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方志彤教授 哈佛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教授

时间:2019-05-13 00:30: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记方志彤教授 哈佛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教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记方志彤教授 哈佛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教授》。

第一篇:记方志彤教授 哈佛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教授

记方志彤教授 哈佛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教授

十年前哈佛大学汉语文史系,有一位闻名的怪僻学者,他不但对中国古典文学修养深:渊,而又精通西方文史语言;如希腊文,拉丁文,德,法,意大利文等等。他

就是方志彤教授——一位今古稀有的学者。每每想念到他,便瞧见那如狮子似的披散的一头银发。他身材高壮,面色红润,有如酒饮之后。他是哈佛大学的一位怪

杰;他孤寡冷傲,可是只要他认为孺子可教也,它可能是你的良师好友。那么他会变得慈善忠诚。方志彤便是我这样的一位恩师,如果三十年前我未曾从师于他,今日我也不会在此以汉文来写作。半年前在北京与老友重逢,那是一位儿时小友。他知道我

喜读中文书,而身居他乡,便想送几本书给我带回美国。可又担心一向轻装旅行的我,因此只送给我两本书,其中一本便是杨绛写的《我们仨》,我读后,心更感触

甚深,很是痛惜他们仨,便想提笔写篇追忆钱钟书“他们仨”。奇异的是提起笔来,脑海中只看到那一头银发的方志彤教授。笔随意念,写下的是常常怀念钱钟书的老同学,方志彤教授。我首先是上海陶尔教授的诗词课,而他又导致我去上方志彤的课。这两位教授将我导致回返汉文。记得快离开中国时,正在南京上初中,一位同班同学警告我不可忘记中文:你爸爸带你离开中国很不对,你应当用中文写作。方志彤先生不但将我回归汉

语,也启发我就将遗失的中国文化。尤其是传统中国文人的孤洁寡傲。他说他不能忍受庸俗,他是出污泥而不染的文人。因此他的教授方法也是奇特的。譬如想上他 的课,必须得到他的许可,并且他不愿在教室中讲课,是在他自身的办公室讲课,每次只收四,五个学生,围着他的写字台而听课。我便这样的坐在他办公桌旁听了

两年课。听他的课,不但听到汉语,英语,也会听到法语,德语,希腊文,意大利文。听他的课有如游学世界。他不大看得起读书读释文,认为tradutore ē

ratore。这句意大利文,意思是翻译者是背逆者,意思是翻译未能达原文本意。这句话我也听钱钟书提到过。他和方志彤在清华大学是同班同学,两人又精通

数国文字,因此同样的对翻译有反感,瞧不起读译文的读者。他们两在这方面是同志,也是知心。因为我在欧洲居住过,也懂少许意大利文,法文等,因此他对我也另眼看待,并且得知我也订阅英国的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便说很高兴有一个知音者在听他的课。上他的课如走海阔天空的文化世界。我从未知道中国历来有多元化的文化智慧。这文化智慧其实是世

界文明大同的。我第一次听他的课是跟他读庄子,内篇第一至第七,《逍遥游》最能代表方先生的文化境界:“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

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读庄子,真是太神了,恰如魂飞神舞,“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

子内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道”,“应帝王”——所展示的文化境界正若上方先生的课,如支氏逍遥游论曰:“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尤其

读到颜回与仲尼的对答:“何为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型去知,同於大通,此谓坐忘”(大宗师)。何为大通,为之恍然·读庄子,上方先生的课,为之恍然

也。读庄子时,方先生常常指出书中的相对论,可知庄子哲学其实是分析性的,而此分析性常常升华于诗境。西方哲学常建议古典哲学只有希腊哲学开始分析性的思维,不知老庄思维也是分析性的,而是诗维层次常进入诗意似的玄虚妙语。这种语解既是分析亦是形而上。第一年跟方先生读的是老庄,同时方先生也介绍一些课外读本,如林语堂写的英文剧本《孔子见南子》,写的是孔子去见某官夫人,意图找份官职。由此可

知方先生对孔儒的一些看法类似惠施(庄子的好友)。菲薄孔子。这原是庄子的人生,他可官而拒,不像孔子周游诸国,欲官而无,而流浪终生,惶惶如丧家之犬。

方先生的孤傲也使得他未肯去求份哈佛教授职位,始终是占一超然的学者老师地位,只求一容膝的读书做学范围。他是上海陶尔教授的老师,也是美国和西

方许多汉学家的宗师。钱钟书曾经问过我在美国修汉学博士的要求,我说除了念一些必修课时,加上能译评一本汉文著作就差不多了,当然还要备修很长的参考注解

等。他笑说幸好秦始皇烧丢许多古书,由此减轻不少博士生的负担,说此话时。站在身旁的杨绛听了不禁笑弯了腰。(上)作者简介:木令耆本名刘年玲,生长於上海,南京,重庆等地,原籍湖北1947年离开中国,因为酷爱中国文学,在美国成长时间也不忘学习汉文。曾经求学於柏克

莱,哥伦比亚,哈佛,剑桥,1973年在英国剑桥的悠静环境中开始写作。1975年创办秋水杂志,为海外一文艺刊物,并任主编。1975年离开祖国30多

年后,第一次返国。1981年,再度回国,教学於北京师范大学。1985-86教学於北京大学。在美国曾任教於波士顿大学,翩得利大学。现为哈佛大学亚洲

研究中心研究员。1983年编选“海外华人作家散文选”,出版中篇小说“竹林引幻”。继之出版“海外文艺漫谈”,“边缘人”,“泼墨的生活”,“爱的荒

谬”。并曾编译英文版中国女作家小说选“玫瑰晚餐”。我们都读过方志彤先生的赠书http://www.xiexiebang.com/group/fangzhitong/创建于2008-10-21

组长: D.S.仅以小组献给未见其人,摩挲其书的方志彤先生。

在北大图书馆借书的同学一定对这个名字不会陌生。不应被遗忘的方志彤先生

《上海书评》第120期(2010年12月19日)刊载高峰枫先生文,发表了钱锺书先生于1979年致方

志彤先生英文信两通,从中可以看出这两位大学者之间的惺惺相惜之情,阅后实令人感慨系之。方先生在国内几已被人遗忘,故不揣愚陋,狗尾续貂,对这样一位百 科全书式学人的生平和学术成就稍作介绍。

方志彤(Achilles Chih-t'ung Fang,1910.8.20-1995.11.22)是朝鲜族人,生于日本统治下的朝鲜。青年时代得到美国传教士的资助,来到上海读高中,后入清华大学哲学系,1932年毕业。1935年辅仁大学出版的西文东方学刊物《华裔学志》(Monumenta Serica)创刊后不久,方氏就参与

了该刊物的编辑工作,初任编辑部秘书兼助理,后与当时也在北平(北京)的一批中外著名学者如陈垣(1880-1971)、张星烺(1888-1951)、沈兼士(1887-1947)、英千里(1900-1969)和田清波(Antoine Mostaert,1881-1971,蒙古学大家)、艾锷锋

(Gustav Ecke,1896-1971)、卫德明(Hellmut Wilhelm,1905-1990)、罗樾(1903-1988)、戴何都

(1891-1980)等同任编委,达十余年之久。方氏曾把中国学者沈兼士和裴学海(1899-1970,语言文字学家)等的论著译成英文在《华裔学志》

上发表,沈先生逝世后的讣文亦出其手(见《华裔学志》1948年第13期,408-412页)。《学志》各期均刊载

“Review of Reviews”,评介西方和日本汉学家出版的新著及近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同时向西方汉学界介绍中国和日本学者用中文、日

文撰写的重要新作,使其成为当时了解世界汉学动态的一个窗口。这些文字一般都不署名,其实多为方氏所写。现仍在世的德国老一辈汉学家傅海博

(Herbert Franke,1914-)曾经说过:“要谈到在中国发行的最重要的汉学期刊(自1935年起),非北平天主教辅仁大学的《华裔学

志》莫属。”《学志》取得的成就,是与方先生多年的辛勤工作密不可分的。

笔者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前夕,曾为查找王静如先生发表在

《华裔学志》1944年第9期上的一篇英文论文“Arsi and Yen-ch'i焉耆,Tokhri and Yüeh-shih月氏”,在华东师大 的图书馆里翻阅该刊。王先生的论文题目中的r■i一词,见于甲种吐火罗语文书,解读者西克(E.Sieg)在1918年发表论文,认为该词与吐火罗语名

称有关,主张把甲种吐火罗语叫做r■i语。至1936年,英国伊朗学家贝利(H.W.Bailey)撰文提出这个词等于rya(圣),并不是吐火罗语 的名称。他主张称甲种吐火罗语为焉耆语(Agnean),乙种吐火罗语为龟兹(库车)语(Kuchean)。次年(1937年)西克又反驳了贝利之说,坚

持仍用“吐火罗语”这一名称。王先生此文就是在欧洲学者争论的热潮中,由中国学者用外文发表的第一篇相关论著,在国际学术界亦很有影响。不过此文的英文稿

并非王先生自作,而注明是由方先生翻译的。这令笔者大感惊讶,深觉方先生学识淹博,对这样艰深冷僻的问题都有深入的了解。有关吐火罗语名称的讨论以后并未 停止,伊朗学大家亨宁(W.B.Henning)等续有所论列。2010年秋,笔者在吐鲁番,听现在北京的日本吐火罗语专家荻原裕敏博士提及,他曾亲

往德国检视吐火罗语文书原件,可以确证西克当年的读法不误,但这个争论问题至今仍无法论定。

方先生于1947年离开《华裔学志》编辑

部,应哈佛燕京学社之邀,赴美参加一部汉英词典的编纂工作。这原是一个相当大的课题,著名语言学家李方桂等都曾参与,但编词典历来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情,据李先生夫人徐樱回忆,哈佛虽是名牌学府,但李先生在此工作并不乐意,觉得过于沉闷,于是两年期满就请辞了(见徐樱《方桂与我五十五年》增订本,北

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87-88页)。这部词典最终并未完成,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伊朗和中亚学家费耐生

(Richard N.Frye,1920-)说起,词典留下的资料和稿件仍堆放在哈佛的地下室中,无人问津。方先生脱离编纂工作后,仍留在哈佛任

教,同时攻读比较文学的学位。他在哈佛长期讲授古代汉语、中国文学理论和文艺批评等,至1977年退休,前后近三十年。

李欧梵

(1942-)教授在其所作《在哈佛作访问教授》一文中写道:“哈佛的汉学传统历史悠久,在我做研究生时代,系里教授中国文学的只有海涛尔

(Robert Hightower,按即”海陶玮“——引者)和Achilles Fang(方志彤)二人,后来加上语言学方面的赵如兰和梅祖麟,这几

位教授——特别是后二者——都待我甚好,但毕竟都不是现代文学领域的学者,其实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汉学界,除了夏志清教授外,根本没有人注意到现代

文学,甚至偏见极深,认为自《红楼梦》之后就没有中国文学可言。方教授是韩国人,教学极为严谨,曾写过一篇有关胡适和美国新诗中的意象派的论文。他一向不

苟言笑,也令我畏惧不前。”其实方先生直至退休都并未获得教授职称,高峰枫先生前已作说明。李氏提及的方氏所撰论文,当指《从意象主义到惠特曼主义的中国 新诗:新诗试验的失败》

(From Imagism to Whitmanism in Recent Chinese Poetry: A Search for Poetics that Failed),此文引用讨论者不少。

方先生在哈佛数十年,却始终未获教授,除因其为人孤傲超然外,可能也与其发表的著作甚少有关。他在1958年完成 的关于庞德的博士论文篇幅巨大,迄今未出版;对司马光《资治通鉴》卷69-78的英译和注释(The Chronicle of the Three Kingdoms, 220-265: Chapters 69-78 from the Tzu Chih T'ung Chien),由哈佛燕京学社于1952年出版,却是铅字打印本。尽管如此,与其相识之人无不盛赞其博学,可谓有口皆碑。笔者于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开始,与美国宾夕法

尼亚大学的汉学家梅维恒(Victor H.Mair,1943-)教授交往,梅氏于1976年在哈佛获博士学位,以后又留校任教数年。他多年研究唐

代变文,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起,便致力于对新疆出土古尸和欧亚大陆各地的历史文化的调查,对印欧语诸族群的语文学和考古学非常关注。他屡次提及方先生,认

为其学识和语言能力旁人难以企及,令笔者印象深刻。

方先生1995年因癌症去世,为了纪念他,哈佛大学特于1997年设立方志彤纪念

奖,每年奖励一名东亚人文领域的研究生,用于在哈佛出版专著。但十年间无人获奖,直至2008年,台湾史语所的陈雯怡女士以博士论文

Network, Communities, and Identities: On the Discursive Practices of Yuan Literati,得到评审委员会一致肯定而获奖。

方先生在北京时就常在琉璃厂等处搜罗图书,到美国后主要收藏西文书,包括很多希腊文、拉丁文典籍。他生 前就已着手将藏书捐赠给北京大学图书馆。现在“方志彤赠书”是北大图书馆特藏之一,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和少量自然科学类西文书籍,部分开架但不外借,其中有些可以复制,开放时间是每周一至周五,上午八时至下午五时。

徐文堪

第二篇:哈佛大学著名黑人教授亨利

哈佛大学著名黑人教授亨利·路易士·盖茨7月16日被白人警察盘问而引起冲突,这个事件由于总统奥巴马的介入而受到广泛的关注。现在,当事人盖茨已不再坚持这是一起白人警察歧视对待黑人的事件,奥巴马也打电话给那位白人警察,为自己的过激反应表示道歉,但由此引发的社会公正讨论仍然余波荡漾。

美国社会公正的核心价值之一是人人平等,每个人都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平等个体而受到尊重和公民权利保护。但是,这只是一种理想价值,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每个人几乎总是被看成的这个或那个“群类”中的一员,而被与别的群类成员区别对待,最为明显,最带有歧视的就是“种族貌相”(racial profile)。美国黑人有理由相信他们常常是不公正“种族貌相”歧视的受害者,但是,连一些美国黑人都认为,盖茨这次的强烈反应却未必有充分的理由。

32岁的阿拉巴马州黑人居民维克(Lorenzo Wyche)认为,盖茨抗议的时机不好,因为警察到盖茨家执行公务,并不是没有理由的。首先,有人报了案,警察不处理是不对的,而且,报案的人并没有说两个撞门而入的是黑人,所以白人警察不是专门来对付黑人的。其次,报案者说有人撞门而入,也是事实。盖茨家的门卡住了,他和司机一起用力撞门,撞了好几下才把门撞开。警察叫盖茨到屋外问话,盖茨大声吼叫,责骂警察是“种族主义”。实际上,这位白人警察以前并无种族歧视的行为,而且还因为善于处理种族问题,曾被警察局派去给新警察介绍经验。

盖茨过度反应当然也有他的理由。当一个黑人与一个白人警察发生对抗时,他第一反应是,白人警察这么对待我,是不是因为我是黑人?接下来反应就是,我是否应该抗议,还是默默忍受?盖茨做出抗议的反应,但是正如维克所说,他抗议的时机和场合不对,而且对象也不对。

在美国,警察是否有“种族貌相”歧视,是很难断定的。警察与其他公民一样,在证明他有错之前,他是无辜的。“种族貌相”存在于一个人头脑里,不能无凭无据地定他的思想罪。洛杉矶警察局6年之中收到1200宗“种族貌相”的投诉,但没有一宗是最后成立的,因为没有一个警察会自己公开承认有“种族貌相”歧视。

绝大多数“种族貌相”歧视发生在警察“可管可不管”的模糊范围之内。维克虽然不赞同盖茨的过度反应,但他对白人警察并无好感。有一次他开车上街,前面走过一位白人小姐,他朝她看了一眼,这时旁边的一位白人警察便打开警灯,命令他停车。警察在维克车里没有发现任何违法的东西,随后告诉他,他汽车牌照上的有效标志已经过期,就让他走了。维克说,他无法知道,警察拦他的车,到底是因为牌照,还是因为那白人小姐,当然也无从断定那个警察是不是在因相貌而歧视他。

我自己也碰到过类似的事情。有一次我在限速35英里路段以42英里时速行车而被警察拦下,不仅罚了款,而且还得进驾驶学校学习交通规则。我无从知道,如果一个白人这样驾车,是否会受到相同的对待。但是,事情已经发生在我身上,我违规在前,就算警察对我是“貌相歧视”,我也无话可说。我要抗议“貌相歧视”,那时候肯定不是一个恰当的场合。

我这几年回美国,几乎每次都在海关被要求检查行李。据说好些华人朋友都有类似的经验,原因是华人回国会带一些香肠、腊肉、火腿之类的土特产,而携带任何肉类进入美国口岸都是法律严格禁止的。海关申报单上要求申报,海关人员也会口头问一句,有没有带违禁品。有的华人明明带了,却谎说没带,这种情况不止一次地发生,就连累了其他诚实守法的华裔旅客。在海关行李检查处,排队等候检查的,绝大部分是亚洲裔的面孔。对这些旅客来说,这肯定有“貌相歧视”的因素。但是,海关人员可以说自己在公事公办,你又怎么证明他在歧视你呢?我能够了解盖茨教授在被盘问时的心情,但是,我也同样了解,我所遭遇的事情,原因并不全在于“貌相歧视”。

第三篇:中国式教授养成记

中国式教授养成记

好久没写日志了,最近一直装修房子,太累了,尤其是对于我这种对颜色有选择性障碍的人。我现在几乎天天沉浸在和工长、工人兵戈相见的“喜悦”中,在缓解工作压力大呼过瘾的同时,心情还是糟的很,这也算是对我下面的歇斯底里做个铺垫吧。前几天参加一个国标的审查会,我终于重新找到了久违的大海的感觉,又是一坨坨的教授,又是先是海天盛筵般的口诛笔伐,再喜笑颜开的审查通过,这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如同穿着拖鞋踩到屎然后又踩到水一样。

中国式教授是学历与实践不完全性交后的畸形产物。首先,中国式教授必须有很高的学历,现在看来,大部分也已经跻身到了博士行列,至少也是在职博士,因为在制定职称规则的学者们或者教授们看来,硕士或者在职硕士听起来总有点故意向学术靠拢但又有点不自信的赶脚。中国的学历考试制度就是这个样子,基本上是从高考到硕士到博士是一个难度递减的过程,而最尼玛难以费解的是,一职专学校毕业的人究竟通过什么途径混到博士甚至博士后的学位呢,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人如果在牌场上早被丫口水阉了,设想连他自己都不想提起或者想方设法隐瞒的经历怎么可能是一个励志故事开始呢,以前是有学上才能交学费,现在是交学费就有学上。当然说这一些,并不代表那些“呕心沥血”“寒窗苦读”苦读的人就都会摆脱中国式教授的套路。访问学者也好,出国深造也好,每次回来后不是好好的总结学术,而是赶紧把自己的这段“光辉岁月”在自己的教学经历里面书写浓重的一笔,您是去求学了,和你教学有半毛钱关系呢?先进的学术思路没有学来,却敢于吹国际牛B的教授越来越多,悲哀。

另外,教授们还必须有“一腚”的实践经验,也就是所谓的深入生产实践,这是要成为中国式教授不能缺少的。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教授在面对大学生的时候,单纯讲一些讲了千万遍却越讲越糊涂的理论已经不能够彰显他们的能力了,所以这时候他们开始用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来迷惑众生了,哪怕是在工厂喝茶看报呆过几个月,也会被他们说成是大半辈子的工厂实践,又是深入一线,又是亲自操作,一大坨的连工厂小工都知道的小把戏拿出来反复说,而学生除了书本上一些干巴巴的知识,又怎么能知道教授们说的是对是错,只能感叹教授的丰富阅历和辛苦历程。而教授在生产第一线又是在干什么呢,他们在面对一个厄需解决的问题时,不是想如何解决问题,而是在想如何讲出一堆貌似很高深的理论知识,甚至搬出国外的大理论,把工人搞得一头雾水,工人们在感叹教授多么牛逼的同时,却还是木有搞明白这个问题关键怎么解决,而教授却溜了。

上面说的或许有些夸张,但确实是赤裸裸的现实。中国式教授永远不会说“对不起这方面我不懂,我不知道”。如果你是一名工人,当你问教授一个生产中特别专业的问题时,如果他突然会有一愣的表情,那很有可能他不知道怎么解决或者压根不理解你的问题,这时候他就会用他丰富的蒙混过关的经验打败你:他会跟你扯一些无用的但却又是内行人知道的东西,来分散你的注意力,这时候他一方面还是想表现出自己是个内行的样子,另一方面是想说一大推东西把你搞得一头雾水后蒙混过关,更有甚者,还会说一些完全不相干的生产实例……八嘎,小泽玛利亚、波多野结衣你们快收了他们吧……中国式教授已经大有赶超北京宠物狗数量(95万)的趋势了,而这些所谓的专家教授,不知道***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能否对他们有所提醒呢。“喝茶抽烟评职称,论文评审吹牛B”,认真我们就输了,不认真我们国家就输了。

第四篇:法学院2018年暑假美国哈佛大学访学交流项目部分教授简介

法学院2018年暑假美国哈佛大学访学交流项目部分教授简介

Jon Mills 哈佛大学亚洲战略中心主任

米而思教授主要负责哈佛大学在亚洲事务、亚洲政府和企业的发展和国际影响,曾任职Rajawali 亚洲基金会项目主管并建立哈佛大学在亚洲各国的研究所,促进哈佛大学与亚洲各国政府和企业友好关系并发展相关合作项目。海外工作经历包括中国,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同时也为亚洲学生申请哈佛大学及其他美国名校进行咨询和指导。

课程主题:美国名校申请技巧和哈佛领导力

哈佛心理学专业导师 哈佛医学院博士后研究员

奥马尔教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已经具有超过十年的经验,同时他也已经获得了许多奖项。在加入哈佛大学谦,他曾经是Brown University布朗大学的招生和财政援助委员会成员,并为布朗大学进行本科招生面试工作。现今他是哈佛大学医学院招生委员会的成员和面试官。在哈佛大学和布朗大学,他曾任教于生物学,神经科学,心理学,政治学,宗教的部门,并五次由哈佛大学博克教学中心办法优秀教学奖。

课程主题:幸福心理学

T.McCarthy

哈佛大学人文历史学教授 哈佛卡尔人权中心政策制度主管

作为一个屡获殊荣的学者、教授、公务员,McCarthy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历史和文学,同时他也是公共政策的教授,他在哈佛大学取得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荣誉。McCarthy教授也是致力于人权、政治和社会运动的历史学家。目前,他已经出版了四本书。

课程主题:辩证性思维

Peter Cohen 企业战略教授和创业创新导师

科恩教授主讲本科生和MBA学生的商业战略和创新创业课程,还开发并讲授创业管理的基础。自2002年5月,科恩教授为全球多个跨国公司提供咨询,并与企业通过管理咨询现场经验(MCFE)计划来帮助企业完善自身。他创建并领导了在香港/新加坡的战略离岸MBA课程。他在巴黎、以色列、葡萄牙和西班牙创建并运行了针对本科生的商业战略离岸选修课。他还担任过巴塞罗那EADA商学院的的客座教授。

课程主题: 创业-从想法到实体

Denva Jackson 哈佛大学艺术人文讲师

在加入哈佛大学前,Denva曾在意大利德利阿布鲁大学 和南卡罗来纳州州长人文艺术学校从事艺术人文教学,并曾在纽约市大都会博物馆和中世纪艺术博物馆工作,研究巴洛克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建筑史。在哈佛大学,她主要研究中世纪艺术和实验表演艺术。

课程主题: 沟通的艺术

导师介绍Mentor:

Matt

哈佛大学英文文学专业荣誉本科毕业生。他的学术兴趣和研究主要集中于二十世纪中期美国文学。语言和思想的求知欲强的学生,在哈佛大学期间,他写了许多校园刊物,并花了一个夏天在华盛顿特 国会山的报纸作为记者。马特热衷于教育,喜欢去了解不同的学生,并为他们辅导。

Allison

哈佛医学院健康科学和技术专业在读研究生。她以完美的5.0GPA本科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并荣获奖学金和卓越艺术人文学生奖。在麻省理工学员读书期间,她曾帮助教授辅导普通化学,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等科目。此外,她还曾执教过美国少年奥林匹克排球队。

Ben

拥有美国和德国双重国籍的哈佛大学学生,本科在哈佛本科学院主修分子和细胞生物学,辅修英语专业。研究生在哈佛医学院研究DNA复制和修复问题。因为同时擅长理科科目和文学写作,他也是一名科学剧作家为在中央广场剧院提供科学研究的戏剧作品。

Hilary

希拉里本科和研究生均在哈佛大学完成。在哈佛本科学习时,她的专业是心理学。以优秀的成绩从哈佛本科学员毕业,她被哈佛法学院录取,取得了法学博士JD的学位。同时她对教育政策特别感兴趣,曾在法律和心理学的交叉点上进行了大量的课题研究,她还是波士顿大学和东北大学的客座讲授

第五篇: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戴维教授做客北大法学院并讲授法律职业规划

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戴维教授做客北大法学院并讲授法律职业规划

2010年3月4日,北京大学国际经济法研究所举办了国际经济法专题系列讲座第二场——“造就环球律师:21世纪的法律实务与法学教育”。讲座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戴维•维尔金斯教授主讲,美国众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陶景洲律师点评并由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国际经济法研究所所长邵景春教授主持。戴维教授的专业是法律职业研究。在讲座内容开始前,戴维教授首先用非常幽默的语言介绍了自己及其妻子的家庭与中国的联系和渊源,并表达了其对中国的友好感情。

接下来,戴维教授开始正式讲授有关法律职业的问题。首先,戴维教授介绍了五大改变全球法律职业的趋势,包括律师职业的团队化趋势、多元化趋势以及律师职业由寡头垄断到充分竞争的趋势,由师徒试的因技艺传授而发展的职业到受到利润驱使的商业化职业的趋势和律师职业由区域化到全球化的趋势。以这五点趋势为主要内容,戴维教授又分别对这五点趋势进行了具体详细的讲解。

由于戴维教授在讲述中穿插了丰富的案例,使得讲座变得风趣幽默而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特别是对当前法学院的同学在学校应如何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规划以应对法律职业的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在戴维教授讲座之后,美国众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陶景洲律师结合自己从事律师职业的经历对戴维教授的讲座内容进行了精彩点评。

讲座的最后环节是提问环节,在场同学进行了积极提问,戴维教授和陶景洲律师进行了详尽回答。在回答完同学的提问后,戴维教授总结到,虽然未来的法律职业会有很多的变化,但是只要同学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理念,并努力增长人生阅历,积累实践经验,并具备做事专注的能力,就一定会在将来的法律职业中取得成功和成就。

下载记方志彤教授 哈佛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教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记方志彤教授 哈佛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教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