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策略研究效果分析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策略
实施效果分析报告
2012年9月选取了12电算化(1)(2)班进行尝试性的教学实证研究(校级课题),实验班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考证等主干课程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历时四个学期。2013年春选取了13春电算(2)班,进行第二轮的教学实证研究,历时三个学期。
2014年初,对3个实验班和3个对照班进行问卷调查,得到结果如下:
一、实验班的课堂气氛比对照班积极。
12级的班级,实验班在会计课上更积极思考和发言,比对照班高16.57%。对照班则大多处于被动状态,不大参与或随声附和的占24.21%,更有5.45%的学生不加理睬。实验班在会计课上参与度更高,主动参与的同学答道47.92%,而对照班为30.37%。对照班从不参与的同学3.64%,而实验班则没有不参与的同学。实验班更勤于做笔记,并且没出现从不记录的同学,而对照班出现了不做笔记的同学。
13级的班级,实验班的学生上课更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没有不思考的学生,而对照班则不那么积极。实验班上课,70%的学生会主动参与,而对照班学生则偏向于“视问题兴趣而定”。实验班同学更积极记录课堂笔记。
二、实验班学生比对照班学生更积极预习、复习会计知识。13级的班级,实验班同学会计学习遇到问题时,更倾向于先记下来,之后再请教老师或者同学,二对照班同学倾向于“思考一下,想不出就放弃”。实验班同学会课前预习的同学占96%,不预习的同学只有4%,而对照班不预习的同学达到33%,实验班的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更好。实验班100%的同学会复习,而对照班有7%的同学不复习。实验班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有54%“老师直接给任务我自己摸索,不懂先找同学研究,最后再问老师”,而45%对照班同学更倾向于听老师讲,再做练习强化。
12级的班级,实验班遇到会计问题时,有76.15%的同学请教老师或同学,而对照班相对少些。对照班“思考一下”和“不思考”的人数比较多。在“你是怎样预习会计课的?”这个问题上,实验班选“课前预习,并把疑问写下来,上课时重点解决疑问”的同学将近是对照班的三倍。而对照班不预习的同学是实验班的三倍。44.52%的实验班同学能独立思考、认真完成会计作业,而对照班只有实验班的一半能这样完成。对照班有2.8%的同学不做作业,而实验班同学都有做作业。对照班有7.27%的同学不复习,而实验班都会在考前复习。对照班更倾向于不经过练习强化或请教老师,就直接吸收老师的讲课内容,而实验班的同学更愿意先自己思考摸索,然后再向老师请教。
三、实验班学生比对照班学生更有信心学好会计专业知识,更早拿到会计从业资格证。
12级的班级,实验班的同学对学好会计更有信心,而对照班将近一半认为很难学好。做账方面,实验班倾向请师傅带一下,而对照班有更多人不打算做会计。实验班同学比对照班同学更有信心3-6个月内通过会计证考试。13级的班级,实验班的同学对会计学习更有信心,这反映在实验班没有同学觉得会计根本学不好,而对照班则有同学认为会计根本学不好。实验班更愿意尝试从事会计职业。实验班同学更有信心在3-6个月内考到会计证。
四、实验班教学法下的学生比对照班学生更注重团队沟通交流。
13级的班级,实验班同学基本满意会计老师的教学方法,而对照班还有7%的同学是不满意的。实验班同学比对照班同学的沟通能力强。
12级的班级,实验班对目前教学方式感到满意的是对照班的将近5倍,实验班没有对教学方式不满意的,二对照班有7.27%的同学感到不满意。实验班对目前教学方式感到满意的是对照班的将近5倍,实验班没有对教学方式不满意的,而对照班有7.27%的同学感到不满意。
(附调查结果统计表)
第二篇: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新城二小 信息组
一、课题的提出:
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一直以来,我校早已实现了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硬件环境有了显著的改善。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的现状远不如人意,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远未发挥出来。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虽然不排除有符合新课程要求,勇于改革和创新,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能力,既能注重知识建构又能注重人格塑造,既能注重全体发展又能注重个性发展的优质课,总体来讲,课堂教学的成绩不容否定。但是,还有为数不少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方法简单,容量狭小,过程乏味,效率低微。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学生学习的效果则表现为低效或无效,从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种课程的表面达成现象„„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成为教与学最突出的问题。虽然近几年对此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但由于操作的难度,而没有深入的进行。虽然也撰写了一些文章,大多数也只是在理论方面做了研究和推断,少有具体可行的指标性的时间指导,或在研究上不够全面,有失偏颇。鉴此,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的课题,以期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课堂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具有可操作性,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研究成员:
成员: 丁 莉 薛肖俊 亢亚红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2、通过课题研究帮助学生掌握信息化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信息素养,逐步让学生适应和应用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技能。
3、通过课题研究指导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落实新课标、新观念,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推动学校的课改实践;初步探索出一些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4、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
四、研究内容:
1、本课题的研究,将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为先导,建设以学为本的模式,坚持学为主体,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学施教。让学生发挥潜能,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勇于质疑,善于拓展,大胆创新,切实改变低效或无效教学的状况。
2、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建构学科知识体系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符合学科实际且具有个性富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体系,用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探索发展性课堂教学方式。在学校的指导下,本学科根据自身特点,从实际出发,探索本学科课堂教学的发展性教学方式。主要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策略探讨等方面的科学性、有效性、普遍性的问题。
五、研究思路、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不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是研究者为提高自己实践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增进对实践及其得以进行的情境的理解而采取的自我反思探究的一种形式。它是一种研究活动,有五个相连续的步骤: “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反思后再产生问题,周而复始。运用这一方法适时调整计划,采取相应行动,不断观察、反思,根据实际情况随机相应调整、修改、及补充,以求研究的实效性。
六、预期效果:
信息技术环境下地教学既包括多媒体教学,也包含网络教学,它与传统教学相比,既有优势也有局限。我校青年教师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能力快,对信息技术多媒体手段下的新型课堂模式有较强的适应、学习能力。只有正确的掌握的信息技术手段,适时、适度地发挥信息技术在各教学环节的作用,才能使教育教学活动从整体上得到丰富和提升,才能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发展,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进程。
第三篇: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
究”结题报告
(课题组负责人:许娟)
一、课题名称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目前,在世界上发达国家正在积极探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美国,在国情咨文中明确提出:“在2002年前,所有小学、中学、图书馆、学院和大学全部接入全国的学习网”。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以及网上学习等等,都已经在国外大部分中、小学中开展起来了。而在国内,目前此项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高校,如北师大的《基于校园网的辅助教学系统》的研究。在中小学,对相关理论和模式的研究还比较少,虽有一些尝试性的思路和研究,但还未形成一整套可利用的方案和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
1、研究目的:
1.结合新课改的理念,继承中国传统教育的优势,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提高师生应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为未来的人生发展提供帮助;
2.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教师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其他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信息技术的运用,把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作为学生认知的工具,通过设计运用教育信息化改革各学科的教学过程;
4.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1)、探索网络环境下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优化,提高课堂有效学习策略。
(1)、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高效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优质教学的追求。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的天职。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核心体现。而高效教学所追求的就是教学效益与效率——一方面要有优质的结果,另一方面要有优质的过程,进行高效教学研究,坚决反对那种把“提高教学质量”与“加班加点”之间建立“暂时性神经联系”的思维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效教学的本质追求。
(2)、有效地改变当前学科教学的低效状态,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还学生以“血色”与活力
教学从有效性纬度上有四种形态:有效教学(高效教学是有效教学的一种高级状态)——低效教学——无效教学——负效教学。低效、无效乃至负效教学的大量存在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用于学习(特别是重复作业、机械训练等)的时间之长、负担之重、效益之低下,“日光”加“灯光”的教学,已经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严重障碍,陶行知先生曾经抨击过的那种“把血色赶跑了”、“甚至有些是把生命赶掉了”的那种“杀人的”的教学,今天涛声依旧!反对低效(无效、负效)、探索高效教学已经达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本课题的研究就是为了改变当前的低效状态。
(3)、帮助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一是独立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得到提高;二是课堂教学水平得以提升;三是辅导点拨及时精当,做到要言不烦;四是对整个学科教学过程的管理科学规范,能够优化教学系统的结构。把教师从繁重的低效或无效劳动中解放出来,提升教学生活的质量,促使教师走上一条教学自由之路。
(4)、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课堂教学在为学生今天的学习或成长服务的同时,还要为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奠基。该课题的研究努力追求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为学生的发展而教学,从传统的教学媒介(主要是教科书)转向多维的立体,将课堂教学的中心转移到人的身上来,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很好的信息能力,努力使理念变为现实,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建构通道。
(三)、课题提出的依据
1、课题的理论依据。
首先,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
息资源以及对队伍研训、资料积累、整理数据、研发课件、成果奖励等经费,为营造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校园文化提供各项物资条件。(4)评比表彰制度。
要对课题实验的理论分析、数据整理、实验案例、论文总结和物化成果进行阶段性和终结性的评价,并对实验成果突出者予以表彰。拟设课题实验论文奖、课题实验贡献奖、课题软件制作奖、课题资源开发奖、优秀实验课例、课题实验组织奖等。
三、课题的界定和理论假设: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关于信息的产生、发送、传输、接收、变换、识别、,控制等应用技术的总称,是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扩展人类信息处理功能的技术,是当代世界范围内新的技术革命的核心.它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传播媒介于一体,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人际交谈的信息环境。
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精彩不精彩,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
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
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教学话语要简洁明了,能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听全面;教学手段要先进适合,能让学生易理解、易接受、易记忆;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适合不同学生发展需要,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学得快。
实际上,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化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四、课题研究目标和原则:
(一)研究目标
最优化的范围内)发挥最有效的作用。教学过程最优化也可以理解为教师有目的选择组织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这一方案能保证在规定时间内,使教学和教育任务完成并达到在可能范围内的最佳效果。
五、研究内容: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重点是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有效教学,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这个环境?应该包括有效利用设备、资源进行课前准备和实施教学的全过程;并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与校内外以及国内外专家同行朋友探讨教学过程中困惑,分享教学研究成果,以期达到共同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为
(一)全面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念,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开展有效教学的能力,使全体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念,使全体课题组成员的教学行为发生本质的改变。
(二)全面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积极推动教学改革;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与他人分享成果的能力,和积极使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困惑的能力。
(三)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研究。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组织课堂教学实践中,确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置疑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原则。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实质性的变化,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实现从对问题的单向认知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的转变,并能尝试通过合作学习,从“学生”角色向“社会人”角色的衔接与过渡。课堂教学体现“以人为本”增强师生亲和力的策略研究。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的策略研究。
(四)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学科教育渗透德育目标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五)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分层次作业与测验及其评价的策略研究
(六)其他研究:如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科整合与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方法研究等。
六、研究对象:
根据本课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我们确定研究对象为扬州市江都区第一中学初中、高中学生。
七、研究方法:
(4)、对本课题作初步的文献研究。
第三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12年6月——2014年12月
(1)、采用访谈、观察等方法,了解教师的教学理念,分析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效率、教学质量的关系。
(2)、从管理的角度确立教学三阶段(准备、施教、巩固与评价)的地位,研究其有效(高效)性所要达到的度。
(3)、从实践层面上进行各学科管理研究,把各阶段的教学行为放到系统中全盘统一管理。重点采用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总结改进。
(4)、将教学准备行为分解为教师教的准备行为和学生学的准备行为,研究其高效性策略。(5)、研究总结高效课堂的管理,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指导教师反思并调整自己的课堂管理思想与教学艺术。
(6)、研究课堂教学的后续行为,包括学生的作业练习、教师的辅导补救、学习效果的诊断评价等,应该达到一个怎样的度才是高效的。
(7)、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研究实践的培训,及时调整研究的方法和进度。
(8)、收集研究成果,定期以书面形式进行阶段小结。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1月——2015年9月(1)、汇总子课题研究成果
(2)、学校总课题结题申报、完成成果鉴定
九、研究结果
我校经过四年多的实践与研究,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目的,由原来的“为信息技术而运用”转向“为优化教学方法而运用”,使教师由原来的“为创新教学方法而创新”转向“为提高教学效率而创新教学方法”并初步取得成效。
(一)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创新了教学方法,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信息技术环境下使知识形象化。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在音、视、声、色、彩等各个方面的优势,1、结果分析
我校按照课题计划与研究目标,通过实验法、教研促进法、案例分析法并结合具体课例分别对传统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优势与不足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分析归纳总结,得出了如下结果:
一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集文字、图案、音乐于一体,通过创设情境,设疑探究,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能够得到较好的锻炼与培养。教学内容得到丰富和发展。
二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资源是数字化的信息,它包括了文本、网络视频,网络教学课件、学习工具软件等多种形式,这一点是有限空间、有限时间的其它传统课程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三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四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激发。
但通过研究表明,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要注意展示的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味地追求使用计算机,过度使用视频图像,或频繁地使用媒体,学生只对生动的信息技术感兴趣,认真思考问题的不多,都会成为教学的干扰。教师应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引导学生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有目的、有成效地进行。反之,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过大,就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认真进行学习内容的学生有限,课堂监控有一定的难度。
通过研究认为,传统课程教学的优点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不足,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弥补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缺陷。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优势互补既不同于纯粹的传统课程教学,也不同于纯粹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其实质是一种在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整合对接的教学。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的优势互补,其本质与内涵就是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并结合、借鉴传统课程教学的优势和经验,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形成协调一致的有机统一体,从而产生“聚焦效应”,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
1附录一: 课题研究组成员
组
长:
许娟 副组长:
姚剑
成员:
刘志敏 樊玲 周静 孙爱红 姚美娟 王虹 温勇
李荣 祝 萍
附录二:课题研究成果附录
1、【研究成果集】: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许娟 姚剑 《课题研究阶段性评估报告1》„„„„„„„„„„„„„„„„„„姚
剑 《课题研究阶段性评估报告2》„„„„„„„„„„„„„„„„„„许娟 《区一中十二五课题中期报告》„„„„„„„„„„„„„„„„„„„姚
剑 《子课题结题报告集》„„„„„„„„„„„„„„„„„„„„子课题组成员
2、【论文】
1、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的有效教学 „„„„„„„„„„„„„„姚 剑
2、青少年如何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观„„„„„„„„„„„„„„„„„„„„许 娟
3、小议高三艺术生英语教学的几点体会„„„„„„„„„„„„„„孙爱红
4、浅谈如何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英语写作水平„„„„„„„„„„周 静
5、高中语文教改现状之反思„„„„„„„„„„„„„„„„„„„祝 萍
6、浅谈中学英语听力方法的培养„„„„„„„„„„„„„„„„„姚媚娟
7、浅谈高考素描教学方法„„„„„„„„„„„„„„„„„„„„李 荣
8、浅析水粉画观察方法„„„„„„„„„„„„„„„„„„„„„李 荣
9、素描头像的观察方法„„„„„„„„„„„„„„„„„„„„„李 荣
10、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数学有效教学„„„„„„„„„„„„„ 温 勇
11、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之浅见„„„„„„„„„„„„„„„„„„ 樊 玲
12、高中英语报刊阅读教学的探索„„„„„„„„„„„„„„„„ 樊 玲
13、利用课本训练学生写作能力„„„„„„„„„„„„„„„„„ 樊 玲
14、浅议在新课程基本理念指导下的地理教学„„„„„„„„„„„ 刘志敏
15、浅议新课改下地理教师的目标化教学„„„„„„„„„„„„„ 刘志敏
16、浅谈高三英语高效复习„„„„„„„„„„„„„„„„„„„„周 静
第四篇: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府谷县第二小学 2014年3月10日
府谷县第二小学《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课题于2011年9月被定为陕西省基础教育“十二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
本课题为3年连续性试验研究,到2014年8月结束。自课题立项至今,在市县教育局及学校的高度重视、支持与指导下,课题研究小组全体成员按照课题方案稳步推进课题研究进程,扎扎实实地开展具体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效果。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字化信息高速、广泛传递的特点,使世界形成了一个没有边界的信息空间,人们的生产、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当前多媒体数字化技术以及国际互联网技术叩开了学校的大门,作为全新的教学工具与手段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学校课堂教学随之进入了“多媒体”时代。多媒体课件、互联网主页、网上多媒体教学、教育资源数字化,一波又一波的冲击,使得我们的教育形态与学习环境必然要发生一次较为深刻的变化。2000年10月,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求广大教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构建教学过程信息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师积极探索开放教学的新思路,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课堂中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传授与探索的关系,适应信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努力运用信息技术的网络使师生互动,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2.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能够使教师、学生角色与地位转变。变教师“主讲”为“主导”,学生“被动”为“主动”,媒体由“教具”为“学具”,教学过程由“描述”为“流程”。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 充分利用计算机教学的交互特点,能够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型的课堂教学结构,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与学科课程相结合,改革传统教育形式,实现教育的根本改革,使现代教育技术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4.通过信息化的教学,能够创设主动学习情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化。
2.研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因材施教,使分层教学的思想真正得以落实。
3.研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
4.研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操作。
5.研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与学科课程整合之际,如何保持原来学科的特点。
6.研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灵活运用各种教育规律、方法、手段。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我们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公开课、教研课为研究的形式,探索在多媒体辅助和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的改变,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具体方法有:
1.资料法。搜集、阅读、研究多媒体辅助教学理论和基于网络环境的课堂教学理论及成功的课例,从中借鉴经验,进行积累。
2.观摩法。组织观看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示范课,从中汲取经验,进行思考和创新。
3.对比法。以对比研究的形式,组织同年级教师就同一课题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上研究课,通过对比研究,形成、改进新的教学方法。
4.行动研究法:边实验,边总结,边研究,边改进。
5.经验总结法:组织开展系列体验活动,对活动中的具体情况或事例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使之系统化、理论化。
6.教研促进法。以学校教研活动和校本培训为途径,加强研究的时效性、针对性,在交流和评价中促进研究的深化。
7.案例分析法。对实验教师的成长进行记录,建立个人成长袋。
五、课题研究工作的实施步骤
本课题实验周期为3年,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建立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确定人员,落实研究任务,做好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1月——2013年12月),依据方案全面实施,各子课题展开研究。依据研究进展情况,及时组织研讨,注重资料积累。
第三阶段自我评估阶段(2014年3月——2014年8月),分析整理实验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等,完成课题总结;构思下阶段的研究,推广研究的成功经验。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我校经过三年多的实践与研究,使教师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目的,由原来的“为信息技术而运用”转向“为优化教学方法而运用”,使教师由原来的“为创新教学方法而创新”转向“为提高教学效率而创新教学方法”并初步取得成效。
(一)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创新了教学方法,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信息技术环境下使知识形象化。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在音、视、声、色、彩等各个方面的优势,动态地显示出知识的演变过程,这样创新出的
教学方法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的《位置与方向》时,创设了参加定向运动越野赛的情境,教师利用多媒体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图像给予学生鲜明的表象,使学生的需要由潜在状态进入活动状态,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语文联想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学生的认知途径也十分有限,依赖教材和教师的情况十分普遍。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以及电子白板的功能,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草原》一文时,教师就在课前利用互联网搜集了大量的有关草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利用flash课件将素材进行了加工和整理,并配上了音乐进行整体呈现。学生在如诗如画的学习情境中首先感受到的是草原的美,如身临其境,然后通过教师的范读,进一步感受语文中的语言美,展开联想、想象,培养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利用信息技术展开语文教学,学生能够从图片、视频、图形、文字、图表等内容中获取信息,在丰富学生认知途径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2.信息技术环境下使难点简单化。通过直观演示,将问题中学生难以理解的文字表述转化为图形、影片,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使教学难点由复杂变为简单,便于学生的学习。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出示这样一题:把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将此红色正方体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这个方体小块,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两面、三面有红色的各为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的?
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呈现“切割、”“旋转”、“提取”等动态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这期间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3.信息技术环境下使教学进程个性化: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使课堂教学“个性化”,这种辅助教学形式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4.信息技术环境下使教学过程探索化:建构主义理论和知识本身都要求教学要创设一种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知识的探索情境,使他们身临其境,通过观察演示、动手操作的过程,进行思考和探索活动,掌握知识。
(二)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行为。
信息技术环境的运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并且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初步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学到了解决问题的一些方式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品质。与此同时,拓宽学生获取信息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创新精神。
在开展课题研究之初,我们就认识到,实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创新问题,二是切实提高师生掌握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教育技术的能力。
在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我们课题组借助网络、图书广泛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外信息化教育的最新动态,尤其是关注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发展进程;学校还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培训,学习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通过研究促进了师生教育学习观念的更新。使“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加快了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根本转变的实现。广大教师通过实验、反思、再实验,使课堂教学生动有活力。
(四)积累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教学的资料。
在课题的研究中,探索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教学方法”,较好地处理了教学新旧方法的转变,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各要素间的关系,做到了创新更要有效。为信息技术环境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教学方法课程的成功案例和课件。先后听评研究课——节,撰写教学案例——篇,制作课件——件,在县上上示范课——节,参加县上送教下乡——次。
我校按照课题计划与研究目标,通过实验法、教研促进法、案例分析法并结合具体课例分别对传统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优势与不
足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分析归纳总结,得出了如下结果:
一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集文字、图案、音乐于一体,通过创设情境,设疑探究,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能够得到较好的锻炼与培养。教学内容得到丰富和发展。二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资源是数字化的信息,它包括了文本、网络视频,网络教学课件、学习工具软件等多种形式,这一点是有限空间、有限时间的其它传统课程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三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四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激发。
但通过研究表明,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要注意展示的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味地追求使用计算机,过度使用视频图像,或频繁地使用媒体,学生只对生动的信息技术感兴趣,认真思考问题的不多,都会成为教学的干扰。教师应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引导学生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有目的、有成效地进行。反之,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过大,就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认真进行学习内容的学生有限,课堂监控有一定的难度。
通过研究认为,传统课程教学的优点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不足,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弥补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缺陷。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优势互补既不同于纯粹的传统课程教学,也不同于纯粹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其实质是一种在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整合对接的教学。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的优势互补,其本质与内涵就是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并结合、借鉴传统课程教学的优势和经验,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形成协调一致 的有机统一体,从而产生“聚焦效应”,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
1.网络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任务繁重,科研人员还需加强学习。2.此课题不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对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的领悟与运用上,在对课题研究实践的理性归纳和提升上存在着困难,需要专家的引领与指导,需要同行的交流与探讨。
3.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都是教育教学一线骨干人员,承担着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同时在新课改形势下师生的教学负担较大,课题研究的教师却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4.不同学科资源的选取与整合、不同课型的优势互补模式研究等还需要我们做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
第五篇: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中期报告(xiexiebang推荐)
渭南市基础教育“十二五”课题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选择>>
中期报告
蒲城县桥山中学
完成者:周晓芳 课题组长:李红艳、成员:张振鹏、屈伸、许立群、孙学锋
2015年5月27日
一、陈述问题、研究的意义
我校是一所全新的学校,信息化程度较高,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对信息技术在辅助教学中的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和课堂模式没有系统化,信息技术的使用只停留在对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辅助工具(课件、积件、动画)的制作上,甚至有的只是用投影来呈现课堂教学内容、板书、知识归纳、投放习题资料等,远未能达到促进学生对知识本质理解的目标,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电灌”现象在青年教师中普遍存在,忽视学习环境的创设,对学习过程,特别是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反思、重建)很少留有时空,有的出现了教学的无效性,教学的有效性难以凸显。鉴此,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的课题,通过开展该课题的实验和研究,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建立科学高效的课堂模式,以课题研究带动学校教学实践活动,以此推动学校教学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指导各学科的应用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落实新课标、新观念,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推动学校的课改实践。
(2)通过本课题研究,丰富本校校本教研资源库中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并使全蒲城县教师共享和提高。
三、研究内容
(1)分析学校多媒体教学现状
根据课题内容和要求,对各科教师使用多媒体课堂存在的问题调查,摸清我校目前各科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现状,从而制定切合学校实际的研究目标和计划。
2(2)系统掌握有效教学和有效策略
通过学习于本课题国内外已取得相关研究成果和文献,以信息技术环境为背景,学习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中各种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结合各学科在各学科中对有效 策略的运用,反馈课堂的得失,扭转教学中教学策略的单一低效运用。
(3)如何将教学策略运用于使用多媒体的课堂教学中,以适应新课改教学。本课题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教学策略为核心,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物理、生物、数学等学科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交流、课堂实践产生式教学策略、替代式教学策略、小组探究式学习策略、竞争与合作学习策略、认知学徒制等教学策略,形成符合学科实际且具有个性特色的应用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体系,用以指导各学科教师应用多媒体有效性的课堂教学,推动学校的课改实践。
四、研究方法
1、调查问卷法,调查我校多媒体教学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多媒体课堂模式。2.使用文献法,加强理论学习。统一课题组成员的认识,转变观念,掌握和了解有关课程整合及相关的理论,集体学习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3.采用案例研究法,作好课堂记录与观察。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的实验课,实验课均由课题组成员作好课堂实录和课堂结构性观察。4.使用经验总结法,作好分析汇总。每学期在课题组内进行一次阶段性的总结工作,作好课后分析、反思工作,并形成书面资料。
五、研究步骤
(一)研究前期——找问题做准备
1、课题前测找准问题。3 实验前期我们分别对教师、学生进行《小学各科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情况调查问卷》、《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善您的学习方式问卷》等问卷的调查,从大量的调查中我们找准了真实的问题,为今后的课题研究提供了事实依据。
2、梳理问题找出原因。我们从梳理中找出一些问题,一是教师应用理念的问题,二是应用技能的问题,三是缺乏专业技术支撑的问题,四是信息技术整合理论和整合操作程序模糊的问题。
3、开展课题研究培训。为打造一支研究型的教师团队,我校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开展了针对性的培训:一是树立正确的培训理念。应用信息技术的理念应该是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想象空间,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用的好、用的恰当、用的适时、用的高效,正是我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宗旨。二是注重课题研究理论指导。课题研究必须有理论支撑,我校布置教师阅读大量相关书籍,组织集体学习。三是强化技能培训。研究初期,要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的培训作为教师培训的重点内容。
(二)研究中期——开展研究 1.专业引领,加强备课。一是成立课题领导班子专业引领。深入学科组进行教材辅导,使教师整体把握教材,了解知识体系。然后再结合典型课例进行示范引领。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细致的课例分析,以面对面的形式将意见反馈给上课教师本人。二是骨干教师示范引领。充分发挥学校青年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在校本研修中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在每周的集体备课中,他们首先拿出自己的单元设计,通过对典型课例的剖析,从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方法、整合的策略等多方面进行讲解阐释,引发同学年教师的思考,并指导学年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把握教材。2.提高能力,课堂实践。4 要以课题研究为引领,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同题异构的专题研讨活动等。3.多种途径,反思评议。一是录像反思,发现问题。可以将教师自我确认的“优质课”、说课、常态课片段等进行录像,通过教学录像勾勒出教师成长的动态轨迹,提供教师“自我分析”的素材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反省,发现问题,找到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集体会诊找到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二是借助网络、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借助论坛、教师博客、专题研讨等,实现了资源共享,解决了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开拓了教研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4.总结规律,理论提升。专业指导,解决问题。课题研究离不开专业人员的指导,学校每学期将邀请家教科研专家到学校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依靠专家的引领,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研究后期——资料整理 课题组成员整理好资料上交课题组长。课题组长进行审查。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影像资料。六.中期成果 通过一年半的研究,我们认为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目标明确,有的放矢,最终确定我校多媒体教学模式----“小组探究、合作式教学策略 ”(1)通过课题研究,初步形成了我校全体教师教学操作方式。
我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明显提高。对于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的章节内容,教师一般都会采用信息技术课件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高效的多媒体“小组探究、合作式教学策略 ” 提高我校教学质量,这种教学策略在全校得到推广。
5(2)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的科研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3)多媒体下小组探究、合作式教学策略,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结论,而且更要通过各种形象化的教学媒体的观察与思维,通过小组探究、合作发现.归纳、总结出结论,即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切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使学生从不想学转变为我要学,提高教学效率,提高了全校学生的学习成绩。
(4)通过课题研究,发展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并成为我校高效课堂的主要模式。
(5)完成桥山中学多媒体课堂教学现状师生调查问卷分析报告,提出“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的课题,通过开展该课题的实验和研究,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建立科学高效的小组探究、合作式教学策略课堂模式。
七、后阶段研究工作计划
1、制定好下一步课题研究计划,布置课题学习资料和课题成员活动情况,学习“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的课题理论---<<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选择>>的学习。
2、拟举办教师优秀教学设计评选活动,希望每一位课题组成员都要有作品参赛并获奖,并给获奖每人教师200元奖励。
3、继续举办课题组成员的多媒体下教师课例研讨活动。
4、适时对整个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对教师论文进行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