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究式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整合”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整合”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整合”中的应用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信息技术已悄然走入我们的课堂,课程整合的实验已经深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已有改变,教学效率已有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环境,作为一名科学课程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怎样模式更能有利于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利用信息技术拓展科学课的教学内容
丰富的网络资源,信息容量非常大。网络技术的崛起,不但给现代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也给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使其产生了一次重大飞跃。很多困惑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网络知识得到解决。教师的备课也不再是传统的“写”教案,而是从各种信息媒体上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料丰富教材内容,然后在教学策略的层次上将教学资源进行重组,以备教学使用。
如在教学《比较水的多少》一课时,教材上的内容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于是,我们充分运用网络教学环境资源的优势,在收集学生的许多问题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在网络中进行查询,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了比较水多少的各种方法,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二、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科学要素的呈现方式
现行的小学科学教材中,很大的不足就是经常会出现一些离现实、离这个时代比较远的统计信息,教学内容明显滞后,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与信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因此,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把科学教学内容中抽象的部分转化为学生可以直接接受的形式,优化科学要素的呈现方式,以利于学生对科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教学《比较水的多少》一课时,需要让学生认识量筒的特点。我通过动画演示:使用量筒读数时,要使视线与液面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这一点,学生都看得津津有味,这样既形象又直观,还节省了教学时间。
我们正是利用了信息资源、现代化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科学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现代化手段,与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优化科学要素的呈现方式,让学生的科学学习置身于信息化的时代,同时也可拓展教师的知识视野。
三、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自己寻求答案
我认为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的整合,不应该只停留在教师做做课件,学生动动鼠标,而应该让学生真正学会怎样运用信息技术去搜集想要的资料,到哪里去找资料。科学教材当中有很多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不一定是通过老师讲授这种方法来传授给学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学科中强大的网络媒体,利用学生已有的上网技能,把课题提供给学生后就让学生根据研究内容自己上网去寻找与之相关的材料,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提供一些科学方面的网站的网址。通过这种形式,学生能找到很多与研究内容相关的材料,甚至是超出教材的内容也会有。我在课前让学生在网络中搜寻比较水的多少的方法,在课上通过分组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由于事先有所准备,大家参与的热情很高,活动进展的也很顺畅。这样一来,学生不光是通过自己动手寻找到了所研究问题的答案,还学会了本课以外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把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来搜集资料。我们要做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而并不是学到了什么。
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整合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是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体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聚集效应。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第二篇:浅析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原理与应用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浅析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原理与应用
作者:江金兰 祝小红
摘 要: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室指导下学生通过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本文通过对探究式教学的内涵与特征的理解,分析了探究式教学的原则以及探究式教学在专业基础课中应用的典型模式。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主体性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0-0029-02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应着眼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夯实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础。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角色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改变。教师从单一的讲授式转变为多形式的启发、提问、指导、参与讨论和评价,学生从一味的接受知识到自主参与探究。探究式教学模式将建构主义思想和探究式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有机的结合,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理论的思想,国内外教育研究者积极的将其教学理论引入实践中。
一、探究式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探究式教学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自行查找资料、调查和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强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知识的建构,达到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实行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知识的单向传输过程为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且把讲授的重点由单纯讲授知识本身转向同时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思维方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思维的探究性教学方式,也体现了由中国传统教学理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向“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的可持续理念的升华,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背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实现激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建构知识的目的。
1.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过程获取知识
专业基础课程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极有必要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提高学习效果。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收集、组织和统计分析数据或资料等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把科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方法的训练结合起来,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新问题,可以使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等问题有切身的认识和体验。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在实验中学会实验操作的技能和方法,学会对数据分析,通过思考讨论得出初步结论,并可计划进一步的行动,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增长知识,最终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寻找规律,善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究能力。
3.培养探究未知知识的积极态度
探究过程中有独立的操作、思考、也有集体的分析讨论,既给予学生独立思考、自我钻研、自我决策的机会,又要在讨论中强调对旁人观点进行思考分析,强调尊重科学事实的态度,以及依据事实批判的思考态度。这种既重视个性发展,又重视集体合作的民主氛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自我发展。
二、探究式教学的原则
1.探索性原则
通过实验、调查、观察、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贯彻探索性原则,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主体性原则
教学中应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把学生视作学习的主人。强调教师指导的转化作用,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
3.民主性原则
探究式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内心需求,尊重学生,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与学生是合作学习的关系,实现教学民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发展性原则
在学习化现代社会中,只有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并创造未来。探究式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出发点,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不仅给学生知识,还给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使学生学会学习。
5.合作性原则
合作性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杨振宁博士指出,在信息社会,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几乎都是不可能的。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到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探究式教学的典型模式
探究式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界定,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探究教学根据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具体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学习生活环境的不同作出适当调整,若执意追求探究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只会让教师和学生疲于对待模式的套用,陷入形而上学的怪圈。目前为止,5E循环教学模式和萨奇曼探究训练模式是较为成功的两种探究式教学模式。
1.5E循环教学模式
5E循环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支柱建立起来的,它重点强调教师对学生先行知识结构框架的建构,学生应用已有知识框架主动去探寻知识内容和师生之间合作的能力。其教学模式包括:吸引(engagement)、探索(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加工(elaborationj)、评价(evaluation)。
1.1 1E吸引(Engagement):在此环节中,需要教师对学生、对教材、对教技有良好的把握,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教学任务。
1.2 2E探索(Exploration):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投身到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探析问题的本质,探索问题真相。
1.3 3E解释(Explanation):探索活动后,教师有序组织学生对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各自观点,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掌握实践技巧,注重讨论交流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4 4E加工(Elaboration):此过程应注重理论的延伸与实践的结合,教师应创设新问题情境,扩展、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及应用,尝试将所学知识返作用于实践。
1.5 5E评价(Evaluation):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准确地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进行评价。此外,组织学生开展自我评价,人人评价等活动,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及自我价值的肯定。
2.萨奇曼探究训练模式
美国教学法专家理查德·萨奇曼认为,人具有天生的对陌生的事物或是疑难问题本能地进行研究的倾向,这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探究欲望。教学应利用学生的这种天生的内在冲动,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以此来获得或创造新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能力。萨奇曼认为,帮助学生进行探究的最好方法是训练,即促使学生对“为什么事情会如此这般地发生”产生强烈的疑问,并能合乎逻辑地获得资料和加工资料,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找到“为什么事物就像现在这种样子”的答案。通过这些步骤的训练,学生会逐步掌握整个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从而形成了以“探究训练”为特征的探究训练的教学模式。萨奇曼的教学模式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科学家用以组织知识、形成原理的各种方式,教会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及掌握探究的某些技巧。因此,基本上遵循着“问题-假设-验证-结论”这样一种程序,这一模式还注重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他需要在获得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思,其训练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2.1提出问题,即教师根据设置的问题情境提出能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
2.2搜集资料,即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提出假设,通过提问,教师用“是”或“否”回答,由此搜集资料。
2.3验证假设,即学生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解释推理,以验证先前提出的假设。
2.4系统解释,即在验证假设的基础上,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与假设联系起来,作出系统的解释。
2.5得出结论,即系统解释能说明所有现存的而无需修改时而得出结论。参考文献
[1]崔仁波,饡力.探究式学与教策略[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2]任长松,探究式学习一一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美]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4] 魏书生.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M].漓江:漓江出版社,2000.
第三篇:探究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近几年来国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突出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突出了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探究式教学已成为科学教育的主要形式。它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亲自体验和感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其实质就是让学生能主动地面对创设的情境,并能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去发现,从而学会如何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面对复杂的问题,学会获得自主探究发展。这一过程可以提高学生探究数学的意识,实现创新与发展,激发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探究能力,从而在问题解决的同时去获得自己的新经验、新能力。
一、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提供自由探究的空间 知识往往是通过情感功能才能更好的接受、内化、发展、创造的。所以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给学生造成一种宽容与理解的气氛,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有一种宽松自由的心境,充分感受到在探究未知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平等性,从而使学生敢问、敢说、敢想,激发起参与热情。有热情,就有创造活动的心理动力,创新意识也由此而萌发。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学生探究的欲望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目标,为思维指明方向;同时学生也会对探究产生强烈的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和活力。创设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测、验证、归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让学生在数学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去提出问题、去解决问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从而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进一步发展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创设条件,帮助学生融入熟悉而亲切的具体生活氛围中,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让学生身临其境,真正感受到今天学习的数学知识就是来自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和探究数学的欲望,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在学习习近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序数对的探究时,首先出示了2009年60周年国庆庆典活动中,天安门广场上壮观的背景图案引导学生参加团表演的每一个人都根据图案设计要求,按排号、列号站在一个准确的位臵。随着信号举起不同颜色的花束,整个方阵就组成了绚丽的背景图案。今天我们探究后也能设计出简单的漂亮的图案。联系生活实际的开头,学习有序数对的知识就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油然而生。
(二)创设游戏情境,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开头显得尤其重要。情感教学是激发学习的重要前提条件,创设情境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
如何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与思考,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关键在于教师的创设教学情境。在讲用字母表示数时利用做游戏的方式进行引导。如:见到你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经常念的一首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让学生放开声有节奏的做儿歌的游戏,趁着学生不自觉地续读,老师追问“发现规律了吗?引导学生横向比较发现青蛙腿条数是只数的四倍,为后面用字母表示数量打下伏笔。如果这首儿歌继续往下读,读得完吗?让学生感受到这首儿歌是读不完的,这时老师提出:用一句话把这首有规律的儿歌概括出来。这种导入既吸引学生又蕴含着新知识,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三)创设动手操作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动手操作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操作中不知不觉中获得新知识,并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如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引入时,先组织学生复习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连接而成的平面图形。然后教师将课前准备的一些长短不一的塑料棒发给学生,每位发三根塑料棒,让学生将三根塑料棒拼成三角形。活动开始后,同学们发现有的同学手里的三根塑料棒能拼成三角形,而有的同学手里的三根塑料棒却无法拼成三角形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问题情境是我们平时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是问题解决的前提,是激发个体展开问题解决思维活动的动因。因此,创设一个有效的、良好的问题情境是促发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必要条件。发现和探索是学生在精神世界中的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生动活泼的环境;精心选择“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对结论的迫切追求的愿望,将学生臵于一种主动参与的位臵,对学生在情境发展过程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至关重要。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解决的难易程度,根据学生学习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精心为学生设计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能引起学生思考、猜想和论证,促进学生的发展。问题解决中的“问题”主要是指那些非常规性的或者条件不充分,结论不确定的开放性、探究性问题。“问题”常常给出联系实际的情境,主体必须将它数学化,并必须探究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数学问题的设计是数学问题解决的基础。要使问题解决教学取得良好的成效,必须先将问题设计好。好的数学问题应当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它要求人们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立见解、判断力、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具有现实意义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具有趣味性和魅力;具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或有多种可能的解答。在设计数学问题时,首先细致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和知识水平,提出既有一定难度又有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注意适时适度创设实际情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教材及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适当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了圆的有关性质以后,可以设计一道关于找圆心的问题给学生一张上面画有一个圆的纸,提出问题:我们如何确定这个圆的圆心?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法获得答案。问题设计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逻辑性。人类认识数学对象的过程是一个渐进过程,是从认识最简单的对象开始逐步发展到对数学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它们的内部结构的认识。因此在问题的设计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层次地循序渐进,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不断获得成功,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精神。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创设最佳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乐于学习、自主学习。通过问题解决的教学同学们学会了探索的方法,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培养了数学思辩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情境,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的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 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认知基础和思维方式,这种认知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活动。根据这一教学理念,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尊重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建立了自信心。
(一)鼓励算法多样化 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机会 数学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认知活动,由于每个人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途径可能不相同,所以学生在面对一个新的计算问题时,就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是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开放化,让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其所喜欢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学生比较感兴趣,学生的自主权受到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相应的保障。这样对于智力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也能着手解决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而对智力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说,也有充分施展成功才华的空间。
在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中,以学生亲亲自动手进行操作为切入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测量、剪图、拼图、折叠等方法得出结论。对同学们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给以鼓励,但得出的不都是180度,同学们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呢?引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充分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给他们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算法,学生在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之后,得到多种充满个性化的算法。合作探究后学生利用添加不同的辅助线如:过A点作BC的平行线,类似过B点作AC的平行线或过C点作AB的平行线。还有的是过三角形一边上的任意一点分别作另两边的平行线。还有的是在三角形内部(外部)任取一点,分别作三边的平行线,最终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化为一个平角并得到证明。显然,不同的回答显示着学生不同的差异性,对于这种差异作为教师不能对学生强加要求,而应尊重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在学生掌握自己算法的基础上,不断体验、感悟多种选优。鼓励算法多样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的发展。这样不仅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积极主动学习,从而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鼓励算法多样化,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自信心 提倡算法多样化,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采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对于他们的想法,我们不能急于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劣,我们应尊重学生自己发现的方法,鼓励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和感悟,得出有价值的算法,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建立了自信心。
在探究八年级数学上册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有的学生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画对角线分割成几个三角形,有的是从两个顶点画对角线等对同一个多边形有不同的分法最终都可以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虽然他们的方法中有的并不简单,但是我们也要对学生的思维过程给予肯定。优化算法必然重要,但是算法优化的过程不应该是教师强加于学生的,而是学生在反复地体验中自觉地去感悟,最终得出多样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算法。这一过程给学生带来了成功的喜悦,每个学生都体会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从而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增加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并最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及时反思,体验探究乐趣
著名的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如果没有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个重要而有教益的方面”。事实上,通过回顾所完成的探究过程进行重新思考,学生们确定可以巩固他们学到的知识和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因此反思探究的思考过程是对新学知识的加深,有助于学生梳理所获知识以及与原有知识形成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帮助学生总结学习中使用的方法,促进学生今后的学习与自主发展;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总之,探究式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更好地发挥能力,实现自主学习。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把知识的传授课变成研究课、探究课,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创新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引导学生跟随教学思路进行练习,多鼓励学生,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浅谈探究式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探究式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廉江市第一中学
摘 要: 探究性教学是在教学改革背景下提出教学模式,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在中学各科的教学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从探究式教学涵义出发, 从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原则和实施策略两方面对初中化学课堂探究式教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关键词: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
引言
长期以来,化学课堂教学都是以传授课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为主,知识的传授很少有机会与学生生活及社会实践相联系。学生的学习一直是依赖教师的灌输, 背很多的化学公式, 做数不清的习题,问题的真正答案反而置之脑后。这种单纯的“接受式“教学压抑了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限制了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的自由多样化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一些真正属于他们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相关知识的学习,加深对化学的理解和热爱,更好地体现化学教学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探究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具有优于一般教学方法的显著特点。
一、探究式教学的涵义
当前,教学研究的重心正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根据教学实际采用适应差异、注意个性发展的多样化教学形式,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成为我国今后教学模式改革的
重要走向。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探究, 具体是指教师借鉴科学研究的方法, 结合教学法特征, 指导学生像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一样进行学习活动, 掌握科学概念和规律,学习科学方法,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一种形式。在探究式教学课堂上, 教师作为激励者、指导者的角色出现, 同时教师充分利用各种媒体,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 指导学生深入开展探究活动, 促进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而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 自己制定获取知识的计划,确定探究的方式方法, 寻找所需要的信息, 以自己的方式检验自己的设想。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由传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 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 学习知识与技能,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 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二、探究式教学的原则
(1)化学知识的建构与学生智力水平相一致
化学知识的建构与发展学生的智力相结合的原则把化学教材的知识性和学生的发展性结合起来, 在构建化学知识中开发学生智力并确保学生得到充分发展。课堂探究式教学在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基础性的同时, 注重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认识能力,充分挖掘在知识体系中的建构过程中发展智能因素, 特别是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培养提高初中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动手能力、自学吸收能力、科研创造能力, 使学生能“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这样能使初中生在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中获得独立建构知识, 以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教学过程是双向的, 探究式教学不仅包括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教师要达到教学目标, 就必须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自觉按照教学目标进行探究式学习。构建知识需要通过学生积极地获取, 而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则是个飞跃过程, 更需要靠学生自己勤奋钻研, 勇于实践。(3)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是指教学环境开放、教学内容开放、教学方法开放、教学评价开放。应努力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使课堂成为开放的信息场, 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开放局面,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开放。
三、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可用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内容、环节和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究式教学:(1)营造探究性学习氛围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能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这就要求教师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情感、动机的需求,让学生带着安全的情绪走进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有足够的信心,给学生一定的自由与权利,创设民主,宽松、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者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教师
要正视自己在教学中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是教与学活动中平等的一员,并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探究,获取知识的途径,方式和方法。(2)创设问题情境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已有的经验也就是现有的知识水平,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提出驱动性的、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从而维持和促进探究活动的展开,达到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如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教学中,可以提出以下问题:①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说明空气的存在?②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如何证明这些气体成分的存在?③要除去密闭容器中空气中所含的氧气,可用什么方法?除去时可能会有什么现象发生?④有哪些因素可能对结果的测定有影响?当然,探究教学中仅有教师提出问题是不够的,因为这是较低层次的探究。教师还必须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在民主、和谐、开放、灵活的氛围中通过各种途径,如实验、观察、阅读教材、交流讨论等发现和提出问题,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认知,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探究能力。(3)合理设计探究问题
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但并非等同于“频繁的提问”。恰当的提问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
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但教学实践中,有部分教师设置的问题或过于简单,学生一目了然;或过于前沿、太难,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无法进行探究。因此,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的提出探究性的问题。(4)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法
提倡探究式教学并不意味着要拒绝接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不是一种僵化的模式,而是一种理念、一种方法。按信息的获取方式将学习方法划分为探究式、发现式、接受式几种学习方法。探究式学习可以是发现式的,也可以是接收式的。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如学生对某一现象有大量感性经验时,讲述法(接收式学习)就可能是一种更恰当的选择。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探究式教学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如果所有的内容都用探究的方法,不仅教学时间不允许,也不一定符合教育的经济性原则。毫无疑问新课程条件下,探究式学习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也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两者应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5)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能有效的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环节是: 在课堂学习开始时, 先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下引发探究的问题, 然后每个小组都开始探究活动, 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并进行验证, 最后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参与非常重要, 教师要对意见分歧较大的小组给予点拨, 对出现知识错误 的小组进行更正.探究结束后, 各小组公布自己探究结果, 教师进行点评, 然后组织学生对本小组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进行反思评价.实施小组合作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 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水平、智力特点、性格特点、等等, 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 再考虑进去男女比例等因素, 混合编组或自愿编组.每个小组成员以四到五人为宜, 在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过程中, 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 通过相互争论与讨论, 最后取得小组的探究结论.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取长补短,互通有无, 使探究能力的各个要素都得到发展。
四、结束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探究式教学技能的掌握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倾注大量心血,不断学习和研究。只有在教学中努力改变以往简单的实证或实验模式,在明确教学目的,确定探究目标之后,多途径、多方法地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探究式教学活动,在教与学的长期互动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科学探究才会在新课程的沃土中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刘春英.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初探[ J].教学仪器与实验 2.聂姣平.高中化学探究性教学策略探讨[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4): 58-59
3.冯永洁.实践建构主义理念, 革新中学化学教学[J].化学教育 4.黄洁玲.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实施[J].广东教育.5.西南师范学院化学系.中学化学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6.张世富.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第五篇:浅谈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技校冶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范文)
浅谈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技校冶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技术学校冶金专业以培养中级冶金技术人才为目标,尤其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并以此为目标不断完善现有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育模块。因此,在专业理论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特长的原则,以及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原则。在我校多年的冶金专业教学实践中发现,引入探究式开放教学模式能有效地改变传统“老师灌,学生学”的被动状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冶金企业的实际情况,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从而放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保证了教学效果。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要素,教学模式的运用是否得当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谓探究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与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培养其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而传统冶金专业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强调教师的讲授,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把学生的头脑当成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因材施教,不能实现对教学过程的及时调节和最佳控制,难以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思路不活,迁移能力差,不能适应冶金企业发展变化的需要。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技校冶金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有动机才会有动力。对于技校生来说,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是影响其学习动机的关键因素,也是获得自信和内在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怎样才能使更多学生拥有学习成功的体验呢?探究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设计适合的问题,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让学生充分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有效地促使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激发其学习兴趣、学习动机。
2、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探究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参与度,通常围绕某一问题,开展教学,让学生参与其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独立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使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因此,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冶金专业教学中的实施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刚开始学习冶金专业知识时,有很高的兴趣,但由于技校生基础较差,面对一些比较复杂的数学运算,心理上容易产生很大的畏缩恐惧感,影响学习兴趣。为了增强学生学习信心,首先强化学生学习态度,其次,针对学生在初次接触冶金课程时的畏难心理,提高他们对冶金专业学习的兴趣,教师应设计一个简单而有趣的任务,目的在于以此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完成该任务。
2、分析问题。兴趣是学习的最好驱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教师就可根据其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如讲热力学在冶金中的应用章节时,奥氏体不锈钢的去碳保铬工艺里有大量的热力学计算,为不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笔者在教学中插入不锈钢冶炼工艺发展的三个阶段,并将配料熔化法、返
回吹氧法和高碳真空吹炼法三个阶段做成相应的短片,让学生了解各工艺的原理,对原材料有什么要求和各阶段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三个阶段存在问题,来引入相关的计算,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所讲的内容,同时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通过网络下载一些该行业最新进展,最先进的工艺和设备,通过图片和录像的形式展现给大家,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3、完成问题。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的比较详细,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的意想不到的问题,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引导,直至学生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学生的成就感大增,学习下一问题的兴趣也明显提高。如在讲解用步冷曲线法绘制Bi-Sn二元合金相图时,先向学生展示实验仪器的图片,再讲解实验方法,让学生对步冷曲线的测定有感性认识。然后以二元合金系统为例提出问题,展示纯Sn、纯Bi及不同组成的合金在高温熔融状态自然冷却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要求学生绘成步冷曲线,在曲线的每一阶段均展示系统的相态和分析自由度情况。最后将不同组成的步冷曲线上各个特征温度标注在T-X图上,连接起来即构成了Bi-Sn二元合金相图。
4、总结评价。由于基础不一,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高有低。教师在检查学生完成的情况后,应根据他们各自上网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时对其作出反馈和评价。对于好的学生加以表扬、鼓励,这样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其体验到学习的收获与喜悦,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树立自信心;对问题较多的学生,则增强他们的判别能力,让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状态谢学习下一节内容。总之,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能使学生把学习与工作直接联系起来,增强了学习兴趣。但在教学实施中仍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