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音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 第六课 京韵 第3课时
第六课 京韵
教学目标:
1.感受、体验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中的京剧音乐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2.学习现代京剧选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亲身实践、体验“二黄”、“西皮”的唱腔,并学习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
3.聆听《京调》,表演《蝈蝈和蛐蛐》、《我是中国人》,进一步体验以京剧音乐为素材而创作的浓郁京韵,学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教学重点、难点:“中国的歌剧”京剧,让学生不要感觉京剧离他们很遥远。课时:第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唱《我是中国人》 1.简介歌曲:“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是每个中国公民应有的品格。京歌《我是中国人》表现了当代中国人自尊、自豪的形象。2.聆听范唱。全体学生跟随着范唱用手指点着“板”。3.分句跟唱。(1)点着“板”跟唱曲调。(2)点着“板”跟唱歌词,注意唱好最后的一个字“人”的拖腔,尽量做到“字正腔圆”。4.跟着范唱,完整地唱好全歌。5.以自豪的情感跟着伴奏带唱好京歌《我是中国人》。6.分组编排表演唱《我是中国人》。
二、自制京剧脸谱 1.介绍京剧人物“行当”:生、旦、净、丑及其脸谱:
生:男性正面形象。中老年男性称“老生”,又可分为“文生”与“武生”;年轻男性称 “小生”;小孩子称“娃娃生”。旦:女性正面形象。其中,端庄娴静的形象,唱功为主的称“青衣”;活泼、泼辣的形象,以念、做为主、以唱为辅的称“花旦”;以武技擅长的称“武旦”;老年女性称“老旦”净:性格鲜明的男性配角。丑:滑稽、幽默、机敏、活跃的人物,也有“文”、“武”之分;能言善语、幽默诙谐的中老年妇女称“丑旦”。 脸谱: 红脸:表示忠勇正直,如关羽。 白脸:表示奸诈狠毒,如曹操。 黑脸:表示刚正不阿,如包拯。 蓝脸和绿脸:中性,表示草莽英雄。 金脸和银脸:表示神秘,代表神妖一类者。 2.准备一部分脸谱的图案供学生自制时作参考。3.学生在课前也可收集一部分京剧的各种行当的脸谱图。4.学生分组自制京剧脸谱。5.展示会。学生各自戴上自制的脸谱在锣鼓(经)点的伴奏下走着步子,在教室内走圆场。6.把课上学会的京剧选段或京歌回家唱给爸爸妈妈或周围邻居听。参与社区的文娱表演活动。
课堂小结:并且对那些图片也感觉很好奇,唱起来也特别带劲。
第二篇:人音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 第六课 京韵 第2课时
第六课 京韵
教学目标:
1.感受、体验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中的京剧音乐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2.学习现代京剧选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亲身实践、体验“二黄”、“西皮”的唱腔,并学习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
3.聆听《京调》,表演《蝈蝈和蛐蛐》、《我是中国人》,进一步体验以京剧音乐为素材而创作的浓郁京韵,学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教学重点、难点:唱好歌曲《蝈蝈和蛐蛐》。
课时: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聆听《京调》
1.从《我们是工农子弟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两首选段中,基本感受了京剧的唱腔,现在请听这段笛子吹出的曲调是什么风格的音乐? 2.初听第一主题的笛子主奏曲调与第二主题笛子的曲调。
(1)设问:哪一主题的曲调舒展悠长,哪一主题的曲调活泼、紧凑? (2)听辨教师弹奏这两个主题的某一主题,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是第一还是第二主题。
3.欣赏全曲。
设问:全曲分为几部分?如果第一主题用A表示,第二主题用B表示,那么全曲的结构图式是怎样的?(ABABA)
4.复听全曲,完成教材下方的作业。
二、学唱《蝈蝈和蛐蛐》
1.聆听范唱《蝈蝈和蛐蛐》。设问:歌曲讲述什么内容?它给我们什么启示?
歌曲曲调的风格与情绪怎样?
2.分段跟唱。先跟唱曲调,然后再跟唱歌词。
(1)第一段从“我是蝈蝈——吹牛皮”。
(2)第二段从“蝈蝈对着蛐蛐笑眯眯——叫谁向东它不敢朝西”。(3)第三段至最后结束。
3.完整唱全歌。
4.讨论歌曲的演唱情绪及分角色设计表演唱。(教师为他们准备道具,如头饰彩色纸等。)
5.表演唱《蝈蝈和蛐蛐》。
6.回家学一段地方戏曲,下节课在班上唱给同学听。
课堂小结:学生通过这些京剧知识的学习,对京剧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喜欢唱这几首歌曲,希望以后还能多了解一些戏曲之类的音乐。
第三篇:人音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 第六课 京韵 第1课时
第六课 京韵
教学目标:
1.感受、体验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中的京剧音乐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2.学习现代京剧选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亲身实践、体验“二黄”、“西皮”的唱腔,并学习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3.聆听《京调》,表演《蝈蝈和蛐蛐》、《我是中国人》,进一步体验以京剧音乐为素材而创作的浓郁京韵,学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教学重点、难点:感受“中国的歌剧”京剧,让学生不要感觉 京剧离他们很遥远。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聆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1.从戏曲知识导入。
(1)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集文学、音乐、美术、表演、武术等为一体,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国戏曲剧种有三百几十种。其中京剧是影响较大的大剧种之一。京剧产生于北京,有二百多年历史。早在1919年京剧大师梅兰芳赴日本演出以来,京剧频繁走出国门访问演出,对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2.介绍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
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叙述了东北解放初期,我人民解放军侦察员杨子荣大智大勇、深入匪巢,在匪徒群中沉着机警巧作周旋,在人民群众的支持配合下,接应部队一举歼灭匪帮的故事。
唱腔的旋律质朴简洁,在节奏上打破了词格分节、流畅连贯的传统形态;加上不用过门,开口便唱,使唱腔显得格外亲切感人,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对老百姓真挚、深厚的感情。
唱段开始采用二黄原板,音调、节奏带有叙事性,显得沉稳、温和。3.初听唱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并作简介: 《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是剧中的一个唱段。
人民解放军刚来到匪徒盘踞的威虎山周边的村庄,就进入深山老林访贫问苦,打消深受匪害的老乡们对人民解放军的疑虑。这时,参谋长唱起了这个唱段。
4.复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感受其韵味。5.简介戏曲音乐的主要因素。
(1)地方语言:戏曲唱腔的产生是以地方语言为基础。
(2)唱腔风格:唱腔是区别剧种的主要标志,京剧是以西皮腔和二黄腔为主的音乐风格。本唱段是二黄腔。(接下来,我们将欣赏到的《都有一
颗红亮的心》,就是西皮腔。)
(3)伴奏特色:京剧的伴奏特色是三大件—即京胡、月琴、小三弦及锣鼓点等。
6.复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学生可以轻声跟唱,以体验京剧的音乐风格及剧情中的人物的品格。
二、聆听《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1.介绍现代京剧《红灯记》剧情:
李玉和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某地的一名铁路板道工,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一家三口,祖孙三代,却无血缘关系。这是一个特殊的革命家庭,他们都投身于抗日活动中,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机智勇敢的殊死斗争。
2.聆听《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并作唱段内容简介。: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就是小铁梅所唱的唱段。这段脍炙人口的唱腔运用京音字调,旋律比较新颖,突破了传统〔西皮流水〕的音调模式。
唱腔中“虽说是亲眷又不相认”一句特意重复了“虽说是”,模拟着小铁梅善于思索、边想边说的情态,“这里的奥妙我也能猜出几分”中对“妙”、“能”、“猜”等字的精心处理,都生动地表现了铁梅揣测、观察时活泼、得意的神态。这个唱段具有清新、明朗又略带单纯、幼稚的趣味,反映了铁梅人小志大、天真淳朴又似懂非懂的性格特征。3.解释:“西皮流水”:西皮是腔、流水是板。
4.将全唱段分解成4句,分句跟随音带反复学唱,跟唱时教师指导学生用手指打着“板”(强拍)“眼”(弱拍)跟唱。唱会一句再唱下一句。一句一句学唱。
第一句:从开始到“不登门”。第二句:从“虽说是”至“还要亲”
第三句:从“爹爹和奶奶”至“猜出几分”。第四句:从“他们和”到“红亮的心”。
演唱时指导学生用假嗓唱,音量不要大。分句演唱时,教师适当点拨每句的情绪的起伏。拖腔处要提醒学生仔细听,认真模仿,这是唱出京味的关键。
5.在分句唱好的基础上,随录音完整地跟唱。6.请基本模唱像样的1—2位学生试唱。
7.全班角色化投入地唱全选段,实践体验京剧的韵味及剧中人物的品格。
课堂小结:没想到学生对京剧的兴趣还比较浓,可能是因为比较好奇,但还是很难掌握这个歌曲的风格。
第四篇:人音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 第八课 百花园 第3课时(xiexiebang推荐)
第八课 百花园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编花篮》等四首音乐作品及进行《花之歌》音乐会活动,犹如置身于百花园中,享受百花给人们的温馨与快乐。
二、表演民歌《盼红军》、《编花篮》,感受四川、河南民歌的风格与特点,并为歌曲用自制打击乐器编创伴奏渲染气氛,进一步学歌曲创作,完成曲调填空创作。
三、聆听《花之歌》,听辨乐器音色,感受音乐的抒情性,并即兴舞蹈。聆听《牡丹之歌》,感受音乐的赞诵性,学习“牡丹”的崇高品格。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课时:第3课时
教学过程:
音乐实践与创作活动
1.分组准备与选举音乐会主持人。
(1)推选节目主持人(2—3)人。主持人的任务是收集各组的节目进行串联、编排。
(2)分组讨论参加全班音乐会节目并进行排练。要有集体节目,也要有个人节目,每组至小要有2—3个节目参与。
(3)形式不拘,但主题要鲜明——花之歌。
(4)教师要深入到各小组进行指导,做好服务工作,协助各组的排练演出,教师也应准备节目参与演出,师生共演师生共乐。
2.音乐会演出开始。主持人主持并报幕。
3.教师小结。
课后反思:同学们通过学习关于“花”的音乐,了解了不少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在课堂上进行关于带“花”字的歌曲大赛,分为男女两个小组,同学们很感兴趣,也唱出了不少关于“花”的歌曲。
第五篇:人音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 第八课 百花园 第1课时
第八课 百花园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编花篮》等四首音乐作品及进行《花之歌》音乐会活动,犹如置身于百花园中,享受百花给人们的温馨与快乐。
二、表演民歌《盼红军》、《编花篮》,感受四川、河南民歌的风格与特点,并为歌曲用自制打击乐器编创伴奏渲染气氛,进一步学歌曲创作,完成曲调填空创作。
三、聆听《花之歌》,听辨乐器音色,感受音乐的抒情性,并即兴舞蹈。聆听《牡丹之歌》,感受音乐的赞诵性,学习“牡丹”的崇高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歌曲的风格
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表演《编花篮》
1.设问:在座的同学有没有老家是河南籍的?能说一两句河南的地方语言吗? 2.聆听范唱(如教师能用方言范唱效果更好。)
设问:两段歌词各唱出什么内容?
(第一段是“编”„„第二段是“摘”„„)
3.听琴弹奏曲调,找出最有特点的几个音。
4.学生划拍自学曲调。注意装饰音、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的节奏。
5.找出曲调中最有特点的小节。涂一涂,唱一唱。
6.试唱全曲,教师指导并纠正,注意要唱好风格。
7.学生自学唱歌,与周围同学交流。
8.自我推荐表演,师生互评。
9.小结:百花园真美。回家收集以花为题材的歌曲或乐曲,并进行学唱或试奏。
二、《牡丹之歌》
1.由植物中花的知识导入。
设问:谁见过牡丹花?能介绍一下它的形态吗?(花大而美丽,有深红、粉红或白色,是著名的观赏植物,在百花园中是最鲜艳的一种。)
2.初听男声独唱《牡丹之歌》。
介绍《牡丹之歌》的背景及含义。
(影片《红牡丹》插曲,借物喻人。详见教材分析。)
3.欣赏《牡丹之歌》。(边听、边阅读教材上的歌词,边从歌声中体验歌曲的意境并展开想像)。
设问:你从歌声中获得什么启示?(高贵品格)
三、完成曲调创作(填空)活动
1.从所给的开始4小节曲调及最后的结束小节,可以断定是小调或羽调式(不给学生讲调式)。
2.要求创作第二乐句、第三乐句2小节及第四乐句。启发学生用已学过的重复、模仿等手法进行创作。但千万不要把学生框住,要让他们放开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