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体会
科 别:小 学 数 学
题
目:对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探究
作者姓名:刘雨明
单 位:广西桂林市全州县两河乡白水小学
电 话:***
邮 编:541516 对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探究
广西桂林市全州县两河乡白水小学
刘雨明
【内容摘要】目前,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是小学数学老师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联系实际地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满堂灌”,还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课堂的教学效果。本人在这个方面的做了一些实践教学方面的尝试,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此,把自己在教学中的三个实际做法和体会介绍给业内同仁,欢迎大家批评指教。
【关键词】小学数学 应用价值 教学效果 实践能力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的教学中,如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使他们能对所学的知识便于理解和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紧密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的是可以应用的灵活的知识,而不是呆板的书本知识。当学生理解了一个数学知识,又能自觉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这一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时,并能形成为一种良性的循环,他们将受用终身。
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探索知识的应用价值和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呢?我的体会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 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
例1: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教师问: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哪些物体上有圆?
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圆桌的桌面是圆的,一元钱硬币的面是圆的,电脑光盘是圆的,汽车的轮胎是圆的……
教师又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的和椭圆形的呢?
学生回答:做成正方形和椭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不平稳。教师又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 这时,教师的追问令学生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教师就此引入新课:“今天这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圆的特征,同学们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了。”
这样,学生们都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状态中。
教师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就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进而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释实际问题中去
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还应在教学中把学生引 入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来,即要善于启发学生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实现通过运用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且要达到促进学生对知识更深层理解的目的。
例2:在学完“圆的认识”后,教师用计算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这样一个活动情境:让学生站成一横排准备原地不动做投沙包投中有奖的游戏。
教师问:“这样站你们有什么想法?” 学生说:“这样站队不公平。” 教师接着问:“怎样站队才公平?”
学生应用刚学的同圆半径相等的知识说,“应该大家围着投沙包的目标站成一个圆;或站成一个纵队。当前面的一个同学投完后,后边的人再过来投,这样每个同学投沙包的距离相同,才保证了竞赛相的公平性。”
这个这个教学例子说明,设计数学知识的应用场景,在实际中的恰到好处地应用,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自然地联系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分析和解释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对所学过的新知识无形中就起到了复习、巩固和应用的效果。因此,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体会得更深刻也更牢固。可见,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这对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很有帮助的。
三、在数学教学过程用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中处处都有,“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数学教育资源,现实中也存在着一些给人们的生活和切身利益造成很大影响的实质上是有关数学知识的应用问题。这需要老师的视野开阔,跳出书本之外去寻找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和线索。解决了一个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对学生重新去认识数学的重大作用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很有好处。因为老师把书本里要学到的知识生活中拿到的现实问题中来证实数学的重要作用,学生就有可能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有可能吧数学的的学习当做是既是有趣的活动也是很神圣的事情了。我在数学中的平均数的教学中就引进了一个很现实的股票买卖中利用平均数方法给股票合理定价的问题,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例3: 为了在下周很好地开展平均数的教学,我在一个周五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社会调查任务,以作为平均数教学中的引入话题和课程内容的教学铺垫。
我提出的调查任务是:
“调查中国股民炒能股挣钱的有百分之多少?赔钱的有百分之多少?”
学生们经过双休日的调查活动或上网了解,都得到了比较一致的调查结果,课堂上学生都做了踊跃地回答。有的说中国股民炒股赔钱的人占70%以上,有的还说他调查的结果有90%以上,还有的同学说,他问过的炒股的一些人个个都是赔钱的。
趁热打铁,我引入了平均数的课题。我说,炒股为什么赔钱呢,这实际就是没学好平均数或者学了也不会用的原因。这堂课我们就利 用平均数来给股票的买卖价格合理定价。我敢保证,谁学了平均数并且能在炒股票中应用,炒股就不会是赔钱的。于是,我把搜集来的较早时期的股票价格资料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求出这阶段的每日平均涨幅和平均降幅,又让学生用计算出的平均涨幅和平均降幅定价去买卖以后一段时期的股票,结果得到了证实,股票是挣钱的,这反映了平均数是能够代表数量变化的一般规律的道理。学生们在这个事实面前都非常信服。这时我又因势利导地教育学生,做股票赔钱就是数学没学好或学好了也不会怎样用的缘故,我们应该遇到实际问题要学会应用数学知识。通过这个例子,学生们确实感受到了数学的神奇作用和大有用武之地,以后更加地重视起数学的学习了。
总之,数学教学必须联系实际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即学以致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不仅仅在于给他们打下一个扎实的数学功底,更重要的的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养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良好习惯和素质,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科研意识。陶行知说得好:“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我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安排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是加强学生数学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鲁彬,注重主体性教学的一个案例[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1)[2]吴传志.应用概率统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3]刘启章,敖小华.浅谈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技能的培养[J].中外教学研究,2007 7
第二篇:浅谈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使他们在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建构的是可以应用的灵活的知识,而不是呆板的书本知识。当学生理解了一个数学知识,又能自觉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这一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时,若能使之成为良性循环,他们将受用终身。
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探索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一、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是这样导入的:教师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哪些物体上有圆”?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圆桌的桌面是圆的,一元钱硬币的面是圆的,光盘是圆的,汽车的轮胎是圆的„„教师又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的和椭圆形的?”学生回答:“做成正方形和椭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不平稳。”“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教师的追问令学生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教师就此引入新课:“今天研究了圆的特征,同学们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教师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在学生的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把生
活问题数学化,而且要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实现通过知识的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又能反向促进学生对知识更深层理解的目的。
如在讲究“圆的认识”后,教师用计算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这样一个活动情境:学生站成一横排帮投沙包的游戏。教师问:“这样站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说:“这样站队不公平。”教师接着问:“怎样站队才公平?”学生应用刚学的同圆半径相等的知识说出应该围投沙包的目标站成一个圆,或固定好投包的站立点排成纵队一个人投完后下边的人再依次投,这样距离相同才保证了竞赛相同才保证了竞赛的公平性。
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了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体现了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运用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即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说,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仅在于他们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也不在于他们能解决多少道数学难题,而是看他们能否把所学的数学知识、思维方式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是加强数学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良好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通过实践,可使学生直接体验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教师不仅要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加实践活动的机会,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第三篇:浅谈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且在教学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多年的数学教学,让我在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有了粗浅的认识,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一些数学能力的做法。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能力的培养,用最简单的一句话说:就是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具体地说,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来训练:
1、应用旧知,指导观察
例如:教师让学生观察一幅画,图内有大小不同的7只五角星,要求学生按图意编出一道求一共有几个五角星的加法应用题。对此,学生必须先回忆以下两个问题:
(1)要求图内一共有几只五角星,可以分成几部分?
(2)这些五角星可以从哪些角度分成两部分?回忆这些知识,就能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据此编出以下三道题。
A.图内有4个大五角星,3个小五角星,一共有几个五角星? B.图内大五角星比小五角星多几个? C.图内小五角星比大五角星少几个?
2、对比观察,找出异同点
例如:给出9的乘法口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对比观察,找出其中的规律,帮助记忆。
(1)观察比较它们的积,发现下一句口诀的积都比上一句多9,上一句口决的积都比下一句少9。
(2)观察比较它们积的个位数与十位数,发现积的个位数与十位数的和都是9。
(3)观察比较它们积的十位数与乘数,发现积的十位数都比与9相乘的数少1。积的个位数就是10减去与9相乘的数的差。
这样的训练能使学生学会以前者为参照物,逐一观察,逐一对比,有序地找出前后观察对象之间的异同点,进而发现其中的规律。
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21世纪的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要以学生为本位,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
1、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教师是外因,要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此,教师还要加强教育,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主体”。
学生一入学,教师就要让学生明白:应怎样听课、复习、写作业等问题,明确自己要做自己的事,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教师还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不断明白:自己还要做什么,还有什么也是自己的事。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增强自己的独立性。
2、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学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产生兴奋和愉快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多鼓励: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要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让学生说说是从何想起、怎么想的,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并培养学生自己来解答疑问。
3、精心设计学习过程
教师要从“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的角度,依据“学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是以学为主体的主导”的原则,按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认识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做到该扶则扶,该放当放。
(1)与旧知紧密相连的新知,教师基本不讲。要在强化旧知的前提下,确定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运用知识的正迁移,完成认知冲突,顺利掌握新知。教师只需在旧知与新知间架起一座能让学生自己通过的桥梁。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先复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及其推导过程,然后提问:a、在学习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可不可以也运用平移转化、等积变形的方法呢?b、你打算把三角形转化成什么图形。你认为可以吗?c、动手拼一拼,看一看,想一想。d、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讨论便可得出结论,并明白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要÷2的道理。接下来再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就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这样的设计就充分体现了由扶到放,该放则放的原则。
(2)全新的知识,教师也要寻找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和讲解。
如:“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最近发展区”就是平均分的知识。教师可先复习:每份分得同样多便是平均分。然后出示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提问:怎么分?每人分到多少?你能用整数表示出来吗?让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只在这里给学生讲解:每人分得的苹果不能用整数表示,即要用分数表示。然后结合实际讲解的含义,来引导学生自学,分数各部分名称。这样的新授课就不是老师在“教”了,而是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练习、复习课,老师要注意不能上成练习题课。如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复习时,可让学生思考:a、你学到了什么?举例说明。b、还有什么不懂?c、你还想知道什么?然后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回答“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举例说明”是掌握知识的表现。“还有什么不懂”旨在质疑问难。以“还想知道什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并鼓励他们积极动脑。
(4)建构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铺垫:复习旧知,引向新知;设疑:形成认识冲突,刺激求知欲望;内化:通过自学、讨论及教师适当的引导,完成认知冲突,掌握新知;练习:对掌握的新知进行巩固练习,并得到提高与拓展。
三、课堂交流能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阅读是了解和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一种基本策略。值得注意的是:阅读材料并不仅仅限于数学课本,学生自己写的作业、材料、数学史话和故事等都应成为他们阅读的内容。通过这种有序和广泛的阅读交流,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关系中了解和学习数学,学习他人思考问
题的方法,分享同伴的解题策略。这不仅给学生的学习扩展了一个自然、亲切而有价值的空间,又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形成了良好的数学观点。
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只有倾听,才有交流,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第一,听表达的大致过程,从总体上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第二,听别人解答问题的思维策略,采用的思考方法;第三,听别人表达的思想有没有不严密的地方,自己随时准备进行质疑或补充。
3、引导学生学会对话
在倾听别人发言的同时,经过自己的思考,以对话的形式,把交流引向深入。a.质疑型提问,如:“你讲的我不太明白,能不能说的更清楚些?”b.反驳型提问,如:“如果是这样,用你的方法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c.补充型提问,如:“前面我想的跟你差不多,但是后面我是这样想的„„”
4、引导学生学会评价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带着尊重和欣赏去倾听别人的发言,学会合理的评价别人的观点和想法,学会接受别人的优点,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捕捉闪光点,从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交流的过程成为大家共同进步的过程。
5、引导学生学会“写数学”
课堂交流大都时间是以语言进行交流的。对此,教师还可以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写数学”——引导学生把他们学习数学的观察发现、心得体会、反思和研究结果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并进行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并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与探索研究的能力。
四、比较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的比较能力是随着其年龄和知识的增长,智力水平的发展而提高的。因此,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首先要根据不同的年级,结合具体教材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提出不同的比较要求,并掌握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1)先比较事物的不同点,再比较事物的相同点。例如,比较应用题的算术解法与方程解法时,先比较得出用算术方法解时未知数不能参与列式,而用方程解时,未知数能参与列式这个主要区别;然后比较得出两者都是以四则运算的
意义和常见数量关系指导列式的共同点。
(2)先比较事物差异大的属性,再比较差异小的属性。例如,学习了各种小数后,先比较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区别,再比较无限小数中的循环小数和不循环小数的区别,最后比较循环小数中纯循环小数和混循环小数的区别。
(3)先比较直接感知的事物,再比较头脑中语言引起的事物的表象。例如:教学分数基本性质,先通过直观比较得出,再借助于直观建立起来的表象,比较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最后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4)同类知识归类比较,使知识融会贯通。例如,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后,引导学生与以前学习的商不变性质,分数基本性质进行比较,通过具体算例,使学生清楚地明白这三种知识其本质是一致的。从而归纳出这些知识内容的本质属性,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引导小学生在实践操作的活动过程中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在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之间架起过渡的桥梁。
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学生通过摆摆学具,算一算“12-7=?”时,竟然找出了许多种不同的算法:
算法一:10-7+2=5(破十法)
算法二:12-2-5=5(少减了5,要再减5)算法三:12-10+3=5(多减了3,要加上3)算法四:12-1-1-1-1-1-1-1=5(数数的方法)算法五:因为7+5=12 所以12-7=5(算减法,想加法)
为了在动手操作学数学中,顺利地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的学习内容和学具、操作材料,要适宜学生动手操作;
2、要精心设计操作活动的各个环节;
3、操作问题与探究要求的提出,必须根据小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因人而异,具体明确;
4、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要引导小学生将观察与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克服因学具的形状、色彩等无关因素的影响,仔细观察操作的过程和操作的结果,在头脑中留下准确、完整的表象,进而达到促进分析综合,帮助抽象概括的作用;
5、为了促进操作和思维,要充分让学生口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认真听取,参与评价、讨论操作思维的过程是否正确、合理,促进和推动学生积极的探究思维;
6、还要及早(从小学一年级就可以开始)训练养成操作顺利进行的各种习惯,注意培养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的协同活动能力,使动手操作学数学更有成效。
六、创新能力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小学时代正是学生处于好奇、好胜、想象力丰富的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抹杀学生的想象和猜测,而应积极给学生的想象力,适时适度的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大胆去设想、假设。越是超越常规的合理想象,越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在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让学生先归纳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然后我出示长方体的实物,并提出如果少掉一个底面,剩下五个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如果少掉前面的一个面,剩下的五个面的面积公式又是怎样的?如果少掉两个底面,这时的四个面的面积公式又是怎样的?少掉了两个底面时,实际只要求什么就可以得出公式?那一种物体只要求出四个面?学生经过讨论,很快能说出求五个面的面积公式,并知道少掉两个底面,实际上只要求长方体的侧面积,通风管即:只要求四个面。这样通过运用实物和教具,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联想,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所以,我认识到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首先要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品质。最后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储备:教师能够打破传统定势,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才能更加灵活的去引导学生的发展,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四篇:培养小学生数学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一、学会阅读数学,从中感悟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的本真理解。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要想真正的学好数学,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我觉得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书看得多的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相对比看得少的要好。同时这样也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思想。
二、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比如:在教学《现代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运算时:44×25=?我教给学生的一种算理:44×25=11×(4×25)是根据三年级学过的把一个数分解为两个数的乘积,再运用乘法结合律。我讲述后,又请几名学生复述这种算理并且出了几题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说。接着再问,还有比其它的解题方法呢?既让学生巩固这种算理,又再次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转为学生讲,老师听的轻松氛围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40+4)×25)。
第五篇: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方面
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方面
阅读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人们不仅需要具备语文和外语的阅读能力,而且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1、营造阅读氛围,培养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氛围是培养兴趣的基础。要想营造阅读氛围,我们可以在教室里开辟一个小小数学角,布置一些有趣的数学读本或画册,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同时有目地的推荐一部分好的书刊杂志如,《数学大世界》、《小数报》等。其次,教师要为每个学生提供自主阅读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阅读的思维品质。在阅读过程中应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对话,消除学生畏惧心理。同时树立学生无过错意识,即使学生在阅读教材后提出十分幼稚或肤浅的问题也不能讥笑和批评,尽量给以肯定和鼓励,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三是鼓励学生、允许学生大胆质疑,树立问题意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才能冲破头脑中的平静,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也才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学贵有思,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如果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制造一些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阅读兴趣。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在引导学生发现“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这一知识点后,我设计了判断平年、闰年的练习,最后一题是1900年。当学生按一般方法判断1900年为闰年时,我出示了万年历让学生查阅发现1900年是平年。顿时教室里炸开了锅,学生们纷纷以怀疑的眼光看着我,我笑而不答,顺水推舟地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注释,让学生在原有知识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带着问题从课本里寻求答案。于是,学生充满了好奇,对这一知识也产生了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认真阅读课本,寻求其中的奥秘,通过阅读终于认识了整百年份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的特殊情况。
二、加强指导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没有好的方法和策略,做任何事都将收效甚微。陶行知先生曾说:“与其把学生当做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在数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循序渐进,逐步形成阅读策略,使学生从“愿读”到“会读”最后到“乐读”。
方法一:勤思多想
只读不思实际是无效劳动,只有通过对每一个数学符号、图形,数据描述的信息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使学生获得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的表达方式。所以,数学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首先要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如:新知识是怎样引进的?与旧知识有什么联系?结论是什么?怎样得出的?运用这些结论或公式可以解决哪些问题?能否举出例子。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问题的范例。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做示范,让学生模仿提问,或展示其它同学提出问题的过程。其次激励学生“自问”或“互问”,如:通过阅读我(你)读懂了什么?我(你)理解了吗?我还有什么不懂或想不明白的地方吗?最后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练习、检测、评价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我能行!
方法二:手脑并用
数学阅读过程往往是读写结合、手脑并用的过程。一方面动手可以加强记忆,像运算定律、平面几何的计算公式等都可以边看边写。另一方面可以加强理解,像二年级小朋友在阅读方位认识材料时,就可以联系身边的实际情境,甚至站起来根据材料的要求站好方向用自己的形体语言为阅读理解“架桥铺路”,我们要善于使用书写、画图、演算、验证性推理等手段提高自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程度。
方法三:抓重点词
我们都知道在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中,关键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往往没有注意到某个字的存在,把本不应该错的题目做错了,所以在平时的阅读指导时,可以借鉴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对重要字词的理解也可以采用类似语文“句子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划出题中的关键词句,细细品味,重点理解,养成认真、细心的阅读习惯。如,在教学“倒数”这个概念时,课本是这样表述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这里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倒数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两个数相互依存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读这个概念的时候把你认为重点字、词勾画出来,学生们通过讨论分析,认为“乘积是1”、“互为”两个词非常重要。这就突出了倒数的本质,前提条件是乘积是1,而非商、差或和是1,互为又强调倒数的相互依存关系,倒数不能独立存在。在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通过反复读题,找关键句,确定单位“1”的量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计算方法。对于易混淆的题目,将两道或几道类似的题目放一起读读比比,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区分它们的异同。
方法四:及时反馈,促进交流
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阅读和数学语言,无论从学习数学的角度还是使用数学的角度看,数学交流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阅读学习后,指导学生带着阅读中的体会与疑问,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换看法,探讨是非真伪。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的情境,调动全体学生投入相互探讨;另一方面要引导交流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当学生闪现精辟见解时,要及时捕捉,并予以肯定;当出现错误或片面认识时,要及时纠正或补充;当思维停滞时,要及时引发新的认知冲突……总之,教师要善于把握契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交流中真正实现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的交锋。在教学中,注意给学生提供多向交流的机会,让和谐的氛围、成功的体验、竞争的机制激励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发展,主动将数学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及时反馈阅读信息.教师可采用提问、练习、互相讨论等方式加强信息交流,检查阅读效果.随时发现问题,使指导更具针对性.三、课外进行阅读延伸,提升数学素养。
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为此,我们还可以在课外进行阅读延伸。准备一些有趣的、有一定难度的阅读资料供学生使用,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如在学习了《圆的周长》之后,我布置学生去查找“π”是由谁研究出来的,你对此有何想法?通过查找阅读同学们第二天都抢着来告诉我它是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研究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6位小数的人,这项伟大的成就比国外数学家至少要早一千多年。这样的阅读在使学生养成阅读习惯的同时,又为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因此,在教学时,我们不仅要把知识的精髓教给学生,而且还要教会他们读书的方法、技巧,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通过数学阅读,使他们熟悉有关数学语言,掌握数学知识,并且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开展数学阅读研究,深入指导,具体到个人、明确到课堂。
总之,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重视数学阅读教学,尤其作为小学的数学教师,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可能,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仅让学生能解决几个数学难题,更重要的是把数学教学作为一种文化,更作为一种语言传播。为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提供基础,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