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时间:2019-05-15 06:43: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区 县: 蓟 县 单 位: 西龙虎峪中学 学段及学科: 中学语文 姓 名: 王 文 权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内容提要: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师应努力探索如何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让他们主动进入学习情景,产生强烈的动机需求。而大家知道,激励学生向主动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之一。那么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去学习呢?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求知的欲望在胸中激荡,以学为乐,欲罢不能。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一、利用情感教学引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

二、在课堂上让学生唱主角,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三、创设问题空间,激发自主探究兴趣;

四、在竞争中激励学生学习;

五、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采用正确的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 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师应努力探索如何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让他们主动进入学习情景,产生强烈的动机需求。而大家知道,激励学生向主动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之一。那么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去学习呢?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求知的欲望在胸中激荡,以学为乐,欲罢不能。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一、利用情感教学引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比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忧”“乐”情;《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悲”“恨”情;《黄鹤楼》中崔灏的思乡情;《我的老师》魏巍的师生情;《战争小插曲》中作者的手足情等等,都是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中表现出来的“文感”“象感”“意感”“情感”来领悟起深刻的哲理。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例如教完《故乡》一文后,针对作者文后抒情,我布置一道题目:中年以后的“水生”和“宏儿”,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的“情”,反衬封建社会的“恶”,起到了“课”尽而“情”未了的效果。让学生在愉悦中提高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在课堂上让学生唱主角,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大胆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教师与学生变换位置,让学生唱主角,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又一重要方法。传统教学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往往这样的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不高。我常采用答记者问型、学生当小老师型、辩论型、表演型、观看影片型等方式,让学生变换角色,使学生在课堂中思尽所能,言尽所思,成为课堂的主体。比如在教动补短语时让学生以记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先让学生进入情境。“请各位记者用10分钟时间阅读知识短文——动补短语,然后用记者的语言提出问题,教师解决。”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动补短语的学习中,经过10分钟的阅读、思考、提问准备,陆续有学生举手要求发言。一位学生发言:“我是初一一班的记者王彬,请问老师,动宾短语和动补短语前面都是动词,后面的宾语和补语如何区别?”接二连三的,记者们提出各种问题,我一一解答,再检查效果,很好。再如《傻二哥》是一篇自读课文,我采用辩论的方式,设计正方观点(教师)“傻”与反方观点(学生)“不傻”展开辩论。辩论根据中课文中找。学生以辩手身份投入学习,找根据的过程就是精读课文的过程。这样既掌握了课文,又学会了辩论的基本方法,一举两得。诗歌、散文采取配乐欣赏的形式,不是简单找一段音乐边放边朗读,或者直接播放事先配乐的朗读带,而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意境和所表达感情的基础上,自己挑选音乐来配,看谁的配乐与诗文的内容、意境、感情、主旨最吻合。音乐是学生喜爱的,诗文的意境美是学生不太容易掌握的,利用艺术相通的特点,把二者结合起来,既是语文课又是欣赏课,既学了语文知识,又爱到美的熏陶。

三、创设问题空间,激发自主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和认识倾向,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有定向、推动和激励作用。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泼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可见,兴趣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内驱力。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就会乐意去学习。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锐的感知。托尔斯泰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起点,但不能停留,自主探究的兴趣应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生动鲜明的教学情境,多种激励的机制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兴趣。而设计疑问,提出问题,即教师要结合新旧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激疑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问题,造成“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教学境界,更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或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为“自主探索学习”作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就有多高。

比如在教《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时,我摒弃了传统的由教师介绍作家作品的教法。课前,我设计了一项开放性的预习作业:“走进阿西莫夫。”(1)阿西莫夫是一个怎样的人?(2)你了解阿西莫夫的生活经历吗?(3)你从中能发现什么?这样的巧妙设计,使作家作品的介绍,变老师讲为学生主动地接近、了解。在查找资料,合作交流,接近、了解作家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不断地受到感染、受到教育。课堂上,由学生介绍作家作品时,有的从阿西莫夫的作品《奇妙的航程》谈起,赞叹阿西莫夫对世界的杰出贡献;有的折服于他丰富的百科知识;有的赞叹他丰富的科幻创作,有的敬畏他严谨的治学方法„„主动探究,使同学们从心里热爱、敬佩着这位伟大的科幻作家家,为下文的深入探究,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激发了自主探究的兴趣。

四、在竞争中激励学生学习

中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强烈,有竞争意识。基于这种特点,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加主动自觉地学习,我常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本学期,我在所教班级设立了语文擂台,由学生设计了颇具特色的板报张贴于墙壁之上,学生还效仿《青苹果乐园》的风格,取名为“初露小锋芒”,充分体现了自我的个性,于谦虚中见锋芒。我们师生共议,在板报中设立了演讲、作文、小楷、周记、古诗、活动等栏目,将每天课前三分钟演讲、每周的周记、每次作文以及每天的小楷定期进行评比,评选出表现优秀的学生,每次各项各设若干名优秀,逐步累积,准备到期末时评选出获得优秀数目最多的学生,适当给予鼓励。在这项活动中,同学们踊跃参与,竞争激烈,尤其是一部分后进生也不甘示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作文写不好的就在小楷上多得分,小楷写不好的就在古诗背诵上下工夫,周记写得少的就在课堂演讲上多谈谈,平时作文写一篇的都争着写两篇。适逢世界杯,大家写作的题材更为广泛,周记、作文屡侃足球,就连平时一听到老师布置作文、周记就垂头丧气的男同学也兴趣勃发,周记本上的内容明显有所增加,课堂演讲更是振振有词,从巴西谈到西班牙,从米卢谈到中国的队员,甚至那些复杂的外国球员的名字都背得滚瓜乱熟,一改从前羞涩、难开其口的风格。在各种活动中,同学们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们有一种在语文知识的长河中遨游,其乐无穷的感觉。由此可见,竞争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大语文的教育思想更好地融入到语文素质教育当中,能丰富语文教材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

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使学生信服你,认为你是他在求学经历中遇到的最好的语文老师,值得钦敬,值得崇拜。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团结在你的周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学生的能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教学质量也就会得以提高。教师是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的互动。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收到预期效果。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一是教师自始至终要正确认识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要亲近学生和学生交朋友,同时也要让学生走近你,不要认为自己是老师,高人一等,凌驾于学生之上,动不动就训斥,甚至怒目以待冷嘲热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凡是出现大声叱责的地方,就有粗鲁的行为和情感冷漠的现象,大声叱责表现出最原始本能的反映,每个教师心灵中所具有的情感素养的种子都会在这种反映中丧失殆尽。”二用激情来燃烧语文课堂。语文教师的施教对象,不是成品加工厂,而是情感丰富的青少年。学生的内心世界像奔涌的河流从来没有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要想使课堂教学臻于活的境界,教师必须投入丰富的情感,使语文课堂成为“情感场”。教师丰富的情感磁石般的吸引学生,他们便会自主的投入学习,潜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趣盎然,发放适当,必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产生微妙的情感体验;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苟言笑,不会表情达意,只知不动声色地宣读教材,念教案,只会冷冰冰地进行知识发售,这样的教师尽管知识渊博,也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出色的语文教师。

教育家赞可夫说:“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正确的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 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学习的激励措施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学习的激励措施

学校教育的关键在于是否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而把学生培养成才的关键又在于教师。教师是促进学校发展和引导学生成才的主要力量,是学校教学与管理中最核心、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是制约学校整体工作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建立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这种激励机制既是学校发展的保障,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激励”一词最早起源于《史记·范唯蔡泽列传》“欲以激励应侯”,意为激发砒励,促人振奋。西方管理心理学则将激励解释为“指引个体产生明确的目标指向行为的内在动力。”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对职工的激励研究中发现一股情况下,职工的能力可发挥20%一30%,而受到充分激励后,其能力可发挥80%一90%。其中50%一60%是激励的作用所致。这说明激励可以有效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激励是现代社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它能使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朝着组织希望的目标前进。其主旨便是调动人的积橛}生,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因此,如何完善激励机制,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眭,也就成了一个倍受重视的课题

目前我校的部分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还未真正达到教研课改的要求,凭经验做事,学习新教法不够。从整体教师队伍来看,经验型教师多,科研型教师少;实干型教师多,学者型教师少;语数英学科教师多,艺体类教师少。骨干教师队伍及其梯队的组成不够,缺乏名师的带头引领。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为了应对挑战,教师必须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能力的提高与教育行为的转变,而这种更新、提高与转变就是教师的进步和发展。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发展。课程的变革实际上是人的变革,没有人自身的主动适应与变化发展,课程变革是不可能实施和成功的。教师怎样才能尽快达到课程改革所需的专业发展呢?

我国目前教师专业化发展积极性还是比较低下的,究其原因主要是:(1)长期以来,教师职业过于稳定,教师的工作存在着平均主义,教师干多干少一个样,干的好与不好一个样,以及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等,容易使教师产生不思进取和安于现状的思想,不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2)由于对教师工作质量缺少系统的监控与指导,因而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比如,目前一些教师的教学中,讲授信息量偏少,内容偏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课堂教学应试化等,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由于学校缺乏较为完善的教师工作评价体系,因而难以充分发挥激励教师的作用。比如,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时,有的是通过听一两节课之后,进行等级评定,有的仅仅评价教师的教案或作业批改情况等。这种评价往往过于简单化和形式化,只注重一时结果,不注重长期过程,只注重表面问题,不注重工作实质,没有对教师的整体工作作出评价,也难以对教师起到激励作用,有时甚至起到负面影响。(4)教师自我发展意识淡薄,功利性强,出现了一大批职称教师,有了自己的职称不一定能符合自己职称的工作,然而实现晋升目标后即刻失去动力。更有甚者,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拈轻怕重,摆老资格,造成很坏的负面影响,极不利于学校的发展。(5)教师能力的不足加之工作压力大、工作任务重、难以舍弃旧习惯与无法预料改革前景等因素也会加重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惧怕甚至抵触情绪。(6)不合理考核。部分学校的教师考核制度不完

善、不健全,不仅无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反而使教师工作情绪越来越消极。一切工作都围绕着考核的分数在运转,考核考什么,教师就要准备什么,采取填空式的对号入座的做法。以前我们经常说分数是学生的命根,而现在分数也成了教师的命根。(7)不民主管理。有的学校,管理者专制、“家长作风”等实际问题,这些都造成教师对工作产生逆反心理,产生职业倦怠。在这些学校,教师对会因为缺乏知情权而容易对学校工作或学校领导的做法产生猜疑;再者,学校的制度不合理,教师应有的权力没有得到尊重,就会产生不配合、抵触情绪,因而更谈不上自己的专业学习和深造。(8)教师心理因素。使命感与责任感、自信与自卑、压力与困惑等心理感受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心理现象。这些心理感受会因人而异,对于那些师德不好的教师,往往容易受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影响,热衷于“炒股”等第二职业,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积极性也就不高,因而也就没了进取之心。

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是人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我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将立足岗位成才,以校为本。

一、根据学习原理,建立理论激励机制

建立教师激励机制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成长,使教师学会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并努力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或专家教师,使教师成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对教师进行激励的过程,也就是引导教师不断学习,扩充新知识和新技能,树立新观念,新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过程。因此,可以根据学习原理,建立激励教师不断学习的机制,使教师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因此可根据行为强化理论,矫正与塑造教师的行为,激励教师成长

1.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

该学习理论受洛克的经验论的影响,重视外界环境和经验的作用,强调学习中的各种环境要素的作用。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John.B.Waston)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桑代克(E.L.Thorndike)也强调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在此基础上,斯金纳(B.F.Skinner)提出了强化理论,他认为强化是学习的重要因素,行为之所以形成或发生改变,就是通过强化的作用,如果取消强化因素,行为也将逐渐消失。因此,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凡是有增强行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可以成为正强化物,相反,减少行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可以成为负强化物。强化是教师行为形成的重要因素。

(1)对教师的行为及时地给予奖励或惩罚对教师的良好教育教学行为,比如,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应给予奖励,这就是正强化;对教师的不良教育教学行为,比如,教学混乱、体罚学生等应给予必要的惩罚,这就是负强化。这样,可以通过奖优罚劣,奖勤罚懒,激励教师不断努力,塑造教师良好行为。必须强调的是,对教师行为的奖励或惩罚,一定要及时,即强化要及时,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2)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包括:第一、目标激励,满足教师对工作进取的需要。应该说,每个教师都希望获得事业的成功,这也是每个教师的人生目标。目标激励就是要确立符合教师的实际,能够激发教师热情的学校工作目标,使教师在对学校目标认同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个人目标,或在学校目标之下,确定个人目标。当教师看到自己的工作具有自身、学校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价值时,就会产生实现工作目标的内存动力。要注意的是,所确立的目标的难度要适宜,要不断提出新目标,使目标具有发展性,才能不断强化教师的工作表现。第二、情感激励,满足教师对关心和关注的需要。这是指领导者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对教师所产生的激励作用。领导者对教师的信任、尊重与关怀是满足教师精神需要的重要方面,是激励其积极性的有效方式。让广大教师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征求广大教师的意见,以商讨的方式安排工作和处理问题等,可以使教师感受到领导的信任和尊重。如果领导者经常深入到教师中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需求,从工作上关怀他们,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可以极大地激发广大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和主人翁精神。第三、物质激励,满足教师合理的生活需要。如果只注重精神激励,忽视了物质激励,那么就失去了教师激励机制的基础。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对于个别积极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主义。”由于历史的原因,总的来说,目前我国教师的工资水平还比较低,住房条件还比较差。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尤其要解决的是有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长期不发工资或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尽管如此,许多教师仍然保持着高层次精神追求,始终为教育事业做着奉献。但是,只有建立起教师工作的坚实的物质基础,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并重,才能有效地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促进教师成长。

(3)建立教师工作质量监控机制,强化教师进步

对教师工作质量进行监控,是强化教师不断努力的有效手段,有利于促进教师抓好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素质和办学质量。进行教师工作质量监控可以采用以下方式:第一、随机课堂听课。主要指有关人员亲自了解体验教师课堂教学的情况。之所以要随机听课,是为了保证教师教学情况的代表性,体现出教师教学的整体一贯的水平。第二、课外情况监控。主要指对教师课堂以外的教育教学工作情况的了解。第三、学生反馈。主要指了解学生(包括在校生和毕业生)对教师工作情况的反馈信息等。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强化教师的职业意识和敬业精神,起到促进教师成长的导向、鉴定和激励作用。

二、建立教师聘任制与淘汰制

教师聘任制与淘汰制既含有制度化管理的内容,也含有目标管理的内容,工作岗位职责可以约束和规范教师的行为,为教师工作指明努力的方向,具有导向性和激励性。实行教师聘任制与淘汰制,是学校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它有利于强化教师的岗位意识。比如,可以由学校制定各学科教师的岗位职责和教学工作目标以及质量标准,遵循择优聘任和因人制宜的原则来聘任教师上岗。落聘的教师经过相关程序进行考核,不合格者予以淘汰。

从事教师职业不等于进了保险箱,教师不努力就会有误人子弟的风险,误人子弟就应有下岗的风险,不合格的教师就应被淘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使学校外面的高素质的教师走进学校,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学校的整体实力。

三、建立教师工作的评价机制,帮助教师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教师工作评价机制要注重科学性和实效性,才能使教师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激励教师不断进步。

第一、评价要考虑到教与学的统一。不但要评价教师是怎样教的,还要评价学生是怎样学的,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反映出教师对培养学生的态度和努力程度。第二、评价要具有发展性。不但要看当前的教师工作水平,还要以发展的观点评价其进步状况,对于年轻、缺少经验的教师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促进他们更快地成长。第三、综合评价的观点。教师的教育教学是一种综合的活动,教师的言行、举动都会影响学生的发展,知识的传播和掌握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对教师的整体工作应给予充分的关注,进行综合的评价,不

仅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其作用,而且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总的看来,要全面评价教师的工作,就必须深入教学第一线,尽可能参加教师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要针对教师工作的科学性一面,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进行灵活的、恰当的定量与定性的评价,才能激励教师不断努力成长。

四、建立教师之间的竞争机制,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之间相互竞争的目的是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不断发展,而不是相互抵消,相互压制。每个教师都有自身的特点或优势,教师通过观察其他教师在教育、教学与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学习其他教师的优点,甚至经过勤奋努力,赶超其他教师,促进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有利于激励教师爱岗敬业,开拓进取。

这种竞争机制可以采取教师工作经验交流、教学比赛、教师“挂牌”上课、学生挑选教师等方式,也可以通过开展评选“名师”或“骨干教师”等方式,进行大力宣传和表彰,树立榜样,以此激励广大教师努力钻研业务,精于教学,勤于育人。此外,还可以通过低职高聘,特别是高职低聘等方式促进教师自觉主动地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

当代社会要求教师具有教育教学上的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将知识服务于社会的能力、适应能力和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等。教师的综合素质并不是因为受过高等教育就能一劳永逸了,而是需要不断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肩负起培养人才的重任。

五、班子要发挥领导带头与榜样的激励作用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领导。广大教师对领导者的人格、作风和能力等都寄于较高的期望。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者个人的全面修养以及他们的领导行为、领导形象,对教师的激励作用是一种客观的存在。领导者以身作则、为人表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和高于一般人的知识才能,都会激发教师的信赖感和敬佩感。德高望众的领导者给教师带来自豪感,精明强干的领导者使教师振奋向上,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强教师队伍的群体凝聚力,形成和谐的集体氛围,为实现学校目标积极工作。领导者模范带头作用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榜样激励。

六、以机制、制度、氛围的确立,将专业化发展化为教师自身的需要。学校制度是学校依据自身的办学理念进行的有意识选择。它确保着学校办学理念的实现,也规范着教师职业素养的发展。

(一)健全机制,制度导向。

1、目标导向机制。

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帮助教师确立明确的工作奋斗目标,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追求内驱力,使工作的情绪始终保持高涨和积极性,从而实现自我。学校实施了《教师个人发展计划》的制定,让教师结合学校,以师为本,激励创新与自身发展的实践研究。此课题的研究提出自身的发展目标,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机统一,将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工作学习、个人发展紧密联系,激励教师为实现预定目标而积极投身学校的改革发展。

2、校本研修机制。

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我校在这方面的做法是:一是开展“聚集教学,关注课堂”的教育教学技能大练兵活动。加强教研组建设,加强校本培训,行政领导每人挂靠一个学科教研组,进课堂听课,和老师们一起探讨课堂教学。二是成立“名师工作室”。将浦南优秀教师、镇学科带头人组织起来,积极发挥他们的榜样带头、示范推进作用。要求名师有高质量的教学成绩,要带头开课,积极参加教育论坛,要带领学科组内教师开展一个课题的立项研究。三是开展“教育论坛”,既有专家讲座引领,拓展视野,更新观念,又有围绕一个主题,开展自主论坛。每一次的自主教育论坛,我们都有一位学校行政领导负责点评,在校内形成了一个非常良好的研究氛围。四是教师每人制订《个人发展计划》,对教师个人一年内的课堂教学质量、公开课、研讨课定出计划;对自己一年内的读书学习定出要求;对自己一年里的教育科研、总体发展目标等等都预先设计,从而形成学校引领、教师自我加压、努力拼搏进取的良好局面。积极推进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3、评价激励机制。

要逐步健全教师评价机制是激励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教育评价是发展教育事业、正确引导学校办学方向、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校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评价是教育评价,其实质是激励教师,促进学校管理、评定优劣、尽职考核,以形成竞争机制,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因而建立一个健全的教师评价机制,力求评价结果能不同层次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运用评价结果以推动教育教学发展,是评价的根本目的,但运用评价结果要注意根据评价对象的心理反应,用合适的方式及时反馈给教师,让受评者接受或认同反馈结果,并重视反馈后产生的效益。总之,要保证一个目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是精神鼓励,在教育教学或教科研中成绩突出的,或在某一学科领域起着积极的带头作用,学校积极推荐评选各种荣誉称号。

(二)优化环境,氛围育人。

1、物质氛围的潜移默化。网络设施、学校网站、多媒体设备、教学软件的运用极大地开拓了教师们的眼界,方便了教师们便捷地获得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

整洁的校园、整齐的校舍、优美的校园绿化也给人一种美的熏陶,鼓励教师热爱教育,为学校发展竭尽自己努力。

2、精神文化的熏陶感染。一个管理有序,团结和谐的集体,会给人鼓舞的力量,同事间会产生认同感、集体荣誉感,进而为维护集体的利益而自律,而不断向上。

二、搭建平台,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拓展引领。

自身需要,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是加速教师专业成长,缩短成长周期的有效做法。“学然后知不足,一个人感到不足,他便要向高处追,向深处追,是不会有止境了”学校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要做的就是帮助搭建起平台,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拓展引领。

1、搭建学习的平台。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师的学习是多形式、多渠道进行的。第一,当今便捷的网络,为教师的自我学习拓宽了渠道,提供了载体。第二,大量的教育类报刊杂志,让教师们有了更多的教育信息灌输,有本地兄弟学校的经验做法可供学习,也有国内、甚至国外的先进经验可供借鉴。第三,利用图书室建设购置大量新的教育理论书刊,向教师开放。第四,积极为教师创设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包括多次组织教师观看课改教学录像,写心得,谈体会。

2、同伴互助,合作交流。

一是专家引领,学校多次邀请区“名师名校长工作室”成员、教育局党委书记马莉、党委委员陈小华、研训员冯立老师等来校作新课改辅导报告,邀请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徐鹄来校现场献教,客观分析,提出教师要提高对新课程的认识,掌握对新课改的教学技能。二是学科组教研活动,课间探讨或有目标要求的教研活动,有力地整合教师们的集体、智慧,在同伴的参与、启发下,教师们的集体意识更强,专业发展的要求也更迅速。三是与实验小学的结对跟岗学习,我校与实验小学开展结对联动,派出教师学习实小教师的示范课,咨询他们好的做法,并邀请实小教师对我校教师进行现场听课和评课,在教学业务上帮助提升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供给教师们更多的学习机会,通过学习、研究、切磋、提高,形成良性循环。四是上论坛,谈观点,学校在全体教师中开展“教研组建设之我见”、“二期课改我们如何面对”、“学校要提升质量,我该怎么办?”等专题的论坛活动,让教师谈谈自己的做法,使自身的发展更加清晰,也更加紧扣学校发展的目标。

三、立足课堂,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发展之路。

1、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成长。

对教师来说,课堂是永恒。唯有立足于课堂,深入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改革,才能有专业的真正成长与发展。上海市积极推进二期课改,二期课改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课改,培养起一支具有反思研究型的教师队伍。聚焦课堂教学,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研究,举行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实施教学质量跟踪监测,学校行政领导随堂听课,蹲点学科教研活动。让教师们静心于课堂,立足于在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改革中成长。

2、在教学的反思中成长。

每一堂课,我们要求教师们写好课后笔记,对自己一堂课的教学活动进行及时反思,从而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反思失败的教训,提出改进的措施,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水平。结合每学年一度的教学评比活动,重点对自己的参评课教学活动进行教学案例的反思,始终将反思贯穿于教学研究的始终。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成不了名师,如果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

3、在教学理论的学习中成长。

教学理论的学习事实上是为了达到“专业引领”的目的。教师们除了自身课堂教学的深入钻研和同伴互助的教研活动外,理论的学习,专业的引领很好地帮助教师寻找新的提升突破方向。去年区教育督导室,区研训部来校连续二个大规模调研,和教师们面对面接触,加之学校自身的“教育论坛”,专家讲座,使教师们在教学活动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与困惑,获得了释疑解惑,与此同时,教师们的新课程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也获得了发展。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辅导学生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辅导学生

辅导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是落实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径,是实行分类指导、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和提高的重要环节。辅导的具体要求可以是:

1.教师要主动到班里深入到学生中去辅导,耐心细致地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

2.组织学科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要有目的、有计划,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特长,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科课外活动,扩大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坚持做好班级学困生的追踪辅导和鼓励。

有重点、有计划地辅导学困生,不让学困生掉队。提倡建立学困生辅导档案,每周有相对固定时间对学困生进行专门辅导。对于学困生的辅导应多鼓励、表扬,不抱怨,不训斥,态度要平和,语气要亲切,让学困生感受到老师的对他的关爱和信任,千方百计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上比较简单的问题要让学困生完成,要逐步让他们学会动手动脑并鼓励他们有信心动手动脑;学困生的作业应该多面批。给他们自信,克服自卑感,发挥他们的特长,用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

4.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应充分发挥其特长和优势,进行学科竞赛辅导。指导他们多阅读课外书籍,加深拓宽知识面。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争取优异的成绩。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浦东新区东方小学 王万红

新课程改革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营造一种自主、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强调课程的多样性、开放性、互动性与建构性;强调教师角色的改变、文化的重塑,构建师生共建、共享、共同成长的教学共同体;倡导教师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反思学习。新课程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带来新的理念,也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在新课程背景下,怎样构建教师的“学习共同体”,成为我校研究与探索的重要问题。我校在上海浦东新区第四教育署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全体教师的相互合作下通过确立共同的教师发展愿景、建立互动的教研学习组织、建立开放的校本研修制度、开展合作的校本课程实践、构建交互的信息共享平台等,促进了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整体提升教师专业发展。

一、确立共同的教师发展愿景

著名教育学家日本学者佐藤学教授把学习的实践界定为借助同他人的团结与协作所实现的“合作性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学习共同体”这一学校的构想。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不仅是儿童们合作的相互学习的学校,也是教师们作为教育专家看合作的相互学习的学校,还是家长和市民参与学校教育的、合作的相互学习的学校。在学校中要构建教师的“学习共同体”,首先必须要确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学习共同体的一个主要特征,它来源于其成员的“个人愿景”而又高于其中每个个人的愿景。它是建立在其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基础上的组织发展的共同愿望,是全体成员发自内心想要争取和追求的目标。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愿景”就是教师群体中每个成员真心向往并愿意为之奋斗的目标。“共同愿景”应该建立在全员参与并沟通探讨的基础上,为此学校在确定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教师发展目标时必须处理好学校的实际与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的关系,让学校发展目标成为教师个体发展的共同目标,从而在学校发展的同时让教师得到发展,在教师个体得到发展的同时也推动着学校的发展。所以在确立学校发展目标过程中必须充分听取各层面的教师建议,让广大教师参与学校规划的制定。

(一)集思广义 形成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

我校开展“我的学校我做主”金点子活动,让教师从行政管理、课程设置、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科研、教与学、学生辅导与学校德育、学业成绩评估、与家长社区的联系、校舍办学设施及其他资源、学校文化十方面来分析学校的优势、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在这次活动中,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很有价值,字字句句流露出对学校发展的关注,体现出教师投身教育改革的热情与勇气。同时,教师发现在学校的规划中有自己提到的内容,有自己建议的影子,就更容易接受改革,更愿意按照规划的去做;更重要的是,他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们提高了主人翁意识,形成并认可了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

在全体教师充分沟通与共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把“形成一支敬业型、成熟型、研究型的师资队伍”作为学校教师发展的共同愿景。“敬业型”教师——是指能“跟着走”的教师,有工作热情,善于学习有经验教师的工作策略;肯投入精力和时间研究教材、教法、学法,注重梳理知识网络和知识点;愿意与同事做工作交流与探讨,愿意与学生沟通交流,愿意践行学校办学思想。“成熟型”教师——是指能“自己走”的教师,能经常研究教法、学法并学以致用;善于对学科知识网络的把握,按照教学目标自如地驾驭课堂;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注重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主动与同行进行工作上的交流、沟通、探讨,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坚持教育教学反思,教学思路和策略被同行认可,在教研组或备课组经验交流中生成成熟的见解;关心学校和谐发展并有实际表现和具体行动。“研究型”教师——是指能“带头走”的教师,能坚持在工作中反思,充满哲学思考,是学习型学校建设的带头人;能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周围的人文环境,营造催人奋进的舆论;在行为上实现“四个转化”: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化、知识型向学者型转化、创新精神向创新人格转化;将学习视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改革的倡导者;经常生发并及时捕捉智慧的灵感,构成系列经验并且在各类刊物发表;全部教学过程与学生个体和群体自然地发生心灵碰撞,师生心理相通相融;主动承担并愿意带领同行进行专项课题研究;坚持对其他教师的良好帮带、持之以恒。学校这个分层次的教师发展目标的设计既照顾到不同发展水平教师的需求,又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制定个人规划 融个人愿景与共同愿景为一体

我们要求教师从学校的发展目标出发,结合自身实际制订教师的个人发展规划,通过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制定,让教师的 “个人愿景”与学校的“共同愿景”融为一体。让教师的发展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增强自我发展的动力。

教师先对自身进行定位,再根据学校教师的发展目标来确定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制定了个人发展的目标。下面来看一下我校一位教师的个人发展计划。

某位教师个人发展计划

基本情况:1992年参加工作,任教数学学科,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曾参与多个市、区级科研课题的研究,曾获多个市、区级个人奖项和荣誉称号。

其优势:(1)学习能力:能根据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能主动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2)师德修养: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能正确处理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融洽、相互信任的师生及教师与同事间的关系;(3)教育教学水平: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水平,教育教学理念比较新,对于教材的理解比较到位,对于其他版本的各类教材比较熟悉,擅长运用多种教材中的优势材料丰富课堂,引导学生更好地习得知识;(4)教育科研水平: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在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形成循序渐进的教育科研氛围;通过科研活动能够不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并运用于实际工作中;有较强的分析、总结经验的能力。

不足:(1)学习能力:学习不够主动,常常到需要用时才学习一些必要的理论知识;(2)教育教学水平:尚未形成个性鲜明的教学风格;(3)教育科研水平:虽然在教育教学上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总结经验,但教育科研研究深度、力度还不够。

发展计划:(1)通过发展突破自我,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成为一名有思想、敢创新、勇实践的个性鲜明的研究型教师;(2)专业水平持续发展,具备自主发展的能力,成为教学上具有独到风格的教师。

该教师根据我校的发展目标,对于自身的目前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和定位,从而提出了要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的目标,这是出自于学校教师发展目标中要“形成一支敬业型、成熟型、研究型的师资队伍”的发展目标。同时在制定个人发展目标时又强调突出体现自身特点,提出要成为“个性鲜明的研究型教师”与“教学上具有独到风格教师”的发展目标。

二、建立互动的教研学习组织

学校的教研组、备课组是整个学校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是校本研修的重要阵地,也是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基础。教研组、备课组是教师间业务学习、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教学研究、案例分析、问题会诊、专题研讨、教研沙龙的互动平台。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关系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学校需要改变教研组传统管理模式。传统教研组结构单一,按照工业模式建立和运作,具有事务化和形式化倾向,教研组越来越像“行政”组织,其主要工作是传达学校指令,例行公事般的听课、评课等。为使教研组适应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要求,学校按不同的学科分为五个教研组——语文教研组、数学教研组、英语教研组、艺术教研组、科技教研组。教研组层面下,语数英学科又以不同的年级分成几个备课组(校本研修小组)。小组成员除了一线教师,还包括有关专家、学校领导,形成一个合作研究的互动性学习组织。学校给教研组更多的自主权,不搞一刀切。教研组完全可以根据各自教学实际开展教学研究。

教研组以“课例研究”为例,采用“同课异构”研讨模式,先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然后结合各自的教学风格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案设计与教学实践,最后汇总教学中的得与失。

我校音乐备课组以《常回家看看》为课例,通过“同课异构”的方式对比了三位教师对课堂导入的教学策略的不同演绎,研讨课堂导入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教师在不同观念的碰撞和多元思维的融合过程中拓展思路,体现教师课堂的智慧与思想,鼓励教师在不断尝试中获得进步。数学组佘瑛、徐炜进行了三年级《周长》的“同课异构”教学展示。两节课虽然结构上完全不同,但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给教师怎样使用教材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发。在“同课异构”研讨过程中会有不同意见发生,如果没有良好的人际氛围,这种学习目的就很难实现。“同课异构”研讨还促进了和谐学习氛围的形成。

教研组、备课组围绕学校课题和教师教学需要建立子课题,坚持课堂教学、教学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研究、科学研究一体化。教研组、备课组根据教学需要提出一个教学实际问题,然后组织教师学习与这个问题相关的教学理论,再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制订解决问题的计划,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最后组织教师进行理性的会诊,从而形成一个课题。以研究课、互观课的形式,交流、展示课题研究的成效。课题研究激发了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

语文教研组的“语文课后练习使用的有效指导”的研究课题,数学组的“设计有效的计算练习”研究课题等,都将研究方案、教学案例发布于网上,引发教师交流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表不同意见,提出实施策略,使教学困惑在合作中得以及时消除,教学问题在互补中得到迅速解决,形成一种浓郁氛围的研究,同时也让教师在网络平台的交流中增进了感情,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拓宽了解决问题的视野。

教研组计划的制定也能够紧紧围绕学校四年发展规划和学校工作计划来展开,并且将工作不断细化,措施明确。仅以语文教研组的教研活动计划为例一窥共同研究的魅力。

语文教研组2010学年教研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语文教研工作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真抓实干,紧紧围绕学校本学期工作目标,认真学习、解读《新课程标准》,强化教学常规,坚持校本教研,优化课堂教学,重视能力培养,切实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着眼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二、主要目标:

1、强化教学常规,规范教学行为,使三类课程得到有机整合。

2、加强教研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创建研究型教研组,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明显提高。

3、落实课程三维目标,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4、重视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三、具体目标及主要任务与措施

1、常规工作(1)加强理论的学习

○每位教师认真阅读《小学语文教师》,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利用校园网,进行心得体会交流,推荐优秀文章。

○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把握每个年级的阶段要求,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组织教师继续学习市教委关于教学工作的六个文件精神,提高课程的执行力,增强课程意识和质量意识。

○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市、区、学校的网上教研活动。(2)聚焦课堂,提升水平

教师认真扎实地上好每一节家常课,通过常规的互听课和研究课来互相学习。听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课重点为在备课组活动中明确的知识点、训练点等落实情况。结合语文教研活动的主题,将课堂观察任务分为三类: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对文本表达的关注、对学生表达的关注。

听课前,组长将课堂教学的详细教案以及教材分发给每位教师。同时以备课组为单位分发观察任务。有的年级负责观察对学生表达的关注情况;有的年级负责观察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有的年级负责观察对文本表达的关注。

听课时,各备课组、各听课人员带着自己的观察任务来听课。

听课后,评课前,以观察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汇总。随后,各观察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交流。在交流的同时与执教者进行互动。

同时,教研组将结合上海市、新区的语文教学动态,以“关注表达”为主题开课堂教学研讨。主要是从“关注教材表达”与“关注学生表达”两方面开展研究。

○根据研究主题,请语文专家进行一次专题讲座。

○围绕研究主题开展3次教学研讨。(低中高年级各一次)语文教师的课改计划的目标措施制定、案例撰写都紧紧围绕“关注表达”这个主题。

○围绕教学五环节,重点抓好备课和质量监控两个环节,落实课堂的有效性。a.一学期对教师的备课检查不少于二次,重点放在备课中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在各种形式的听课活动中检查备课的有效性,重点注重评价后的反馈,落实进一步改进的方法和措施。

b.完善单元测验检查制度,注重备课组每个单元成绩的上报、分析与反馈以及了解单元测验的批改、订正等情况。

c.每学期对教师的单元测验卷的批改,学生的订正情况、家长知晓情况等进行检查一次,并与教师及时反馈。

○每学年举行两次关于教师基本功的比赛。(下水文、钢笔字、板书、朗读等)

2、重点工作

(1)加强备课组长队伍的建设,提高备课组活动的有效性

○加强与备课组长的交流与沟通,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备课组长会议,进行各备课组工作情况交流,经验交流,问题探讨,提升备课组长的能力。

○备课组活动以分析教材为主,重点解读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梳理教材各单元教学“五个点”,即知识点、重点、难点、训练点、拓展点,使每个教师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结构的认识和把握。活动之前,由主讲人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填写好《备课组活动教材分析记录表》。主讲人坚持“六个讲”:讲教学的三维目标、讲教学的“五个点”(知识点、重点、难点、训练点、拓展点)、讲教学的设计、讲有效教学的策略、讲练习设计、讲教学的预期效果。组员共同讨论备课,修改教案,做到组内教师人人清楚。

○行政领导深入到备课组,及时了解各备课组活动情况,给予备课组帮助和指导。具体安排如下: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一年级:王万红 二年级:倪 蕾 三年级:宋惠龙 四年级:倪 蕾 五年级:张 华

(2)关注质量监控的全过程,切实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关注平时的单元测验:

单元卷由组内教师轮流出,出卷教师在出卷前认真回顾单元教材的知识点、训练点、练习题型。备课组长把好第一关。

每次单元测验后在一周内完成阅卷、订正工作,并及时记录学生的成绩。单元测验后,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对完卷情况作分析,尤其是年级内的不合格学生,要分析其原因,商讨对策。

备课组长及时做好年级单元测验情况分析,并上报教研组。教研组及时做好整个学校单元语文测验的情况分析。

教务处和教研组将不定期抽查单元卷的阅卷、订正等情况。○定期进行质量监控:

每月有质量监控,具体安排如下 9月: 五年级 全面抽测 10月:四年级 作文 11月:所有年级 全面抽测 12月:一年级 单项抽测——拼音

五年级 单项抽测——作文

1月:所有年级全面抽测(其中四年级参加新区质量抽测)关注班级学困生,努力确保合格率,提高优秀率

认真分析班级学困生的原因,对症下药,与任课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制定辅导措施,切实提高补缺补差的实效。同时结合每月的质量监控,认真分析学困生存在的知识能力缺失点,再制定切合实际的措施,并落实到实处。

配合教务处,成立命题小组,提高试卷的命题质量。 注重语文作业的设计:

○针对语文作业以简单、机械抄写为主的现象,加强作业的设计。语文的作业布置要和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中高年级必须有一本课堂小练习本,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练习,将课堂的口头表达落实到笔头。

特别关注四、五年级,力争在新区的质量监控中取得好成绩,力争合格率达到100%。分管领导深入五年级备课组,关注毕业班工作。力争在五年级毕业考中打个翻身仗。

3、特色工作

(1)继续扎实地开展免考工作

总结免考制的优势与不足,推广“免考”制,在三、四、五年级实施免考制,扩大免考受益面。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2)编写作文专辑《小荷》。

(3)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上海市教师论文大赛,全国教师基本功大赛。

(4)配合教务处、学生处继续开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工作。本学期,将针对一至三年级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

语文教研组的工作计划能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同时又坚持从语文学科自身特点出发,非常具体,针对性强。强调团队的学习、反思与研究,还对行政领导如何加强课程领导力提出要求,这在以往的学科教研组的工作计划中很少见到的,体现了作为校本研修最基层团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开展合作的校本课程实践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实践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学校依托市级龙头课题《跨学科项目学习的实践与开发》的研究,整合教育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使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过程成为教师智慧共生的过程。

跨学科项目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与学的方式,也是一种新型的课程理念,是一种革新传统教学的新理念,它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性问题进行探究。通常其实施过程分为选择项目阶段、拟定计划阶段、开展活动阶段、形成作品阶段、汇报成果阶段这五个基本阶段。学习活动方式通常分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为此学校依照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认知程度和尊重学生的兴趣、喜好,进行整体规划,构建跨学科项目学习课程,共开发了近30多门校本课程,基本满足学生需求。例如:“保护环境变废为宝”的项目学习活动中,从组织学生开展读环保书籍,看环保宣传影视开始,进行征集“校园环保广告语大赛”、然后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方法查找的环保相关资料,分析信息,探讨一些现有的环境问题,根据资料进行环保小报的制作,再到开展“变废为宝手工制作大赛”、“变废为宝服装展示” 等大型宣传展示活动,到最后身体力行,自我反思,整个活动体现了社会性、自然性和自我性的统一。

跨学科项目学习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课程理念,有力地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学校把跨学科项目学习的理念、策略、做法等迁移到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合作、开放”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把学习的主动权(自主权、提问权、结论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解放,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在这方面教师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案例,学校专门汇编了《学科教育整合教案与案例经验集》。“自主、合作、开放”的课堂研究,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与教学资源有关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跨学科项目学习课程同时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探究性课程)三类课程起到了整体引领作用。学校努力把项目学习思想整合在这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三类课程中,根据跨学科项目学习课程理念初步形成了学校的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性课程结构框架。其中自主拓展型课程主要由基础型课程延伸的学科课程内容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其他学习活动组成。根据学校特有的教育资源,开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选修课。如:基础型课程的延伸课程——思维训练、校本英语、语文大观园、神奇珠算、名著伴我成长、蒙学诵读;教育资源技能化的课程——十字绣、科普气象、数码摄影、硬笔书法、礼仪主持、京剧脸谱、校园音乐剧、少先队鼓号礼仪;供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的微型课程——走进“塘一”书画苑、考察张家浜水文站、我为世博场馆做导游、地铁沿线风光的游览解密等。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开发了一些既具有现代社会特点又容易引发学生关注并能积极参与的限定拓展型课程。限定拓展型课程主要由学校文化活动——学科节(语文节、数学节、英语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德育节庆;班队活动——入学仪式、入团入队仪式、十岁生日、毕业典礼、读书俱乐部;自我服务——我爱我家、心情絮语、心理健康教育;公益劳动——大手牵小手;社区服务——红领巾气象站、走近名人;社会实践——春秋游、看影剧等。学校还尝试适当增加基础学科的拓展性学习以及在学科基础上的探究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探究能力。

下面是学校根据跨学科项目学习课程理念初步形成的学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性课程结构框架。(见下图)

由于跨学科项目学习课程开发需要学科教师间合作才能完成,所以课程开发过程也是教师共同学习、共同合作过程,学科间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智慧得到共享,有效提高了教师的课程整合、设计、开发的能力,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四、构建交互的信息共享平台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教师成长需要同伴互助,需要相互学习交流,教师的个体智慧离不开团队的智慧,于是学校尝试通过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师成长电子档案袋的建设,实现教师知识信息的共享。

教师成长电子档案袋既是教师成长记录、自我激励手段、学习工具,又是评价方式。实施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可以使教师比较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发展过程与发展状况,增强教师自我反思、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完善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尝试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师成长电子档案袋,可以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重要作用,使之真正成为促成教师成长的重要平台;让教师在无穷无尽的虚拟空间里一起交流、一起分享,在质疑中发现,在发现中收获;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学术氛围,开阔眼界,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疑难困惑或者是饶有兴趣的方面进行了解、充实甚至研究;通过不断的交流与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发生碰撞进而产生共鸣,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有所改进,有所创新,并促成教师个人知识的提炼和优化,直至成长为研究型教师。这种包含教师成长电子档案袋的网络平台,我们统称为“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平台”。

下面是我们学校的校园网络结构图:

其中“校本研修”栏目涵盖了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过程,涉及到相关文件的学习、提供各类的学习信息、各类培训记录、显现案例研究。“教师成长档案袋”内容涉及教师个人信息与发展规划、荣誉夹、教学资源、观课议课、学习心得、案例研究、培训记录、论文论著、个人空间等九个方面。

每位教师把自己的基本情况、个人专业发展的计划、每年的荣誉夹进行编辑;把教学资源(“文字”、“教学设计”、“课件”、“视频”、“图片”等门类)进行整理、上传;通过自学师德修养、心理辅导技术、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四项必修课程、浏览网络学习资源、学校组织相关学习、撰写学习心得或案例的形式,完成学习;校内互观课能及时以网络形式点评,作为研修内容之一;外出学习记录(包括听课)及时在网络上呈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现,供备课组、教研组共享;还包括网上教学案例交流、读书笔记(读后感)交流、教研组组织问题沙龙,进行网上论坛等系列化学习、交流和共享。学校“校园资源库”的教学资源丰富,分为“文字”、“教学设计”、“课件”、“视频”、“图片”等门类,方便教师检索,可以按任意关键词查询相关教学资源。互动窗口中被点评或赞扬,教师会感到自己的日常学习工作被同伴关注,当得到同伴的肯定和赞扬时,成就感会油然而生。

教师成长电子档案袋的建立不是纯技术的操作,也不是追赶潮流的时尚,而是利用网络的优势,让教师们从中体验实现自身成长的快乐。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平台,以教师自我教学实践为前提,以教师的反思性思考为切入点,使教师的反思、学习和探究立足于课堂、立足于网络、立足于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优化了教师的知识管理,使教师自身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同时优化、完善、丰富现有教师培训模式,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舞台,同时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平台成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载体。

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学校倡导教师要树立三种理念:一是树立开放教育的理念。教师学习的内容与形式均要开放;二是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要求教师从自身的不足出发,利用网络不断地、经常性地为自己“充电”;三是树立主体教育的理念。强调激发教师个人的学习动机,唤起教师终身学习的积极情感,形成不断学习的强烈愿望。启动教师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机制,增强教师参与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克服可能出现的“懈怠”或“心理拒斥”现象,将自我驱动和人际互动统一起来,构建教师成长的学习共同体。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以教师自愿为前提,以分享资源、技术、经验、价值观等作为核心精神,以共同愿景为纽带把教师联结在一起、互相交流共同学习的学习型组织。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教师智慧的生成,其重要内容是自我激励、情感整理,主动定标和增强自身的注意力与创造力。教师成为一名合格、成功的教育者的过程,就是一个人不断丰富和完善主观世界的历程;充分地挖掘自身具有的强烈自我发展与自我超越能力的过程。为此,教师必须具有学习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的紧迫感,实现“自主学习”。通过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掌握一定学习策略基础的“会学”和形成顽强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真正达到“锲而不舍”、“学而不厌”的境界。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是合作文化,它要求共同体成员有改进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共同愿景,成员之间为实现共同目的而相互支持和合作,在合作中对改进教学和自身学习不断进行反思性的专业探究,从而真正做到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和持续学习。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一书倡导的理论视角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生成要素至少应包括自我超越、合作文化、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和基于对话的团队学习五个要素。学校清醒认识到,当前本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只是一个架构,要使之成为一个能够推动教师及学校发展的批判性平台,形成学校文化,则还要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把握其理论内涵,通过结合现实的时空场域和话语背景,深刻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地领悟它生成的思想内核,才能在实践中有效地加以培育和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尚须进一步改变,相互之间需要更加开放、包容,并且愿意去冒险和接受挑战。学校领导必须进一步变革现有的管理模式,大胆创新学校管理。

2012.2 11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课堂学生主动活动能力培养方法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学生主动活动能力培养方法研究 湖北省钟祥市长寿一中 马玉勤

一、课题名称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学生主动活动能力培养方法研究

二、课题提出

1、研究现状:

课堂教学目前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西方国家特别重视本国学生课堂主动活动能力培养的研究,他们根据本民族的信仰和文化特色,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课堂教学引导,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我国也不例外。在新时期,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创新意识不断凸现,科技创新不断进步的情况下,我国把学校课堂教学学生主动活动放在了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学生课堂主动活动能力培养研究则多是在某一点上的突破,呈现出单一性、片断性、局部性和个体性。单一性,是指对课堂教学的某个操作环节的研究;片断性,是指还没有形成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学生课堂主动活动的体系;局部性,是指对某一学校、某一学科或某一阶段的实践研究;个体性,是指部分教师个人进行的研究,或是对个别学生的针对性研究。尤其是在我市,在这一方面较为明显。由于缺乏大范围、系统、整体的研究,导致课堂教学学生主动活动的断层,往往是少部分学生主动活动较好,而对大部分学生却忽视了,出现了从小学到初中、初中到高中的学生课堂主动活动的盲区,部分学生的主动意识成畸形,即使一少部分课堂主动性活动较好的学生在某一时期、某一时段表现较好,但持续性和整体性较差,甚至出现了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压迫下被动的学习。为了大面积提高我市课堂教学学生主动参与水平,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为国家输送合格人才,我们认为研究中小学学生课堂主动活动能力培养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操作的全过程,从全局上加强对课堂教学的宏观控制和具体指导,是一个十分重要、十分迫切、十分现实的课题。

2、实践价值:

2002年9月,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在实践层面上拉开了帷幕,新课改对课程的性质、功能、内容、实施以及评价都进行了重新定位,一线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具体实施者和最终实施者,怎样尽快领悟到新课改的精髓,把新课改的理念付诸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主动活动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新一轮课程改革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面向学生的生活回归等教育理念,凸现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尊重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等基本价值取向;新课改十分强调课程目标,对达到目标的内容与方法不做硬性规定,这就增大了教师在课程执行中的自主权,可以根据条件和需要以新的教学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为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课堂主动活动能力培养方法研究就是在这种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应运而生的。

本课题的研究将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突破,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合理有序的结构训练,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四个优化”,即优化目标结构、优化内容结构、优化训练结构、优化时间结构,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过程,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学生活动能力自主化,因而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三、理论依据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与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课程标准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不同学科的课程标准也以不同方式提出了学生课堂主动活动能力培养目标。在教育方式上,体现出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学生要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评价的重心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提出教学论的基本原则是“从做中学”。受他这些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率先在中国实践和推行了杜威的教育理念,并发展了他的教育理论,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本质论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论。改革开放以后,国外又发展了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如:美国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布鲁纳的“课程结构论”,前苏联赞可夫的“教学发展思想”以及苏霍姆林斯基的“人道主义教育思想”等;我们国家在吸取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后,倡导出“强调教育教学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提高民族科学文化素养的主要途径”的教育思想。这些理论都从不同层面论述到了“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观点,为我们探索学生课堂主动活动能力培养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而我们的研究就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探索新时期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主动活动的课堂构建策略,因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的目的

课堂学生主动活动能力培养要求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的学习过程和“手脑心体并用的过程”,让学生动口、动脑、动心、动手、动身,注重学生的感悟和体验,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德、智、体、美、劳诸育的融合,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形成较完善的课堂主动活动能力培养理论和实践方法及评价方式,提供较为详实的个案以利指导教师开展课堂教学。

五、研究内容

1、学生课堂主动活动能力培养方法的研究 ①教师角色定位的研究 ②学生主体体现的研究 ③课堂教学情景设置的研究 ④课堂教育资源利用的研究 ⑤课堂流程建构研究 ⑥课堂偶然因素调控研究

2、学生主动活动课堂评价研究

六、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以中小学学生为研究对象,确立一些实验班和非实班学校,进行对比实验研究。

2、研究方法

①问卷调查法:对参研学生进行课堂活动能力进行测试,把研究前后的测试结果对比;也可以在每阶段任务完成后对参研学生进行测试,观察其能力变化,对结果进行研究总结。②叙事行动研究法:分为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行动研究,即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边计划、边行动、边改进。具体模式:“←计划←反省←观察←行动←计划”。行动研究是一种对教育行动的动态研究。叙事研究是一种较多关注教育“质”的研究,只得出“质”的结论,也就是定性的结论,很难把研究结果量化表示出来。它呈现出来的结果一般是叙事报告。目前在教育问题研究中,往往把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结合起来,称为叙事的行动研究。这是解决教育教学一线的实际问题的好方法。其具体模式:“教学设计 执教倾听评论和建议 反思 撰写教育叙事 再反思 修订自己的教学策略”。在学校思想教育活动中,在不断的行动反思中发现具有学校特色的思想教育途径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和发展。

③文献资料法。理论研究组对国内外学者、专家关于课堂教学的目标特点、内容选择、组织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及经验做法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等进行学习和研究,通过专题讲座、召开心得体会会、信息交流会等形式进行深入领会,为研究创新提供方向指导和实践帮助。操作实践组按照课堂教学的要求,对乡村教育资源和学生课堂主动活动能力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然后和理论组一起设计农村中小学学生课堂主动活动能力培养研究行动方案,并付诸行动,检验方案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适应性。

④实验法:按教育实验的规范要求,编印相关资料和实验操作资料,选择实验样本,控制实验因子,进行较规范的实验,验证理论假设,并注重实验资料与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建立完备的实验档案。

⑤个案追踪法:参照检测评价的内容,或在教育行动中发现的问题,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学生课堂活动能力跟踪卡,进行个案辅导。

六、研究过程

研究周期:2006年9月至2009年12月 准备及初步实施阶段:(2006年9月——2007年2月)①制定方案,明确职责。

②确定各实验班,落实实验教师子课题。

③各实验班认真学习,宣传动员,了解各自研究目标,制定研究制度及研究计划等。

④进行研究前的调查,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现状,并收集整理资料,完成调查分析,制定切实有效的实施方案并报课题组。⑤课题组将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学校可根据情况聘请专家进行课堂研究专题讲座;提高教师的实验研究能力。

⑥加强领导和管理,努力在学校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跟踪、课堂全息培养学生主动活动能力的教学氛围。

2、全面实施阶段:(2007年3月——2008年12月)①探索在课堂上培养学生主动活动能力的内容和方法,对课题进行实质性研究,实验班根据各自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展开研究,定期组织交流活动,轮流提供研究现场,准备公开课或展示活动等。

②实验教师对各自承担的研究课题进行阶段总结,及时反馈问题和进展。

③继续组织培训活动和专家报告讲学,不断提高认识,掌握前沿信息;在子课题内形成明晰的、富有成效的、具有一定水平的研究思路,并指导研究工作的进行。④在实验班试验的过程中,课题组根据研究进展及成效开展课堂学生主动活动能力培养内容和方法的研究整理。

3、总结推广阶段:(2009年1月——2009年12月)

①各实验班进行后期的总结,将突出的成果在所在学校范围内推广。

②各实验教师根据课题组要求,进行研究后测工作,并观察、分析、总结调查结果,完成研究报告和相关资料。

③课题组收集并整理上交报告、材料,完成研究总报告。

④汇编各实验教师上交的研究论文,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验收、结题。

七、完成课题的条件。

本课题由校办主任马玉勤同志担任负责人,学校具体协调,教研组长和一线骨干教师参与研究,使课题研究具有有效的组织保障。

课题组成员大多具有中高级职称,都是学科教学、研究工作的带头人,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教研组长的工作性质和任务,决定了课题组便于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大面积指导教学实践,便于深入实验班开展实验点上的研究;多数人参与过地市级以上的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研究经验;课题组同志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过教学研究的文章,具有一定的研究水平。因此本课题研究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课题研究预计总开支为3.3元,其中资料费0.5万元,课件费0.4万元,调研差旅费0.5万元,会议费0.5万元,计算机使用及打印费0.4万元,成果鉴定费0.6万元,其它0.4万元。经费来源,学校筹资2.1万元,申请资金1.2万元。

八、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方案

2、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3、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4、《课堂学生主动活动能力培养研究案例集》及部分精品课。

5、《课堂学生主动活动能力培养优秀论文集》及部分音像、光盘资料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优雅育人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它可以促使学生在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推动下,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受到激励、鞭策、健康成长。我校自创办以来,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为师生创设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和一个勤奋的学习环境,融思想道德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有效地发挥了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取得可喜成绩。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着重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加强领导,努力挖掘物质文化育人功能。

校园是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的建设,都要体现学校的特色,要发挥其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近几年来,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从本校实际出发,对校园物化环境建设进行全面规划,紧紧围绕着“务实育人、张扬个性、主动发展、创造和谐” 的办学特色,从整体的布局到局部的造型及主体的设置都体现了“育人、个性、发展、和谐”的理念。我校面南背北,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三区”的分布成一个“睡”着的“品”字,生活区在教学区的后面,运动区在教学区的右面。走进校大门就进入了教学区,在主道的“丫”处矗立的一个塑雕把道路分开,向两边延伸的道路环抱着教学楼,这一造型从空中俯瞰,像一个人双手托起一颗初升的太阳,预示着长寿一中的蒸蒸日上。教学楼成一个“凸”字形,在“凸”字的顶部镶嵌着一个跳跃的火炬形图案的校徽,整个造型象征着学校在老师的默默奉献和学生的活泼健康成长中不断崛起。生活区以南北贯穿的主道为对称轴,分为东西两块。房屋建筑,室内设计体现个性化,外观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区内有六栋房子,二、三、五、七栋房子是教师宿舍,四、六栋房子是学生宿舍。教师宿舍是具有都市气息的尖顶三坡或四坡或五坡流水式的别墅形建筑,学生宿舍是江南传统的两面坡式的四合院建筑,这一设计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理念,告诫我们的学生不忘过去,面向未来。房屋外墙的装饰上,主要选择凸凹不平的白色瓷砖,以增加光的漫反射,使校园更加亮丽,人的视觉感觉更加柔和。每一栋房屋都有一个主题。如,第三排房屋的造型像一个人伸出端平的双臂拥抱着前面的整个教学区。它突出的主题是“学习”,展示着余坡人勤奋好学,接纳世界的良好愿望。第五栋像一个人举着一个杠铃在强身健体。它突出的主题是“运动”,展现着余坡人热爱运动,拥有世界的良好愿望。第七栋像一个坚强的卫士屹立在余坡山头耕耘着脚下的土地。它突出的主题是“奋斗”,象征着余坡人坚强不屈,改造世界的美好愿望。这三栋房子完全诠释了我校的“小天地,大社会;小学校,大教育;小人物,大出息”的文化内涵。房屋间的空地里砌有花坛和田地,里面植有花草树木,突出了田园风光,把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巧妙的融合到一起,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友好相处。

二、合理规划,认真显示自然环境育人因素。

我校房屋林立,树木成荫,花坛锦簇,优美、典雅、和谐的环境隐含着巨大的育人功能。为了显现环境的育人功能,近几年来学校进行了合理的规划。一是在花坛里树木旁竖立警示牌,让花草说话,教育学生热爱环境,和自然和谐相处,如“我是你的朋友,请爱护我“”你护理我健康成长,我为你释放出清新”等等标语拉近了自然和人的关系。二是制造各种造型,赋予它象征意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进取意识。如前面提到的房屋造型的意义,再如教学楼后面的花坛,它的造型就象征着“团结出战斗力”。三是给房屋、道路、树林和绿地等命名。学校现在正在争取各方面的意见,通盘考虑,将在近期内给校园的各种设施命名,以此激励学生好学上进。

此外,物质和自然环境之美是人创造的,它能唤起师生的爱美之情,激发师生创造美丽校园的欲望。因此,在营造优美校园环境时,我们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把绿化草地,公共卫生场地分到各班,落实责任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拔除杂草,浇水施肥,修剪花木,天天打扫公共场地,使校园里地面无纸屑,厕所无臭味,墙壁无涂污。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精心设计,渲染浓郁校园人文环境氛围。

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具有“桃李不言”的特点,它能使学生自然地受到熏陶、暗示和感染。它对塑造学生美的心灵,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赋予校园环境以当代社会文明色彩和教育意识,发挥环境育人作用,我们精心设计,努力创设浓郁的人文文化氛围。我们把 “长寿一中”,用四个1.2米 高的艺术字镶嵌在校门顶上,让学生目睹耳染,亲身感受母校的亲切关怀。校门两侧悬挂学校全称和“湖北省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学校”;教学楼外墙上悬挂校徽和校训:“团结、奋进、求实、创新”;各班教室正面上方悬挂国旗,两侧有醒目别致的班风条幅,室内墙上悬挂中外名人画像和箴言,教室后面墙上有板报宣传园地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主要干道与走廊里,设置了艺术、教育、科学、文化、体育等宣传栏,定期地搞好宣传报道,举行摄影、书画、学校活动展览及各类标兵事迹展示。此外,我们还在醒目地方张贴各类有教育意义的标牌,如“用文明的语言迎接甜美的笑容,用规范的行为实践灿的一天” “捧着一颗感恩之心来,带着一片温馨之情走”,并在中文字上标出汉语拼音,以配合推广普通话。学校校史荣誉室,设计新颖,内容真实,寓意深刻,系统地展示了我校创建以来,教育工作的历程和成效,渲染了浓郁的育人氛围。

四、加强管理,培育良好校园精神风貌。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它是学校师生共创和认同的文化价值的表现,并通过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校风、学风、集体舆论、心理环境等方面体现出来。要树立和形成良好的校园精神,关键在于加强校园管理,创设一个宽松、和谐、亲切、信任的人际氛围,形成健康活泼的心理环境和勤奋向上的学习环境。我们的作法是:

(一)、加强师德建设,培养良好教风。

教师是学校教育情景中最主要的要素之一,其人格特征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其它教育手段所无法代替的。我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我们成立了学习领导小组,制订学习计划,健全学习制度,做到一周一次政治学习,间周一次教研活动,一月一交流,半年一总结。我们系统地学习《教师法》、《教育法》,和 《义务教育法》,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依据,认真开展“讲师德、树师表、铸师魂、练师能”的竞赛活动。坚持班主任盯班度,规定每天早、中、晚班主任必须到班跟学生交流一天的情况。每位教师每周晚上轮流到教室跟班辅导和管理。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宣染浓郁的教研氛围,发挥备课组的集体力量。在青年教师中开展教育基本功竞赛活动,落实老教师传、帮、带工作责任制。我们支持鼓励教师参加学历函授进修,并认真贯彻教育局制订的《钟祥市教育系统实施名师工程的工作意见》,抓好名师工程建设,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逐步建立一支安教、乐教、善教,适应我校封闭式管理需要的教师队伍。

(二)、坚持封闭式管理,建设优良学风。

学习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创设安全、宁静、勤奋、向上的生活、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除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外,我们还规定学生从周日下午至周末中午在学校寄膳、寄宿,统一做早操,统一夜自修。上课时间宿舍门关闭上锁,学生不得在宿舍逗留,晚睡熄灯前寝室长要检查室内人数,有缺宿现象及时报告管理人员。食堂规定开饭时间,学生排队刷卡购买饭菜。我们加强校园安全保卫工作,执行出入校门检查登记制度,外来车辆(公事车辆除外)一律不准进校园。学生非假日要离开学校,必须凭“班主任假条”。在抓好学生生活管理的同时,加强学生考纪、考风教育,强化学习质量管理,搞好中考备考指导工作,全面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增强学校办学的凝聚力。在此重点抓了宿舍文化的建设。在建设寝室文化中,我们遵循了自主、系统、教育和实效的四项原则,即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影响住校生行为习惯的各种潜在因素,然后以明确的教育目标为导向确定了寝室文化的具体内容,构建了寝室制度文化和自主管理文化。

1、寝室文化内容:一是学校精心挑选了一批名言警句布置在寝室楼道,还有一块展示寝室生活的小黑板和寝室管理公示栏,及时公布每天寝室动态和张贴当天报纸,在整个学生公寓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二是学校非常注重寝室内部的美化、整洁和协调。每间寝室可自由为寝室命名,可将寝室成员的照片、个人介绍等张贴于寝室门上;寝室内可以依照同学们的个性进行布置,如在桌上摆放盆景或其它装饰物品,床上的摆设和碗筷摆放可以有自己的花样,但必须整齐、协调。三是每月还开展一次以“爱我校园,美化环境”为主题的“文明寝室”评比活动,通过参观,相互学习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2、寝室制度文化: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制订了《长寿一中文明寝室评比细则》。这一条例就学生寝室活动、内务管理、寝室用具及生活用品摆放,内务检查评比、奖励和处罚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规范,并要求各寝室进行张贴。学校还建立健全了学生管理网络,每天都有学生进行检查,温馨提醒,定期与较差的寝室进行交流,培养同学们的自我管理能力,使他们逐步由服从转向内化;同时,寝室管理教师和学生对寝室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所在寝室和班主任反馈,并进行统计,每周评出优秀寝室和整改寝室若干个进行通报,每月评出3个文明寝室给予奖励。

3、自主管理文化:现在学生中存在着生活自理能力弱,自律意识薄弱,自习时间不能自我约束,不适应全天候的集体生活作息制度。针对学生的现状,除了管男女寝室的教师专门指导外,学校每月召开一次由全体寝室长参加的寝室管理指导会,加强对学生的生活指导;同时,还邀请转业军人到校指导学生进行内务整理,每学期开展一次“内务整理”比赛,逐步树立起他们的自主意识,培养他们生活能力。

(三)、实行开放式教育,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学生能力。

封闭式管理容易禁锢学生的思想,束缚学生自主发展,甚至产生消极对抗情绪,如果搞得不好,会给学校教育管理带来困难。为避免这种现象发生,我们提倡开放式教育:

1、深化学生自律意识,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我们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让学生在行动中自我对照,自我约束。开展“创建文明班级,争当文明学生”竞赛活动,做到一日一检查,一周一小结,一月一总结,一学期一评比,有效地推进班风建设。

2、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学校团委会、学生会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我校值日生积极协助值日教师,加强校园纪律督查。负责宣传、文娱、劳动的学生干部,积极出好各种宣传板报,他们在教师指导下,大胆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如“庆元旦”师生联欢晚会、“庆国庆”歌咏比赛、弘扬“长征精神”演讲比赛、歌咏比赛和拔河比赛。团委会还组织青年志愿者走出校门,清扫街道、奉献爱心等,用实际行动显示我校青年团员的精神风貌。

3、充实德育内容,抓好思想教育。一是利用传统的节日,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家园的教育:“三八节”,学校开展“颂扬母亲,召唤台湾”征文竞赛活动,“五一节”,开展“走进春天,亲近自然”社会实践活动,“青年节”,展出学习“八荣八耻”优秀文章,努力使学生“知荣辱,树新风”;“母亲节”开展向母亲说一句温馨的话作品展活动,“助残日”开展“节约一分钱,献出一片爱”的捐赠活动等等。二是利用各种场合对学生进行“感谢母校、回报师恩”教育:三月份,在向雷锋学习月中,开展“为母校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活动;四月份,开展“向老师问声好,给老师一个惊喜”活动,利用国旗下讲话和课间操的时间,讲述自己周围优秀学生的事迹,揭发学生中的不良现象,对学生进行警示;五月份,开展“母校在我心中”读书阅报活动;九月份开展向“教师节”献礼活动,书写赞颂教师的文章,并选出优秀文章进行展出;十月份开展“长征精神”进校园活动,号召学生发扬长征不怕苦、连续作战的精神,锻炼身体、刻苦学习,回报母校。三是利用各种平台展示学生的作品,对学生进行成功教育:学校开通了校广播,新辟了德育宣传专栏,规范了“日常行为”曝光栏,添置了三个展牌,努力使学生的教育活动有声有色有形。每次活动后,都把学生的心得体会、善言谏语,通过广播、宣传栏和展牌展示出来,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教育。

4、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校园文化管理网络,形成教育合力。我们请公安干警带在押劳改犯来学校“现身说法”,用活生生的犯罪事实教育学生;请北大、清华研究生作报告,用生动感人的学习事迹教育感染学生。此外,我们还带学生参观黄陂水库,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课外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知识运用能力。我们通过给家长一封信、家长代表座谈会、家访等形式,沟通家校联系,发挥了家庭教育的重大作用。

下载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激励学生主动学习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激励学生主动学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定位

    论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角色定位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结......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 新课程背景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关注自己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从而展开有效的师生之间的对话,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请你简要介绍你在小......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师(★)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师 小学语文学科作为众多学科学习的基础,不仅为整个九年义务教育夯实基础,更为学生全面的发展夯实基础。随着新课程的启动和新教材的相继使用,许多具......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十问”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十问” (1)您有一本教学心得吗? 您的学生每位有一本错题跟踪簿吗?您经常写教后记吗?您不想试试看吗? (2)您的学生每人有一本课堂练习本吗?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一样......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采取各类措施,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可以得到改进,并全面地提高语文教学工作,营造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 山西省神池县八角小学 李红芳 摘要: 在新课改背景下,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教师的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告......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 实施新课标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平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着教学模式的转......

    学习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心得体会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给教师们带了来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有人在这场改革中,接受挑战、大胆探索获得新生;有人在这场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