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教育热点问题

时间:2019-05-13 00:56: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大教育热点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大教育热点问题》。

第一篇:十大教育热点问题

十大教育热点问题

一、希望小学成垃圾站,撤点并校是教育现状

二、未成年人犯罪,当代社会家人溺爱成问题

三、校园踩踏时间,学校是否应该负全责

四、集中式学习雷锋是否仍有意义

五、中小学减负是否只是一纸空文

六、传统游戏在孩子的世界里消失,网络游戏风靡中小校园

七、中国动画如今能否承担起教育重责

八、取消英语课是否能够拯救汉语

九、家教对孩子的学习成长是否必要

十、“鼠标少年”退学 教育尊严何在、十大小学特级教师

数学

吴正宪 女,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部主任,北京市优秀教师,市政协委员,特级教师。多年来,吴正宪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取得显著效果。她曾在我国二十多个省市作观摩教学课,得到专家和教师的好评。她还作为原国家教委首批推荐的优秀教师为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节目摄制教学录像片,通过卫星向亚太地区播放。《小学数学教师》编辑部等单位为她联合举办过教学艺术研讨会。她发表教学论文三十余篇,专著有《吴正宪数学教例与教法》等。

李 烈 女,蜚声国内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现在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兼党总支书记,是第七、八、九、十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兼任教育部“全国教育干部培训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等;她也是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北京教育学院的兼职教授和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她还获得过全国和北京市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北京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首届首都楷模、香港柏宁顿孺子牛金球奖之杰出奖等荣誉。

华应龙 男,1966年6月出生,江苏南通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导主任,2001年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1995年,获江苏省中青年小学数学教师优秀课评选一等奖。1992年、1995年、1998年三次获得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2000年,获《北京教育》“素质教育征文”一等奖;2002年,获北京市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会评审论文一等奖。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优秀中师毕业生,江苏省教书育人先进个人。近年来,经常应邀到全国各地上观摩课、做讲座,中国教育电视台曾播放我的教学录像。先后在《光明日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北京教育》等20多家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了300多篇文章,主编、参编了20多本教学用书。先参加了“苏教版”、“北师大版”的编写和实验指导工作。

钱守望 男,1967年4月出生,河北唐山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数学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现任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先后荣获市、省小学数学教学大奖赛一等奖第一名,1993年代表河北省参加在江西南昌举办的“首届全国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观摩课交流会”荣获二等奖,2000年在全国小学数学说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2002国家级研究课题《小学数学教材呈现策略研究》荣获全国一等奖。近年来,应邀赴全国各地做课百余节,作报告60多场,特约为河北省电教馆、全国义务教材研讨会、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单位录制了多节示范课。在全国多家教育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五十多篇,所写论文多次获各级论文评比一等奖。在全国多家小学生课外读物上发表辅导性文章近200篇,主编和参与编写各种教学辅导用书二十几本。

语文

王兰 女 1925年出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小学教育界卓有影响的语文教育专家、中学高级教师。她早在1951年就投身教育事业,迈出的每一步都是那样的坚实。她不断学习、无私奉献、成就卓著,就像她的名字“兰幽香风远”那样。曾当选为民进中央委员、南京市第八、九、十届人大常委,1978年荣获江苏省首批的“特级教师”称号,1981年获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1978、1983年两度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教学艺术高超,为国内外专家所公认,《新华日报》曾以“艺术的享受”为题进行了报道。她教学卓著,1959年全市统考,她任教班级成绩居全市第一。担任“五四学制”试验中,成果斐然,在省、市报纸上都作了详细的报道推广。王兰老师虚心学习,大胆改革,为语文教学探索新路,总结出发挥汉语拼音作用,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新经验,既减轻了负担又提高了质量。她先后去全国15个省、市讲学授课,为推动语文教学改革起了深远的影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撰写了近百篇专著、论文及授课案例,1964年《人民教育》刊登了她“汉语拼音教学”经验,1998年《江苏教育》又以“汉语拼音新探”为题进行了系列报道。1994年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出版了《特级教师教拼音》的录像带向全国推广。王老师的电化教学经验、论文在全国电化教育工作会议上介绍、发表,其教学示范课、录像课在教育专题节目上多次向全国播放。她把一生的精力与智慧奉献给可爱的孩子,奉献给教育事业,并以此为乐。近十几年来,她大力培养教学新秀,全力进行传、帮、带,使他们一个个成为教学拔尖人才,有的已经评为特级教师。她是当之无愧的小学语文教育的一面旗帜。

袁浩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名校长,全国科研型校长,多年来致力于小学语文教学,现代学校管理的研究与实验,曾任任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兼任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中青少年写作协会副理事长,国审本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主审,江苏省教育评估院院务委员,江苏省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江苏教育学院兼职教授,《扬子晚报》作文周刊顾问,《小学语文研究》(月刊)主编,江苏省出版总社报刊中心《课外语文报》主编,南京市教育学会副会长等30多个职务,多集作文教学录象被国家卫星播放,多次获全国论文、专著一等奖,《袁浩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被列为“九五”国家重点图书公开出版发行。

于永正 男1941年生于山东莱阳,中共党员。1962年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一直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现任鼓楼区教研室主任。1995年出版《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1999年出版《教海漫记》;2002年12月出版《于永正文集》,在全国、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中国教育电视台拍了三集报道于永正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教改实验的电视片,并向全国播出;1991年初《人民教育》发表了报告文学《徐州有个于永正》;全国小语会会刊《小学语文教学》和《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等刊物先后报道了于永正的教改事迹。1992年12月14日-16日,国家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了“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推广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法。这是建国以来教育部为个人召开的第一个教学研讨会;1995年8月,于老师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模范;

窦桂梅女,1967年4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从教于清华附小教师,现任清华附小党总支书记、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博士。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东北师大、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重点课题语文教材编写组的编委及编写人员。现任清华附小党总支书记、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重点课题承担者及语文教材编写组的编委及编写人员。提名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被评为“建国六十年来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专家”之一。在课程建设与实践开发中,所提出并倡导的小学语文主题课程理论与实践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先后到过许多省市作经验介绍及观摩教学;出版《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做有专业尊严的教师》《窦桂梅的阅读课堂》《优秀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七件事》《跟窦桂梅学朗读》《玫瑰与教育》《听窦桂梅老师讲课》《回到教育原点》等多部个人专著。作为教育部更新观念报告团成员之一,在人民大会堂作《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专题报告。在团队建设与管理引领中,用思想学术引领学校,努力带领教师办一所令人难忘的、温暖的、卓越的学校。不仅引领清华附小教师成长,还引领区、市,及其他省市语文骨干教师提升专业修养和教学技能。为了学校的发展,加大“人才引进”、“科研课题”、“研修项目”、“专业成长”等方面的投入与培训,丰富了学校办学资源、开阔了教师视野,提升了教师精神品质,带出了一大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英语

鲍当洪男,著名特级教师,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特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拱北小学校长 全国首届小学英语优质课教学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广东省人大代表,从教25年,创造出“严、实、活、乐”的教学模式,多次为国内外的教育同行上示范课,曾到香港、澳门、上海、重庆江苏,安徽,济南等省外地区上示范课。

沈峰,女,北京东路小学教师沈峰自1985年走上工作岗位以来,一直在小学中高年级担任英语教学工作。20年的英语教学经历,不仅成就了她精湛的教学技艺,也让她成了学生眼里的大朋友和青年教师的好导师。

第二篇:2010十大热点问题

2010十大热点问题

【中国网聚焦山西】综合编辑:连日来,社会对两会的关注持续升温,有关两会热点话题的民意调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根据最新调查结果,十大热点最受关注。人们期待,即将召开的两会对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热点作出回应。热点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重要领域期待突破

虽然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惊涛骇浪中成功实现“V”形反转,但人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的“短板”:需求结构上,长期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需求不足;产业结构上,主要依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要素结构上,长期依赖物质资源的高消耗、高投入,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近一段时期,中央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明确要求并采取了具体措施,强调关键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今年两会正逢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可以预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成为两会的重要话题。人们希望看到宏观经济政策在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医疗、养老和教育体制改革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有新突破,扫清科学发展体制阻碍。

热点二:收入分配事关社会公平“蛋糕”切分体现政府良知

在新华网举行的“今年两会,你最关心的话题”的调查中,“收入分配”问题位居榜首。

有关专家分析,2010年要实现以居民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就得让居民有消费能力,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而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居民不是没有意愿消费,而是一些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没有能力消费。其主要原因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许多收入分配政策不合理。

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如何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如何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事关全民切身利益,政府如何切分社会财富“蛋糕”将成今年两会热点话题。热点三:房价一路飙升牵动人心政府频频出招能否奏效

房价问题从没有像今年这样备受关注,在各大网站的两会民意调查中,“住房问题”都位居前列。

经历2009年的“一路高歌”,近期在中央和地方政府频频出招之下,楼市似乎进入博弈阶段。房价会跌吗?抑或是经过短暂休整之后重拾升势?答案众说纷纭,消费者拭目以待。

遏制房价上涨过快,很重要的一个手段是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同时还有一个转变理念的问题,只要地方政府不改变依赖“土地财政”的惯性思维,地价、房价就很难从根本上回归理性。人们期待,两会传递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积极信号。

热点四:上学看病就业民生三难改革层层推进探求新解

上学难、看病贵、就业难一直以来是三大民生难题。近年来政府为解决这三大难题采取了很多举措,也取得了积极成果:高考改革在争议中破冰前行;新医改方案破茧而出;促进就业的措施频频出台。但总体看来,一些体制性弊病仍然严重,离人民群众期待距离仍远。

就在两会召开前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历经磨砺后终于面世;此前几天,《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发布。这一系列举措必然在两会上激起反响,三大“老”难题能否找到“新”解法,人民群众翘首以盼。

热点五:户籍改革逐步推进民工期待“同城待遇”

长期以来,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绝大部分农民工无法在城市安居乐业。中国1.6亿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贡献在城里,保障在农村;年青在城市,养老回农村”。

去年,上海尝试打破“坚冰”;江西省、湖南省宣布逐步建立城乡统一流动的户籍管理制度;吉林省今年起逐步取消农业户口。

金融危机中农民工失业返乡潮、今年初的沿海企业“用工荒”印证着,不适时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将严重影响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两会召开在即,广大农民工兄弟憧憬着“城市梦”!

热点六:选举法再次修改同票同权推动民主进程

根据议程,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审议选举法修正案草案,其最大亮点是一步到位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制定于1953年的新中国首部选举法对农村和城市每一名代表所代表的人数作了不同规定,其后经过多次修改,最终将农村与城市人大代表选举比例确定为4比1。按照现行选举法的相关规定,现在是每96万农村人口选举1名全国人大代表,每24万城市人口选举1名全国人大代表。

如果草案最终获得通过,将有利于更好地保证城乡人民享有平等的选举权。热点七:反贪肃贿雷厉风行制度反腐民心所向

2009年是高官落马较多的一年,多名省部级高官涉嫌严重违法违纪被查处。此外,重庆“打黑”使出“组合拳”,足坛“打假”上升到反腐层面。

随着一系列行动的展开,社会对反腐败问题的关注度进一步提高,在多家网站的调查中,“反腐倡廉”高居前列。如何加强反腐败的制度建设?如何通过建立健全各项监督制约制度等“显规则”破除消极腐败的“潜规则”?人们期待两会开出良方。

热点八:网络问政初露端倪公众期待拓宽空间

2月27日,温家宝总理再一次接受中国政府网与新华网联合专访,并与网民在线交流,这是他连续两年在两会之前与网民交流。

步入“互联网”时代,网络在畅通民意、表达诉求、舆论监督、参政议政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从担心、不适应,到接受、主动参与,各级政府对网络的态度正在发生变化。

人们期待代表委员们在两会上献计献策:如何进一步完善网络问政这一民主形式?在公共决策中如何吸纳网络民意?

热点九:“低碳经济”进入视野节能减排备受关注

在历年两会热点的民意调查中,“低碳经济”这个词今年首次进入人们视野。2009年11月,中国公布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绿色”“低碳”“节能减排”,这些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热过。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为遏制全球气候变暖、促进节能减排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国际社会有目共睹。

如何进一步发展低碳经济,将在两会上受到广泛关注。

热点十:“养老保险”异军突起制度公平成为焦点

在人民网举行的今年两会十大热点的调查中,“养老保险”以高票位居榜首,这虽出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

调查显示,有超过80%的网友认为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养老制度实行“双轨制”非常不合理;而在养老、医疗、失业等各项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制度中,近半数网友最关心养老保险。据此,有关人士预计今年两会上养老保险问题将受到广泛关注。

第三篇:十八大十大热点问题

十八大十大热点问题

一、党和国家战略新布局:两个“五位一体”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四、协商民主制度

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六、改善民生

七、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

八、海洋权益与海洋强国

九、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

十、反腐败

一、党和国家战略新布局:两个“五位一体”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党的建设总体布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第二大部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即新增“生态文明建设”。

这“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应着全国老百姓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权益。特别是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党和国家将在实现当代人利益的同时,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美丽中国”已成为网络热门词汇。

意味着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从局部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从不大协调的现代化到全面协调的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演进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我们党经历了一个初步探索、逐步深化和日益完善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要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 一起抓。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提出在建设“两个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形成了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

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和重大任务,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们党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丰富发展的结果,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也是“五位一体”,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

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颇有深意的是:两个“五位一体”都有一项具有净化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生态文明,体现着自然界的净化,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反腐倡廉建设,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党的肌体的自我净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表述的创新——“三增一减”。“一减”:减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三增”:增加“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表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表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报告准确概括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作的主要贡献,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内在关系,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十八大报告指出,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报告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胜利。

需要把握八个基本要求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共同信念,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决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只能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六部分,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了新的全面部署,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等重大论断。这一部分中的一个鲜明亮点,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新概括。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有助于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以“两个开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

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社会上和学术界有一种看法,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并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多种概括。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阐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时,吸收全国各方面意见,在广泛共识的基础上,用24个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概括。

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24字进行分析 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概括,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本质属性的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个公民都必须遵循和维护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表现,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本质属性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概括。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取向,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道德行为方式两个方面的内容。前者是核心,后者是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衡量一个社会主义囯家公民素质高低的坐标和尺度。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面精神旗帜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民族在一定时代社会意识的集中反映。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世人展现我们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四、协商民主制度

协商民主制度”首次写入党的报告中。十八大报告第五大部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的第二条即是“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是报告中的一大亮点。

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是我们党在民主政治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中取得的最新成果。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把它与选举民主结合起来,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特色之所在。

确认“协商民主”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确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概念,进而对“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进行规划和部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民主问题上最新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对于中国应该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党需要经历的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认识上不断深化的过程。

协商民主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一是“政治参与”,二是“有序”,并使这两个方面能够有机统一起来。

人民政协作为中国人民在为人民民主奋斗的过程中创造的民主形式,其优势在于能够在很高的制度层次上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第一,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

第二,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

第三,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

第四,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

从党委和政协组织 健全协商民主制度 从党委来讲,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中央关于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的原则,确保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真正发扬民主。

从政协组织来讲,应以改革精神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制度建设,使协

商民主有制可依、有章可循。应从制度上确保政协委员充分发表意见,在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中形成“睿智之言”和“务实之策”,提高建言献策的水平和质量;

从制度层面 健全协商民主制度

从制度上推进民主监督,对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大决策及其执行成效进行监督,并通过适当形式向决策部门通报或向社会公示;

从制度上拓宽政协委员与人民群众直接联系的渠道,充分反映民意。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重要部署,对人民政协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不断完善各种协商形式,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要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更好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成效和水平。要紧紧围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开展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方面的伟大创造。

协商民主,是对毛泽东协商建国思想与实践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追求民主伟大历程中的一大创造,将协商民主制度化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大探索和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

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八大报告“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单独将其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组成为第四大部分:“

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央四个着力加快经济方式转变

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四个更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发展方式粗放的特征比较明显,发展效率总体不高,发展代价过高过大,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仍十分突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仍然艰巨。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发展方式的竞争。

要在更趋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趋利避害,在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必须加快构建更具活力更富有竞争力的发展方式。从国内看,经济发展内生条件发生新的变化,人口老龄化加快,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减弱,生产要素供给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能源资源约束更趋强化,潜在增长水平趋于下降,这些都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要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我们充分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

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和重点,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

一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市场导向的科技创新,强化创新驱动的教育、人才和科技基础。把增强创新能力与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结合起来,增强科技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优化升级的驱动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财税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深化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努力造就高素质的劳动者与人才队伍。

二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一方面,应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巨大的内需潜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要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建立促进消费和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把巨大的内需潜力释放出来。把扩大投资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结合起来,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促进增投资与扩消费的良性互动。

另一方面,必须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继续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整体素质;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求,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创新价值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城镇化将形成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是我国最具潜力的内需所在。应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在城镇化中释放内需潜力,并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是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拓展开放空间,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下大力气推动外贸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推动我国产业在全球分工中提升位势。在继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同时,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投资大国转变。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

五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也是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关键。当前的形势变化,为深化改革提供了时间窗口。应紧紧抓住有利时机,下决心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目前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源还是市场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在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完善市场机制,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和创新潜能充分释放出来。

六、改善民生

在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总结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阐述了一系列关乎国计民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其中,关于民生问题的篇幅,所占的比重较多,提出了包括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内的一些新的提法和观点,奏响了“民生改善”的时代最强音。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

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执政为民的根本落脚点:改善民生

十六大以来,中央始终把“三农”问题放在首位。通过政策引导、加大投入等手段全面建设新农村,使农民的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不管是农民还是市民,作为中国的公民,人民的幸福说到底还是民生的改善,是党和政府把大力促进民生建设作为执政为民的根本落脚点,持续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才使得人民的幸福指数能够不断提升。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出现“民生”这一词汇。民生问题的提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理念,也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求真务实,切实为人民群众谋利益、造福祉的最直接、最生动、最现实的体现。按照民生优先、富民惠民的政策取向,党的十八大继续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全面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是对“民生改善”的再动员、再部署。

民生是国之根本,只有民生得以发展,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而这已经成为现代国家执政党最为重要的责任与使命。

民生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从总书记关心灾民的吃饭、穿衣、喝水、住宿、医疗问题,总理“帮农民工讨薪”、“逛市场看肉价”,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党中央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关心和对改善民生问题的密切关注。

随着一系列改善民生政策措施的出台,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享受到了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农民不交税了,义务教育免费了,公务员增加工资了,城市低保标准提高了,农民也有基本医疗保障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也已经形成。桩桩件件,落实在百姓心坎上,温暖到群众心窝里。

十八大关于改善民生方面的重要决策 针对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的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制度安排,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续取得进展,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党的十八大对改善民生与创新社会管理方面所做出的重要决策和部署,有待于各级各地党政部门、党员领导干部始终坚持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始终坚持做到“以人为本”、“民生为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进行到底,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改善民生构建和谐中国

教育、就业、分配、养老、医疗保障、收入分配改革等社会建设的具体任务,件件都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党的大会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措施、制度办法,必将进一步凝聚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激励、鼓舞人民群众投入更大的热情,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

一个国家昌盛,人民和谐美满,幸福安康的崭新时代正在到来。

七、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要义。

会场内外,“美丽中国”是名副其实的“高频词汇”,为着我们共同的家园,为着迎接社

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到来,十八大代表纷纷为建设“美丽中国”建言献策。

十八大报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单独将其成为第八大部分:“

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

传统的不惜代价的那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不协调、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已经无以为继。“党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生态文明,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长刀林荫代表说:“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哪个地方的生态环境好,哪个地方就具有发展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要求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明晰路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应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代表说,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真正使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发展之中。“离开经济发展讲环保,那是缘木求鱼;离开环保谈发展经济,那是竭泽而渔。”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发展路径,也是当代中国当仁不让的选择。

八、海洋权益与海洋强国

海洋强国的必要性

海洋强国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当前,我国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在管辖海域外的海洋权益也需要不断加以维护和拓展。这些都需要通过建设海洋强国加以保障。

未来国家海洋局将从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推动海洋强国的建成。

在海洋资源开发方面,既要注重开发能力的提高,又要注重开发格局的优化。要统筹陆海资源配置、经济布局、环境整治和灾害防治、开发强度与利用时序,统筹近岸开发与远海空间拓展。

海洋经济已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实现海洋强国的主要措施 其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其二,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其三,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十八大报告在第八部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第一条中明确提出“维护国家海

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建设海洋强国”概念进入十八大报告,在国内外形势复杂的当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战略意义,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九、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十二部分提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其中明确 “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问题。这“三型”目标,表明我们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把握更自觉、更全面、更深刻。

十八大报告的表述

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居安思危建设学习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我们党已成立91年、在全国执政63年、领导改革开放30多年,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得到坚持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得到加强和巩固,党在实践中锻炼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

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必须看到,我们一些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

面对各方面考验,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建设学习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全党同志必须居安思危,不断学习、善于学习,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掌握和运用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着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概念。为谁服务、为谁谋利是执政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庄严使命。在实践中做好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工作应该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方面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

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本要求

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求党组织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

要从思想、工作、生活上关心党员,做好党员服务工作,使党员始终能够感受党组织的温暖,在困难的时候能够得到组织的帮助。这也是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本要求。

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本要求

建设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求我们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使党的建设不断适应党的事业的发展要求;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

核心的制度体系,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党内民主,进一步增强党的创造活力。

我们目前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都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十、反腐败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十二部分提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将反腐败问题提到不解决就“亡党亡国”的高度。

“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推进预防腐败体系的制度化、法制化,是中国共产党一直努力的方向。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有这样一句话: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从“房叔”蔡彬到“表哥”杨达才,再到之前查办的“天价烟”局长周久耕,近两年因网上热议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并最终处理的腐败问题成为新时期的一种现象。

加强反腐败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是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加强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

二是必须坚持整体推进、系统治理,全面贯彻反腐倡廉战略方针,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堵疏结合,注重用系统的思维、统筹的观念、科学的方法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把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制衡力、改革的推动力、纠风的矫正力、惩治的威慑力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工作整体效能。

三是必须坚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把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作为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深入开展专项治理,既做到以重点带全面、逐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又不断以反腐倡廉建设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四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创造的新鲜经验,深入研究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探索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

五是必须坚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和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通过抓组织领导、抓任务落实、抓监督检查,增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整体合力,推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发展。

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是一个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将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也将对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作出新的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总结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工作经验,推进工作创新,狠抓工作落实,坚定不移把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推向前进。

第四篇:两会十大民意热点问题

两会十大民意热点问题

冰雪消融,春风拂面,率先从国际金融危机寒冬中步入春天的中国即将迎来每年一度的两会。

连日来,社会对两会的关注持续升温,有关两会热点话题的民意调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根据最新调查结果,十大热点最受关注。人们期待,即将召开的两会对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热点作出回应。

热点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重要领域期待突破 虽然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惊涛骇浪中成功实现“V”形反转,但人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的“短板”:需求结构上,长期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需求不足;产业结构上,主要依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要素结构上,长期依赖物质资源的高消耗、高投入,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近一段时期,中央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明确要求并采取了具体措施,强调关键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今年两会正逢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可以预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成为两会的重要话题。人们希望看到宏观经济政策在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医疗、养老和教育体制改革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有新突破,扫清科学发展体制阻碍。 热点二:收入分配事关社会公平“蛋糕”切分体现政府良知

有关专家分析,要实现以居民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就得让居民有消费能力,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而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居民不是没有意愿消费,而是一些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没有能力消费。其主要原因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许多收入分配政策不合理。 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如何加大税收对收入

分配的调节作用?如何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事关全民切身利益,政府如何切分社会财富“蛋糕”将成今年两会热点话题。

热点三:房价一路飙升牵动人心 政府频频出招能否奏效

房价问题从没有像今年这样备受关注,在各大网站的两会民意调查中,“住房问题”都位居前列。

 遏制房价上涨过快,很重要的一个手段是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同时还

有一个转变理念的问题,只要地方政府不改变依赖“土地财政”的惯性思维,地价、房价就很难从根本上回归理性。人们期待,两会传递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积极信号。

热点四:上学看病就业民生三难 改革层层推进探求新解

 上学难、看病贵、就业难一直以来是三大民生难题。近年来政府为解决这

三大难题采取了很多举措,也取得了积极成果:高考改革在争议中破冰前行;新医改方案破茧而出;促进就业的措施频频出台。但总体看来,一些体制性弊病仍然严重,离人民群众期待距离仍远。热点五:户籍改革逐步推进 民工期待“同城待遇”

长期以来,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绝大部分农民工无法在城市安居乐业。中国

1.6亿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贡献在城里,保障在农村;年青在城市,养老回农村”。

热点六:选举法再次修改 同票同权推动民主进程

根据议程,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审议选举法修正案草案,其最大亮点是一步到位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第五篇:2013考研初试后十大热点问题

2013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已经结束了,研后学生最关心什么问题呢,现在善学福大考研网就为大家总结一下研后应该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

一、2013年考研成绩什么时候出来?

根据往年考研查询时间预计2013年硕士生入学考试初试成绩2月末、3月初网上公布。

二、考研成绩单是寄还是自己再网上打印呢?

一般来说,各大研究生招生院校均不再另行寄发书面成绩单,以打印的成绩单为准。

三、2013年考研成绩查询方式及网址?(成绩如何查询)?

考研成绩查询方式一般有两种:

1、登录各大院校研究生招生网进行网上成绩查询(免费);

2、通过拨打声讯电话,进行付费式查询。

四、网上查分基本步骤?

网上查分基本操作:

第一步、用户登陆:以考生身份登陆(用户名:准考证号,报名号或姓名,身份证号:证件号码,考生类型选择“硕士”);

第二步、登陆后,请点击招生信息中的“初试信息”按钮,在信息显示页中点击按钮“初试成绩查询”。

五、2013年考研成绩查询注意事项?

(1)一般来说,各大考研院校均不再另行寄发书面成绩单,以打印的成绩单为准。

(2)成绩为-1表示缺考,-2表示违纪。

(3)对初试成绩有疑义的考生,可申请复查,具体时间、要求请随时关注网上通知。

(4)如要打印成绩单,请用A4纸横向打印。(打印时,请在“文件”->“页面设置”中设置页边距的上下左右值均为15毫米。若使用非IE浏览器,请自行调节成绩单上下页边距使其为一页。

六、2013年考研复试分数线公布时间?

2013年2月底3月初,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成绩公布后,34所自划线研究生招生单位也将在3月陆续公布复试分数线,考生应核实自己是否通过考研复试分数线,准备复试或调剂。3月中下旬,教育部考试中心将公布全国统一分数线。国家按照13大学科门类,对A、B两类地区以及单独考试和特殊专业考试进行复试分数线划分。根据往年情况,3月底,全国各研招单位复试工作陆续进行。复试时间、地点、科目、方式由招生单位自定,一般在5月上旬结束。

七、考研专家对2013年考研复试情况的预测分析?

招生数量的变化将直接关系当年的录取比例。专家预测,与上年相比,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总量上不会有太大调整,但是在招生结构上会有所改变。今年继续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招生总规模比2012年更加扩大。考研复试资格线有望于3月初公布。复试采取差额形式,差额比例一般按照120%左右掌握,生源充足的招生单位,可以适度扩大差额复试比例。【历年考研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统计】

八、2013年考研调剂信息公布时间?

根据往年考研调剂信息公布时间预计2013年考研调剂公布时间为:2013年考研调剂时间应为4、5月。

九、考研调剂基本条件?

通常情况下,考研调剂的基本前提条件是:一是要达到调剂目标院校所在区域的国家线要求;二是学校一般要求入学考试的统考科目中两科与所调剂专业的考试科目完全相同,两科专业考试科目相同或相近。目前全国一共分为两个区域:A区、B区。除了34所自主划线的院校外,针对不同的区域,国家线划分上有所区别,B区要低于A区。例如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重庆、四川、陕西等省(市)属于A区,各学科总分数线要比B区高出5分到10分,单科高出3~6分。

十、历年考研复试分数线走势情况分析

2013年考研国家复试分数线什么时候出来„„将成为广大考生关心的话题,各位广大考生可以在善学福大考研网上查询相关历年分数线来进行分析。

下载十大教育热点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大教育热点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回应十大教育热点问题 6位政协委员畅谈

    回应十大教育热点问题 6位政协委员畅谈“教改”2010年03月10日 23:15新华网【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回应十大教育热点问题 6位政协委员畅谈“推进教育改革”新华......

    教育热点问题

    教育热点问题 一、 校园暴力问题近日,几起校园欺凌事件引发社会高度关注。5月23日夜间,四川宜宾江安县官方通报称,当日18时50分许,宜宾市江安县五矿中学发生一起学生斗殴事件,造......

    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十大申论热点问题

    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十大申论热点问题 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十大申论热点问题 2011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一:暴雨背后暴露的潜在问题 【社会问题的背景】2010年5月5日以来,一波接着......

    网民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

    网民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 1、社会保障 2、收入分配 3、反腐倡廉 4、住房保障 5、医疗改革 6、稳定物价 7、食品药品安全 8、法治中国 9、行政体制改革 10、国防建设......

    2011年最受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

    2011年我最关注的十大社会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1. 社会保障——三措施解决退休双轨制 有网友指出,企业退休人员比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同等资职退休人员的待遇低两至三倍,退休双......

    2017下半年-2018上半年教育热点问题[最终定稿]

    2017年下半年--2018年上半年教育 热点问题 一、2017年下半年教育热点问题 1、浙沪初试“新高考” 考生告别综合科目统考 2017年是“新高考”的承上启下之年,经过三年持续有力......

    2013年两会十大热点问题深度剖析(最新)五篇范文

    2013年两会十大热点问题深度剖析(最新) 一、社会保障 调查还显示,目前共有227115万人参与了“社会保障”分项调查,其中45%的网友表示参加了养老保险,30%网友参加了医疗保险。在“......

    2013年本校大学生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

    2013年秋季学期开学期间本校大学生关注的十大社 会热点问题 大学生始终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他们正在接受高等教育,他们的未来职业地位将居于社会中上层,他们的意识世界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