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时代的技术传播学教学目标

时间:2019-05-13 00:57: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新媒体时代的技术传播学教学目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新媒体时代的技术传播学教学目标》。

第一篇:论新媒体时代的技术传播学教学目标

论新媒体时代的技术传播学教学目标

——以中国科技大学《技术传播学概论》为例

徐奇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省合肥市230026)

摘要:新媒体时代为技术传播学的实践提出新的挑战,也要求技术传播学的教学能够匹配市场的需求。在新媒体时代,技术传播学的课程不仅应当达到传统的培养学生专业写作能力、说服能力和理解受众能力的目标,还应当让学生具备使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和提高作品可用性的能力。除此之外,各个开设技术传播学课程的院校可以根据自己院校的特色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一些特殊能力。以中国科技大学传播学专业的《技术传播学概论》为例,学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开发能力、实际场景的应用能力以及面向大众的科学普及能力。关键词:技术传播;教学;新媒体时代;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in New Media Era ——Taking Introduction to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in USTC as

an Example

Qizhi Xu(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Hefei Anhui, 230026, China)Abstract:The practice of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is facing the challenge from new media era, and thus we should adjust the teaching task of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course.Besides the traditional tasks of developing students’ ability to write technical articles, to persuade and to understand the audience, we expanded the tasks to make students able to use new media techniques and to improve the usability of their outputs.We also encourage universities to add some featured tasks to their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course.Taking USTC’s Introduction to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course for communication-majored students as an example, we encourage students to foster some computer skills, applied skills in real situations and skills to popularize science to mass audience.Keywords: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teaching, new media era

自1967年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Goldmark率先提出新媒体(new media)概念后,与传统媒体(报刊、广播、电视)相对应的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发展迅猛。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现在进入的全民新媒体时代,传统的技术传播学实践也进入了新的时代。在新媒体时代层出不穷的新产品、新市场、新用户、新传播手段,对于技术传播学的教学也提出了很高的挑战。1 什么是技术传播?

本文所指的技术传播在英文中是Technical Communication。该词翻译到国内时有不同的译法,有“技

[1]术传播”和“专业传播”,有“专业交际”,也有“技术性传播”。全球最大的技术传播学专业组织美国技术传播学会(Society for Technical Communication)为技术传播下了一个非常宽泛的定义,认为只

[2]要满足下面一条或数条特征的传播形式都是技术传播领域:

 交流有关技术或专业的话题,如计算机应用、医疗手术或者环境立法;  使用技术来进行传播,如网页技术、帮助文件或社交媒体网站;

 提供操作指导,不论任务是否技术性的,甚至不论是否采取技术手段进行传播。

笔者认为,本文中所指的技术传播(Technical Communication)是通过写作、演讲等各种媒介手段传播“专业”信息(不光是科学与技术)的过程,而技术传播学主要是研究这个过程中的传播手段、渠道、受众及效果的一门学科。在技术传播的过程中,对于受众来说,这些信息必须是“有用”的,即受众在做

[3]出某项决定或采取或不采取某项行动时可以以之作为参考。也因为这一特点,技术传播实际上是一门关于如何说服的学科。

Technical Communication与国内学界通常提到科学技术传播时所提的技术传播(Technological Communication)有很大不同。翟杰全认为对于前者的目标和任务是促进人们对技术(也包括科学)的知晓、兴趣、理解、学习、应用和使用,而后者是为了促进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意识、愉悦、兴趣、理解,拥有自己关于科学技术的观点,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应用和使用。同时,他还指出在受众上,前者主要是具

[4]有特定身份的技术用户,包括社会组织和消费者两大类,而后者主要是面对普通大众及相关的大众群体。其实在内容上,两者也有很大不同。按照维基百科的定义,前者的内容领域涵盖了软科学、硬科学、包括

[5]计算机软硬件在内的高科技、电子消费品以及商业过程与实践。这里提到的商业过程与实践很显然不包括在国内的科技传播研究范围内。新媒体时代的技术传播

新媒体(new media)的概念是相对广播、电视、电影、报纸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新的媒体形式,主要特征是通过运用了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的新型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按照保罗·莱文森的媒介“三分法”中提到的旧媒介、新媒介、新新媒介,包括新媒介和新新媒介在内的新媒体时代已经发展了超过20年。作为报刊、户外、广播、电视之外的第五媒介,新媒体已经逐渐开始融合传统媒介并统治我们的信息渠道:信息必须在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全媒体平台上进行传播以获得最佳效果;社会各阶层开始利用新媒体渠道发出自己的声音,有可能实现平等自由的对话;新媒体成为民众利益表达的第一渠道,也成为公共事件的第一信息源。

在新媒体时代,技术传播需要关注的变化主要是信息设计、信息表达的形式及传播的渠道、受众对于易用性的要求等。

在信息设计上,技术传播要适应碎片化内容与注意力快速转移的要求。新媒体的发达带来的一个显著现象就是信息的极大富裕,受众的注意力在各种媒介提供的大量“闪烁”信息之间游动。尤其是最近10年移动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碎片化趋势更加明显。“标题党”的出现正是这种快速争夺注意力的战争的极端表现之一。举例来说,在微博的140字内容限制下,传统的技术传播讲究的规范、索引等要求完全不适用了。而微博按照时间线进行的信息流布局使得“刷”成为了主要阅读形式,传统的索引、排版等技术传播手段也面临挑战,如何在快速的“刷”中获得注意力成为了新的研究课题。作者简介:徐奇智,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新媒体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主要从事技术传播学的教学与研究,关注于新媒体技术、可用性工程和人机交互技术。在硕士博士阶段致力于将美国技术传播学的概念引入中国,是国内较早引入相关概念的学者。目前课题集中在九年义务制教育的科学类数字教科书和科学可视化传播。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渠道大量使用数字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信息表达形式也向多媒体化和交互化发展。从工程英语(Engineering English)及技术写作(Technical Writing)发展起来的技术传播,拥有较强的语言学和修辞学传统,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注重文字写作和文档编排与设计。这种“平面”或“线性”的信息表达形式在新媒体时代不能提供最佳的阅读体验。在新媒体时代的技术传播需要使用包括图片、视频、音频在内的多媒体技术,需要采用多样的交互形式,还需要考虑各种不同的用户使用场景。

新媒体时代的技术传播需要更多关注用户使用行为的变化,并注重可用性工程和人机交互技术的应用。新媒体时代的受众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变得更加没有耐心,很容易放弃任何一项他们觉得不爽的产品或服务。苹果的iPhone和iPad的成功,树立了“凭直觉就能使用”的产品标准,用户越来越不愿意接受需要学习成本的产品。这不仅对“产品说明书”和“用户手册”这样的传统技术传播产品的市场空间提出了挑战,而且也使得技术传播作品本身作为一个产品或服务,必须要满足更挑剔的用户。可用性工程和人机交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也成为技术传播中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技术传播教学的新目标

3.1 传统的技术传播学教学目标

技术传播学的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环境和产业环境的变化一直在发生着改变,从最开始为了提升工程师社会地位和工作沟通能力开设的工程英语(Engineering English),到为了提升工程师职业沟通能力而开设的技术写作(Technical Writing),再到后来的技术传播,并逐渐融入包括联机文档、可用性工程、人机交互等内容。但是,培养技术传播者的核心教育目标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塔夫茨大学的萨穆埃尔·钱德勒·厄尔教授在1910年代提出了技术写作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将抽象思想转变为文字的能力;描述一项不在眼前的物体的能力;针对不同读者写作的能力;在写作中充分并清晰的阐述概念的能力。他同时指出了两项重要因素:一是如何将概念翻译成文字,二是如何理解文章的目标读者[6]。这个教学目标的框架直到今天依然是技术传播学教学实践中的核心目标的一部分。

技术传播学教学目标还应该培养学生说服目标受众的能力。按照维基百科对于技术传播的描述,技术传播中的信息必须是受众在做决定或采取行动时有用的,因此技术传播有很强的说服功能,技术传播学教学内容中也包含大量的古典修辞学(Classical Rhetoric)内容。通过掌握古典修辞学的说服三要素——情感诉求(Pathos)、人品诉求(Ethos)和逻辑诉求(Logos),学生应当掌握面对不同受众时的说服能力。

如何理解受众也是技术传播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因为要说服受众,所以必须理解受众。学生在技术传播学的教学中需要掌握移情的能力,即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通过在不同场景下(包括求职、论文写作与答辩、演讲、商业洽谈、申请出国留学等)的情绪追忆、角色扮演、体验分享、情景讨论等方法的学习,学生需要理解不同场景下不同用户的特点,并有针对性的运用技术传播的相应技能。

综上所述,传统的技术传播学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以说服为核心目的的、针对各类受众的表达专业信息的能力。

3.2 新媒体时代的技术传播学教学应当关注的新目标

在新媒体时代出现了大量的新产品,而且用户行为和习惯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技术信息的传播渠道也极大的扩展,甚至主渠道都发生变化。用户(包括专业用户和消费者)获取技术信息的主渠道已经不再是专业性的文档(如产品说明书、用户手册及其它商业文件),新媒体渠道已经成为主流。根据笔者的用人单位调查,以宝洁公司(Procter & Gamble)的技术传播部门为例,已经开始更多的关注社交媒体的技术信息传播,并且与市场营销部门(Marketing)和公共关系部门(Public Relations)紧密配合,在广告和营销活动中采用更新的新媒体手段植入技术信息。这种变化要求技术传播学教学增加对新媒体技术(包括人机交互技术)和可用性工程(包括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的教学和相关能力培养。

学生需要在技术传播学课程上掌握新媒体技术的概念和一些实用方法。新媒体技术是以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一些技术。在技术传播学课程上,一般受课时限制,无法给予学生

大量的技术教学和实践,但可以培养学生对于新媒体技术概念的理解,并通过案例了解各种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方法,培养学生在技术传播实践中设计新媒体技术使用方案的能力。

新媒体时代的技术传播产出物需要充分好用,因此学生还需要在易读性的基础扩展掌握易用性,即运用可用性工程相关方法的能力。可用性工程是工程学中的内容,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到各种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中。可用性工程主要应当包括可用性设计和可用性测试两方面。对于技术传播学的学生无法在教学中掌握过于复杂的可用性工程知识,但可以在技术传播产品的创造过程中掌握“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并有意识的运用初步的一些可用性测试方法(如焦点小组、观察法等)对技术传播产品进行优化。

3.3 根据教学环境和对象调整的目标

本文所论述的技术传播学课程是针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传播学专业本科生和传播学双学位本科生开设的必修专业课,通常针对大三下学期的学生。与其它院校的相关专业相比,教学对象具有相当强的特点,如理工背景、传播学专业知识、科技传播方向等。针对这些特点,在技术传播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增加了一些新的教学目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所有专业均只招收高中理科毕业生,且在本科一、二年级采取通识教育,即所有专业学生均需要学习同样的数学、物理、计算机等课程。因此,本技术传播学课程的教学对象都具有很好的理工科背景知识,受过比较专业的自然科学训练,拥有较好的计算机技能。针对这种情况,在技术传播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学内容在文理结合中适当偏向于技术方向,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技术实践中要应用一些基本的新媒体技术。这些新媒体技术并不一定在课堂内教授,而是通过课堂要求,由学生结合自己的计算机技能和理工背景,在课外进行学习。

不同于段平教授的《专业交际英语》,本课程面对的对象基本上都是传播学专业学生。在上《技术传播学概论》之前,他们已经学习过包括《传播学理论》、《新闻学》、《心理学》、《网络传播》、《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等传播学专业课程,具有比较好的传播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能力。因此,在技术传播学教学中,教学目标更加偏向于技能教学,即在设计的各类场景中进行实际应用从而掌握技术传播中的各项概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在真实场景中的实际应用能力成为了重要的目标。

因为中国科技大学的传播学专业开设在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中,本专业学生的重点培养方向是科技传播,而非语言学传统的写作人才。结合国内的科技传播市场需求,在技术传播学的教学中,比较偏向面向大众的科技类话题,要求学生能够怀疑并辨别科技信息真假,还要能够利用技术传播的方法达到较好的科技传播(科学普及)效果。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技术传播的特点,提出了技术传播学的扩展教学目标:除了让学生掌握传统的专业写作能力、说服能力、受众分析能力外,还需要让学生掌握新媒体技术、可用性工程和一些人机交互技术。针对各个学校的不同情况,在考虑学生背景、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可以对教学目标进行补充或调整。例如在中国科技大学的传播学专业中,《技术传播学概论》的教学更加偏向技术和传播实践,同时比较偏向针对普通大众的科技内容。

受到篇幅限制,本文没有论及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等内容,但结合本文所述的教学目标,各个院校的技术传播学教育应当灵活的设置,而不是强调统一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当然,关于技术传播学教学的其它方面,教育界、学术界和业界还应当进行深入的探讨,本文仅为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 翟杰全.技术传播:概念、渠道与企业实践[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2(1):90-94 [2] Society for Technical Communication.Defining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EB/OL].http://, 2007-01-31.(责任编辑 刘璐)

第二篇: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时代,教师该如何阅读

当下,随着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进入新媒体时代。作为教师,如何有效地利用新媒体阅读,提升专业素养,助力教育教学实践?

一些教师更看重传统的纸质阅读,排斥手机、网络等新媒体阅读。其实,新媒体阅读与纸质阅读一样,都是全民阅读的一种体现,以什么方式读书,读传统纸质书还是电子书,完全在于个人选择。两者并不冲突,阅读的深浅并不会因介质而决定。

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并不一定是浅尝辄止的。从甲骨文、竹简书、帛书、手抄纸书到今天的大批量印刷书籍,人类阅读的介质在不断变化,但人类思想的传承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影响。

作为教师,海量的知识存储十分必要。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在新媒体时代,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通道变得平等而开放,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方便而快捷地获取大量的知识,教师不再拥有知识霸权,而是以“学习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新媒体阅读可以扩大教师的知识存储量,拓展教师的阅读视野。教师只有广泛地吸收各门类知识,拥有丰富的知识和信息贮备,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答疑解惑。

教师阅读需要分享,基于阅读的专业对话、合作互动,对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促进作用。在传统阅读时代,阅读是一种相对独立和私密的行为,读者和作者之间缺少即时互动。但在新媒体时代,这种情况大大改变了,“私人笔记”变成了“公开日志”,读书的乐趣也从“好读书,不求甚解”变成了“评论”和“分享”。新媒体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教师足不出户就能“聆听”到教育大家的谆谆教诲,“观摩”到杰出名师的教育示范,从他们身上找到成长的路径,获取提升的力量,这是传统阅读难以做到的。志趣相同、有共同成长意愿的教师,无论身处何方,都可以建立QQ群、微信群等阅读群,共同制订阅读计划,同步完成阅读内容,读后分享阅读心得……借助新媒体,教师阅读由个人行为扩展为群体行为,让阅读更有动力。

作为新媒体时代的教师,一定要让阅读成为一种生命状态,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和能力,做新媒体时代的优秀阅读者,时刻成长自己,才能成就学生!

第三篇:论“新媒体”时代统战工作新思路

早些时候,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时提到,三类人将成重点团结对象:“留学人员”、“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这是习近平在统战工作中,首次提到“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亦意味着“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已将“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列为重要团结人群。而这种新提法的出现,显然与近几年中国媒体舆论格局的变化有关。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交网络的兴起,媒体呈现碎片化趋势。每个人都变成了一个媒体,这个媒体既可以传播信息,也可以发布信息。这种新媒体则是以互联网为代表,包括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以及移动网络。也就是说,只有同时具备数字化、网络化、即时化和交互性特征的媒体形态均可称之为新媒体。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8月3日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同时,移动互联网塑造的社会生活形态进一步加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政企服务多元化、移动化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自然成为爱国统一战线急需发展的人群。做好这些党外知识分子的工作,对今天的爱国统一战线而言,自然也属于“基础性、战略性”工作,这也对统战工作提出了新思路。

一、“新媒体”下统战工作的指导思想

党的互联网工作逐渐成为党的统战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标志互联网统一战线时代的来临。习近平同志在首次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和改善对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的工作,建立经常性联系渠道,加强线上互动、线下沟通,让他们在净化网络空间、弘扬主旋律等方面展现正能量。”这是“新媒体”下统战工作的精髓。

二、“新媒体”下统战工作存在的困难

一方面,信息传播是无中心的,网络空间是流动的。与工业社会的市民不同,网络所代表的不仅仅是某一地区、某一国家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网民就是世界公民,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群体,他们超越了地域、民族和国家的限制,这使得爱国主义在网络世界公民面前难以避免会出现认同力量减弱的情况。

另一方面,新媒体在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丰富和便利地同时,其弊端也日益显现。第一,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由于准入机制的零门槛和信息互动的无边界,使得其越来越成为社会舆论的主要阵地和党的宣传机关难以把控的媒介平台,而且大多被称之为“网络大v”的微博发布者大多学历高、观念新、个性强,对他们的事前评估、事中监管和事后追责等极易引发人权、法律等争议问题,显然统战难度大于其他社会群体。第二,新媒体从业人员负责网络内容的筛选和过滤,或者说是媒介的“把关人”,他们的价值态度、政治倾向、利益诉求和社会责任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网民的思想意识和情绪情感,有较强的舆论引导作用。这是新时期党的统战工作面临的客观现实。第三,由于新媒体具有的平台低、发布广、传播快的特征,信息发布者极易成为国外敌对势力和反华势力争取和诱惑的对象,从而在网络世界中传播政治“负面声音”以对抗政府发出的“正面声音”,甚至采取编造谣言、歪曲事实、故意诋毁等手段混淆视听,这样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的隐患,因此,对他们的统战工作还面临着其他势力的干扰。

所以从互联网时代的统一战线来看,我们既要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者两面旗帜,同时又要根据互联网的特征而在互联网上建构各方都能接受的新的政治价值,发现和培养一批综合素质较好、社会影响较大的党外代表人士,为他们提供政治归属感,并由其协助统战部门做好政策宣传、沟通信息、协调关系、反映意见等工作,以便最大限度地把这一新兴群体团结起来,“净化网络空间、弘扬主旋律”。

三、“新媒体”下统战工作的方法

对新媒体从业人员开展统战工作是当前回避不了、轻视不了、敷衍不了的一项任务。这既是统战工作所面临的客观现实,也对统战工作的传统领域、传统方法和传统模式提出了一定的挑战。据此,各级统战部门和统战工作者必须以“同心、聚力”为目的,结合已有的工作成就和经验,理性的提出可行的统战策略。

互联网统战工作肯定是线上与线下有机统一的统战工作。绝大部分统战人士都是网民,在互联网与个人相互连接后,网民便具有了线上与线下的双重身份。所以在网络社会条件下,党要有效地开展统战工作,这就毫无疑问地要进入网络领域,实行线上与线下统战工作的有机互动。具体来讲:在线上要关注统战人士的建议、批评、观点等,对于合理的建议要积极采纳,对于不合理的建议要及时解释;

对于批评,要及时了解情况,第一时间做出响应,该整改的整改,该道歉的道歉,该解释的解释,做到如实相待;

对于正能量的观点,要及时支持和鼓励,对于负能量的观点,要有原则地批评,做到对事不对人,不搞人身攻击,要做到“既批评,又团结“,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在线下,做到前面几点的同时,更要团结统战人士,和他们做知心朋友,做君子朋友,不做酒肉朋友,线上线下言行一致,做人做事表里如一。

“新媒体”时代下更要多管齐下,多方努力,抓住“云端”,合力“落地”。

(一)建立多样化的政策渗透平台,转化新媒体从业人员的思想水平和政治高度。

新媒体从业人员大多具有较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一定的政治认知度,但是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及其执政现状的理解往往容易浮于表面和片面,对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可能都是“一知半解”。因此,对他们的统战工作关键在于“正心”,即政策的渗透和理解的释疑,目的是让他们能够借助工作机会对中国共产党的家底、现状和愿景做到“全面性的了解,深刻性的体会”。

1、网络渗透:新媒体从业人员每天大部分的时间是在网络上度过的,而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也是在这中间慢慢发生变化的。因此,统战部门人员要主动学习新媒体领域的专业知识,不断丰富自己与新媒体从业人员对话的专业能力,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借助各种网络交往平台以“自己人”、“圈内人”、“行业人”的虚拟身份融入新媒体从业人员之中,深入统战对象内部进行政治渗透。同时,可以开通统战人士服务热线,为新媒体从业人员提供相关的政治理论普及、政策热点探讨、思想困惑解疑等帮助,提高他们参政议政的能力。

2、社区渗透:新媒体工作者仍然是工作和生活在特定的社区中,因此我们充分发挥社区统战工作的优势。以社区、镇街统战人员牵头组织,以生活利益、兴趣爱好等为凝聚点吸引新媒体发布者的参与,而社区统战人员从中发挥“无意识”的教育引导、交友联谊、团结凝聚等统战工作理念,达到寓团结凝聚于生活联谊之中的目的。

3、同行渗透:委派新媒体从业人员中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党员,采取“有意识的串门”的方式,在有意识的聊天和业务交流中渗透党的相关政策,以便达到同行之间诉求相仿、认识接近、无障碍沟通的目的。

(二)树立“间接统战”的新型统战观,调动新媒体从业人员中的活跃分子为统战工作服务。

1、建立“新媒体从业人员代表人士信息库”,全面掌握这一群体的基本情况和社会活动情况,着力发现其中有较高的思想政治和文化素养、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在该群体中有较大影响的活跃分子,经由有关的专业团体和协会推荐并由统战部门考察培训之后,发展其为编外统战工作人员。

2、利用新媒体机构的网络编辑、新闻记者、社区版主等人员对本地网络论坛上比较活跃、粉丝较多、影响较大的一些“网络大v”、“意见领袖”、“意见人士”了解和交往较多的优势,协助统战部门掌握他们的价值观念、利益诉求和思想动态,以便使他们能够在出现重大的社会舆论事件时发出正面的声音,引导正确的导向。

(三)加强制度建设,多部门合作,形成一系列工作机制。

1、定期和系统地对新媒体从业人员的发展变化、利益需求和政治诉求等基本情况进行跟踪调研的机制。

2、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协调,各有关部门和行业团体各负其责、顺畅沟通协调的机制。

3、推动有关部门制定和调整相关法律法规的机制,使新媒体从业人员的活动有法可依。

4、帮助建立和完善新媒体从业人员准人制度,引导和促进新媒体从业人员提高职业素养的工作机制。

5、统战部联合宣传、网管、文化、新闻出版、工商、税务、民主党派、工商联等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对新媒体及其从业人员联动管理机制。

(四)统战工作也要注重“暖心”策略。

大多数新媒体的从业人员思想政治素质、社会法制观念、人文道德境界都还处于社会中上等水平。很多党的宣传的大道理他们不是不懂,不是不能理解,而是有时“心理上转不过弯”或“情绪上难以控制”。在这种情况之下,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也许就能为开展统战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认识基础。

1、根据新媒体从业人员的不同情况,找到他们的心理慰藉切入口。比如由统战部牵头组织行业内部的同乡联谊会、专业联谊会、兴趣爱好联谊会等,使他们在工作之余能够舒展自己的情感和情绪。或者委托某一机构建立新媒体业者联谊会网站等。

2、年轻的新媒体从业人员处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特别是抵御国际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对我西化、分化的前沿阵地,是否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坚定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也是检验统战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四、结语

新媒体从业人员以党外人士为主,他们既负有引导公众舆论并进而引导公众参与政治的社会责任,又是社会民主政治的亲身实践者。他们普遍关注社会民主政治,对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持有自己的看法,能够坚守职业道德,履行社会职责,进行舆论监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推进我国民主政治进程的一支重要力量。统一战线工作应当重视整合这支特别的队伍,为其搭建发挥政治作用的平台,引导他们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第四篇:新媒体时代如何密切联系群众

试论新媒体时代如何密切联系群众

中共内江市东兴区委党校 刘春雷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政治局随之出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群众路线是党的基本路线,这条路必须坚持不懈的走下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正式成为广大党员干部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之一,同时也日益成为普通民众接受信息和利益表达的重要平台。新媒体丰富了群众路线的实践形式,也提高了群众路线的实践效果。如何充分把握新媒体的规律和特点,利用新媒体做好新时期的党群工作,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是各级党委政府决策者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新媒体对密切党群关系的时代意义

数据显示,到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手机网民达到4.2亿。精彩的网络以其开放性、高速度、多媒体、交互式等特点,不可阻挡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网络的不断普及,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极大变化。尤其是年轻一代,微博、微信、QQ群等新媒体正成为他们沟通联系、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新媒体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已不可逆转。

1、新媒体的方便快捷,有利于快速组织动员群众。

新媒体实现了声音、文字、图像的即时传递,其超时空传播和资源共享的优势,既给人们提供了各种最新的信息资料,又为我党快速动员人民,传递党和政府声音提供了新的平台和重要渠道。如汶川特大地震,震后十几分钟,灾情信息就由新华社向全球播发,抗震救灾新闻发布会每天召开,电台、电视台、互联网24小时滚动直播抗灾进展,中华民族在巨灾面前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表现令世界动容。

2、新媒体的广泛覆盖,有利于正确实施舆论引导。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各种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不同群体、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年龄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及时准确地获得信息。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民间舆论常常在新媒体上迸发出强大力量,形成很高的关注度、号召力。充分利用新媒体,采取必要的抑恶扬善,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对舆论实施正确引导。

3、新媒体的信息集散,有利于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打破了以往信息交流中的地域限制,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和社会舆论的集散地,这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各级党政机关在各大网站开辟专栏、设立论坛,传播先进文化、先进思想,积极抢占这一舆论阵地,可以有效地抵制不良思想侵袭,避免外部敌对势力和消极思想对群众的误导。

4、新媒体的公开透明,有利于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新媒体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不仅使信息公开化、行政透明化,而且拓展了群众的监督空间和渠道。现在,每个受众都可以成为记者、编辑,可以进行现场连线和现场直播。信息的公开透明和全社会的集体监督,使党政机关在用权谋事上必须更为谨言慎行,更加注重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开展工作,更加注重、尊重与维护群众的权益。

二、新媒体对密切党群关系的挑战

1、新媒体发展迅猛,对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形成挑战。

有的党员干部认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作用大同小异,做好党群工作无需开辟新的路径,没必要费时间、花力气去学习掌握,没有必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建设;也有的仍把新媒体看做是驯服工具、传声筒,不去深入研究新媒体给党群关系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

有的党员干部对网络的交互性、开放性、民主性知之不深,只是被动盲目地接受,不能从海量信息中获取关键有用的信息,对群众参与公共事务和政治生活认识不够,对网民提出的意见建议不能及时充分地回应,导致群众产生意见甚至是偏激情绪,对待网络信息简单地删、封、堵,甚至在发现不良信息时,置若罔闻、任其发展,缺乏警觉性和敏感性。

有的党员干部在发生公共事件后不愿、不敢及时公开信息,给别有用心的人煽动群众留下机会;不敢面对记者,导致流言遮蔽真相,正确的信息被堵塞;特别是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个别党员干部对媒体隐瞒事实真相,致使简单问题复杂化、局部问题全局化、一般问题政治化、国内问题国际化,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新媒体监督广泛,对党和政府的形象维护形成挑战。

新媒体广泛透明和资源共享的特点,使党员干部公开透明地暴露于媒体和公众监督之下,如果党员干部能力不强、作风不实,就很容易失去形象和权威,难以有效地发挥新媒体教育引导群众的作用。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作风转变不力。经济快速发展,在提高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引发了如征地拆迁、环境污染、贪污腐败等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人们很容易利用新媒体提供的交流平台,寻求思想共鸣、宣泄不满情绪。这就迫切需要党员干部加强与群众的沟通联系,做好群众教育疏导工作。但少数党员干部意识不到新媒体的力量,不能与群众平等交流,仍习惯于高高在上、我说你听的说教,不仅降低了群众对领导干部的信任,更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权威。

二是工作方式落后。少数党员干部不重视新媒体的建设与运用,党群工作方式相对滞后,互动交流渠道不畅,常常出现与发展形势、工作任务、群众思想脱节的现象,这必然给党的形象和威信带来损害。

三是监督意识淡薄。新媒体传播多元、广泛,人们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监督党员干部及其亲属的举动,借以衡量党和政府的公信度。少数党员干部漠视网络声音,导致群众对党和政府失去信任。

3、新媒体复杂多元,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形成挑战。

第一,主导地位遭受冲击。新媒体既是信息传播工具,更是一块争夺异常激烈的思想舆论阵地。西方发达国家借助经济实力和网络技术优势,大肆传播资产阶级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势必对我意识形态领域造成影响和冲击,对我们党一元化指导思想构成挑战。

第二,信息真假难以辨别。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多元复杂,使人们接受的信息量很大,这些信息有的是真实有效的,有的是虚假甚至是恶意的,更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新媒体,散布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客观事实的反动言论,给人民群众的思想带来混乱。

第三,控制能力有所削弱。新媒体传播的虚拟性、隐蔽性和开放性使其信息的传递、交流具有很大的自由空间,人们不再仅仅听从单方面的报道和阐释,传播的教育色彩被淡化,传播的娱乐价值上升。所以,在各种信息传播中,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要说服群众,为民众所接受,发挥其教育引导群众的功能,其难度越来越大。

三、运用新媒体密切党群关系的对策思考

各种新媒体迅速发展和在群众中的广泛普及,使群众的权利意识和文化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其对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需求不断增强,对党政权力的公开透明、便民高效运行,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日常活动都处在群众的关注和监督之下。新媒体多向即时互动、去中心化耗散传播和交互关注的问政、反腐,无不彰显出新媒体在沟通和动员方面的强大威力,这就需要我们在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善于运用新媒体,进行学习教育、查摆问题、整改落实和建章立制。

1、积极应对,提高党员干部对新媒体的认识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网络舆论虽不是主流的声音,但它是整个社会的一个“晴雨表”。所以,如何做到对网络舆论既重视,又不片面迎合,这是领导干部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第一,不害怕。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单向灌输的模式,习惯了舆论环境的单纯和“大一统”,而新兴媒体的兴起,使过去被动接受信息的受众变成了今天的报道员和评论员,过去许多被沉默的声音在今天也许会引起轰动,成为关注或焦点,这样使得有些同志感到惶恐和害怕。其实我们要看到,这些问题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民间表达总是需要渠道,所以领导干部应该要研究面对不同声音的包容心态,同时也要征求人民群众提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主动打造交流的平台,了解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改进我们的工作。

第二,不轻信。我们常说网络创造了眼球经济,要吸引眼球,所以网络舆论常常比较敏感化、情绪化,有时还带有非理性色彩。网络传播的即时性也往往让人不经仔细思考、深入分析就发表意见。领导干部要提升把握舆情焦点的洞察能力,从表面深入事情的本质和核心,要密切关注网络舆情的变化,关注社会公众的议论和关注的问题,主动进行提示,进行有效的引导。

第三,不逃避。应该说全面网络时代的到来是不能改变的现实。我们只能顺应潮流,争取主动,才能在开放的舆论空间中树立起主旋律的风向标。这就要求我们领导干部要树立引导舆论的责任意识。一是在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换中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立场。二是要掌握新媒体的使用方法;三是要主动运用新媒体,引导舆论,领导干部比普通群众应该掌握更多的信息,我们要善于运用新媒体发挥官方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占领信息发布的制高点,及时为群众解疑释惑。

2、广开渠道,利用新媒体密切联系群众

网络是一种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这样一种手段、一种平台。领导干部应该经常上网倾听群众的呼声。比如人民网的“观点”,光明网的“光明观察”,新华网的“言论”。领导干部还更要重视本单位、本地区自己的网络,了解来自网络上的批评建议,更好地改进自己的工作。

各级党员干部要通过个人网站、论坛、博客,开辟“民声通道”、“网上信访”、“人民心声”等栏目,拓展和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使人民群众能够真实表达所思、所忧、所怨、所盼,从中了解民情民意,汇集民心民智。针对重大新闻事件的前端征兆,在政府网上设置热点问题在线调查,广泛听取网民心声和诉求,对群众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需求,层层跟踪督办,回访落实情况,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要利用新媒体提供的便捷条件,创新多种监督方式和手段,依靠公众舆论力量规范党员干部行为,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政府网站建设是利用新媒体建立通道的重要措施。现在政府网站和官方媒体的网站建立很完善,但是应用得很差。政府网站运用的效果以及老百姓对它们的期待反差非常大,甚至群众指出网站 “撂荒”。“撂荒”指重建设、轻管理、内容陈旧、对群众吸引力不强。某些政府网站信息和服务的覆盖面不够,实用性程度比较低。有的政府网站,现在看到的还是多年前对网友的一条反馈,再往下就没了。一些政府网站已经沦为了一种摆设,空有其壳,少有实质内容。各级政府官员要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为群众服务的意识,把网络、政府网站作为关心群众疾苦、了解民意、解决问题的重要平台和通道,努力做到来信、来电要给一个回复、给一个反馈,从而树立起良好的形象。政府网站要真正活起来、运作起来,要和对各级政府的考核挂起钩来。

政务微博是一个新生事物,近一两年的时间发展非常快,爆发式的增长。政务微博的创办应该说拉近了机关和老百姓的距离,成为党和政府与网民之间的新的沟通和政民互动的新渠道,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从长远发展来看,政务微博将会成为今后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一个主渠道,也可以成为政府对于网民有效服务、有效互动的一种桥梁。但是也出现一些情况,在发展当中需要进一步完善。一份专业报告称,当前的政务微博当中,80%患上了“痴呆症”,既盲又聋,一直在自言自语,起不到和群众沟通的作用。

3、完善制度,建立危机预防和应急机制

新媒体的开放性和隐匿性,使公众舆论往往呈现出一定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甚至以偏激和非理性的谩骂与攻击来表达观点。如果我们不能有效管理网络媒体,一旦遭遇重大事件就可能失语或失控,势必对社会稳定带来灾难性影响。

首先,要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新媒体的管理涉及宣传、广电、通信、公安、安全等多个部门。建立多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责任不明、效率不高、推诿扯皮等现象。因此,要整合新媒体管理的相关行政资源,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统一部署、协调各方、共同管理的体制机制,改变“多头管理、都管都不管”的情况。要严格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要求,建立权威、协调、高效、完整的管理责任链。各省市新闻网站、商业网站和公安网监要形成互动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各自掌握情况,在重大事件和敏感问题上,及时沟通,统一步调,形成合力。

其次,要建立信息监管体系。加强对互联网舆论的监管和引导,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监管机制,是规范网络秩序、净化网络环境的重要保证。各省市要设立信息传播研究中心,建立一支专业民意调查队伍,负责对社会各类信息的监测、收集和研判,确保在第一时间报送事态发展情况。还要建设一支有影响力、有说服力、贴近网民、令人信服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引导公众舆论、宣传党和政府主张。各级领导应定期听取舆情综合分析报告,针对舆论热点敏感问题,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正确引导媒体舆论,遇有重要舆情和敏感信息要随时进行分析和处理。要通过立法规范、网络实名等形式,建立完善监控举报体系,大力消除不良信息流通。要会同公安有关部门,严厉打击发布恶意信息和非法内容的个人和网站,公开进行宣传报道,警示和引导公众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共同营造文明健康的精神家园。

第三,要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实践证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正确引导舆论是一个关键;一旦舆论引导不当,就可能造成舆论危机,引发社会危机。因此,党员干部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要把握好先机,第一时间抢占信息制高点,不给谣言和小道消息以传播空间。要按照信息公开原则,采取新闻发布会、记者专访、网上答记者问等形式,随时与媒体记者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公开、透明地提供权威信息和解释,形成媒体监督和群众监督的合力;要采取协商对话、现场交流、沟通引导等形式,积极疏导公众情绪,有针对性地化解社会矛盾,尽早赢得广大公众的谅解和信任。

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扎实做好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工作,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水平。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不断给执政党做好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新媒体技术以其独特的方式介入到社会各个领域,成为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成为党群沟通的有效渠道。必须高度重视这一时代特征,不断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党的群众路线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收到成效。

参考资料:

1、《新媒体与党群关系研究》(党政干部论坛)

2、《中央党校地厅班谈“新媒体时代党的群众工作”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3、徐宝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新媒体密切党群关系初探》

4、《走好群众路线要善用新媒体》(求是理论网)

5、《中共中央办公厅通讯*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专刊》(2013第9期)

第五篇:论新媒体时代政府形象的塑造

上海代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论新媒体时代政府形象的塑造

名称:论新媒体时代政府形象的塑造 文章整理:

上海代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日期

2014 年

07 月日

联系电话;0451-51806797 第 1 页

上海代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论新媒体时代政府形象的塑造

摘要:在媒介高度融合的全媒体传播时代,政府形象塑造作为常态的沟通与传播管理,使执政理念得以流通,让百姓在知情的前提下参与社会管理。本文将重点讨论在新媒体时代对政府形象的影响以及如何塑造政府形象。关键词:新媒体

政府形象

塑造

近几年来,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政府执政环境也相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鉴于当前网络融合、媒介融合的发展态势,从广义的网络层面说,新媒体也可以称之为网络媒体。而政府形象塑造与网络媒体之间关系密切,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政府执政能力建设与形象塑造都受到新媒体的巨大挑战。

一、新媒体在塑造政府形象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公众社会,政府形象如何,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特别是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媒体在这方面有不可替代的责任。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进一步凸现了公民社会的地位与作用,而公民社会的日显重要与新闻媒介的社会参与及舆论监督是密不可分的。作为政治国家相对独立的社会自治领域,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在相当程度上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媒,以‘公众舆论’的形式与代表政治国家的官方进行沟通、对话,进而实现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良性的互动关系。

联系电话;0451-51806797

第 2 页

上海代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由于广大公民享有充分发表自己意见和观点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可以对国家公职人员的职务行为进行评议和监督,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包括领导干部)的腐败现象进行揭露、谴责和控诉,因而公众的舆论监督可以形成一种无形而又巨大的舆论压力,督促国家机关切实履行其为公民服务、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承诺和职责,同时对有被滥用危险的公共权力进行有力的制约,对关涉国计民生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进行有效的监督。显然,在这里,媒体作为具有一种特殊性质的社会公器,是一个舆论载体,而公民社会中的公众,则是一个民间的舆论场,两者共存于当下这个社会中,形成了特殊的公共部分。媒体通过自身的得天独厚的舆论监督加大增进了公众对媒体的介入和信任;反过来,公众通过媒体的舆论监督,促进了现代公民社会的形成。这两个舆论场的重合、互动,构成了现代社会健康文明发展的有效机制。新闻舆论监督通过公民社会的形成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新闻媒体已经成为建构公民社会的重要机制之一。而这种机制,在今天,已经通过媒体、网络,包括手机短讯等领域,深入到社会,深入到千家万户,深入到人的思想、行为之中。

二、新媒体时代对政府形象的挑战

自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引入我国以来,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日益成为社会舆论集散地和放大器,不论是国内重大事件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从2003年的“网络舆论年”、2006年的“网络暴力”到2008年的“网络监督”,新媒体在舆论形成和传播过程中已完成了从配角到主角的转换,互联网成为新闻舆论独立源头,网络结合手机成为最强舆论载体。特别是由于我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变革时期和矛盾凸显期,作为社会矛盾和社会利益冲突表现形式的突发公共事件频频发生,互联网作为一种便捷而有效的工具,与各类突发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少有的舆论超强磁场。与此同时,新媒体舆论关注的议题正在向社会议题、政治议题快速转化,新媒体舆论

联系电话;0451-51806797

第 3 页

上海代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主流化、政治化、现实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一)影响政治上的安定团结,危害意识形态安全

新媒体作为公共信息传播技术平台,很容易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腐朽文化传播的新渠道,思想交锋和舆论斗争的新阵地。近年来,境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借助国内重大政治活动、公共突发事件、热点问题等机会,不断地肆意夸大和歪曲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矛盾,煽动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满情绪,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民族团结,挑动民族分裂,宣扬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企图达到“西化”、“分化”中国的目的。比如在2008年的藏独事件等,借助新媒体的意识形态斗争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很容易误导不明真相的群众,这一点尤其值得警惕。

(二)损害政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容易造成信任危机

政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是政府合法性的基础。失去了公信力的政府无法得到公众支持,也无法实现对经济社会的有效治理,甚至难以为继。我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由于非物质文化总是滞后于物质文化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快于观念和制度的变革,因而人们总是生活在不适应状态中,极易滋生诸如浮躁、失衡、焦虑、空虚、郁闷、偏激等不良心态。如果这种新媒体时代政府所面临的舆论挑战及应对策略的心态得不到有效引导,往往会形成“仇官”、“仇富”等情绪化舆论,从政府及其官员身上找到“渲泄口”,而新媒体正好提供了这样的条件。

(三)舆论引导的难度加大,舆论领域的秩序较为混乱

新媒体消解了国家对媒体的绝对控制以及传统媒体对话语权的垄断,使传统的“把关人”作用弱化以致丧失,导致舆论的源头不可控,传播速度不可控,内容分散不可控,舆论容易放大不可控。由于传统的舆论引导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失灵,而新的引导模式又未建立,联系电话;0451-51806797 第 4 页

上海代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形成了舆论引导空白环节,舆论失范现象时有发生 :比如社会舆论分散、网络色情泛滥、隐私披露、谣言增多导致妖言惑众、偏激和非理性、谩骂与攻击、群体盲从与冲动、国外文

[3]舆论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的失控、失范现象,造成了思想意化入侵等问题相继出现。识领域的混乱,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风险和隐患。

(四)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危害公共管理秩序。

凭借手机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微博等载体,新媒体舆论已具备社会动员效应,“组织化”、“落地化”成为现实,网上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相互影响,特别是病毒式传播的情绪舆论极具感染力和煽动性,能在短时间内形成较大声势,引发群体性、政治性突发事件。政府为了处理这些事件不得不耗费大量的行政资源,影响正常的公共管理秩序。此外,涉官、涉法、涉富的“人肉搜索”的滥用,导致诸如“网上审判”、“网上罢官”等极端个案的出现,干扰了社会秩序,影响了政府权力的正常行使。

三、政府运用新媒体塑造政府形象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政府的信息公开立法

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目的在于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塑造政府形象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满足受众知情权的必需。但如果没有信息公开立法的保障,并不能必然使公众拥有知情权和监督权。从全国范围看,信息公开的法律保障方面还很不完善。但由于缺少统一的法律对有关问题进行明确和规范,许多所谓的政务公开和新闻发布只是停留于形式和表面。政府是信息公开的义务人,公众是信息公开的权利者,但是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制度来限制、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也就无从谈起。2003年的非典和2004年的禽流感事件都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现代社会,突发性事件越来越多,隐瞒公开信息必将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保证突发信息在内的所有信息的自由、全面、联系电话;0451-51806797 第 5 页

上海代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有序地公开。

(二)引人并强化政府公关意识,创新政府对媒体的监管调控方式,营造相对宽松的媒介环境,促进媒介健康发展

当前正处在政府职能转换的时期,政府由过去的大包大揽,转向服务型政府。要由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性的政府到一个廉洁、高效、透明、亲和的政府,这其中政府公关行为和公关意识的引人和强化至关重要。所谓政府公关,就是政府为了更好地管理社会事务,争取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运用各种传播手段,与社会公众进行信息沟通的过程。政府公关意识的引入,也还意味着一种积极主动的意识和平等意识。避免随便动用政府的行政命令,而是主动去掌握和适应新闻传播规律,使自身具备主动利用新闻媒体的基础。具体而言,就是不能用新闻宣传来取代信息传播,而是选取二者的交叉处人手,使宣传更潜移默化。在公共信息传播方面,与媒体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

(三)推动新闻立法,将政府与传媒的关系纳人法制化轨道

构建政府与媒体的良性互动关系要依靠法制的力量。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进一步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工作,同时在报告还首次写入了公民的“表达权”。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新闻法》,政府对传媒的管理主要还是以行政手段为主,依据的主要是行业协会以及有关主管部门制定的相关规定。有的法规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已不适应今天的传媒实践,有的规定不具有强制性,形同虚设。如禁止有偿新闻的规定。一方面,新闻媒介的报道权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另一方面,在多重利益的争夺下,传媒有失操守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而加快新闻立法,保障新闻传媒的权利,使传媒在反映民清民意,代表公众行使舆论监督权方面有法可依,同时也规范传媒的操守,监督其行为,确保其作为政府与公众之间沟通的平台。

为此,对于新闻媒体在政府形象建构中的作用我们也必须有个清醒的认识。首先,新闻媒体在政府形象构建中并不居于主体位置,它只是对主体(政府)形象的传播。对政府形象起 联系电话;0451-51806797 第 6 页

上海代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根源性、基础性制约的是政府的实际运转。因此决不可能不顾及政府的实际运转状况,一味地去谈论和追求政府的所谓良好形象。另外新闻媒体对政府形象的构建有时也可能起负面效应:一种情况是新闻媒体对政府形象大发脱离实际的、溢美之词,导致公众的反感;另一种情况是在政府形象建构中采取偏激或歪曲态度,导致公众对政府的厌恶和排斥。故政府在利用媒体宣传自身的同时还要加强自身建设,首先“做出个好形象来”。媒体在政府形象建构中,既要自觉维护,更要实事求是,要把自身利益与社会责任意识结合起来,真正的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

参考文献:

[1]田卉,柯惠新.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形成模式及调控分析[J].现代传播,2010[2]钟瑛,余秀才.1998—2009重大网络舆论事件及其传播特征探析[J].新闻与传播,2011,(1).[3]董天策.网络新闻传播学[M].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4]周洋.打造全媒体时代的核心竞争力[J].新闻前哨,2009(11).[5]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J].青年记者,2009(2).[6]郭庆光.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14.联系电话;0451-51806797 第 7 页

下载论新媒体时代的技术传播学教学目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新媒体时代的技术传播学教学目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网络新媒体营销时代

    网络新媒体营销时代 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购物强势崛起冲击着传统商业,互联网也成为了继报纸、电......

    领导干部如何适应新媒体时代

    领导干部如何适应新媒体时代 吕 品 2012年第1期 ——党的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现代化和大众化的信息载体和传播工具,成为民意表达的有效渠道。今年年......

    新媒体时代网络营销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新媒体时代网络营销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网络营销教学是当前众多高校在电商专业重点打造的品牌课程,着重培养应用型的高新技术人才,通过全方位的教育和培训支持,帮助学生提升解决......

    新媒体时代如何提高检察宣传工作

    新媒体时代如何提高检察宣传工作 检察宣传是检察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检察工作中,检察宣传是全面展示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立检为公、执法为民”形象的阵地,是树立检察形象、提......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现象

    新媒体时代下的“屌丝”文化现象分析 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

    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灾难报道

    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灾难报道 【摘 要】央视通过其新闻频道、微博客户端、手机客户端等,对马航飞机失联事件进行了全方位、多媒体联动,对事件的发展进程实时跟进报道。在这次灾......

    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的功能浅析

    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的功能浅析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推陈出新,传统媒体受到了极大的压力与挑战。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已经成为民众表达自己意见的主要途径,它的监督功能正在......

    新媒体艺术展“合成时代”有感

    美术馆还是游乐园 ─观“合成时代:媒体中国2008”大型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有感 2008年6月10日,我穿过具有飘渺诗意的大型装置参观了由张尕策展中国美术馆承办的合成时代新媒体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