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千年古县项城校本课程纲要及审议结果
综合性乡土类校本教材 / 10
课程教材纲要
指定人 曹永松
项城市第一中学 2014年9月
千年古县项城
综合性乡土类校本教材 《千年古县项城》课程纲要
曹永松
“千年古县项城“校本课程的设置是一项战略性、开拓性、建设性工作,技术性强,有较大的挑战性。校本教材编写在校本课程建设中的居于核心地位。为了准确把握教材编写的思想导向;内容取舍标准、范围;教材体例、层次;文本呈现方式。科学有序地编写好《千年古县项城》校本教材,特撰写本方案。本方案包括教材研发背景、指导思想、宗旨目标、性质类别、主要内容、体例结构、呈现形式、特点特色等项内容:
一、研发背景
宏观条件:新课程改革为校本课程发展、校本教材的建设营造了良好氛围,提供了指导思想、方法指导和借鉴案例。
校内氛围:我校秉承新课程理念,把校本课程视为办学品位提升、办学特色形成、教师专业成长、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平台。校本课程已成为我校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体现教育差别性、个性化的重要途径。成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有机对接的重要补充。教材开发的校内氛围良好。
实践试验:学校开展的前瞻性校本课程开发试验,为教材编写提供了实践经验。
资源优势:我们的家乡——“千年古县”项城市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了的资源素材保障。
人员保障:校本教研大大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本教材编者经历了试编教材,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细过程的历练,此前编写的教材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取得初步成效。
现实需要: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看到本土文化作为教育资源的优势凸显,而学生的乡土隔膜却在扩大。还发现从科学与社会发展上看,学科之间相互融合、交叉是必有趋势,而学校课程设置客观上“高筑“学科藩篱。致使学生视野狭窄,综合探究能力不强,缺失生活常识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发展要求设置一门整合的乡土文 2 / 10 化课程,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家乡,关注社会、文化、环境、科学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家乡认知乡土中提升综合素养。
二、指导思想
教材编写以相关学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等新课程改革的一系列文件精神为依据。以新课程提出的课程观、知识观、教学观、教材观、学生观为导向。把本教材的编写实践视为践行“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平台。本教材编者的核心理念是:教育、教材要对接新世纪素养教育“认知、社会、文化“三位一体的世界趋势,致力于培育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探究的“有根”之人。
三、宗旨目标
本教材的编写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育学生家国情怀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乡土意识和学科知识融通为目标;以推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为追求;以立足乡土、贴近生活、拓展视野、关注实践、注重探究为特征;以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教材编写目的是通过丰富乡土知识激发学生生活情趣、家国情怀,通过参与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科融通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四、性质类别
本教材紧紧围绕“千年古县项城”校本课程特有的性质、价值、目标、原则进行教材的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千年古县项城”校本课程的性质是集乡土知识学习、综合探究能力培育、人文学科融通、社会生活认知于一体的综合性校本课程。本教材的性质是集家乡认知、乡土探究、学科融通、视野拓展为一体的乡土综合类校本教材。
五、主要内容
教材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乡土性内容——乡土文化与相关本土地方性知识; 探究性内容——乡土探究方法、体验活动。
/ 10 拓展性内容——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相关学科教材没有的,而又与乡土乡情、国家课程内容、学生生活实际、综合能力提升存在内在联系的,学生也易于接受的的知识、信息。
六、体例结构
本教材采用综合、视域、主题式体例。整体知识取舍组织是综合性,宽领域对接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多学科内容。正文主要内容按视域主题式布局。《千年古县项城》乡土教材结构框架包括前言;正文(四单元);附录三大部分。正文分单元、课;正文前有序文、目录;正文下有注释、正文后有附录后记等。
前言写编写目的、内容结构特点、教学方法等。
正文共四个单元,以“当今项城人”乡土观察的四个不同视域安排内容,一个视域组成一个单元,凝聚一个总主题。每单元中按专题提炼具有整合意义的若干主题,以主题设置课时内容。
从观察视角、主题中心与呈现结构上看——
第一单元“豫东之‘项’”(环境位置)从横向空间视角看项城的位置环境、城市定位和居民(现实的项城人)。中心主题是明确我们当今项城人生存在怎样的空间环境中;
第二单元“古县文脉”(历史文化)从纵向时间视角追朔项城厚重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中心主题是展示当今项城人传承着怎样文明、文化;
第三单元“中原新星”(成就与展望)从现实实践的视角展示改革开放以来项城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中心主题是展示我们当今项城人在特定的空间条件和光辉历史的基础上在当代(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怎样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第四单元“文学项城”(本土与涉项文学作品选读)从时空交织和文本映照的视角,领悟从古到今项城地域文化生成了怎样的文学审美方式和本土历史记忆。
从选材重点和叙写中心上看——
第一单元“豫东之‘项’”聚焦项城的位置环境、城市定位和居民、人口、语言;
第二单元“古县文脉”追索项城厚重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
/ 10 第三单元“平原新星”展示改革开放以来项城的建设成就,同时分析存在问题并展望未来。
第四单元“文学项城”选介项城作家代表作和各地作家写项城的作品。每单元开头都安排全单元相应内容“总说“,以整体展示特定乡土知识的结构、脉络。便于同学们探究学习。
附录摘编“项城民谚“、”项城地名故事“、”项城姓氏来源“等内容,以激发学生乡土学习的热情。
七、呈现形式
(一)呈现结构逻辑
观察(宏观)视域定单元;专题类别定课时;课时主题定课题;“展→看”程序分片区;分层详述小标题;“明”(明晰)、“联”(联系)“延”(延伸)“深”(深化)插文里(插件)。
(二)课内呈现模块
主体内容课时呈现模块依次分为“课题→片区栏目→小标题→机动插件”。课时内容撰稿按拟定的框架程序进行。
片区栏目既是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又是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基本内容。因方位顺序前中后相对固定,故称为片区栏目。前引栏目(引入栏目,栏目标题也可不显示)——【乡情微信】:→激趣引入位于前部片区、文字比重占课时文字、版面的1/
6、字型楷体。目的是以乡土诗意激情导入,以与课文有密切联系的案例、问题和资料,激发学生乡土学习的兴趣。
第一栏目(主体栏目1)——【市情概览与案例聚焦】:位于中部片区、文字比重占课时文字、版面的3/6字型宋体:此主体栏目分2到4个小题详尽系统分述本土文化内容。详尽分述口吻、风格是作者、读者一起观察,一般一个专题下先市情概貌浏览,后重点、案例聚焦。含“→简略过渡→探究分述(从观察研究途径引出)→结论“看”出”等程序。
第二栏目(主体栏目2)——【乡土体验】:位于后部片区、文字比重占课时文字、版面的2/6字型仿宋体:学生堂下乡土体验与思考活动安排。含“→激趣引入→明确探究目标任务→提示方法 5 / 10 程序→”。乡土问题的综合探究。设置便于学生、调查探究、搜集资料、分析比较的活动。
机动插入栏目片区方位不固定,也不是每个课时栏目都包含。如小标题是为了专题分述的需要,只在主体栏目使用,根据本土文化概览聚焦的内容确定标题文字。其他片区栏目没有此部分。
(三)文本、标题、插件
教材表述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结合,文字与图表结合。文字叙述导引认知,图表信息支撑探究。文体类型包括描写、叙述、说明、议论、提示5种。图表类型包括示意图、地图、数据框、比较表、物景图片5种。
课标题根据该课时专题类别和重点,提炼主题。小标题是片区内引领探究分述的关键,副标题是小标题的进一步明确。课标题、课内正副标题设置的目的是便对重点问题进行专题详述。正副标题之间用破折号(——)连接。每课时设2到4个小标题,小标题的命名依据是微观问题的类别、层次或步骤、典型例证、核心点标示,标题文字务求简洁、清晰、富有启发性并有美感。
插件指文本框、图表等插入文本。它在第1、2栏目中灵活穿插。插件设置的目的是活跃教材版面,拓展学生视野。如【专家提示】是对疑难问题的解析或拓展性说明。拓展性说明、简单的介绍,一是为正文的观点阐述做理论上的注解,二是为了能给学生阐释解惑。【名词点击】是对相关概念、术语的介绍或解释。插件中“微栏目”还有【活动指导】、【知识拓展】、【联系提示】、【方法归纳】、【信息连接】、【真的?假的?】、【问题梳理】【活动指导√】、【知识拓展】、【方法归纳】、【我来帮一帮√】、【问题梳理】等。插件中图表类别有示意图、地图、数据框、联系提示、比较表、景物图片、人物图片、自主探究表√等。插件类别名称属机动性内容,根据内容呈现的需要灵活选用插入内容,带√号的是必选内容。每一小标题下需要选择穿插“微栏目” 2个以上,插入图表2类/个以上。
(四)口吻、风格、字体
/ 10 教材以作者、读者共同探究的口吻设置编者与执教者、学习者 “同路寻宝” ——共同探究乡土问题的情景,营造乡土探究的氛围。乡土知识问题化,问题解决探究化,探究过程程序化,结论梳理系统化,思考感悟实践化。问题情景设置包括个人生活情景、公共生活情景、学校生活情景的3层次。努力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教材表达追求准确性和通俗化的有机结合,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和亲和力。正文主体内容主要用宋体字,活动内容仿宋字。这两部分内容密切相关、相互呼应。穿插其间的插件清晰为要,字体不限。
七、特点特色
本教材具备一般教材的科学规范性;乡土教材的本土地域性、引导教育性、实践实用性等4项基本特点。又具有综合融通性、探究生成性、拓展延伸性、多元开放性等4个独特优势。
(一)基本特征
科学规范性 教材的呈现方式,无论是内容层次的划分,还是类别主题的界定,资料数据的选择、呈现都依据严格的规范,努力避免知识性错误。
本土地域性 以当代项城人的视角,以4不同个视域来组织教材内容。集中展示家乡项城市的地理位置、区位特征、城市定位、资源优势;历史沿革、千年文脉、文化遗迹、名人贤士;产业发展、社会进步、文化事业、生态环保、美好前景和本土经典、地域作家、乡土诗词、名著倩影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风貌。引导教育性
教材的选取以是否有助于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有助于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多维度课程目标实现为素材选择的重要原则。素材和呈现方式注重教育性。
实践实用性 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乡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来组织教材内容,课时教材知识呈现顺序为:学生实际乡土生活→乡土文化与地方性知识→乡土探究体验与感悟。从近到远、从具体到抽象。
针对学生生活实际安排探究活动,教材设计了模拟听证会、调查、制订监督方案等。从活动的空间来说,既有课堂上的活动,也 7 / 10 有课外的活动;从活动的形式来说,既有外显的行为动作,也包括内在的思维活动。
教材课时内容的分量适中,利于有效地控制教学内容和教学的进度。
(二)独特优势
综合融通性 本教材力图超越学科界限,统筹设计,整体规划,创设一体化乡土教育情境,本教材内容的展开以问题为中心的,围绕具体问题展开探究叙述,引导学生跨学科跨领域、打破常规思维定势探讨、思考乡土问题,提升学生整体思维和综合探究能力。本教材凸显乡土教育的功能的同时,着力实现乡土知识与初中 “语言、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政治、历史、地理、语文)国家课程的对接,与河南地方课程的对接,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对接,与学生探究能力提升和学习方式转变的对接。大综合、融通性可能成为本教材的创新之处。
探究生成性 本教材宏观框架结构以乡土观察探究为主线建构,以作为“当今项城人” 的学生为观察主体,通过观察的视域安排单元、课时内容。
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内容展开显露知识生成的过程。
每课都设置“乡土探究”栏目,通过设计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参与性强的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思考、感悟乡土文化。问题解答的途径与答案不局限于“固定、唯一”的旧框框,强调探索、开放。
拓展延伸性 本教材乡土文化为平台,但又超越地域界限,以现有初中国家教材为选材尺度,但又适当拓展、延伸。既利于乡土知识、国家课程内容、学生生活实际的贯通融汇,又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视域。
多元开放性 教材从封闭性走向开放型是为了体现了多元文化的理念,改变强制性地满堂灌的静态呈现的方式。给学生的能力发展提供一个更开阔的空间和视野,主体内容教材提供的材料不局限于一隅,教材适当“留白”——教材呈现中给师生充分的空间,让教师和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知识 8 / 10 和经验、结合实际搜集更多、更恰当的资料,以实现信息交流的开放性。
资料呈现开放性。教材中选用了大量不同层次、视角的拓展性素材、案例。
问题探究的开放性。让学生自主表达,谈看法、提方式、提建议等。有的问题内容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回答,不强调统一答案。教材设置学生参与网上评议经济社会问题的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延伸、补充教材内容。
附
/ 10 项城一中审议委员会审议报告
经过全体审议委员会成员讨论、分析、归纳后,本着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基本原则,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经审议,我校曹永松老师编著的校本课程《千年古县项城课程纲要》,项目齐全,课程目标的确立恰当、合理,符合新课程理念,与学校校本课程总体目标紧密联系,课程内容适合授课对象,课程实施建议具有可行性,课程评价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确定通过该课程的开设。并报项城市教体局审核,授课时间确定为2014—2015学年度下期开设。
特此通告。
项城市第一初级中学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
2015年2月
/ 10
第二篇:校本课程纲要
《草珠集——读童谣写童谣唱童谣》
校本课程纲要
一、前言
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术语源于英文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因人不同会存在有不同的解释,但“理想”的解释或许可以表述如下:“教师和学生一起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他们自己学校的学程或教学单元。”它是在中小学多年来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课程开发策略,意思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在开发课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以实用性为目的
童谣校本课程的开发其内容主要来自于学生自创的佳谣,在整个课题过程中,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内容是学生喜欢的,有实效的,并探索出一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新路径。在琅琅上口的童谣创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受到洗涤。当学生创作的童谣再回到学生的手中,他们诵读,传阅,再创作,育人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深化。
(二)体现以生为本
课题的开发取材于学生生活实际,都是些学生喜欢乐见的东西,丰富有趣,生动活泼,学生乐于接受实际,不仅不会当成一种负担,相反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活泼校园的气氛,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满足学生的需要。同时学生创作的过程是对生活的提炼,是对生活的再认识,新童谣来源于学生生活又高于生活。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来,不失为一条创新思路。
(三)贯彻学生主体性
课题主体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只是组织、指导和调控,解决一些学生不能解决难题,保证了课题有序、有效性。除了确保学生主体性,更重要是使用中服务于学生这个主体。学生既是开发者,又是享受者。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坚持以学生这个主体服务的。“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这给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全新的创意。
(四)突出课程的持续发展
课题坚持生成发展观,做到无形无本是前提,有形有本不定型。童谣内容上涉及安全、卫生、礼仪等各方面,每月确定一个主题,随着征集活动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我们将与时俱进,不断开辟新的主题,不断补充丰富已有主题的内容,开发挖潜促使新的目标和新的主题不断生成,促使课题动态发展,滚动前进。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创编童谣的基本知识,学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初步掌握学习、观察和探究身边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并在此基础上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并且将这种观念在今后的生活中成为学生自觉的内在道德,指导他们的行为方式。
课程目标可细化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层次的目标。
(一)基础目标:
1、通过传唱童谣,儿歌获得关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2、亲近、欣赏和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感知周边环境,以及日常生活与环境的联系;掌握简单的良好行为规范。
(二)提高目标:
1、了解学习和生活中需要哪些行为规范,发现身边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不良习惯;感受各行行为习惯或规范对人们生活和学习产生的影响;通过观察加以总结。
2、在认真观察、搜集素材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创编童谣,掌握创编童谣的技巧,并通过传唱童谣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体验目标:
1、学会观察,了解周围的人和事,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2、激发观察生活的兴趣和动机。并且能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创作的乐趣,开展创编和传唱童谣的活动。
三、校本课程的内容
(一)童谣教学活动的研究
设计和开展童谣诵读和童谣创作指导活动,使学生认识了解童谣,初步掌握童谣的写作方法。
(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研究
在读童谣写童谣唱童谣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
(三)开展童谣操的创编
创编童谣操,使学在日常的做操过程中,内化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本童谣选编创作
通过不断的尝试、实践,逐步积累童谣素材,形成富有特色、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童谣集。
(五)加速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文学素养,形成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创新意识和整合能力的研究型师资队伍。
四、教学建议
1、通过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生活环境,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2、列举学习和生活中的良好习惯和不良现象。
3、根据搜集的资料,尝试用童谣的语言进行描述或总结。
4、对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检查和评价自己平时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提出改进设想。
5、观察学校周边的环境,发现环境问题、行为习惯问题等。
6、通过手工制作、广告设计或编小报等方式,汇集童谣创编成果。
7、围绕发现的重点问题,以小组形式讨论其原因、结果、设想解决办法并通过童谣形式进行叙述。
8、通过表演、漫画、制作标语等方式在校园、社区展示童谣创编成果
9、教师每学期按要求撰写校本课程教案、计划。
10、任课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采用学生喜爱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1、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宽松的活动环境,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方式表述,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过程体验,不能只重活动的结果。
12、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档案意识,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所有资料搜集整理好,以利总结、改进和推广,并作好展示汇报工作。
五、课程的实施
(一)第一轮:课题研究 第一阶段:第一轮实验
1.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开展童谣收集活动;
继续充实整理图书室的书籍,建立了童谣书籍专架,为课题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和学生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共同收集童谣,在收集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和认识童谣,对童谣产生兴趣。
2.童谣朗读活动
教师对收集到的童谣进行分类整理,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童谣的诵读活动。在诵读积累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童谣,感知童谣的语言、韵律、特点、内容、形式,为创作童谣打下基础。(1)保证时间,每天的早读为童谣的诵读时间,加强检查,给予保证。(2)保证数量,每周背诵两首童谣。(3)建立童谣诵读记录本,首先建立班级童谣记录本,每个教学班有专用记录本由专人负责。此外,中高年级学生每人一个专用记录本,抄录童谣,积累童谣。
3、在诵读的基础上开展童谣创作
(1)建立由教师、学生、家长全员参与的立体创作队伍
(2)全面展开童谣创作指导课的教研,编写出高质量的童谣创作指导课教案。(3)上好童谣指导课,为学生每周开设一节童谣课,采取游戏、节目等多种方式,将新式童谣传教给学生。
开展四个一活动,一月一个大主题一周一个小主题,一周一小结,每班一周出一版童谣专刊手抄报,一月整理一本班级童谣。引导学生进行新童谣的创作。
(4)使用各种方法手段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如和学校红领巾广播站结合,开辟“童谣快报”栏目,激发学生的投稿热情;童谣创作和班级评比挂钩机制,每周评出童谣创作优胜班,和每周童谣新星;举行各种形式的童谣发布会,班级发布会,个人发布会;评选童谣创作新星和童谣创作优秀家庭;鼓励学生向报刊杂志投稿。
(5)做好童谣的收集整理,每周编写的童谣,由教师负责收集整理,择优汇集成册。
4、推广传唱童谣
课内传唱童谣,如学习习惯、文明礼仪方面的童谣;课间游戏传唱童谣:同学们将童谣编排成皮筋舞、跳绳操等课间游戏,在课间进行活动。
5、督促落实行为习惯的养成。
(1)配合学校大队部设立的红领巾监督岗,班级中也配有相应的检查人员,随时检查,建立值日班长制,设有班日志,《学生园地》上开辟“表扬栏”等。
(2)、审核评定。在对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教育训练后,即开始考核评定,考评工作做得细而实,针对争章的细则,哪几条小队长评,哪几条由老师评,哪几条由家长评,事先均安排好,要求大家评得公平合理,最后由中队委审核通过。
(3)、表彰。
表彰是对学生鼓励的一种手段,表彰形式多样,我们采用的是颁发小红旗的形式,每争一面旗,将它展示在教室墙上的活动阵地上。达标争旗活动使全体队员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树立起自信心,增强集体荣誉感,从而产生一股奋发向上的合力。同时,大队部每月还进行一次优秀中队的评比,只要达标都能评上。
6、成果收集
(1)挑选一批学生创编的优秀童谣汇编成《福田小学行为习惯新童谣》(2)创作丰富的学生自编个人童谣集
这一轮的研究中学生创作的成果进行总结评价,教师研究初步整理出相应资料。把学生创作的童谣优秀成果装订成册,编成使用教材,分发到学生手中,学生边使用,边创作,边共悟,并由学生带入家庭和社会。
(二)、课程开发持续滚动的开发研究(1)、第一轮童谣集的使用研究
对于第一轮已编写成册的童谣使用教材,怎样使用好,发挥其最大效应,力求跳出学科教材的使用形式发,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调查和研究。形式可以诵读比赛,小报展览,节目表演,开主题班队会等。
(2)、已有主题的在创作再研究
对原有的主题进行第二次的创作,提炼出更优秀的童谣作品。(3)新的童谣主题的再确定,再创作
根据季节变化的不同,重大节日文化传统,学校阶段性工作重点,学校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等,确定新的创作主题,进行新内容童谣的创作。
(4)、形成以旧带新以新促旧的循环体系
原有主题的再创作,新的主题的确定又促进了原有主题的深化,形成了螺旋上升的创作体系,使整个内容纵横深化发展。
(三)、第二轮开发研究成果的总结(1)、将首轮开发成果整理归类
对首轮开发成果进行整理归类,对使用中的新童谣,新主题创作的童谣整理成册。
(2)、对子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归类,交流小结
由各子课题研究组的成员对子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整理资料,归类小结,将结果整理成册。
(3)、举办成果论证和展示活动(4)、研究成果编撰印刷修订成册出版
六、课程的评价:
1、教导处具体负责课程的阶段检查。
2、教师组成校本课程开发团队,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3、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应重视过程性评价,旨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4、各任课教师每学期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国家要求方式评价,评价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兴趣需求、学习效果等。
第三篇:小学校本课程纲要
小学校本课程纲要
红旗小学语文学科校本课程纲要
我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语文同生活的联系,语文同美的建构,那么怎样让学生们体会到语文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形态,而在生活里,在一切美的体验里呢?我们向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发出了探索的第一步。
一、目标的确定
1、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2、学生学会倾听与表达,具有日常的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拥有表达的自信,能根据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地进行交际,讲究文明修养。
3、学生学会自主地参与实践,善于合作形成查找资料应用资料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收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4、学生热爱阅读,能在有个性的读书学习活动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精神世界,具有较丰富的文学积累。
二、内容与实施
目前,我校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了阅读、写作、表演(课本剧、演讲)、语文小常识四类:
1、阅读:主要推荐《课程标准》中的阅读篇目,及适宜儿童的阅读书目,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扩大语言积累。
2、写作:主要开展多种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写作,提高应用语文的能力。
3、表演:具有更开放性,和创造性的实践空间,使学生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
4、语文小常识:从学生的趣味性入手,让学生品尝多种文学美味。如:对联知识、歇后语、成语接龙、名胜提联、文人小故事等。
三、课程评价
1、对学生的评价:通过比赛,教师记分,评定等方式进行评价
2、对教师的评价:是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实施;是否认真写好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红旗小学数学学科校本课程纲要
为了使学生增进对数学的了解,在数学特长和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方面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特开设数学校本课程。
一、目标
1、获得重要的数学知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基本技能。
2、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3、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内容与实施
1、奥数:
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拓展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实践与综合应用:
通过组织多种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提高学生搜集、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和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形式:①操作与制作②游戏与竞赛③实际测量④观察与调查⑤小课题研究
三、课程评价:
1、对学生的评价:
评价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学习的结果和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测试、竞赛。
2、对教师的评价:
①检查教学计划、教学反思、专题总结书写情况。②听课、评课。③教学质量监测。
红旗小学英语学科校本课程纲要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
一、目标
1、不断加强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2、使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实施内容
1、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语言技能目标以学生在某个级别“能做什么”为主要内容。
2、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认知策略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调控策略是指学生对学习进行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的策略;交际策略是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及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资源策略是学生合理并有效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英语的策略。
三、课程评价
(一)对学生的评价:
1、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3、制订简单的英语学习计划;
4、运用英语进行交流与合作。
(二)对教师的评价:
1、听课,评课。
2、及时做好校本总结工作。红旗小学艺术类校本课程纲要
一、课程目标
1、学生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音乐、美术、书法、陶艺等实践活动中体验、感知唱歌、画画、写字、捏制工艺品的艺术魅力与特点。
2、学生养成动手实际操作能力。
3、学生逐步形成节奏感、音乐情操、审美情趣、宏扬个性。
4、学生逐渐养成创新意识,提高艺术修养。
二、内容与实施
1、音乐:以大合唱为训练形式,通过选取适合的曲目,在训练合唱基本技巧的基础上,提高合唱水平,培养生动的音乐感悟能力和合作能力。
2、美术:通过多种少儿趣味画的实践活动,体验、感知吹画、版画、剪纸等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能力。
3、书法:包括硬笔书法和软笔书法,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选择,在学习过程中,修身养性,陶冶学生儒雅之情,感受中国汉字的神韵。
4、陶艺: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通过捏制各种小工艺品,让学生品尝独特的审美乐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三、课程评价
1、对学生的评价:通过比赛,常规性作品,教师记分,评定等级进行评价。
2、对教师的评价:是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并认真实施,是否认真写好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红旗小学体育学科校本课程纲要
为了增进学生对体育的活动兴趣,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发挥学生的特长。特开设校本课程。
一、目标
1、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参加体育活动意识,乐于学习和对体育活动的浓厚兴趣,并展示自我愿望和热情,体验到体育活动的乐趣。
2、通过体育活动获得运动和健康的基础知识,掌握体育技术和技能,培养参与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
3、通过体育活动,形成正确的动作姿势和良好的身体形态,增强健康意识。
4、引导学生在学与练过程中,体验参加不同活动时紧张与愉快、兴奋的与疲劳、成功与挫折的心理感受。形成克服困难与抗挫折意志品质。
5、引导学生形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友好相处、团结合作、竞争进去的精神,以及勇敢、顽强、坚忍不拔、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意识品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二、内容与实施
1、田径 :主要通过跑(短、中、长)、跳(高、远)、投(铅球、铁饼)项目活动,组织学生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田径运动的基本技术、技能和运动规则。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
2、篮球:是小学球类教材的重要内容。通过脚步动作、传接球、运球、投篮、抢球、打球、断球的基本技术和技能,使学生逐步掌握篮球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技能。发展速度、灵敏、力量和弹跳的身体素质,增强内脏器官的功能;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等意志和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
3、足球:是 学校球类教学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踢球、接球、运球、头球、抢截球、掷界外球和守门技术等。培养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和爱好。促进身体发展,掌握基本技术,获得足球技能,培养勇敢、果断、团结友爱的精神。
4、象棋:是国家体委规定体育竞技项目,也是广大学生非常喜爱的活动。通过象棋招术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钻研创新的精神。
三、评价
1、通过测验检查学生身体素质情况;通过比赛检查学生掌握体育活动的基本动作、基本技术、和获得的基本技能。
2、检查教学计划、备课、总结。
第四篇:校本课程---纲要
校本课程《生命的奇迹》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生命的奇迹 开 发 者:张荣霞
教学材料:创编+改编+选编 课程类型:校本课程 授课时间:一个月
授课对象:高一或高二年级学生
一、课程开发背景
生命是一个奇迹!这种感受在我听到宝宝第一声啼哭时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内心。作为一名生物教学工作者,我一直有个强烈的愿望,用直观的图像和生动的语言去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感悟。
我希望通过这门课程把生物科学知识教育和生命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什么是生命意识?生命意识是基于对生命的正确认识,感悟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的生命观。而生命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之珍贵,珍爱生命包括自己的他人的环境中的各种动植物的生命;尊重生命的个体差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感悟生命意义和价值,养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从容面对人生中的各种困难与逆境。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系统学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认识生命的诞生和个体的发育过程,包括人类生殖细胞的形成、受精卵形成、胚胎发育、胚后发育(略讲);动物的生殖方式、个体发育;植物的生殖方式、植物生殖细胞的形成、种子的形成、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为必修二基因传递规律的学习奠定基础。简略介绍关于进化的几种学说,了解进化的大致过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生命的感悟能力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之珍贵,珍爱生命包括自己的他人的环境中的各种动植物的生命;尊重生命的个体差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感悟生命意义和价值,养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从容面对人生中的各种困难与逆境。学会感恩,感谢赋予我们的生命的父母,为我们提供良好环境的人。
三、课程内容
教材共分四个主题,分别为:人的生命如何诞生、动物的生命如何诞生、植物的生殖和发育、地球生命的起源与进化。每个主题分别有2-3课时,共10-12课时。
生命的奇迹主题及课程内容目录: 专题一:生命的奇迹之人类篇 第1课 生殖细胞的形成
第2课 受精卵形成及胚胎发育 专题二 生命的奇迹之动物篇 第1课 动物的生殖方式
第2课 动物的生殖细胞的形成和受精作用 第3课 动物的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
专题三 生命的奇迹之植物篇 第1课 植物的生殖方式 第2课 开花与传粉 第3课 种子与果实的形成 第4课 种子的萌发和植株发育 专题四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第1课 生命史的三个阶段生命起源的几种假说 第2课 生物进化的历程
四、课程实施建议
(一)任课教师 生物组教师
(二)课程安排
可以集中安排在一个月也可以每周一节
(三)教学方法
1、视听 这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提供视听材料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形象生动、感染力强,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阅读 包括教材、相关链接、课外阅读等实现知识目标。
3、讨论 对事先布置的题目或有关学习材料提出问题或作出回答。这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对话过程。
4、课下活动 写感想或小品文,与家长交流等。
(四)场地
班级教室或多媒体教室。
五、课程评价建议
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课程评价
(一)学生的评价。
作为活动课程中学生学业的评价,我们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通过课堂表现、试卷、小论文等进行评价,从前后对比中分析学生知识的学习情况、生命意识的形成情况。
(二)课程本身的评价。
1、课程本身评价的范围。
课程的预期目标是否实现;课程是否适合学生和学校的需要;课时安排是否恰当;所用教学方法是否合适;采用的评价方式是否恰当。
2、课程本身评价的主体。学生、教师、学生家长等。
3、课程本身评价的方法。
根据校本课程的呈现方式,建议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座谈法、教师反思法等评价方法。
第五篇:乒乓球校本课程纲要
《飞旋的小球》校本课程纲要
学校:四合永中学 科目名称:飞旋的小球 课程材料:自编教材 开发教师:张素华、金权 课程类型:体育与健康 授课时间:一学期
授课对象: 七 至 八 年级乒乓球爱好者
一、课程目标
1、多了解一些乒乓球的常识,认识乒乓球在体育中,特别是在中国体育中的重要性(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积极参加乒乓球运动,并逐步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具有一定的欣赏乒乓球比赛的能力。
2、掌握乒乓球运动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能科学地进行乒乓球技术练习,并达到健身的目的,不断提高乒乓球运动能力,提高乒乓球运动技术水平,不断发展自己的运动才能。
3、能通过乒乓球校本课程的练习,使学生的乒乓球素质、身体素质均得到提高,培养学生勇于拼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4、能够在乒乓球的运动中享受的运动的乐趣,体验成功的感觉,陶冶学生的情操。
5、能够在乒乓球运动中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个人、集体团队的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同时能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课程内容
乒乓球运动,是我国的国球,我校的学生也非常喜欢这个项目,它具有很强的竞技性、趣味性、知识性和观赏性。学生经常参加该项目锻炼,不仅能强健体魄,而且能培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所遇到困难的能力,本课程根据学生需求与发展目标共安排教学内容如下:
(必修部分)第一章
乒乓球概述
乒乓球的起源与发展、乒乓球的基础常识 第二章 乒乓球基本技术动作要领 :1)乒乓球的握拍、球性、球感(握拍法、准备姿势、球感、球性练习); 2)乒乓球的基本步法(基本步法及动作要领、如何练好乒乓球步法);3)发球与接发球(发球与接发球动作要点、基础训练方法);4)挡球与推挡球;5)攻球;6)搓球;7)削球;8)挑球。
第三章 乒乓球综合技术:1)乒乓球的步法运用;2)发球抢攻;3)左推右攻;4)推挡侧身攻;5)乒乓球常用发球法;6)接发球技术的具体运用;7)常用的搓球技术;8)常用的攻球法;9)乒乓球名将的打法类型;10)乒乓球主要战术练习方法。
(自修部分)第四章 初学者如何训练:1)变换击球线路训练法;2)多球练习法;3)帮助练习法;4)指标训练法;5)附加装置练习法;6)意念打球法;7)发球抢攻和接发球的训练方法;8)比赛法
第五章 打乒乓球技巧:打球的小技巧 ;乒乓球训练方法要诀。
三、课程实施建议
1、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乒乓球校本课与其他校本课由全体七、八年级学生自由选报,学校固定每周周二下午第八课为上课时间。
2、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对乒乓球运动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争取和创造条件让学生尽可能多参加各种类型的乒乓球比赛,给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并充分体会运动带来的快乐。
3、打破年级限制,统一教学,因场地、器材少,所以先采用集中教学,后分时练习的方法。(即室外球台可自由练习;室内球台可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
4、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身边或国内的乒乓巨星调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更多的知识。(1)合作学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顺延到学生之间,以小组合作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练习。(2)体验式、发现式学习: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所学内容不直接向学生提供,让学生自行发现,然后加以内化。(3)讲授示范法(4)指导点拨法: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启发思维,教给方法,发展能力。
5、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原则,让学生多动手、勤动脑,充分体现学生的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个性。
6、建议学校购买一定的教学器材,便于教师教学;建议班主任及家长为学生提供学习器材及满足需求。
四、课程评价建议
(一)评价的内容
(1)学生对乒乓球运动的兴趣、程度,教师所开发的课程资源是否符合学生的兴趣,符合他们现有的水平,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
(2)学生是否对乒乓球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自觉地参加乒乓球训练。(3)学生对乒乓球运动技能的掌握,学生是否了解了乒乓球的基本常识,掌握了乒乓球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4)学生获得的成就感,学生掌握的乒乓球技能是否提高,能否评价乒乓球比赛。
(5)学生间人际交往状态的改善程度。
(二)评价的方式
(1)学生自评:学生针对以上内容对照参加本组以前进行自评。(2)学生评价:学生根据被评者能力的提高程度给予适当评价,上课出勤情况,学习态度,团结协作等。
(3)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训练实践态度、运用技能的能力等,可用成绩册、记分的方法对每位学生的表现简单记录,作为评价依据。
(4)学校评价:可以是学校了解本课程情况的方式;也可以是学生在学校活动中发挥特长而得到学校的认可、肯定。
(5)他评:是家长或社会等对学生技能的评价,如参加校外比赛活动调查了解学生的表现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