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3 06:33: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心得体会》。

第一篇:学习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心得体会

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给教师们带了来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有人在这场改革中,接受挑战、大胆探索获得新生;有人在这场改革中,自我封闭、不求上进没了生机。在这二者之间,随之而来的掌声、鲜花和机会是属于前者的,他们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开花、结果;而后者,坐立待毙,慢慢枯萎。这样的现状,大大影响了改革的进程及成效。面对这一事实,当务之急,必须解决的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突显教师个体在专业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调动教师参与专业发展的主动性,以求实现教师专业上的发展。

一、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要体会到专业发展是自我发展的需求。许多老师受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大多形成了一种有命令有行动,无命令没行动的教学行为。很多教师在专业化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安于现状、知足常乐,失去激情、使命和兴奋感,进入工作中的“满足期”而无所作为。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首先得唤起自己的上进心。通过专业化发展使自己充分认识到教学职业的复杂性和不可替代的专业特征,从而对自己作为一名专业人员有充分的紧迫感。激发其自主专业发展的需求,点燃教师创造性对待自己工作的思想火花,在熊熊燃烧中造就出一位工作上充满灵感并且取得优异成绩的优秀教师。这一切告诉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生涯中都要勇于实现“自我发展”。

二、我们要有不断学习的精神。马卡连柯说:“教育者的技巧,并不是一门什么需要天才的艺术,但它是一门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专业”。由此可见,学习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新兴的领域是我们未必熟悉的,有不少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我们难以回答的,有不少现代化工具是我们还不会使用的,特别是在当今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学生由于所处的年龄阶段的特点,他们易接受新鲜事物,而且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机会接触新鲜事物,学到教师所不知道的知识。此时,教师仅凭教育获取的营养是难以支撑教育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应当积极适应新课程要求下的角色转换,不断充实提高自己,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涉猎其它领域的知识,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具有学习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的紧迫感,努力走在学生的前列,实现“自主学习”。

教师要学习的内容十分丰富,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律法规、宏观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教育科研知识等,而当前特别要重视对新课程要求的学习,全面了解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改革的目的、内容、方法、途径;了解新课程对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要求;总之要以新的教育理念来充实自己的头脑,转变教育观念,更好地承担新课程改革的历史重任。

当然教师的学习不应局限于从书本到书本,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还应该努力向同行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社会学习,向生活学习,当我们个人的学习进入到一个较高的境界,无疑会给建立学习型的学校提供有效的学习动力,也给我们的社会树立起终身学习之典范。

三、我们要有乐于合作的意识。

1、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可以说,新课程增加了教育者间的互动关系。因此,必须改变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的彼此孤立与封闭现象,学会与同一学科、甚至与不同学科的教师合作。例如:通过集体备课、说课、评课、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科研论坛、教学沙龙等方式来解决实施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实现知识和经验的互补,实现信息资料,计划的共享,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共同提高。

2、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者、控制者,在学生面前有绝对的权威性,教师说一学生绝不敢说二。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平等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与学生共同学习、相互探讨,在与学生共同体验创造性学习的同时,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

四、我们要有勤于反思的习惯。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而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却往往能成为名师。”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常反思,反思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后,要根据教学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和反思所得,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使有益的经验得到提炼和升华,以待今后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日臻完善,不断优化教学效果。并及时地记录下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记录下教育教学的背景、实施要点、实施效果及伴随而至的思想感悟和情感体验,记

录下发现的问题及反思后设计的假设性解决方案等。这种高密度的反思实践活动对教师形成敏锐的眼光和高强的反思力大有裨益。

总之,教师的专业性发展的教师的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我们要做一名终身学习的、综合型的教师。

第二篇:学习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心得体会

上学期末,我们学校开了一次讲座,学习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的专业发展,内容丰富,为我们讲了:把握社会转型时期的风向标、什么是教师专业化、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高效课堂与课堂高效等,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给教师们带了来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有人在这场改革中,接受挑战、大胆探索获得新生;有人在这场改革中,自我封闭、不求上进没了生机。在这二者之间,随之而来的掌声、鲜花和机会是属于前者的,他们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开花、结果;而后者,坐立待毙,慢慢枯萎。这样的现状,大大影响了改革的进程及成效。面对这一事实,当务之急,必须解决的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突显教师个体在专业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调动教师参与专业发展的主动性,以求实现教师专业上的发展。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也就是一个人从“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新课程改革要求把教师的职业看成专业,教师的专业化就是要求教师应成为更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普通人所不具备的那种专业素质的过程。只有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诸方面的素质,才符合从教的整体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普通的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研究学科知识三个方面,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指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它正在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二、我们要有不断学习的精神。

马卡连柯说:“教育者的技巧,并不是一门什么需要天才的艺术,但它是一门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专业”。由此可见,学习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新兴的领域是我们未必熟悉的,有不少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我们难以回答的,有不少现代化工具是我们还不会使用的,特别是在当今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学生由于所处的年龄阶段的特点,他们易接受新鲜事物,而 且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机会接触新鲜事物,学到教师所不知道的知识。此时,教师仅凭教育获取的营养是难以支撑教育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应当积极适应新课程要求下的角色转换,不断充实提高自己,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涉猎其它领域的知识,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具有学习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的紧迫感,努力走在学生的前列,实现“自主学习”名人堂:众名人带你感受他们的驱动人生,教师要学习的内容十分丰富,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律法规、宏观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教育科研知识等,而当前特别要重视对新课程要求的学习,全面了解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改革的目的、内容、方法、途径;了解新课程对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要求;总之要以新的教育理念来充实自己的头脑,转变教育观念,更好地承担新课程改革的历史重任。当然教师的学习不应局限于从书本到书本,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还应该努力向同行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社会学习,向生活学习,当我们个人的学习进入到一个较高的境界,无疑会给建立学习型的学校提供有效的学习动力,也给我们的社会树立起终身学习之典范。

三、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实现教师专业的螺旋式发展。

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的捷径,也是21世纪教师必备的素质。新课程强调,教师要不断提高科研素质,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这是因为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不是按照专家设计的图纸进行施工的过程,而是一个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探索过程。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革,没有现成的答案和可遵循的模式,改革实践中遇到种种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探索、研究、寻求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最主要目的是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所以,教师要紧紧围绕“学习—备课—上课—交流—反思—教科研”主流程,用课改的新思想、新要求来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改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通过集体备课、相互听课、集体研讨等活动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同伴有效互助,实现经验共享,使每位教师在过程中学习和进步。对于时间和精力充裕的教师,可以搞专题研究,由教师本人或若干教师组成集体,紧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侧重探求某一教育或教学规律的研究。总之,参加教育科研有利于教师较快地更新教育观念,有效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 2 能和教科研能力。

四、我们要有勤于反思的习惯。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而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却往往能成为名师。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常反思,反思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后,要根据教学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和反思所得,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使有益的经验得到提炼和升华,以待今后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日臻完善,不断优化教学效果。并及时地记录下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记录下教育教学的背景、实施要点、实施效果及伴随而至的思想感悟和情感体验,记 录下发现的问题及反思后设计的假设性解决方案等。这种高密度的反思实践活动,对教师形成敏锐的眼光和高强的反思力大有裨益。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教师专业化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的过程。新课改要求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正确认识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诸多因素,积极探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模式和途径,对于推动教师自我成长和促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

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 朱培红

日前,本人聆听了南京师范大学杨贵亮教授题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专场报告。杨教授从宏观到微观,从东方到西方,从历史到现实,介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层次以及我们应当追求的几种境界。的确,在知识加速更新的时代,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提高教师素质已成为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心问题,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应成为这个重心问题的核心。然而,在当前课程改革大形势下,如何把握教师专业发展方向,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呢?下面本人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程改革下教师面临新的挑战

课程改革一直以来都备受各个国家、学校、教师的关注,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新课程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必然的,它将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乃至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它关系到年轻一代的前途和命运,因此课程改革是不允许失败的。而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势必将面临新课程的挑战,这必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首先,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理念。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发展。新课程的教学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即不仅在教学目标上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目标,而且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这无疑要求教师由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各种能力的单项训练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教师教育目标观的发展。

(2)、强调教师成长。教师专业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依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教学工作,而且包括教师专业发展自主,即能够独立于外在的压力制订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计划和需要学习的内容,并有意愿和能力将所订目标、计划付诸实施。依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学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这说明,教师专业要从根本上去求发展,今后鉴定教师的重点不在于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教学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自身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论教。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而新课程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以学论教”的思想。从而使教师角色发生本质的变化,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由被动的学习者转为主动的研究者,通过教师素质的提高促使教师专业发展。

其次,教师必须具备新课程实施所需要的新技能。

第一,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探究性教学是教师能力的一个很大挑战,它不但要求能让学生掌握教学的知识,更主要的是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教学情境发现知识、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要完成这些任务,教师自身必须成为探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用自己的探究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同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第二,学会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能力。新课程倡导自评和他评相结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合,从接受评价逐步转向到主动参与评价,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主动参与,有助于教师与领导、同事、学生形成友好、和睦的关系,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进程中有效地对自己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教师专业不断改进和发展。

第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教学过程的渗透以及教学活动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需求会更加强烈,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相互依存

没有教师就没有课程改革,没有课程改革也不会有教师专业的长期发展,就象课程研究上的一句名言“课程发展就是教师专业发展,没有教师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实际上,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是相互依存的,课程改革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即人的因素和技术的因素。教师专业发展正是课程改革中“人的因素”,离开了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改革工作不可能顺利进行,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首先,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发展。课程的变革实际上是人的变革,没有人自身的主动适应与变化发展,课程改革是不可能实施和成功的。目前,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比较低,特别是缺乏课程改革所需要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加上现在教师工作压力大、工作任务重,对课程改革的前景无法预料,势必使教师难以舍弃旧习惯和旧观念,缺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从而使我们的课程改革速度减慢甚至停滞不前。因此,要想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发展,首先必须造成教师专业的发展。

其次,课程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无疑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教师必须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能力的提高与教育行为的转变,而这种更新、提高与转变就是教师专业的进步和发展。实施课程改革后,学生的学习生活发生了变化,致使教师专业必须得到改变与发展,教师由原先的“自主型”阶段向“自我更新型”阶段发展,教学生活与伦理观念也发生了大大的改变,使自己的专业得到锻炼与成长。同时教师的关注也得到升华,更加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持续性与自身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形成了以关注学生发展与自身发展相结合的教育伦理观。

三、课程改革中应树立“教师既是传道授业者,又是研究者”的专业发展理念

当前,课程改革的发展对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教师想要获得持续发展,适应课程改革及其新要求,作为一名“学习者”是很不够的,更需要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加以省思、研究、改进,成为一名“研究者”。

第一,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来看,首先,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原来的方法、思想与教学理念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许多新的教育内容又不断地涌现,这就要求教师自觉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新陈代谢,要求现代教师具有不断更新自己教育技术的意识,不断追求新知,并有意识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所以,成为一名“研究者”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其次,从新课程的要求来看,教师不再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在某种程度上教师已成为课程的生产者、设计者和研究者,要求教师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对自己的教育世界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分析,以便对自己的实践有一个理论上的解释,并发现其中的长处与不足,为课程改革作好准备。这说明教师即研究者是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第二,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因来看,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必要。首先,教师的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而这种知识是教师本人的一种能力与技巧,因此要在课程改革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只能从教师自我实践的反思和训练中得到与确认,靠他人的给予是不可能的。其次,课程改革需要大批的优秀教师与教育专家,而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或者教育专家大致需要经历掌握学科知识、获得教学技能、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等三个阶段。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却不对经验深入研究,其真正价值只能是经验的重复。要想成为优秀教师或者教育专家,需要的是像科学家那样的研究探索精神,主动地、超前地意识到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走在课程改革的最前沿,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最后,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自我发展的主要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是支配教师教育行为的内驱力。教师只有对自己已有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进行审视、反思和辨析,经过自己潜心的理论钻研和探索,坚持自己深思熟虑的教育观念,并不懈地确信、恪守与实践,才能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不断有所建树,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名师。

四、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教师评价是对教师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成绩效果的判断。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评价适当与否,不但影响教师参与课改的热情,而且与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相关。

首先,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评价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要求建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事实上,教师中大多数都有强烈的事业心,希望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因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帮助他们发展比判断他们工作的等第更有意义。为此,在课程改革中,管理者应注重学校发展的长期目标,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对他们的期望,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同时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确定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制订教师个人发展目标,向教师提供培训或自我发展的机会,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评价要发挥展示、改进、激励的功能,把评价看成是教师展示才华、追求卓越、完善自我、不断发展的过程。这种评价可以激发人的内在动力,自觉地发挥能量达到管理者的目标,并不断地促使自己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也使教师个人发展需要和学校集体需要得到融合,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驱动力。

再次,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评价强调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对教师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全程的、较长时间的、循环往复的评价。教师从事教育活动是一个长期负责的工厂,工作中的任何成绩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晶,缺少综合评价,就无法全面了解教师的工作表现,无法把握教师的发展倾向和发展需求。

最后,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评价以质性评价为主,主张教师自我反思。由于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因此课程改革中对教师发展的质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也要求教师自我反思,吸取前面一些错误的经验、教训,建立自我剖析的档案,养成反思的习惯和形成良好的反思技能。这将帮助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得到快速发展。

当然,由于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多方面的活动,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全面地去了解,也不可能靠几个人的力量去推动,因此,在课程改革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不是一个运动,也不是通过一时的突击可以奏效的,而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或者说一个专业发展的过程。理想的教师专业发展应当成为一种新的专业生活方式渗透于课程改革的方方面面,并伴随着课程改革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走向成功。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心得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心得

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巨大的、无可替代的,只有教师发展。才能有学生的发展,只有教师专业得到良好发展,才能打造优秀的骨干教师群体。形成良好的教师团队,才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我认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要做好引导工作,引导教师成为积极进取者。首先,加强专业精神教育。一个优秀和成功的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方面: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强调的是会不会,专业技能强调的是能不能,而专业精神是基于对从事的专业价值、意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专业精神是教师素质结构的核心,可以促进教师不断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完善的根本动力。其次,成为专业发展的主人:在以往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往往只是被动的,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继续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与教师实际需求和自身发展需要脱节。继续教育在教师心目中只是任务观点、效果较差,事实上,教师专业发展应建立在教师自主、自动地寻求发展的基础上,教师不仅是“教人者”,也是“学习者”,更是“自我教育者”,每个教师必须自觉引导自己的专业发展。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必须是学校的驱动和有意识的自我发展相结合,必须强调教师的自主、自律和自觉,以新课程为契机,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责任,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成为专业发展的主人。第三,学校在管理上要以人为本。一是学校管理者要树立“学校是教师的学校”的理念,营造良好的尊师环境和文化氛围,突出教师专业地位;二是主要尊重教师专业权利,形成良好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冒尖,发挥主体性;三是要千方百计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工作环境,关心教师疾苦,听取教师意见,帮助教师成长,增强教师的职业自豪感。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定位

论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角色定位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呼唤着教师从传统的教育角色中摆脱出来,进入新的角色。

一、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的书橱,而是教他如何去思维,教他学习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从中,我们应该知道,学习应该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而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的控制者与管理者。新课程在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求教师的角色从原有的传道授业者向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转变。当代社会是个信息化的社会,随着出版业的发达、互联网的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教师作为学生唯一信息源的地位已经动摇。教师的职责不再只是传授现成教科书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课堂教学的研究者

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专利”,教师不仅鲜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而且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能处在铺助的地位,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这种做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一方面,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因循守旧,陷入僵化。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的是极其不利的,它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所蕴涵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加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实际上也就是国外多年来所一直倡导的“行动研究”,即不脱离教师的教学实际而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可以说“行动研究”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三、学校课程的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而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有专家尖锐地指出,现在有不少教师离开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参考

书,就不知怎么讲;离开练习册,就不知考什么。新课程标准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新理念,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是高度统一的国家课程,这为统一的国民素质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弊端:一是忽视了我国区域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不能适应个别情况的需要。二是不能充分发挥地方、学校的独特传统和优势,造成大量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据研究,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厌学、缀学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基础教育课程远离其实际生活经验,无法满足地域性特点的发展需要,导致对基础教育课程产生陌生感,丧失了继续学习的动力。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置,弥补了单一国家课程模式的不足,发挥了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特色,满足了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需求与特点,既能促进国民共同基本素质的提高,又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在这种课程设置模式下,教师必须成为积极的课程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课堂实施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教师要锻炼和形成课程开发能力,使开发出的课程能符合本地区本学校的需要;教师要培养和造就课程评价能力,学会对教材应用的质量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界定。

四、综合知识的掌握者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堡垒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此次课程改革,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和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

五、信息技术的应用者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社会需要信息化人才,信息化人才有赖于信息化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教材立体化,从原有单一的纸质课本转向以文字教材为主体,音像教材和电子教材为两翼,向网络教材发展的教材媒介体系。文字材料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承担教材的所有功能,多媒体、立体化的教材更生动、更形象、更活泼,更便于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更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更益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师要有良好的信息意识,能够将网络上知识信息应用课堂教学中去,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教师要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快速地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加工信息、筛选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教师要有熟练的计算机、多媒体操作能力,能够将教学软件、互联网络等信息技术运用在教学中,并且能指导学生进入互联网络检索信息获取知识。

下载学习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浦东新区东方小学 王万红 新课程改革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营造一种自主、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强调......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探索 广东省汕头市第四中学李瑶珊 摘要: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凸显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紧迫性,也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大背景。教师在教育......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学习的激励机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学习的激励机制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培养人才的特殊群体,是学校教学的主力军,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和实施知识管理的关键,研究和......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辅导学生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辅导学生 辅导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是落实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径,是实行分类指导、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和提高的重要环节。辅导的具体要求可以是: 1. 教师......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处理师生关系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处理师生关系 摘 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保障的前提。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内容和......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十问”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十问” (1)您有一本教学心得吗? 您的学生每位有一本错题跟踪簿吗?您经常写教后记吗?您不想试试看吗? (2)您的学生每人有一本课堂练习本吗?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一样......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学习高中历史课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学习高中历史课 汪世勇(贵州师大附中历史教研组) 摘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学生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快乐学习、学有所成。......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如何不断适应和实现专业发展?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其自身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培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