生的问题或见解围着目标总是绕圈时,教师就要通过导学把他们拉到鼓心去;当学生的问题或见解偏离或远离目标时,教师就要导学,给学生点亮灯塔,为他们指明航线。目标之灯要永远亮在教师心中。
心中有学生,就是必须依据自己的学生实际去设置导学案,要关注到优、中、差不同层面的学生的个体差异,题目设置要有梯度。对于设置的问题,哪一类学生能解决,解决到什么程度;哪一类学生不能解决,困难有多大,教师应该在预设时心中有90%的底。问题生成时,哪些问题学生能谈到,哪些问题学生想不到,哪些问题能提到但深度不够,可能需要帮助,这些教师都要有所把握。因此,要调控好课堂,作为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必须关注学生的思维水平,必须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学阶段,学生因为受认知特点及知识层次、能力水平的限制,始终离不开老师的充分关注和指导,教师既要给学生信任,要懂得放手,更要做好学生的学习高参。
心中有课堂,就是教师在课前预设中要综合教学实践经验,充分预设到课堂上可能遇到的各种不同情况。哪个 环节难度小,可能会省时;哪个环节发散性强,空间开阔,可能更难调控;哪个环节有可能需要提升难度或高度;哪个环节有可能要降低难度,这些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更巧妙的实现去粗取精,弥补缺漏的智慧性导学。
2.把握程度,做到“三适”。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主,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科学而智慧的点引,把握导学的最佳时机,适时、适度和适量的进行导学。
教师的导学要适时。是指教师要保持观察和判断的敏锐性,时刻注意倾听学生的展示发言,关注课堂表现。学生卡壳时,给予启发式指导;学生偏题时,给予规范性指导;学生错误时,给予科学性指导;学生混乱时,给予点拨性指导;学生深入时,给予递进式、发展性指导。及时纠错补漏、引导归纳总结,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教师的导学要适度。是指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不会说而通过教师的点引能说出的教师只点不说,只有那些学生自己不能、不会说的,即使引导也说不出的,教师再说。另外,在导学中,一定要紧扣学习目标,严防多而滥,泛而空。
教师的导学要适量。是指教师一定要克服那种因不信任学生而产生的满堂言现象。不要总以为自己说的太少,怕学生听不懂,岂不知耳听百遍不如嘴说一遍,听别人说和自己给别人说所产生的不同的理解识记效果是迥然不同的。所以,导学一定要少而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优化导学,做到“三化”。
导学中要力求语言凝练化,形式多样化,从而使导学效益最大化。语言是教师导学的主要形式,在极为有限的学习时间中,教师既要保证足够的“退”,又要体现高智慧的“导”,对教师导学用语的要求就格外严格,语言的凝练化要求教师的导学语既要精准无误、通俗易懂,又要高度概括、一字千金,更要高屋建瓴、立意高远。教师的导学除了用语言,还可以通过手势、口形、表情、板书等形式呈现。学生展示中,教师的导学还可用专心聆听、点头赞许、凝神思索、摆头否定等多种体态语来呈现。导学形式的多样化会更有利于导学效益的最大化。我们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但不能是平庸的伙伴。新课堂中,导学成了彰显教师学识魅力、教学艺术的舞台。
4.互动探究,遵循“三动”
课堂中的互动探究是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手段,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本质。让学生更好的参与互动探究,应遵循“三动”法则:
1.主动。“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发展,在解决问题中学习。须做到“五让”:教材让学生自读;知识让学生探索;问题让学生解决;结论让学生概括;体系让学生构建。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动”起来。
2.互动。自主学习的课堂其本质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组组互动”,从而达到“兵教兵”、“兵帮兵”、“兵学兵”的自主有效互动学习。
3.灵动。导学案的使用就是为了让学生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组组互动”的学习过程中达到思维与情感的交流和碰撞,共同生发出思维的火花,张扬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品格,从而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真实灵动的课堂。
四、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
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惊喜地看到了课堂教学的奇妙变化。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上再也不见林立的小手,多的是争先恐后发表见解的身影;角落里再也寻不到呆滞的目光,教室里闪烁的竟是灵动的神采。
一是学生变得大胆自信,合作学习能力增强了。“有效教学是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同学与同学之间的竞争。高效 课堂以小组为单位构建学习共同体,每个小组便是一个缩影。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合作探究,大胆交流,各抒己见,在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中,通过展、思、论、评、记,在组内与组间互动、竞争学习过程中,学得真实、质朴、自然、快乐,合作学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为小组争光,为班级争光的团队精神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更加映射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小组精神的鼓舞和鞭策下,学生变得大胆自信,交往能力提高了,团结合作意识增强,行为习惯不断规范,呈现文明向上的良好势头。
二是学生变得爱学乐学,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课前熟读课本后,利用导学案课前预习引导进行扎实有效的课前预习,并能质疑问难,尝试提出问题,由被动学习转化成主动自觉学习,提高了课前预习的有效性,学生变得更爱学习了,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
三是学生变得会学善学,语言、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先学后导,问题评价”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落到了实处。教师教学时大胆放手,把课堂的学习权充分还给学生。学生自主预习、圈点、勾画、摘录、阅读;自主质疑、协作、探究;自主交流、展示、体验。不同学生在课堂上都可说、可演、可练、可写、可讨论、可交流,学习方式表现形式多样化,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是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实践和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自主预习的多,大胆质疑的多,善于展示的多,乐于动手的多,勤于思考的多,牵强接受的少。无论那门学科,学生都能根据学习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一个个问题在学生的合作探究、动手实验中,找到了答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高涨,并将课内知识拓展到了课外。
“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为鹤山一中的发展注入活力。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深入推进“高效课堂”实施,只有理性地认识课堂教学现状,客观地分析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道路上,只要我们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更高效。
第三篇:高效课堂导学案
涉县“少年之星”主要事迹材料
龙北小学 四年级一班李莫然
李莫然同学是涉县龙北小学四年级(1)班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时刻用星级学生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学生, 争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学生, 争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学生, 争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学生。
在课堂上,聚精会神,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总能看见她高高举起的手;做作业更是一丝不苟,每项作业本上的字都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她的成绩总在班上名列前茅。
在课下,李莫然同学更是对各种文化知识、文化传统充满了好奇之心,处处都是她学习的内容,各种习俗的起源,旅游古迹的发展,交通路标、指示,等等这些内容都很感兴趣,在老师和家长面前,总有问不完的问题。读书是她课余时间的一大乐趣,从童话故事到历史读本,从自然科学到天文知识,她都读得津津有味。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演讲比赛,均取得了较好成绩。
当今学生应朝气蓬勃, 活泼开朗。在这方面,李莫然同学做得很好。她的业余爱好很广泛,喜欢美术、电子琴、兵乓球。为了增强体质,她经常和家人一起参加晨跑,节假日进行登山,用自己的言行向同学们昭示:全面发展,才能更好的迎接未来。
具有优良的品德是星级学生必不可缺的。在班级里,她积极配合老师完成工作,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尽职尽责。她更是同学们的好伙伴,同学们谁有了困难都去找她,最后总能想办法圆满解决问题。今天,李莫然同学虽然仅是株幼苗,因为怀揣着振兴中国的奋斗目标,她在“校园”这片沃土上定会茁壮成长, 成为明天栋梁, 撑起祖国大厦。
第四篇:学案导学打造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活动方案
学案导学打造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活动方案
铁厂中学 余东雪
一、现状与思考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是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问题甚至还很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并没有完全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少人只停留在认识层面,以教师为中心,讲授、灌输为主要形式的教学还是占据了一席之地,另外,为应试而教、为升学率而教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师的“讲台意识”仍旧很浓,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欲和支配欲依然很强。
二是教师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新的课程结构和教材体系。我们的教师对老教材的结构和知识体系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能较好驾驭教材,驾轻就熟,教起来得心应手。面对变化了的新教材,我们部分教师的观念却未变,教法也没有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捉襟见肘,处处被动,甚至出现了盲目蛮干的教学行为。
三是面对多元化的改革主张和教学模式,一些教师“等”“靠”思想严重,“问题意识、反思意识、研究意识”比较薄弱,不能主动地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对课堂教学改革作更多更深入的思考,更多的却是对现有评价手段的埋怨。
四是我校教学缺少一个相对系统的、科学的、具有区域本校特色的、让教师可以操作的课改平台和抓手。
这些问题和矛盾在实践中的具体反映就集中表现为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因此,我们必须要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作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要深化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改变、改善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必须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抓手。通过深入思考和调研,我们认为“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一个很好的抓手。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1、“学案导学”的内涵
所谓“学案导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以课标、课本为纲,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为主线设计的教学活动方案。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在 “导学”的方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说得更直白些,“学案导学”就是把课堂教学的流程、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学习中的反馈以书面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自己所要做的事、所要讲的话做到心中有数,按“学案”开展学习,从而避免课堂学习中无谓的“枝蔓”,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精髓,可以从师生关系、时空关系、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四个角度概括为四句话:“主导加主体,课外加课内,教材加(导)学案,自主加合作”。
为坚定的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形成长泾中学的课堂教学特色,特就操作层面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制订本细则。
2、导学案的编制
(一)编写原则
编制导学案应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主体性原则:导学案是为学习主体服务的,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导学性原则: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的学习任务,彰显“导”的意义。
课时化原则:一课一个导学案,每一课都有明确的目标导向。问题化原则:学习目标、内容、方法、应用等尽量以问题形式明确的展现给学生。
层次化原则:适应学生主动发展的层次性需求,让学生实现差异发展、共同发展。
(二)导学案的编制
导学案是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案,体现教师服务于学习主体的主导作用,要把“学什么”、“怎么学”、“学会了吗”等问题明确的摆在学生的面前。
“学什么”要具体告诉学习内容,如:请学习第二节内容,回答以下问题并完成练习1至3题。等等。
“怎么学”就是告诉学生采用什么学习方式,使用什么学习方法等。如: 先个人阅读第五节内容,再通过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学会了吗”是对导学案学习效果的检测,也是课堂交流、讨论、展示、反馈的主要内容和渠道。
导学案的结构,应与“基本程序”相一致。包括【学习目标】、【自学内容】、【问题讨论】、【概括总结】、【当堂检测】几个部分。学习目标:依据学情、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制定。制定学习目标,一是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二是要考虑学生发展的层次性需求。
自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制定。包括问题、习题、方法、应用、例题的概括总结、实验、社会观察与思考等内容。对自学内容的要求:一是能够引导学生自学;二是通过自学内容的学习,能够基本达成教学目标。
问题讨论: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等,准备小组互动和大组讨论。
概括总结:在大组讨论后通过概括总结完成知识建构,形成自己新的观点、经验和知识体系。
当堂检测:(也可以另附)依据目标和内容编制检测题。通过迁移炼习,当堂检测学习效果。“当堂检测”是获取反馈信息,为制定下一节课教学目标提供依据的重要环节,不能忽略。
3、导学案的使用
1、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导学案的学习任务,包括提出自己或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等。
2、课堂上围绕导学案进行小组互查、大组讨论、概括总结,完成对导学案的学习。
3、每个教师在使用导学案后都要形成“教学反思”意见,其中涉及导学案修改的意见,应及时反馈到该导学案中。每周末将当周完成的所有导学案电子稿上传服务器资源,可以相互学习并作为考评导学案编制情况的依据。
4、”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㈠自主学习:按“导学案”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自主进行概括总结;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或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新观念,使用新观点解释老问题等。做好接受小组互查的准备和大组讨论准备。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准备小组讨论时发言。
㈡小组互查: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互相学习、讨论、矫正,保证全体小组成员达成学习目标;推选代表准备发言:公布“导学案”的答案,质疑,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等。
互查的要求:
一是组织有序,互相鼓励。
二是人人过关,通过互相检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讨论与交流,甚至是争论,让小组所有成员都能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
三是有时间保证,不急于求成,耐心等待学生完成自主建构任务; 四是表达与质疑,推选代表准备大组发言。发言内容包括质疑、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或对老问题作出新解释。
五是要详略得当,控制时间,针对共性问题,留有当堂检测时间。
(三)当堂检测:通过迁移炼习,当堂检测学习效果;通过批改或抽样批改深入了解学情,获取反馈信息,为采取补救措施和制定下一节课教学目标提供依据。对当堂检测情况按小组评分、积分。
(四)基本操作要求 教师要做到:
1、不了解学情、不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得进行教学案设计;
2、没有满意的(含问题、习题、方法等内容设计的)“导学案”不进课堂;
3、没有自学基础和针对性不讲课;
4、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不替代;
5、不到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不出手; 学生要做到:
1、主动获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有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尊重他人,互帮互学,主动帮助别人、请教别人,有“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合作共赢意识和精神;
3、敢质疑、敢创新、敢负责、敢表达;
4、自主学习时,孜孜不倦;小组互动时,轻声细语;大组讨论时,字正腔圆,声音洪亮;
三、生物小组导学案编制的具体任务分配和活动安排
1、生物组集体活动时间定于每周二下午6:30—7:00
2、本组本学期安排一次公开课,具体时间定于本学期第十周,具体讲课的老师是:
八年级:郭正华(周四第一节)七年级:苏正平(周五第一节)
3、导学案的编写任务以年级为单位,由各年级生物小组长(七年级:苏正平老师 八年级:郭正华老师)统一具体分配。任务安排如下:
余东雪老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 ~ 第十章 苏正平老师:(七年级下册)第十一章 ~ 第十三章 郭正华老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 ~ 第二十三章 田太鸿老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四 ~ 第二十六章
附:导学案编写格式要求:
题目____ ____年级____学科导学案
主备人______ 班级____ 姓名______
1、编写内容要求:
【学习目标】、【自学内容】、【问题讨论】、【概括总结】、【当堂检测】
2、“导学案”教师流程:
主备人设计“导学案” →集体备课修改“导学案”→印刷“导学案”→上一节课前发“导学案”→收阅检查“导学案”。
4、“导学案”学生流程:
课上课下预习“导学案”→课上落实“导学案”→课后巩固“导学案”。
第五篇: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
第一章
教案之殇
我国当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教师辛苦,学生痛苦,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学校苦抓;家长苦陪。
教案:指教师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编制的教学具体方案,也称为课时计划。其核心问题是教学程序的安排或者说教学过程的设计。传统教案流弊:
1、传统教学最终被异化为教师“教教案”。以教案为本位的课堂成了教师演出“教案剧”秀场。
2、以教案为本位的教学是封闭式教学,最终导致僵化。
3、写教案被等同于备课,等同于上课。
4、写教案成了“拿来主义”——抄袭案。没有“落地”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定义:是一种教师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所使用的“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基本要素:
1、学习者及其需要的分析。
2、教学内容分析。
3、学习目标的确定与阐述。
4、教学策略的制定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5、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
6、教学评价的设计。第二章
正名“导学案” 夸美斯说:“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喧器、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课程改革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学改革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问题。导学案内涵:
定义:在新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课题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或个人研究设计并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
要素:学情调查、学习目标、知识链接、学习内容选择、重难点预设、学习策略与学法选择、教与学的评价、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教与学的反思等。优点:
① 导学案不是教案,也不是学案,更不是教辅书、习题集。
②
导学案设计具有科学的实践基础和先进的理念支撑。② 导学案是立足于课时或课题设计的方案。
④导学案在设计的主体和使用的对象上有侧重。⑤导学案设计具有互动性和生成性。
⑥导学案设计具有过程性和系统性。
⑦导学案设计的类型根据高效课堂来定。
⑧导学案是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的设计文本。⑨导学案体现了大课程观和大课堂观的概念。⑩导学案被喻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导航仪”。
我要走向哪里?(学习目标)
我如何到达哪里?(学习材料、媒体和学习策略)
我如何判断是否已达到目的地?(评价与修正)
教师要立足于“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评促学,以学为主”的原则来设计导学案,而且导学案的设计标准要力求最大限度的达到在学生借助教材、自主使用导学案的情况下,通过自学、展示、反馈达成目标,生成能力,培养情感。知识链接:高效课堂名词解释:
独学:学生个体的独立学习。对学:同等学习程度的学生之间的合作式学习。群学:学习小组内部学生间的学习。、展示:一是学生在小组范围内进行成果汇报、交流甚至暴露问题的一种形式;二是在全班范围内进行成果汇报、交流甚至是暴露问题的一种形式。第三章
导学案设计行动研究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学,教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所以,教师要做的研究是进行教学行动研究。要在“教中研”,在研中教,采取“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教师即专家,效果即成果”的“自下而上”的研究思路,并与“自下而上”的教学理论相对接,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变得更有效。
一、以生为本
1、相信学生。在导学案设计中,特别注重分层次设计题目,关注每一层的学生,为每一层次的学生准备的是自助餐式的练习,让尖子生吃好,让学困生吃饭,学生只有差异,没有差生,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学困生只要能解决完成相应层次的问题,就可以得到比尖子更高的评价。
2、解放学生。在导学案设计中,突出强调了学生的学,最大限度地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设计开放的问题,创设生活的情境,鼓励个性的见解,引发学生的质疑,激起思维的碰撞,张扬生命的合力。
3、依靠学生。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教师只有依靠学生,学生学习的情感才能得到真正的释放,潜能才能得到真正的开发,个体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依靠学生就是以学生为本,这是一条不可背离的教育原则,是一切教育的智慧源泉。
教师要相信一句话:一切问题从学生中来,一切答案到学生中找。
4、发展学生。发展学生是教育的根本。就是要发展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发展学生个性,自由发展学生,从而实现对“全人”的教育。
二、以学为本
1、以学定教。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教师进行导学案设计的重要依据。教不是目的,学才是止的。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应本着“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学,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一切促进学生的学”为依据,恰当地确立教学的目标要求,使课堂教学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和主动发展的过程。
六学:在哪里学(空间)、学多久(时间)、为什么学(学情调查)、学什么(目标与内容)、如何学(学习策略)、学得怎样(评价).四教: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教得怎样。
教师在学生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要做好学情调查,带着三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自己能解决什么?
四不教:学生独学能会的不教,学生对学能会的不教,对子帮扶能会的不教,学生合作探究能会的也不教。
2、以教导学。
3、以评促教。
评价的四个维度: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主体、评价功能。
评价的五个转变:由量性评价转变为质性统整,由甄别优劣转变为引领发展,由个体评价转变为个体与合作组评价的统一,由评价单一枯燥的认知训练转变为评定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由评价结论不求过程转变为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评价的六大功能:积极导向、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多元互动、记录成长。
4、自学为主。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斯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三、行动原则
1、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方面。
2、目标性原则。
3、导学性原则。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导学案的突出特征就是导学,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合作性原则。
5、探究性原则。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探究化,问题情境化。
6、情境性原则。
7、层次性原则。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分层设计探究问题,分层设计学习程序,分层设计展示板演,分层设计评价标准,分层设计达标训练,分层设计检查反馈等。
8、实用性原则。
9、规范性原则。
10、创新性原则
下述五点是保证学生学习高效的必要条件,应高度重视:
1、当学生发现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时,学生学得深刻。
2、当学生已呢知识被激活并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时,学生学得深刻。
3、当向学生展示新知识的全貌时,学生学得深刻。
4、当学以致用时,学生学得深刻。
5、当新知识整合到学习者实际生活时,学生学得深刻。第四章
导学案设计要求
一、研读课标指南:
1、课标对教材作出了明确界定,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2、课标提供了课程编写的基本思路,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3、课标提供了课程内容的目标要求,这是导学案设计教学目标的具体指导。
4、课标提供的实施建议,可以提高导学案设计教学策略的能力。
5、课标提供了大量案例,可以借鉴为课堂教学案例。
二、用好教材促发展:确立课程意思。树立新的教材观。
三、学情调查是起点。
四、分层设计重差异。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分层设计探究问题,分层设计学习程序,分层设计展示板演,分层设计评价标准,分层设计达标训练,分层设计检查反馈等。
五、学法指导在其中。
六、集智备课作保证。
第五章
导学案设计基本规范
一、基本规范
1、统一基本设计程序。
2、统一基本设计要素。学情调查、学习目标、知识链接、学习内容选择、重难点预设、学习策略与学法选择、教与学的评价、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教与学的反思等。
3、统一基本课时容量。
4、统一基本设计版式。
二、复习课导学案设计基本要素
1、学情分析。
2、复习引导。复习内容、复习目标、复习重点、复习方法。
3、学习内容设计。
1、知识梳理
2、典型问题设计,3、达标测评,4、学习过程设计:独学——对学群学——展示——反馈。
三、试卷讲评课导学案设计。
1、学情分析。错题归类剖析。变式拓展训练。自我完善。学习过程设计。
四、导学案设计避免走入的误区
导学案设计教案化。导学案设计习题化。导学案设计问题“肤浅:化。导学案设计共性化。导学案设计提纲化。第六章
导学案使用
一、学生使用篇
(一)、导学案使用基本常识
1、导学案组成要素说明。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导学案上各组成要素的基本含义及对学生学习所起的作用。
2、导学案题头项目填写。组名、姓名等。
3、学习三宝的运用。活页夹、双色笔、纠错本。
4、导学案要与教材结合使用。
5、导学案使用的时间要求。导学案一般提前发下来让学生果前预习(低年级学生不宜提前发),时间以半小时为宜。
(二)、导学案使用的常规要求
1、课前使用——自学为主。独学要求学生要自行解决学案中的基础部分,学有余力的可做拓展部分,生疏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应用双色笔做好记号,自学时还要求学生能主动提出或发现新问题,并尝试通过各种渠道自行解决问题。
2、课中使用——对学、群学、展示、反馈达标、整理学案:整理问题、整理知识要点、整理生成性的知识、整理知识结构、总结学习规律和方法。
3、课后使用:
二、教师使用篇
1、课前——独学检查、二次备课。
课前,教师要对本节课导学案学生独学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批阅,这次抽查类似于从小组中抽样。落实二个前置:学生学习前置,教师指导前置。
2、课中——关注学情动态、学法指导、学习进程。
教师角色:调查员、指导员、协调员。
展示是课堂上最精彩的环节,其精彩之处就在于课堂的互动生成、质疑对抗。导学案中达标测评部分若属于笔试测评,要力求课内独立完成。
教师要通过导学案或者现场的指导促使他们集聚问题,质疑对抗,激烈竞争,思维碰撞。这是问题得以解决的“前兆”,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在于抛答案,而是要围绕解决问题而“抛问题”——以问题激活问题。
如何解决好优生吃好和学困生吃饱的问题,这是教师在问题式教学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这也是对教师协调能力的考验。
3、课后——批阅、辅导、反思、修订
教师使用导学案要做到“四必”: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纠。也可对子互批、组内批、组间批、学科代表批、教师批等。要特别关注学困生情况,必要时进行个别辅导。
教师要有导学案上填写教学反思,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教师要根据批阅情况和学生的自主反思情况将问题进行统计整理,形成错题集。将若干个导学案集中起来,就是一份很好的复习资料。
三、导学案使用的误区
1、重“显性目标”,轻“隐性目标’.2、重课前预设,轻课堂生成。
3、重导学案使用,轻教材使用。
4、重导学案使用,轻导学案再设计。
5、重统一性评价,轻差异性评价。重“讲”轻“学”、重“学”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