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论文】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式的课题研究【教师职称评定】
课题研究:《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式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经过长期教学实践而形成的基本教学理论。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每个环节的实际教学功效
(一)复习导引老师常通过提问来进行复习导引工作,以达到复习旧知、在新旧知之间架设桥梁以及通过问题激发学生认识兴趣的目的。但是,每堂课提问三、四个学生能否达到这样的目的呢?事实上,即使是很高明的高明的老师(问题是精心设计的),也只能帮助一小部分学生复习旧知,进行上新课的知识准备,成绩差的学生绝不可能在提问的时间内,巩固未掌握的内容。再则,教师单方面的导引,只能使学生在老师语言的驱使下回忆旧知,没有或少有“主体产生问题”的亲身体验,所以不易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由此可见,复习导引只能帮助一部分学生把与新知有关的知识回忆起来,使具有积极学习动机的学生以较饱满的精神状进入新课学习。
(二)讲授新课这是传统课所有精华所在。经过充分准备的老师,运用生动、精辟、简炼的语言,通过教具的直观、图形解说、例题讲解来阐述概念的形成、定理的证明、法则的推导及其应用。在一般情况下,总是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其中再穿插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让学生做些练习。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老师问、学生答的情况下,学生主要通过感官进行学习,即使有少量的思考活动(如回答问题),也是在老师事先设计好的路线指引下完成的,缺少独立的认识活动。因此,在成绩居于中下等的学生中,常出现“一听就懂、一丢就忘、一做就错”的现象。
(三)巩固新课 传统教学常把完成数量较多的练习,解答典型习题等活动称为新课的巩固。学生通过模仿练习领悟新知、记忆新知,这在教学环节中是不可缺少的,但不能以此为限,有效的巩固必须经多次循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情境中方能达到。
(四)小结工作常由老师完成。由于中学生对空洞的说教不感兴趣。这样的小结徒有形式;有时,老师也让学生进行自我小结,但由于听课时没有独立思考活动参与,所以,一般学生只能机械地背诵课本上的条文,或把老师所讲的复述一遍。这样的小结,不能培养大多数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1)有助于知识系统的形成,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如果使用得当,则具有步骤明确、清晰、环环紧扣等特点,有利于教师传授系统的知识。同时,老师呈现给学生的数学知识具有学科逻辑顺序,这样的学习比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现更易形成知识的系统性。
(2)有利于学生较快较准确地形成数学概念,理解有关知识在传统教学中,老师精细的讲解,扫清了学生认识上的障碍,使学习少走弯路;另外,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反映了教师本人的情感、作风、素养,学生在听课中会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再则,学生在听讲时,听觉、视觉系统同时发挥作用,这比独自看书更容易形成知识表象。所以,我们说,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的情况下,传统教学比其它教学形式更有利于进行接受式学习。
(3)当堂课的模仿练习,一小节后的综合练习,单元结束后的系统复习,这样的螺旋式循环的训练,有助于基本技能的培养综上可知,传统教学方法对掌握双基有明显的功效,多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有待于改革。
①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教学系统控制主要来自教师,而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未能参与控制,这样对来自学生方面的内部干扰就不能及时准确地作出调整,不能使教学系统达到真正的动态平衡。
②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没有或很少有“主体产生问题”的过程,学生一般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习的行动没有预定的方向和要求,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能力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
③传统的教学模式把问题嚼得过细,解决问题时常常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的智力得不到挑战,精神因素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学习过程中,学生较少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意志品质也较少得到锻炼。
④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四、五十个学生集于一堂,采取“等量、同速、同要求”的教学,这就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局面。不利于实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⑤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反馈渠道不畅通,教师获得和给予学生的反馈信息多数是延时反馈信息,这就使得学有困难的学生不能及时根据他们的学习采取措施,有的学生日积月累,达到了不可补救的程度,最后严重厌学,成为流失生。
三、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1)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从被动的地位转化为主动学习的地位,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为此,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启动;进行相互诱导,使学生的思维得以顺利开展;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价,使学生的学习得到及时的调整。
(2)在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来说,他们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识过程总是伴随着进行的认识过程起着接受、加工、处理、储存知识信息的作用;情感过程起着调节认知过程,强化学习行为的作用;意志过程起着调节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确定调控方向,排除干扰,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等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使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得到协调发展,才能收到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注意选择既有利于认识的发展,又有利于情感、意志的激发与培养的方法。教学中要创设能激起学生积极情感,进而形成对知识的热烈追求、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进程中,要不断地引起学生学习上的悬念、疑问、困惑、惊讶、兴趣,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成功的满足,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也要具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
(3)数学能力是在数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多让学生独立地去获取知识,独立地去处理和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他们的数学能力就会得到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进行独立地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无需排除学习上的一切困难,相反应该有意识地留下一些困难,让学生去思考解决,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数学的许多真知都是人们通过大量的特殊事例的观察、比较、联想、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来的结论,然后经过严密的论证形成严谨的数学理论。但是,这种严谨性往往掩盖了数学生动形象的一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把书本中的知识加以“活化”,恢复其原有的生动性、形象性、创造性的一面,以利于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理解知识。
(4)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是知识的整体和事物的普遍联系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结晶,是高度概括的数学理论。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在数学活动中的反映和体现。它们把大脑中存在的知识联系在一起,组成不同层次的知识结构,相对增加知识的智力价值。因此,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就必须重视数学概念和原理的教学;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的揭示;重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挖掘、提炼和概括;注意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内容。
(5)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指导学生把握好课堂的各个环节,如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做好上课的物质与心理准备,听课时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尤其要耳目并用,手脑结合等,还要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学会联想,学会自学的方法,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修正等。
四、本次课题的操作措施及做法首先,对传统数学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权衡利弊。该阶段着重于调查,总结。其次,在本校尝试教学模式的改革,并比较新、旧模式中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所产生的变化。该阶段为期一学年,同时在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三个年级中展开,并进行阶段性小结。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组长:
张吉平:课题相关资料的准备、收集、分析,提出总体研究框架 组员:
:初一年级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初二年级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初三年级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1)教育环境变化的需要
教育改革形势日新月异,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层出不穷,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面扩大,渴望接触新生事物。
(2)学校领导重视教学改革,积极支持,本组教师积极参加。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分层教学论文
摘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从几方面阐述“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及概况。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初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初中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也存在差异。现在许多学校要求学生适应学校要求,教学中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违反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分层教学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它强调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面向全体,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以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所谓“分层教学”,指的是在班级授课制度不变的条件下,对同一班级、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同一课堂教学过程中实行与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可能性相适应的、能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的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是“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具体化。它强调:教学工作要从实际出发,从学生情况出发,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分层推进,分层提高,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一、实施分层教学的现实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谓“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指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体验和积累,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数学教学应当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感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满足每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显然传统的“齐步走”式的课堂教学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而分层教学能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广的活动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教育学认为学生具有个性差异。由于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提高,有所发展。
学校的教育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分层教学以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为前提,以“因材施教”、“分组教学”、“掌握学习”等理论为指导,区别对待,分类指导,逐层递进,使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分层教学实施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分层教学以班级教学为主,小组群体教学为辅,层次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教学的成功与否,因此在分层前必须做好学生的思想准备工作,使学生明白,分层的目的不是制造差异,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最优化。
其次,在分层教学中应注意下列原则的使用:
(1)水平相近原则:在分层时应将学生学习状况相近的学生分为“同一层”。
(2)差别模糊原则:分层是动态的、可变的,有进步的可以“升级”,退步的应“转级”,且分层结果不宜公布明示。
(3)感受成功原则:在制定各层教学目标、方法练习、作业时,应使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4)先学后教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分类指导各层次学生的学习。
(5)评价激励原则: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评价,以纵向比较、表扬为主,及时肯定和表扬进步大的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四、分层教学的组建与实施
(一)学生层次化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平时成绩的差异,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学生比例约为3:5:2。把学生分类编组时,最好四个人(一个A层同学、两个B层同学、一个C层同学)为一个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便于组内交流、讨论,也便于组与组之间的竞赛。学生分层是相对的,并非固定不变。经过一段时间(一般半个学期)后,进步明显的学生可以升级,最终达到C层逐步解体,A、B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层次化
目标层次化是备课环节中的重要方面,教师要研究、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特点,确定共同目标和层次目标,并将层次目标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例如,在学习“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共同目标:理解记住求根公式,会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层次目标:A层:了解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记住求根公式,并能用它解决问题。B层:了解推导过程,记住公式。C层:了解推导过程。
(三)教学过程层次化
教学过程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荷兰数学家弗莱登塔尔说,教师的作用就是如何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授课的起点,处理好知识的衔接与过渡,设计好教学的梯度,引导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师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鼓励C层学生回答,适中问题的回答机会让给B层学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表现机会均等,便于激活课堂。
(四)分层作业
分层教学法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数量、不同难度的作业。C层学生做基础性作业,B层学生以做基础性作业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A层学生做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作业分层布置,符合学生的特点,从而调动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勾股定理逆定理”第一课时后,分别设计了下面的作业:
①熟记勾股定理逆定理,并结合图形符号语言表示。
②列举三组勾股数。
③在下列以线段a、b、c的长为边的三角形中,判断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要求:
1、A层次学生完成全部题目;
2、B层次学生完成①②③④;
3、C层次学生只要完成①②③即可。
(五)分层评价
分层评价是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对C层学生要寻找其闪光点,采用表扬性评价;对B层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对A层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不断超越自己。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摘要: 数学新课程理念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要有不同的发展,强调要因材施教,那么教学中该如何实施呢?由此笔者在学习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对分层教学的操作策略进行比较深入地研究后开展了课堂分层教学。
关键词: 数学课堂 分层教学 策略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性,而且班级人数较多。因此实施分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分层教学”是指一种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即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在教师的培养下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也就是说,分层施教就是教师将一个教学班的学生根据不同学习基础水平,分成A、B、C三组,在教学过程中对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拟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程序,通过教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相应的目标 , 且使每位学生都有“东西”可吃,可消化,并逐渐使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接近,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当然,这里的分层,非拘限于对学生静态学习状态的划分,而是蕴含着如上述诠释的发展生成过程,突出过程与方法,把问题解决在课内”。具体可分以下几步:
1、班级学生分组策略
⑴根据每个学生几次测验成绩的平均值排定他们在班级中的名次(应重点考虑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智能和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
⑵在这个名次中确定一个中间学生。
⑶以这个中间学生为准,往前和往后共排出约23名学生(以每班45名学生计算),把他们划为一组,即中等水平的B组,高于B组的前11名属于优秀水平的C组,低于B组的后11名属于水平较低的A组。随着学习成绩的升降,三个组的成员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变化的结果应是A组的不断“解体”,中等组和优秀组的不断壮大。适时根据他们的测试成绩来调整组别或升或降,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进取心。
2、教学目标分层策略
在实施分层教学时,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评价功能,除了要体现数学新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还要根据班中各层次学习可能性水平,制定与各层次“最近发展区”相吻合的分层教学目标。对于分层教学目标,我们主要从认知技能目标与过程性目标提出。具体分层情况如下:
(1)A层目标:
①上课能注意听讲,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能按要求独立完成课本中基本练习题,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②能记住和领会有关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图形中具体事实的知识及其含义;并会套用已学过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和常规性的变换问题。
(2)B层目标:
①上课认真听讲,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能认真独立地完成课本练习题以及A、B组,作业本上的基础训练及综合与应用,且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②会通过分析,选用自己学过知识方法,解决新情景下的常规问题以及简单综合应用问题。
(3)C层目标: 1)上课能专心听讲,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能独立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作业题C组、设计题、探究题,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且有强烈求知欲望和不断进取精神。
2)能综合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方法,灵活地解决复杂的综合应用问题。并能通过探求,创造性地解决一些非常规性问题。
如:《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目标
A层:知识与技能:1)在老师指导下会做“已知斜边和直角边作直角三角形。”2)能记住、理解斜边、直角边公理。并进行简单应用。3)能记住和理解角平分线性质并做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经历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的发现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一般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全等方法的比较,初步感受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B层:知识与技能:在A层的基础上能基本做到独立探索,较熟练地使用“分析法”探求解题思路,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增强发散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的发现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本节课的定理的探索过程,感受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C层:知识与技能:在A、B层基础上,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独立解决比较难的题目,能熟练使用“分析法”探索解题思路。
过程与方法:能独立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证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实事求是的态度。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
3、教学内容的组织和例题、提问设计的分层策略
数学教学内容的组织要按每节课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的综合要求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如对A层次的学生,教学内容起点宜低,通过模仿,完成类型相同的题目,适当补充旧知识的运用。B层次的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对本节的基础知识内容完全掌握。C层次的学生注重本节内容的完整性,实现数学的发展性教育。
安排课堂教学时宜以B层次学生为主体,同时兼顾A、C两层次。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做到C层“吃得好”,B层“吃得饱”,A层“吃得了”。
例题设计:课堂上例题的选取,如同一例题,要体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C层的学生,要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改变题目的条件等,而对于A层的学生,则只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会做即可。
例如:[例]按要求作三角形
已知线段a,c,求作一个直角三角形,使它的一条直角边为 a,斜边为c.a = 4cm c = 6cm 做一做
(1)剪下这个直角三角形,和其它同学所作的三角线进行比较,它们能重合吗?
(2)由此,你发现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课堂提问的设计:它必须注意所提问题要与不同层次的学生水平“相匹配”,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特别要给学生以鼓舞的机会,一般把一节内容根据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计几组题,题组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大高潮。另一方面是每组题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设计低、中、高三个档次的小题,几个小题之间分出层次,拉开档次,步步高升,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知识链,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解每组题时,要求A组学生解A型题,争取解B型题,B组学生解B型题,争取解C型题,C组学生解题。使知识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机地结合。使教学目标同步于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4、数学课堂练习和作业题分层策略
数学课堂练习分层:在数学分层课堂教学中,按照分层教学目标,以及不同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思维水平来设计分层次的课堂练习题,习题分为A、B、C三类,与三个层次的学习目标相匹配。使A组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同时,B组、C组学生也能获得其所需的要求。课堂上的各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形成了争取不断递进的气氛。例如:三条分路相交于A、B、C三点,请在△ABC内中找出一点P使之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A组),若在整个平面上找,能找到几个满足条件的点P?(B、C组)。
在每节课上,教师应重视对课堂的来回巡视,认真做好分层次的信息反馈和分层次的答疑工作,尤其是要及时地做好对A组学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以求集思广益。
作业题分层:分出层次,不仅使学生各补所缺,各有收获,也避免了同学间互相抄袭作业的不良习惯的形成,A、B、C组同学都要完成的每日的“必做题”,提高作业B组同学选做,C组同学必做。此外,还可以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列出一些数学课外阅读书目,让他们自由选择,开拓数学视野。
5、评价、考核分层策略
评价分层:评价的基本要求为评价要有差异性、及时性、鼓励性。
做到分层激励,体验成功,对A组学生重表扬,以肯定为主,稍有进步,均给予的表扬,对A组做B、C组的题目则大加赞赏。课堂练习时优先让低层学生板演,优先让A组学生发言,其它同学注意观察、分析、纠正,进而提出新思路、新解法。对B组学生侧重鼓励;对C组学生以评价来提高其竞争意识,促其向更高方面发展,分层评价重在指出其学习上的成就与问题,而不宜以排名为手段。
考核分层:题目分基础,提高、综合题,附加题。考同一张卷,但A、B、C组学生对题目要求不一样,实行100分+50分,100分基础题必做,50分的提高题,综合题,考核达标者查漏补缺,自我调整,不达标者允许补测,承认成绩。根据评价结果,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集体矫正,分层指导,调节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等措施,对少数不能达到本层次的学生,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帮助其排除障碍,及时“消化”,鼓励一部分达标同学向高一层次的目标要求迈进,实行层间交流。
通过对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各层次学生,特别是低层次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在知识和技能掌握上都有明显进步,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参考文献】
[1] 赵丽达.分层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上海教育.2000(8)
[2] 王荣.初中数学“分层导学”教学模式及其实践.中学数学教育.2004(4)
[3] 蔡秋爽.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温州教育.2005(10)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分析论文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求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所以探寻信息技术课程新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信息知识是教育工作者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初中信息课程 教学策略 分析
一、信息技术课程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以及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逐渐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这也为他们日后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是一种高度自动化的、能够进行快速运算、通讯以及逻辑判断的先进的电子设备。如今,信息化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宽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学校教育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相融合。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信息技术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其教学设计是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它综合了教学过程中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将运用系统方法的设计过程加以模式化。根据新课程理念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以制作名片的具体教学实例进行分析。
1.创设情境教学模式,确立教学目标任务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各种各样的名片,创设情境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通过课堂演示一些名片,激发出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对名片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明确学习目标以及任务,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分析任务,教师应该起到帮助与指导的作用,让学生有目的、主动地学习。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以任务为驱动,师生在完成主体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学习和掌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学生在需求中主动寻找解决方法,在学习到相关知识技能后,主动地将其运用到作品的创作当中,这种任务式、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式把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最终落实到技术应用的价值上。
2.以任务为驱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通过幻灯片提出学习任务及要求,并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提示,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在文档中选择恰当的插入图片的方法,实现图文混排以及学习一些处理图片的方法,美化图片和文字以满足不同版面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一个共同的学习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料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
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是运用任务驱动来进行教学的方法,是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任务,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且在教师的指引下,利用网络学习自主探索,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了自学能力,获得了成就感。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互助精神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环节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寻求其他小组成员的帮助,最终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应熟悉小组的学习交流情况,对学习的重点以及难点给予适当的解析。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并根据教学目标,将学习内容扩展延伸,进行有关训练。在此环节中,教师所讲授的是一些普遍存在的难点问题,学生虚心接受,通过思考更加深刻地理解问题,并且通过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需要进行长期的探讨。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材料、教学方法以及努力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也只有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度信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三、结语
伴随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新世纪的今天,初中信息技术课程顺应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掌握、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科学发展和走向未来信息化时代的需要,成为当今合格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时代的信息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迅猛发展,并且融人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社会空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信息技术正悄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参考文献:
[1]钱柳松.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2]王贤文,谭梅芳.中学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的困境及突围[J].中小学电教,2008.[3]姚永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误区及优化策略[J].中小学电教,2008.[4]王春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5]董彦.新课程理念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发展[D],2005.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研究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技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长期以来教学形式的单一,学习方式的古板在众多学科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因此如何充分的贯彻和落实好新课改的理念,使学生觉得枯燥单一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乐于参与,使我们的课堂能为学生提高能力服务,是我们一线的教师要积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我校在这次课改中为了打造高效课堂,开始尝试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