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合作学习策略研究(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00:36: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有效合作学习策略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有效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第一篇:小学数学有效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有效合作学习策略研究》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学生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极力倡导的教学方式之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优越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同时也促进了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发展。

我们注意到,在目前相当一部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只重形式,追求表面热闹,不求实效。我们也发现,大多数教师只是为了表明自己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证明自己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视而在教学中采用学生合作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的学生合作学习是一种以由外而内的方式产生的,亦即:并不是教师出于真实的内在的迫切的教学需要而产生的教学实践智慧。有的 “小组合作”之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造成合作时“人云亦云”的现象;有的 “小组合作”时没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造成合作时“虎头蛇尾”的现象;有的“小组合作”的内容没有多大的探讨价值,造成“摆样子”、“走过场”的现象。基于此,我校提出关于小学数学合作性学习策略为内容的课题研究。是因为:

1、《有效合作学习策略研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国家《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转化。基础教育长期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主要以静听、静观、静思的方式进行学习,处于被动地位。这种学习方式下造成学生以个体为主,自我封闭,恶性竞争,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缺乏群体的合作性,学习无兴趣、无动力,影响学生全面、健康、主动地发展,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面对这些低效的课堂教学现实,人们都在反思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我们提出《有效合作学习策略研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2、《有效合作学习策略研究》是新课程实践的需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合作学习能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每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能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现在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几乎每节课都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其中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是在合作学习“遍地开花”的情况下有些教师在采用这一学习方式时,还存在许多误区,导致合作学习的形式化、合作学习的低效化,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今天来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探索和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有效合作学习策略,成为新课程实践的需要。

3、《有效合作学习策略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学的永恒主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有效性”问题。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了教学的生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质量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改革更加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合作学习便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目前,我校教师对合作学习进行了一些研究,但由于对合作学习内涵还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因此效益不高,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合作学习策略研究》,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内涵、主要内容和目标 课题研究的内涵: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合作学习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载体,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活动,融新课程理念和组织学习为一体,有针对性地选择和整合学习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课堂“有效”学习是相对于无效和低效学习而言的。是指学生在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并高效率地获得新的知识、技能。这里的“有效”包含有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课堂教学活动应有利于学生获得教学目标预设的知识、技能,强调教学要讲效率和效益。

“策略”,是本课题的核心概念。“策略”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阐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布鲁纳认为:“策略”是指师生为达到某种目的,在学习、保持和利用信息的过程中决策的方式。我国心理学家张庆林等人认为:“策略就是一种抽象的、一般的方法。”我们认为,本课题中的“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

有效合作学习策略,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教学活动中,为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精心开发、设计互助性学习教学模块的基础上,排除一切不利因素,创设积极的氛围,提高合作技能,最终实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在对教学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做出安排并进行调控的执行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组织指导方式、方法、手段及学生间的合作技能等具体行为的一种整体性的设想与运筹。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对课堂上无效合作教学现象进行调研,分析原因,针对无效合作学习现象,开展对应策略研究。

2、研究课堂“有效合作学习”个案。“以行动反思行为”的教学研究模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领会、理解、实践、充实、升华新的教学理念,探究新课程理念下实现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途径与策略。

3、研究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如何在老师有效指导下,开展有意义的和有效的学习活动,探究提高学习活动有效性的课堂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包括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学会组织、学会评价等。课题研究的目标:

1、引领教师围绕课题学习、思考、实践,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导策略,寻求有效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为课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提供可操作的经验。

2、探索有效合作的学生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包括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学会组织、学会评价等。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最优化,促进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思考、再创造的有效合作学习过程。学生成绩得到全面提高

3、改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发展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科学文化、情感、态度等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态度、合作精神、合作能力。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整合。

三、课题实施策略和研究方法

1、主要实施策略

(1)理论学习,专业研究。

本课题组在课题实施的前期阶段专门组织了几次理论学习,关注“有效合作学习”的内涵和外延,丰富相关的理论底蕴。通过共同探讨研究,不断提高课题组教师的理论水平与研究能力。我们课题组认为只有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才能推行教师素质的长足发展。学校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作为重点,采用了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理论和业务培训,促使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1)开展“三学”读书活动。即学名篇、学名家、学名师的读书活动,要求达到四个一:读一本理论专著、写5000字的笔记、写一篇心得体会,写一篇高质量的论文。(2)搭建帮辅活动。学校成立“教科研智囊团”,培训教科研骨干分子,研成“教科研场”,让骨干分子与青年教师结对,实行帮辅,促使全体教师共同提高。广大教师通过学习开阔了视野,明确了思路,对自己今后教学实践有效性研究也有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同时,借助学校教研究网这一交流平台,引导教师开展网上教研。通过学习专家的理论,剖析教学案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一步内化对“有效教学”的认识。

(2)问卷调查,把握现状。

课题组通过对学生、家长、教师的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策略使用情况、教师及学生相关素质及其它制约因素情况作详细调查,积累调查信息,调查学生学习的素质状况和教师教育思想。发现问题,确定操作变量,制定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计划。(3)交流研讨,行为跟进

行动研究是一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也是课题研究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课题组立足学校的课堂教学,在明晰研究目标和任务的前提下,让教师结合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课题组抓住课堂中的“小现象”,突出课改中的“真问题”,开展了题为“教育教学大家谈”活动。为了使课题研究的成果在理论、实践两方面得以发展,我们还确立了课题研究研讨活动机制:①把课题研究与三课有机结合。(课题研究与常规课相结合、课题研究与研究课、公开课、竞赛课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推门听课相结合);②把课题研究与沙龙研讨、专题论坛相结合。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把 “如何有效开展合作学习”这一主题引入研讨,通过每期一沙龙的研讨、每月一主题的网络论坛,让教师走上研讨的舞台,让教师充当研究的主体,让教师畅述教学的困惑,促进了课题研究的深入;③把课题研究与反思、积累相结合。我们要求教师开展自我反思,通过写教学后记,写教学案例、论文等形式反思自己的教学,回顾教学的得失与成败,总结行之有效的引领学生合作学习的策略和方法,提炼有效的评价手段。要求教师开展互评,开展课堂教学诊断活动,通过听课评课、交流反刍等方式,让教师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值得借鉴处,发掘有待完善处。(4)内外引领,不断深化

学校的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活动与课题研究紧密渗透。一方面我们通过学校骨干教师的示范带路,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强化研究的策略。我校省级骨干教师周少刚、谭晓霞为老师分别作了《有效合作学习》和《关于对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思考》的专题讲座;另一方面我们还先后邀请了县信息中心邓梅老师来校为全体教师讲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合作》、《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误区及校正策略》等问题,不仅让教师获取了最前沿的教育教学信息,同时教师也在和专家的对话中得到了深入研究的启发,引发了教师深深的思考,在积极的互动交流中,老师们在课题研究的道路上得以不断攀升。

2、研究的主要方法

以行动研究和现场研究为主。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法,获取自然真实的信息,同时结合文献研究,对所获取的有价值的研究信息和资料进行分析与整理,有目的地收集学生在数学合作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差异,获得可信度高的实验结论。

四、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探索了小学数学有效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

1、创设合作情境,让学生乐合作

现在很多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是被动地参与,我们经常能看到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程度好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很好地开展活动,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与别人交流,胆怯,羞涩或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使学习合作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刚刚入学不久,合作意识不够强烈。所以要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首先要保证学生有好的合作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教材中占比较重要地位的内容,创造性地把教材变“活”,创设能激发学生合作内在动机(学生单靠个人力量完成有一定困难或有迫切的愿望需要同别人研讨、交流时)的情景或交流的意境,使学生感到合作的必要性,自发地萌生合作意识,让学生乐合作。例如实验教师熊仁艳在讲《统计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帮交警统计汽车的环节,通过看录像统计某路段机动车流量情况,并填在表格中。放录像的过程中学生进行统计,结果竟然没有一个同学的结果是正确的。老师抓住时机,激发同学的内需:我还是告诉交警叔叔,我们班同学不能完成这个任务。汽车走得太快,一个人统计不过来。同学们纷纷反对,重新讨论统计汽车流量的方法,自发产生小组分工合作的愿望,并自行组织了小组进行分工。从而很好的完成了任务,通过这样的环节,同学们切实体验到了互相帮助、共同参与的乐趣,体会到了合作的必要性,增强了合作意识。

2、教给合作方法,让学生会合作

当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必要性后,可能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可是往往却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怎样进行合作。其实,学会合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刚开始的小组合作成员可以是两个人(同桌),让学生学会互相讨论、配合,互相尊重,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学习一起去解决一个问题,去做同一件事,也就是懂得基本合作,然后再过渡到分小组合作学习。我们课题组的具体做法是: ①引导学生学会分工与协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先决条件是合理地划分好学习小组,使学习小组内形成与学习任务相适应的、个体之间能够有效交流的差异结构。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在尊重学生自愿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同组异质,组间同质”或“同组同质,组间异质”的原则进行适当调整,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较优化的合作学习小组,并让学生推选成绩较好、乐于助人、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口头表达、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接着,让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给自己的小组起个名字,激发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并宣布小组成员要共同遵守的小组合作学习常规:

1、合作前要认真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

2、勇于承担任务,既要积极完成自己的任务,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3、遵守课堂纪律,不喧哗,不干扰他人,不讲题外话。

4、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能用自己的语言规范地、流利地发表见解。发言要按一定次序进行。

5、尊重他人,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时候不插话,有不同意见等他人说完再说。在开始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往往不知道该怎样分工协作,会出现“一言堂”或“群言堂”的现象,所以,教师要注重对小组长进行有效地培训,以确保学习活动顺利地开展。②引导学生学会交流和倾听。

交流与倾听的能力如何,关系到合作学习是否能顺利地进行。交流要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进行,交流包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观点不一致时学生之间进行质疑、讨论。学生交流前教师应教育学生在交流的时候要求陈述有条理,层次清晰,声音适当,充满自信。并要求学生学会文明的交流,告诉学生在小组集体讨论时,要注意减轻说话的音量,尽量不妨碍到其他小组,防止互相干扰,还课堂一个安静的环境。

③引导学生学会总结与汇报。

当小组合作交流即将结束时,小组长应对记录员的记录组织进行小组反思,保留大部分组员同意的意见和小组还存在争议的意见,整理好交流成果,并由小组长安排好汇报方式,准备及时准确地向全班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的汇报与众不同,他代表的是本组这个集体,所以上来汇报时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的合作

④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与激励

每一个人从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而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是合作学习的目的之一。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教学生学会欣赏,同学的发言有创见,我们懂得鼓掌表示赞赏。要教学生学会用语言评价激励,能够充分肯定同学发言好的地方,“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同学。”“你们小组的想法真棒!”又能诚恳地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大胆讲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如“我觉得你这儿讲得有些不对,……相信你下次会讲得更好!”这样,真诚的相信别人,帮助别人,互相欣赏,互相激励,在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形成了和谐、宽松、积极向上的氛围,有利于每个人的发展。

3、找准合作契机,让学生想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背景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教学中不能为了合作学习而进行合作学习,应根据数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一是在辨析易混概念时,开展合作学习。

例如:“质数”和“互质数”是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辨析、理解两者的本质属性,区别内涵,向惠玉老师在教学中设计这样的题目,导向性地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在1、2、3、5、7、8、9这些数中,哪些是质数?你会选取其中的两个数组成互质数吗?为什么?质数与互质数有什么区别?”各小组争辩激烈,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到各组巡视,听取同学的讨论,启发诱导,鼓励敢于发言,勇于争论的学生,引导合作讨论,步步深入。通过激烈讨论,学生正确理解了“质数”和“互质数”的本质区别与各自内涵,还掌握了组合互质数的规律。二是探究规律性知识时,开展合作学习。

对于学习一些抽象的规律性的数学知识需要学生通过操作才能发现,仅凭个人的才智是不够的,须挖掘集体智慧,才能集思广益,达成目的。实验教师叶莉教学《认识物体》时,是这样引导学生来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每组学生把收集来的乒乓球、小积木、各种纸盒、饮料盒、瓶瓶罐罐等物品堆集在一起,然后在小组内将收集来的物品分类。有的小组按制作的材料分为玻璃的、塑料的、铁的、硬纸的几类。有的小组按功能分为吃的、用的、玩的3类。还有的按形状分:方的、圆的和不圆不方的。在小组活动中人人积极发表意见,热烈讨论、争辩,经过教师的及时引导,最后大家一致同意按形状分类比较合适。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那些方的物品是不是都一样呢?还能再分类吗?那些圆的是不是也有区别,还能怎样分类”?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很快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的基本特征。整个教学活动有小组的相互启发、争论,又有全班的人人参与,在集思广益中,实现了真正的理解和把握。

三是在学习重点、难点上开展合作学习

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出现思维障碍而无法排除时,也就是教学的重点、难点。这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攻克“教与学”的重、难点。例如:学习“分数的意义”这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单位“1”的含义。郑艳平老师在教学时,先让小组探究合作,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种材料,动手分分,用分数表示,看哪组得到的分数多;再让各小组汇报交流、力求创新,说说这些分数是怎样得到的。这里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操作的过程,让学生突破“一个整体”,感受到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1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其中这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最后,教师引导各小组自己举例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这样让学生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究,构建新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全过程。

四是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开展合作学习。“开放性”问题其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解答这类问题时就可以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把自己的结论根据展示出来,每个同学都从别的同学那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外一些角度,培养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

如:某饭店装修完毕后打算购买若干套桌椅,准备的资金如果单买桌子可买60张,单买椅子可买240把,问这笔资金可买几套桌椅?

1、如果1张桌子,1把椅子作为1套:1÷(1/60+1/240)=48套

2、如果1张桌子,2把椅子作为1套:1÷(1/60+1/240×2)=40套

3、如果1张桌子,4把椅子作为1套:1÷(1/60+1/240×4)=30套

4、如果1张桌子,8把椅子作为1套:1÷(1/60+1/240×8)=20套 根据饭店的实际需要,桌椅配套情况有多种组合。

4、建立评价交流竞争机制,让学生爱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系统的学习方式,必须具备相应的交流、评价、竞争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突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

1、建立交流机制。展示交流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环节,是形成正确认知、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应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具有向教师或同学交流自己的思想、发表不同见解、表达学习体验的机会。因此在各小组各自合作的基础上,教师要给足学生的发言、补充、更正甚至于辩论的时空,让各小组充分展示成果,阐述观点,通过充分交流、相互开拓、辨析和质疑答辩,进一步内化知识,加深对问题本质的理解,最终达成共识,归纳概括合理的结论或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2、建立评价机制。“评价是一盏灯,能点亮学生学习前进的方向”。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更多采用正面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和教师个人的教学成功与不足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并形成以下几种长效机制:一是基础评价机制。即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中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为他们定一个“水平线”。二是过程评价机制。即对学生合作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表现等不失时机的进行恰当评价,并组织小组间的相互评价和学生的自我反思,以此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指明方向。三是成果评价机制。即善于发现学生思维成果的合理部分,不苛意求全,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合作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3、建立竞争机制。有竞争才有提高。针对小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我们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从强化两种观念入手,及时引入竞争机制,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高效。一方面,从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入手,如经常性开展“最佳小组”评比活动,把小组合作中的成果具体量化;另一方面,从强化“学习成员”的个体荣誉感入手,通过选出最佳组长、最佳组员,让基础好的学生感到提高自己成绩的同时,还必须尽力帮助组内其他成员,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认识到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每个成员的努力,变压力为动力,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助的局面。

(二)创设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一般操作模式。经过我们的研究,大致形成了如下数学课堂一般教学模式:

(1)激趣导入—明确合作目标

这是引导学习新知之前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的主要任务是铺垫激趣,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其教学设计应抓住新旧知识逻辑发展关系最紧的内容和体现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为学生创设“最近发展区”。着眼于学法的迁移,教学形式力求做到“趣”、“实”、“活”。

(2)学习新知—指导合作过程

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这个环节的任务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发展儿童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当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合作探索,自主归纳,达到会学之目的。

(3)巩固新知—汇报合作成果

这是学习新知的关键步骤。教师引导学生汇报合作学习过程,发现学习规律,归纳出学习方法,从学会过渡到会学,产生认识飞跃。

(4)深化应用—评价合作结果

这是灵活运用知识和灵活运用学法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是实现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又一次飞跃,教师对学生合作的成果进行评价。教学形式应做到活泼、灵活、多样。如竞赛式、游戏式、操作式。训练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施教的教学原则,题目设计有层次、有弹性,也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研究实践表明,采取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得轻松,教得有效,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活跃。

(三)提高了师生的综合素质 一是学生方面:

1、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较大的改变。

本课题实施两年多来,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根本改变,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传统的单向传授方式转变为互动式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合作学习成了学生的一种学习需求。

2、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明显提高。

学生养成了勇于交流、乐于倾听、敢于质疑、善于发现、愿意赞赏的合作习惯,学会了与人相处、与人合作,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3、增强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提醒、相互学习的气氛逐渐浓厚,学生经常为小组的成功而自豪,增强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

4、学生质量明显提高。

单元测试成绩和期中测试成绩与前几年学生成绩对比,实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学生的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后进生进步更大,近几年来学生在全县期末调研考试中数学成绩总是名列前矛。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普遍得到提高。二是教师层面:

1、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转变。

课题组成员树立了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明确了自己在教学中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定位。

2、教师的教学行为在转变。

教师由过去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角,转变为将课堂留给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来合理引导,倡导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教师的教科研水平稳步提高。

教师参与实验,通过设计实验计划,控制实验流程,积累实验资料,组织实验检测,统计实验数据,使自己步入了教育研究的领域。有4位教师被评为课题实验先进个人,有4位教师被评为县级数学骨干教师,有10篇论文在《湖北教育》、《小学数学参考》等刊物上公开发表,有48篇论文在县市省级以上获奖,有5位教师在县、市两级上竞赛课、公开课和研讨课。目前学校已初步建立起了一支优师德、高学历、硬功底、强能力、多特长的实验教师群体。

教师们普遍认为:《有效合作学习策略研究》为我们的教学找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也使我们的教学有了亮点和特色。它是一个展示教师机智和能力的平台,也是一个体现教师风格和数学思想的窗口。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体现,是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其意义是很大的。通过学习和研究发现,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但却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

1、小学学生性格较内向,在与人交流时存在一定的障碍,表现为课堂上发言不积极,讨论时参与程度不高。

2、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与个体独立学习以及全班教学的合理分配有待改进。

3、由于班级名额过足,对有效合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4、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不高,理论素养也有待提高。

第二篇: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

高效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麟游县丈八小学

姚小琴

摘要:本课题通过我校四至六年级学生进行为期两年的行动干预研究,探讨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以学校确立的“合作学习”总课题的总目标为指导,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子项进行研究。作相关分析发现:(1)教师组织学生在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2)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有一定的策略的,这种策略也是可以学习的。(3)怎样的评价能够促进小组合作有序、有效的进行。

关键词: 合作学习有效性

一、课题的理论背景、意义、现状和趋势

1、理论背景: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组合作学习是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同时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以来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愉快和谐、富有成效的合作学习,自然会产生快乐有趣的情绪气氛。这种学习氛围一旦形成并保持下去,必会给学生带来高涨的学习热情,推动他们进行锲而不舍的努力,有利于智高情高的发展。不仅如此,小组合作使人与人之间的 1

交流在更加广阔的时空中进行,人际交往、交流就更具多维性和交互性。因此,我们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研究将会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同时又为培养能与人和谐共处和合作精神。

2、课题研究的意义

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穷、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 的天性,充分挖掘这种极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

3、课题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目前西街小学正在进行“构建高效课堂,优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已经尝试运用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正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探索。虽然许多老师将小组合作学习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以提高教学的效益,但大多停留在浅层次的、形似而神不似的阶段,未能真正发挥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学生发展方面的功能。学生的表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对小组合作学习正在进行教学研究、尝试之中,具体的操作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致使很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不强,甚至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小组合作学习还常常限于小组讨论形式,学习方式比较单调;2.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学习过程缺乏深度和层次感;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分工不明确,学习过程缺乏条理化,效率不高。4.对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5.探索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6.如何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 ,针对这种状况 ,我提出《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的课题,旨在通过该课题的探索,构建适合的合作学习小组,设计有价值的合作议题,抓住合作学习的有利时机,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优势,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技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小组合作学习是对传统班级授课制的一种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 3

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随着课程功能的转变,作为教育实践的学校,会更多的参与到教育教学研究中来,得到更多的研究成果。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问题

(一)研究的目标:

1、学生通过参与式的学习交流,培养探究与科学精神,学会与人交往,形成团队合作精神。

2、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交流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面及交流质量,从而提高学习效度,转变学习方式。

3、构建新的评价模式。重视探究性评价,重视互助、协作性评价,重视多元化、多样化的评价。

4、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建立,解决目前课堂学生学习效率不高、解决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问题。

5、分析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6、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7、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学习愿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的问题:

1、怎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是否有一定的策略?

2、怎样解决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得到应有的发展?

3、怎样的评价会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的激励?

三、研究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教学课堂学习形式之一。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内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在明确成员责任基础上进行的互助性的共同学习。

1、创建学习小组。

(1)分组原则:一般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创建小组。所谓“组内异质”就是构建异质小组,表现为小组内成员在学业水平、个性特征、能力倾向、性别、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即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内学生水平呈现出层次性,全班分成若干异质小组。“组间异质”即各组间实力均衡,尽量减少差异,保证组间公平合理的竞争。

(2)小组人数:根据班级人数,每组组员人数可以灵活设置。我们班级人数近70人,每8人一组,全班划分为8个小组。

(3)组员分工。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组员有分工有合作,做到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最终合作达到目标。组内应有具体分工,使“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一般每组设组长、学科长、记录员各一名,汇报员若干名(根据问题数量确定)

小组长:负责小组学习任务的选择和分配,掌控学习纪律,调节小组成员间的意见和分歧。

学科长:督促检查组员的结构化预习,帮助指导组员的小组合作学习。

根据不同学科,教师还可以增加一些职务,实现“人人是领导,全班齐管理”的局面。

当然,以上角色分工还可以定期轮换,让学生体验不同角色的快乐,得到更多锻炼的机会,保证每个学生各方面同步发展。

(4)制作组牌。

组牌包括组名、组员名单和小组口号。由组长牵头,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共同切磋,为小组取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名字,确定小组口号,这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事实证明,只要教师相信学生,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学生的潜能和智慧定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2、建立合作学习机制。

组建好学习小组,并不等于学生就能合作,就会合作了。要是合作学习小组正常运行,使合作富有实效,还需要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机制。否则,合作学习就成了美丽的外衣,虚有其表,流于形式。

(1)坚持对小组长和学科长的培养。重点培养小组长和学科长,教给他们组织管理小组的基本技能,比如:怎样检查结构化预习,检查学生课文朗读情况;怎样让小组每个成员都获得表达的机会;怎样引导组员深层次讨论问题等。让组长像小老师一样组织小组学习,使小组合作学习有序进行,这样就等于解放了老师。定期让小组长和学科长反思自己的工作,汇报本组学习状况,提出以后工作的设想。

(2)建立小组合作学习公约

“公约”是学生和教师所遵循的法则和要求,与全体学生共商后形成的,主要是对学生如何积极参与、如何生生互动、师生交往等方面做出基本规范和要求,6

并要求如何参与、互动、交往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能。老师将小组合作学习公约口诀张贴在教室,要求学生熟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遵守这些规则。

结构自学奠基础,互学互导同进步。同伴互助齐参与,训练评价争优先。研究讨论共学习,合作学习出成果。人人发言机会等,掌握学法求效益。

各小组还可以根据小组实际商讨制定小组合作学习公约,各组不尽相同,只要贴近本组实际。学习公约将本组成员凝聚在一起,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使学生形成这样的共识:学习目标的达成是以小组而不是以个人的成就来衡量的。学习中,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帮助别人;而成绩差、能力弱的学生会本着为团体争光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学习。

3、建立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评价不是给学生贴上标签,下定义。其目的一方面为了检查学习表现,另一方面指引学生朝着学习目标努力,提高学习效率,为小组持久合作和发展服务。这就要求我们的评价具有明确的导向性。

为此,我们根据学生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对学生合作学习进行及时评价。评价把握“淡化个体,强化小组”的原则,学生个体的荣耀是小组的荣耀,学生个体的失败同样是整个小组的失败。维护差生的尊严,发扬合作学习精神.四、研究方法:

1、实验对象:麟游县西街小学校选择四-六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实验科

目: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与社会。

2、实验方法:

(1)、观察法。教师在小组合作中观察、记录、获得第一手资料,以便研究。(2)、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内容。包括:时机、内容、有效性合作。

(3)、个案法。抓住好、中、差几个学生,跟踪调查,观察、研究与测试。(4)、总结法。1)导学案设计;2)活动记实;3)听课、评课记录。

3、实验材料:所有实验学生采用相同的教材,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教学。

4、实验措施:

(1)学习理论:学习有关理论,学习新课标,学习韩立福的《有效教学理论》,李炳亭《论高校课堂》,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教改实验信心。

(2)领导重视:研究制定方案,指导方案实施,期中、期末进行阶段小结,及时肯定成绩,发现解决问题。

(3)经验带路:组织年轻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她们的教改经验,观看优质课录像实况,组织议课、评课,吸收先进经验。

(4)讲座指导:由数学教研组每学期举行一次“小组合作学习”专题讲座,明确课题实验的目的、方法、步骤,增强动力。

(5)教研促进:以实验班级为基地,围绕“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专题,组织中青年教师每人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定期举行“评优”活动。

(6)设备辅助: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实验的效率。(如:学具、实物展示台、多媒体.、电子白板等)(7)总结提高:及时做好阶段性的经验总结工作,鼓励撰写专题论文。推 8

广我校成熟的经验。

(8)开展数学竞赛活动,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的开展。

(9)积极开展案例反思,架设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10)及时月反思,适时调整实验思路。

(11)积极撰写教学日记,拉近师生距离。

(12)加强对实验资料的收集和保管及整理工作。

五、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预备阶段(2012年6月主要任务有:

(1)选定我校研究的子课题并建立和健全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机构;(2)资料检索、筛选相关研究的已获成果;(3)问卷调查,了解学情;(4)制订课题研究实验方案;

(5)理论学习。提高课题研究和实验教师研究水平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12年6月至2013年2月)主要任务有:(1)开题培训,做好课题研究的总动员的有关工作;(2)修订完善实验方案;

(3)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课堂教学流程模式;(4)收集小组合作学习丛书资料。

(5)收集“小组合作学习”实验研究的《优秀导学案集锦》资料。

第三阶段:深入阶段(2013年3月至2013年6月)。主要任务有:(1)总结实验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规程;(2)精选范例,深化学习指导模式研究;

(3)完善应用性成果和创新性成果资料;(4)做好课题实验的监测、评估和总结;(5)撰写阶段性实验研究报告和论文。

第四阶段:结题验收阶段(2013年7月至2013年12月)。主要工作有:(1)编辑《“小组合作学习导学案集锦”》(2)召开课题实验研究的总结与交流会议;(3)撰写课题实验研究的结题报告;(4)做好实验结题验收的有关工作。

六、预期研究成果

1、形成了一大批物化成果

师生们在两年多的实验中形成一批有较高价值的成果,具体有:制作《课堂教学典型课件》、《导学案集锦》、《课堂教学案例》、《学生周小练》、《月反思》、实验教师的《我的成长历程》和《实验心得》以及《“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实验研究方案》、《“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实验报告》等。

2、构建了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1)创设合作情境:

①设计新颖的导课形式:或以故事引入,或以悬念激趣,或以问题探究等,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搭桥作用,为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作好准备。

②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关系与地位,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乐意参与活动。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一切条件。

(2)个人探索:

① 给学生探索的方法,给予个体独立探索的时空。

②使学生明确探索应达到的目标与要求。

③在探索过程中,学生应对自以为已学懂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准备在小组中发言交流,同时将尚未理解的知识逐项列出以待与他人合作解决。

(3)组内碰撞:

①改变原来的秧田型座位排列方式。如改为适合学生合作互助学习的“蜂窝型”或“U”字型、中心辐射型等。

②组建“互动互助”学习小组。

③选出互动互助学习小组长,并定期对组长进行培训,使组长能很好履行自己的职责。

④强化合作互助形式,各学习小组根据问题进行合作互助学习时,先由一生汇报对问题的理解,再由其他成员补充,然后提出个人在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供全体组员讨论,最后,对达成的共识以及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分别进行归纳整理,准备下阶段交流时发表见解,并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4)组际交流:

①教师随机指定一个小组发言,由小组长派出自定的发言代表汇报该组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由该小组成员优先补充。

②其他小组对上述汇报做出评定,并提出本小组的补充意见和更正意见。

③提出本小组在小组学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全体同学自由质疑,当学生 不能解疑时,由教师点拨、引导或讲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④及时进行对应性练习,内化新知。

(5)小结反思:

①学生谈收获,总结学习了哪些知识,学习情况如何。

②全体默想学了哪些知识以及知识是怎样形成的。

③师生用精练的语言共同概括新知。

④由学生对个体、小组学习情况做出评判,教师进行必要的总评,提出希望。

(6)延伸扩展:

①进行专题性研究、再次提供切合新知内容的练习题等,由学生独立练习,小组间进行互评、互议、互批、互改,充分开发同龄学生的素质差异与思维差异,帮助学生达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目的。

②师生共同解决互议、互评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

③采用全班座谈的形式,探讨今天学的知识能解决什么问题。

④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和本课学习中形成的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有效改善学生自我知识结构。

3、建立了“小组合作学习”学习评价体系

开展实验两年多来,我校实验教师都能承担市级公开课,其他好多兄弟学校都来我校观摩学习。

七、研究成果的自我评价:

目前,根据已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法有效性”教学的学生反映,他们对此教学方法非常欢迎,真正体现自主。实验教师也认为,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他们对问题的研究已延续到课外,学习的效果比原来要好。经过两年的努力,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主要表现在:

(1)课堂更具模拟化,发展了学生的情商

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而合作学习12

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

②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合作小组的异质性决定了学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可以使学生在交往中产生心理相容,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对集体的形成和巩固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在上交作业时,规定每个小组只交一份共同完成的作业。在共同完成这一份作业时,学生需要互相讨论、争辩、向专家请教,取长补短,集中小组成员的智慧。由于讨论与作业同步进行,差生可随时提出问题,小组成员可以及时地解决,带动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作业,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通过集体完成作业,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加强了相互之间“荣辱与共”的关系。

③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高科技时代是人才的竞争,没有竞争,时代不会向前发展。虽然合作学习,强调学生间的合作,但并不排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只是合作学习中体现的竞争取代了学生为了获得承认和评级而进行的竞争。因为只有学生具备较深层次的集体主义观念,竞争成功的可能性才更大。经常的、合理的评价,可使学生的竞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在合作学习中,具体的评价可在三个层面上进行:小组评价;组内成员评价;组间同等水平的学生评价。这三个层面的定期评价,能激发各组奋勇争先的积极性,形成组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增强学生个人进取向上的竞争意识,也使每个学生都有竞争对象,有追赶的目标,使学生始终处于竞争状态中,不断强化其竞争意识。

(2)课堂更具活动化,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①培养了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这种状况使学生知识面狭窄,易对教材产生依赖心 13

理,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爆炸”局面。因而,通过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广泛查阅书籍,进行电脑及专家咨询,去博物馆、实验室等,拓宽了知识来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的能力。

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偏重知识的学习,这与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注重人的创新能力格格不入,因而素质教育就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相互教学中,能够发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自我监控等方面的能力。运用讨论法,可帮助学生进行诸如类推、深层了解和解释正反面的争论、预测情境等较具深层思考意义的活动,同时可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和综合能力。

(3)课堂更具民主化,培养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合作学习中,师生间的关系不再是教师一味传授,学生只管倾听的传统模式,而是师生间平等交流与互动的新模式。教师更多的是一个顾问和指导者,同时教师可能对某一专门知识不了解,须请教专家或可利用学生的专门知识。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及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提供了一种师生互动的新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师生间能够平等对话与交流,真正体现教学的民主。

(4)课堂更具个性化,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经过两年多的实验,整个学校数学科的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在县教体局的质量抽检中,连续几年六年级数学成绩都名列第一。

八、研究成果的推广及反响:

实验开展以来,家长对我校的课题研究给予了很多支持。为了真实了解家长 14

对课题开展以来的感受,我们随机选取每个年级每个班部分学生家长进行了《学生家长问卷调查表》的问卷调查。

问卷有七道问题,有“是”和“否”两种备选答案,主要从师生关系、课堂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等几个方面考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统计结果发现答“是”均多于“否”。家长反响良好。此外,还邀请家长走进课堂随机听课。

由此可见,家长们也能切实感受到课题开展以来孩子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思维更加活跃了,思考问题更加有序了,孩子们与老师们之间关系是积极的,和谐的,孩子们的自信心也有所增强。这也使得家长对此项课题实验给予了肯定性的评价。(见《家长感言》)

九、困惑我们的问题:

1、学习时间内学习内容难以完成。学生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教师不能充分考虑、估计课堂上可能产生的多种变化;由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手段丰富,给教师驾驭课堂带来了困难。

2、在合作学习之前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但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这点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做到。

3、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例如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往往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小组汇报的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

4、由于小组间的竞争一般采用“每个成员的成绩相加作为小组总分(平均分)15

后教师对最好的小组和各竞赛组的优胜者予以表彰”,这种激励方式会“将组内认为妨碍取胜的同学排斥在外,比赛竞争失败后互相指责埋怨”,影响团结协作性。

5、教学中的延伸拓不够,表现在:大部分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只盲从他人的问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知识运用的空间狭小。

参考文献:

1.《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素质教育课堂优化模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高效课堂》手册。

第三篇: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浅议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初中数学新课程走进我们校园,走进师生生活已一年了,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学生以及课堂教学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合作学习已经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肯定,也越来越被学生接受和喜欢。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由于教育投入不足、班额过大、资源短缺等客观原因,以及教师对新课程新理念的理解不够、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等主观因素,导致许多时候合作学习徒有形式,而没有实效。

现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进行分析:

一、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创造合作机会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结合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认真备课。所创设的合作学习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长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合作的学习时间是多少等。通过教师对内容的精心设计,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猜想、尝试中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会合作技能,培养合作习惯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将合作的技能教给学生,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使其养成一种合作习惯的同时,具备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应教会学生以下基本的合作技能:

1.“善于倾听”。倾听是一项重要的合作技能,教师要使学生明白,所谓“倾听”,就是当别人发言时要神情专注、眼睛注视着对方去听,有时可以用微笑、点头等表示感兴趣或赞赏,不随便插话,不打断别人的发言。

2.“述说技能”。同样一件事情,表达方式不同,效果就会不同。“一句话可以说得让人笑,也可以说得让人跳”。因此,教师要使学生懂得阐述问题时要条理清晰、不夸张、不缩小,并争取做到风趣幽默,使人乐意接受。

3.学会质疑。在合作学习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听不懂时,请求对方进一步解释。

4.勇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当别人的见解和看法与自己不同却更合理时,要善于接纳别人的建议,修正自己的观点。

5.组织管理技能。学生要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善于分工,勇于负责,根据不同意见,作总结性发言。

三、把握合作时机,提高合作效率

小组合作的时机安排是否适宜,对小组的学习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其最大作用。

1.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

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短时间内个人无法完成的操作活动,可以依靠集体的力量进行解决。比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时,教师播放了一分钟内经过校门口的各种车辆的录像,让学生数一下各种车辆的数目,学生要求教师再放一遍录像,因为车辆太多,速度又快,学生数不过来,教师又放一遍,学生还没有数清楚。这时,教师说:“想想办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小组就开始商量,分工合作。在小组内,有数轿车数目的;有数公共汽车数目的;还有数面包车、大卡车等数目的。又放录像一分钟后,学生顺利地完成了统计任务。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合作学习不但充分发挥了学生合作的意识,还激发了学生的合作热情,提高了合作效率。

2.个人探索有困难需要帮助时

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思维困难,这时,教师课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解决了问题,也促进了学生间的互助合作,达到了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使学生在简短的合作交流中,互相补充,互相启迪,使问题迎刃而解。

3.当学生意见有分歧时

当学生对问题的意见不一致时,可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辩论,让他们在争论中达到对知识更深层的理解。

学生在争辩中使问题越辩越明,达到了对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了合作能力。

4.当遇到重点、难点时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例如:《平方差公式》一节中,经历平方差的推导过程是满面学生学习的重点,如何归纳出公式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先出示四道计算题:

1、(1+2X)(1-2X)

2、(2a+3)(2a-3)

3、(100+1)(100-1)

4、(X-6)(X+6)

教师先让学生求出答案,再启发:大家自己找一找,这4个题存在什么规律?经过几分钟后,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针对不同情况加强引导,然后各组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推导出平方差公式。这里,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街时机成熟后再合作探究,然后组间交流,较好地发挥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

四、强化评价机制,促进成员共同进步

在对学生的评价问题上,要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使学生形成“组荣我荣,组耻我耻”的观念,提高小组的凝聚力,强化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在对小组评价中,一般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自己对别人能够公允、客观地评价是学生自主性的体现。为此,有的教师在学完一单元或学期结束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小组评价。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合作中每个人的参与意识、学习态度、合作习惯和合作成效等,以及教师的成功与不足方面。

通过小组评价,小组内的同学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特别是原来一些得不到表扬的学困生在小组内经常得到同组同学的鼓励,有的还能得到同班同学的掌声,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日益高涨,教师、学生们也能够依据自己的学习体验对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浅议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万宝中学:张平

第四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技能,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内容。而良好的计算能力更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将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从我班的数学方面来看,尤其是计算教学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口算能力比较薄弱、计算基础不够扎实、计算法则混淆不清、计算能力参差不齐。而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不断加深,学生计算越发暴露出问题。这有悖于素质教育的精神,而且势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失去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动力和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带来了不利因素。为了改变现状,更好地贯彻课标精神,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实现知识、技能向能力的转化,我提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学习过程要增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使其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完善对事物的理解。

2、现代教学论

现代教学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3.陶行知教育理论

课堂教学应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只有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的参与学习,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应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三、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1、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任务在于设法发展和巩固儿童对克服困难,特别是智力性质的困难的乐观主义信念,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在集体中创造一种能够进行创造性思维竞赛的环境。‛因而创设一种学生熟悉的、喜欢的环境或氛围来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2、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造‛。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在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中逐步得到发展的。让学生参与探索计算原理和方法过程就是一种‚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在计算教学中,必须注意算理的剖析,引导学生循‛理‛入法(即依据算理,理解算法),以‛理‛驭法(即依据算理,掌握算法)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并促进运算技能的形成和提高。

3、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张晓霞对计算教学进行了长达多年的研究。他认为:培养小学生具有良好的计算能力,历来是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目的。教学中既要重视笔算教学,也要重视口算教学。口算和笔算各有特点,互有区别,但它们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笔算加减法计算的熟练程度是受口算的熟练程度制约的,而笔算又能促进口算能力的提高。一道多位数加多位数的笔算加法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基本口算组成的。所以口算能力强笔算的速度就快,正确率就高。研究表明,基本口算与笔算有着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可达到0.723以上)。反之,掌握了笔算的计算法则并能灵活运用,也有助于口算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应以口算为基础,以笔算为重点,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四、研究目标:

1、探索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方法、技巧以及学生计算训练的方式方法。

2、激发学生在计算上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校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我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促使自己的专业发展。

五、研究原则:

1、导向性原则: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探索一种比较有效的计算教学方法,研究者应以集体目标为导向,不断端正思想,提高研究者的信心和水平,同时要发挥导向的多种功能。

2、参与性原则: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在充分调动研究者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始终参与研究活动,使其成为改革研究的主角。

3、平等性原则:研究者应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在学习上取得成功,都有潜质有待开发,都是值得尊重和关怀的,能负起责任的,这些都应该平等地对待。

4、坚持多元性体现开放,建立科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不仅评价计算教学的一般特征,而且要为不同条件的课堂教学留有可变通的余地,提倡创新,鼓励个性化教学。

六、研究内容与操作:

(一)研究内容:

1.对我班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计算状况进行调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具体有效的教学方法。

2.计算教学的策略研究:(1)培养良好数感的有效策略。(2)提高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3)增强实际应用的有效策略。

(4)培养较好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5)培养学生稳定的心理和良好习惯的有效策略。3.加强学生计算训练方式方法的研究。探索计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创设计算情境,拓宽计算平台,训练提高学生的口算、笔算、估算能力,并达到一定的速度。

(二)具体的操作措施

1、对数学课堂计算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确立本年级的计算教学的训练重点。

2、创设计算情景,激发计算情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克服枯燥、被动的心态。(2)树立‚数学生活化‛的观念。(3)增强计算的趣味,培养计算兴趣。

3、运用策略,培养计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4、拓宽训练平台,丰富训练形式。

七、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分析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和经验总结法。

八、我认为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有:(一)心理方面的原因

导致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有许多,这就是我们家长经常所说的:‚明明是会做的计算题,可就是因为‘粗心’给算错了。‛这个‚粗心‛大多是感知情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原因造成的。

1、心理不够重视,感知比较粗略。

大多数学生对计算题都是十分轻视的,在他们看来,计算只不过是算数,是最不用动脑筋的数学题。首先是思想上的不重视,从而导致了他们在计算方面的不认真,又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感知比较粗略,就更容易出错,我在平日的测试中发现,题目中明明是写着12.8,学生在下一步计算中居然抄写成1.28,明明是加法,学生就列成了减法。与此类似的忧郁感知的粗略而导致的错误并不在少数。

2、思维定势的干扰。

定势是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可以决定同类后继活动的某种趋势。积极的思维定势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消极的定势则可以阻碍知识的迁移。

在数学计算中,尤其是四则混合运算题目,学生就很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例如,1.28+3.5÷7,由于前面所学的加减混合运算时一般是从左往右算,在这种思维定势的干扰之下,学生就很容易忽略掉3.5÷7(先算除法再算加法这一运算顺序)。

3、短时记忆比较弱。

人们所记忆的目的不仅仅是在于储存,在必要的时候也需要及时的提取。短时记忆一般是保存信息的时间在1分钟左右,这1分钟的保存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在计算的过程中还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生的短时记忆还是比较弱,因此他们常会因为记忆时提取失误而出错。例如,学生在计算125×4时,就很容易忘记每一位满几该向前一位进几,从而导致算错了数。

(二)知识方面的原因

除了心理方面原因,知识方面的欠缺也是导致计算失误的一大原因。

1、口算不熟,计算不准

笔算出错的一个重要原因往往是由于口算不熟练,乘法口诀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简单,而且错误率也是比较小的,但是一百以内的加减法却是学生特别容易出错的一个方面,在笔算出现进位或者是退位减的时候,这些薄弱的地方就会体现得尤为明显。

2、算理不清,概念不明

算理不清,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没学会‛,学生根本就没有弄明白这样计算的道理,算理不明确,从而导致计算错误。例如,学生学习使用简便方法计算时,有这样一种类型的题:8.5×99+8.5=8.5×(99+1),如果学生没有弄明白是‚99个8.5加上1个8.5所以等于100个8.5‛这样的算理,就根本不理解加1的含义,而是容易算成8.5×(99+8.5),造成失误。再如,3.2×101=3.2×(100+1)也是同样的道理,101个3.2相加也就是100个3.2再加上1个3.2,如果算理不清楚,形成错误,是在所难免的。

第五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浅谈教师的有效引导策略

撰写者:王丽丽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近十年的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也积累了许多经验,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对《数学课程标准》进行修订,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下面,我根据自己学习《数学课程标准》的体会,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度,总结探索教师有效引导的基本策略。

一、通过“有效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研究表明:问题情景能够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一定帮助,但是,只有有效的问题情景,才能真正为学生有效数学学习服务,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良好的平台和合适的环境。因此,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该致力于“问题情景” 的开发,更应该着眼于“有效问题情景”的研究。在创设有效问题情景时,应该根据编写者的意图,充分挖掘所教数学内容的本质和内涵,选取适当的角度,采用严谨、简洁、明了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时,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数学知识自身的特征,精心进行设计,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符合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学习欲望,使之形成渴望学习的内部动力,引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二、通过“有效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数学活动主要包括学生的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有效的数学活动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应该通过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案例:人教版第二册《认识图形》这一单元,在学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等四边形等几何图形的知识后,我设计了《巧拼七巧板》的数学活动课,先让学生了解七巧板的悠久历史,并欣赏高年级学生所创作的用七巧板拼成的图形,引导学生数学思考。然后,让各学习小组分别设计游戏活动,用七巧板拼成各种各样的图形,在学生拼出的“变形金刚”、“忍者神龟”、“小步枪”等图形中,老师让各学习小组互相汇报并找出都是有哪些几何图形拼成的。最后,让学生总结参加数学活动的收获和体会,评选出最佳数学活动能手。

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将数学课上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认真思考,互相交流,并撰写数学日记,阐述自己的心得体会。

这样,把课堂中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宽,既有全员参与又为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个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通过“有效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完善认知结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然而,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现象:不管学生说什么,老师总是爱插嘴。对一个个学生的发言,一一进行补充:“你说的是……”,“你在说……”正因为如此,每个学生表达的意思才逐步变得明了,但发言者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质疑、相互碰撞、相互联系却没有产生出来,教学一度陷入一对一的局面。造成这种的后果,教师大都是怕课堂出现“冷场”,于是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发言进行附和、帮腔、概括、评价。如果教师能够仔细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然后再加以引导,这远比让学生多多发言来得重要,我们追求的并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应是“相互倾听的教室”。学生只有有效地倾听,才能对别人的思考、看法进行认可、批判、分析,进而来调整、丰富、完善自己的认识结构。教师只有倾听,才能从学生的错误点开始,从学生的差异点开始,进一步组织有效的教学。

教师以欣赏的眼光思考着学生的这些想法,不但能启发他们的智慧,更能保护好他们后续学习的动力。倾听是一种捕捉,倾听是一种调整,倾听是一次新的起点,一次思考交流的开始。只有在用心相互倾听与交流的过程,才能通过学生的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沟通,最后才能达到认知结构的进一步完善的目的。

四、通过“有效思维实践”,引导学生提升数学智能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做到立足于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主线,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实践。教师要善于创设富有启发性的思维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思维过程,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他们去推导过程、概括规律、归纳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有效让学生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智能。

案例: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等边三角形》一课时,在学生初步了解等边三角形的特征后,我采取放手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自己 “做”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在动手操作中,有的学生用三根等长的小棒“围”,有的学生用书上介绍的方法“折”,还有的学生“画”出了一个等边三角形。教师鼓励 “画”的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方法:先画一个60度的角,以角的顶点为一个端点在角的两条边上分别截取同样长的线段,再将两条线段的端点连接起来就围成了一个等边三角形。“这样画出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

在这里我引导学生用已有的三角形内角和及等腰三角形的特征等知识进行推理论证,作出判断,得出结论。学生在探索研究中积极思维,从而获得活的知识。这种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实践活动,不仅对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等优秀品质的养成具有促进作用,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智能。

总之,关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以及教师的有效引导等有效教学策略问题的研究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崭新课题,同时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以上关于教师有效引导策略的研究,旨在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践行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积极探索能够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主动、有效的建构过程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基本策略。

下载小学数学有效合作学习策略研究(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有效合作学习策略研究(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小课题 恒源小学 宁华英 一 、课题的提出 1、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

    《小学数学课堂合作交流的有效行动策略研究》调查问卷

    《小学数学课堂合作交流的有效行动策略研究》调查问卷同学们,请你以认真的态度,真实地填写问卷,不要写姓名,请在你认为合适的答案下打“√” 1、数学课堂上你经常与同学合作学习......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研究实施阶段计划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研究 钟燕花 【关键词】数学 小组合作有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

    《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本课题《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策略研究》于2010年12月27日向安庆市教育教学研究室申报立项,......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研究计划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研究计划 常州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李小英 (一)研究背景: 1、当今教学课堂中提问的常见误区 国内近年来的研究资料表明,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堂课的有......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开 题 报 告 建湖县森达实验学校 韩朝平余荣军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全面认识小学数学课堂有......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案例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案例 Xxx 案例一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的《加法》这一内容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创设了这样一个......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组织和实施策略的研究

    数学子课题:如何组织和实施小学数学 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1、课程改革的背景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课堂教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各种具有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