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导学案

时间:2019-05-13 00:56: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书愤》导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书愤》导学案》。

第一篇:《书愤》导学案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书愤》导学案

授课班级: 高二(11)班 授课老师:桑卫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准确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②赏析《书愤》,掌握从知人论世方面赏析古诗的基本方法。过程与方法

③通过对内容、语言等方面的赏析,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④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⑤继承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意象,分析诗歌艺术手法。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准确把握作者情感。教学过程

第一模块(知识梳理)

一、知人论世(学生查资料,教师补充并梳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常常谈论国难国耻以至痛哭流泪,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他的老师也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都是有骨气的人。(家庭环境的熏陶)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他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从小饱受战乱的苦难,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国难伴其一生)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朝廷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屡遭罢黜,理想不变)

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富。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

二、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三、课文诵读

四、诗题解读

“书愤”的含义是

五、整体感知

疏通文意,用现代语言描述诗歌内容,概括诗人“书”了哪些事。

第二模块(问题探究)

1、诗歌颔联有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2、本诗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3、颈联有两个字用得精妙,请找出来加以赏析。

4、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5、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又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

第三模块(拓展训练)

一、当堂检测(高考仿真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比较本词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与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其中的“空”字所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试分析。(6分)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答: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分析。(5分)

答:

二、课后作业:

1、写作训练:

他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使山河为之震撼,亦使我们为之动容。感动中国,他当之无愧。请同学们为他写一段感动中国颁奖词,彰显其精神,促吾辈之进步。

2、高考真题检测:

(2013新课标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各题。鹊 桥 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意思的情感?(5分)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课后反思】(预时2分钟)我的收获:

我的困惑:

第二篇:《书愤》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

(高二语文组)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2.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 思想感情。

4.背诵默写全诗。

能力目标: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二、导学思考

1.“塞上长城”实际上是运用了一个典故,一个什么典故?诗人用这个典故有何作用?

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3.我们结合《出师表》的内容来看,诗人为什么大力赞赏《出师表》?

4.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有哪些可“愤”之事?这些“愤”的根源是什么?

5.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他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三、自学质疑(请写下你自学时的疑问)

四、助学资料

1.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陆游是一个高产的作家,其诗作今存9000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

陆游的诗歌为什么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这与他的家世和经历有莫大的关系。首先看陆游的家世: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常谈论国难国耻至痛哭流涕,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再看看其经历: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了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这样的家世,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

2.作品简介: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60年来万首诗”)。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 “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使得他“报国欲死无战场”。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示儿)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3.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五、拓展阅读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的这首《临安春雨初霁》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本诗名句。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是本诗名句!“小楼”一联是陆游的名句,语言清新隽永。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形象而有深致。传说这两句诗后来传入宫中,深为孝宗所称赏,可见一时传诵之广。历来评此诗的人都以为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但没有注意到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画春光,而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的。其实,“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在读这一句诗时,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以枯荷听雨暗寓怀友之相思。晁君诚“小雨愔愔人不寐,卧听赢马乾残刍”,是以卧听马吃草的声音来刻画作者彻夜不能入眠的情景。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在这明艳的春光中,诗人在作什么呢?于是有了五六两句。

“矮纸”就是短纸、小纸,“草”就是草书。陆游擅长行草,从现存的陆游手迹看,他的行草疏朗有致,风韵潇洒。这一句实是暗用了张芝的典故。据说张芝擅草书,但平时都写楷字,人问其故,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意即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功夫写。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因为是小雨初霁,所以说“晴窗”,“细乳”即是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分茶”指鉴别茶的等级,这里就是品茶的意思。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严州知府的职位本与他的素志不合,何况觐见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捺不住心头的怨愤,写下了结尾两句。

六、基础练习

1.请默写《书愤》全诗。

。。。。

七、链接高考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1.此试题为“幽居初夏”,诗中前三联是怎样着重写一个“幽”字的?

2.景物美,本应怡然自乐,诗人却在尾联“叹息”不已吧,原因何在?

第三篇:新制书愤导学案

《书愤》

学教案

执教者:

第 周 授课日期: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2.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4.背诵默写全诗。

能力目标: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重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难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感悟诗歌的意境。

【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新知自学

1、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陆游是一个高产的作家,其诗作今存9000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

陆游的诗歌为什么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这与他的家世和经历有莫大的关系。首先看陆游的家世: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常谈论国难国耻至痛哭流涕,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再看看其经历: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了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这样的家世,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

2.作品简介: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60年来万首诗”)。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 “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使得他“报国欲死无战场”。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示儿)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3.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课堂研学

1、诗题解读

书: 愤: 书愤:

2、诗人“书”了哪些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

3、作者忧愤了什么?

A.忧愤 :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B.忧愤 :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C.忧愤 :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4、《书愤》颔联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5、本诗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6、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8.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他们的相同之处和在抒发个人情感及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思考与探究】

1、诗题解读

明确:书:即书写,愤:心中不平、不满意。两个字合起来,即:写写我心中的不平。

2、诗人“书”了哪些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3、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不平?或忧愤了什么? 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4、《书愤》颔联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第二联:“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分大散关”由六个名词叠加,省略了相关的动词,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而且名词叠加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果,给人一种声势浩大、勇猛进攻、抵御敌寇、收复失地的抗敌场面。(且此联全用名词,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这种名词叠加的艺术手法对后世影响较大,例如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就是连续地运用名词叠加,营造浓郁的抒情意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本诗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 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

•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尾联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诸葛坚持北伐,把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的悲哀/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6、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主张抗战,英勇杀敌,忧国忧民,遭受打击,虽壮志未酬,仍忠心不已。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诗人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第四篇:学案书愤

《书愤》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2)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布置预习,让学生了解陆游和他的诗作以及他所处的时代;(2)朗读诗歌,体会诗情;

(3)探究问题,理解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2)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点:《书愤》主旨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由两首诗导出作者。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知人:

1、学生谈陆游生平。

2、教师补充。

三、朗读诗歌:

1、背诵这首诗。

2、录音范读(音频材料):

3、学生朗读。

四、课文内容理解。

1、请学生说说题目以及诗作的意思。

书愤:书写悲愤(愤懑)之情。

大意:

2、思考:

诗题为《书愤》,作者因何事而“愤”呢?请结合具体诗句和诗人生平进行分析。明确:诗句有:

(1)结合诗人生平说说“世事艰”指什么?

(2)“气如山”该如何理解?

(3)诗人为何可以豪气如山,请举诗句加以说明。

(4)颔联语言形式有何特点?这种表现手法在哪儿出现过?

(5)颈联“空”字和“已”字饱含诗人什么情感?

(6)尾联用了什么典故?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3、诗人这种愤懑之情通过哪些表现手法表现出来?

4、结合时代背景说说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五、学生跟着音频朗读,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情感。

六、作业:

联系社会背景及作者的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的《蜀相》,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第五篇:《书愤》教学案

《书愤》教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2、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3、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2、3

学习时数:一课时

学习内容和过程:

一、.预习学案:

1、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从早年豪迈到晚年 的悲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抱负,洋溢燥热的爱国热情和满膛的悲愤。

二、赏析学案: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明确: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

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三.演练学案

1.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答:镜头一:“战士还家尽锦衣”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胜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镜头二:“宫女如花满春殿”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在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的气氛!

2.前三句极写得胜之盛,与第四句是什么关系?从第四句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慨?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答:(1)前三句渲染当时的热闹繁华,第四句写出今日此地的凄凉冷落,“鹧鸪飞”三字饱含无限的惋惜和感慨,与前三句形成鲜明的对比。(2)这中间蕴涵着作者对勾践的嘲讽和对盛衰无常的感慨。(3)透过这首诗,我们可以发现诗人的历史思考:忘却昔日的屈辱和苦难,陶醉于暂时的胜利和光荣,其结果只能使胜利化为乌有。

下载《书愤》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书愤》导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导学案(定稿)

    松柏中学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练(三)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 一、基础知识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酌酒( )踯躅( )珍馐( )投箸( )歧路( ) ......鲍照( )祠堂( )伺机( )衰鬓......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导学案(含答案)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生平极其时代背景; 诵读诗歌,并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 理解诗歌大意,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情景交......

    书愤

    《书愤》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3、学习知人......

    书愤

    教学目的: 1、了解陆游及其诗歌创作。 2、深刻领悟这首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1、 了解陆游及其诗歌创作。 2、 感受诗人强烈的......

    书愤

    王晓燕一.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设计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指导思想,根据新课标及新教材的要求,运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设计自主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

    书愤

    《书愤》 (南宋)陆游 【目标导学】 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作品; 2、把握作品的主旨,领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交流作者资料。 二、朗读作品。 1、读准字音 塞( ) 空( )......

    《书愤》教学案(共5篇)

    《书愤》教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2、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3、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2、3 学习时数:一课时或二课时 学习......

    书愤(合集五篇)

    《书愤》教案 作者: 宁大清 教学目的: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