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学习心得 王清华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学习心得
双辽市服先镇中心小学校 王清华
这次中央电教部研究“十二五”规划专项课题的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有关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本次课题的研究我觉得是农村教师的最大收获,在《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中让我懂得学与教是人类教育中的永恒现象。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活动更是实现教育目的、任务的主渠道。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即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它们可以体现出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我记得在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日益普及,理论研究研究日益深入细化,何克抗教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专著已经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从实践层面,各种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涌现,而且推出了大量的精彩的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实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它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很多教育技术工作者就此进行了积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工程的完成,为信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培养和提高人的信息素养和能力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在局领导的关心下,我校新添置了多媒体教学白板。因此选择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对于提高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展开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等方面,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技术支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意图建构起崭新的学生学习的基本模式,这样不仅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还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的目的,在于探求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科有效教学的整合规律、策略和方法,最终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比方说目前我校在应用信息技术实施有效教学方面存在问题的调查与研究。还有信息技术环境下备课方式的探索和研究等等。
就拿课题研究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来说,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较之传统教学手段支持下的课堂更具有优势与活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更有利于教师的情感与智慧的激发;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创设教学情境,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突显开放性与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具体来说有如下四个特点:
1.以立人为宗旨的价值观。“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的实验原则是将“立人”作为课堂教学的根本价值标准,强调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行探索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2.以民主为基础的师生观。以“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为指导的课堂教学,气氛活泼、思想活跃,充满生机活力。它强调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学生自主思考,各抒己见,让学生在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3.以自主为手段的方法观。自主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的核心内容。在具体操作中,应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突出自主,它不是“填鸭”、不是“牵牛”、也不是“放羊”。而是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有条不紊,灵活自如地展开教学。既要将学习主权交给学生,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以实践为本位的训练观。“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强调将思考权、发言权还给学生,强调“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学生自己能够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周玉仁语),确保学生能充分实践;它重视通过问题情境来调动激发学生的内在期望,保证学生能主动实践;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后,对学生而言实际上就是学习目标,随着问题的解决目标也就得以实现。
总之,信息技术课题的研究 让我们了解它在现代教学中的重要性,它将是未来教学中的重点中的重点。为了与时俱进,我们要更加的了解信息技术教学,掌握这门教学知识,才能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打造一片光明。
第二篇:(王彩琴)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最终版)
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
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临泽县蓼泉镇中心小学 王彩琴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学生所受教育的现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能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实现知识呈现的最大化,教师应了解教学环境,熟悉技术需求,能将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创造性地应用到教学当中,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转变为能力的提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自主发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的自学、会学,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一、研究背景
科学技术不断提高,人们对科技知识的应用也越来越广,在教学当中也不例外,为了优化教师的教,体现学生的学,现提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有效教学。所谓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如计算机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远程教育技术以及信息载体等呈现教学内容,或实施教学过程,使得优化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面对于土生土长于农村的学生,已经厌倦了单纯性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而对于信息技术却是翘首以盼,如果能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实现知识呈现的最大化,那将更好的实施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顺应了学生素质化教学的步伐。现就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提出一些策略和方法。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了解教学环境,熟悉技术需求。作为教师,要想很好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实施一节课的内容,一定要了解所授课班级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学设施、所教科目、所教学生。1.熟悉教学设施,体现其价值。
作为施教者的教师,要想在教学中有效实施教学,就要对自己所要使用的教学环境了如指掌,就要了解自己在教学中所能用到的各种信息技术环境。比如说授课的班级有没有计算机或者其他的信息技术设备;如果有计算机,计算机中安装了哪些能对教学有所帮助的软件系统,这些软件系统能做到哪些仿真、多媒体演示或者虚拟现实技术,如何操作这些软件;教学环境是否接入网络,网络上有没有我教学需要的资源,能否正常使用这些资源等等。[1]而我校顺应了时代的需求,安装了最先进的教学设备——鸿合科技交互式一体机电子白板,它实现了电脑和黑板的双重功能,对于初学者的教师需要了解其基本操作功能,更需要学习此一体机当中各个学科的教学工具。
2.掌握教学内容,实现其目标。
教师首先要熟悉最基本的教学内容,掌握所授的内容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技术手段,只有先了解了这些,才能够制定正确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为教学的正常开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3.调查学生需求,满足其欲望。
据调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孩子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重视,80%的学生学习工具非常齐全,当然,农村的孩子也不例外,由此他们接触的知识面也越来越广,对各方面知识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尤其是对信息化环境之下设计的内容,学生能很好的理解知识点,并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其对知识的欲望。
(二)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策略方法。1.体现教师主导。
在教育上,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幼稚无邪、天真活泼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中从无知到有知,从消极到积极,从无兴趣到有兴趣,从被动到主动,从被迫学(“要我学”)到自愿学(“我要学”),变外在的学习动机为内在的学习动机,一句话,变被动性为能动性,不是无条件地自我自然转化,也必须依赖一定的条件。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地、有趣地、主动地、自愿地接受知识,做学生喜欢的教师。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育者。所以教师的自身素养直接影响学生对一门课的喜恶程度。这也需要教师时刻关注自身发展,不断为自己充电,满足学生一滴水的需求。1.彰显学生主体。
为了顺应新课改的目标与要求,即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创造性的发展,提出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本着无限的兴趣和活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鼓励质疑,给学生问的权利,做的过程交给学生,激活思维,与此同时要确立目标,避免教师包办代替,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2.积极创新整合。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给课堂教学效果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可以说学科教学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了,另外信息技术课程本身也越来越趋向于整合其他学科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适应于自身教学的信息技术手段,创造性地应用到教学当中,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转变为能力的提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3.方法多样灵活。
当前,教师能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引领课堂,适应学生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性格特点。然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不同的学科应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突显与学科内容相融合的特点,潜移默化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不是单纯的为学而学,而是在能力培养中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现将本人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应用的关于拼音、生字、阅读、口语、作文这些方面的教学方法总结如下:
(1)巧学拼音法。
在教授三年级语文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不少人对部分声母和韵母分辨不清,但是他们能很流利地背声母表和韵母表,于是我就让他们在键盘上练习声母和韵母,没想到学生的兴趣空前高涨,不到一节课,就熟悉了汉语拼音在键盘上的分布,为以后的汉字输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使他们进一步巩固了汉语拼音的知识。
(2)乐识生字法。
低年级的学生对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事物非常感兴趣,因此,网络环境下,通过图、文、音、像信息,更为形象、具体地表现识字内容,正好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如在教学“青和清”这一识字课时,通过演示动画,从青青的草地,到清清的河水,从而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地与形象生动的画面相结合,集画面、声音、文字等于一体。这样动态演示与静态画面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使陌生的生字与熟悉的环境和生活经验产生了某种联系,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实现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的有机结合,使知识能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的面前,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巧攻阅读法。
一般来说,针对多媒体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可以有以下内容:1.涉及到影视作品的课文,可结合相关影片的播放来使用这种环境。这种形式可以呈现给学生活的内容,是他们的视觉和听觉同时接收信息,同时受到震撼,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需要借助图片或实物来强化阅读教学的,如一些说明文或涉及历史、地方特点的文章,学生由于缺少相关知识而难以理解时,必须借一些可见的形象来帮助学生理解,这时,实物投影仪的作用就比直接展示图片或实物的效果大多了。3.需要对学生的书面练习进行评价的时候,借助实物投影仪,可以将学生作业的全貌直接展示在全班面前,更直观、更具体地予以指导。这一形式,运用于课堂练习的指导、评价更为有效。[2]
(4)妙提口语法。
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大量的信息,有文字的,有图像的,有声频的,还有其他的综合信息。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口语交际的材料,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选择相关的学习材料,围绕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信息技术较之于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加形象,更富有情趣,更具有吸引力。新鲜活泼的教学形式符合小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有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外部学习环境的变化必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口语交际的教学效果。
(5)乐写作文法。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把现代教育技术、信息资源和作文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完成作文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四年级课内重点积累好词、好句,课外通过儿童诗、韵文的鉴赏,增强学生语感;仿写上主要通过抄写、听写句子,初步感受表达方法;而在习作上,重点训练状物描写和人物描写,引导学生掌握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抓住特点描写人物特征的能力。
三、结束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观察,代替学生感知、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浅显的道理,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科学的教育方法,实行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懂得生活,懂得做人从而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完成素质教育中信息技术学科所应承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孙岩.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DB/OL] http://sunyan.work.Blog.163.com/blog/static/1080256***353537/,2009.2009.
第三篇: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
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
新城二中 何武娟
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信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在课堂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探索新形势下的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潮流。由于各级领导对信息技术的重视,信息技术与各类学科的整合轰轰烈烈的开展,信息技术必将推动教育界的大革命。
由于以上原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就变成了重点,我认为,实施教学和学习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使教学策略和方法真正落到实处,起到作用。
一、评价机制
实施教学,必须要引入评价机制,正确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实施教学评价,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正确处理各种因素的关系,是客观、顺利的进行评价的关键。所以教学评价应贯彻以下几条原则。
1、目的性原则,任何没有目的的行动都是盲目的,只有明确目的,才能从实现目的的需要出发,设定评价目标,选择评价方法,制定评价方案,处理评价结果。评价目的是设计和实施教学评价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2、客观性原则,评价必须要遵循客观性原则,必须实事求是的判断,切忌主观随意性。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判断,所以我们对待他们必须公平,对事不对人。
3、整体性原则,在评价时要把握整体性原则,关注他们发展的全过程,全面、全过程的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4、指导性原则,在评价中不仅要使被评价者(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还要去他们指明方向,使他们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促进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
5、科学性原则,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必须光靠经验和直觉,而要依靠科学的原理、方法和态度来判断和分析,要正确处理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二、正确定位学生与教师的角色
实施教学和学习必须正确定位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观察,代替学生感知、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所以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鼓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与选择,尤其是在学生创造性培养方面,教师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代言人,而是学生创造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深入探究的能力。
三、培养提高教师的素质
1、要加强师德师风的修养,形成高尚的人格,有一颗进取的心。要热爱学生,对学生有博爱之心,要以诚相待,要宽容和有强烈的责任感。
2、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教师也不应停留在原地,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应具备五种能力:学习能力、教育科研能力、适应现代教学能力、研究学生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只有做好了这几个方面,才能成为新时期合格的人民教师。
3、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与反思,勤动笔,勤动脑。不光认真钻研本学科知识,同时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增加自身的知识含量。只有持之以恒,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学,给学生指明前进的路。
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革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被日益广泛应用于基础教育的过程之中。它通过以计算机的综合处理,将超文本、图形、图象、动画、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的多媒体课件。冲破了基础教育教学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起着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地传授教育教学内容的作用,可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所以我们首先要合理利用多媒体,发挥它的优势,所以必须要改变原有的单纯黑板说教,引入多媒体这个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学生增加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欲望,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因此,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尽可能多的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这一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技术,制作出能体现现代化教学思想和要求的多媒体课件,在最适当的时机,争取最大限度的利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并且教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不要太花哨,以实用为主,把这节课上需要处理的问题利用多媒体最好的展示出来,并且不能脱离课堂,要知道,你是在和一群天真、活泼、富有想象力的孩子在上课,而不是自己一个人在演讲,要给他们充分的自由想象时间,说不定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五、培养学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矛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这些矛盾,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通过操作现象,解决疑点,消除思维定势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创造的自信心,激发创造的热情,引导学生质疑,从而培养创造能力,并使学生在质疑只增强了自信心,发现自身的亮点。适时增加实践活动课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锻炼自己,亲身实践,体验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关注社会需要,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各种能力,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丰富有趣的方式、途径,努力培养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生活。综合实践活动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和技术教育等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学活动。他们在观察实验中学习科学的方法;他们上网学习法律法规,学习与人交流,学习伙伴之间互相合作,学习用自己的智慧和微薄的力量为社会尽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综合实践活动改变了学生学习的范围、内容和方式。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关系,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的提高,并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我们要明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观察,代替学生感知、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浅显的道理,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科学的教育方法,实行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懂得生活,懂得做人从而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完成素质教育中信息技术学科所应承担的责任。
第四篇: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高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高年级数学 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
课题工作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高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是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学校的立项课题。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两年(2012年5月---2014年5月),分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进行。由邓斌副校长担任课题负责人,李水莲、黄美英、曾婧等五位老师共同参与研究。
目前我校课题研究完成了课题准备、课题立项、课题实施阶段工作,结题阶段工作也基本完成,正在准备验收材料。现将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1、通过研究,寻求信息技术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整合的一般规律及其具体操作方式;寻求提高整合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2、通过研究,培养教师的现代教育意识,促进教师对信息技术与高年级数学教学整合的教育理念的理解,并提高教师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操作能力、协作能力、探究能力,促进学生乐学、会学,并能学以致用。法和手段,确保在研究期间,出优秀课例、课件和论文等。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活动。
为了搞好此项课题研究,我们学校进行了认真规划,成立了课题工作领导小组及课题研究小组。
从课题研究目标出发,按照课题研究的规划,我校的课题研究总体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一)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012年5月—2012年9月)。本阶段主要完成了以下的相关工作:
1、成立课题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课题申报工作。
学校一直把信息技术的推进作为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把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研究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我们成立了以邓斌副校长为组长、教导副主任李水莲为副组长的课题领导小组,负责课题的前期准备和申报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规划和教师的能力水平,对我校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课题研究的可行性以及课题研究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的影响和意义进行了反复的论证,确定了该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研究目标,明确了课题研究的内容,完成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高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课题研究申请书的填写及其课题申报工作。
2、组建了精干研究队伍,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为了课题的实施,我们组建了课题研究队伍,学校副校长亲自担任课题组组长,学校部分一级教师以及年轻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组成员。课题组还对实验教师进行了合理的分工,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人员保障。
课题研究小组还邀请新余教育局教研室、新余市电教馆、分宜教育局的专家为我们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他们对我们申报的课题进行了认真的审议指导,对于课题的界定和课题研究的目标等提出了具体而宝贵的指导意见。我校课题组结合这些意见对课题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修订,进行了多次的修改完善,在课题申报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好课题研究的核心目标和内容。,3、拟定了预期的课题研究成果。
研究论文、典型案例、录像课、课件、阶段成果总结报告、结题研究报告等。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2年10月-2014年2月)。2012年5月在我校举行了隆重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高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课题的开题仪式,标志着我校课题的研究工作进入了正式实施阶段。本阶段开展的具体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引领,培养教研型的教师。
作为一项专题研究,课题组的各个教师包括课题领导小组的所有成员,不仅需要真实的研究实践,更需要科学有效的理论知识来支持课题研究实践。我们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注重校本培训、加强校际交流,让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为此,我们采用了“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我校课题领导小组相继邀请了各类专家来校进行理论培训,并定期组织了专题课例研究。
2、营造氛围,调动教师研究激情。
课题领导小组从研究的开始,就极力营造和谐的研讨氛围,积极开展课题研讨工作。学校召开课题组教师会议,阐明课题研究是当前学校校本教研一个很重要的平台。指出作为处在信息化社会环境中的教师,能够参与课题研究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是教师的工作方式之一,也是教师的学习方式之一,参与课题研究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我校同时借助青年教师赛课,引导教师的教研兴趣。首先让教师观摹,然后让他们谈自己的感受,同时让他们感受到信息技术对于教学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通过观摩、反思,引起教师的思想震动,以达到教师想去教研的目的,教研氛围的形成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研究激情。
3、开展研讨,让校本教研成为主阵地。课题组教师作为学校教学的直接施教者,自身必须要有精湛的业务素养。为了优化教师的信息技术的运用素养,我们以课题研讨课为依托,借助学校校本教研作为研讨的平台,积极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高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的探索。
我校课题研讨课已经形成一个比较规范有效的流程:课题组发布通知→授课教师提前备课→教学设计和说课稿发布到个人博客→网络评议教学设计→课堂教学→集中评议研讨→平行班二次授课→网络评课→反思总结。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课例研讨课的正常开展,一方面促进了课题研究的教师主动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促进了学校教师使用远程教育资源的教学氛围的形成。
教师主动结合学科课程的特点,形成了常规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从2012年5月全面启动课题研究以来,学校相继举行了多次有效在课堂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研讨会议,教会教师走向自我规范、自我管理。从课题实施以来,我们共举办了近20次课例研讨课,同时5人次参加了上级主管部门举行的公开教学评比活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三)课题研究总结阶段(2014年3月—2015年5月)。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高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的实践中,我校课题组收集了大量的过程性资料。课题小组及时汇总,以纸质、电子两种形式进行了整理,相继形成了课题研究资料汇编、课题论文资料汇编、软件资料汇编等。教师实验课例的文字资料和论文文字资料,除了形成了很丰富的资料,更重要的是在这些资料的背后,教师和学生参与了活动的过程中,使他们获得了更多的实践经验。
我校还一方面将阶段研究成果通过参加比赛的方式进行检验,目的在于推广课题研究的成果。比如我们积极参加历届“市优质课比赛”的活动,并取得优异的成绩。我们以此验证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广泛性及实效性,为我校农课题研究后期总结的形成以及研究目标的落实提供科学、详实的依据。
经过近两年的研究实践,我们总结了一些适合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高年级数学有效教学方法:(1)、光盘示范引导法:
以教学光盘中的教师和学生为榜样,引导我们的学生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2)、媒体资源创境法:
媒体资源创境法的核心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创设学习情境,营造特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中突破难点,落实重点,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图文并茂释义法: 利用网络技术,图文结合,对课文中的重、难点字、词、句进行释义。创设模拟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和氛围,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时空距离,化难为易,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激发起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这些理论成果,对于改变陈旧的教育理念和落后的教学方法、发挥现代技术的优势、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驾驭教育技术的能力,具有广泛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探索出农村远程教育教学方法的同时,我校课题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些实践性的成果。
(1)、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高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的课题研究锻炼了教师队伍,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让我们的教师在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进行高年级数学教学方面有了巨大的进步。
教师教科研能力等综合素质也在得到快速的提升。课题实施以来,我校教师在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教学论文、教育叙事、教学案例、课件制作、教师博客、教师基本功等方面获得新余市级以上奖励达30次。
(2)、促进了学校的全面发展。近两年的课题研究,改变了我校信息技术环境下这高年级数学教学的面貌。我校的课题研究也无形中提升了学校的良好形象和声誉。(3)、学生扩大了知识面。
在利用信息技术授课的过程中学生们亲身感受,获得了新知,促使他们基础牢固、思维活跃、知识面宽阔、个性发展充分、学习后劲充足。
三、课题研究的变更情况。
在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由于工作的需要,我们课题组经讨论决定增加一名成员:曾婧
四、课题研究给我们带来的收获。
我校课题研究以来,教师硕果累累(详见成果附件)
五、对课题研究的思考和打算。
总的来说,我校课题组是认真按照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要求和安排,遵循教育研究的基本规律开展的,按计划完成了既定目标。应该说,经过两年的努力,《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高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取得了预期的成效。下一步,我们将在教学中全面实践我们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完善它。
第五篇:2012.2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实验计划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课 题 组 研 究 计 划
(2012年2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完全有必要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开发利用教育资源,促进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创新成果的共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教育信息化是国家教育发展的方向,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是必然的趋势。
二、指导思想:
信息技术的运用范围非常广泛,已深入到各行各业之中,与我们的现代生活息息相关。本课题的研究在于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力争培养现代型优秀教师,促进小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工作目标:
1、组织实验教师制订课题研究工作计划,根据计划开展活动。
2、全面开展课题研究,定期组织召开座谈会,推进典型课例、进行经验交流。
3、组织课题组教师参加多媒体课件、网页制作的培训,努力提高教师信息培养,更好地参与本课题的实验操作,教学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创建新型教学模式的能力,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4、让学生学会积极适应新环境下的学习,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增加单位时间内信息的获取量,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质量,发展思维品质。
4、做好课题的阶段总结,积累经验,组织教师撰写经验论文。
四、具体措施:
1、认真落实课题研究的实施情况。认真召开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的课题实施情况会,各研究子项和小组汇报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调整和落实下阶段课题研究方案。
2、加强理论学习。为了统一课题组成员的认识,转变观念,掌握和了解有关课程整合及相关的理论。课题组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封闭的理论学习,并要求课题组合全体成员加强自学。
3、加强培训和交流学习。采取多种方式加强课题组成员的培训,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整合能力,主要采用下面几种方式:一是积极参加总课题组组织和省市相关部门组织的培训;二是积极参加各级教研和信息化管理部门,相关科研实验校组织的交流;三是校内针对性培训。
4、作好课堂记录与观察。每节整合课均由课题组成员作好课堂实录和课堂结构性观察,便于课后总结与反思,及时对课堂结构性观察数据进行统计。
5、积累经验,撰写论文。组织教师总结课题开展情况,根据实验研究总结成功之处,找出不足,制定整改措施。组织老师撰写经验论文。
五、课题实施进程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11年6月—8月)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研究制订方案;明确研究对象、研究任务;收集资料信息,并组织修改、完善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启动阶段(2011年9月—2014年1月)
全面启动课题研究,定期组织召开座谈会,推进典型课例、进行经验交流,并进行定性分析,小结成果,进行阶段性成果展示,形成课题研究的经验和成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7月)
整理相关资料。总结得失;收集小课题研究成果,撰写实验论文及研究报告;展示课题成果。论文、案例、反思等。最后进行整理分析。
六、课题组成员:
张伟、刘严春、李红伟、席伟、刘斯琴、任华武、刘会、徐艳霞、慎春霞、黄靖、朱艳琼、王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