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课题开题报告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课题开题报告1
学科分类:
课题批准号:
课题类别:
课题主持人:
课题承担单位:
主要研究人员:
一、问题的提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为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我国中小学正大力倡导;素质教育。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为前提。因此,近年来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发展正日益成为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焦点。新课程改革倡导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其宗旨就是试图通过教师评价制度的改革来推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为此,我们就如何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我校确立的实验课题是;构建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验时间是20xx年。
二、研究目标
20xx年,以教师发展为本,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导向,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重点,以新课程培训为切入点,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水平为中心,以运用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全员培训为主线,建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组织。目标一:建立共同远景,促进教师从;适应性学习进入更高层次的;创新型学习,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强每周的业务学习,明确内容,强化措施,保证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目标二:建立团队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从一个现实的人向理想目标不断逼近,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超越;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和自主学习,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组织保障。目标三:建立学习型组织,为每一位教师创造和提供一个民主的、平等的、双向沟通的良好学习氛围,为教师终身学习、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坚持岗位练兵,开展各类教研课竞赛活动,使科研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
三、研究内容
(一)构建教师教育发展体系
1、探索与寻找教师教育发展培训的有效模式,建立有效的教师教育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开放的教师教育发展体系,并在实践中推广。
2、探索有效的校本培训的模式与策略。3、探索研训一体化培训的有效模式与策略。
(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探索教师与新课程同成长的培训内容,构建开放的;以人为本的培训内容体系。
2、探索教师内需性培训的培训内容,构建教师终身学习的内容体系。
四、研究重点
1、加强以校为本的教师研修。校本研修,即;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的培训。学校中出现的问题是培训的起点,培训的归宿是解决这些问题。加强运用信息技术、远程网络教育的教师培训。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教育信息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加强广大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整体推进综合素质培训项目、新课程通识培训项目、新课程学科培训项目的持续发展。
2、教师要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深入,教师的角色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这意味着教师要改变原先的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形象,从;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转变,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指导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时进行反思、研究,已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教师自己要成为学习者。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上的又一次历史性变革和前进,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给教师一次宝贵的学习、发展机遇。新课程的实施,本身也是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认真领会新的教育理念,努力成为自觉的研究与创新、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关注具体教育教学情境,把教学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并在实践中把一些成功的经验升华为教学理论,促进教学质量和水平,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课程素养,促进专业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知识创新的要求,满足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
3、改变过去教育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的思想,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的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主要为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就是说,要使他们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生存的基本能力,而且知道如何去拓展这种能力。所以说,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最基本对象,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角色也应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学习进程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因此,新的课程改革,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培养。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建立对转变学习方式有利的课程观念,以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发展,成为当前教师面临的主要任务。
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学习过程的组织与指导,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改变学生以前的;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并具体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特别强调学习的自主性,改变以往单纯的接受式学习,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自觉主动地转变过去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然这也要求教师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从以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导的教学转变为提倡探究和引导发现的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课题开题报告2
一、问题的提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为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我国中小学正大力倡导“素质教育”。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为前提。因此,近年来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发展正日益成为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焦点。新课程改革倡导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其宗旨就是试图通过教师评价制度的改革来推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为此,我们就如何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我校确立的实验课题是“构建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验时间是XX年——20xx年。
二、研究目标
20xx年——20xx年,以教师发展为本,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导向,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重点,以新课程培训为切入点,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水平为中心,以运用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全员培训为主线,建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组织。
目标一:建立共同远景,促进教师从“适应性学习”进入更高层次的“创新型学习”,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强每周的业务学习,明确内容,强化措施,保证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
目标二:建立团队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从一个现实的人向理想目标不断逼近,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超越”;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和自主学习,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目标三:建立学习型组织,为每一位教师创造和提供一个民主的、平等的、双向沟通的良好学习氛围,为教师终身学习、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坚持岗位练兵,开展各类教研课竞赛活动,使科研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
三、研究内容
(一)构建教师教育发展体系
1、探索与寻找教师教育发展培训的有效模式,建立有效的教师教育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开放的教师教育发展体系,并在实践中推广。
2、探索有效的校本培训的模式与策略。
3、探索研训一体化培训的有效模式与策略。
(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1、探索教师与新课程同成长的培训内容,构建开放的“以人为本”的培训内容体系。
2、探索教师内需性培训的培训内容,构建教师终身学习的内容体系。
四、研究重点
1、加强以校为本的教师研修。校本研修,即“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的培训。学校中出现的问题是培训的起点,培训的归宿是解决这些问题。加强运用信息技术、远程网络教育的教师培训。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教育信息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加强广大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整体推进综合素质培训项目、新课程通识培训项目、新课程学科培训项目的持续发展。
2、教师要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深入,教师的角色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这意味着教师要改变原先的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形象,从“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转变,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指导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时进行反思、研究,已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五、研究结果
1.教师自己要成为学习者。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上的又一次历史性变革和前进,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给教师一次宝贵的学习、发展机遇。新课程的实施,本身也是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认真领会新的教育理念,努力成为自觉的研究与创新、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关注具体教育教学情境,把教学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并在实践中把一些成功的经验升华为教学理论,促进教学质量和水平,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课程素养,促进专业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知识创新的要求,满足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
2、改变过去教育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的思想,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的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主要为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就是说,要使他们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生存的基本能力,而且知道如何去拓展这种能力。所以说,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最基本对象,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角色也应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学习进程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因此,新的课程改革,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培养。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建立对转变学习方式有利的课程观念,以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发展,成为当前教师面临的主要任务。
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学习过程的组织与指导,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改变学生以前的“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并具体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特别强调学习的自主性,改变以往单纯的接受式学习,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自觉主动地转变过去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然这也要求教师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从以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导的教学转变为提倡探究和引导发现的教学。
3、端正教师善于合作的态度。
人的合作能力已经越来越被世人所重视。
当今社会,任何一项科学发明,再也不大可能完全是由个人来完成的,而必须依靠整个科研小组——也就是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来完成。教育工作也是如此,因此,教师的合作能力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的合作能力,首先体现在对教师之间的通力合作。教师间的合作需要我们教师有善于沟通的品质和能力,需要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和推己及人的胸怀。其次,教师还要加强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教师要经常向管理者汇报和阐述在实施新课程中自己的一些尝试和困惑,以得到学校的支持与帮助。
新课程还要求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与沟通,从而共同构建、推进、生成课程。合作要从改善师生关系做起,教师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因素,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合作的乐趣和成就感。另外,教师应向家长宣传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争取家长对新课程的认同,这点尤为重要。
另外,教师还要加强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教师要经常向管理者汇报和阐述在实施新课程中自己的一些尝试和困惑,以得到学校的支持和帮助。
4、激发教师积极反思的热情。
教学反思是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基础。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强调教师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还要成为研究者。到底怎样才能成为研究者?怎么提高,怎么发展?90年代以来国际上提出一个公式: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职业发展。该公式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
教师教学有三大特点:
一是教学情境的不确定性;
二是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和差异性;
三是教学决策的不可预见性(意味着教师工作要有创造性)和不可重复性。
学生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对待方法,这正是教师工作的创造性之处。创造过程靠自己的经验。教师的工作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因此教师必须有应变能力,这也靠自己的经验
经验从哪里来?教师的经验主要从实践中来,是教师在实践中的体验,所思所想。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提出,在教学反思中学会设计;在教学反思中学会交往;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这说明,教师不应该只是教书,不能只把教案写得详细周全,满足于“今天我上完课了,改完作业了,完成教学任务了。”而应该常常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思、所想、所悟,不断创新,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通过反思,努力使自己的专业得到发展,成为新课程所要求的研究型教师。
新课程中的四个关系和四个强调:
a.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b.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c.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因此,反思是新课改的需要。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教书,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才不会不断的重复,才会不断地总结,不断的反思。这就是教育科研的起步,是教育科研的基础。
学科分类:
课题批准号:
课题类别:
课题主持人:
课题承担单位:
主要研究人员:
一、问题的提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为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我国中小学正大力倡导“素质教育”。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为前提。因此,近年来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发展正日益成为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焦点。新课程改革倡导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其宗旨就是试图通过教师评价制度的改革来推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为此,我们就如何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我校确立的实验课题是“构建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验时间是XX年——2010年。
二、研究目标
XX年——2010年,以教师发展为本,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导向,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重点,以新课程培训为切入点,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水平为中心,以运用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全员培训为主线,建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组织。目标一:建立共同远景,促进教师从“适应性学习”进入更高层次的“创新型学习”,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强每周的业务学习,明确内容,强化措施,保证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目标二:建立团队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从一个现实的人向理想目标不断逼近,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超越”;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和自主学习,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组织保障。目标三:建立学习型组织,为每一位教师创造和提供一个民主的、平等的、双向沟通的良好学习氛围,为教师终身学习、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坚持岗位练兵,开展各类教研课竞赛活动,使科研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
三、研究内容
(一)构建教师教育发展体系
1、探索与寻找教师教育发展培训的有效模式,建立有效的教师教育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开放的教师教育发展体系,并在实践中推广。
2、探索有效的校本培训的模式与策略。
3、探索研训一体化培训的有效模式与策略
(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探索教师与新课程同成长的培训内容,构建开放的“以人为本”的培训内容体系。
2、探索教师内需性培训的培训内容,构建教师终身学习的内容体系。
四、研究重点
1、加强以校为本的教师研修。校本研修,即“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的培训。学校中出现的问题是培训的起点,培训的归宿是解决这些问题。加强运用信息技术、远程网络教育的教师培训。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教育信息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加强广大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整体推进综合素质培训项目、新课程通识培训项目、新课程学科培训项目的持续发展。
2、教师要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深入,教师的角色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这意味着教师要改变原先的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形象,从“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转变,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指导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时进行反思、研究,已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教师自己要成为学习者。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上的又一次历史性变革和前进,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给教师一次宝贵的学习、发展机遇。新课程的实施,本身也是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认真领会新的教育理念,努力成为自觉的研究与创新、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关注具体教育教学情境,把教学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并在实践中把一些成功的经验升华为教学理论,促进教学质量和水平,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课程素养,促进专业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知识创新的要求,满足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
3、改变过去教育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的思想,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的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主要为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就是说,要使他们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生存的基本能力,而且知道如何去拓展这种能力。所以说,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最基本对象,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角色也应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学习进程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因此,新的课程改革,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培养。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建立对转变学习方式有利的课程观念,以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发展,成为当前教师面临的主要任务。
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学习过程的组织与指导,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改变学生以前的“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并具体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特别强调学习的自主性,改变以往单纯的接受式学习,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自觉主动地转变过去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然这也要求教师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从以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导的教学转变为提倡探究和引导发现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