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学习的激励机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学习的激励机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培养人才的特殊群体,是学校教学的主力军,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和实施知识管理的关键,研究和探讨学校知识管理中的激励问题,对提高学校管理质量、挖掘学校内部潜力、发挥教职员工的学习知识和应用的积极性、主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外心理学家如何激发人的潜能提出了很形象的三种方式:一是前面有块大金子,谁跑得快就可以得到它;二是后面有老虎追,谁跑得最慢就要被吃掉;三是谁跑得快乐就会受到大众瞩目,被奉为英雄。这三种方式就是利益驱动、制度制约、精神激励,都可用于知识管理,但用第三种方式最佳最有效。建立良好的知识管理激励机制,更能使教职员工乐于学习知识、交流知识、共享知识和应用知识,达到学校知识管理的最佳效果。
学校教师学习进行激励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物质激励.满足教师的物质需要
在当今条件下,由于中小学学校教师对自身价值观与社会地位存在着强烈反差,教师的观念正处于转变之中,教师从淡薄名利开始转向对物质待遇的追求,从崇尚精神向讲究实惠转变,调动教师积极性,物质激励是不可忽视的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穿、住,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可见,人的物质需要是第一位的。邓小平同志说过:“对知识分子除了精神上的鼓励,还要采取其他一些鼓励措施,包括改善他们的物质待遇”。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不考虑教师的物质利益是不现实的,教师的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的话,教师是不可能安心工作的。
2.对学校教职员工进行精神激励
学校知识管理中的一个根本就是要解决人的问题,解决如何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问题。同步激励理论认为,只有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机、综合、同步地实施时,才能取得最大的激励效果,即:激励力量: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对于从事知识传授工作的中小学教师来讲,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表彰他们的科研实绩,激发他们的献身精神,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实现他们的自身价值等,精神激励对他们来说具有更大作用。
3.实行竞争激励,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竞争机制
教师的价值观念从根本上说是来自社会的。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竞争观念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教师之间,很多教师希望通过竞争发挥自己的潜能,体现自我的价值,这是竞争成为有效激励手段的前提条件。竞争能给教师带来活力,竞争通过体现差异来调节教师的积极性,以形成自我约束的机制。从中小学校的实际来看,必须通过公平竞争,实现多劳多得,奖勤罚懒,也使某些难以胜任教师工作的人产生危机感。根据学校特点,制定出即符合市场经济,又符合教育特殊规律的竞争规则,竞争可以成为激励教师的一种有效手段。
4.关怀激励。加强与教师的情感交流
关怀激励,是指学校领导者从情感人手,通过对教师的信任、尊重与关怀,满足教师的自尊需要,以调动和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首先学校管理者要尊重教师,使教师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进而发现自己的新价值。其次,学校管理者要营建一个比较适合人的生活尊严的校园环境,使校园成为一个人们普遍相互尊重的校园,从而使教师在自尊的需要和社交的需要都获得满足的工作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知识培训激励
知识培训制度就是对那些取得了较大知识成果,对物质利益的刺激不太敏感,但对进一步深造非常重视的教职员工,可采用知识培训的方法来激励。这些教职员工在深造之后更容易出知识成果,从而形成一个知识成果的良性循环。可选择的培训方式很多,如专门培训教育机构的培训、委托培养、在职研究生。同时将培训激励和职务设计结合起来,不仅仅有技术培训还应有管理培训,满足不同职务发展的需要。
知识管理下的学校教师激励问题,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使各种激励方法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最佳激励,真正调动教师员工的知识学习、交流的积极性。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学习的激励措施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学习的激励措施
学校教育的关键在于是否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而把学生培养成才的关键又在于教师。教师是促进学校发展和引导学生成才的主要力量,是学校教学与管理中最核心、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是制约学校整体工作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建立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这种激励机制既是学校发展的保障,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激励”一词最早起源于《史记·范唯蔡泽列传》“欲以激励应侯”,意为激发砒励,促人振奋。西方管理心理学则将激励解释为“指引个体产生明确的目标指向行为的内在动力。”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对职工的激励研究中发现一股情况下,职工的能力可发挥20%一30%,而受到充分激励后,其能力可发挥80%一90%。其中50%一60%是激励的作用所致。这说明激励可以有效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激励是现代社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它能使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朝着组织希望的目标前进。其主旨便是调动人的积橛}生,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因此,如何完善激励机制,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眭,也就成了一个倍受重视的课题
目前我校的部分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还未真正达到教研课改的要求,凭经验做事,学习新教法不够。从整体教师队伍来看,经验型教师多,科研型教师少;实干型教师多,学者型教师少;语数英学科教师多,艺体类教师少。骨干教师队伍及其梯队的组成不够,缺乏名师的带头引领。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为了应对挑战,教师必须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能力的提高与教育行为的转变,而这种更新、提高与转变就是教师的进步和发展。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发展。课程的变革实际上是人的变革,没有人自身的主动适应与变化发展,课程变革是不可能实施和成功的。教师怎样才能尽快达到课程改革所需的专业发展呢?
我国目前教师专业化发展积极性还是比较低下的,究其原因主要是:(1)长期以来,教师职业过于稳定,教师的工作存在着平均主义,教师干多干少一个样,干的好与不好一个样,以及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等,容易使教师产生不思进取和安于现状的思想,不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2)由于对教师工作质量缺少系统的监控与指导,因而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比如,目前一些教师的教学中,讲授信息量偏少,内容偏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课堂教学应试化等,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由于学校缺乏较为完善的教师工作评价体系,因而难以充分发挥激励教师的作用。比如,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时,有的是通过听一两节课之后,进行等级评定,有的仅仅评价教师的教案或作业批改情况等。这种评价往往过于简单化和形式化,只注重一时结果,不注重长期过程,只注重表面问题,不注重工作实质,没有对教师的整体工作作出评价,也难以对教师起到激励作用,有时甚至起到负面影响。(4)教师自我发展意识淡薄,功利性强,出现了一大批职称教师,有了自己的职称不一定能符合自己职称的工作,然而实现晋升目标后即刻失去动力。更有甚者,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拈轻怕重,摆老资格,造成很坏的负面影响,极不利于学校的发展。(5)教师能力的不足加之工作压力大、工作任务重、难以舍弃旧习惯与无法预料改革前景等因素也会加重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惧怕甚至抵触情绪。(6)不合理考核。部分学校的教师考核制度不完
善、不健全,不仅无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反而使教师工作情绪越来越消极。一切工作都围绕着考核的分数在运转,考核考什么,教师就要准备什么,采取填空式的对号入座的做法。以前我们经常说分数是学生的命根,而现在分数也成了教师的命根。(7)不民主管理。有的学校,管理者专制、“家长作风”等实际问题,这些都造成教师对工作产生逆反心理,产生职业倦怠。在这些学校,教师对会因为缺乏知情权而容易对学校工作或学校领导的做法产生猜疑;再者,学校的制度不合理,教师应有的权力没有得到尊重,就会产生不配合、抵触情绪,因而更谈不上自己的专业学习和深造。(8)教师心理因素。使命感与责任感、自信与自卑、压力与困惑等心理感受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心理现象。这些心理感受会因人而异,对于那些师德不好的教师,往往容易受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影响,热衷于“炒股”等第二职业,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积极性也就不高,因而也就没了进取之心。
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是人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我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将立足岗位成才,以校为本。
一、根据学习原理,建立理论激励机制
建立教师激励机制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成长,使教师学会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并努力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或专家教师,使教师成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对教师进行激励的过程,也就是引导教师不断学习,扩充新知识和新技能,树立新观念,新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过程。因此,可以根据学习原理,建立激励教师不断学习的机制,使教师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因此可根据行为强化理论,矫正与塑造教师的行为,激励教师成长
1.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
该学习理论受洛克的经验论的影响,重视外界环境和经验的作用,强调学习中的各种环境要素的作用。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John.B.Waston)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桑代克(E.L.Thorndike)也强调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在此基础上,斯金纳(B.F.Skinner)提出了强化理论,他认为强化是学习的重要因素,行为之所以形成或发生改变,就是通过强化的作用,如果取消强化因素,行为也将逐渐消失。因此,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凡是有增强行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可以成为正强化物,相反,减少行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可以成为负强化物。强化是教师行为形成的重要因素。
(1)对教师的行为及时地给予奖励或惩罚对教师的良好教育教学行为,比如,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应给予奖励,这就是正强化;对教师的不良教育教学行为,比如,教学混乱、体罚学生等应给予必要的惩罚,这就是负强化。这样,可以通过奖优罚劣,奖勤罚懒,激励教师不断努力,塑造教师良好行为。必须强调的是,对教师行为的奖励或惩罚,一定要及时,即强化要及时,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2)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包括:第一、目标激励,满足教师对工作进取的需要。应该说,每个教师都希望获得事业的成功,这也是每个教师的人生目标。目标激励就是要确立符合教师的实际,能够激发教师热情的学校工作目标,使教师在对学校目标认同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个人目标,或在学校目标之下,确定个人目标。当教师看到自己的工作具有自身、学校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价值时,就会产生实现工作目标的内存动力。要注意的是,所确立的目标的难度要适宜,要不断提出新目标,使目标具有发展性,才能不断强化教师的工作表现。第二、情感激励,满足教师对关心和关注的需要。这是指领导者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对教师所产生的激励作用。领导者对教师的信任、尊重与关怀是满足教师精神需要的重要方面,是激励其积极性的有效方式。让广大教师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征求广大教师的意见,以商讨的方式安排工作和处理问题等,可以使教师感受到领导的信任和尊重。如果领导者经常深入到教师中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需求,从工作上关怀他们,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可以极大地激发广大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和主人翁精神。第三、物质激励,满足教师合理的生活需要。如果只注重精神激励,忽视了物质激励,那么就失去了教师激励机制的基础。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对于个别积极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主义。”由于历史的原因,总的来说,目前我国教师的工资水平还比较低,住房条件还比较差。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尤其要解决的是有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长期不发工资或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尽管如此,许多教师仍然保持着高层次精神追求,始终为教育事业做着奉献。但是,只有建立起教师工作的坚实的物质基础,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并重,才能有效地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促进教师成长。
(3)建立教师工作质量监控机制,强化教师进步
对教师工作质量进行监控,是强化教师不断努力的有效手段,有利于促进教师抓好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素质和办学质量。进行教师工作质量监控可以采用以下方式:第一、随机课堂听课。主要指有关人员亲自了解体验教师课堂教学的情况。之所以要随机听课,是为了保证教师教学情况的代表性,体现出教师教学的整体一贯的水平。第二、课外情况监控。主要指对教师课堂以外的教育教学工作情况的了解。第三、学生反馈。主要指了解学生(包括在校生和毕业生)对教师工作情况的反馈信息等。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强化教师的职业意识和敬业精神,起到促进教师成长的导向、鉴定和激励作用。
二、建立教师聘任制与淘汰制
教师聘任制与淘汰制既含有制度化管理的内容,也含有目标管理的内容,工作岗位职责可以约束和规范教师的行为,为教师工作指明努力的方向,具有导向性和激励性。实行教师聘任制与淘汰制,是学校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它有利于强化教师的岗位意识。比如,可以由学校制定各学科教师的岗位职责和教学工作目标以及质量标准,遵循择优聘任和因人制宜的原则来聘任教师上岗。落聘的教师经过相关程序进行考核,不合格者予以淘汰。
从事教师职业不等于进了保险箱,教师不努力就会有误人子弟的风险,误人子弟就应有下岗的风险,不合格的教师就应被淘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使学校外面的高素质的教师走进学校,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学校的整体实力。
三、建立教师工作的评价机制,帮助教师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教师工作评价机制要注重科学性和实效性,才能使教师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激励教师不断进步。
第一、评价要考虑到教与学的统一。不但要评价教师是怎样教的,还要评价学生是怎样学的,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反映出教师对培养学生的态度和努力程度。第二、评价要具有发展性。不但要看当前的教师工作水平,还要以发展的观点评价其进步状况,对于年轻、缺少经验的教师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促进他们更快地成长。第三、综合评价的观点。教师的教育教学是一种综合的活动,教师的言行、举动都会影响学生的发展,知识的传播和掌握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对教师的整体工作应给予充分的关注,进行综合的评价,不
仅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其作用,而且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总的看来,要全面评价教师的工作,就必须深入教学第一线,尽可能参加教师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要针对教师工作的科学性一面,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进行灵活的、恰当的定量与定性的评价,才能激励教师不断努力成长。
四、建立教师之间的竞争机制,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之间相互竞争的目的是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不断发展,而不是相互抵消,相互压制。每个教师都有自身的特点或优势,教师通过观察其他教师在教育、教学与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学习其他教师的优点,甚至经过勤奋努力,赶超其他教师,促进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有利于激励教师爱岗敬业,开拓进取。
这种竞争机制可以采取教师工作经验交流、教学比赛、教师“挂牌”上课、学生挑选教师等方式,也可以通过开展评选“名师”或“骨干教师”等方式,进行大力宣传和表彰,树立榜样,以此激励广大教师努力钻研业务,精于教学,勤于育人。此外,还可以通过低职高聘,特别是高职低聘等方式促进教师自觉主动地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
当代社会要求教师具有教育教学上的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将知识服务于社会的能力、适应能力和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等。教师的综合素质并不是因为受过高等教育就能一劳永逸了,而是需要不断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肩负起培养人才的重任。
五、班子要发挥领导带头与榜样的激励作用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领导。广大教师对领导者的人格、作风和能力等都寄于较高的期望。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者个人的全面修养以及他们的领导行为、领导形象,对教师的激励作用是一种客观的存在。领导者以身作则、为人表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和高于一般人的知识才能,都会激发教师的信赖感和敬佩感。德高望众的领导者给教师带来自豪感,精明强干的领导者使教师振奋向上,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强教师队伍的群体凝聚力,形成和谐的集体氛围,为实现学校目标积极工作。领导者模范带头作用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榜样激励。
六、以机制、制度、氛围的确立,将专业化发展化为教师自身的需要。学校制度是学校依据自身的办学理念进行的有意识选择。它确保着学校办学理念的实现,也规范着教师职业素养的发展。
(一)健全机制,制度导向。
1、目标导向机制。
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帮助教师确立明确的工作奋斗目标,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追求内驱力,使工作的情绪始终保持高涨和积极性,从而实现自我。学校实施了《教师个人发展计划》的制定,让教师结合学校,以师为本,激励创新与自身发展的实践研究。此课题的研究提出自身的发展目标,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机统一,将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工作学习、个人发展紧密联系,激励教师为实现预定目标而积极投身学校的改革发展。
2、校本研修机制。
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我校在这方面的做法是:一是开展“聚集教学,关注课堂”的教育教学技能大练兵活动。加强教研组建设,加强校本培训,行政领导每人挂靠一个学科教研组,进课堂听课,和老师们一起探讨课堂教学。二是成立“名师工作室”。将浦南优秀教师、镇学科带头人组织起来,积极发挥他们的榜样带头、示范推进作用。要求名师有高质量的教学成绩,要带头开课,积极参加教育论坛,要带领学科组内教师开展一个课题的立项研究。三是开展“教育论坛”,既有专家讲座引领,拓展视野,更新观念,又有围绕一个主题,开展自主论坛。每一次的自主教育论坛,我们都有一位学校行政领导负责点评,在校内形成了一个非常良好的研究氛围。四是教师每人制订《个人发展计划》,对教师个人一年内的课堂教学质量、公开课、研讨课定出计划;对自己一年内的读书学习定出要求;对自己一年里的教育科研、总体发展目标等等都预先设计,从而形成学校引领、教师自我加压、努力拼搏进取的良好局面。积极推进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3、评价激励机制。
要逐步健全教师评价机制是激励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教育评价是发展教育事业、正确引导学校办学方向、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校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评价是教育评价,其实质是激励教师,促进学校管理、评定优劣、尽职考核,以形成竞争机制,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因而建立一个健全的教师评价机制,力求评价结果能不同层次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运用评价结果以推动教育教学发展,是评价的根本目的,但运用评价结果要注意根据评价对象的心理反应,用合适的方式及时反馈给教师,让受评者接受或认同反馈结果,并重视反馈后产生的效益。总之,要保证一个目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是精神鼓励,在教育教学或教科研中成绩突出的,或在某一学科领域起着积极的带头作用,学校积极推荐评选各种荣誉称号。
(二)优化环境,氛围育人。
1、物质氛围的潜移默化。网络设施、学校网站、多媒体设备、教学软件的运用极大地开拓了教师们的眼界,方便了教师们便捷地获得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
整洁的校园、整齐的校舍、优美的校园绿化也给人一种美的熏陶,鼓励教师热爱教育,为学校发展竭尽自己努力。
2、精神文化的熏陶感染。一个管理有序,团结和谐的集体,会给人鼓舞的力量,同事间会产生认同感、集体荣誉感,进而为维护集体的利益而自律,而不断向上。
二、搭建平台,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拓展引领。
自身需要,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是加速教师专业成长,缩短成长周期的有效做法。“学然后知不足,一个人感到不足,他便要向高处追,向深处追,是不会有止境了”学校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要做的就是帮助搭建起平台,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拓展引领。
1、搭建学习的平台。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师的学习是多形式、多渠道进行的。第一,当今便捷的网络,为教师的自我学习拓宽了渠道,提供了载体。第二,大量的教育类报刊杂志,让教师们有了更多的教育信息灌输,有本地兄弟学校的经验做法可供学习,也有国内、甚至国外的先进经验可供借鉴。第三,利用图书室建设购置大量新的教育理论书刊,向教师开放。第四,积极为教师创设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包括多次组织教师观看课改教学录像,写心得,谈体会。
2、同伴互助,合作交流。
一是专家引领,学校多次邀请区“名师名校长工作室”成员、教育局党委书记马莉、党委委员陈小华、研训员冯立老师等来校作新课改辅导报告,邀请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徐鹄来校现场献教,客观分析,提出教师要提高对新课程的认识,掌握对新课改的教学技能。二是学科组教研活动,课间探讨或有目标要求的教研活动,有力地整合教师们的集体、智慧,在同伴的参与、启发下,教师们的集体意识更强,专业发展的要求也更迅速。三是与实验小学的结对跟岗学习,我校与实验小学开展结对联动,派出教师学习实小教师的示范课,咨询他们好的做法,并邀请实小教师对我校教师进行现场听课和评课,在教学业务上帮助提升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供给教师们更多的学习机会,通过学习、研究、切磋、提高,形成良性循环。四是上论坛,谈观点,学校在全体教师中开展“教研组建设之我见”、“二期课改我们如何面对”、“学校要提升质量,我该怎么办?”等专题的论坛活动,让教师谈谈自己的做法,使自身的发展更加清晰,也更加紧扣学校发展的目标。
三、立足课堂,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发展之路。
1、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成长。
对教师来说,课堂是永恒。唯有立足于课堂,深入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改革,才能有专业的真正成长与发展。上海市积极推进二期课改,二期课改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课改,培养起一支具有反思研究型的教师队伍。聚焦课堂教学,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研究,举行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实施教学质量跟踪监测,学校行政领导随堂听课,蹲点学科教研活动。让教师们静心于课堂,立足于在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改革中成长。
2、在教学的反思中成长。
每一堂课,我们要求教师们写好课后笔记,对自己一堂课的教学活动进行及时反思,从而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反思失败的教训,提出改进的措施,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水平。结合每学年一度的教学评比活动,重点对自己的参评课教学活动进行教学案例的反思,始终将反思贯穿于教学研究的始终。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成不了名师,如果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
3、在教学理论的学习中成长。
教学理论的学习事实上是为了达到“专业引领”的目的。教师们除了自身课堂教学的深入钻研和同伴互助的教研活动外,理论的学习,专业的引领很好地帮助教师寻找新的提升突破方向。去年区教育督导室,区研训部来校连续二个大规模调研,和教师们面对面接触,加之学校自身的“教育论坛”,专家讲座,使教师们在教学活动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与困惑,获得了释疑解惑,与此同时,教师们的新课程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也获得了发展。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定位
论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角色定位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呼唤着教师从传统的教育角色中摆脱出来,进入新的角色。
一、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的书橱,而是教他如何去思维,教他学习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从中,我们应该知道,学习应该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而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的控制者与管理者。新课程在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求教师的角色从原有的传道授业者向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转变。当代社会是个信息化的社会,随着出版业的发达、互联网的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教师作为学生唯一信息源的地位已经动摇。教师的职责不再只是传授现成教科书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课堂教学的研究者
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专利”,教师不仅鲜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而且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能处在铺助的地位,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这种做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一方面,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因循守旧,陷入僵化。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的是极其不利的,它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所蕴涵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加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实际上也就是国外多年来所一直倡导的“行动研究”,即不脱离教师的教学实际而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可以说“行动研究”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三、学校课程的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而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有专家尖锐地指出,现在有不少教师离开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参考
书,就不知怎么讲;离开练习册,就不知考什么。新课程标准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新理念,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是高度统一的国家课程,这为统一的国民素质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弊端:一是忽视了我国区域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不能适应个别情况的需要。二是不能充分发挥地方、学校的独特传统和优势,造成大量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据研究,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厌学、缀学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基础教育课程远离其实际生活经验,无法满足地域性特点的发展需要,导致对基础教育课程产生陌生感,丧失了继续学习的动力。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置,弥补了单一国家课程模式的不足,发挥了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特色,满足了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需求与特点,既能促进国民共同基本素质的提高,又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在这种课程设置模式下,教师必须成为积极的课程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课堂实施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教师要锻炼和形成课程开发能力,使开发出的课程能符合本地区本学校的需要;教师要培养和造就课程评价能力,学会对教材应用的质量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界定。
四、综合知识的掌握者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堡垒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此次课程改革,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和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
五、信息技术的应用者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社会需要信息化人才,信息化人才有赖于信息化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教材立体化,从原有单一的纸质课本转向以文字教材为主体,音像教材和电子教材为两翼,向网络教材发展的教材媒介体系。文字材料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承担教材的所有功能,多媒体、立体化的教材更生动、更形象、更活泼,更便于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更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更益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师要有良好的信息意识,能够将网络上知识信息应用课堂教学中去,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教师要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快速地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加工信息、筛选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教师要有熟练的计算机、多媒体操作能力,能够将教学软件、互联网络等信息技术运用在教学中,并且能指导学生进入互联网络检索信息获取知识。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浦东新区东方小学 王万红
新课程改革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营造一种自主、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强调课程的多样性、开放性、互动性与建构性;强调教师角色的改变、文化的重塑,构建师生共建、共享、共同成长的教学共同体;倡导教师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反思学习。新课程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带来新的理念,也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在新课程背景下,怎样构建教师的“学习共同体”,成为我校研究与探索的重要问题。我校在上海浦东新区第四教育署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全体教师的相互合作下通过确立共同的教师发展愿景、建立互动的教研学习组织、建立开放的校本研修制度、开展合作的校本课程实践、构建交互的信息共享平台等,促进了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整体提升教师专业发展。
一、确立共同的教师发展愿景
著名教育学家日本学者佐藤学教授把学习的实践界定为借助同他人的团结与协作所实现的“合作性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学习共同体”这一学校的构想。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不仅是儿童们合作的相互学习的学校,也是教师们作为教育专家看合作的相互学习的学校,还是家长和市民参与学校教育的、合作的相互学习的学校。在学校中要构建教师的“学习共同体”,首先必须要确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学习共同体的一个主要特征,它来源于其成员的“个人愿景”而又高于其中每个个人的愿景。它是建立在其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基础上的组织发展的共同愿望,是全体成员发自内心想要争取和追求的目标。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愿景”就是教师群体中每个成员真心向往并愿意为之奋斗的目标。“共同愿景”应该建立在全员参与并沟通探讨的基础上,为此学校在确定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教师发展目标时必须处理好学校的实际与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的关系,让学校发展目标成为教师个体发展的共同目标,从而在学校发展的同时让教师得到发展,在教师个体得到发展的同时也推动着学校的发展。所以在确立学校发展目标过程中必须充分听取各层面的教师建议,让广大教师参与学校规划的制定。
(一)集思广义 形成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
我校开展“我的学校我做主”金点子活动,让教师从行政管理、课程设置、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科研、教与学、学生辅导与学校德育、学业成绩评估、与家长社区的联系、校舍办学设施及其他资源、学校文化十方面来分析学校的优势、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在这次活动中,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很有价值,字字句句流露出对学校发展的关注,体现出教师投身教育改革的热情与勇气。同时,教师发现在学校的规划中有自己提到的内容,有自己建议的影子,就更容易接受改革,更愿意按照规划的去做;更重要的是,他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们提高了主人翁意识,形成并认可了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
在全体教师充分沟通与共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把“形成一支敬业型、成熟型、研究型的师资队伍”作为学校教师发展的共同愿景。“敬业型”教师——是指能“跟着走”的教师,有工作热情,善于学习有经验教师的工作策略;肯投入精力和时间研究教材、教法、学法,注重梳理知识网络和知识点;愿意与同事做工作交流与探讨,愿意与学生沟通交流,愿意践行学校办学思想。“成熟型”教师——是指能“自己走”的教师,能经常研究教法、学法并学以致用;善于对学科知识网络的把握,按照教学目标自如地驾驭课堂;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注重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主动与同行进行工作上的交流、沟通、探讨,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坚持教育教学反思,教学思路和策略被同行认可,在教研组或备课组经验交流中生成成熟的见解;关心学校和谐发展并有实际表现和具体行动。“研究型”教师——是指能“带头走”的教师,能坚持在工作中反思,充满哲学思考,是学习型学校建设的带头人;能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周围的人文环境,营造催人奋进的舆论;在行为上实现“四个转化”: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化、知识型向学者型转化、创新精神向创新人格转化;将学习视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改革的倡导者;经常生发并及时捕捉智慧的灵感,构成系列经验并且在各类刊物发表;全部教学过程与学生个体和群体自然地发生心灵碰撞,师生心理相通相融;主动承担并愿意带领同行进行专项课题研究;坚持对其他教师的良好帮带、持之以恒。学校这个分层次的教师发展目标的设计既照顾到不同发展水平教师的需求,又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制定个人规划 融个人愿景与共同愿景为一体
我们要求教师从学校的发展目标出发,结合自身实际制订教师的个人发展规划,通过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制定,让教师的 “个人愿景”与学校的“共同愿景”融为一体。让教师的发展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增强自我发展的动力。
教师先对自身进行定位,再根据学校教师的发展目标来确定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制定了个人发展的目标。下面来看一下我校一位教师的个人发展计划。
某位教师个人发展计划
基本情况:1992年参加工作,任教数学学科,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曾参与多个市、区级科研课题的研究,曾获多个市、区级个人奖项和荣誉称号。
其优势:(1)学习能力:能根据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能主动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2)师德修养: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能正确处理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融洽、相互信任的师生及教师与同事间的关系;(3)教育教学水平: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水平,教育教学理念比较新,对于教材的理解比较到位,对于其他版本的各类教材比较熟悉,擅长运用多种教材中的优势材料丰富课堂,引导学生更好地习得知识;(4)教育科研水平: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在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形成循序渐进的教育科研氛围;通过科研活动能够不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并运用于实际工作中;有较强的分析、总结经验的能力。
不足:(1)学习能力:学习不够主动,常常到需要用时才学习一些必要的理论知识;(2)教育教学水平:尚未形成个性鲜明的教学风格;(3)教育科研水平:虽然在教育教学上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总结经验,但教育科研研究深度、力度还不够。
发展计划:(1)通过发展突破自我,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成为一名有思想、敢创新、勇实践的个性鲜明的研究型教师;(2)专业水平持续发展,具备自主发展的能力,成为教学上具有独到风格的教师。
该教师根据我校的发展目标,对于自身的目前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和定位,从而提出了要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的目标,这是出自于学校教师发展目标中要“形成一支敬业型、成熟型、研究型的师资队伍”的发展目标。同时在制定个人发展目标时又强调突出体现自身特点,提出要成为“个性鲜明的研究型教师”与“教学上具有独到风格教师”的发展目标。
二、建立互动的教研学习组织
学校的教研组、备课组是整个学校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是校本研修的重要阵地,也是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基础。教研组、备课组是教师间业务学习、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教学研究、案例分析、问题会诊、专题研讨、教研沙龙的互动平台。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关系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学校需要改变教研组传统管理模式。传统教研组结构单一,按照工业模式建立和运作,具有事务化和形式化倾向,教研组越来越像“行政”组织,其主要工作是传达学校指令,例行公事般的听课、评课等。为使教研组适应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要求,学校按不同的学科分为五个教研组——语文教研组、数学教研组、英语教研组、艺术教研组、科技教研组。教研组层面下,语数英学科又以不同的年级分成几个备课组(校本研修小组)。小组成员除了一线教师,还包括有关专家、学校领导,形成一个合作研究的互动性学习组织。学校给教研组更多的自主权,不搞一刀切。教研组完全可以根据各自教学实际开展教学研究。
教研组以“课例研究”为例,采用“同课异构”研讨模式,先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然后结合各自的教学风格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案设计与教学实践,最后汇总教学中的得与失。
我校音乐备课组以《常回家看看》为课例,通过“同课异构”的方式对比了三位教师对课堂导入的教学策略的不同演绎,研讨课堂导入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教师在不同观念的碰撞和多元思维的融合过程中拓展思路,体现教师课堂的智慧与思想,鼓励教师在不断尝试中获得进步。数学组佘瑛、徐炜进行了三年级《周长》的“同课异构”教学展示。两节课虽然结构上完全不同,但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给教师怎样使用教材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发。在“同课异构”研讨过程中会有不同意见发生,如果没有良好的人际氛围,这种学习目的就很难实现。“同课异构”研讨还促进了和谐学习氛围的形成。
教研组、备课组围绕学校课题和教师教学需要建立子课题,坚持课堂教学、教学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研究、科学研究一体化。教研组、备课组根据教学需要提出一个教学实际问题,然后组织教师学习与这个问题相关的教学理论,再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制订解决问题的计划,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最后组织教师进行理性的会诊,从而形成一个课题。以研究课、互观课的形式,交流、展示课题研究的成效。课题研究激发了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
语文教研组的“语文课后练习使用的有效指导”的研究课题,数学组的“设计有效的计算练习”研究课题等,都将研究方案、教学案例发布于网上,引发教师交流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表不同意见,提出实施策略,使教学困惑在合作中得以及时消除,教学问题在互补中得到迅速解决,形成一种浓郁氛围的研究,同时也让教师在网络平台的交流中增进了感情,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拓宽了解决问题的视野。
教研组计划的制定也能够紧紧围绕学校四年发展规划和学校工作计划来展开,并且将工作不断细化,措施明确。仅以语文教研组的教研活动计划为例一窥共同研究的魅力。
语文教研组2010学年教研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语文教研工作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真抓实干,紧紧围绕学校本学期工作目标,认真学习、解读《新课程标准》,强化教学常规,坚持校本教研,优化课堂教学,重视能力培养,切实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着眼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二、主要目标:
1、强化教学常规,规范教学行为,使三类课程得到有机整合。
2、加强教研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创建研究型教研组,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明显提高。
3、落实课程三维目标,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4、重视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三、具体目标及主要任务与措施
1、常规工作(1)加强理论的学习
○每位教师认真阅读《小学语文教师》,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利用校园网,进行心得体会交流,推荐优秀文章。
○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把握每个年级的阶段要求,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组织教师继续学习市教委关于教学工作的六个文件精神,提高课程的执行力,增强课程意识和质量意识。
○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市、区、学校的网上教研活动。(2)聚焦课堂,提升水平
教师认真扎实地上好每一节家常课,通过常规的互听课和研究课来互相学习。听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课重点为在备课组活动中明确的知识点、训练点等落实情况。结合语文教研活动的主题,将课堂观察任务分为三类: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对文本表达的关注、对学生表达的关注。
听课前,组长将课堂教学的详细教案以及教材分发给每位教师。同时以备课组为单位分发观察任务。有的年级负责观察对学生表达的关注情况;有的年级负责观察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有的年级负责观察对文本表达的关注。
听课时,各备课组、各听课人员带着自己的观察任务来听课。
听课后,评课前,以观察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汇总。随后,各观察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交流。在交流的同时与执教者进行互动。
同时,教研组将结合上海市、新区的语文教学动态,以“关注表达”为主题开课堂教学研讨。主要是从“关注教材表达”与“关注学生表达”两方面开展研究。
○根据研究主题,请语文专家进行一次专题讲座。
○围绕研究主题开展3次教学研讨。(低中高年级各一次)语文教师的课改计划的目标措施制定、案例撰写都紧紧围绕“关注表达”这个主题。
○围绕教学五环节,重点抓好备课和质量监控两个环节,落实课堂的有效性。a.一学期对教师的备课检查不少于二次,重点放在备课中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在各种形式的听课活动中检查备课的有效性,重点注重评价后的反馈,落实进一步改进的方法和措施。
b.完善单元测验检查制度,注重备课组每个单元成绩的上报、分析与反馈以及了解单元测验的批改、订正等情况。
c.每学期对教师的单元测验卷的批改,学生的订正情况、家长知晓情况等进行检查一次,并与教师及时反馈。
○每学年举行两次关于教师基本功的比赛。(下水文、钢笔字、板书、朗读等)
2、重点工作
(1)加强备课组长队伍的建设,提高备课组活动的有效性
○加强与备课组长的交流与沟通,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备课组长会议,进行各备课组工作情况交流,经验交流,问题探讨,提升备课组长的能力。
○备课组活动以分析教材为主,重点解读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梳理教材各单元教学“五个点”,即知识点、重点、难点、训练点、拓展点,使每个教师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结构的认识和把握。活动之前,由主讲人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填写好《备课组活动教材分析记录表》。主讲人坚持“六个讲”:讲教学的三维目标、讲教学的“五个点”(知识点、重点、难点、训练点、拓展点)、讲教学的设计、讲有效教学的策略、讲练习设计、讲教学的预期效果。组员共同讨论备课,修改教案,做到组内教师人人清楚。
○行政领导深入到备课组,及时了解各备课组活动情况,给予备课组帮助和指导。具体安排如下: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一年级:王万红 二年级:倪 蕾 三年级:宋惠龙 四年级:倪 蕾 五年级:张 华
(2)关注质量监控的全过程,切实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关注平时的单元测验:
单元卷由组内教师轮流出,出卷教师在出卷前认真回顾单元教材的知识点、训练点、练习题型。备课组长把好第一关。
每次单元测验后在一周内完成阅卷、订正工作,并及时记录学生的成绩。单元测验后,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对完卷情况作分析,尤其是年级内的不合格学生,要分析其原因,商讨对策。
备课组长及时做好年级单元测验情况分析,并上报教研组。教研组及时做好整个学校单元语文测验的情况分析。
教务处和教研组将不定期抽查单元卷的阅卷、订正等情况。○定期进行质量监控:
每月有质量监控,具体安排如下 9月: 五年级 全面抽测 10月:四年级 作文 11月:所有年级 全面抽测 12月:一年级 单项抽测——拼音
五年级 单项抽测——作文
1月:所有年级全面抽测(其中四年级参加新区质量抽测)关注班级学困生,努力确保合格率,提高优秀率
认真分析班级学困生的原因,对症下药,与任课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制定辅导措施,切实提高补缺补差的实效。同时结合每月的质量监控,认真分析学困生存在的知识能力缺失点,再制定切合实际的措施,并落实到实处。
配合教务处,成立命题小组,提高试卷的命题质量。 注重语文作业的设计:
○针对语文作业以简单、机械抄写为主的现象,加强作业的设计。语文的作业布置要和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中高年级必须有一本课堂小练习本,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练习,将课堂的口头表达落实到笔头。
特别关注四、五年级,力争在新区的质量监控中取得好成绩,力争合格率达到100%。分管领导深入五年级备课组,关注毕业班工作。力争在五年级毕业考中打个翻身仗。
3、特色工作
(1)继续扎实地开展免考工作
总结免考制的优势与不足,推广“免考”制,在三、四、五年级实施免考制,扩大免考受益面。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2)编写作文专辑《小荷》。
(3)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上海市教师论文大赛,全国教师基本功大赛。
(4)配合教务处、学生处继续开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工作。本学期,将针对一至三年级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
语文教研组的工作计划能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同时又坚持从语文学科自身特点出发,非常具体,针对性强。强调团队的学习、反思与研究,还对行政领导如何加强课程领导力提出要求,这在以往的学科教研组的工作计划中很少见到的,体现了作为校本研修最基层团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开展合作的校本课程实践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实践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学校依托市级龙头课题《跨学科项目学习的实践与开发》的研究,整合教育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使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过程成为教师智慧共生的过程。
跨学科项目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与学的方式,也是一种新型的课程理念,是一种革新传统教学的新理念,它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性问题进行探究。通常其实施过程分为选择项目阶段、拟定计划阶段、开展活动阶段、形成作品阶段、汇报成果阶段这五个基本阶段。学习活动方式通常分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为此学校依照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认知程度和尊重学生的兴趣、喜好,进行整体规划,构建跨学科项目学习课程,共开发了近30多门校本课程,基本满足学生需求。例如:“保护环境变废为宝”的项目学习活动中,从组织学生开展读环保书籍,看环保宣传影视开始,进行征集“校园环保广告语大赛”、然后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方法查找的环保相关资料,分析信息,探讨一些现有的环境问题,根据资料进行环保小报的制作,再到开展“变废为宝手工制作大赛”、“变废为宝服装展示” 等大型宣传展示活动,到最后身体力行,自我反思,整个活动体现了社会性、自然性和自我性的统一。
跨学科项目学习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课程理念,有力地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学校把跨学科项目学习的理念、策略、做法等迁移到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合作、开放”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把学习的主动权(自主权、提问权、结论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解放,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在这方面教师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案例,学校专门汇编了《学科教育整合教案与案例经验集》。“自主、合作、开放”的课堂研究,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与教学资源有关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跨学科项目学习课程同时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探究性课程)三类课程起到了整体引领作用。学校努力把项目学习思想整合在这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三类课程中,根据跨学科项目学习课程理念初步形成了学校的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性课程结构框架。其中自主拓展型课程主要由基础型课程延伸的学科课程内容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其他学习活动组成。根据学校特有的教育资源,开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选修课。如:基础型课程的延伸课程——思维训练、校本英语、语文大观园、神奇珠算、名著伴我成长、蒙学诵读;教育资源技能化的课程——十字绣、科普气象、数码摄影、硬笔书法、礼仪主持、京剧脸谱、校园音乐剧、少先队鼓号礼仪;供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的微型课程——走进“塘一”书画苑、考察张家浜水文站、我为世博场馆做导游、地铁沿线风光的游览解密等。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开发了一些既具有现代社会特点又容易引发学生关注并能积极参与的限定拓展型课程。限定拓展型课程主要由学校文化活动——学科节(语文节、数学节、英语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德育节庆;班队活动——入学仪式、入团入队仪式、十岁生日、毕业典礼、读书俱乐部;自我服务——我爱我家、心情絮语、心理健康教育;公益劳动——大手牵小手;社区服务——红领巾气象站、走近名人;社会实践——春秋游、看影剧等。学校还尝试适当增加基础学科的拓展性学习以及在学科基础上的探究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探究能力。
下面是学校根据跨学科项目学习课程理念初步形成的学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性课程结构框架。(见下图)
由于跨学科项目学习课程开发需要学科教师间合作才能完成,所以课程开发过程也是教师共同学习、共同合作过程,学科间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智慧得到共享,有效提高了教师的课程整合、设计、开发的能力,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四、构建交互的信息共享平台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教师成长需要同伴互助,需要相互学习交流,教师的个体智慧离不开团队的智慧,于是学校尝试通过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师成长电子档案袋的建设,实现教师知识信息的共享。
教师成长电子档案袋既是教师成长记录、自我激励手段、学习工具,又是评价方式。实施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可以使教师比较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发展过程与发展状况,增强教师自我反思、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完善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尝试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师成长电子档案袋,可以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重要作用,使之真正成为促成教师成长的重要平台;让教师在无穷无尽的虚拟空间里一起交流、一起分享,在质疑中发现,在发现中收获;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学术氛围,开阔眼界,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疑难困惑或者是饶有兴趣的方面进行了解、充实甚至研究;通过不断的交流与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发生碰撞进而产生共鸣,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有所改进,有所创新,并促成教师个人知识的提炼和优化,直至成长为研究型教师。这种包含教师成长电子档案袋的网络平台,我们统称为“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平台”。
下面是我们学校的校园网络结构图:
其中“校本研修”栏目涵盖了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过程,涉及到相关文件的学习、提供各类的学习信息、各类培训记录、显现案例研究。“教师成长档案袋”内容涉及教师个人信息与发展规划、荣誉夹、教学资源、观课议课、学习心得、案例研究、培训记录、论文论著、个人空间等九个方面。
每位教师把自己的基本情况、个人专业发展的计划、每年的荣誉夹进行编辑;把教学资源(“文字”、“教学设计”、“课件”、“视频”、“图片”等门类)进行整理、上传;通过自学师德修养、心理辅导技术、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四项必修课程、浏览网络学习资源、学校组织相关学习、撰写学习心得或案例的形式,完成学习;校内互观课能及时以网络形式点评,作为研修内容之一;外出学习记录(包括听课)及时在网络上呈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现,供备课组、教研组共享;还包括网上教学案例交流、读书笔记(读后感)交流、教研组组织问题沙龙,进行网上论坛等系列化学习、交流和共享。学校“校园资源库”的教学资源丰富,分为“文字”、“教学设计”、“课件”、“视频”、“图片”等门类,方便教师检索,可以按任意关键词查询相关教学资源。互动窗口中被点评或赞扬,教师会感到自己的日常学习工作被同伴关注,当得到同伴的肯定和赞扬时,成就感会油然而生。
教师成长电子档案袋的建立不是纯技术的操作,也不是追赶潮流的时尚,而是利用网络的优势,让教师们从中体验实现自身成长的快乐。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平台,以教师自我教学实践为前提,以教师的反思性思考为切入点,使教师的反思、学习和探究立足于课堂、立足于网络、立足于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优化了教师的知识管理,使教师自身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同时优化、完善、丰富现有教师培训模式,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舞台,同时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平台成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载体。
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学校倡导教师要树立三种理念:一是树立开放教育的理念。教师学习的内容与形式均要开放;二是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要求教师从自身的不足出发,利用网络不断地、经常性地为自己“充电”;三是树立主体教育的理念。强调激发教师个人的学习动机,唤起教师终身学习的积极情感,形成不断学习的强烈愿望。启动教师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机制,增强教师参与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克服可能出现的“懈怠”或“心理拒斥”现象,将自我驱动和人际互动统一起来,构建教师成长的学习共同体。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以教师自愿为前提,以分享资源、技术、经验、价值观等作为核心精神,以共同愿景为纽带把教师联结在一起、互相交流共同学习的学习型组织。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教师智慧的生成,其重要内容是自我激励、情感整理,主动定标和增强自身的注意力与创造力。教师成为一名合格、成功的教育者的过程,就是一个人不断丰富和完善主观世界的历程;充分地挖掘自身具有的强烈自我发展与自我超越能力的过程。为此,教师必须具有学习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的紧迫感,实现“自主学习”。通过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掌握一定学习策略基础的“会学”和形成顽强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真正达到“锲而不舍”、“学而不厌”的境界。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是合作文化,它要求共同体成员有改进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共同愿景,成员之间为实现共同目的而相互支持和合作,在合作中对改进教学和自身学习不断进行反思性的专业探究,从而真正做到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和持续学习。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一书倡导的理论视角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生成要素至少应包括自我超越、合作文化、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和基于对话的团队学习五个要素。学校清醒认识到,当前本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只是一个架构,要使之成为一个能够推动教师及学校发展的批判性平台,形成学校文化,则还要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把握其理论内涵,通过结合现实的时空场域和话语背景,深刻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地领悟它生成的思想内核,才能在实践中有效地加以培育和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尚须进一步改变,相互之间需要更加开放、包容,并且愿意去冒险和接受挑战。学校领导必须进一步变革现有的管理模式,大胆创新学校管理。
2012.2 11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学习与成长研究》开题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学习与成长研究》
开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洪久香
立项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继续教育中心
(南通广播电视大学如皋市分校)
邮政编码:226500
联系电话:***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学习与成长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立项简介
项目名称:《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学习研究》;项目类别: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立项时间:2007年10月;项目编号:FKB070281;子课题立项时间:2009年6月;子课题项目名称:《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学习与成长研究》,子课题编号:BJ08122288(注:在立项通知书上);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孙国红。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价值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学习与研究》是国家“十一五”期间对教师自学、成长所提出的要求,对完成当前教育改革是一个根本性关键问题。教育的改革关键是教师,教师的关键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成长。因此把“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学习与成长研究”作为我组的子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研究问题日益引起关注,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主题之一。就教师的学习与成长途径和方式而言,可以把它归纳为两大方面的因素。其一是教师外在因素的影响,即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学习,提高他们的文化、技能以及思想和政治素质;其二是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即指教师的自我完善,在教学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追求、不断地进步和完善自我。在以上两大因素的促成和推动下,通过外在的和内在的两大因素的有机合成,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大背景下,通过自己的工作实践,不断反思,得到提炼、升华,并不断克服教育改革前进中的诸多困难和问题,把自己锤炼成为一个新形势下的合格的人民教师。用自己合格的教师身份培养出能适应变幻无穷的国际新形势的一流人才。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和祖国教育的未来作出贡献。
三、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 通过调查,了解认识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发展中存在问题,如何克服教师学习与成长中的诸多困难和阻力,寻找出一条适应教师学习与成长研究的正确途径。
2. 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为学校制定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有利
于教师学习和成长的计划、措施,为有利于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 根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对照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具体目标,制定出一个适应于一般教师自身特点的切实可行的个人学习与专业成长发展的近期、中期和长远规划,确定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
四、本课题的预期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总结出近年来我们在教学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我,使之成长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并能初步了解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所在学校对教师的学习、培训,使之成长发展所采取的一些方法和措施(可查阅南通市教育局近年来的教师学习、培训计划等相关文件),了解优秀的同事在工作实践中如何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典型经验。从中找出我们教师如何有效地坚持学习,使自己快速成长发展的优选途径。
五、本课题研究的过程设想
1. 由课题组成长于所在单位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本单位在教师的学习培训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帮助总结经验,找出存在问题。
2. 研究组各成员认真总结自己在以往的工作实践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和成长发展的方法、措施,制定出本人近、中、长期的学习与成长规划,并在研究组成员内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以顺利达到个人成长发展目标。
3. 各人将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论文的形式加以书面总结,并撰写具有一定价值和水平的学术论文,并力争在公开发行的省级或省级以上的有关教育刊物上发表。
六、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实践
围绕选题,分别确定不同的调查对象,了解有关学校或个人在新课程背景下学习与成长发展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2.比较研究
将所调查单位的结果与国家及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具体要求目标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差距。
把自己和身边的同事在学习与成长发展方面的速度与效力进行比较。把先进的个人学习与成长典型与较滞后的个人学习与成长典型进行比较。通过比较研究法,从中找出既能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新形势,又能适合自己自身学习与成长发展的合理、有效的途径。
七、本课题研究的成员分工
洪久香负责课题研究的总体策划,提出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组织撰写研究报告,协调研究组各成员的分工合作等工作。张秀峰等分别负责有关学校和教师的社会调查,负责研究材料的收集、整理,并加以总结。
各成员围绕课题主旨撰写一篇教师学习与成长方面的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并争取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教育刊物上发表。
虽然我们的科研经费自筹,开展活动受经济制约而十分窘迫,但有各级领导对我们的课题研究在时间上给予充分的保证和精神上大力的支持和鼓励,深信我们一定能按时、保质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八、本课题研究的具体阶段及预期结果
本课题计划将近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于2010年11月结题。研究进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2009年6月~2009年12月
1.确定研究目标,撰写课题的开题报告和实施方案。
2.进行课题分工。
3.按计划进行第一阶段研究和实践。
4.参加总课题组科研活动。
5.制定好第二阶段实施计划方案。
(二)2010年1月~2010年6月第二研究阶段
1.开展第二阶段课题研究。
2.参加总课题组科研活动。
3.进行社会调查、总结、对比、收集、综合整理材料。
4.围绕总课题题旨,撰写有一定质量和价值的论文,并争取在公开发行的教育刊物上发表。
5.总结该阶段工作,计划下阶段工作。
(三)2010年7月~2010年11月
1.对各研究组成员撰写的论文进行交流。
2.申请中期成果鉴定。
3.继续联系研究成果(论文)公开发表。
4.参加总课题组活动,做好完整结题工作。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以研究报告、论文或其他相关形式出现。研究成果主要供学校中小学教师间相互学习、交流,为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关教师学习培训、培养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作参考依据之一。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学习与成长研究》课题组
撰写人:孙国红
2009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