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快犁细耙”提高生本课堂实效-
学习赵叶梅教师讲座心得体会
史翠红
10月28日上午,有幸聆听了赵叶梅老师《走在成长的路上》,赵 老师介绍了她多年来宝贵的教学经验和班级管理方法,通过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是我的个人体会。
一、改变教学模式
赵老师运用的教学模式是“快犁细耙”模式,课堂效率非常高,建立以学生自主、自动学习为主要内容的生本课堂,所以我尝试用 “快犁细耙”的思想改进自己的教学。
“快犁细耙”来自种田,教学如同种田。“快犁”指讲授新知要快,尽快让学生接触到新知识的核心,加快课堂节奏,加快知识学习的进程。“细耙”指通过自学、合作学习、多轮复习等,组织学习高度参与,达到全体学生都能学会新知,巩固新知。正视学生的智力差异,让一部分学生先学会;正视学习的内化过程,允许一部分学生后学会。正视遗忘规律,强调“温故而知新”,强调“复习是最好的老师”。老师牵着全班学生齐步走,不如快学生拉着慢学生跑步走。合作学习的实质是先进带后进。教为学服务。教师教了不等于学生学了,学生听课了不等于学生学会了。一张嘴不如多张嘴,己乐乐不如众乐乐。兵教兵,生练生,多渠道帮助后进。因材施教,分层学习。倡导“让差等生表现(板演),中等生订正,优等生讲解”的基本做法。
二、重视小组合作
赵老师的兵教兵、兵练兵、兵带兵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方法非常好,赵老师的方法是按“优
一、中
二、差一”的比例组成四人合作小组,一个优生帮两个中等生,两个中等生帮一个学困生。用传递式组织形成帮辅链,一方面减轻了优等生的工作量,利于他向纵深学习;另一方面培养了中等生讲解能力,加快向优等生转化。解决了“一带多”优等生太吃力、太费时的问题。把帮助差生的任务,交给优生。做到学习日日清,确保优生吃好,中等吃饱,学困生吃了。
三、巧妙利用评价
.赵老师用孩子们喜欢钱,想挣钱的心理,建立一套奖钱制,让他们作自我纵向比较,只要有进步即为成功,在成长中增强自信。强调小组之间的比较,在共同努力达成目标中,带动学困生体验成功,体会成长的乐趣,品味努力的喜悦。
组长加钱。以同学进步情况为组长加钱,全组成员作业全部正确组长加钱等。突出组长的首席作用。课堂表现、作业练习表现、合作完成表现、考试成绩表现,帮助同学等都可以挣钱。这一措施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班级凝聚力。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自身的责任,从而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所以每个组内的成员必须“捆绑”在一起,互帮互助,共同学习,才能达到会的目标。
总之,在这次讲座中我学到了很多,今后的工作中,我定会更加努力,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完善自己,书写出灿烂美好的未来。
第二篇:打造生本实效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范文模版]
打造生本实效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县中学课堂转型培训会上的发言
淳安县教育局教研室 周飞生
中学政治学科作为肩负学校学科德育主渠道和升学教育主阵地双重任务的重要学科如何推进课堂转型,打造生本实效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升学科教学质量?我们的初步思考是必须坚持一个抓手,围绕两个目标,遵循三个规律,把握四个要素。
坚持一个抓手:“学案导学”,即以导学案(或导学课件)为载体,以任务为主线,以导学为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指导、引导、督导和辅导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目标。为此我们要求教师变教案为导学案,变教学课件为导学课件,真正把“学为中心,教学生学”的理念落到实处。
围绕两个目标:一是课堂要有趣,促学生思想品德得发展,生活能力得提升;二是应试要有效,促学生考试成绩得提升,现实利益得保障。理想的中学政治课堂要实现“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发展充分”,实现素质提升与考试成绩提高的有机统一;
遵循三个规律:课堂教学是有规律的,按照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课堂教学改革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中学政治课堂教学改革首先必须遵循下列规律。一是遵循德育教育规律,中学政治首先是一门德育学科,要提高德育实效就必须遵循德育规律。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政治课堂不能成为单纯的知识传授课或是情感课,教师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杜绝“假、大、空”,要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帮助学生正确领会德育知识,组织课堂活动,强化体验、感悟;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德育的内化效果。二是遵循应试教育规律。即要研究考试,以考导教,近几年高 考、中考都在稳中求变,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稳中求进,要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如当前政治学科中高考仍然重视对学生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因此教师仍然要重视学生的基础夯实工作;再如当前政治学科中高考均强调能力和方法的考查,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力求知能法的有机结合;再如政治学科中高考均突出对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等能力的考查,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强化“以生为本,学为中心,能力为重”的意识,把上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去;再如政治学科中高考考查的是学生对新情境新问题的临场学习和迁移能力,临场学习能力实际上就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临场学习能力的最好抓手是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真正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少教多学。三是遵循认知发展规律。如学生的知识是通过主体活动建构的,而认知活动是与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及个性心理倾向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因此必须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再如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遵循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顺序,螺旋式上升。因此我们必须融知识的学习于生活主题之中,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实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有机结合;就必须坚持归纳和演绎相结合,强化课堂思维提升。再如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学习起点是继续学习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提出这样的命题:“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重视学情研究,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和认知结构进行教学,做到温故知新,循序渐进。温故知新的本质是化难为易,由于变简单了,学生就能学会,而学会了,学生便容易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样,学习就能进入良性循环的机制:学会—兴趣—愿学—学会……相反,如果 学生读不懂、学不会,就会越来越没兴趣,这样学习就进入了恶性循环:学不会—没兴趣—不愿学—学不会……
把握四个要素。课堂教学是由要素构成的,要素科学高效,课堂才会科学高效。各校政治教研组要高度重视高效课堂教学要素的构成研究,要研究新课、复习课、讲评课等不同类型高效课堂的要素构成。教师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要素的设计,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精心、科学设计教学要素。在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要特别注意把握以下四个要素:要素一,基础检查,话题导入。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前面学过的重点内容进行检查性复习,引导学生课前课后及时认真复习,夯实基础,温故知新;以切合本课主题的话题(特别是生活话题)来创设情境,设置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引出课题。要素二,学案引领,预习先行。在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导学案(课件),即学习目标问题化引领下的充分自主学习,通过有效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走进文本,在消减了学习困难和痛苦的前提下,学会知识,提升学习能力;通过质疑问难,培养钻研精神,提高听课针对性;通过同桌或小组合作,初步解决疑难问题;通过教师及时掌握学生预习情况,提高教学针对性;通过检查预习效果,提升实效。预习内容要明确,问题指向要清晰;预习指导要得法,具有可操作性。要素三,主题引领,探究展示。贯彻“主题式教学”理念,通过精心设置的主题(生活或理论主题)探究活动,使主干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情境化、问题探究化,激活学生思维,深化对教学重、难、疑点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师生互动展示和针对性点拨活动,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并相互启发、沟通,在分享中实现共赢。其实质是是把所要掌握的主干知识点放在精心设计的主题情境中去训练,使训练富有情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让学生在兴趣中实现变式训练,实现生动课堂,实效课堂!课堂主题探究活动不能过多,不能四面出击,面面俱到,要考虑探究的价值和意义,要考虑到整堂课的效率和教学任务的完成,要有强烈的整合意识,一般一节课规 范组织的主题探究展示活动不要超过3个。要素四,小结拓展,测评反馈。通过小结形成知识结构。通过自查、互查,加深对主干知识的理解,通过课堂拓展,提升能力,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通过课堂围绕学习目标的多种形式的测评反馈,强化知识巩固,特别是毕业班教学要通过围绕学习目标的高强度情境题的限时训练(我们提倡把课堂训练当做一个任务,给学生合理的时间进行限时训练,而反馈应该在学生训练完成的基础上。我们反对课堂上老师PPT放一道题目,学生马上集体大呼隆讲一道题目答案的训练方式,尤其是选择题!因为这样的训练方式,往往当班里最快的同学报出答案时,班里50%以上的学生还没有把题目看完!),达到及时巩固、迁移新知,培养坚强意志和紧张快节奏习惯,减轻课外负担,提升效率。其实质是再一次把所要掌握的主干知识点放在情境中去训练,使学生在兴趣中实现变式训练,实现生动课堂,实效课堂!学习的最好方式是重复!但重复不是机械训练,他应该是生动的!生动就需要在学生读进文本,学会知识的基础上,在呈现知识的时候,要采取不同的手段,引入不同的情景,让知识和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展示,也就是变式训练!高考、中考实质上也是一次学生的自主变式训练!
全国著名的教改专家顾冷沅教授认为真正高明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是“明白之人使人明白”,因此不管教改怎么改,我们都必须时刻清醒:教改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教改的目的是为了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符合教学规律,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为此我们都必须努力成为明白之人,在课堂上学习做正确的事,让我们的学生也成为明白之人。
2013年12月5日 打造生本实效课堂,提升学科教学质量
——千岛湖初中八年级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调研报告
淳安县教育局教研室 周飞生
教育局《关于加强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以生为本,打造生本课堂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初中思想品德作为肩负学校学科德育主渠道和升学教育主阵地双重任务的重要学科如何打造生本实效课堂,提升学科教学质量?2013年5月13—14日,县教研室对千岛湖初中八年级思想品德学科进行了教学调研,通过听课检查和座谈交流,我们发现了一些好的做法,也看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领导引领,初步践行生本实效理念
“轻负高质”是我们的理想课堂追求,但它对教师的素质、能力要求非常之高,在教育实践中,只有很少的老师能达到。鉴于此,我们提出了“生本实效”这一相对比较现实的课堂目标。关于“生本”,我们认为它既是一种课堂目标追求,也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生本课堂的核心是强调教师在课堂上要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引导学生,最终达到发展学生的目标;关于“实效”我们认为,在当前总体还是应试教育的社会大背景下,课堂要实现学生素质提升与考试成绩提高的有机统一。具体来说,一是课堂要有趣,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生活能力得提升;二是应试要有效,促进学生考试成绩提升,现实利益得保障。
从本次调研情况看,千中八年级5位思品教师在余钦副校长的引领下,践行生本实效教学理念,开展学导式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呈现下面一些共性特点:
1、重视问题引领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生本课堂强调教师要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强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从本次听课情况看,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教师均能根据教材内容或是情境材料设置思考问题,引领学生看书、思考、交流,在此基础上进行反馈展示,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2、重视教材主干知识的解读和巩固。思品八年级下册的主要内容是法律知识,这些知识不仅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中考的重要内容,要提高课堂实效,教师除了要引进典型生活案例,让学生感悟体验外,还必须重视对知识的准确解读和及时巩固。从本次听课来看,大多数老师都能在学生探究展示的基础上及时对知识进行点拨、归纳、提升,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学过的知识及时进行小结、复习、巩固。
3、重视课堂的训练和反馈。训练是复习和巩固课堂所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知识能力的实践,也是学生取得理想考试成绩的必要途径。课堂训练是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减轻学生课外负担的必然要求。从本次听课情况看,教师都能适当安排课堂训练,让学生在练(做)中学,提高了课堂实效。
4、重视教材资源的利用。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从本次听课情况看,教师都非常重视教材资源的利用,尤其是对教材情境资源,都能围绕情境设置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促进学生的体验、感悟,加深理解。
尤其值得赞赏的是,余钦副校长在课堂教学中锐意改革,坚持了“以生为本,学为中心,能力为重”的先进教学理念,展示了“生活复习导入——自主学习归纳——主题探究展示——知识拓展巩固——情境回归敲打——课堂训练运用”的扎实教学过程,真正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生本实效,值得广大思品教师认真学习。
二、群策群力,全力打造生本实效课堂
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比较滞后,教学设计还比较粗糙,教学过程还比较乏味,教学实效还有待提升等,建议备课组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研室关于生本实效课堂的有关要求、学校学导式教学的有关规定,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群策群力,全力打造生本实效课堂。
1、强化对教材的有效取舍和精准解读。这是打造生本实效课堂的前提。从调研情况看,有的老师没有对教材进行认真钻研,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和取舍出现了偏差。如有位教师在上《公民的义务》一课时,对公民的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的区别与联系避而不谈,而这个内容在近几年的市中考考纲中是作为考试条目明确列出的,这样的处理影响本堂课的教学实效不说,还将给后续教学特别是中考复习带来很大麻烦。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认真钻研国家课程标准、中考考试说明(命题细则)、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我们的教学来不得半点随意性。尤其是法律模块内容理论要求高,对教师专业素养挑战大,教师一定要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在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有效取舍,把教材知识讲清楚、讲透彻。
2、强化对生活话题素材的精选和整合运用。这是打造生本实效课堂的关键,也是教师备课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强调“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强调“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教材仅仅是提供了基本的教学素材,这些素材虽然典型,但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思想品德课堂只有密切关注鲜活的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彰显学科的学习价值,才能提高教学实效。从调研情况看,部分教师课堂上不能引进鲜活的事例、视频、学生存在的困惑及所关心、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有位教师在上《公民的义务》一课时,其基本教学流程是“教师围绕教材内容提出问题——学生看书——学生对照书本回答问题”,这样的课教师基本就是在教教材,背离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没兴趣,课堂思维缺活力,实效性更成问题;有的课堂虽然引进了生活材料,但整合意识不强,课堂显得比较散。因此建议教师平时要注重生活、时政热点话题素材的收集和整理。备课时一定要把寻找切合教学主题的生活、时政热点话题素材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如果一个专业教师备一节基本达到生本实效教学要求的思品课起码需要4个小时的话,那么精选整合加工生活话题素材所占的时间起码在2个小时以上,这是我作为教研员亲身备课后 的深切体会。要强化话题素材的整合加工意识,努力创设一例多境,打造低碳课堂,如《公民的义务》一课我们就可以围绕“雅安地震”这一生活话题选取素材创设一例多境展开教学(详见我的导学案和课件)。要精心选择能够辐射教材主干知识的典型材料,精心整合加工;要深入挖掘材料,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精心设置问题,把握问题的梯度和层次性,层层剖析渐次递进。
3、强化对课堂主题探究展示活动的精心设计和有效组织。这是打造生本实效课堂的重要环节。新课改强调教师的教学方式从课堂讲授转向“组织学习”,倡导开展有实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从调研情况看,我们的教师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意识,也开展了这方面的尝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主题来源于生硬的课本,把课本的主要内容弄成一个主题,并认定课本里的就是“标准答案”,致使学生讨论问题时不是着眼于生活,而是着眼于课本;整合意识不强,探究的主题过多,有的课多达四五个。在短暂的课堂时间里,要把这些主题全部讨论完,就不可能深化。另外个人探究较多,合作探究较少,探究组织比较随意等等。建议:一是根据学习目标和预习情况,围绕教学重、难点设置探究主题引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课堂探究活动不能过多,不能四面出击,面面俱到,要考虑探究的价值和意义,要考虑到整堂课的效率和教学任务的完成,要有强烈的整合意识,一般一节课规范组织的小组合作主题探究展示活动不要超过3个(这是我的观点,有待各位老师在实践中验证);二是新课一般采用典型生活话题作为探究主题辐射主干知识,如《公民的义务》一课我们可以围绕“雅安地震”这一生活主题,针对公民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两目内容中的主干知识设计两个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探究问题的设计要合理,要有一定的坡度,最好形成问题链;三是探究的组织要规范,指令的下达要十分明确,如探究的时间,组织的形式,探究小组的分工,反馈的办法等具体要求要在探究前讲清楚,要注重对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方法指导,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要进行培训,对学生的探究展示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点拨、引导、评价、归纳或提升。总之,要通过组织有效的课堂学习活动,真正让 学生有效地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兴趣浓起来,课堂效果好起来。
4、强化集体备课和学案导学。这是打造生本实效课堂的有效抓手。集体备课是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备课质量,减少教师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师工作幸福度的基本校本教研活动。“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任务为主线,以导学为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指导、引导、督导和辅导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大量实践证明,学案导学是思想品德学科打造生本实效课堂的有效途径。作为全县初中的航空母舰,千中集中了全县思品学科近三分之一的优秀教师。千中思品学科的最大优势在团队,在凝聚合力打造符合课标和生本实效课堂理念,符合学生认知和课堂教学内在规律的学科教学特色上。从本次调研情况看,这种共性特色还有待强化,有的教师课堂“个性”鲜明,这些“个性”中不乏积极的东西,但不少所谓的“个性”却违背了正确理念和教学规律,影响了课堂实效的提升。作为教研员,我从不反对教师课堂教学个性的挥洒,但我更加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符合课标和生本实效课堂理念,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课堂教学内在规律,浙江最“牛”中学——宁波镇海中学倡导的“无个性化备课”其实质就是强调对教学理念和教学规律的尊重,打造镇中学科教学特色,教学个性的挥洒必须是在正确理念和规律的范围之内。这次调研,我也花了近4个小时的时间与上课教师同课异构设计了《公民的义务》导学案并制作了教学课件,从中我再一次深深体会到,教师这个职业日子好混,做好很难;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生本实效课堂讲讲容易,做起来,特别是真正做到位很不容易,它是建立在教师时间精力加倍付出的基础上的。打造生本实效课堂归根到底关键还是一个提升备课质量的问题,这次调研中教师课堂上暴露出来的问题追根溯源也主要还是备课问题。对一般教师而言,没有良好的课前预设(备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课堂演绎,低效课堂的命运往往在备课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因此建议:一是教师要进一步强化“功在课前,重在课内”的意识,在备课方面加大时间和精力投入;二是学校要进一步强化备课组集体备课,以编制高 质量导学案(课件)为有效载体深化集体备课,提高备课组整体备课质量,打造千中思品学科教学特色。实际情况是,在每个思品教师每天都有三节课还有三个班作业批改任务的情况下,再让教师每天花4——5小时去备一节比较高质量的课确实不太现实,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分工合作,在备课组内取得共识的基础上,让每个教师一周争取备1—2节符合要求的高质量的课,拿出1-2个高质量的导学案来。学校的备课检查要适度强化对集体备课,特别是导学案质量的检查,在教学评价和奖励上要突出对备课组整体的评价和奖励。三是教育局进一步强化思品学科中考导向力度,学校进一步加大对思品学科的支持力度。目前中考打折的现实是制约我县初中思品教师深化课堂改革,加大备课投入的重要因素,也是制约我县初中学生认真学习这门学科的关键因素。不少教师(包括其他学科教师)和学生都认为,思品中考就那20分东西,何必那么认真!但作为一个任教过多年初高中政治学科教学的教研员,我内心十分清楚,初高中政治教学质量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人文学科思维习惯、思维能力乃至应试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淀的过程。在应试教育的社会大背景下,弱化思品学科的中考导向,不仅会制约这门学科学生应试能力和应试成绩的提升,更为严重的是会制约这门学科作为学校学科德育主渠道功能的发挥!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创造。让我们以更加敬业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态度,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不犹豫,不徘徊,不动摇,群策群力,全力打造生本实效课堂,提升学科教学质量。
2013年5月
第三篇:生本课堂
“生本课堂”教学竞赛听课体会及反思
鲍峡镇中心小学 余宏
通过这次生本课堂教学竞赛展示活动,我深深懂得了生本课堂的理念,掌握了导学练案的教学流程。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广阔舞台,令各家可一展风采。同时也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我的良好契机。所以,我也只能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1、在这些优质课中,体现生本教育,教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上,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通过小组学习,学生拼角、折角得到验证。又如,《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放手让学生讲解具体思路,小组汇报后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2、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源于生活,体现于生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调整学习的方向,是关键时刻予以适当的点拔的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在课堂学习中,学习的材料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更多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编材。例如《植树问题》中收集鲍峡小学小树林、舞台、鲍峡一桥、五指四空等等,这些与生活贴近的知识,学生听起来亲近,求知欲就强,要突破的愿望就强,做起题来积极性高,也体现出教学面向学生,面向生活,反映现实生活,而这些正是这群听课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新颖亲近变得摸得着,看得见,易于接受,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要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更好的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较高的培养,也实现了“生活经验数学化。”
3、精彩的导课非常重要。参赛的教师几乎都精心设计了课堂导入,有的以小游戏等活动导入新课,有的以谈话的形式导入。好的导课可以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的向师性更强,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4、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标明确,能为教学服务。例如: 阮秀丽老师上的《图形的拼组》,阮老师导入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有哪些图形?出示课题围绕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美丽图案过渡到下一个例题,教学评价也是用三角形。自始至终围绕三角形展开教学。
5、教师评价要及时到位并且多方位。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位教师都注意了及时评价及激励评价,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不断,如“你真细心”“你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你知道的可真多”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
6、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每一节课都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使抽象的知识更直观,更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总之,数学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教学可采用“讨论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反思:教学改革就是创新,观念的更新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先进经验。
2、努力开发多方面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3、上课时大胆放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平时一定要多学习新课改理念,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授课能力,多听同任教师的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取得好成绩。
第四篇:学本和生本课堂
使我初步了解“学本式课堂”是坚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所进行的一种教学改革;在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要体现学为中心的特点,要建构“先学后导、互助展评”的基本模式。这一模式强调“当堂自学”“学然后导”、“活动展评”、“同伴助学”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细细研读感觉是否这与我们生本课堂教学模式不谋而合,与我校教育思想异曲同工。
一、深刻领会“学本课堂”的本质内涵
1.“学本课堂”是指以学生本体、学习本位、学科本色、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为核心的课堂,其本质是教学生学,让学生学会学习,最终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打造“学本课堂”是“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的愿景与目标。推进“学本课堂”建设要以“学为中心,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新型教学观为指导,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基于学、展示学、交流学、深化学的“学堂”。
二、牢固树立“学本课堂”的新型教学观
1.转变传统的、落后的课堂教学观。要努力变当前“满堂讲、满堂灌、满堂问、满堂播放”的课堂为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做学习主人”的课堂;变单
一、单向、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课堂为多元、多向、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为主的课堂;变“教为中心,以教定学”的传统课堂教学观为“学为中心,以学定教”的新型课堂教学观。
2.确立“学本课堂”的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以学为本,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学促学;还教于学,共同成长”的课堂变革目标。
3.落实“学为中心,以学定教”的新型教学观。
三、明确构建“学本课堂”的基本要求
1.在组织教学设计和练习设计等环节前,教师要明确以下四方面内容:(1)关于“为什么学”:在教学时,教师应思考“为什么学习这一课题(或课文)?”就这一课题而言,教师要明白“本课题在单元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课题在知识和技能以及过程和方法方面的目标是什么”,要清楚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方面的目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有清晰的文体意识。(2)关于“学什么”:从本课题的一般学习内容及所特有的学习内容去考虑。教师必须明晰学生学习的重点、关键点是什么以及学习的难点、疑点在哪里。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前提下,在教学中要有整体观,要懂得取舍。(3)关于“怎样学”:这是一个思考教学策略问题。总体来说,学生在前,教师在后。教师要先考虑学的程序,上课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关注学生思维方法的有效引领。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及整合课外的扩容学习方式。(4)关于“学得怎么样”: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评价,如对本课题的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掌握?疑点、难点问题是否得到适当破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和能力是否有所长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目标是否得到落实?学生学完本课题后,能否较好地回顾其重点知识和技能,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一、理论框架
“学本” 即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着力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并以此为根本展开教学活动。
“学本”模式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远景,立足于课堂教学,具有不同层次的目标。“学本”首先是以学生的知识掌握为本。“学本”还要更关注于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以学习能力的形成为本。,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也是”学本”目标之一。最后,“学本”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追求真善美内心。
二、流程结构
“学本”课堂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的教学流程。
“学本”课堂教学模式呈现了充分信任学生,依赖学生的理念,要帮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高效愉快的掌握新知。模式的流程主要有以下几部分构成:
学前尝试
这是前置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先学”的表现形式之一。教师可结合教材例子,提出一些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看书、查问、操作等各种方式,对新知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认知。并对布置的任务完成情况与完成方法进行激励性评价。
基础积累
知识与经验的积累是活力与高效课堂的基础。学习新知
这一环节是“学本”课堂模式的主体,是“ 先学后教,先生后师”的具体呈现。学习新知不同于以往以教师新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主体是学生,方式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质疑释疑等,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严格遵行先学后教,先生后师的原则,要充分让学生展示学习中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策略。要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思维发生碰撞,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教学生,学生与学生争辩,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发现、检验、运用知识,实现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增强学会新知“我能行”的信念。教师在此过程中,要进行好组织工作,把握好学生学习的节奏,进行适当的引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巩固提升
这是“学本”课堂高效的保证。知识由简单的认识到内化为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必须有一个技能练习的过程,“绝知此事要躬行”。巩固的过程是一个知识分层提升的过程,是对知识化为能力中不断有新的认识过程,是学生因为不断成功过关而信心倍增的过程。巩固过程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不断认可,不断反思,不断质疑,不断清晰的过程。巩固过程也是一个知识与生活交汇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学有所有,学以致用的过程,是学生感受世界与人生哲理的过程。巩固中要实现先练后评,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与反思机会。
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具体表现形态为——“四突出”、“三转变”和“四个基本程序”。四突出:
1、突出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完全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
2、突出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质疑和探究。
3、突出合作: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突出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三转变:
1、变教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自主性的学,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
2、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3、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激发内在的学习潜能。四个基本流序:
前置性学习---小组交流---班级汇报---总结巩固(延伸拓展)
第五篇:生本课堂
“生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形态, 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善待学生的差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出来。实践证明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教育专家顾泠沅曾说过:“只有学生愿意学、学得起劲,这才是课堂最大的增值点”。一.“生本课堂”的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内涵: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进行“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是确保课堂教学优质高效的重要途径和重点内容。用充满活力的简单方式取代严苛繁杂的课堂设计,把追求短期指标的课堂转变为“追求人的发展”的课堂,把控制生命的教学坚决地转变为“激扬生命”的教学,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的生命课堂、生活课堂、生成课堂、自主实践,主动预习、主动思考、主动表达、主动合作、主动延伸的课堂。(一)生本课堂首先应营造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 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的课堂教学环境,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二)生本课堂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超越教材,积极审视、科学处理、加工教材,善于挖掘教材外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预设内容+生成资源”,善于开发、引用情景和案例,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愤悱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三)生本课堂体现“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把学生当作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教师由教的“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及时捕捉到学习进程中的信息并快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时。“眼中有学生”,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发生共振共鸣,实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四大关注点
生本课堂的教学过程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以激扬生命的方式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在每一个45分里落实低负高效。(一)关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不仅要看学生积累知识的量,更要看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中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有多少知识是通过自己探究建构的。因而学生有无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是否是“生本课堂”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教师是否关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①学生参与的方式:个别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不是形式上的大合唱,而是实质性的思考表达、讨论与交流。②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包括学生自主活动和学习的时间,学生回答问题和动手操作的人次等;③参与的效果: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思维能力的开发程度及情感态度的提升效果。(二)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生本课堂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放在一个显著位置,要善于创设探究情景,问题让学生自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主生成,规律让学生自主归纳,最后通过旧知衍生出新知。评课时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来评价:在一节课中,教师提出了多少个开放性问题?教师是否尊重学生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教师对学生的独特见解是否有意识地加以表扬和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时间有多少?学生主动提问的次数有多少?学生能否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多少人次?学生回答问题是否有新意和灵活性?(三)关注让课堂教学保持有效的互动 生本课堂的教学过程是认知建构、师生互动、情感体验多向交流过程,评价一堂课是不是高质量的课,是不是“生本课堂”,教师能否使课堂保持有效和深层互动是一条重要指标。评价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判断:是教师拥有“言语霸权”还是“民主协商”?是“先教后学”还是“先学后教”?是“示范模仿、讲解接受”还是“自主探究、参与体验”?是教师的“包办代替”还是学生的“自主建构”?是仅重视“知识结果”还是“过程与结果”并重?(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生本课堂追求三维目标的整合,以知识和能力为主线,面向全体学生分层落实;以过程和方法为核心,启发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以情感和态度为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发展。教师能否营造民主、和谐、宽松课堂环境是学生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前提条件。考察教师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判断:①教师创设宽松和谐课堂情景的程度:教师是否有激情,精神是否饱满;是否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授课过程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是否善于表扬激励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是否善于体察学生的变化,恰当调控教学;是否善待、宽容和欣赏学生。②
学生情感投入的程度: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有无高涨的学习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能否保持内在的学习兴趣和需要。
三.我校“生本课堂”理论下特色化、校本化的以导学单为载体的四环七步教学模式尝试与探索: “生本课堂”理论是支撑新课堂的灵魂,它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学情不同,方法不同,用“生本课堂“的特色化、校本化去解决“为了谁”和“依靠谁”的问题。我校自2012年结合昆铜中学、北蝉中学、干览中学的教学模式,开始尝试用“生本课堂”的理念在七、八年级进行教学模式探索:学案导学,先学后教,小组合作,班级展示,教师少教甚至不教,让学生主动学习,初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以导学单为载体的四环七步教学法。
以导学单为载体的四环七步教学法(注:参考其他学校实行的有效教学模式,并结合我校特点进行合理整合)分为先学后教--再学后比--整理检测--预引对接四个主要环节;七步教学操作环节如下:
1、自主学习(先学),2、课堂探讨(后教);
3、合作探究(再学),4、展示评比(后比);
5、学习整理即课堂小结(整理),6、当堂检测(检测);
7、预引对接(预引)。(注:前5个环节在前期实施过程中作为考查教师课堂教学是否符合基本要求必须具备的项目,后两个环节允许教师根据教学进程与时间合理安排。)四环七步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及要求见下表
2011年以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与山东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的校本学习为契机,在七年级对数学、科学两门理科进行师生共用“导学稿”实施课堂教学试点:结合备课组的教研活动,个人主备先行,组内集体研讨、优化教学案,教学后反思并进行第二次备课;于新课前一天印发给学生,由学生根据导学稿提供的预习流程自学,完成旧知回顾与新知探索(以填空形式出现),理顺知识结构体系;教师批阅导学稿(可集体批阅也可抽样进行),收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共性问题,便于教师在课堂上集中精力与教学时间重点突破。
“导学稿”实施过程中,发现部分中上生能及时完成,对这些学生学习方式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能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多数中下生显然缺少必要的影响与促进,这些学生较少完成,有的只是当作任务,在未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完成导学稿中新知的填空,导致预习质量低下,教师第二天的批阅无法从各层次学生预习情况中找出共性问题,也就无法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同时由于只是两门理科进行“导学稿”的教学尝试,学生的作业量相对实施前略有增加,这也是导致学生不认真对待每天必须完成的预习工作的一个原因,而各班级同一学科各自为战,缺乏统一性,一年试行效果不理想,对其他学科其他年级的任课教师没有一定的观念影响,“导学稿”教学模式整体推进有一定困难,但从另一方面也为我校尝试以导学单为载体的四环七步教学法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借鉴经验,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方面的。鉴于导学稿教学法在实践操作环节中,缺少学生自主参与性,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少等多方面问题,而我校学生厌学情绪居高不下,各年级段各学科成绩在我区各初中学校排名中多居八、九位,个别学科成绩略有下滑,“优生不优,后进生增多、中间生减少,整体成绩呈前低中平尾翘”,陷于农村初中“前有围堵,后有追兵”尴尬局面。为了全面提升我校办学品位和教学质量,吸收我东乡片两所小规模农村学生实施的小班化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有效经验,以学生学习合作小组建设和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抓手,在七、八年级尝试“以导学单为载体的四环七步”教学模式,结合学校实施多年并逐步凸显教育价值的协商教育,从德育和教学两方面同时推进。
经过三、四两月不到的推门听课,大部分教师已积极投入到教学改革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正悄悄发生转变,这一教学模式也逐步被多数学生接受,从随机调查看,课堂学习小组中编号为“2”、“3”、“4”的学生影响较大,“2”认为以前自己学习中遇到问题,没人给予帮助,现在能很快在组内得到解决,因为教师明确规定“4”或“5”有义务帮助自己;“3”认为以前课堂学习中自己容易走神,听课不专心,现在组内同学会提醒自己认真听讲;“4”觉得自己在组内合作中获得进步的同时,通过帮助别人也获得同学、老师的认可,对自己学习信心有很大帮助与提升,各层学生“动起来”的多。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实践中我们确实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虽然我们的课堂学生看上去是“动”起来了,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形”动的多,“神”动的少,究其原因是我们的课堂并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摆脱短期指标的影响,仅仅满足于课堂形式的转变,为了知识点和分数的问题,特别是把课堂变成学生活动的课堂后,并没有让学生在“根本处”真正自主,仅仅用一些固定的书面安排去束缚学生的问题,导致我们各备课组研讨形成的详尽的导学案与似乎“热闹”的小组讨论,“精彩”的班级展示都只是载体和形式上的东西,教学进度的影响促使教师走回头路的意识随着教学模式的推进越来越多,个别教师习惯性与学生争抢课堂主权,“复辟”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四.以导学单为载体的四环七步教学模式实践中的问题及反思与进一步的设想
(一)从七八年级各学科教师的交流中,多数教师认为“不是所有的学科、所有的课型、所有的班级、所有的学生适用现推行的先学后教、小组合作模式”。从随堂听课与教师课堂观察,部分班级中的部分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缺少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对该教学模式的兴趣仅能持续前几天,小组集体意识淡薄,小组合作讨论不愿参与,总把自己当作旁观者,个别学科45分钟内不愿主动回答一个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八年级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八年级教师普遍认同“在八下学期快结束时才尝试这一教法,从让学生适应并接受这一教法的时间上来说,有种一再“亡羊”后才考虑“补牢”的味道,现采用的小组激励机制对这些多次经历学习上失败,父母和自己都已麻木、放弃的后进生来说,已没有多大的触动,我课题组曾找过部分学生交流,部分后进生对自己能否加分,能否为小组加分,能否通过自己努力与小组一起成长,成为某个比赛项目优胜之星,他们多流露出“无所谓”;同时这些后进生正成为他们所在组在各科课堂教学各项目比赛垫底的主要原因,小组成员逐步丧失对他们帮助共同提高的意愿,而其他组多不愿接纳,就算碍于教师面子勉强接受,过不了几天仍会因这些学生课堂上不良、无用表现在其他组成员一致要求下被“退货”。如何转变这部分后进生仍成为教师深化、推行教学改革最头疼的问题。
(二)如何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导学稿,如何发挥导学稿的有效指导价值仍是教师关注并无法解决的问题
1.有教师提出:新课中部分重点、难点,特别是一些知识的细节内容,学生不可能通过预习解决,有的连组长都出现理解上的错误(从课前导学稿的批阅中多有发现),而部分知识的错误理解对学生学习新知又容易“先入为主”,对课堂教师的讲解修正造成一定阻碍。
2.一般导学稿中都明确指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重难点,学生在预习时多不去阅读,让自己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前或知识整理环节让通过集体阅读或讲解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3.而对于导学稿中教师出示的书中例题,学生多采用简单抄袭解答过程,并没有真正理解,展示环节只是书上过程的简单搬用,如果教师缺少进一步对解答过程的提问,学生理解上的问题教师确实一时无法发现。在八年级数学导学稿中,曾采用以书中例题类似的变式题作为例题,要求学生在书中例题理解的基础上类似解答,培养学生的理解问题与变通能力,以变式题组训练学生的思维。而在八年级科学中,有教师提出在预习环节必须完成两个任务:①是导学稿中的“自主学习”内容必须完成,对学生预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教师可提前给予指导;②课堂中的探究内容(导学稿中出示)要求学生先看过、了解过,初步数学探究内容与问题;但从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再发现,多数学生没有按教师一再强调的操作方式进行,特别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合上书参与思考时多无从下手。教师最担心的是:对多数学生来说,预习仅成为流于形式上的教学环节,没有多少实际的教学价值。
(三)在让学生对先学内容与再学内容进行展示的环节中,出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让实践中的教师彷徨、忧虑而有些无所适从
1.口头表述的学生表达声音不够响亮,不规范,有些问题组内虽经过集体讨论,但表述的同学未真正理解,表述过程仍有多个问题,教师不得不随时通过当堂指导提醒表述的同学注意表述方式才有所改观。
2.其他组学生在展示或表述时,其他组学生多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未认真倾听或观察板演过程,或做导学稿下面环节的练习、或做作业,有的甚至表面上讨论问题趁机聊天说笑;整个课堂似乎学生“积极参与”,但真正“有效参与”的很少。
3.为加分环节的公平性,让更多小组都有机会参与展示,教师不得不安排较多教学时间进行展示、点评,有些一题多解,学生为本组能多获得分值,提出自己的解法,有时因为没有认真倾听或组内交流不充分,解答思路断断续续,需要本组同学相互补充完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进度有序展开,以前一节课通过师生互动教学能完成的教学内容被拖成一课时仅完成一半多,应该说进度问题是教师最纠结,也是教师想走回头路的重要原因。有心的教师曾采用根据学习内容预先把问题或活动分配到各组,由组内商议并指定由谁完成展示,少用抢答方式,减少展示时间,推进教学流程。
4.生本课堂合作学习的过程主要是以学生的讨论为主,学习中的诸多问题是让学生在讨论、合作、探究中解决的,学习的讨论是以小组的形式完成的。而在对“合作学习任务”(探究有价值意义的内容)进行组内讨论环节中,讨论多停留在表面,有的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的小组为了获得发言的机会,对所学的内容不求甚解,没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当教师举出反例时就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学习问题没有更深入的发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多数学生都显得非常活跃和积极,而少数学生参与意识差,似乎是一个旁观者、听众,他们极少发表个人见解,甚至不发表任何意见,小组合作效率确实不高。
5.现推行的教学模式对英语教学有一定负面影响,学生的单词教学特别是口语教学,缺乏一定的语境,教学环节未能环环相扣,对学生阅读、口语能力的提升带来相当困难。(四)教师的担心
若把课堂较多时间交给学生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通过组内合作的方式学习新知,容易造成在交流展示时学生只关心问题的答案,而缺少对知识来龙去脉的深入理解,缺少对知识与例习题的变式、拓展延伸;就连优等生对学科中难度以上的问题思考也需要教师的引导分析,若教师对新知识讲解分析过少,课堂容量大量减少,是否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优等生的思维的培养会成为另一无法避免的问题,这一点从北蝉、干览两所中学的教师交流中得到验证。而我校必须尽快解决的“抓两头促中间”的教学目标又如何得以实现?优等生的进一步缺少是否会影响我校在社会上的声誉与优生的流失?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回避,一时也无法有效解决。而从各组优等生的交流中可知,多数优等生对自己在课堂上担负的帮教任务不喜欢、不愿花精力去做,这从另一方面导致小组合作多停留在表面。(五)小组座位安排带来的弊端
小组座位的安排与加分竞赛机制对部分学生缺少诱惑,在某一方面却为这些学生抄袭作业提供便利,部分学生抄袭作业现象重复发生,而部分组长为避免本组“1”、“2”学生因旧有不良学习习惯常忘做作业或不做作业导致本组被扣分,往往默许甚至提供抄袭作业的便利,而这些学生还理直气壮解释为“组长给予指导”。组长的职责与各小组的监督机制仍有待今后教学模式深化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与完善。另一方面,教室内座位的安排也让我们教师很纠结:八年级各班人数多为32~36人,无法以每组4人或5人安排,6人组(5人组、6人组座位编排如图所示)多常见于现行座位安排中,于是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6人组)不得不面临背对或侧对黑板听讲的局面。一段时间后,教师麻烦于集体讲解或展示点评时一再提醒“请看黑板”,学生麻烦于一堂45分钟课堂内必须多次转身或转头看黑板,有的时间一长出现颈部酸麻现象或不注意听讲;而各段3、4、5班级教室面积小,座位安排空隙少,教师巡视不方便,却让学生讲空话更方便。(六)在“合作学习展示”环节中,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的评价缺乏策略
1.没有对学生提出的与之不同或与之相近的答案给予肯定,接受那些意料之外但却言之有理的答案;直接否定了学生的错误的观点,没有让学生说明其中的理由。有时也没有问一些补充性的问题:你为什么那么想等等。
2.教师往往急于呈现自己的观点,没有对学生的指导通过提出问题的形式进行,在什么情况下介入没有把握好,没有给学生的交流和合作学习留出足够多的空间,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⑶教师总是受教学进度的制约,在课堂教学中仍是放不开;心中总有一个计划,计划着每个课时要让学生进行哪些学习活动,完成哪些学习任务;在教学中总是被所定的“计划”、“进度”所牵制,没有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随机应变,无形中又走回旧途,又在牵着学生走,最终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部分感悟与反思
1.生本课堂应该是学生展示的舞台,“功夫在课下,精彩在课上”,老师的角色就是如何组织学生精彩展示,如何给小组活动搭建平台。
2.突出学生主体不等于放任学生自己学,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应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应助之;学生力所不能及的,教师应为之。其实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绝大多数是取决于主导的催化能力的高低,那种淡化或否定课堂教师主导作用的观点恰恰是“主导作用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有效发挥,教师可以根据课型、课标、学情积极探索“讲”与 “学”的“黄金分割点”,而不是每节课过多地纠缠在时间的多与少,更不应用时间占用的多少来衡量课堂45分钟效益!3.反思为本,优化“生本课堂“:“名师==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研究表明教师的经验源于时间的积累。⑴生本课堂应具有什么的形态,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有何区别,如何去建构,哪些理论可指导生本课堂的建构,生本教育应具备什么样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评价观等等,我们只能从阅读学习和案例分析中寻找到答案,通过阅读学习来引领导航生本课堂。⑵把“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当作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让学习研究成为习惯、反思交流变成常规;要学会在言谈和行动中思考生本教育,以三尺讲台为舞台,努力探索、不断实践、优化完善生本课堂,从而建构出不同学科和个性特色的生本课堂新形态;学会在撰写与生本课堂有关的教育叙事、案例和课例分析中反思生本课堂,学会在反思批判中促使自身的专业成长。
4.郭思乐教授说过:“比起学生能做的事情来,我们需做和可做的并不多”。新课堂的成功,需要我们把“核心性”的学习交还给学生,而面对学生的学习,我们要有“静待花开”的心态,即“读和做、缓说破”,“先成长、后成绩”,“素质好、何愁考”,在痛定思痛后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努力探索适合我校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为使教学改革继续深入推行,及时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把教学模式的探索引向课题化发展,决定成立白泉初级中学课堂改革研究小组:(一)研究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