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浅论-张萍

时间:2019-05-13 07:04: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浅论-张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浅论-张萍》。

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浅论-张萍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浅论

摘要:

随着国家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与全面实施,对教师队伍这支生力军的要求也进入了新的建设时期。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定位、内容选择、培养方法及建设评价等方面都应进行全面改革。教师不仅要做知识信息的传授者、学生思维的启迪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而且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校发展为本,以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的新时代教师队伍为总体目标,着眼整体优化,着力素质提高,不断增强教师队伍的生机与活力,为深化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教师队伍建设

正文:

随着国家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对教师队伍这支生力军的要求也进入了新的建设时期。课程改革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既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又体现时代的要求,这使我们明确意识到教师身肩的重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主要是教学生如何做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教师不仅要做知识信息的传授者、学生思维的启迪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而且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校发展为本,以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的新时代教师队伍为总体目标,着眼整体优化,着力素质提高,不断增强教师队伍的生机与活力,为深化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当前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整体素质上看,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未达到实施素质教育应有的要求,中老教师占比率较大,有严重的“职业倦怠症”。部分教师还存在陈旧的教育观念,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缺乏新的教学技能、三笔、计算机等教学基本功不扎实。骨干教师、中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梯队组成不够完善,缺少名教师。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管理能力还需加强。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和策略

一是完善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的相关制度。学校要制订具体办法,把

教师为学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教学任务作为教师聘用的基本条件,让最优秀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鼓励学校开展专业核心课程教授负责制试点,倡导知名教授开设新生研讨课,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要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明确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

件,制定聘用、考核、晋升、奖惩办法;改革薪酬分配办法,分配政策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鼓励高校探索以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效果为导向的分配办法。完善国家、地方和高校教学名师评选表彰制度,重点表彰在教学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定期开展教授为学生授课情况的专项检查。

二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要推动学校普遍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等,提升中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完善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坚持集体备课、深化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实行新开课、开新课试讲制度。完善助教制度,加强助教、助研、助管工作。探索科学评价教学能力的办法。鼓励高校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支持教师获得校外工作或研究经历。

三是更加重视教学工作。要巩固教学在学校各类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把教学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着力解决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下面结合我校实际提几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建议:

(一)加强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建设

1、加强师德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学校根据当前教育、教学形势的需要,组织教师学习,组织教师学习思想道德方面的文章或人和事,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年保护法》、《安全法》等法律条文,学习《公民道德建设纲要》,采用互动参与式与专题研训式的培训方式,组织教师观看周弘《赏识教育》、魏书生《教育与人生》录相。必要时还要通过问卷、座谈、交流等形式来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法律意识,不断端正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树立为教育事业作奉献的师德风尚,形成依法制治校,依法执教的教师队伍。

2、围绕“从教为人民用真情,执教为学生用真爱”主题开展“师德建设月”活动,以师德论坛为主,成立了师德论坛领导小组,将师德论坛与教育思想大讨论、师德教育、学习心得、征文活动等紧密地结合起来,层层发动、多方互动、广泛宣传,掀起崇尚师德、弘扬师德的学习宣传教育的热潮。总结、交流师德建设新鲜经验,研讨和探索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新内容、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机制,全面加强和改进我校师德建设,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整体素质。

3、排查问题,落实整改。认真开展师德大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召开家长会、学生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和师德自查,认真排查行风、师德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原因,及时制定整改方案。

4、认真倾听学生、家长的意见、建议,自觉接受学生、家长的监督,展示良好的师表形象和行业形象。

5、制定并完善教师岗位责任制、班主任工作岗位责任制,教师考核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每周进行常规通报,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计划、有措施、成效,逐步实现师德建设制度化。

6、通过评选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等活动,树立一批师德典型,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有计划的表彰一批师德典型,通过典型引路,激励广大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为人师表。

7、加大管理、督查、处罚和责任追究力度。对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以教谋私等违反师德规定的行为,严肃查处;师德考核作为教师年度考核一个重要参考内容,并与教师的职称评聘相结合。

(二)提高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

1、鼓励提高教师学历水平。鼓励教师通过在职自学、进修实现在职教师的学历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2、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牢固练就扎实五项基本功:普通话、三笔字、说课评课、电脑课件制作、多媒体操作。使每位教师都能练就一笔好字;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独立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案例;制作一个合格的多媒体课件;上好一堂学生满意的课;写出一篇内容丰富的教学论文,坚持自练、培训、教研、比赛、展示五位一体的原则。通过开展教师基本功训练的一系列活动,使人人参与,练有所得,练以致用,持之以恒,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提高教学质量打好基础。

3、开展课题研究。以抓课题研究为重点,强化教科研在推进学校教育改革及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导向与动力作用,提高科研绩效。引导教师以教学实际问题生成课题,以课堂教学研究、课例研究为载体,全员参与,以研究需求实施培训。

4、组建教师团队,分层提高。通过起步型、经验型、骨干型、研究型团队的建立,为教师发展定向;开展校本培训,为教师奠基,继续实施教师读书行动计划、专业成长规划、建立专业成长档案,让形式多样的培训服务不同类型的教师;实施校本评价,为教师喝彩,注重评价指标的层次性、目标的发展性、方法的多样性,实现过程的民主。

5、开展教师读书成长活动。把读书成长活动与教师基本功结合起来,向老师提供丰富的教育书籍,学校买一些,与其他学校借一些,为老师提供优惠便捷的借书服务;开展校园读书节活动,以活动为契机,引领和推动我校“打造书香校园,提升生命质量”的创建工作。

6、加强过程管理,实现课堂创新。通过狠抓教学“六认真”,达到“三让”、“七放手”(即: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伙伴;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重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结论或中心思想放手让学生概括,学习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放手让学生构建),呈现课堂新景观。

7、加强教学思想监控,健全监控体系。通过对备课、上课、考试和发展有差异学生的监控,举行“教学开放周”、“最满意的一堂课(案例分析)”、教学经验推介会、“我的课堂教学追求”等系列活动,开展丰富的学科学习活动,并以“喜报”的形式告知家长,努力形成“教师自控、教研组互控、学校调控、社会协控”的运行体系。

(三)加强校级领导与中层干部队伍建设。

1、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学校领导每天至少和一名教师进行一次交流、每天至少发现一处工作亮点、每周至少参加一次学科教研活动、每周至少听评两个年级的一节课、每月至少创新一个工作思路。

2、实行中层干部轮岗锻炼、失误诫免、签订部门管理目标责任书、部门周工作汇报、行政值周日记等制度,完善月绩效考核、定期述职、满意度测评、综合考评的校本考核机制,通过“深入一个班级、上好一门课程、参与一个教研组活动、带好一个年段、管好一个部门”,最终激活学校的生命力。

(四)进一步完善教研组文化建设。

1、继续开展“有效课堂教学行为探索”的主题研讨活动,关注课堂教学,搭建一个和谐、平等、共同学习和共同提高的教师专业成长平台。

2、完善教研组常规活动制度。教研分单双周进行,活动形式多样,注重教研实效,逐步建立读书分享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周评课制度、中层蹲点制度、教研沙龙制度、专题论坛制度。开展“八个一”活动,①每学期写好一篇教学论文或学科总结;②每周至少听、评课一节;③每学期阅读一本教育专著,完成至少5000字的读书笔记;④每周上交硬笔与简笔画作业各一张;⑤每学期在教研组上一节优质公开课;⑥每人研究一个子课题;⑦集体备课中至少主备、主讲一单元的功课;⑧每学期编写一篇优秀教案。形成一个中心(以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为中心),实现两个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达到三个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教研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五)培养骨干教师,发挥骨干教师辐射作用。

优先安排骨干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外出听课、参加研讨会等),创造机会让骨干教师发挥作用,开展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的“有效课堂教学行为探索”骨干教师论坛系列活动。(上示范课、评课、进行教材分析、作专题讲座等),发挥示范作用和提高影响力;建立校级骨干教师评比制度,每学年上一节示范课、出一份高水平的试题、写一篇高水平的论文等。加大骨干教师奖励的力度,使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一腔净水涤尽人间丑恶,三寸粉笔拯救社会灵魂;从教为人民用用真情,执教为学生用真爱!这就是未来教育所需的队伍,新课程背景下所需建设的教师队伍。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教质量的根本保障2012年04月20日15:04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第二篇:中学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队伍建设

中学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和需求,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改革,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用五年左右的时间,选拔、培养、造就一大批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造就一批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型教师,使我校成为文化底蕴深厚、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管理科学、办学条件优越、教学质量优秀、办学特色鲜明和品牌优势明显的学校。

名师的培养分四个阶段进行:合格教师的培养、骨干教师的培养、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特级教师的培养。

一、合格教师的培养

(一)新教师的录用

每年春季按照上级政策,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补充新教师计划,择优录用新教师。①录用原则:坚持标准,择优录用,宁缺毋滥;②录用机构:校长负总责,党政办考核和协调,其他有关部门配合;③录用范围:以应届大学毕业生为主,以引进富有教学经验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为辅;④录用程序:首先根据学历要求确定考核对象(学历要求为本科或研究生),再对考核对象进行政治思想、知识水平、新课程理念和业务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包括面试、试教、试用等),确定录用对象,办理录用手续。

(二)培养目标

新教师经过2∽3年的第一培养期,达到我校“合格教师”标准:①能承担高中教学任务,把握教学内容,受到学生欢迎;②主讲校级公开课,积极参加校级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并获奖;③能独立命题,并达到中等水平;④能承担班主任工作;⑤每年有教研论文在市级获奖或市级刊物上发表;⑥负责校级课题的研究;⑦能参与奥赛的辅导。

(三)培养措施

1、岗前培训:培训活动由教科室牵头,教务科、党政办、学生科、总务科和高一年级组配合。时间安排在每年的八月,以20∽25天为宜。培训内容包括:①介绍学校现状和发展规划;②介绍学校青年教师培养规划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③学习国家的教育法规;④学习高中新课程理念,参加学校、市级组织的新课程培训;⑤组织专家讲座;⑥进行座谈会交流;⑦与各学科教研组长见面,安排具体工作;⑧新教师模拟上课,请评委进行听课、评课和指导。

2、构建师徒关系:新教师上岗原则上安排在高一年级任教,并担任一个班的副班主任。学校给每一位新教师聘一名班主任;聘一名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形成师徒关系,进行“教学传帮带”,具体负责新教师的培养指导工作。对新教师在德育方面要求参加相应班的班会活动、社会实践、军训、劳动和其他集体活动,课余时多下班了解情况,当班主任的助手和参谋;教学方面要求用新课程理念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每学期听指导教师或其他教师的课50节以上,并且先听师傅的课再自己上课。同时指导教老师要不定期听新教师的课,检查教案并加强指导,教科室进行考核。学校为关心新教师的成长,在工作量上减半,听课计入总工作量。

3、加强考核与评价:教科室、教务科和年级组加强对新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定期组织教育教学交流活动。十月中旬组织新教师教学比武,要求必须用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对进步快效果好的总结成绩,予以表扬;对效果差进步又不明显的要帮助找原因,跟踪指导。见习期满以前(第二年六月中旬),由教科室牵头,党政办、教务科、年级组、教研组配合,组织系统的转正考核鉴定。基本程序:①新教师写一份规范的转正申请,认真总结自己在见习期间政治思想、教育教学工作等方面的表现及效果,并填写好《转正申报表》;②教研组安排一次新教师教学汇报课,并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对新教师一年来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评议;③年级组安排主持一节班会活动达标课,并加以评议;④教研组长根据评议意见写出综合意见报学校审批;⑤对不能按期转正的原则上进行调岗试用半年到一年,仍不能胜任新岗工作的按照《聘任制方案》处理。

4、搭平台促成长:新教师转正后参与聘任上岗。跟班上高二的原则上不安排班主任;留高一“踏步”的可安排担任班主任。要求新教师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应积极参加学校的教科研活动。学校以岗位工作为主体,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促使新教师经过2∽3年的第一培养期达到合格教师标准。教科室每学期组织一次“争做新课程理念下合格教师的活动”、“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教研优秀论文评比;教务科每学期组织一次“青年教师优质教案评选”;学生科每学年组织一次青年教师优质班会或其他活动课竞赛;工会每学年组织一次青年教师演讲、琴棋书画、歌舞和体育运动比赛;团委每学年组织一次“青年教书育人能手”评选活动。任教满三年仍达不到合格教师标准的,学校将按照《聘任制方案》予以处理。

二、骨干教师的培养

(一)培养目标

合格教师经过3∽5年的第二培养期达到我校的“骨干教师”标准:①教学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学工作居年级和本学科前列,受到学生好评;②主讲市级示范课,积极参加市级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并获奖;③能参与市级学科命题,并达到高等水平;④能承担班主任工作,工作有特色,成为学校的优秀班主任;⑤每年有教研论文在省级获奖或省级刊物上发表;⑥负责市级课题的研究,教科研成果在市内得到推广;⑦能负责奥赛的辅导,并获市级、省级奥赛奖;⑧有中学一级及以上职称的任职资格;⑨能胜任备课组长工作,能组织好本年级和本学科的教科研活动;⑩能指导新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科研活动。

(二)培养措施

1、工作上尽量给予挑重担的机会,教学人员原则上跟班由高一到高三走“大循环”,并担任班主任。

2、充分发挥市级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每名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都由学校聘请1名市级学科带头人或特级教师进行指导培养。

3、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对工作认真负责,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推荐外出学习,鼓励教师继续提高学历层次。

4、学校开展一系列教改、教科研、优质课竞赛等活动,为青年教师施展才华提供舞台。教师积极参加校外各级教科研活动,对成绩显著者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和奖励。

5、开展“新课程新理念新思路”骨干教师论坛活动,展示课改成果,展现教师风采。培养一批教育理念新、教学方法新的骨干教师。这些教师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时时刻刻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南,把握最新的教育发展态势,在实践中总结出有个人特色的教育教学体会和经验。

6、具备条件的可评选为“骨干教师”。

三、学科带头人的培养

(一)培养目标

骨干教师经过3∽5年的第三培养期使一部分骨干教师达到市级“学科带头人”标准:①教学特色鲜明,在本市具有较高知名度,教学工作居市学科前列,深受学生喜爱;②主讲省级示范课,积极参加省级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并获奖;③能参与省级学科命题和高考阅卷,并达到高等水平;④能承担班主任工作,并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市级优秀班主任;⑤每年有教研论文在国家级获奖或国家级刊物上发表;⑥负责省级课题的研究,教科研成果在省内得到推广;⑦能负责奥赛的辅导,并获省级、国家级奥赛奖;⑧有中学高级职称的任职资格;⑨能胜任教研组长工作,能组织好本组的教科研活动和本学科的大型集体活动;⑩能指导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科研活动。

(二)培养措施

1、学校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严格执行培养计划,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按期实现培养目标。

2、充分发挥特级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每名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都由学校聘请1名特级教师进行指导培养。

3、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要认真履行培养合同规定的责任,严格执行培养计划,刻苦学习,积极参加各类培养、培训活动,在规定培养期内实现确定的培养目标。

4、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①学校提供进修的机会,到高等学校进修学习,支持他们进修本专业研究生课程及外语和计算机应用等课程;②优先安排他们到新课改示范区学习新课程理念,负责在学校、市级、省级进行新课程改革培训和讲座;③支持参加省级学术交流和专题讲座等活动,促进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科研和业务工作水平。

5、制定教研目标:在教研组活动、集体备课和指导新教师方面发挥骨干作用,每学期最少主讲一次示范课;注重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岗位上的培养,给他们分任务、压担子,促使他们尽快成长。

6、具备条件的可评选为“南方中学的名牌教师”,特别优秀的可推荐参加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级专家的评选。

四、特级教师的培养

(一)培养目标

学科带头人经过3∽5年的第四培养期使一部分学科带头人达到“特级教师”标准:①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深受学生拥护和爱戴;②主讲国家级示范课,积极参加国家级优质课竞赛,并获奖;③能参与国家级学科命题、高考命题和高考阅卷,并达到高等水平;④能承担班主任工作,并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省级、国家级优秀班主任;⑤出版与高中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专著、并担任该著作的主编或副主编,每年有两篇以上科研论文在国家级获奖或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⑥负责国家级重点课题的研究,教科研成果在全国得到推广;⑦能负责奥赛的辅导,并获国家奥赛一等奖;⑧具有国家认定的特级教师称号,具有硕士研究生的学历;⑨能胜任教研组长工作,能组织大型教科研活动,在活动的计划制订、过程实施及效果评价等方面发挥主要作用;⑩能指导学科带头人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科研活动。

(二)培养措施

1、设立校长专项基金。对取得市学科带头人及以上称号的教师进行高层次培养,要求他们取得硕士学位,有条件的可以攻读博士学位;支持他们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交流或讲座活动,鼓励他们进一步提高学术层次和知名度。负责在市级、省级和国家级进行新课程改革培训和讲座。

2、支持学科带头人争取省级以上课题的研究,组建以学科带头人为负责人的课题组,并为课题组开展活动提供一切方便。

3、必要时可适当减少他们的教育教学及管理的工作量,使他们在教改、教科研及培养青年教师等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

4、优先解决他们的办公及居住环境和条件。

5、积极推荐“学科带头人”中的优秀者参加特级教师评选,特级教师中的优秀者推荐参加省级、国家级专家的评选。

五、建立长效培训机制

1、请专家讲座

请专家讲座就是针对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聘请专家学者来校为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定期请教育专家、教学专家、论文专家、课题专家、命题专家等给教师充电,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个思考的人才能够导思,一个学习的人才能够导学”。要能导学,聆听专家讲座,更新既有观念,开拓思维视野,是一种极佳的手段和途径。认真去感受专家名师的智慧熏陶和思想启迪,感受同伴间的火花撞击,会带给我们心灵的震颤、思想的升华。当观念得以更新,视野得以开阔,联系教学实际,对照反思探究,在不知不觉间就会有质的飞跃,从而提升专业水平,使教师迅速成长。

2、送出去培训

送出去培训就是通过到全国新课改示范区,甚至到世界各地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学习、考察和培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将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引入我校,有利于提升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当然教师出去培训后,必须要冷静地分析和总结,结合本校的实际,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开放的课堂放飞着学生的理想,我们教师也应同样伴随着开放而成长。将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引入我校时,一定要结合学校实际创造性地学习借鉴,走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更新教育观念,深入开展研究,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提升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成就“精品”学校的未来。

3、通过各种课型的研讨、交流和总结,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教学是一门学问,教师要能用自身的魅力抓住学生的心,能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去探索领悟知识的奥秘。

通过公开课、示范课、推门课、转转课等课型,进行积极地研讨、交流和总结,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前进;有利于青年教师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使自己更快地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有利于良好教学科研风气的形成,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

每个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中都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法。听课的教师就要善于进行比较、研究,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吸收他人的有益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

通过各种课型的研讨、交流和总结,能给我们的身体注入新的血液,为我们的课堂带来活力。虚心向优秀教师学习,在学习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加厚教学底蕴,使我们的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

在学校办学过程中,努力建构优质长效培训机制,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指导培训,积极为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的成长构筑一个可操作的平台,可施展才华的舞台,使教师自身的发展在其长度上有终身学习的持久动力,在其广度上有与时俱进的宽广视野,在其深度上有科学与人文的底蕴,真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实现校内人力资源的最优化,为我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支撑点。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定位

论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角色定位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呼唤着教师从传统的教育角色中摆脱出来,进入新的角色。

一、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的书橱,而是教他如何去思维,教他学习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从中,我们应该知道,学习应该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而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的控制者与管理者。新课程在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求教师的角色从原有的传道授业者向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转变。当代社会是个信息化的社会,随着出版业的发达、互联网的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教师作为学生唯一信息源的地位已经动摇。教师的职责不再只是传授现成教科书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课堂教学的研究者

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专利”,教师不仅鲜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而且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能处在铺助的地位,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这种做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一方面,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因循守旧,陷入僵化。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的是极其不利的,它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所蕴涵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加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实际上也就是国外多年来所一直倡导的“行动研究”,即不脱离教师的教学实际而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可以说“行动研究”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三、学校课程的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而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有专家尖锐地指出,现在有不少教师离开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参考

书,就不知怎么讲;离开练习册,就不知考什么。新课程标准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新理念,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是高度统一的国家课程,这为统一的国民素质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弊端:一是忽视了我国区域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不能适应个别情况的需要。二是不能充分发挥地方、学校的独特传统和优势,造成大量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据研究,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厌学、缀学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基础教育课程远离其实际生活经验,无法满足地域性特点的发展需要,导致对基础教育课程产生陌生感,丧失了继续学习的动力。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置,弥补了单一国家课程模式的不足,发挥了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特色,满足了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需求与特点,既能促进国民共同基本素质的提高,又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在这种课程设置模式下,教师必须成为积极的课程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课堂实施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教师要锻炼和形成课程开发能力,使开发出的课程能符合本地区本学校的需要;教师要培养和造就课程评价能力,学会对教材应用的质量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界定。

四、综合知识的掌握者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堡垒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此次课程改革,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和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

五、信息技术的应用者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社会需要信息化人才,信息化人才有赖于信息化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教材立体化,从原有单一的纸质课本转向以文字教材为主体,音像教材和电子教材为两翼,向网络教材发展的教材媒介体系。文字材料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承担教材的所有功能,多媒体、立体化的教材更生动、更形象、更活泼,更便于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更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更益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师要有良好的信息意识,能够将网络上知识信息应用课堂教学中去,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教师要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快速地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加工信息、筛选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教师要有熟练的计算机、多媒体操作能力,能够将教学软件、互联网络等信息技术运用在教学中,并且能指导学生进入互联网络检索信息获取知识。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辅导学生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辅导学生

辅导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是落实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径,是实行分类指导、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和提高的重要环节。辅导的具体要求可以是:

1.教师要主动到班里深入到学生中去辅导,耐心细致地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

2.组织学科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要有目的、有计划,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特长,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科课外活动,扩大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坚持做好班级学困生的追踪辅导和鼓励。

有重点、有计划地辅导学困生,不让学困生掉队。提倡建立学困生辅导档案,每周有相对固定时间对学困生进行专门辅导。对于学困生的辅导应多鼓励、表扬,不抱怨,不训斥,态度要平和,语气要亲切,让学困生感受到老师的对他的关爱和信任,千方百计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上比较简单的问题要让学困生完成,要逐步让他们学会动手动脑并鼓励他们有信心动手动脑;学困生的作业应该多面批。给他们自信,克服自卑感,发挥他们的特长,用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

4.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应充分发挥其特长和优势,进行学科竞赛辅导。指导他们多阅读课外书籍,加深拓宽知识面。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争取优异的成绩。

第五篇:浅析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处理师生关系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处理师生关系

摘 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保障的前提。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在新课程背景下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关键词:新课程;新型;师生关系

Abstract: A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the premise of effective teaching guarantee.New typ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the premise of the new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and conditions, and the new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ntent and task.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should establish democracy, equality,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a new typ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The key to build a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to give full play to teachers' leading role and highlight the student main body status.Key words: the new curriculum;new typ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师说》中有一句经典名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古代的社会中,老师以一种神圣而又高高在上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尊师之道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显得紧张而束缚,由此形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中心信息源,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甚至是强制性教育,控制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而学生则被放到了次要地位,其创造性思维也在一次次的挫败中被扼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新型理念的引入,尤其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陈旧的师生关系,并且构建一种适应现代教育的新型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所谓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互尊的、发展的师生关系,就是在新观念下,师生之间和谐、平等而互尊。所谓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在教学过程中地位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指师生关系应是指以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人为基础的关系,师生应当具有客观的自主意识。和谐的师生关系指师生间相互理解,相互合作与互动既而实现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和谐达到教育价值最大化。互尊的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关系应是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表现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并且积极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和幸福感。发展的师生关系则强调师生间相互对比、相互评价,共同发展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以及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的积极作用和功能。

一、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及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型的教育价值观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时空观。新课程改革对学校生活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它带来了学校生活的全新变化,也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新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强调以人为本。新的课程理念产生了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教学方式必然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教育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由于教师和学生都是能动的主体,因而教育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是教师

和学生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活动。可以说,没有师生互动的过程,没有师生关系的构建,就不存在教育活动。

当前形势下师生关系的现状:近年来,师生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民主化的进步,教师的信息源和权威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师生关系也由权威转向民主;学生的主体意识正在形成,学生已经由早前的被动学习、被动吸收知识逐步变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再加上学习环境不再仅限于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因而师生矛盾冲突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受到广泛关注。当然就矛盾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在信息化时代观念变化的原因,也有家长尊师重教历史传统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发生碰击的原因,还有教师自身的原因。

概括起来原因有二:首先是有的学生在家中受到娇宠和溺爱,性格变得固执和任性,在学校里稍不如意,便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与老师发生冲突。其次是当代青少年思想活跃,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接触了一些新的思想、要求与教师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而有的教师却还停留在传统的家长式管理和封建性的师道尊严旧观念上,这种学生思想的超前性和教师观念的滞后性必然常常发生碰撞,导致师生冲突。

师生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对教育效果及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一直是教育研究的重心之一。师生关系不和谐对教育必然带来诸多不良后果。如师生双方均会受到伤害,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丧失和学习效率的降低,导致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的降低,工作绩效的下降,造成恶性循环,甚至于恶性刑事案件。

二、新课程背景下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意义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交往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是教学过程能否按照新课程标准来运行的前提和保证。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既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在传统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否认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外部环境和力量对学生的作用与影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被动载体。这样的师生关系和学生观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更不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阻碍了教育教学的发展。所以说,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身体力行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及几种典型和谐师生关系 新课程将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更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需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具有这样的特点:

(一)师生间应该是平等合作的关系

建立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据调查,学生认为比较理想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互动、成为朋友,共同进步的。老师不仅在课堂上、学习上关心学生,课后也要和学生友好相处。

(二)师生间应是善于倾听和倾诉者的关系

以前教师完全统辖着“说”的权利,学生只有“听”的份儿。这样,不仅扼杀了学生思想,同时也把他们“制造”成了一个未来的没有思想见解的“庸人”。而新课程改革则要求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甚至于鼓励学生多说多讲,只有善于倾学生,才能了解学生真正想要什么,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只有都是能耐心、仔细地倾听,学生才乐于向你倾诉,向你展示他的思想。所以说,倾听是一种信任,倾诉是一种能力,师生关系应在倾听与倾诉中取得发展。

(三)师生关系应该是赏识和被赏识的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学生的一丁点进步我们都要表扬,切记“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即使是一个很“差”的学生,他的身上一样有“闪光”的地方,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闪光点”,并将其放大,使学生获得肯定,从而激发出更高的热情。

(四)师生间应是组织者、促进者、协调者和学习主体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应处于主动的地位,教师必须要使学生从“学会”转而使学生“会学”。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是一个组织者,包括组织教材,组织教法,组织并参与学生的活动;教师又必须是一个协调者,协调各方的力量为教育教学服务,不断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五)师生间应是相互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最终获得“双赢”的关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需要学习的知识是越来越大,学生们掌握的知识,教师们不一定知道,况且新课标更突出地要求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备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及探案、交流以、实践能力,而要想使学生具备这些能力,就必须要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教学相长”是新型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之一。

四、教师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强调教学具有双边性, 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二者的统一决定了师生关系的相互促动即互动性是其实质所在,由此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也在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两个方面。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完善教学活动

(1)了解学生,融入学生群体,构建和谐的课堂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认为,“师生之间的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新型师生关系的优越性在于它为学生主动、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教师应结合学生整体水平与新课标要求,量身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建设创新赋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感知、认识的气氛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并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为解决实际问题积累经验,养成善于运用观察眼光分析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良好习惯,既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又增进了师生的情感关系。教师要积极地去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生,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组织教学及管理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其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教师观察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注意学生学习上的变化,及时给予指导和要求,因材施教,扬长避短,使得学生的长跳板和短跳板的距离缩小。

(2)努力实现“教”与“学”的动态平衡。

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教师“教”的动态过程和学生“学”的动态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动态过程,总是伴随着学生“学”的动态过程而发生、展开,并为学生“学”的动态过程服务的,而且这种服务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努力实现两个动态过程的平衡,使这两个动态过程同步展开、同步发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理想境界。

2、完善自身

(1)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魅力

建立教师在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有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保证。同时,还应当具有渊博的知识,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努力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去体验他们的感受,与他们成为真正的朋友。面对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教师尤其要加强心理调控能力,不单纯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2)加强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法制意识淡薄,认识不到学生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这是侵犯学生权利现象屡屡发生和广泛存在的内在原因。所以,教师一定要提高法制意识,明确师生的权利义务关系。教师要一改之前替学生筹划一切,包办代替的作风,注重学生的独立性的培养,让学生履行自己的义务。同时,也要加强教育制度伦理建设,使师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更加明晰并转化为具体的制度规定,切实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关爱学生,尊重学生 在新型的小学师生关系中,教师应该重视用自己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感真诚地面对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学生也有晴天雨天,心情好坏,作为教师,要经常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且在发现问题之后,及时根据情况解决,特别是学困生、问题生。遇到问题要及时地换位思考,去思考学生所承担的压力,给他们一些激励的话语,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创造一些积极表现的机会,唤醒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有些教师在教学和学生的相处中,常常忽视学生自身的想法,一味地将教师的想法认识强加与他们,以自身的想法去想孩子的世界,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在抹杀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应允许学生对教师教学或自身提出质疑,并且根据这些反馈意见,进行总结从而不断提升自己。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应当多一些信任、宽容和理解,耐心地引导,不戴有色眼镜看待一个学生,对孩子们的表现多一些表扬和赞许,少一些批评和讽刺。即使要批评学生也要注意方式方法,能不在同学面前批评的就不要在同学面前批评,不能一味地指责,不能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更应该注意的是一码事归一码事,不能一直翻旧帐,特别是经常违纪、学习差的学生,更应注意这一点。

2、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性,珍视学生的独特性 由于学生自身素质和身体成熟水平、认知能力和行为发展水平的不同,所以教师必须承认学生个别差别,按照学生不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使他们成为未来社会需要的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与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的一代新人。

3、蹲下身子和学生对话

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老师的一言一行也许会影响孩子一辈子,有时即使是一些看似无意识的言语也可能伤害学生幼小的、敏感的心灵,因此教师应坚

守“多栽花,少挑刺”的原则,蹲下身子,以学生的眼光审视学生的行为,以肯定的语言指出学生的点滴进步与成功,以暗示与激励的方式指出学生的不足与缺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一次次的评价中感受着赏识、感受着激励,对学习的兴趣、水平也必将与日俱增。在新课程中,教学往往是通过各种活动进行的,而在活动中,学生和教师均以个体形式存在,师生之间的单数交往成为可能,在对话过程中使经验共享成为可能。

五、结束语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改变过去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提供了契机。在国家大力推进教育事业的大背景,社会、家长对关注教育的程度使得教师的压力也日趋增长,面对这样的压力,教师更应该改变成就观念,与学生共同用爱构筑起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以促进教学的实施,更好地创建起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氛围关系,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教师一方面传授知识,传授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也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帮助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聊天谈心,在学生的成长道路起到指路灯引导的作用。在学生和教师之间经常的沟通,相互理解,相互鼓励成长,才能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在这种师生关系上的教学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李锦·试论现代教学价值观下的新型师生关系[J].大连教育学院报,2005 [2]崔聚兴·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新型师生关系[J].教育与职业,2005 [3] 现代企业教育·2008年第22期

[4]薛岩松;杨志武·树立正确学管思想 塑造新型师生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 [5] 刘瑞青,薛彦华·新课改背景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2011 [6] 吴志宏,冯大鸣,魏志春·新编教育管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7] 冯全文·道德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8] 刘建华·师生交往论-交往视野中的现代师生关系研究,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下载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浅论-张萍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浅论-张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十问”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十问” (1)您有一本教学心得吗? 您的学生每位有一本错题跟踪簿吗?您经常写教后记吗?您不想试试看吗? (2)您的学生每人有一本课堂练习本吗?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一样......

    新课程背景下苏北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苏北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 蔡安存 蔡清林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拥有世界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农村教师队伍,农村教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不可替......

    新课程下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

    新课程下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 南昌市三眼井小学 杜 君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以实验稿的形式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这是21世纪......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如何不断适应和实现专业发展?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其自身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培养、教......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 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 朱培红 日前,本人聆听了南京师范大学杨贵亮教授题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专场报告。杨教授......

    新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师角色研究(精选合集)

    新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师角色研究 一、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角色转换 (一) 关于教师角色的概述 1、 国内外对教师角色的研究现状 2、 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研究成果 (二) 新课程背景......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变化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变化 1.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 从课程设计者、课程研究学者和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又应该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实施的课程,并不是别人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该如何备课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该如何备课 摘 要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因而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当前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