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佳木镇汉族小学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研究课题
佳木镇汉族小学《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研究》课题
实 施 方 案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能量改变我们的生活。作为社会人的教师和学生也不可避免的受其影响,要适时代的潮流来适应社会。受新理论、新思想的影响,获取、分析、处理、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已成为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个性化发展、创造能力等方面已显现出了严重的不足。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本课题组顺应时代要求,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研究”课题,试图通过对该课题的实践,探讨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过程中的优势、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优化整合效果的手段,从而能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作了科学定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色。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可以创设特定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自己探索,语文教学正在逐步脱离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朝着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机交互模式演变,以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使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学媒体介入语文课堂拓宽了教育时空,为学生多渠道、多层次获取知识提供了可能。只有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优势,跳出教材、跳出学科,注重生活中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使语文教学富于时代气息,才能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新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在整合模式研究中,课堂教学结构涉及的各个行为主体都是研究的对象。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和过程等,其中主要是研究教学过程中教师用什么方式进行主导、学生主体地位如何体现。
研究方法:
1、本课题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同时采用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作为辅助。
2、行动研究法注意人员组织结构(研究人员、管理人员与实践教师)的“三结合”和“五个环节”(计划、实施、观察、反思与调整)。
3、观察法:要对研究课上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进行现场观察,并作好记录。
4、调查法:要在研究前、中期评估阶段和结题阶段对班级进行专项调查。
5、经验总结法:A.每堂公开课有教案,并做好小结工作;B.中期评估阶段写出有关专题文章;C.结题阶段写好研究报告。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探索实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学习方法的指导,构建提高学生自主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及信息技术能力;
2、通过本课题的探索实践,摸索出把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与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识字与写字的教学目的统一于同一教学过程中的途径和方法;
3、通过本课题的探索实践,总结出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
4、通过本课题的探索实践,掌握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的能力为基本目的的综合性学习形态。自主探究问提的能力是指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能自主地确定课题、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主体判断、相互交流、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研究,培养学生利用语言、文字表现自己的思想和要求,通过对相关资料、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以一定的信息表现形式,有效地、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
五、研究内容
1、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效果研究;
2、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的效果研究;
3、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综合性教学过程的效果研究;
4、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识字与写字教学过程的效果研究;
六、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4月20日~2012年4月25日)。
1、建立学校课题组,确定研究的课题及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2、课题组制定《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研究》的研究方案;
3、组织业内人员对本课题方案进行论证;
4、配置相应的课题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环境;
5、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方法及现代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中期评估阶段(2012年4月26日~2012年5月5日)。
1、学校研究课题《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研究》方案申报;
2、对个别班级学生进行课题实施前的有关专题问卷调查与测试;
3、对参加《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研究》专项课题组成员组织培训、交流、研讨活动;
4、确定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框架;
5、接受《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研究》专项课题组中期评估。第三阶段: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交流、推广研究成果阶段(2012年5月6日~2012年5月8)。
1、修订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实践课展示、检测、评估与小结;
3、完成实践课测试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4、撰写教案分析、专题研究文章或研究论文;
5、继续深入开展本课题研究,交流、研讨、推广其研究成果。第四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2年5月9~2012年5月10)。
1、进行研究资料分析与数据检测统计,撰写课题研究总报告与有关论文;
2、接受温宿县教育局电教站审核评估、结题验收研究成果。
七、具体要求:
1、制作多媒体课件,高效地辅助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料自主学习。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去设计、制作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认知结构的科学、合理的语文课件,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找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结合的最优化规律。希望能达到:通过多媒体信息的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认知、理解、记忆,达到课堂教学高效、大容量,教学过程与媒体结构整合的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开办校内语文课程辅导网和制作课件,并利用该网站辅助课堂教学。在第二阶段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并对第二阶段实施情况及时总结。以前两阶段课题研究成果为基础,开办课程辅导网点和制作课件。初步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自由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资料,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运用较复杂的软件,设计出交互性强的互动课件,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进行有效突破,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网站资源,提供与课本相关的作家简介、作品欣赏、课外阅读、专题研究等专栏。教会学生上传资料,利用网站进行师生交流、同学对话,在交互性强的学习环境中,完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延伸、自主探究等学习环节,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八、研究的保障措施
1、本题组教师要制订好具体的研究工作进度,确定每阶段重点研究的课目,制订好详细的实践课教案及重点检测的项目内容,及时收集好实验资料;
2、每次实践课完成后,实践教师要及时做好资料的整理、统计及汇总工作,要写好个案资料、心得体会及撰写专题研究文章,做好经验总结;
3、教育技术人员根据课题组教师每学期的实施计划及早做好教学资源的收集、开发与编制工作,并为实践课的正常顺利进行作好精心准备;
4、学校要在财力、人力、物力上尽可能地满足研究工作的需要,以保证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九、最终成果形式及完成时间 最终成果形式:
1、《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2、有关多媒体进行的公开课的评价与反思;
3、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设计和课件;
4、实验过程中资料收集与检测;
5、课题研究专题论文汇总。
最终完成时间:2012年5月10日。
十、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邓俊华:负责本课题全过程的统筹协调及指导工作(从开始到结题完成过程)贺 涛:计划及相关材料(小课题立项申请表;课题实施方案,阶段总结;)(4月底完成)
罗晓晴:过程性资料:研讨课教学设计、教育观察研究记录、课后反思、教育叙事等;与课题 相关的文献资料。(活动开展期间)薛 巍:总结性资料:(结题申请书和结题报告)(公开发表或获奖的与课题相关的论文教学实录光盘、教学课件、教具、图表、活动照片等其他物化的成果。)(5月10日前完成)张 杰:过程性资料:(小课题研究活动纪要各类调查问卷、测验试卷及统计分析;)(活动开展期间)
佳木镇汉族小学
2012年4月25日
第二篇:佳木镇汉族小学法制宣讲计划
佳木镇汉族小学
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宣讲计划
近期以来,和田和喀什地区相继发生了暴力恐怖案件,性质严重,影响恶劣,对全疆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害,也给温宿县的社会政治稳定大局造成了极大的社会隐患和不安定因素。为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关于稳定工作会议精神,确保校园和谐稳定大局,权利促进校园和谐稳定工作,根据《温宿县教育系统关于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权利促进社会稳定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我校特制定一下法制宣传宣讲计划:
一、宣讲时间:
2011年8月26日16时至19时
二、宣讲人员:
黄柴鑫(一年级)、陈懿(二年级)
阿丽米热(三年级)、艾克旦(四年级)、温鑫(五年级)
三、负责教师:各班班主任
杨兵娥、贺涛、杨勇妹、雷占顺、孙瑞峰
四、宣讲班级:一至五年级
五、宣讲内容:
反分裂国家法、国旗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团结教育
条例、宪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事务管理条例、信访条例、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宗教事务管理条例等
第三篇:佳木镇汉族小学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总结
佳木镇汉族小学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总结
营造稳定祥和校园环境 确保学生健康平安成长
安全工作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学校领导对安全工作十分重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体系之中,坚持安全教育警钟长鸣,以教育入手,加强管理,以预防为主,保护学生健康平安成长,还完善安全工作的管理网络,建立了层层管理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为贯彻落实市区教育政法会议精神,切实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秩序的管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今年以来,我校开展了对学校周边治安环境专项治理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是:
第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学校统一部署,坚决防止和克服麻痹松懈,厌战情绪,始终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力维护学校及其周边地区的治安秩序。
第二,进一步增强统一指挥,协同作战的能力。上有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为组长,德育副校长、副书记为副组长,政教处主任、总务主任、团委书记和有关老师为成员,确保机构权威化;中有护校队,由校门卫保安、体育教师和几个责任心强的教师组成,确保日常管理工作的到位;下有学生会、团委干部协助管理。
第三,进一步规范方法步骤,提高工作效率。
一、调查摸底,对学校周边环境认真进行分析排查,并结合学校自查,摸清底数。然后将存在的治安问题和安全隐患分门别类,列出重点。总务处对学校饮食卫生进行全面检查、排查出安全隐患。
二、集中整治。在掌握底数的基础上,学校联合江南派出所全面检查,进行大规模的集中整治行动。关闭了学校周边的游戏机室。通过集中整治。目前,校园周边违章“三室一厅”已基本杜绝。对校园周边经营非法出版物的个体摊点、出租书屋、书店等场所,由工商局、教育局配合。对无证经营的,一律予以取缔;对违规经营的,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罚,限期整改。对校园内及周边固定饮食店、副食品店、流动饮食摊点,由卫生局牵头,工商、教育局配合。对无证经营的,一律取缔;对违规经营的,予以处罚,并限期整改。
三、突出重点,兼顾全面,把牢日常生活安全关。
学生在校安全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重点。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及各项活动中,都要求学生应严格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校规章制度,听从指导,服从管理,在公共场所遵纪守法,提高自我保卫意识,遵守交通规则。比如规定在校内禁止骑车,不准在课间课后到校外买零食,严禁学生参加商业性的演出活动等。
在学生集会做操时,我们还安排班主任老师看管每一层走廊,每一条楼道都有校委成员负责安全,严防因拥挤造成意外事件。大扫除时,不组织学生去高层建筑物上擦玻璃,如有违例,本着谁组织谁负责任原则。在教学管理中,教师也十分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培养,讲究方法,耐心细致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困难,有效地预防和消释了学生不安全因素,杜绝因心理隐患而造成事故。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勤工俭学活动,均以不超越学生年龄、行为能力和自我保护为原则,有详细的活动报告,报送校长审批,在活动过程中且有校委领导协同负责安全。
四、我们还十分注重在各个时期突出某个安全重点予以强化管理,这也是我校安全工作的一个特点。食堂饮食卫生、交通、心理健康、校园周边环境等4个方面的安全内容每年确定一个重点深入教育,同时,兼顾其它方面内容的教育,特别是注重饮食卫生安全。
曾有一段时间,我们校外周边环境极其恶劣,每到中午放学时间,校门口沿路摆满小摊小贩,兜售小吃、油炸食品,卫生条件极差,且均为无证经营,给学生卫生健康埋下极大隐患,为此我们曾多次向镇社会发展局、城管、综治办呼吁,加强对周边环境治理,但这些小摊贩采取游击战,主管部门也奈何不得,收效甚微,于是我们通过教育学生不吃零食,向学生强调饮食卫生安全的重要性,不吃不洁或变质腐败的食物和饮料,注意卫生防患,养成良好习惯。并且加强监管力度,校委班子连续两周在校门口督察,使校园周边摊点没有市场而自动撤离,减少和消除隐患。
五、我校地理位置较为特殊,靠近国道线,特别是部分学生上下学需经过国道线,交通复杂,交通安全形势严峻。对此我们有针对性开展形式多样的交通安全教育。第四,加大投入,完善机制,全面推进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通过集中整治以后,学校针对治安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制订和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学校组织了护校队,加强了晚上巡视力度。进一步加大了对中小学学生的普法教育宣传力度。把法制教育纳入了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集中整治以后,学校校园周边环境已明显好转,本校师生普遍受到法制教育,校园门口200米以内无网吧、电子游戏厅、桌球室、舞厅、录相厅、堵寒交通的现象;侵害师生的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基本杜绝;校园内部治安平稳,减少了恶性刑事案件和在校学生的违法犯罪的发生;学校内外饮食安全卫生;有害出版物得到彻底消除。
温宿县佳木镇汉族小学
2006年11月
第四篇:佳木镇汉族小学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佳木镇汉族小学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突发安全事件发生,往往由于出于意外,情况紧急,易出现慌乱局面,误时、误事。为了有效地减少并控制突发安全事件所造成的损失,现拟定佳木林场学校关于预防突发安全事件的预案,其内容如下∶
一、成立预防突发安全事件稳定与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有学校领导亲自担任组长,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各负其责,责任到人,共同预防。
二、加强有关安全知识和预防如火灾、地震、触电、溺水、交通事故、食物中毒、刑事治安事件等伤害事故救护防卫知识的宣传教育,做到人人皆知安全的重要性,人人提高安全预防的意识。
三、形成逐级定期汇报安全情况的制度及定期检查安全工作的制度,学生定期向班主任老师汇报,班主任定期向学校工作小组汇报,学校定期向教育行政部门汇报。学校安全小组定期进行安全大检查,各班级定期每月对学生及教室周边环境进行安全检查,并把检查结果及时上报。
四、如发生突发安全事件,各出事地点或目击者务必于第一时间向安全工作小组汇报,不得延误或隐瞒不报。学校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五、出现安全事件不惊慌,不惧怕,不推诿,认真对待、采取措施、正确处理,把损失减小到最小程度。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初探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初探
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起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所以,一本书在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教师是知识与价值的垄断者与传播者。面对教育信息化浪潮,如何在新环境、新形势下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勃勃生机,成了很多语文老师颇为关注的问题。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在教育教学上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的教育方式受到冲击,也为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课外阅读课程整合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小学学科课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现代教育向前发展。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一、有利于培养多种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信息,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一)以说促写,提高学生口头、书面表达能力
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为学生的口头表达创设了情境。例如学习《桂林山水》之前,让学生在上网查阅有关桂林风光的图片、文字资料,去了解桂林,陶醉在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资料,丰富了感性认识,积累了感性经验。学习课文时,很快能体会到桂林山的奇、秀、险,水的静、清、绿,感受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名不虚传。再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及其他传播媒介查找我国其它的名胜古迹,将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从课堂走向生活。当学生沉浸在网上再现的情景中,鲜明生动、声情并茂的画面,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乘势引导学生读说结合,进行口语交际,分别介绍自己在网上欣赏到的美景,抒发自己网上游历的不同感受。同学们畅所欲言,尽情倾吐心中的愉悦之后,又让他们说写结合,把游览过程及内心感受整理成文章,训练了书面表达能力。
(二)创设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传统的语文课堂,一位教师加几十位学生,不但数量是固定的,师生关系也是绝对的,师是师,生是生,泾渭分明。在教育网络化的今天,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建设资源,合作解决问题,互为师生、互相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可便捷地搜索相关网站,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可“登陆论坛”,将不懂的问题与老师同学交流;还可借助于电子邮件、通过校园网或Internet来实现一个班的学生与另一个班、另一个学校甚至另一个国家的学生交换意见、看法,在交流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甚至可以方便、快捷地进入网络中各式各样的“语文课堂”去接受非本校、非本地的语文教师的教学,获得多元化的语文知识„„这样,教学过程不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主动探究、发展、创造的过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敢于质疑,使每个孩子都有对学习内容的独特见解,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语文课堂则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
(三)开发信息资源,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浩如烟海,如何在广泛的信息海洋中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源,如何迅速地判断资源的价值并进行取舍,如何将资源重组并合理利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制定的知识目标,组成研究小组,分工合作,自行通过网络或从资源库搜索、收集与学习主题相关的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交流,并获得新信息;教师可在课前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及相关事物等。如在教《索溪峪的野》之前,先让学生分组去收集有关索溪峪的资料、图片,然后在课堂上各小组展示“索溪峪的美丽风光”,这时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由外部刺激的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学生通过对信息的查找、收集、整理、创造等过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一个人一旦对其所学的知识产生了兴趣,便会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在学习活动中积极思考,努力获取更多知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查找与课文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把处理的视频、图像、文本资料等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整合到课程内容之中,整合到学生的课堂教学之中,产生活跃的动态画面,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使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始终在积极作用之中。如学习《墨梅》这首诗,在聆听教师配乐朗诵、观看了“梅花”的视频及图片后,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的综合作用,进而兴致勃勃地结合梅花的外形特点、生长习性去朗读古诗、体味诗情,理解、领悟到梅花不畏严寒、无私奉献、高洁自重的道德情操。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多年来教育一直寻求的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的目标。
三、有利于掌握知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教学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是学生探索问题的桥梁,利用直观的效果,解决课文难点
在语文教学中,费时最多、收效甚微的是课文难点的教学。常常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无动于衷,课堂气氛沉闷枯燥。传统的教学过程强调教学要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信息技术改变了这个顺序,借助计算机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让学生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如教《海底世界》一课,课文的重点是要让学生了解海底景色奇异在什么地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更好地激活学习气氛,运用录像这一电教媒体,让学生观察海底世界的景色,真正地体会到海底景色的神奇与绚丽。
(二)运用信息技术再现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从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来看,对课文词句的理解要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然而学生往往缺乏实际生活的体验,对课文的理解可能出现障碍。教师适时的背景介绍就是有效的解决途径之
一。如《狱中联欢》的理解就必须建立在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可剪辑影视片段并配以的解说作为课前的导入。另一方面是巧妙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再现课文情景,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动画演示有机结合,使他们如同身临其境,唤起情感体验。如《开国大典》、《飞夺泸定桥》这类课文,教师在学生反复阅读体会的基础上再现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的热烈氛围,开国仪式的空前盛况;大渡河的水流湍急,22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攀着铁链过江的惊险场面。使学生不仅得到欣赏的机会,同时也可以揣摩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进行描写的,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信息技术如何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呢?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新途径。
1.拓展学习的内容,促进语文教学的优化。
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任你自由地翱翔在知识的海洋里。网络与语文学习的整合使得语文学习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引进、利用网络上相关的学习资源,有的可作为学习前的准备,有的可作为课文内容的补充,有的可作为学习的拓展„„改变语文教学内容的旧、窄、死,使之变得新、宽、活,使语文学习的内容更开放,成为一泓永远流淌的活水。例如2004年暑假里的奥运会让每一个人都振奋不已,2008年将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更是令每一个中国人无比自豪。这学期有《向往奥运》一文,课前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对奥运会的了解时,许多学生对奥运会一无所知,显得茫然。怎么办?课堂教学怎么进行?于是让学生上网查资料,了解到奥运历史、人物故事、申奥历程等相关知识后,再来上这一课,大家的兴致空前高涨,学习状态非常好,一起沉浸在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热烈向往中。课后还有个拓展性练习:你打算为2008北京奥运会做点什么?因为课堂上对奥运会有了较丰富的了解,所以学生的发言非常精彩。
2.丰富作业形式
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系列式、层次性、个性化的作业,其练习效果比传统的要好,是传统的作业方式不可比拟的。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通过带有娱乐性的、不断给以肯定的作业形式,能让学生在作业中体会到一种成功,感受到一种轻松,巩固已学知识,开拓解题思路,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如进行写作训练,为学生提供各种情境,作为命题要素。然后要求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写作,给了学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大大地提高了写作兴趣。
3.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学习语文,既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要引导学生课外学语文、用语文,关注学生课外语文学习,让学生尽早、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开展课外阅读。课内阅读内容有限、时间有限、所得有限,而电子教材可以作为完成语文学科目标的有效途径,或者说是一个可以不断更新的电子图书库,提供很多与时代脉搏紧扣的阅读材料,而且篇幅适中,适合学生阅读。既可以为语文课的学习提供服务,更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用电脑统一呈现阅读材料,能让学生不断扩大阅读量,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大大提高了独立阅读能力。
课堂教学要能够做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采取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改变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1)实物演示。写入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中的许多物体,孩子们都没有亲眼见过。究竟这个物体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像书中所写的,孩子们一概不知,如琥珀。这很不利于孩子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但这个物体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还是能见到的,为此我在上课前准备了几块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琥珀,上课时利用实物投影分别演示给学生看。由于是实物,他们看的兴趣很浓,很认真,并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提出了许多自己认为不明白的问题,然后通过询问查找讨论,搞懂了、弄清了,自己的创新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加强。
(2)摹拟试验。许多事情,如果不通过自己的亲身试验,其中道理永远都不会明白。例如《画杨桃》,同是一个杨桃,它能被画成不同的形状。其原因是每个学生所坐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杨桃的形状就不一样。老师在上这一课时,单凭讲学生是不会轻易理解的。我们不妨换一种方法,把一个杨桃通过实物投影展现在屏幕上,让学生试着也去画一画,然后再变换位置看。这样一画一换,虽然学生仅仅是动动手动动腿,但他们在运动的过程中已经锻炼了自己的一种创新能力。
(3)虚拟假设。在小学语文中许多文章的主人公结局都是极有悬念性的。如果能对这些主人公后面的故事进行一番虚拟假设,势必会对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一定的帮助。如《凡卡》《穷人》《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他们后面的故事会怎样的发展呢?我们可以把这些文章的图片通过剪辑整理合并在一个地方,让学生自己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把它后面的故事虚构成一段文字讲给同学们听。此举一方面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一次综合考验。
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方式。信息技术是教学手段,是学习工具。“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它要求老师能从自己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也就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能把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这种“整合”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实施将会对小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性的发挥、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设良好的基础,使小学语文教学朝着特色、个性的教学方向发展。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去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去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必将对教育的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定会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欣欣向荣。