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教学案例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开题报告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教学案例研究
邢台县马河中学课题组
主持人: 孟记锁
课题组成员:(排名不分先后)
1、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传授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不再是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途径自主探究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方法。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对学生而言,这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老师而言,这意味着角色的转变、课堂的开放、教材使用上的创新。在学习方式上,新课程倡导的是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我们曾对教师的现有教案和教科研状况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作了调查,发现存在这样一些问题:(1)教师的教科研能力薄弱,论文撰写困难,偶有文章发表,其质量也不高;(2)先进的教育理念难以和教学实践统一,大多数教师仍热衷于“传道、授业”,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仍偏向于包办,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 1
(3)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方式仍倾向于“接受”、“完成任务”;(4)我校的教师队伍进一步年轻化,他们需要一个迅速成长的途径。另外,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最佳时机;如何使用媒体提高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优化学习效果等问题还有待解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教学案例研究”这一课题。
2、课题的界定
课程:课程是教育理念中专业化程度最高,但同时又是争议最多的范畴之一。在我国,长期以来,课程多被理解为“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又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里。于是课程便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总和。目前,随着课程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课程的内涵已超出了“教学大纲”或“为学而设计的教学材料”的范围。简而言之,课程是在学校里,我们试图教给学生的一切东西,即课程主要解决“教什么”和“为什么教”的问题。
新课程理念:主要指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教学:关于“教学”,有人认为“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技能”,有人认为“教学就是上课”,也有人认为“教学就是智育”,这些观点都似是而非,都没有揭示出教学的科学内涵。教学的科学含义应是:教师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和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的一种学校教育活动。
案例:指对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景的描述。教学案例则是教
学过程中教材,教师,学生相互作用发生事件的描绘。教学案例无论在案例的立意还是其内容及价值上都应将理念、实践、反思融为教学实际情景描述的主线。
3、课题研究的目标及主要内容
(1)探讨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它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作用的显著性;
(2)比较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传授知识”教学模式对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的差异性;
(3)研究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最佳时机;
(4)研究如何使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优化学习效果;
(5)探究教师培养的新途径——反思教学。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
(6)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4、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法:以理论指导研究,并借鉴有关成功经验。
(2)行动研究法:组织教师有计划地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研究活动,通过研讨课、示范课、评课、写教学案例等活动,探求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3)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做好资料的积累和整理,写出阶段性总结。
(4)调研法:通过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探讨合适本校学生的教
学方法。
5、课题研究步骤及内容
实施阶段:2010年5月——2012年3月
第一阶段:2010年5月——2010年8月
1、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教育理念,信息科学理论,管理理论、更新教育观念。
2、实验教师到相关学校考察学习并请专家进行讲座,写出学习心得,整理试验的理论思路与依据,架设选择子课题,开展研究。
第二阶段:2010年9月——2012年3月
实验教师根据各自制定的计划、方案,有步骤地展开试验变量的控制、原始依据的收集与整理、论文的撰写、定期公开课等等。并由课题主持人统一指导,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总结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3月
主要是对前面各阶段的研究所取得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形成最终的研究结论。
7、课题组织结构
总负责人: 孟记锁
课题组成员:
(本次排名不分先后,待课题完成再依据个人分担工作量最后确定)
8、课题成果及研究人
(1)主要成果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教学案例研究》研究报告,负责,课题组
全体成员参与。
(2)阶段性成果。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教学案例研究》阶段性报告,负责。
(3)、经验总结、论文
《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主要撰稿人;《反思教学的探索》负责;
《课题研究的实验总结》负责;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教学案例集》负责;
(4)、公开课,课题组成员每个阶段至少上3节公开课。
(5)、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发放、归档,负责。
9、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多媒体使用,交通设施,图书资料的查阅等各方面都予以最大支持,为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本课题组的成员教学经验丰富,合作意识强,有较强的上进心和探索精神,长期在教学一线工作,多位教师仍担任班主任和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在教育教学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和突出的成绩。在全县都有较高的知名度,教研成果荣获省地级多项奖励。
(3)自筹经费,订阅相关书籍,聘请专家指导讲座,结合多媒体教学保证试验顺利进行。
10、参考文献
(1)、窦桂梅著:《创造生命的课堂》,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鲍里奇著:《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周林:《学校教改研究中的理性原则》,《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第12期
(5)、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华东师大出版社年版
1999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
《新课程理念下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及研究背景
1、课题名称:新课程理念下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
2、研究背景:新课程实施以来,新的教育理念引导着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我们的课堂,一是关注“怎么教”的问题仍很突出,教学多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和进行,关注“怎么学”的少,站在学生学的角度思考和进行教学的少,教与学的方式陈旧。二是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颇的做法,没有很好地解决教与学的关系,如突出学生主体而放轻教师主导、追求合作而轻视独立思考、强调体验而忽视结果、为组织讨论而设置过多价值不大的问题等等,导致课堂教学存在着很多无效环节,课堂效率低下,教学效果差,影响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影响着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过量的、重复性的、典型性不强的、简单化的作业和练习,浪费了学生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消耗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降低了学习效率。四是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研究和指导意识不强,重视不够,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方式等不科学、不灵活,导致学生死学、学死,效率低下。
为了转变当前课堂教与学的模式,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1和学生学习成绩,本着“教会学生学习”的目的,我们尝试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目的:本课题研究就是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通过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以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知识本位、急功近利而导致的学生对课堂学习缺乏兴趣的语文教学现状,做中学,学中做,探求“有效”的、“有意思”的能够切实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学习兴趣和动机的课堂教学之路,大幅度、大面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勇于质疑问难,主动探索,切磋学问,砥砺思想,敢于创新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借鉴“有效型”教学的思想,研究和设计出有效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2、意义:
理论意义在于:
(1)探索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优化,提高课堂有效学习的策略。
(2)构建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
(3)建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课程课堂教学优化体系”。实践意义在于:
(1)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优化策略的实践研究,有利于新课程改革在初中的顺利实施。有效学习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有效学习所说的“有效”,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的首要指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与有效学习有先天的联系。本实验研究能较好地推进学校课程改革的步伐,同时切实解决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华而不实”问题。
(2)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优化策略的实践研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3)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优化策略的实践研究,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并通过教学实践的总结反思和自我调适,优化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能力,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能培养一批观念新、业务素质高、实验操作能力强的教学骨干教师。
(4)有利于学校改变教学管理制度。通过探索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优化,提高课堂有效学习的策略,建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课程课堂教学优化体系”。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将当前有关“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教育理论和我国语文教育传统中的有效做法和经验有机结合,在实验中探索出一种操作性强、适应面广、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
本课题属学科教学实验研究,侧重于实践和应用,力争用2年左右的时间,改变传统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为终
极追求,以教师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启发指导,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改变长期以来以被动性、接受性学习为主的语文学习方式,建立起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导的新型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只要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能有效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能贯彻实施自主互助合作型的课堂教学模式都是值得推广与借用的优秀课堂教学模式。近几年来,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在教改实践中形成了多种教学模式。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是: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学习和借鉴优秀教学经验,在结合本校语文教学实际的基础之上,努力研究形成一套符合当前语文教学实际,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一两个典型的学生进行追踪研究,掌握个案动态发展,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对于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提出更高、更难的要求。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就要采取措施,由浅入难,慢慢引导,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个案研究,及时了解整个班级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情况,不断总结和评价教育措施的实施经验与效果。观察分析法:深入课堂,提倡听常规课。听课时既要看老师的教,更要看学生的学;既要看“过程和方法”,更要看“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要认真做好听课笔记,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分析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案例研究法:抓好教学案例研究,从教学案例中总结有效课堂教学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要把听课、说课和评课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和诊断能力。提倡开展“同课研究”(同年级或同学科教师就同一教学内容,先开展集体研究或集体备课,然后各人按照自己的思路、风格参加学校举办的“同课擂台赛”,同科老师互相听课、评课,使每一课都成为不断探索的研究课)。
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对社会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研究,是从改善社会情境中行动质量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取向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自然、真实、动态的工作情境。对我们来说就是活生生的课堂,即常态课研究。
除此之外,还有比较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发动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
确定课题研究小组,撰写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目标、内容和方式。实施阶段(2009年11月~2011年4月):
(1)开展系列研究实验活动,包括理论研讨、课堂教学实践、听评课、交流、论文撰写等活动。
(2)总结、归纳各种模式。
(3)开设模式课,加强模式研究与指导。
(4)创建学科课堂教学新模式。
总结阶段(2011年5月):
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结题。
七、课题预期的成果与表现形式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九、课题研究的经费及设备条件需要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为例
马海霞
摘要:我国数学课程一直都在改革,数学教育的观念、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的变革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新的教学目标由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元价值取向组成,教学对象也变得个性化。教学内容综合性加大,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在读开发,而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却未与新课改接轨,要真正实现我国新课改所预设的课堂目标,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研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教学内容的开发性,教学设计的创造性,教学方法的互动性,教学过程的反思性。数学教学设计包括数学课程教学设计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也分为宏观教学设计、微观教学设计和情景教学设计。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学设计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高中数学课程在教育理念、学科内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挑战。要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应积极地探索和研究新的教育理念、模块课程的内容及学习目标,研究新的教法及学法。数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水平、不同志趣学生的学习需要,动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本文结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特点及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正确认识高中数学新课程与原课程的区别与联系,把握新课程理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分必修和选修,必修课程由 5 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有 4 个系列。新教材开辟了“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信息技术应用”等拓展性栏目,为学生提供选学素材,使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自主探究,体现了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具有如下特点:(1)以人为本,由易至难设置课程;(2)增加问题设置,注重揭示数学概念的发现形成过程;(3)注重基础,例习题难度降低;(4)增大开放性,培养创新能力;(5)靠近生活,注重应用;(6)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高中数学新课程与原有课程不是根本对立的,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课程特性上的开放与封闭问题,确切地说新的模块课程具有更大的开放性,最主要的是它改变了以往课程在内容上按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线性排列,依次递进的模式;传统课程形式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其特点是从概念出发,引出内容,逐步深入。新课程的特点是以问题为核心,向周边整合辐射,并特别注重从现实出发,从真实的生活情景出发,引出问题,通过问题的整合引出数学知识,使知识结构与内容有机联系形成完整的体系。传统课程适合于教师讲授式的教学设计,新课程设计更适合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和探索问题,形成师生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设计。两种课程的知识基础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强调获得知识的目的与方式不同,教学的要求也因此而不同。
二、数学教学设计应坚持必要的原则,渗透新课程理念,运用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在概念和性质的教学中突出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形成概念——从实例引入指数函数的概念
(1)探究实例
问题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 x次后,得到的细胞分裂的个数 y与 x之间,构成一个函数关系,能写出 x与 y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
学生回答: y与 x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y=2x。
问题2: 一种放射性物质不断衰变为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剩留的质量约是原来的84%.求出这种物质的剩留量随时间(单位:年)变化的函数关系.设最初的质量为1,时间变量用x表示,剩留量用y表示。
学生回答: y与 x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y=(0.84)x。
用函数的观点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引出指数函数的模型做准备,以利于学生体会指数函数的概念来自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
(2)归纳定义 一般地,函数的定义域是R。
(3)剖析定义
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为什么要规定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呢?这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难点,采取学生自由讨论的形式,达到互相启发,补充,活跃气氛,激发兴趣的目的。对于底数的分类,可将问题分解为:
(1)若a<0会有什么问题?(如a=-2,x=1/2则在实数范围内相应的函数值不存在)
(2)若a=0会有什么问题?(对于x0,a都无意义)
(3)若 a=1又会怎么样?(1x无论x取何值,它总是1,对它没有研究的必要.)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的发生,所以规定a>0且a0(4)巩固练习
问题:指出下列函数那些是指数函数:
x
(二)动手实践,探求新知——探索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在坐标纸上运用描点法画出指数函数
11y()xy()xx3的图象;
2、y
3、y=2x、让学生独立画图,分组讨论,交流;教师课堂巡视,个别指导,展示画得较好的部分学生的图象。
(2)运用几何画板或图形计算器作指数函数图象;(3)各小组根据图象总结图象特征和函数性质;(4)各小组派代表向全体同学汇报探究成果;(5)师生共同整理汇总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特别地,函数值的分布情况如下:
(三)巩固与练习
例1: 比较下列各题中两值的大小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指数值的特征,思考比较大小的方法。
(1)(2)两题底相同,指数不同,(3)(4)两题可化为同底的,可以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比较大小。
(5)题底不同,指数相同,可以利用函数的图像比较大小。(6)题底不同,指数也不同,可以借助中介值比较大小。例2:已知下列不等式 , 比较m,n的大小 :
(四)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你又掌握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3.你能将指数函数的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吗?
(五)布置作业
1、练习B组第2题;习题3-1A组第3题
2、A先生从今天开始每天给你10万元,而你承担如下任务:第一天给A先生1元,第二天给A先生2元,第三天给A先生4元,第四天给A先生8元,依次下去,„,A先生要和你签定15天的合同,你同意吗?又A先生要和你签定30天的合同,你能签这个合同吗?
3、观察指数函数的图象,比较a,b,c,d,的大小。
(六)板书设计:
这样的设计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揭示知识的发现过程和本质,尽量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的可能。教学中遵循教材知识体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实例到数学,因势利导,螺旋上升,营造出一种良好的人文氛围,从中体会到数学教学设计应注重坚持以下原则:
1.基础性:数学课堂教学要依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制定恰当的目标,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公式的理解,重视运算、作图、处理数据以及科学计算器的使用等基本技能训练。
2.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选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
3.时代性与应用性: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具有时代气息的、反映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生活和建设成就的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从事物中抽取“数”“形”属性,从一定的现象中寻找共性和本质内涵,并进一步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结论,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利用教科书设置的“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信息技术应用”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具有思想性、实践性、挑战性的选学材料,拓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空间,发展学生的“做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4.直观性:加强几何直观,重视图形在数学语言中的作用,鼓励学生借助直观进行思考。在几何和其他内容的教学中,都应借助几何直观及实物模型等教具,揭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关系。例如借助几何直观理解圆锥曲线,理解导数的概念、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等。
5.问题性与启发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上,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产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关节点”上,在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的“联结点”上,在数学问题变式的“发散点”上,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6.主体性与开放性: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发现、想象、创新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具备自我支配、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7.科学性与思想性: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
三、数学教学设计应注重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践行新课程理念
1.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 由于教育教学观念的时代性发展和模块课程的特点,要求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必然要相应地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并非是明确的前后之间的继承和发展,也不是简单的扬弃,而是一种转变和创新,既包含对以往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发展,也包括需要在实践中创造和生成新的教学方式。讲授式本身不可能随着新课程而消亡,在新课程教学中仍然有自己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的需要,特别是不能集中代表模块课程的教学要求,必然要发生一定的转变,因此数学教学应提倡多种教学方式综合运用。如:
(1)互动交流。主要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展开教学。从问题出发,师生双方是教学活动的平等的参加者,在交流中启发引导,在交流中共享信息与资源,在交流中分享思考、见解、知识与情感,在分享中实现教学相长。
(2)合作探讨。从真实的生活出发,面对真实的问题,不存在谁是问题答案的拥有者,教师的经验、思考与见解以及组织能力等决定教师在合作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2.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根据模块课程强调以问题为核心,注重真实情景和实际问题的解决,突出问题单元,重视专题教学,以及周边辐射、内容整合的特点,结合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高中数学新课程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应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1)自主学习,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自主化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自我学习过程的把握与认识,实际探索和锻炼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同时有利于学生调控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自我反思。
(2)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小组为单位和活动共同体,共同开展学习活动。合作学习最大的特点是围绕共同研究的问题,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成员各自的经验、知识优势和思维特点,共同研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寻找解决办法,形成共同的研究成果。
(3)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以研究和探讨的方式开展学习,在研究和探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研究探讨过程的体验和感受,提高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师要树立并坚持科学的数学教学观,领悟并形成科学的数学教学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构建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侯晓娟.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初探——对“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教学反思[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7, 卷缺失(6): 103-105.[2] 李晓梅.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 2007, 卷缺失(2): 50-54.[3] 胡小松,朱德全.论数学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J].数学教育学报, 2000, 卷缺失(3): 33-36.[4] 朱燕,张红军.论建构主义观下的数学教学设计[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卷缺失(2): 148-152.[5] 李红婷.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教学设计思路[J].中国教育学刊, 2006, 卷缺失(7): 64-67.[6] 张昆.整合数学教学设计的取向——基于知识发生的逻辑取向与心理取向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 2011, 卷缺失(6): 52-55.
第四篇: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研究的探索
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研究的探索
作者:陈作民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611 更新时间:2006-8-8
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研究的探索
陈作民
一、数学教学案例研究意义、方法和价值
1. 意义:
案例:简单地说,一个案例就是对实际情景的描述,在这个情景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例:医学、法律)
教学案例一般是从学校管理和教师的角度来描述的,涉及学生是如何按照学校管理或教师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一步步向前运行的。
丰富的案例及其评点,将为广大教师提供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示范性的作法,科学有效、富有创意的课堂教学策略将为改革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的指导。(下面所说案例一般指课堂教学案例)
2. 教学案例研究的方法
坚持课堂教学实录与分析点评相结合,访谈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
教学案例可按概念教学、定理法则教学、数学知识应用教学、专题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型进行。
同课异构方式——对同一内容、同一课型的不同案例进行比较研究。
同课同构模式——对同一案例进行不同的研究,如由多位教师采用不同方式设计某一小环节案例进行研究
3.教学案例研究的价值
使某些感性的实验结果理性化得到推广,提高教学效益。特别是通过案例研究,升华实验假说或理论,丰富数学教育学、数学教育心理学、素质教育及其方法论的理论。
二、数学教学案例的四个基本要素
从广义上来讲,数学教育活动中的每一件事都可以写成教学案例,但作为数学教学研究的案例来说,必须具备下列要素:即客观、典型(优劣)、有效、现实(意义).1.客观
案例是数学教育实践的真实记录,客观是案例的首要条件.所谓客观,就是对数学教育事件发生的背景,特定环境,主要情节进行客观的描述,如实的介绍,而不能随意取舍和歪曲事实真相,分析要就事论理,从事实中引出道理,启发人们思考。
所以,案例的写作素材来源于写作者直接和间接的教学实践活动,包括上课、答疑、个别辅导、思想教育和听课、交流等教学、教研活动。
2.典型
在这里典型的事例(不能仅理解为课堂教学)是指大多数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可能会遇到,但又不太注意到的事件,而它却能从某个侧面反映了数学教育思想的问题。正因为选择的问题很典型,有的案例就具有故事性、可读性(余世伟《细节决定成功》,《清十二帝疑案》,课堂教学案例《以问铺路 调节难度》)
3.有效
案例是真实的,但真实的不一定都是有效的.所谓有效是指案例本身具有应用价值、理论研究价值.它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思想、教学原理上的现实意义,能够引起人们的思考,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育思想和方法,领悟出教学原理含义的闪光点,是教学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4.现实意义 教学案例价值体现在对目前的数学教育教学有针对性、指导性、反思性、及时性,也就是现实意义要强。(例子见附录)
从目前来看数学教学案例应具备六个时代特征
(1)问题情景体现文化底蕴
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体现数学在实践中的巨大作用;通过深层次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展示,体现数学学习中对自然、历史、文化及人类自身的关注和热爱;通过数学故事或数学史的讲述,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对科学研究,特别是数学研究工作中的伟大人物介绍,帮助学生形成坚强的个性;
(2)教学设计体现教育原理
教学原理是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规律.在反映数学教学过程的案例中,抓住其中能说明问题的“亮点”展开,并进行分析,教师在激起认知动因、安排认知方法、组织认知内容和利用认知结果等方面所采用的策略,应突出地表现出现代数学教学的一个或几个基本教学原理.(3)学习过程体现自主精神
课堂上应有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形成学生自我寻求发展的愿望。学生的自主精神是通过课堂上的交流活动来体现的,可采用实验、尝试、猜测、讨论等方式进行。交流活动是通过 “会话” 来实现的,交流的对象除师生交流外,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交流的内容是广泛的,可以交流知识、交流方法、交流信息、交流体会等。
(4)知识建构体现序进过程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的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的方法。
在教学案例的设计中,应依据实际情况安排好学生的认知过程,支持、帮助学生逐步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因此,这个过程的安排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通过反馈和调控的操作来安排好这一过程。
(5)课件制作体现动态交互
一般的演示课件只能按事先设计好的数据、过程向学生作出展示,学生仍是被动接受课件的演示结果,更有甚者的是学生的思维始终跟着计算机的演示走,计算机课件反而成为学生思维活动的障碍。
今天的计算机课件制作,除了要求使用新的技术,体现真实、美观、动感外,特别强调它的交互性,数据可以修改,课堂成为实验室;学生可上机设计并操作,还留有课后进一步实验、探索、研究的余地。
(6)思想方法体现学科特征
数学的基础性、生活化、思维性、严谨性等通性通法应得到坚持。例如:认识三角形,特殊与一般,如何探寻规律;探究与证明的关系。
三、案例的类别及制作要求
1.案例的类别
数学教学案例在我国研究的时间不长,对其分类还没有一定的标准。如果从案例形式上分,可以分成“描述性案例”(即写成文章用以描述教学情境及过程)和“可视案例”(即制音像制品)。如果从内容上来考虑,又可分成“片断案例”和“完整课型案例”。教学片断案例可包括情景引入、问题解决、思维发展、合作交流、课外活动等方面的内容;完整课型案例可包括概念课型、复习课型、应用课型(公式法则应用,实际问题应用等)、探究课型(知识探究,方法探究,应用探究等)。其中文字案例多以片教学片断形式出现,完整课型案例也可以以剪辑成教学片断形式.2.文字案例制作的几点注意:
(1)主题与背景 :
主题指案例所说明的教育思想的主题,而不仅是教学内容的主题。背景指学生学习状况的背景,体现 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冲突背景。(2)情境描述
案例的实践内容描述,关键的、能说明问题实质的具体的教学过程,一定要明确地、详细地、客观地描述,使之能真正起到示范作用。详略得当。
(3)问题讨论
案例作者讲述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过程,将过去的教学与现实的教学予以对比。
(4)诠释与研究
上升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高度 进行反思,提出的数学教学更深层次的见解,并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诠释,或在理论上提出进一步的发展。
(5)案例分析点评
焦点突出,观念多种,启发价值,知行合一,突出特点(评说案例中教学方法的特点,与传统教法的优劣,提出新的见解)
四、案例 举例 片断案例
课堂教学案例以问铺路 调节难度.doc 完整案例
师生活动主线型:课堂教学案例李秋萍说课讲稿李秋萍说课讲稿.ppt 实录型:课堂教学案例一百万有多大》课堂实录点评陈作民.doc
节选加说明型:课堂教学案例8年级上教案 李 琳陈作民蚂蚁怎样走最近呢.doc
附录:
天象图片欣赏
如图1是2004年5月5日2 点48分到3点52分在北京拍摄的从初亏到食既的月全食过程.数学问题解决
用数学的眼光看图1,可以认为是地球、月球投影(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发生了从外切、相交到内切的变化: 2时48分月球投影开始进入地球投影的黑影(图2);接着月球投影沿直线OP匀速地平行移动进入地球投影的黑影(图3);3时52分,这时月球投影全部进入地球投影的黑影(图4).设照片中的地球投影如图2中半径为R的大圆⊙O, 月球投影如图2中半径为r的小圆⊙P.求这段时间内圆心距OP与时间 t(分)的函数关系式,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研究
【摘 要】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探索,灵活运用各种手段,适应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整理和改组能力,对未知知识的探究和发现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提高动手能力,激发探究新知的欲望。这就是本文要阐述的观点。【关键词】物理
创新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创新教学,不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同时又是要提高对已有知识的整理和改组能力,对未知知识的探究和发现能力。这些能力主要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过程得到发展。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种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为了探索物理创新教学的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创新尝试。
1.让学生抢答练习题,增强竞争意识
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知识,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和回答简单的物理问题,可以形成应用知识的技能,探究新知的基石,对于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讲完后,可把学生分成几组,教师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练习题让全班同学抢答,看哪组的同学抢的多,答的对,并表扬冠军或冠军组,对抢答不理想的组或个人提出希望,迎头赶上,不要失去信心。这种形式既能抓住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增强竞争意识,又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2.设置开放性问题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从而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案,教师再引导学生逐一分析,指出每个正确做法的优、缺点及错误做法的原由,还可以改变一下题设条件再让学生思考解决。这样,不仅解决了问题,还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广阔、深刻、灵活、流畅,从而探究和创新能力得以增强。
例如,现有天平(带砝码),弹簧测力计,量筒,烧杯,足量的水,小刀,刻度尺,细线,土豆。请你从上述器材中分别选出适当的器材,设计出三种测定土豆密度的方法,并完成下表。要求所选器材必须是你所采取的方法中要用到的,即用你所选器材测出相关物理量,用测得的物理量写出土豆密度的表达方式。
答题方法较多,方法一:根据公式ρ= m/v ,可以考虑直接用天平测出质量,用量筒测出体积,就可以得出土豆的密度,实际做时还要考虑用小刀切下一块来才好量;方法二:在第一种方法的基础上考虑可否不用量筒来测体积,用小刀把土豆切成正方体,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它的边长,再算出体积;方法三: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土豆的重力后就可以算出质量,再考虑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浮力(f浮=G-f示),然后利用公式f浮=ρ水gv排算出体积,就可以得出密度ρ=m/v。开放性题目的教学注重物理基础知识,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精心设计小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中学生对物理实验很感兴趣,但是,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实验 现象的能力较差。为了增强动手实验的意识,提高动手实验探索新知的能力,物理教学一定要重视实验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我不仅让实验鸣锣开道,而且还用实验收拾战场。学生刚学完新概念,新规律,教师演示一个实验,或让学生利用身边的东西做一个小实验,并要求说出实验原理或解释实验现象,或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想,并用现有器材探索新知,学生人人动脑、动手、动眼、动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养成动手实验观察的好习惯。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动手实验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如:讲完八年级物理上册,“摩擦起电”一节后,让同学们各自拿自己的塑料笔杆或塑料米尺在头发上摩擦几下,然后去吸预先撕好的碎纸片,当同学们看到碎纸片被摩擦过的笔杆或者尺子吸起来时,个个兴奋不已,这个时候老师乘热打铁提出新问题:“纸片会被吸住不掉下来吗?”学生又接着探究,发现纸片不会被吸住不掉下来,而是吸起来后就又掉下去了。接着问:“这是为什么?”学生踊跃回答。这样什么是物体带电和接触带电就不解自破了。从而使学生不仅在兴奋之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大大增强了学习物理的信念,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又如:在讲完八年级物理下册“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一节后,教师可演示短路对电池的危害实验,因为电源短路在电学中是一个难点,学生很难理解,教师讲起来也不是一下子就能交待清楚,只有用事实说话,让学生亲眼看到,亲自体验一下,难点才能迎刃而解。这个实验可以这样做:将电池固定在电池盒里,用夹子将导线直接与电 池正负极连接起来,几秒时间,只听见“噗”的一声,电池一端严重变形并伴有一股焦味,请学生摸一下电池,会有很烫的感觉,由于短时间内放电,电流很强,有可能造成火灾。学生亲眼目睹了电源短路的严重破坏十分惊奇,个个找原因,争先恐后地解释,有的觉得不可思议,并从中深刻体会到物理是有趣的,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想弄明白个中原由,就必须亲自动手做实验,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物理的潜能,兴奋地渡过了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4.大胆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学习,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生动的、丰富的。与此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培养和充分发展。例如:在讲授“大气压”时,可以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盖住并倒放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没有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位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到有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又如:在讲授声音产生的原因时,可以在扬声器上放几个用彩色做的小球,扬声器不发声时,彩色球不跳动,扬声器发声时,小彩球就跳动起来。这说明声音是由物质的振动产生的。通过演示,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上就是我在物理教学中使用过的教学方法,长期坚持事半功倍,学生学的舒心,教师教的放心,成绩斐然。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2]唐国安:《中学物理课程研究》,上海百家出版社,1999 [3]宓子宏:《物理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4]张行涛、郭东岐:新世纪教师素养,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5] 柳友荣:新编心理学,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